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有哪些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有哪些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有哪些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有哪些?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③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答: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黄帝为什么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是因为:(1)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2)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怎样分封?有什么作用?

答: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分封制是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农耕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

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XX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道古代希腊

农耕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1、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

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xx 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课题: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商业的发展 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发展和高峰 .隋唐时期: ①表现: ②原因: .宋代: ①表现: ②原因: .元代:

①表现: ②原因: .明清: ①表现:②原因: 二.城市的繁荣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周秦至唐朝:宋代: .城市发展概况 汉唐时期: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三.“重农抑商” .商业地位: ①原因: ②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 推行过程: ①战国时期: ②西汉时期: ③中唐以来: ④明清时期:

影响: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3.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危害? 【重难点解析】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下面是范蠡的部分生意经,请同学们阅读并受到启发,将来成为爱国商人。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课时)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农业和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古代中国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冶铁、纺织、陶瓷等,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可以概括出它的几个重要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特别是对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学生并不陌生。我国丝绸、陶瓷闻名于世,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也比较多,通过各种媒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在讲授本课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知名文物的图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对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有些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加强点拨。 教学方法 1.适当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代表古代手工业较高水平的文物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直观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2.采用情境设置、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通过比较法,设计表格,从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作用等几个方面比较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让学生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 学习方法 针对本课内容学生较熟悉的特点,在学习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

七年级历史原始农耕时代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掌握他们的农业生产情况,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2.课标分析: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早期农业生产情况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发现来解读。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代表。既说明了我国各地不同的农耕特色,又突出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学习远古历史的依据——考古发现,但学生对他们生产生活的合理想象还不准确也不全面,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再引导强化对比学习法的指导与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人的农耕文明成就,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简单或主要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始农耕文明成就的了解,使学生认同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进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重点解读: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通过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而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代表。既

2019版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发展与迟滞并存。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撞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阶段一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644年) 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农业: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风力水车。 (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商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4)经济政策: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令”,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文化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小说兴盛,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最为著名。 (4)艺术: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为写意画精品;昆曲盛行。 考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1] (2017·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 迟滞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A[由材料中“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可知,西汉商业资本充斥于民间,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商业资本的活跃,故选A项;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从总体来看,中国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都不高,故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借贷现象,不是长途贩运现象,故排除D项。] 2.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B[宋朝时期商业得到较大发展,被人们所接受,才会在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选B项;“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只是对材料的一个解读而不是在阐述原因,故排除A项;世家大族在明清时期依然存在,故排除C项,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是家训变化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 3.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概况 固定型店铺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各类饮食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D[由表格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这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灵活多样,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北宋人民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含答案)

专题综合(一)——古代史大总结 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主要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 (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历史特征 (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4.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5.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的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生产方式为精耕细作,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农业日益完善,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经营方式以“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特点,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5.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农业是古代最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三、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二)中国封建朝代的更替知识要点梳理

