必修二第三章甲烷教案

必修二第三章甲烷教案
必修二第三章甲烷教案

必修二第三章甲烷教案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开发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

的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

本节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发

展过程以及对科研、生产、生活、环境的

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典型

性质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利用已有的

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了解有机化合

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

多样性的原因。认识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分

子材料以及环境与化学的关系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从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新教材较旧教材更符合知识的逻

辑关系,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3、掌握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简单的命名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性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有机化合物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一部分(60页---62页);

要求提前准备一种有机材料了解它的性质、用途并向同学做介绍。

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联想……质疑”

问题: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

这个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物

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

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电离性等五个方面比较无机物有哪些区别?

3、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实验:

归纳:有机物性质特征

大多数有机物: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易燃烧。

3、大多数是非电解质,难电离。

4、熔点低,易熔化。

5、反应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二)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思考”(能进行学生探究实验更好)

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1、完成书中实验1、实验2;

2、按小组讨论、记录实验现象。

3、归纳甲烷的性质。(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甲烷的结构特点:阅读63页知识点击

板书设计:

一、有机化合物和烃

有机化合物都含有C元素,但含有C元素的

物质不一定都是有机物,如CO、CO2、碳酸盐、

碳酸氢盐都属于无机物。

二、甲烷

1.存在和用途。

(1)存在: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2)用途: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通常状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KMnO4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烷也能发生某些反应。

(1)氧化反应。

纯净的甲烷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点燃CO2+2H2O。

+2O2――→

(2)取代反应。

①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②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

操作

实验现象a.气体颜色变浅,最后消失b.试管内壁有油状液滴出现c.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d.试管中有少量白雾

有关化学方程式CH4+Cl2――→

光照CH3Cl+HCl;CH3Cl+Cl2――→

光照CH2Cl2+HCl;CH2Cl2+Cl2――→

光照CHCl3+HCl;CHCl3+Cl2――→

光照CCl4+HCl

③ 取代产物。

水溶性:甲烷的四种氯代产物均不溶于水。

状态:常温下除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余三种均为液体。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二部分(63页---65页);

用球棍模型组合丁烷分子,体会有机物的样性。

教师: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阅读63页工具栏,由学生写出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结构简式。

进行“活动与探究”

动手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模型,写出它们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给烷烃的概念,找烷烃的通式。

阅读64页知识支持,让学生发现问题,当碳原子数较多时组合方式不只一种,碳原子数越多,可能的结构越多;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讨论。

有机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

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控制深度。

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原子之间共价键相连。

(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成链状或环状。

(3)碳原子与

碳原子之间可以是单键、双键、三键。

(4)分子式相同时,可以出现多种结构。

板书:

二、烷烃

1.结构特点。

(1)烷烃定义:烃分子中的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结合,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的烃叫做饱和烃,也叫烷烃。

(2)结构特点: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其余价键与氢原子结合,每个碳原子均处于四面体中心,直链烷烃为锯齿状或折线状。其通式为:CnH2n+2(n≥1)。

2.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加)。

3.化学性质。

(1)稳定性:通常状态下烷烃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不反应。

(2)可燃性:烷烃都能燃烧,燃烧通式为

CnH2n+2+3n+1

2

O2――→

点燃nCO2+(n+1)H2O。

(3)取代反应:烷烃都能与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写出乙烷(CH3CH3)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生成一氯代物的化学方程式:CH3CH3+

Cl2――→

光CH3CH2Cl+HCl。

4.习惯命名法。

(1)当碳原子数N≤10时,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若N>10,用数字表示。如C8H18命名为辛烷,C18H38命名为十八烷。

(2)当碳原子数N相同时,用正、异、新来区别。

如CH3CH2CH2CH2CH3称为正戊烷,CH3CHCH2CH3CH3

称为异戊烷,CCH3CH3H3CCH3称为新戊烷。

第三课时概括与整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书上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

教师准备:课件(命名练习题、同分异构体书写规律)

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有机物是同分异构体

B.烷烃分子中,相邻的三个碳原子有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C.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饱和”,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相结合的链烃一定是烷烃D.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为同系物

解析:同分异构体特点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烷烃的结构是锯齿状的,并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B选项是错误的;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C显然正确;答案为C。

2.丁烷(C4H10)失去1个氢原子后得到丁基(—C4H9),丁基的结构共有(C)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是同种物质

