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BZ振荡反应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BZ振荡反应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BZ振荡反应

BZ振荡反应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了解Belousov-Zhabotinsli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初步理解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非平衡非线性问题。

二.教学提问

1.什么是非平衡非线性原理?什么是耗散结构?

2.BZ体系由那些物种构成?振荡的控制物种是什么?

3.配制溶液过程中,要注意那些问题?

4.温度与诱导时间的关系如何?

二.实验原理

1.自催化反应

在给定条件下的反应体系,反应开始后逐渐形成并积累了某种产物或中间体,这些产物具有催化功能,使反应经过一段诱导期后出现大大加速的现象,这种作用称为自(动)催化作用。其特征之一是存在着初始的诱导期。

大多数自动氧化过程都存在自催化作用。油脂腐败,橡胶变质以及塑料制品的老化均属于包含链反应的自动氧化过程,反应开始进行很慢,但都被其所产生的自由基所加速。

2.化学振荡

有些自催化反应有可能使反应体系中某些物质的浓度随时间(或空间)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即发生化学振荡,而化学振荡反应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该反应必须是自催化反应。化学振荡现象的发生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1)反应必须是敞开体系且远离平衡态,即△r G m 为较负的值。(2)反应历程中应包含自催化的步骤。(3)体系中必须能有两个准定态存在。

其净反应是A??→E。对这一组微分方程求解得:

k2[X]-k3ln[X]+ k2[Y]+ k1[A]ln[Y]=常数

这一方程的具体解可用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用[X]和[Y]对t作图,如图1,其浓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另一种是以[X]对[Y],得反应轨迹曲线,如图2,为一封闭椭圆曲线。反应轨迹曲线为封闭曲线,则X和Y的浓度就能沿曲线稳定地周期变化,反应变呈振荡现象。

图1 [X]和[Y]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图2 反应轨迹曲线

中间产物X、Y(它们同时也是反应物)的浓度的周期性变化可解释为:反应开始时其速率可能并不快,但由于反应(1)生成了X,而X又能自催化反应(1),所以X骤增,随着X的生成,使反应(2)发生。开始Y的量可能是很少的,故反应(2)较慢,但反应(2)生成的Y又能自催化反应(2),使Y的量骤增。但是增加Y的同时是要消耗X的,则反应(1)的速率下降,生成X的量下降,而X量的下降又导致反应(2)速率变慢。随着Y量变少,消耗X的量也减少,从而使X的量再次增加,如此反复进行,表现为X、Y浓度的周期变化。浓度最高值、最低值所在的点对应着两个准定态。

3.非平衡非线性理论和耗散结构

非平衡非线性问题是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化学的基本规律是非平衡的,这容易理解,因为处于平衡态的化学反应系统不会发生宏观的化学变化。化学的基本规律又是非线性的。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的,而线性是指因变量与自变量满足线性关系的函数特性。化学中涉及的许多函数关系都是非线性的:例如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参加反应的各种组分的浓度的非线性函数,等等。

传统化学热力学理论(平衡理论)和动力学理论(线性理论)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如某些反应系统中自发产生时间上或空间上高度有序状态的现象(自组织现象),而这可以用非平衡非线性理论加以解释。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非平衡非线性理论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非平衡非线性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体系,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状态。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是靠不断耗散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耗散环境传来的能量与物质从而形成和维持宏观时空有序的结构。

4.BZ振荡反应

BZ体系是指在酸性介质中,有机物在有(或无)金属离子催化的条件下,被溴酸盐氧化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在反应过程中某些中间组分的浓度发生周期性变化,外观表现为反应溶液呈黄色和无色的交替变化,即发生化学振荡现象。BZ化学振荡反应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是最典型的耗散结构,它是在1958年由苏联科学家别诺索夫(Belousov)和柴伯廷斯基(Zhabotinski)发现而得名。

1972年,R. J. Fiela 、E. Koros 、R. Noyes 等人通过BrO 3-~Ce 4+

~MA~H 2SO 4体系的实验对BZ 振荡反应作出了解释,即提出了FKN 机理。其主要思想是:当体系中存在着两个受溴离子浓度控制的过程A 和B ,当[Br -]高于临界浓度时[Br -]crit 时发生A 过程,当[Br -]低于[Br -]crit 时发生B 过程。也就是说[Br -]起着开关的作用,它控制着从A 到B 的过程,再由B 到A 的过程的转变。在A 过程由于反应的消耗[Br -]降低,当[Br -]<[Br -]crit 时,B 过程发生。在B 过程中[Br -]再生,[Br -]增加,当[Br -]>[Br -]crit 时,A 过程再次发生,这样体系就在A, B 过程之间往复振荡。下面以FKN 机理对BrO 3-~Ce 4+~MA~H 2SO 4体系加以解释。

当[Br -]>[Br -]cri 时,发生下列A 过程:

BrO 3- + Br - + 2H + HBrO 2 + HOBr

(K 1 = 2.1 mol.L 9.s -1 , 250C ) (1)

HBrO 2 + Br - + H + 2HOBr

(K 2 = 2×10 9 mol -2.L 6.s -1 , 250C ) (2)

其中第一步是速率控制步,当达到准定态时,有[HBr O 2]=

12K K [BrO 3-][ H +

]。 当[Br -]<[Br -]cr i 时,发生下列B 过程,Ce 3+被氧化:

BrO 3- + HBrO 2 + H + 2BrO 2 + H2O

(K 3 = 1×10 4mol -2.L 6.s -1 , 250C ) (3)

BrO 2 + Ce 3+ + H + HBrO 2 + Ce 4+ (K 4=快速) (4)

2HBrO 2 BrO 3- + HOBr + H +

(K 5 = 4×10 7mol -1.L.s -1 , 250C ) (5)

反应(3)是速度控制步,反应经(3),(4)将自催化产生HBrO 2,到达准定态时

[HBrO 2]≈53

2K K [BrO 3-][ H +]

由反应(2)和(3)可以看出:Br - 和BrO 3-是竞争HBrO 2的。当K 2[Br -]>K 3[BrO 3-]时,自催化过程(3)不能发生。自催化是BZ 振荡反应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否则振荡反应不能发生。Br -的临界浓度为:

[Br -]crit =

23K K [BrO 3-] = 5×10-6 [BrO 3-] Br -的再生可通过下列步骤实现:

4Ce 4+ + BrCH(COOH)2 +H 2O + HOBr 2 Br - + 4 Ce 3+ + 3CO 2 + 6 H + (6) 该体系的总反应是:

2H + + 2 BrO 3- + 3CH 2(COOH)2 2 BrCH(COOH)2 + 3CO 2 +4 H 2O

(7) K 1 K 2 K 4 K 5 K 3 K 6

振荡的控制物种是Br-。

5.实验装置及有关电势曲线的解释

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图4是实验记录电势曲线的示意图。

图3 实验装置

图4 电势~时间曲线示意图

电池由铂电极、甘汞电极和反应溶液组成。记录仪记录的电势是溶液中各种电对电位的综合电势,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e4+/ Ce3+氧化还原电对。电势~时间曲线反映了体系实测电势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也反映了因Ce4+/ Ce3+电对的活度比变化产生的电势变化特点,曲线也反映了振荡过程中中间组分的浓度~时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得到振荡反应的特征并

加以研究。

硫酸铈铵溶液加入体系后,体系中主要存在的是Ce4+,而Ce3+量较少,此时φ(Ce4+/ Ce3+)较大(对应于电势曲线中的a点)。反应(6)缓慢地进行,Ce4+逐渐减少,同时生成Br-(对应于ab段)。当[Br-]达到[Br-]crit时(对应于b点),发生A过程,所产生的HOBr加速了反应(6)的进行,Ce4+的量骤减,Ce3+的量骤增,φ(Ce4+/ Ce3+)急剧下降(对应于bc段),实验现象表现为溶液由黄色逐渐变为无色。随着Ce4+的减少,反应(6)的速率减慢,生成Br-量减少,而A过程消耗Br-,使[Br-]下降。当[Br-]下降到[Br-]crit时(对应于c点),发生B过程。这是一个自催化过程,Ce4+的量骤增,Ce3+的量骤减,φ(Ce4+/ Ce3+)急剧上升(对应于cd段),实验现象表现为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Ce4+的增多使反应(6)提速,[Br-]上升,直到[Br-]crit(对应于d点)。