第四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1?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 I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 -] (西周V 2?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结合 ” I 3?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7规范贵族的身份 J 维护社会秩序、 巩固统治的工具 (1?建立者(周平王)、时间(公元前770年)、都城(洛阳)。 b5E2RGbCAP 东周< 2春秋 s D 愛 耕文明时代{ 一3?战国 '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管仲改革)、标志 .齐桓公的品质和退避三舍、卧薪尝胆 「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地理位置:齐(今山东),楚(长江流域),秦(西 J 边关中),燕(华北、东北),赵(河北),魏(河 南),韩(陕西)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内容、变法前后变化、作用 1?建立者(秦王赢政)、时间(公元前 221 ――前207年)。 2?措施:自称始皇帝,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和地方) ,统 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思想、车轨,修建驰道、灵渠、长城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 朝 代 的 更Hrn, 替 分裂和战争 时期,春秋 主要争夺霸 卜主, 战国时 期主要意在 灭掉各国, 统一天下。 }疆域辽阔、 空前统一 的中央集 权大帝国。 广1?汉高祖刘邦:分封王侯,休养生息。7诸侯王各自为政 2.汉文帝、汉景帝:继续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刘彻:推恩令,监察制度,举荐制度(任用董仲舒) 尊儒术”,儒学教育,开拓疆土(抗击匈奴: 2次和亲;西域:2次出塞; 国土: 2南,即西南和南方) ZVD7东汉:公元25年,刘秀。208年,曹操,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建吴。 隋朝:581年建立。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开凿大运河。 f 1?建立者(李渊)、时间(公元618年)。 a 善于用人b 虚心纳谏(魏征) c 重视: 农业d 君民关系认识 e 完善三省六部制 f 完善科举制 」 3?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大开科举之门。7“贞观遗风” 4?唐玄宗:经过太宗和武则天的发展,在玄宗时期达到鼎盛: “开元盛世”。 I 5?唐由盛转衰:在唐玄宗后期,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 74J0X 宋:960年,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 1004年,辽宋瀆州大战,签定瀆渊之盟。 D (西汉 彳 AlLg xHAQX 2?唐太宗李世民 ,“罢黜百家,独 管理 贞观之 卜社会安国力强盛 治: 疋, 1126 年,北宋被金攻破,1127宋朝皇帝被掳获,北宋灭亡。 「1127年,北宋皇族在南方临安定都,称南宋。 南宋Y 岳家军收复失地,岳飞,河南堰城大捷,宋高宗以 “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1 L 1141年,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LDAYtRyK 元朝:伯世纪中叶,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强大起来。 1271年,忽必烈建立 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灭南宋,中国统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知识点)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物物交换。 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对商业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 A.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B.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5、隋唐时期 (1)条件: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 (2)表现: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6、宋朝 (1)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7、元代:广泛流通纸币,步入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 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4)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并成为商品 (5)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 (6)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形成大商帮。 ※破产农民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城市的繁荣 1、先秦至隋唐: (1)坊市制度: 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②坊市分开。③唐代实行坊市制。 (2)城市职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宋代 ①打破坊市界限。②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③商业活动不在受政府的监视。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明清 ①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②在江南地区兴起工商业市镇。 ③经济职能性城市。 ④专业性城市。 ⑤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重农抑商(重点) 1、原因 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直接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2、历程 产生:战国表现: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 发展:汉初表现:贬低身份,严禁购地,征收重税。 松动:中唐表现: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使商人地位提高。 强化:明清表现:A. 限制经营,征收重税对。B. 限制外贸,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3、评价 ①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2、城市商业发达 3、对外贸易发达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业地位低下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1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作业

一、选择题 1.《史记·货殖列传》:“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该材料反映出() A.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活跃 B.巨商地位很高,超过了王侯 C.司马迁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D.西汉政府据此实行了盐铁专卖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商品经济繁荣,经商致富者比比皆是,富可敌国。故应选A。 2.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 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 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 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 D.娱乐场所 解析:选B。根据教材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当时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重要关系。据此本题选B项。 3.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解析:选B。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故选B。 4.《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A.地处交通要道B.出产精美工艺品 C.是繁华的都市D.市场受官府控制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可对应材料采用排除法。“扬州地当冲要”可排除A项,“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可排除C项;“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据此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故答案选D。 5.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古代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 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解析:选B。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即草市,本题选B 项。A项指城市中的“市”;C项指明清出现的会馆;D项指边疆的市场。 6.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农耕文明时代教案

农耕文明时代教案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 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 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 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 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 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

农耕文明时代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1、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道古代希腊两个着名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了解古代希腊的文化和主

高考历史农耕文明时代的古代希腊罗马知识清单

农耕文明时代的古代希腊罗马 农耕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农业是物质生产的主要部门。与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长期领先世界不同,古代希腊罗马虽处农耕文明时代,但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相对落后,海外贸易发达,因此形成了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文明成就。 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即公民政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城邦公民做为一个整体构成统治集团)(一)形成的历史条件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依托海洋,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 2、经济因素: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成雅典人开放的民族性格和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 3、政治因素:小国寡民和相对独立的城邦特点便于人们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人口少、政务简单) 4、社会因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推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走向顶峰 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形成是多种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地理环境起了重要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对一个地区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古代中国,区域广大、土地辽阔,适宜农耕,但由于小农经济落后、脆弱性的特点,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控制水力,协调生产,组织抵御自然灾害,易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而古希腊气候宜人,温暖多雨湿润,麦田依山坡分布,不需灌溉、排涝,也无须政府协调水利,修河通渠,加上希腊山地丘陵多、农业相对落后,粮食不能自给,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形成了雅典人追求公平、平等、开放的思想意识,这些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形成过程 1、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雅典走向民主提供了条件 2、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按财产(土地)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3、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设500人议事会,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彻底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4、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当政时期,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民参政的权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表现(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决策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五百人议事会: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3)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负责审理案件、考核、监督公职人员。 (四)特点 ①主权在民(人民主权):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全体公民皆可参与的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富和门第限制。 ②权力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议事会这一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到公民大会,也受到由人民直接广泛参与的陪审法庭的制约。陪审法庭还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 ③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公民意识: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为政,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 ⑤直接民主:古雅典民主实行的是直接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是西方民主的滥觞 ⑥轮番而治:每个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抽签选举) (五)评价