B.分子式相同的不同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具有同一通式的物质属于同系物

D.同分异构现象只存在于有机物中

解析:同系物的特点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多个CH2原子团(即通式相同),为同一类物质。同分异构体的特点是具有相同的分子组成,不同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有机物可能既不是同种物质,也不是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不但在有机物中存在,在无机物中也存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烷与乙烯互为同系物

B.32S与33S是同种核素

C.正丁烷与异丁烷互为同素异形体

D.乙醇和二甲醚(CH3—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A.甲烷是烷烃,乙烯是烯烃,二者不是同系物,错误;B.32S与33S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二者互称同位素,错误;C.正丁烷与异丁烷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错误;D.乙醇和二甲醚(CH3-O-CH3)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正确;答案为D。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解析:该分子可以看成是在第2位C原子上连接有2个甲基和1个乙基,所以该分子中有4种不同位置的C原子,由于第2位C原子上没有H原子可以被取代,所以只有3种不同位置的H 原子,因此其一氯代物有3种。

6.在光照的条件下,氯气跟乙烷发生化学

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A.发生的是取代反应

B.发生的是燃烧

C.生成的产物有8种

D.生成的主要产物是一氯乙烷

解析:乙烷和氯气发生的是取代反应,其产物有10种(9种有机物和1种无机物),很难确定生成的主要产物是哪一种。

能力提升

7.主链上有5个碳原子,含甲基、乙基两个支链的烷烃有(D)

A.5种 B.4种

C.3种 D.2种

8.一氯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2种,二氯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的烷烃是(A) A.丙烷 B.乙烷

C.正丁烷 D.正戊烷

解析:A.丙烷分子中有2种H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为CH3CH2CH2Cl、CH3CH(Cl)CH3,二氯代物有

CH3CH2CHCl2、CH3CCl2CH3、

CH3CHClCH2Cl、ClCH2CH2CH2Cl,

故A选;B.乙烷分子中只有1种H原子,一氯代物有1种,故B不选;C.正丁烷分子中有2种H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二氯代物有CH3CH2CH2CHCl2、CH3CH2CCl2CH3、

CH3CH2CHClCH2Cl、CH3CHClCH2CH2Cl、

ClCH2CH2CH2CH2Cl、CH3CHClCHClCH3,故C 不选;D.正戊烷分子中含有3种H原子,其一氯代物有3种,故D不选;故答案选A。

9.烷烃完全燃烧都可以生成CO2和H2O,现以甲烷、乙烷、丙烷三种物质燃烧为例,进行燃烧分析。

(1)取等物质的量的三种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最多的是________,生成H2O最多的是________,消耗O2最多的是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等物质的量的烷烃完全燃烧,生成CO2、H2O以及消耗O2的量随着________________的增多而变大。

(2)取等质量的三种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最多的是________,生成H2O最多的是________,消耗O2最多的是________。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等质量的烷烃完全燃烧,生成CO2的量随着的________增大而变大,生成水的量随着________的增大而变大,消耗O2的量随着________的增大而变大。

答案:(1)丙烷丙烷丙烷分子中碳原子数(2)丙烷甲烷甲烷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分子中氢的质量分数分子中氢的质量分数

10.(1)写出下列各种烷烃的分子式:在标准状况下,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气态烷烃是________;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液态烷烃是________;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固态烷烃是________。

(2)写出下列各种烷烃的分子式:含碳质量分数最低的烷烃是________;和CO2密度相同的烷烃是________;碳、氢质量比为5∶1的烷烃是________。

(3)含碳原子数最少且存在同分异构体的烷烃的分子式是________,其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

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3H8完全燃烧时,

耗氧量前者________后者;等质量的CH4和C3H8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前者________后者;若耗氧量相同,则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n(CH4)∶n(C3H8)=________。

解析:(1)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气态烷烃是

丁烷,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液态烷烃是戊烷,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固态烷烃是十七烷。(2)在CnH2n +2中,随着n 的不断增大,碳的质量分数也逐渐增大,故含碳质量分数最低的是甲烷;与CO2密度相同的烷烃,其相对分子质量与CO2必须相同,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由CnH2n +2知,12n ∶(2n +2)=5∶1,则n =5,为戊烷。

(3)甲烷、乙烷、丙烷均不存在同分异构现

象,从丁烷开始有同分异构现象,故含碳原子数最少且存在同分异构体的烷烃是丁烷。

(4)等物质的量时,CH4的?