整个体系处于化学振荡过程中,振荡的控制物种是Br-,[Br-]、[Ce4+]、[Ce3+]都周期性变化。c点[Ce4+]有极小值,[Ce3+]有极大值;d点[Ce4+]有极大值,[Ce3+]有极小值。这两个点对应着体系的两个准定态。

在不同的温度下测定电势~时间曲线,分别从曲线中得到诱导时间t u和t z,根据Arrhenius方程,ln1/t u(或ln1/t z)=-E/RT+lnA,分别作ln1/t u~1/T和ln1/t z~1/T图,从图中

曲线斜率分别得到表观活化能E u和E z,同时也可得到经验常数A u和A z。

三.仪器与药品

反应器100mL1只,超级恒温槽1台,磁力搅拌器1台,数字电压表1台。

丙二酸(A.R)溴酸钾(G.R)硝酸铈铵(A.R)浓硫酸(A.R)。

四.实验步骤

1. 按图3联好仪器,打开超级恒温槽,将温度调节至25.0。

2. 配置0.45mol/L丙二酸100mL,0.25mol/L溴酸钾100mL(需水浴加热溶解),硫酸

3.00mol/L100mL,4×10-3mol/L硝酸铈铵100mL(在0.20mol/L硫酸介质中配制)。

3. 在反应器中加入已配好的丙二酸溶液,溴酸钾溶液,硫酸溶液各15mL,恒温5min后加入硝酸铈铵溶液15mL,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由显示的电势曲线到达第一个峰值时记下相应的诱导时间t

4. 用上述方法改变温度为30℃,35℃,40℃,45℃,50℃重复试验(后三个温度需做两次取均值)。

五.注意事项

1.实验中溴酸钾纯度要求高。

2.217型甘汞电极用1mol/L硫酸作液接。

3.配制0.004mol/L硫酸铈铵溶液时,一定要在0.20mol/L硫酸介质中配制,防止发生水解呈混浊。溴酸钾溶解度小,需用热水浴加热溶解。

4.反应容器一定要冲洗干净;电极要插入液面下;转子位置和速度要加以控制,不能碰到电极。

5.反应溶液(包括硫酸铈铵溶液)需预热。

六.数据处理

根据t诱与温度数据作ln(1/t诱)~1/T图,求出表观活化能。

斜率k=-6446.9K

E a=-Rk=-8.314J·K-1·mol-1×(-6446.9K)=5.36×104 J·mol-1=53.6k J·mol-1

七.思考题

1. 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

a)温度。温度越高,诱导期越短。

b)溶液的浓度。本实验中溶液的浓度对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

c)溶液中是否含有氧化还原的离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很大,因为本实验测的是反应的诱导时间,溶液中含有氧化还原的离子,对诱导时间的影响最大。

2.本实验的电势主要代表什么意思,与Nernst方程求得的电位有什么不同?

答:本实验记录的电势代表振荡过程的系统的综合电势,主要反映了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浓度随着反应进程的变化,是非平衡态的电势。而Nernst方程求得的电位是平衡时的电势,而且Nernst方程标准氢电极为参比电极,而本实验用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对于非线性非平衡体系电极电势没有数学表达式,只有测定电势。所以Ce4+/ Ce3+电对的电位不可以

用能斯特方程表示:

φ(Ce4+/ Ce3+)=φθ(Ce4+/ Ce3+)-R T

F ln

(3)

(4)

a Ce

a Ce

+

+

八.讨论

1.耗散结构的定义说明了这种结构的特点;这种结构的状态用非线性方程描述;非平衡非线性理论用于研究耗散结构

2.耗散结构的出现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矛盾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自发过程总是使体系朝混乱度最大的方向进行的,相反方向——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是不可能的。但这个结论只是从孤立体系中以及在偏离平衡不远的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而耗散结构是在开放体系中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出现的。在一个开放体系中【1】,除了考虑体系内部的熵之外,还必须考虑体系与外界熵的交换。开放体系的总熵变:

dS=d i S+d e S ( 1 )

式中d i S 是不可逆过程引起的体系内部的熵产生,d i S≥0 ,此值不可能为负。d e S 是体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时引人的熵流,它可正、可负、也可为零。对于孤立体系:dS e=0 (2)

dS= d i S ≥0 ( 3 )

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告诉我们:孤立体系的熵永不减少,在这里体系只能由有序趋向无序。对于一个开放体系,在人d e S < o 的情况下,只要这个负熵流足够强,它除了抵消体系内部的熵产生d i S 外,还能使体系的总嫡减少,就可使体系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进人相对有序的状态。若熵流恰好抵消体系内部的嫡产生,体系就处于宏观性质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定态。由此可见熵增加原理只是后来发展起来推广到开放体系的熵产生原理的一个特例。体系有序状态的出现不是不可能的。

3.除平衡态之外,非平衡态也能否稳定下来

平衡态是体系内所有宏观性质均匀且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稳定状态。平衡态公理告诉我们:一个孤立体系,不管它原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时间足够长,它必趋于唯一的平衡态,而且永远不能自动地离开它。但下面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非平衡态——定态也是可以稳定下来的。若把一根金属棒与两个恒温大热源 C , D 接触,并且Tc >T D。经过一段时间后,金属棒内部就会形成一端高一端低的不均匀温度分布,但各点的温度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即达到定态。此时体系内部存在着一种宏观物理量的流动,热流,因此它不是平衡态。但只要Tc 、T D温度保持不变,无论时间多长,金属棒永远不会发展到平衡态。可见在特定的外界非平衡条件下,体系的非平衡状态是可以稳定下来的。但这种定态的存在是以热量不断地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流动为代价的。

4.误差分析

a)温度:

实验中测得的温度可能与实际温度有差距,因为反应体系是通过恒温水加热的。若加热时间不够长,则体系温度未达到恒温水温度;另一方面,测温计也存在误差。

要减小误差,应保证足够的恒温时间,并保证转子的搅拌速度,使体系温度尽量与恒温水一致。反应溶液应先预热。

b)系统误差

计算机系统在测量t

时,由于数据图线分辨率较低,程序不能很好判断出起始点,将造成相当大的误差。40℃,45℃,50℃时分别测了两次,从数据看来,相差较大。

5.实验总结

本实验步骤较简单,电脑化由程度高,误差主要来自电脑程序的测量误差。温度的影响也较大,所以需要通过充分预热,调节合适的转子转速的措施来控制好温度。

实验能明显的看到振荡过程,定性方面很成功。

在定量方面,最终实验数据线性一般,多次实验的相对相差也不小,有必要对测量程序作改进。

另外,配制溶液的量原来的250ml减为100ml,而实验需要使用90ml溶液,且有荡洗等过程要耗用溶液。这样,一旦实验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或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如停电引起数据采集中断),学生就只能少得到几组数据,这就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建议增加学生配制的溶液量,给学生失误的空间。

耗散结构论简介中的几个要点

高月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1 田871 )

摘要简单扼要地叙述了耗散结构论简介中的几个讲授要点。这些要点是:耗散结构论的出现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矛盾;除平衡态之外非平衡态能否稳定下来?自组织现象的特点;耗散结构的动力学方程中非线性项的意义;正反馈机制使体系中出现巨涨落;耗散结构与体系的演化。

耗散结构论是比利时科学家I.Prigogine 等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的新兴理论。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体系,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状态。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是靠不断耗散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的,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论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所提供的新概念、新方法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它涉及的面较广,需要的数学知识又比较复杂,不少人对它还很陌生。生物体本身就是依靠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维持着的耗散结构。我在给生物系学生讲授物理化学课时介绍了耗散结构论,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在进入21 世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之际,把讲授要点整理如下,抛砖引玉,为新世纪的教学改革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耗散结构的出现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矛盾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自发过程总是使体系朝混乱度最大的方向进行的,相反方向——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是不可能的。但这个结论只是从孤立体系中以及在偏离平衡不远的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而耗散结构是在开放体系中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出现的。在一个开放体系中【1】,除了考虑体系内部的熵之外,还必须考虑体系与外界熵的交换。开放体系的总熵变:

dS=d i S+d e S ( 1 )

式中d i S 是不可逆过程引起的体系内部的熵产生,d i S≥0 ,此值不可能为负。d e S 是体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时引人的熵流,它可正、可负、也可为零。对于孤立体系:dS e=0 (2)

dS= d i S ≥0 ( 3 )

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告诉我们:孤立体系的熵永不减少,在这里体系只能由有序趋向无序。对于一个开放体系,在人d e S < o 的情况下,只要这个负熵流足够强,它除了抵消体系内部的熵产生d i S 外,还能使体系的总嫡减少,就可使体系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进人相对有序的状态。若熵流恰好抵消体系内部的嫡产生,体系就处于宏观性质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定态。由此可见熵增加原理只是后来发展起来推广到开放体系的熵产生原理的一个特例。体系有序状态的出现不是不可能的。

二、除平衡态之外,非平衡态能否稳定下来?