第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菏泽一中刘智平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2、通过对明清大商帮的探究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商业精神,联系现实,关注民生,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课标要求有两个,一是商业发展的概貌及特点,二是重农抑商政策,根据课标,我将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将“城市”的演变纳入商业发展过程中来,通过城市的变革体现商业的发展,所以设计中呈现两个主干知识:一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二是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最后从这两个主干知识中探究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菏泽银座商城、步行街、小商品城等图片。 司马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就是商业。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繁华的都市,享受着商业文明带给我们丰富又方便的生活,那么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状况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以小记者的身份,穿越历史,领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注释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板书)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明确课标(幻灯片展示)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4讲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__古代希腊罗马课时

课时强化训练4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东北三省四市高三模拟)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 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 中的孤子。这说明( ) A.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B.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C.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城邦公民 D.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答案:A 解析:“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说明亚里士多德认 为人是城邦动物,受到城邦生活的制约,A正确;和平正义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雅典公 民只限本邦成年男性,C错误;城邦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D错误。2.(2018·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模拟)梭伦改革后,雅典对为城邦做出重大贡献的外 邦人授予公民权,但外邦人享受公民权的人数很少,而且授予程序也相当复杂。这主要是由于 ( ) A.外邦人经济地位低下 B.城邦是排他性的公民集体 C.城邦政治被贵族控制 D.公民权取得依赖于个人贡献 答案:B 解析:根据“外邦人享受公民权的人数很少,而且授予程序也相当复杂”可知,雅典城邦 政治具有排他性,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贵族”,排除C;D表述正 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3.(2018·安徽省芜湖市高三模拟)克利斯提尼时代,有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 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这表明( ) 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C.城邦公民反对奢侈消费 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富有贵族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并对其消费进行严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 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 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 明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分析】 本节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包括冶金业、纺织业、陶瓷业等 三个部分;二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包括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等三种; 三是综合分析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课程标准集中要求在两个问题上:①要 求学生列举掌握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②综合分析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因此,教师确定教学的重点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也就是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成就)和特征,难点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据此,教师在处理 本课时,要重点突破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掌握的第一个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学习为辅的方法,坚决反对低效、重复的 教学,教师重在点拨手工业成就的记忆方法,督促检查学生落实掌握。关于手工业的 经营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列表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而对于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教师出示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归 纳之。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周杰伦《青花瓷》音乐,为进入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一)定向示标: 利用多媒体或学案,向学生出示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必要解读,使学生明 确学习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本课结构。(板书)冶金业 目标一: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纺织业 陶瓷业 目标二: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同时,设问:为什么就介绍了以上三个部门呢?是不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就是这么 几个呢?为何就介绍这三个部门呢? 学生各抒己见,但预计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明确。“因为,这三个部门与农耕经济联系密切。冶金业为农业提供生产工具,纺织业为农民提供衣 物,陶瓷业为农业提供日常用品和储存器物。”从而,教师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服务于农耕经济,受农耕经济的制约。但教师 可以在这里不明确指出这个特征,为以后明确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学案,使用表格,预留5至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阶段学习任务,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一、冶金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滕州博物馆中存放的一些文物图片进行乡土 文化教育。例如手工业的祖师爷——鲁班的内容,以及从滕州出土的《冶铁图》、 《纺织图》等汉画像石,印证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当时手工业的状况;还有,北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

课时强化训练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 宋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湛江市高三模拟测试)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 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 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宫事务转移到负责具体国家事务,说明此 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正确;B中“更为成熟”说法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C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D错误。2.(2018·湖南省长郡高三模拟)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 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 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答案:D 解析: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 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答案为D项。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皇权独大自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即已形成,排除C项。3.(2018·宁夏石嘴山市高三模拟)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 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 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