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胡燕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毫米、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毫米这一新概念的认识和厘米这一概念的回顾。(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在此之前,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学生已接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后还将学习分米和千米等长度单位,并逐步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使学生初步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学段目标:对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方面学生知识与技能层面需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情感与态度层面学生应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这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的初期,但多数情况下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比较缺乏抽象思维。在了解教材内容和地位的基础上,根据学段目标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认识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理解

1厘米=10毫米。

2.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培养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在认识毫米的过程

中学会基本几何测量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可以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是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理解1厘米=10毫米。

但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抽象思维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让学生形成“1毫米”的长度表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法

我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初期,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毫米对这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太过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此并不适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为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我确定了如下学习方法:1.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我会制定一系列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运用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

有学法必有教法。根据说教材中提及的教材独特的特点,结合学情分析,对应相应的学法,教法方面我做了如下安排:

1.以学生动手为主要手段,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用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运用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指导学生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

学具主要有刻度尺和一枚一元硬币。

三、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分如下四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 回顾所学,打下基础。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 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4.总结所学,明确要点。

(一)回顾所学,打下基础。

第一环节是复习的过程,我首先复习二年级时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紧接着复习它们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最后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大概的长度。这主要是让学生适当估测,并形成厘米、米的长度表象,为之后形成1毫米长度表象这一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对毫米的引出。

我首先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高。之后为了验证正确性,让学生“量一量”,此时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动手测量之前我会先提出要求,以求规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让学生尽量测得准确一点,为毫米的引出做铺垫。接着让学生充分交流,都来“说一说”,针对学生测量的结果我提出疑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从而引出今天所学,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对毫米长度的认识

首先,我会在课件中呈现1厘米图,同时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刻度尺,从一大格表示1厘米迁移出一小格就表示1毫米,接着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得出10小格,也就是10毫米,所以得出1厘米=10毫米。之后让学生“读一读”此等量关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一记”。

3.比一比。

此环节着重让学生初步建立了“1毫米”的长度表象,突破难点,让学生较好地完成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我首先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毫米和2毫米大概的长度,比划之后告知2毫米大约有1元硬币那么厚,并让学生拿桌上的1元硬币感受一下2毫米的长度,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建立2毫米长度表象后再让学生来体会1毫米,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中是让学生用1分硬币直接感受,但现在市面上1分硬币已经不常用了,为了达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我这里采用间接感受的方法,采用1元硬币感受2毫米,在2毫米基础上再建立1毫米长度表象,虽然相比直接感知更为复杂,但却更贴近实际生活。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表象,并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测量时需要用到毫米,一起来说一说。在想、找、说的过程中达到对毫米表象的巩固。(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此,我安排了如下练习,从知识直接延伸到平面几何测量到解决实际问题到综合判断,逐渐深化。

1.知识延伸。

完成课后练习“做一做”。

课件中呈现课本中“做一做”3题,着重分析第3题。这组题是对新知识的一个基本练习,是新知识的直接延伸,练习中应注意学生读数方法的多样化。2.巩固提高。

⑴完成“练习一”第2题。此题为基本的平面几何测量题。不作过多讲解,只做校对。

⑵要求学生用毫米为单位量出自己文具盒里物体的长度,如橡皮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并在组内交流。

这组题是对知识的拓展巩固练习,达到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3.综合判断。

游戏:眼见不一定为实(练习一第1题)。

凭眼睛观察,图中两个图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不是。凭估测判断之后,让学生再用尺子量一量,看看判断是否准确。

采用这题主要是为了强调估测会有一定误差,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其实这是一题名为游戏,实为练习的题目,但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相比以练习题呈现更具趣味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四)总结所学,明确要点。

对本课中突破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

此过程中,我还会补充注意点,让学生分清毫米刻度线与厘米刻度线的不同,以便于正确读数。同时我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得出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测量得非常精确时,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四、板书设计

由于运用了多媒体及学生实际操作,所以我的板书比较简单,同时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适当板书,在此就不呈现了。

毫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好地从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得认识》说课稿 南教场小学刘娟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就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得第一课:毫米得认识。主要得内容有:毫米得认识,毫米与厘米得单位换算,毫米得估测与测量。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是按螺旋式课程编写得。测量这一单元就是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中得测量部分,而二年级上册教材得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也就是属于测量这一部分。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作为测量这一单元得第一课,它就是二年级长度单位得学习与三年级整个测量单元得学习得重要衔接点。基于此,在本次课得教学中,除了新知识得传授,更需要注意使学生回忆并加深二年级得学习内容,以便为本单元后期得学习奠定扎实得基础,而如何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到空间与图形得学习中来,并很好地将新知识建构到原有图式中,保证学习得积极性,将成为本次教学得关键所在。 测量得内容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进行学习,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就注意呈现场景,提出问题,用红色背景凸现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课本中得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二、说学情分析: 通过对二年级长度单位得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长度单位得重要性,认识厘米与米,初步建立长度观念与估测意识,认识线段并会用刻度尺画与量线段得长度,但这些都仅限于整厘米或整米。