????x +y 4的值小于C3H8,所以耗氧量前者小于后者。等质量时,由于CH4中氢的质量分数大于C3H8中氢的质量分数,所以耗氧量前者大于后者。由CH4~2O2,

C3H8~5O2分析可知,若耗氧量相同,n(CH4)∶n(C3H8)=5∶2。

第二节 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对石油和煤炭的用途

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有了一些认识;本节进一步从化学元素组

成、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介绍石油和煤炭

的加工过程、主要产品及其用途。重点学

习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乙烯、苯的性质,

了解不饱和烃、芳香烃的结构特点与化学

性质的相关性,同时认识有机化学反应—

加成反应、氧化反应;深化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

发、综合利用重要性,初步确立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

(二) 知识框架

化石燃料

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与旧教材恰好相反,新教材从石油和煤的加工引入重要的烃类;有利

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加突出了

化学科学与社会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乙烯、苯的性质,了解不饱和烃、芳香烃的通性。

2、认识有机化学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乙烯、苯的性质、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交流研讨法、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石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二节第一部分(68页---69页);

结合“珍惜资源”要求学生提前准备有关材料并向同学做介绍。

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

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联想……质疑”

主题发言:珍惜资源,为了人类的生存

教师介绍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我国的石油资源》讨论“联想……质疑”中的问题,引出新课。师生活动:提问--阅读—讨论—归纳

利用课本学习1、石油的成分

按元素来看:碳、氢含量为97%--98%

按物质来看: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2、石油的炼制

(三)、观察乙烯分子结构的特征。1、碳碳双键

2、平面分子

3、键角120 (四)、观察*思考

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发生了什么反应?

与甲烷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

实验完成后通过“交流·研讨”,师生共同总结出乙烯的性质

必修三unit2 教案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学习下列谚语: 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 First wealth is health.——Emerson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个苹果,医生不来找。 、复习预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点,(以提问、回顾的形式进行),针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讲评、订正、答疑,并通过对情态动词具体用法的分析和扩展导入本节 课所要学习的课本知识的学习。 、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重点单词与短语学习 balanee n.天平,平衡;余额,余数v.平衡;权衡balaneed adj. 均衡的 (回归课本P10) What will happen to you if you don 't eat a balanced diet? Eg: 1). Try to achieve a better bala nee betwee n work and play. 争取把工作和娱乐更好地结合起来。 2) . I must cheek my bank bala nee (= find out how much money I have in my aeeo un t). 我要核对一下我在银行的余额(看我的帐户上有多少钱) 。 3) . Try to bala nee your diet by eat ing more fruit and less prote in. 多吃些水果,少摄入些蛋白质,使饮食均衡合理。 [归纳拓展] a bala need diet 均衡的饮食 keep the bala nee of n ature 保持生态平衡 keep one ' s balanee 保持平衡 lose one ' s balanee (= be out of balanee) 失去平衡 think of 想,考虑 (回归课本P10) He thought of his mutt on, beef and bae on cooked in the hottest, fin est oil. (1)想起;记起Sorry, I did n't think of your n ame just now. (2)考虑We should thi nk of the matter carefully.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人教版必修二《3.1.1甲烷》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烃的是( ) A.只含有碳元素的有机物 B.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的有机物 C.仅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的有机物 D.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有机物 答案:C 点拨:仅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的有机物叫烃,烃燃烧后生成CO2和H2O,但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也生成CO2和H2O,故只有C正确。 2.(2018·经典习题选萃)如下图所示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 ) A.ⅠB.Ⅱ C.ⅢD.Ⅳ 答案:D 点拨:第Ⅳ种情况既能表示出甲烷的空间构型,又能表示出分子中C、H原子的相对大小,和甲烷分子的真实结构最接近,故选D。 3.能够证明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的事实是( ) A.甲烷的4个碳氢键的键能相等 B.甲烷的4个碳氢键的键长相等 C.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 D.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1种 答案:D 点拨:先把CH4分子空间构型的几种可能性画出来,然后依次思考排列可得到答案。 4.下列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 答案:A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由甲烷分子的结构,推导其取代物的分子结构。同时应明