平衡态是体系内所有宏观性质均匀且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稳定状态。平衡态公理告诉我们:一个孤立体系,不管它原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时间足够长,它必趋于唯一的平衡态,而且永远不能自动地离开它。但下面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非平衡态——定态也是可以稳定下来的。若把一根金属棒与两个恒温大热源 C , D 接触,并且Tc >T D。经过一段时间后,金属棒内部就会形成一端高一端低的不均匀温度分布,但各点的温度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即达到定态。此时体系内部存在着一种宏观物理量的流动,热流,因此它不是平衡态。但只要Tc 、T D温度保持不变,无论时间多长,金属棒永远不会发展到平衡态。可见在特定的外界非平衡条件下,体系的非平衡状态是可以稳定下来的。但这种定态的存在是以热量不断地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流动为代价的。

三、自组织现象

在介绍耗散结构论时,必定要涉及到Benard对流、激光、化学振荡等实验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自组织现象”。在这些现象中,当某些控制量:例如,Ben 耐对流中两板的温差、激光器中输人能量的功率、B- Z 反应中,各反应物浓度的比例等,比较小时,体系中不出现任何异常;但当控制量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体系中出现了宏观上有序的结构。要强调的是:宏观有序的产生根源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体系内部。在对流现象中,改变的只是上下板的温差,此温差又是均匀地分布在板平面上的。外部条件不可能使不同部位的流体具有不同的流速,形成“蛋卷”式的对流。是体系内部那些分子自己组织了起来,造成了宏观大的分子数在宏观长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运动,这就打破了流体分子随机无规则运动的热传导状态,呈现出宏观有序的对流花纹。在化学振荡中,外界控制的只是反应物质的浓度和体系的温度。这不可能使体系中各处反应几率产生差别,更不可能使某些物种的浓度随时间发生持续振荡。反应体系颜色周期性变化,容器中出现宏观有序的漂亮花纹也都是微观粒子自组织的结果。自组织使它们的浓度在某特定时间或空间一致地增减。激光的形成也是如此。外部的特定环境只是提供了触发体系宏观有序的条件,整齐的组织是体系内部自发形成的。自组织过程可用一简单的例子说明[2]。

如图lA,在无任何外磁场的情况下,小磁针的取向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每一个磁针产生的小磁场互相抵消,体系的磁场强度为零。每个小磁针可自由地摆动,但由于体系温度不高、磁针动能不大、摆动幅度较小等原因,整个体系仍处于无组织状态。若升高温度增加磁针的动能,在某一瞬间,两个磁针的方向恰好一致,那么,它们在空间产生的磁场会对附近的磁针产生影响,第三个磁针会在前两个磁针形成的小磁场中定向。三个磁针形成的磁场强度更大,第四、第五个磁针也就随着定向,很快所有的磁针方向一致,它们自组织起来,形成了宏观有序的结构(图IB )。这种结构一旦形成,再要改变它,例如,要改变图中某个小磁针的定向,就比较困难了。在整个过程中,外界只是升高了温度,增加了小磁针的动

能,并没有强迫小磁针定向,但体系中的自组织现象确实出现了。

四、耗散结构的动力学方程中非线性项的意义

耗散结构只是一种概念,是一种在体系失稳后可能出现的事物,要在理论上证实它们的存在,揭示它们的行为,必须具体地分析体系及体系中发生的过程。体系处于非平衡态,其内部必有“流”和“势”存在着的宏观动力学过程。体系发展到哪个状态必须依靠动力学方程以及适当的数学分析来研究。从数学上来看,一个动力学过程可用一组微分方程(常微分或偏微分)来描述。体系的某个状态就是相应的动力学方程的某个特解。状态失稳相当于微分方程的特解失稳。因此,涉及到数学上的稳定性理论。稳定性理论告诉我们,若初始值靠近某个特解,当 t > t 。时,初始值的所有解总靠近这个特解,这个解就是稳定的;当 t > t 。时,初始值的所有解都离它而去,这个解就是不稳定的。但是,一个不稳定的特解不能描述在宏观时间间隔内出现的时空有序结构,这种结构的存在相当于微分方程有稳定解。所以描写能形成耗散结构体系的动力学过程的微分方程必须既有不稳定的特解,又有稳定的特解。按微分方程理论,具有这样的特解的微分方程必须是非线性的。方程中必须包括适当的非线性反馈项。只有这种非线性方程组才能有多个定态解,才能出现分支现象。

例如,对于最简单的单变量体系【1】 ,描写体系状态变化的状态变量 X 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方程为:

),(A X f dt dX

= (4 )

式中 X 又可用来说明体系的有序程度,又叫序参量。序参量值为零,表示体系处于无序的热力学平衡态;其值不为零,则表示体系处于耗散结构状态。 A 代表外界对体系的控制,叫控制参量。若序参量方程是线性的,例 f ( X , A ) = ( A 一 A C ) X ,那么:

X A A dX dX

C )(-= (5 )

式中 Ac 为一固定值,就是前面提到的临界值。此方程只有一个定态解 X = 0 ,它是热力学分支解。用稳定性理论对它分析得出:当 A < Ac 时,此解对应的热力学分支是稳定的;当 A > Ac 时,此解失稳。显然,线性序参量方程只有序参量为零的唯一定态解,而且当时间 t 趋于无穷大时,序参量最终只有零(稳定)和无穷大(失稳)两种归宿,不可能引伸出耗散结构分支来。若序参量方程是非线性的,即 f ( X , A )是 X 的非线性函数,例如,

f ( X , A ) = ( A 一 A C ) X -X 3 ,在原( A 一 A C )X 上引人一个非线性项-X 3,情况就大

不相同了。此时方程为:

3

)(X X A A dX dX

C --= (6 ) 方程有三个定态解:X =0和 X =±C A A -。当 A < A C 时,C A A -为虚数,没有

物理意义,只有热力学分支解 X =0 ,而且它是稳定的。当 A > Ac 时,尽管 X= 0 解存在,但它不再稳定。不过,它不会无穷发展下去,非线性项一X 3的存在把序参量限制在一个有限而非零值上。因为当 A > A C 时,X =±C A A - 为实数,有物理意义。而且当t 趋于

无穷大时,它们是稳定的。它们相当于耗散结构分支。这里,非线性项发挥了它的奇特作用,它使热力学分支失稳后序参量并不无穷发散,而是收敛到序参量不为零的耗散结构分支上去。若以控制变量 A 为横坐标,以状态参量 X 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图 2o 图中实线表示稳定解,虚线表示不稳定解, Ac 是临界值,又叫分支点。

非线性项的实义是体系内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体系内自发地对构成体系的各个部分进行组织和协调的能力。是各部分间的一种“通信”机制,是促使体系从量变到质变,出现新的时空有序结构的动力。有了这种作用,才能使体系各部分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才能使体系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正反馈机制使体系中出现巨涨落

开放体系、远离平衡态是形成耗散结构所需的外部条件,但能形成耗散结构的体系内部还必须具有非线性的正反馈机制,这是内部条件。反馈是系统的输出回送到输入,影响系统再输出的过程。正反馈是一种自我复制、自我放大的机制。激光中的受激辐射、化学反应中的自催化、生物体系中的繁殖都是正反馈。

