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人教版 历史必修二 总结

新课标 人教版 历史必修二 总结
新课标 人教版 历史必修二 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培植了水稻和粟。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①.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仍以木制石制为主

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的过渡表现:②.开沟除草施肥治虫,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农作物种类丰富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西汉:耦犁(赵过)、耧车(开播结合)

隋唐:曲辕犁(可调深浅,轻巧简便)

汉朝后,铁犁牛耕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赵过)一年一熟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沿用至今)

3.灌溉技术

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人们集体劳作,春秋战国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

小农经济的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优点:生活稳定,具有生产积极性

缺点:地主剥削;沉重徭役;在灾荒时期显出脆弱性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种植为主,畜养为辅

家庭单位,精耕细作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冶金

商周:青铜器繁荣

西周晚期:铁器

冶金领域的发明: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

2.瓷器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

瓷都:江西景德镇

3.纺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商朝:织机

唐朝:丝

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使产量增多

明清:缎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副业,产品用来交税、家庭消费,少部分卖出

2.民营手工业:早期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叶后部分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明清时期缓慢发展。

3.官私手工业的消长历程

西周: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

春秋战国:民营手工业兴起,但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期:部分行业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绸之路,“丝国”;

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①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②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共同发展

③部门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④技术进步

⑤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变化

⑥产品畅销海外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朝:善于经商;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秦汉至隋唐:推行重农抑商,商业发展艰难

隋唐:出现柜坊和飞钱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北宋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明清:政府抑商锁国;出现商帮:晋商和徽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宋朝前:市、坊分明,对商品交易的地点和时间有严格控制

宋朝后:市分散在城中,交易活动打破地点、时间限制,不受官府监管;早市、夜市、草市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海、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唐朝:广州为外贸港口

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为宣扬国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 商业起源早,是农耕经济有益补充

2.商业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国内贸易、城镇商业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柜坊、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4.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商业精神日益丰富

5.政府对商业的控制较多,商业发展艰难

6.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春秋:井田以外的皇帝被开垦为私田,井田制遭到破坏

鲁国:规定:公、私田都要收税;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此时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兼并农民土地

北魏至唐朝: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鱼鳞图册

抑制兼并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但只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

二. 重农抑商

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国家推行重农抑商

其直接目的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并稳定社会,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而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

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农业,本业;工商业,末业

西汉:汉武帝垄断盐铁酒行业并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抑制了富商的势力

明清:工商业空前兴盛,但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并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明朝:防止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原因:直接:东南沿海抗清,殖民者东来;间接: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巩固封建统治闭关锁国影响:正面:维护独立,暂保平安;反面: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

一.东方的诱惑

1.开辟的原因:①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

②根本原因:经济,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社会根源:对黄金等财富的追求

④传播天主教

⑤人文主义提倡的冒险精神

2.开辟条件:①造船技术提高

②航海技术发展

③地理知识增加

④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新航路的开辟

三.走向会合的世界

开辟新航路的影响:①地理大发现(大国崛起)

②商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贸易地区

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欧洲贸易中心发生变化。

③引起价格革命:通货膨胀

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证明地圆说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

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

1.兴起的原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濒临大西洋

②手工业发达

③新航路开辟后成为商业革命的受益者

④.摆脱了西班牙统治赢得独立

2.兴起的表现:①拥有最繁华的阿姆斯特丹港

②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③成为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十七世纪)

④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

3.荷兰的殖民活动

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

1.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

①.打败西班牙

②.成立东印度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③.三次英荷战争原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结果:英国夺得阿姆斯特丹,荷兰失去殖民地霸权

④.英法七年战争从法国夺得领土,并扩大了殖民地

十八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便于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②.经济占优势,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提供了扩张的物质基础

③.较早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④.大力发展海军,提供军事力量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1.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

①.野蛮掠夺

②.残酷屠杀

③.贩卖黑奴

④.垄断贸易

2.世界市场的拓展

对殖民主义的评价:

①.对殖民地: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使这些地区吸取西方先进文明,促进发展

②.对欧洲: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世界:加强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1840

一.工业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机(机器取代手工,效率提高)

珍妮机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

最重要发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产生巨大动力,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

交通工具发生革新

二.工业革命的条件(原因)

1.前提:政治保障—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2.条件:殖民地带来资金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发展了国内市场也出现了劳动力,手工工场的发展带动了技术革新

3.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致使工业革命的产生

三.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1.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影响工业布局

3.形成工业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环境问题

4.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导致工人情况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5.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6.列强加紧对外扩张,十九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以英国为中心,亚非拉成为附庸)

四.关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条件:

①.市场的需求

②.原料的需求

③.交通运输逐渐便利

④.资本主义列强在工业革命后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2.途径:

①.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提供了原材料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②.收购原材料,推销工业品

3.影响:

①.主观:资本主义国家谋取利益,飞速发展;给亚非拉带来灾难

②.客观: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世界的联系

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兴起背景(原因):

①.科学家的探索

②.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带来生产力的飞跃

2.成就:

①.电力广泛使用(发电机、电灯、电话)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

③.化学工业(塑料、炸药、人造纤维)

④.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主要国家:德国、美国

二.影响:

1.生产力迅速发展,诞生一批新型工业(电力、石油、汽车)

2.工业结构变化: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主要成分

3.生产关系变化:垄断组织出现

①.出现部门:新兴工业,钢铁工业

②.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③.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加强了世界的各地经济的联系