确正面体结构中各键应完全一样。CH 4为正四面体结构,若CH 4分子中4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与CH 4分子结构相似,而CHCl 3、CH 2BrCl 分子中各键不完全相同,均不属于正四面体结构。 5.在常温下,把一个盛有一定量甲烷和氯气的密闭玻璃容器放在光亮的地方,两种气体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容器内原子总数不变 B .容器内分子总数不变 C .容器内压强不变 D .发生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C 点拨:由质量守恒定律知,A 正确;甲烷与氯气的反应中,由碳原子守恒知生成的有机物的分子个数等于甲烷的分子个数,再由每取代1个H 原子,消耗一分子氯气,生成一分子HCl ,故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B 正确;由于有机产物中只有CH 3Cl 为气体,故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容器内压强减小,C 错误;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D 正确。 6.(2018·衡阳市八中高一联赛)若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混合,在光照下得到的取代产物是 ( ) ①CH 3Cl ②CH 2Cl 2 ③CHCl 3 ④CCl 4 A .只有① B .只有③ C .①②③的混合物 D .①②③④的混合物 答案:D 点拨: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发生的四步取代反应是连锁反应,反应进行到哪一步不是由反应物甲烷和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来决定的。即使是甲烷和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的情况,也不会仅发生CH 4+Cl 2――→光 CH 3Cl +HCl 这样一种取代反应,因为一旦生成CH 3Cl 后,CH 3Cl 分子中的氢原子又可继续被氯原子取代,因此其产物不是纯净的CH 3Cl ,而是四种取代产物的混合物。 有机化学反应比较复杂,它不像无机反应那样,只要有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便可确定生成物的种类和数量。 7.(2018·经典习题选萃)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后得到的产物为CO 、CO 2和水蒸气,此混合气重49.6 g ,当其缓慢经过无水CaCl 2时,CaCl 2增重25.2 g ,原混合气体中CO 2的质量为( ) A .12.5 g B .13.2 g C .19.7 g D .24.4 g 答案:B 点拨:这是一道考查有机化合物燃烧的题。一般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 2和水蒸气。本题中甲烷是不完全燃烧。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8.下图是CH 4、CCl 4、CH 3Cl 的分子球棍模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一英语必修三UNIT2教案

Unit 2 Healthy eating 三维目标 (一).Knowledge aims Let students learn the knowledge of balanced diet and nutrition (二). Ability aims 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eating. Understan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三). Emotional aims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their eating. 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教学重点 Identify different groups of foods and talk about healthy eating. What kind of food did they provide for their customers, healthy or unhealthy? Why?教学难点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of healthy eating. How was the competition going on? Who would win? 教学方法 Fast and careful reading. Ask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check the S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教具准备 computer and a projector. 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Step2 Lead-in Step3 Warming up and speaking 一.Name some food s’name in English 二.Give some proverbs about eating 三.Ask ss what balanced food is. Step4 Reading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 教学过程:

甲烷的教学设计

化本一邢玉林 1107015140 教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 甲烷的分子结构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应的试剂和仪器一套、高锰酸钾溶液;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 六、教学过程: [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 [小结]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 7.2《功》实用教学设计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 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及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 2.合外力做功的计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1. 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都发生了改变,思考为什么物体的能量会发生变化?能量的变化又如何量度? 2.提问:在初中的学习当中什么叫做力做功? 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1.观察图片,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 3.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定义。

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而是成某一角度,又该怎样计算功呢? 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3.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4.讲解: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即:W=FL cosα或者应该写成W=︱F︱︱L︱cosα 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L物体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α是力F方向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在SI制中,功的单位为焦。1J=1N·m,1J等于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的位移时所用的功。在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各量要求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功的公式还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与位移的乘积,或力与位移在力的方向的分量的乘积。 5.对功的一般公式W=FLcosα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二中若水平地面是光滑的或是粗糙的,各力做功分别是多少?若物体匀速或加速运动,力F做功是多少? ①公式中F为恒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但要求这个合力也是恒力; ②计算时要明确哪个力对物体做功; ③要计算功只要找恒力F、l和α就可以了,做功与运动形式无关; ④l为力F作用时物体所发生的位移,不一定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α是F与l的夹角; ⑤功是标量。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1s。而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2所做的功等于零。所以,力F所做的功W=W1+W2=W1=F1s=Fs cosα。 除此方法以外,还可将位移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体会:①公式中F为恒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但要求这个合力也是恒力; ②计算时要明确哪个力对物体做功; ③要计算功只要找恒力F、l 和α就可以了,做功与运动形式无关; ④l为力F作用时物体所发生的位移,不一定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α是F与l的夹角; ⑤功是标量、过程量、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word全单元教案