三年级得学生得注意力集中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自制力与坚持性不强,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得过程中,我将注意将直观描述与学生操作感知相结合,保证教学顺利有效得进行。小学生得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想象得目得性强,在教师得引导启发下,学生能对以前学习得内容进行联想、回忆、加工等,这有助于对原有知识得理解与新知识得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得实际意义,使她们初步认识新得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得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得关系,进行简单得换算。 2、借助具体得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得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得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四、说教学教法学法: 结合本节课得特点,我将教学教法与学法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问答法、研究法,具体方法得应用将在教学实施中体现。本节课得教学只需要准备10到20厘米长度得直尺即可,当然有条件得学校也可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2、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得长度。 二、想一想:您会用直尺进行测量吗?用直尺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

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完整版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南教场小学刘娟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毫米的认识。主要的内容有:毫米的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单位换算,毫米的估测和测量。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按螺旋式课程编写的。测量这一单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中的测量部分,而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也是属于测量这一部分。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作为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二年级长度单位的学习与三年级整个测量单元的学习的重要衔接点。基于此,在本次课的教学中,除了新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意使学生回忆并加深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以便为本单元后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如何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到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来,并很好地将新知识建构到原有图式中,保证学习的积极性,将成为本次教学的关键所在。 测量的内容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进行学习,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就注意呈现场景,提出问题,用红色背景凸现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说学情分析: 通过对二年级长度单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和米,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和估测意识,认识线段并会用刻度尺画和量线段的长度,但这些都仅限于整厘米或整米。

三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维持在30分钟左右,自制力和坚持性不强,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注意将直观描述与学生操作感知相结合,保证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小学生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想象的目的性强,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能对以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回忆、加工等,这有助于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四、说教学教法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教学教法和学法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问答法、研究法,具体方法的应用将在教学实施中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只需要准备10到20厘米长度的直尺即可,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二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_人教

《分米、厘米、毫米的 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先说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条1米长的绳子。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通过剪1米长的绳子,复习了米,另一方面为下面建立四个长度单位的具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篇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目标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1、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资料:评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 《毫米、分米的认识》的评课稿 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课。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唐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二、设计巧妙。 巧妙的设计,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导入部分,安排“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的习题,还是几题是厘米和米的习题,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练习部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交流情境——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交流多少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四、本节课的最大一个的亮点是课堂上老师努力为孩子们在脑海建立一把小尺子。“用

二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新版)苏教版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实质就是给学生的学习金钥匙。因此在这节课里要向学生展示学习思路:建立1分米的观念—理解米、分米、厘米的进率、建立1毫米的观念——理解毫米和厘米的进率——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单位的进率——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实际测量。 2、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学具在找、数、量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优质】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毫米的认识-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毫米的认识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下面是小编 为你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毫米的认识,欢迎阅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 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 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 交流。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 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 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 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 5厘米=()毫米 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 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 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 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 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 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毫米的认识 获奖教案 衡水中学内部资料

第3单元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 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认识分米和毫米》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2——53页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下面我通过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板书等方面,来进行说课。说教材分析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比较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概念;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所以,教学难点 是学生对物体的估测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情景导入的时候采用谈话方式,述说方式。 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 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实质就是给学生的金钥匙。 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在找、数、量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通过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是多长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0厘米) 这一复习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米和厘米的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要学习的新单位。

甜甜的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甜甜的梦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东昌府区建设路小学李园园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学情分析透彻,贴合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维目标设计合理,能根据学情分析,设计合理明确而又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五、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长度的小金箍棒、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我这里有一部动画片,想看吗?(播放动画《西游记》,引出孙悟空及兵器金箍棒,教师适时导入新课。) 2、俗话说:日有所思,梦游所想。甜甜同学非常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天晚上,孙悟空就来到了他的梦里,甜甜还和他学了不少数学知识呢?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孙悟空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是什么? 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去探索研究隐藏在这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导入新颖,利于激趣调情。)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一)复习旧知 活动一:提出问题 看着这根金箍棒,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金箍棒有多长的问题) 活动二:量一量(各小组测量1号金箍棒的长度,汇报交流,) 活动三:量一量(各小组测量2号金箍棒的长度,汇报交流) (课件播放: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逐渐变短) 活动四:量一量(各小组测量4号金箍棒,汇报交流) (课件播放: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又变短,进到耳朵里了。) 结合学生测量的结果不到1厘米,教师引出新的长度单位一毫米,板书:毫米mm。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毫米的看法 教学目的: 1、看法长度单位毫米,树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育先生的估测看法和才干。 3、培育先生的入手实际和协作学习的才干,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看法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育先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预备: 情形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效果 创设让先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效果:要想准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样办呢? 二、探求交流、处置效果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窗们观察数

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协作学习,估量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协作的方式,区分估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量的结果填在记载表〔教员事前预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量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量的结果停止反应。 反应时,先生选择性的估量课本长、宽、厚,其他同窗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停止补充。将先生估量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效果:谁估量的结果比拟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量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效果记载上去,相互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先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要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树立1毫米的概念 〔1〕看法先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为大家分享三年级数学的听课记录,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 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 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

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习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分米和毫米,是日常生活中测量的需要,是对以前知识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并为以后学习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十分注重联系以前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体会新知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画、估、数、比、量等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能力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长度单

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1、操作实践法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课件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