涨落是体系在某一时刻的实际物理量与其统计平均值的偏差。一般来说,任何体系内部都始终存在着随机的涨落。但不同体系对涨落的应答是不同的。随机涨落对体系变化的影响与体系所处的状态和条件相关。当体系处于平衡态时,这种涨落强度不大且随时间而衰减,体系最终回到原来状态。但当体系远离平衡态,体系内具有正反馈机制时,偏离平均值的微小涨落被正反馈机制不断放大,变成“巨涨落”,体系的原状态就失稳。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使构成体系的各部分间相互制约、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形成时空有序的耗散结构。

六、耗散结构与体系的演化

耗散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但它与晶体中的点阵结构是完全不同的【2】。前者是宏观数量级上的有序,可用毫米、厘米甚至米去度量。后者是微观结构的有序,重复单元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前者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着的、“活”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随时间或在空间中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变化。后者却是一种静止的、“死”的有序结构,一旦形成,它不会随时间、空间不同而变化。前者是必须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的,必须与环境共存的结构。后者是不依赖于环境,可以在孤立情况下维持的平衡结构

图 3 高级分支现象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由原来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成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状态。若进一步改变控制参量,例如提高Benard 实验中的△T 值,已经形成的耗散结构也会失稳,进而形成更高级的耗散结构[3]。如此一步步发展下去,在状态变量——控制参量为坐标的图上会出现生物“进化树”似的图象,如A图 3 。各个状态彼此相隔,不能随便逾越,很像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随着高级分支的不断继续,状态间的间隔越来越小,图上将出现混沌区。此时体系的行为完全是随机的,状态是无序的。但混沌不是简单的无序,它是一种宏观上无序而微观上有序的状态。若有足够的精密手段,可以发现它具有无穷多个内部结构,它是无序中的有序。由此看来,前面讨论的耗散结构只是一种处于热力学平衡的无序和混沌态之间的状态。物质世界本来是复杂的,自然界中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从无序变到有序,也可从有序变到无序或混沌。讲清这些要点之后,可使同学们对耗散结构论的框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颜泽贤耗散结构与系统演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李如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清华大学出版杜,1986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每章典型例题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 例题1 1mol 理想气体于27℃ 、101325Pa 状态下受某恒定外压恒温压缩到平衡,再由该状态恒容升温到97 ℃ ,则压力升到。求整个过程的W 、Q 、△U 及△H 。已知该气体的C V ,m 恒定为? ?K -1 。 解题思路:需先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有关状态: (T 1=27℃, p 1=101325Pa ,V 1)→(T 2=27℃, p 2=p 外=,V 2=) →(T 3=97℃, p 3=,V 3= V 2) 例题2水在 -5℃ 的结冰过程为不可逆过程,计算时要利用0℃ 结冰的可逆相变过程,即 H 2O (l ,1 mol ,-5℃ ,θ p ) s ,1 mol ,-5℃,θ p ) ↓△H 2 ↑△H 4 H 2O (l ,1 mol , 0℃,θp )(s ,1 mol ,0℃,θ p ) ∴ △H 1=△H 2+△H 3+△H 4 例题3 在 时,使 5.27 克的甲醇(摩尔质量为32克) 在弹式量热计中恒容燃烧,放出 的热量。忽略压力对焓的影响。 (1) 计算甲醇的标准燃烧焓 θ m c H ?。 (2) 已知时 H 2O(l) 和CO 2(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 kJ·mol -1 、- kJ·mol -1 , 计算CH 3OH(l)的θ m f H ?。 (3) 如果甲醇的标准蒸发焓为 ·mol -1 ,计算CH 3OH(g) 的θ m f H ?。 解:(1) 甲醇燃烧反应:CH 3OH(l) + 2 3 O 2(g) → CO 2(g) + 2H 2O(l) Q V =θ m c U ?=- kJ/32)mol =- kJ·mol -1 Q p =θ m c H ?=θ m c U ?+ ∑RT v )g (B = (--×××10-3 )kJ·.mol -1

物理化学实验问题详解1

一、溶液中的等温吸附 五、注意事项 1.溶液的浓度配制要准确,活性炭颗粒要均匀并干燥 2. 醋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其离解常数Ka = 1.76× ,可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滴定,化学计量点时反应产物是NaAc,是一种强碱弱酸盐,其溶液pH 在8.7 左右,酚酞的颜色变化围是8-10,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 正处于其,因此采用酚酞做 指示剂,而不用甲基橙和甲基红。直到加入半滴NaOH 标准溶液使试液呈现微 红色,并保持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3.变红的溶液在空气中放置后,因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又变为无色。 4. 以标定的NaOH 标准溶液在保存时若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以它测定醋酸的 浓度,用酚酞做为指示剂,则测定结果会偏高。为使测定结果准确,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将NaOH 溶液放置于空气中。 七、讨论 1. 测定固体比表面时所用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要选择适当,即初始溶液的浓度 以及吸附平衡后的浓度都选择在合适的围。既要防止初始浓度过高导致出现 多分子层吸附,又要避免平衡后的浓度过低使吸附达不到饱和。 2. 按朗格谬尔吸附等温线的要求,溶液吸附必须在等温条件下进行,使盛有样品的磨口锥形瓶置于恒温器中振荡,使之达到平衡。本实验是在空气浴中将盛有样品的磨口锥形瓶置于振荡器上振荡。实验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这样会影响测定结果。 3.由实验结果可知,活性炭在醋酸溶液中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可用Langmuir 吸附等温式表征其吸附特性。用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不需要特殊仪器,但测定过程中要防止溶剂挥发,以免引起测量误差。此外,由于忽略界面上被溶剂占据部分,因此由这一方法所测得的比表面积一般偏小。但由于方法简便,可以作为了解固体吸附剂特性的一种简便方法。 八、思考题(供参考) 1.吸附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固体吸附剂吸附气体与从溶液中吸附溶质有何不同? 答:吸附作用与温度、压力、溶剂、吸附质和吸附剂性质有关。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除了吸附溶质还有溶剂,液固吸附到达平衡时间更长;固体吸附剂吸附气体受温度、压力及吸附剂和吸附质性质影响:气体吸附是放热过程,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少;压力增大,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增大;一般吸附质分子结构越复杂,被吸附能力越高。