Unit 2 Healthy eating 技能目标Skill Goals Talk about healthy diet Make suggestions or giving advice on diet Distinguish the meanings of Modal verbs Make a balanced menu 功能句式Practice talking about your ideas Yes, I think so. I don’t think so. I agree. I don’t agree. That’s correct. Exactly. That’s exactly my opinion. You’re quite right. 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 I quite agree with you. I’m afraid I don’t agree / disagr ee with you. Of course not. I’m afraid not. All right. That’s a good idea. Certainly. / Sure. No problem. Practice giving advice and suggestions You must / must not... 词汇1. 四会词汇 diet, nut, bean, pea, cucumber, eggplant, pepper, mushroom, peach, lemon, balance, barbecue, mutton, roast, fry, stir-fry, ought, bacon, slim, curiosity, hostess, raw, vinegar, lie, customer, discount, weakness, strength, consult, fiber, digest, carrot, debt, glare, spy, limit, benefit, breast, garlic, sigh, combine 2. 认读词汇 protective, spaghetti, protein, crisp, kebab, sugary, muscle, calmly, cooperation 3. 词组 get away from, balanced diet, ought to, lose weight, tell a lie, win… back, earn one’s living, in debt, spy on, cut down, before long, put on weight 语法The use of ought to 1. Statements You ought to cook fresh vegetables and meat without too much fat if you want to stay slim. You ought not to eat the same kind of food at every meal. 2. Difficulty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高中物理_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本要求:1. 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 会推导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正功或负功的物理意义。 4. 掌握求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方法。 发展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推理计算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以及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 2.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 【教学课时】1课时 【探究学习】 (一)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学过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根据讲台上提供的器材:握力器、手拉箱,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一下对他们做功?

握力器的展示可以多次,让学生感觉到累:对器材做了功,消耗了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做功过程发生的,我们来一起观看视频。 起重机在起吊货物时,拉力对货物做了功,货物的重力势能增加;卫星在强大推力作用下速度迅速增大,卫星的动能增加等等例子,都说明了能量转化都伴随着做功的过程。但是,我们要如何来定量的描述能量的转化过程呢?那就是做功。 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深化。 首先看导学案之自主导学,并让学生学习小组回答答案,引出这节课主要探究和解决的三个问题: 1、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 2、正功和负功 3、物体实际受力不止一个,如何求解做的总功? (二)进行新课 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归纳初中学习的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 一、决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力.以及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 所以,提着水不动或者在平地上匀速行走, 都不会对物体做功。从高中的角度看,有了力,还必须要在力的方向 上发生位移,力才做功。

高一英语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wearewhatweeat优质课说课教案

高一英语必修三 Unit2 Healthy eating WE ARE WHAT WE EAT 优质课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WE ARE WHAT WE EAT是一篇介绍“饮食习惯”的文章,包括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基于食物 营养和饮食信仰的日常饮食选择以及营养补充胶囊和减肥 食谱的必要与否。旨在让学生明白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养成是 拥有健康体魄的前提,健康体魄是融人21世纪,面对社会 挑战的保证。本篇文章生词量较大,知识含量较高,标题较 抽象,各段主题句分布不太明显。且大部分学生对饮食与健 康的关系了解较少。因此,本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教学目 标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课主 要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具体从语言知 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 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protein, calcium 等基本营养成分的来源和主要功能,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健康 的保证,以及素食主义等信息。 b)学习掌握有关营养成分 与食物的词汇,如:protein、calcium 、carbohydrate 、fibre、 mineral、 vitamin 、vegetarian & vegan、 green food and clean food 、eco-food and organic food等, 以及 keep up with ,The same goes for…以及as 和only 引导的倒装句的用法。 2. 语言技能目标: a)使学生

学会克服生词障碍,通过略读,寻找文章的主题句,理清文 章的总体框架与脉络;通过查读,捕捉文章的重要细节,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b) 使学生学会运用各种猜词技巧,猜 测部分生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含义。 c)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用英语为自己所熟悉的一个人设计一份“healthy diet”,并阐明设计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目标: a)使学生学会审视自己、审视食物,提高养 成健康饮食习惯的意识。 b)使学生懂得:健康是做好一切 事情的根本。要想有强健的体魄,除了合理安排好一天的生 活以外,还需要有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每天一定量的体 育活动和体力劳动。青少年必须有健康的身体,长大以后才 能成为一位具有现代科学文化,适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劳动 者。 c)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并养成较强的合 作意识。 d)让学生了解一些不同的饮食观念及主张,加深 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了解,弘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关于读的技能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高 一学生实际和对教材内容的科学分析,确定本环节的主要教 学重点和难点是: 1.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饮食对健康的 重要影响。 2)侧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结构的把握, 突出培养学生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 a.文章中心把握能力。 b.根据主题快速捕捉文章重点细节的能力。 c.猜词能力。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必修二功率(教学设计)