物理化学实验(南京大学出版社)课后思考题总结

物理化学实验(南京大学出版社)课后思考题总结——网络收集仅供参考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静态法 课内思考题: 1答:分情况,测定过程中溶剂挥发溶液的浓度发生变化,则不能测;但是对于难溶物的饱和溶液或者恒沸物等可以使用本方法测定。 2答:蒸汽温度越高相对的测量器具温度同样会升高从而改变测量器具的物理特性使测量器具内部金属硬度降低延展性增加等等从而使 测量值改变 燃烧热的测定 1实验中哪些是体系?哪些是环境?实验过程中有无热损耗?这些热损耗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答:内桶和氧弹作为体系,而外桶作为环境。实验过程中有热损耗,有少量热量从内桶传到外桶,使得内桶水温比理论值低,而使得燃烧焓偏低。 2水桶中的水温为什么要选择比外筒水温低?低多少合适?为什么?答案:为了减少热损耗,因反应后体 系放热会使内筒的温度升高,使体系与环境的温度差保持较小程度,体系的热损耗也就最少。低1度左右合适,因这个质量的样品燃烧后,体系放热会使内筒的温度升高大概2度左右,这样反应前体系比环境低1 度,反应后体系比环境高1 度,使其温差最小,热损耗最小。 3找找总会有。(1)实验过程中搅拌太慢或太快;(2)引火丝和药片之间的距离; (3)药片没有干燥;(4)搅拌时有摩擦;(5)压片时或松或紧 应从以上方面考虑,实验过程中匀速搅拌,引火丝和药片之间的距离要小于5mm或接触,但不能碰到燃烧皿,记住药片一定要干燥,保证燃烧完全,搅拌式不能有摩擦,而且压片时,压力要适中等等。 T----X图 1蒸馏器中收集气相冷凝液的袋状部的大小对结果有何影响? 答:若冷凝管下方的凹形贮槽体积过大,则会贮存过多的气相冷凝液,其贮量超过了热相平衡原理所对应的气相量,其组成不再对应平衡的气相组成,因此必然对相图的绘制产生影响。 2该实验中,测定工作曲线时折射仪的恒温温度与测 定样品时折射仪的恒温温度是否需要保持一致?为 什么? 答:因溶液的折射率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同,折射率不同,因此,二者的温度必须一致。 3过热现象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在实验中尽可能避免? 答:如果产生过热现象,会使液相线上移,相区变窄;可通过 加入沸石的方法消除,加入时,应少量多次,防止沸石失效。 成。另外,气相和液相取样量较多,也影响溶液的组成。 4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组成测量:(1)工作曲线;(2)过热现象、分馏效应;(3)取样量。 温度测量:(1)加热速度;(2)温度计校正。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 1蔗糖的转化速率常数k 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温度、催化剂浓度。 2在测量蔗糖转化速率常数的,选用长的旋光管好?还是短的旋光管好? 答:选用较长的旋光管好。根据公式〔α〕=α×1000/Lc,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L越长,α越大,则α的相对测量误差越小。 3如何根据蔗糖、葡萄糖和果糟的比旋光度计算α0和α∞? 答:α0=〔α蔗糖〕D t℃L[蔗糖]0/100 α∞=〔α葡萄糖〕D t℃L[葡萄糖]∞/100+〔α果糖〕D t℃L[果糖]∞/100 式中:[α蔗糖]D t℃,[α葡萄糖]D t℃,[α果糖]D t℃分别表示用钠黄光作光源在t℃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比旋光度,L(用dm表示)为旋光管的长度,[蔗糖]0为反应液中蔗糖的初始浓度,[葡萄糖]∞和[果糖]∞表示葡萄糖和果糖在反应完成时的浓度。 设t=20℃L=2 dm [蔗糖]0=10g/100mL 则: α0=66.6×2×10/100=13.32° α∞=×2×10/100×(52.2-91.9)=-3.94° 4、试分析本实验误差来源?怎样减少实验误差? 答:温度、光源波长须恒定、蔗糖溶液要现用现配。 1、实验中,为什么用蒸馏水来校正旋光仪的零点?在 蔗糖转化反应过程中,所测的旋光度αt 是否需要零 点校正?为什么? 答:(1)因水是溶剂且为非旋光性物质。 (2)不需,因作lg(αt-α∞)~t 图,不作零点校正,对计算反应速度常数无影响。 2、蔗糖溶液为什么可粗略配制? 答:因该反应为(准)一级反应,而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无关,只需测得dC/dt 即可。 4、试分析本实验误差来源?怎样减少实验误差? 答:温度、光源波长须恒定、蔗糖溶液要现用现配。 BZ振荡 1.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温度、酸度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酸度、催化剂、离子活性、各离子的浓度2.本实验记录的电势主要代表什么意思?与Nernst方程求得的电位有何不同? 答:本实验记录的电势是Pt丝电极与参比电极(本实验是甘汞电极)间的电势,而Nernst方程求得的电位是电极相对于标准电极的电势,它反映了非标准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的关系。 ()℃ 果糖 ℃ 葡萄糖 〕 α 〕 〔α 蔗糖 t D t D 0[ 100 ] L[ 2 1 + =

物理化学实验总结与心得

物化实验总结与心得 闽江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20101202242 朱家林 时间过的很快,一个学期的物化实验已经结束了。经过一个学期的物化实验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很多做人做事的技巧和态度。物化实验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涉及到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一下,简单的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十四个物化实验。 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 用氧弹卡计测定萘的燃烧热;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区别;了解卡计中主要部分的作用。掌握卡计的实验技术;学会用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变化。热是一个很难测定的物理量,热量的传递往往表现为温度的改变。而温度却很容易测量。如果有一种仪器,已知它每升高一度所需的热量,那么,我们就可在这种仪器中进行燃烧反应,只要观察到所升高的温度就可知燃烧放出的热量。根据这一热量我们便可求出物质的燃烧热。试验中要注意:压片时应将Cu-Ni合金丝压入片内;氧弹充完氧后一定要检查确信其不漏气,并用万用表检查两极间是否通路;将氧弹放入量热仪前,一定要先检查点火控制键是否位于“关”的位置。点火结束后,应立即将其关上。氧弹充氧的操作过程中,人应站在侧面,以免意外情况下弹盖或阀门向上冲出,发生危险。 实验二、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明确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和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温度的关系棗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用等压计测定不同温度下苯的饱和蒸气压。初步掌握真空实验技术;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气化热与正常沸点。测定前必须将平衡管a,b段的空气驱赶净。冷却速度不应太快,否则测得的温度将偏离平衡温度。如果实验过程中,空气倒灌,则实验必须重做。在停止实验时,应该缓慢地先将三通活塞打开,使系统通大气,再使抽气泵通大气(防止泵中油倒灌),然后切断电源,最后关闭冷却水,使装置复原

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2017版

南京大学近代物理实验2017版 篇一:南京大学-法拉第效应 法拉第效应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平面偏振光穿过介质时,如果在介质中沿光的传播方向加上一个磁场,就会观察到光经过样品后光的振动面转过一个角度,也就是磁场使介质具有了旋光性,这种现象称为法拉第效应。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磁场下的法拉第转角,计算出介质的费尔德常数。 关键词:法拉第效应;法拉第转角;费尔德常数;旋光性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法拉第效应的经典理论。 2.初步掌握进行磁光测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法拉第效应 实验表明,偏振面的磁致偏转可以这样定量描述:当磁场不是很强时,振动面旋转的角度θF与光波在介质中走过的路程l及介质中的磁感应强度在光的传播方向上的分量BH成正比,这个规律又叫法拉第_费尔得定律。 (1) 比例系数V由物质和工作波长决定,表征着物质的磁光特性,这个系数称为费尔得(Verdet)常数,它与光频和温度有关。几乎所有的

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法拉第效应,但一般都很不显著。不同物质的振动面旋转的方向可能不同。一般规定:旋转方向与产生磁场的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一致的,叫正旋(V>0),反之叫负旋(V篇二:法拉第效应南京大学 法拉第效应 引言 184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探究电磁现象和光学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当一束平面偏振光穿过介质时,如果在介质中沿光的传播方向加上一个磁场,就会观察到光经过样品后光的振动面转过一个角度,也即磁场使介质居于了旋光性,这种现象后来就称为法拉第效应。 法拉第效应有许多方面的应用,它可以作为物质结构研究的手段,如根据结构不同的碳氢化合物其法拉第效应的表现不同来分析碳氢化合物导体物理的研究中,它可以用来测量载流子得得有效质量、迁移率和提供能带结构的信息;在激光技术中,利用法拉第效应的特性,制成了光波隔离、光频环形器、调制器等;在磁学测量方面,可以利用法拉第效应测量脉冲磁场。 实验原理 1.法拉第效应 实验表明,偏振面的磁致偏转可以这样定量描述:当磁场不是很强时,振动面旋转的角度θF与光波在介质中走过的路程l及磁感应强度在光的传播方向上的分量BH成正比,这个规律又叫法拉第—费

南京大学物化上册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

第一章 气体的pVT 关系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或 式中p ,V ,T 及n 单位分别为Pa ,m 3,K 及mol 。 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其单位为m 3 · mol -1。 R =8.314510 J · mol -1 · K -1,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近似地适用于低压的真实气体。 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 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体积分数 式中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 尔体积。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 式中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3) 式中p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 适用于任意气体。 适用于理想气体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nRT RT M m pV ==)/(RT n V p pV ==)/(m m /V V n =∑A A B /n n /y B m,B B * =V ?∑*A V y A m ,A ∑A A n A m,* V ∑* A A m ,A V y ∑∑∑===B B B B B B B mix //n M n m M y M ∑=B B m m ∑=B B n n V V p p n n y ///B B B B * ===*B V ∑=B B p p V RT n p /B B =V RT n V /B B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傅献彩)复习题及解答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