7.3功率教学设计 一、课前部分 【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功率的概念,引入这一概念并不困难。教科书在本节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出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并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最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2.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功率的初步知识,前面一节学习了功的概念,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3.设计思路: 本节讲述功率的概念,功率公式的应用。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类比的方法,比较速度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来对功率进行理解。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要使学生确切地理解公式P=Fv的意义,要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会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有所理解。 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关于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与汽车的最大速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公式分析加图像表述的形式进行,以便通过分析汽车由开动到匀速行驶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避免简单地套用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功率的的概念。 2. 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 t ,能够用公式 p=W t 解答有关的问题。 3. 正确理解公式P=Fv的意义,区别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 能用公式P=Fv讨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功率概念建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 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对生活中机械的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观察和测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并学以 致用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济南第十一中学张丽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本节课对完善和深化基因分离规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

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通过性染色体结构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一)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 3.1 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教案(第二课时)

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着分子里 碳原子数目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2、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其命名法。 3、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4、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同系物的有机物的组成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解析方法,能够书写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2、从甲烷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 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烷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投影】:几种常见有机物分子的结构式 师:在有机物中,有许多物质具有与甲烷相似的结构,如投影中A组物质。也有许多物质结构与甲烷不相似,如投影中B组、C组、D组物质。请同学通过对比找出A 组物质在结构上有别于其他几组的特点。 请同学阅读课本54-55页烷烃概念。 一:烷烃: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

烃。 生:由甲烷CH4,乙烷的C2H6和丙烷的C3H8,可以推出对n个碳原子,烷烃的通式:C n H2n+2 (n≥1) 小结: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①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 碳原子数1-10: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 碳原子数在11以上,用数字来表示,如:十二烷:CH3(CH2)10CH3 (异丁烷) ②相同碳原子结构不同时如:CH3CH2CH2CH3(正丁烷)CH3 CH(CH3)CH3 同系物的定义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强调“结构相似”和“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关于烷烃的知识,可以概括如下: ①烷烃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单键相结合,它们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 n H2n+2表示。 ②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③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逐 渐变化。 师: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C n H2n+1- )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师:请写出C4H10的结构简式?CH3 生:练习写出CH3-CH2-CH2-CH3CH3-CH-CH3 (讨论写出) 正丁烷异丁烷 正丁烷和异丁烷虽然组成和分子量相同,而结构不同造成的。造成其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可见,由于碳原子既可形成直链,又可形成支链,所以分子式相同的烷烃,可形成多种不同物质。这种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这些化合物之间互称为同分异构体。(让学生自己总结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然后阅读教材并比较异同。)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以C5H12为例) (1)先写出最长的碳链:C-C-C-C-C (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2)写少一个C的直链,把剩下的C作支链加在主链上,依次变动位置。 C-C-C-C C-C-C-C C C 这两种结构相同,为同一种物质。 (3)写少两个C原子的直链,剩下的2个C作一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C-C-C 但与(2)中C-C-C-C 为同一种结构 C C C 剩下的2个C原子分成2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C C-C-C C (4)分别加上氢原子,得三种同分异构体结构式,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知识拓展】 师:很显然,碳原子多一些,使用正、异、新的命名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碳原子数增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增多。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通用的命名法则,从而可以叫出各种烷烃的名称。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教案

Unit 2. Healthy Eating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Topics:Problems with diet ;Balanced diet and nutrition 2.Words and expressions 3.Functions: 1)Suggestions and advice You must /must not… ; What should I do? I think you ought to …; I suppose you had better… Perhaps you should… Do you think you could give me some advice? 2)Seeing doctors What’s the matter? What’s wrong? What seems to be the trouble? 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 3)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I don’t agree. Of cause not. I don’t think so. All right. That’s a good idea. No problem. Certainly /sure Yes, I think so. I’m afraid not. 4. Grammar: The use of ought to You ought to cook fresh vegetables and meat without too much fat If you want to stay slim. You ought not to eat the same kind of food at every me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