第九章 1.可逆电极有哪些主要类型?每种类型试举一例,并写出该电极的还原反应。对于气体电极和氧化还原电极在书写电极表示式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可逆电极有三种类型: (1)金属气体电极如Zn(s)|Zn2+ (m) Zn2+(m) +2e- = Zn(s) (2)金属难溶盐和金属难溶氧化物电极如Ag(s)|AgCl(s)|Cl-(m), AgCl(s)+ e- = Ag(s)+Cl-(m) (3)氧化还原电极如:Pt|Fe3+(m1),Fe2+(m2) Fe3+(m1) +e- = Fe2+(m2) 对于气体电极和氧化还原电极,在书写时要标明电极反应所依附的惰性金属。 2.什么叫电池的电动势?用伏特表侧得的电池的端电压与电池的电动势是否相同?为何在测电动势时要用对消法? 答:正、负两端的电势差叫电动势。不同。当把伏特计与电池接通后,必须有适量的电流通过才能使伏特计显示,这样电池中发生化学反应,溶液浓度发生改变,同时电池有内阻,也会有电压降,所以只能在没有电流通过的情况下才能测量电池的电动势。 3.为什么Weslon标准电池的负极采用含有Cd的质量分数约为0.04~0.12的Cd一Hg齐时,标准电池都有稳定的电动势值?试用Cd一Hg的二元相图说明。标准电池的电动势会随温度而变化吗? 答:在Cd一Hg的二元相图上,Cd的质量分数约为0.04~0.12的Cd一Hg齐落在与Cd一Hg固溶体的两相平衡区,在一定温度下Cd一Hg齐的活度有定值。因为标准电池的电动势在定温下只与Cd一Hg齐的活度有关,所以电动势也有定值,但电动势会随温度而改变。 4.用书面表示电池时有哪些通用符号?为什么电极电势有正、有负?用实验能测到负的电动势吗? 答:用“|”表示不同界面,用“||”表示盐桥。电极电势有正有负是相对于标准氢电极而言的。不能测到负电势。5.电极电势是否就是电极表面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电势差?单个电极的电势能否测量?如何用Nernst方程计算电极的还原电势?

物理化学实验总结

绪言 物理化学是化学与化工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基础理论课。化学反应常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因素也可以引起或影响化学变化过程。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应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方法,如力、热、光、电、磁等,研究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化学还为化学的其它分支科学提供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在于打下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理解,为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化学、应用电化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物理化学是化学与化工及某些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之一。 1物理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 物理化学可分成以下三个主要部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其中物质结构已单独设课讲授。主要内容有: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核心提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在热力学、热化学(主要涉及内能、热与功)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1)热力学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2)体系与环境、强度性质与广度性质、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状态、状态函数、状态方程式、过程方程式、过程、途径、功、热、内能、焓、热容、反应进度、热效应、焦耳(Joule)-汤姆逊(Thomson)效应等热力学基本概念;(3)热力学第一定律、盖斯(Hess)定律、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4)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简单状态变化(如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等温过程、等压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节流膨胀过程等)、相变、化学反应过程(等温与非等温)的分析,热、功、内能变化以及焓变(包括应用生成焓、燃烧焓、键焓等热力学数据)的计算。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核心提示:过程的方向性与限度。 主要内容:(1)熵(S)判据:熵的引出(由卡诺循环出发),熵增加原理,熵的统计意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与数学表达式,物质的规定熵;(2)赫姆霍兹

物理化学公式集(傅献彩_南京大学第5版)

热力学第一定律 功:δW =δW e +δW f (1)膨胀功 δW e =p 外dV 膨胀功为正,压缩功为负。 (2)非膨胀功δW f =xdy 非膨胀功为广义力乘以广义位移。如δW (机械功)=fdL ,δW (电功)=EdQ ,δW (表面功)=rdA 。 热 Q :体系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热力学第一定律: △U =Q —W 焓 H =U +pV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只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热容 C =δQ/dT (1)等压热容:C p =δQ p /dT = (?H/?T )p (2)等容热容:C v =δQ v /dT = (?U/?T )v 常温下单原子分子:C v ,m =C v ,m t =3R/2 常温下双原子分子:C v ,m =C v ,m t +C v ,m r =5R/2 等压热容与等容热容之差: (1)任意体系 C p —C v =[p +(?U/?V )T ](?V/?T )p (2)理想气体 C p —C v =nR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 pV γ=常数 TV γ-1=常数 p 1-γT γ=常数 γ=C p / C v 理想气体绝热功:W =C v (T 1—T 2)=1 1 -γ(p 1V 1—p 2V 2) 理想气体多方可逆过程:W =1 nR -δ(T 1—T 2) 热机效率:η= 2 1 2T T T - 冷冻系数:β=-Q 1/W 可逆制冷机冷冻系数:β= 1 21 T T T - 焦汤系数: μJ -T =H p T ???? ????=-()p T C p H ?? 实际气体的ΔH 和ΔU : ΔU =dT T U V ??? ????+dV V U T ??? ???? ΔH =dT T H P ??? ????+dp p H T ? ??? ???? 化学反应的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的关系:Q p =Q V +ΔnRT 当反应进度 ξ=1mol 时, Δr H m =Δr U m +∑B B γRT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dT B C T H T H 2 1 T T m p B 1m r 2m r ? ∑??,+=γ 热力学第二定律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BZ振荡反应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BZ振荡反应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教案邱金恒 BZ振荡反应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了解Belousov-Zhabotinsli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初步理解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非平衡非线性问题。 二(教学提问 1(什么是非平衡非线性原理,什么是耗散结构, 2(BZ体系由那些物种构成,振荡的控制物种是什么, 3(配制溶液过程中,要注意那些问题, 4(温度与诱导时间的关系如何, 二(实验原理 1(自催化反应 在给定条件下的反应体系,反应开始后逐渐形成并积累了某种产物或中间体,这些产物具有催化功能,使反应经过一段诱导期后出现大大加速的现象,这种作用称为自(动)催化作用。其特征之一是存在着初始的诱导期。 大多数自动氧化过程都存在自催化作用。油脂腐败,橡胶变质以及塑料制品的老化均属于包含链反应的自动氧化过程,反应开始进行很慢,但都被其所产生的自由基所加速。 2(化学振荡 有些自催化反应有可能使反应体系中某些物质的浓度随时间(或空间)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即发生化学振荡,而化学振荡反应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该反应必须是自催化反应。化学振荡现象的发生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1)反应必须是敞开体系且远

离平衡态,即?Grm为较负的值。(2)反应历程中应包含自催化的步骤。(3)体系中必须能有两个准定态存在。 曾经提出过不少模型来研究化学振荡的反应机理,下面介绍洛特卡(Lotka),沃尔特拉(Voltella)的自催化模型。 dA[]k1(1) A+X 2X r=,=k[A][X] ,,,11dt dX[]k2(2) X+Y 2Y r=,=k[X][Y] ,,,22dt dE[]k3(3) Y E r= = k[Y] ,,,33dt 其净反应是A E。对这一组微分方程求解得: ,,, k[X],kln[X]+ k[Y]+ k[A]ln[Y]=常数 2321 这一方程的具体解可用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用[X]和[Y]对t作图,如图1,其浓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另一种是以[X]对[Y],得反应轨迹曲线,如图2,为一封闭椭圆曲线。反应轨迹曲线为封闭曲线,则X和Y的浓度就能沿曲线稳定地周期变化,反应变呈振荡现象。 1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教案邱金恒 图1 [X]和[Y]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图2 反应轨迹曲线 中间产物X、Y(它们同时也是反应物)的浓度的周期性变化可解释为:反应开始时其速率可能并不快,但由于反应(1)生成了X,而X又能自催化反应(1),所以X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精选.)

备课教案撰写要求 一、认真钻研本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教材体系结构和国际国内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明确重难点,精心安排教学步骤,订好学期授课计划和每节课的课时计划。 二、教师备课应以二学时为单位编写教案;一律使用教学事务部发放的教案本撰写,不得使用其他纸张。在个人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的基础上,提倡集中备课、互相启发、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三、教案必须具备如下内容(每次课应在首页应写清楚):1、题目(包括章、节名称、序号);2、教学目的与要求;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4、教学方法;5、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主要部分,讲课具体内容);6、作业处理;7、教学小结。 四、教案必须每学期更新,开学初的备课量一定要达到或超过该课程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教案要妥善携带及保存,以备教学检查。

教学进度计划表填表说明 1.本表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概要,也是学院进行教学检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认真填写,表中的基本信息和内容应填写完整,不得遗漏。 2.基本信息中的“课程考核说明及要求”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的方式、成绩评定的方法、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比例、考试的题型、考试时间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说明与要求等。 3.进度表中“教学内容”只填写章或节的内容,具体讲授内容不必写;每次课只能以2学时为单位安排内容。 4.进度表中的“教学形式及其手段”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形式及相关手段的说明,一般包括讲授、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练习、实验、讨论、案例等。 5.作业安排必须具体(做几题,是哪些题)。 6.进度表中的“执行情况”主要填写计划落实和变更情况。 7.教学进度计划表经责任教授、系(部)领导审签后,不得随意变动,如需调整,应经责任教授、系(部)领导同意,并在执行情况栏中注明。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1.1 掌握凝聚法制备Fe (OH )3溶胶和纯化溶胶的方法 1.2 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质,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泳速度和溶胶ζ 电位的方法。 2 实验原理 溶胶是一个多相体系,其分散相胶粒的大小约在1nm ~1um 之间。由于本身的电离或 选择性地吸附择性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以及其它原因所致,胶粒表面具有一定量的电荷;胶粒周围的介质分布着反离子。反离子所带电荷与 胶粒表面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整个溶胶体 系保持电中性。胶粒周围的反离子由于静电引力 和热扩散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两部分——紧密层 和扩散层。紧密层约有一两个分子层厚。紧密吸 附在胶核去面上.而扩散层的厚度则随外界条件 (温度,体系中电解质浓度及其离子的价态等)而 改变,扩散层中的反离子符合玻兹曼分布。由于 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密层结合着一定数量的溶 剂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它和胶粒作为一个整 体移动,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则向相反的电极方 向移动。这种在电场作用下分散相粒子相对于分散介质的运动称为电泳。发生相对移动的界面称为切动面,切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位或ζ电位,而作为带电粒子的胶粒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质点的表面电θ ?。 胶粒电泳速度除与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外,还与ζ电位的大小有关。面ζ电位不仅与测 定条件有关,还取决于胶体粒子的性质。 ζ电位是表征胶体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胶体性质 及其实际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胶体体的稳定性与ζ电位有直接关 系,ζ电位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荷电越多,胶粒间排斥力越大, 胶体越稳定。反之则表明胶体越不稳定。当ζ电位为零时.胶体 的稳定性最差,此时可观察到胶体的聚沉。 本实验是在一定的外加电场强度下通过测定Fe(OH)3胶粒的 电泳速度然后计算出ζ电位。实验用拉比诺维奇-付其曼U 形电泳 仪,如图2所示。活塞2、3以下盛待测的溶胶,以上盛辅助液。 在电泳仪两极间接上电位差E (V )后,在t (s )时间内溶胶 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m),即胶粒电泳速度1()U m S - 为: D U t = 相距为l(m)的电极间的电位梯读平均值1 ()H V m - 为:

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电子版

目录 绪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误差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表达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热力学部分 实验一硫酸铜溶解热的测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二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静态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三完全互溶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最低恒沸点的测定错误!未指定书签。电化学部分 实验四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五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对消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动力学部分 实验六蔗糖水解转化的动力学研究................... 错误!未指定书签。 表面化学部分 实验七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八液体粘度测定及恒温槽的性能测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绪论 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通过正确测量、记录实验数据,运用物理化学基本理论,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达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与要求,保证课程质量,对学生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实验前的预习 学生在实验前应认真仔细阅读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所用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了解实验操作过程。在预习的基础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步骤中的注意事项(往往对测量结果和仪器产生重要影响)。预习报告写在实验记录本上,实验时交给指导教师检查。 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地按实验操作规程认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能随意更改,实验数据尽可能以表格形式整齐地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在实验过程中要勤于思考,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发现并设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实验后,将测量数据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三、实验报告 写实验报告是本课程的基本训练,它将使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作图、误差分析、问题归纳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为今后写科学研究论文打下基础。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字迹清楚整洁,作图和数据处理规范。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一般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与讨论等。 (1)实验目的要求简要地说明实验方法及研究对象。 (2)实验原理应简要地用文字、公式和图概述。 (3)实验步骤简要地用文字分点概述,注明仪器装置名称。 (4)数据处理要写出计算公式,并注明公式中所需的已知常数值,同时举一

南京大学-差热分析实验报告

差热分析 近代物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差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测量方法。 2?学会差热分析仪的操作,并绘制CuSO4 5H2O等样品的差热图。 3?掌握差热曲线的处理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 1、差热分析基本原理 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当达到特定温度时,会产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同时产生吸热和放热 的现象,反映了物质系统的焓发生了变化。在升温或降温时发生的相变过程,是一种物理变化,一般来说由固相转变为液相或气相的过程是吸热过程,而其相反的相变过程则为放热过程。在各种化学变化中,失水、还原、分解等反应一般为吸热过程,而水化、氧化和化合等反应则为放热过程。差热分析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对温差和相应的特征温度进行分析,可以鉴别物质或研究有关的转化温度、热效应等物理化学性质,由差热图谱的特征还可以用以鉴别样品的种类,计算某些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等。 在差热分析中,为反映微小的温差变化,用的是温差热电偶。在作差热鉴定时,是将与参比物 等量、等粒级的粉末状样品,分放在两个坩埚内,坩埚的底部各与温差热电偶的两个焊接点接触,与两坩埚的等距离等高处,装有测量加热炉温度的测温热电偶,它们的各自两端都分别接人记录仪的回路中在等速升温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线性关系,即升温的速度变化比较稳定,便于准确地确定样品反应变化时的温度。样品在某一升温区没有任何变化,即也不吸热、也不放热,在温差热电偶的两个焊接点上不产生温差,在差热记录图谱上是一条直线,已叫基线。如果在某一温度区间样 品产生热效应,在温差热电偶的两个焊接点上就产生了温差,从而在温差热电偶两端就产生热电势差,经过信号放大进入记录仪中推动记录装置偏离基线而移动,反应完了又回到基线。吸热和放热效应所产生的热电势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反映在差热曲线图谱上分别在基线的两侧,这个热电势的大小,除了正比于样品的数量外,还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将在实验温区内呈热稳定的已知物质与试样一起放入一个加热系统中,并以线性程序温度对它们加热。如以AI2O3为参比物,它在整个试验温度内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因而不产生任何热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燃烧热测定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燃烧热测定

燃烧热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及相互关系。 2.了解氧弹式量热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用氧弹式量热计测定萘、蔗糖的燃烧热,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3.明确所测温差值为什么要进行雷诺图解法校正并掌握该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校正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摩尔物质完全氧化时的反应热称为燃烧 热。所谓完全氧化是指C→CO 2(g),H 2 →H 2 O(l), S→SO 2 (g ),而N、Ag、卤素等元素变为游离状态。如在25℃苯甲酸的燃烧热为-3226.8KJ/mol C 6H 5 COOH (固) + 7O 2 (气) → 7CO 2 (气) + 3H 2 O(液) 燃烧热可在恒容或恒压情况下测定。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在不做非膨胀功情况下,恒容 燃烧热Q v =?U,恒压燃烧热Q p =?H。在氧弹式量 热计中测得燃烧热为Q v ,而一般热化学计算用的

值Q p ,这两者可通过下式进行换算: Q p =Q v +?nRT (1) 式中?n为反应前后生成物和反应物中气体的摩尔数之差;R为摩尔气体常数;T为反应温度(K)。 在盛有定量水的容器中,放入内装有一定量的样品和氧气的密闭氧弹,然后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传给水及仪器,引起温度上升。若已知水量为W克,仪器的水当量W’(量热计每升高1℃所需的热量)。而燃烧前、后的温度 为t 0和t n 。则m克物质的燃烧热 Q’=(CW+W’)(t n —t ) (2) 若水的比热为1(C=1),摩尔质量为M的物质,其摩尔燃烧热为: Q=M/m(W+W’)(t n —t ) (3) 水当量W’的求法是用已知燃烧热的物质(如本实验用苯甲酸)放在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温度,按(3)式求W’。一般因每次的水量相同,(W+W’)可作为一个定值(W)来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题参考答案2解析

物理化学实验题2 一、选择题 1. 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测量HgO(s) = Hg(l) + 1/2 O2(g) 的反应热(说明理论根 据和求算步骤,不要求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装置)。 2. 某日, 气压计读数为101.325 kPa, 当日室温为29 3.15 K, 相应的温度校正值为 0.329 kPa, 故该日的大气压应为: (A) 100.996 kPa (B) 101.325 kPa (C) 101.654 kPa (D) 不能确定 3. 对旋光度不变的某样品, 若用长度为10 cm, 20 cm的旋光管测其旋光度, 测量值分别为α1, α2, 则: (A) α1=2α2(B) 2α1=α2 (C) α1=α2(D) α1≠α2 4. 氧气减压器与钢瓶的连接口为防止漏气,应: (A) 涂上凡士林 (B) 垫上麻绳或棉纱 (C) 封上石蜡 (D) 上述措施都不对 5. 为测定物质在600~100℃间的高温热容, 首先要精确测量物系的温度。此时测温元件 宜选用: (A) 贝克曼温度计 (B) 精密水银温度计 (C) 铂-铑热电偶 (D) 热敏电阻 6. 实验室电闸上及仪器上用的保险丝,要求用: (A) 其安培数与规定的最大电流强度相一致的保险丝 (B) 安培数尽量大一些的保险丝 (C) 安培数尽量小一些的保险丝 (D) 导电性能好的金属丝作保险丝 7. 在测定纯水的饱和蒸气压的实验中, 我们是通过测定不同外压下纯水的沸点来进行的, 这种测定饱和蒸气压的方法是属于: (A) 静态法 (B) 动态法 (C) 饱和气流法 (D) 流动法 8. 在电导实验测定中,需用交流电源而不用直流电源其原因是: (A) 防止在电极附近溶液浓度发生变化 (B) 能准确测定电流的平衡点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X射线粉末衍射法测定晶胞常数

实验二十九X射线衍射法测定晶胞常数—粉末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基本原理、简单结构和操作方法。 2、掌握X射线粉末法的原理,测定NaCl或NH4Cl的晶体点阵形式、晶胞参数以及晶胞中内含物的个数。 二.XRD技术的原理和仪器简单介绍 1、X射线的产生 在抽至真空的X射线管中,钨丝阴极通电受热发射电子,电子在几万伏的高压下加速运动,打在由金属Cu (Fe、Mo) 制成的阳靶上,在阳极产生X射线,如书上P256图III-8-1所示。 众所周知,X射线是一种波长比较短的电磁波。由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有两种类型: (1) 连续X射线(白色X射线):和可见光的白光类似,由一组不同频率不同波长的X射线组成,产生机理比较复杂。一般可认为高速电子在阳靶中运动,因受阻力速度减慢,从而将一部分电子动能转化为X射线辐射能。 (2) 特征X射线(标识X射线):是在连续X射线基础上叠加的若干条波长一定的X射线。当X光管的管压低于元素的激发电压时,只产生连续X射线;当管压高于激发电压时,在连续X射线基础上产生标识X射线;当管压继续增加,标识X射线波长不变,只是强度相应增加。标识X射线有很多条,其中强度最大的两条分别称为Kα和Kβ线,其波长只与阳极所用材料有关。 X射线产生的微观机理:从微观结构上看,当具有足够能量的电子将阳极金属原子中的内层电子轰击出来,使原子出于激发态,此时较外层的电子便会跃迁至内层填补空位,多余能量以X射线形式发射出来。阳极金属核外电子层K-L-M-N…,如轰击出来的是K层电子(称为K系辐射),由L层电子跃迁回K层填补空穴,就产生特征谱线Kα,或由M层电子跃迁回K层填补空穴,就产生特征谱线Kβ。 当然,往后还有L系、M系辐射等,但一般情况下这些谱线对我们的用处不大。

物理化学实验心得体会

物理化学实验心得体会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这个学期的物理化学实验就要结束了。然而,在短短的几个月里面依旧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 理论指导实践 不得不说,物理化学的理论性非常强,需要我们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把之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物理化学对我个人来说是一门有挑战性的课程。正因为物理化学有较强的理论性,所以物理化学实验的运用就很有必要。通过物理化学实验,我们能通过具体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来更好的体会和理解理论的精髓所在。在学测定物质的燃烧热时,我们实验所测量的是在等容条件下的燃烧热,而平时大家所常用的是等压下的燃烧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等容的条件是比等压容易达到的,再利用等容燃烧热和等压燃烧热的关系便可以求得等压下的燃烧热。同样这个实验,我们利用一个大的桶形容器装满水,在把氧弹放入桶中,而且在底座还放了特殊材料的隔热底盘,从而把桶和水作为环境。这一做法其实也是觉得实验很精妙和严谨的地方,同时也让我对环境和体系之间的关系、区别以及转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团队协作 物理化学实验和以往的无机实验或是分析实验的区别在于以小组为单位,我们做实验时,往往是两到三人一小组。四个人做一个实验,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化学能力,还有协作能力。只有具备这两项,小组实验才能又好又快的完成。小组实验里面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分工。在做分光光度法测定平衡常数时,往往要配十几瓶溶液,而且需要准确配制。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而小组如果能把工作分配好,以流水线式配制溶液,准确度高,而且速度还快,并且可以体会到集体完成一个较繁琐工作时的成就感。对我们大家以后的实验或者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严谨治学 物理化学实验虽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但因为种种原因有很多不能客服的误差,甚至有些误差比较大(当然也有我们自身的实验错误)。这时,我们便要耐下心来认真分析实验存在误差的原因和问题。有时候计算出的数据和实际结果差距很大,但依旧要在实验报告中将其如实的写出,分析出相应的原因。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实验负责,更是教我们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激发兴趣 物理化学实验经常要用到物理的一些方法来研究或是做实验。这时,自然而然要用到一些仪器。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我第一次接触到氧弹和第一次往氧弹里充气放气,第一次用压片机压片……这些都很新奇,亲手试试后确实很开心,让我对物理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这也让我对以后的实验都充满了期待。 虽然这学期的物理化学实验结束了,但它带给我的新奇、欣喜和激发的兴趣一直都在。 最后,感谢老师这学期的教导。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复习题解答:最新整理

物理化学下册课后复习题答案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 第九章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 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一)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三章 1.比表面有哪能几种表示方法?表面张力与表面Gibbs自由能有哪些异同点? 答:A0= As/m或A0= As/V; 表面张力又可称为表面Gibbs自由能,二者数值一样。 但一个是从能量角度研究表面现象,另一个是从力的角度研究表面现象;故二者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 2.为什么气泡、小液滴、肥皂泡等都呈圆形?玻璃管口加热后会变得光滑并缩小(俗称圆口),这些现象的本是什么?用同一滴管滴出相同体积的苯。水和NaCl 溶液,所得的液滴数是否相同弯曲液面有附加压力,其最终会将不规则的液面变为圆形或球形; 球形表面积最小,表面自由能最低,最稳定; 不相同。 3.用学到的关于界面现角的知识解释以下几种做法或现象的基体原理:①人工降雨;②有机蒸馏中加沸石;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的毛细凝聚;④过饱和溶液,过饱和蒸气,过冷液体等过饱和现象;⑤重量分析中的“陈化”过程;⑥喷洒农药时,为何常常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开尔文公式说明,①、②、④、⑤是新相刚形面时的体积小,曲率半径小,对与之平衡的旧相有更加苛刻的条件要求。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被吸附的气体的液相对毛细管是润湿的,其曲率半径小零,当气体的分压小于其饱和蒸气压时,就可以发生凝聚。⑥喷洒农药时,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使药液在叶面上铺展。 4.在三通活塞的两端涂上肥皂液,关断右端通路,在左端吹一个大泡,然后关闭左端,在右端吹一个小泡,最后让左右两端相通。试问当将两管接通后,两泡的大小有何变化?到何时达到平衡?讲出变化的原因及平衡时两泡的曲率半径的比值。 小球更小,大球更大; 最后小泡变成一个与大泡曲率半径相同的弧; 由于小泡的附加压力大,所以大泡变大,小泡变小,最后使两泡的曲率半径相同 5.因系统的Gibbs自由能越低,系统越稳定,所以物体总有降低本身表面Giibs自由能的趋势。请说说纯液体、溶液、固体是如何降低自己的表面Gibbs自由能的。 纯液体:缩小液体表面积; 溶液:表面与本相中溶质的浓度不同; 固体:吸附作用。 6.为什么小晶粒的熔点比大块固体的熔点低,而溶解度却比大晶粒大? 根据开尔文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