2.市场发展状况:

①.世界贸易额增长

②.国际分工明显

3.影响:

①.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②.从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以主的变化

③.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整体状况: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3.洋务经济产生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

1.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

①.洋纱:“纺”与“织”分离;洋布:“织”与“耕”分离

②.农业产品进一步商业化(列强收购中国农副产品)

3.影响:

①.积极: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消极: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冲击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瓦解

三、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背景(兴起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中央:恭亲王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内容:

①.“自强”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安庆内军械所;李:江南制造总局;左:福州船政局…)

②.“求富”而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李:轮船招商局,打破外轮垄断;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建立三支海军(为防外患)

④.创立近代教育制度:新式学堂,出国留学

5.结果: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失败

6.影响:

①.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②.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③.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④.培养一批科技人才

⑤.对本国经济瓦解起到一定作用

诱导

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兴起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②.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刺激

③.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3.人物:官僚、地主、商人

4.主要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5.影响: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中国近代化

6. 近代化:

①.政治民主化

②.经济工业化、城镇化

③.思想理性化

☆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㈠㈡㈢㈣㈤㈥

原因:

㈠.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1.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㈡.时间:1912—1919 民国时期(迅速发展短暂春天)

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反帝爱国运动,提倡国货;“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4.一战爆发,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表现:新厂多,投资大;面粉、纺织突出。

㈢.时间:一战后(迅速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㈣.时间:1927—1936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较快发展)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农、和交通运输业

㈤.时间: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

1.(沦陷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将中国民族企业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控制经济,官僚资本压榨民族企业

㈥.时间: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1.美国经济侵略

2.官僚资本挤压

3.苛捐杂税,通胀

4.内战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轻工业为主;

分布不均,多在东南沿海、沿江的大中型城市;

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占有优势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帝国、封建和官僚主义的压迫;国家政策;社会安定;资本主义自身的资本积累;技术革新;企业管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是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的经济前提

2.作用:①.经济:瓦解自然经济,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

②.政治:促进资产阶级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基

③.思想:冲击封建思想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面临严峻经济形势(经济崩溃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名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2.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3.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⑴先发展重工业:建成长春一汽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⑵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正确决策(贡献)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是正确的探索。

但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路线,实践中出现问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分别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1959--1961)

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文革劫难(1966—1976)

1.文革爆发:国民经济的劫难

2.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1)

3.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呈现迅速回升(1975)

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遵循客观规律,不急于求成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5.抓住机遇

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

①.确立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抛弃错误: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重心转移: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2.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经营方式-家庭承包责任制(安徽、四川)

改变行政机构-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得到大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自主经营;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改革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邓小平南巡讲话

2.过程:

十四大:提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十五大:完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1世纪初: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 意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1.必要性: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需要

②.封闭自守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可能性:

①.党中央决策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

③.国际形势总体走向缓和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2.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后连成一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内地浦东开发(重大战略步骤;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金代社会生活

1.服饰

①.鸦片战争前:传统长袍马褂

②.鸦片战争后:舶来品西服

③.辛亥革命后:创新中山装

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

2.食品:从传统饮食到西餐

3.建筑:从传统民居到欧式洋房

4.社会风俗:戊戌变法时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

5.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重大历史事件的引领作用

③.社会文明的进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二十世纪50-70年代)

1.主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但物资匮乏,生活水平较低,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后衣食住行走向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1.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外国人修建)

2.中国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3.清政府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九五”期末,铁路劳动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4.20世纪初期车出现在大城市,但并不发达,原因是:

①政治腐败

②民生凋敝

③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进口

新中国成立后,建起长春一汽等厂

二.水运与航空

1.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抑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2.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第一条电报线:台湾,用于军事目的

2.第一部电话:上海;第一个电话局:南京

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简便,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中国第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华洋人主办

2.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

3.中共的《新华日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建国后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2.电视出现的比电影和广播晚。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

三.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在中国逐渐普及,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们更快更广地获取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1.“繁荣”背景:

①.一战后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②.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度

③.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2.危机的原因:

①根本: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生产的盲目扩大与消费的严重不足

3.经济危机爆发(1929.10.24)

①.从股市崩溃开始

②.银行倒闭(金融)

③.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大量人员失业(工业)

④.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业)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1.经济危机的影响:

①.从美国起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加深社会危机:人民示威游行,社会动荡

③.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分子趁乱造势

④.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影响深远(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暴露自由市场经济弊端)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面对危机,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致使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第十八课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

1.背景: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2.1933年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

二.实施“新政”

1.内容:3R—经济、复兴、改革

2.改革措施及影响: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正常金融秩序和银行信用)

②.控制工农业生产(农业和工业的复苏,核心是工业复苏)

③.推行“以工代赈”(缓解失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完备设施)

④.保护劳工权利(用法律保障工人权利,缓和劳资矛盾)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

三.摆脱危机困境

1.新政影响

①.渡过难关,改善民生

②.缓和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遏制法西斯势力

③.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凯恩斯主义)

④.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⑤.为美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而在经济方面奠基

2.新政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无法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第十九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黄金时期)

1.恢复原因:

①.调整政策(主要原因):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②.发展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

借鉴: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马克思主义

2.“滞胀”现象

特征:①.生产缓慢或者停滞

②.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减少国家干预,发展出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现代福利国家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 含义: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

2. 目的:缓解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3.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即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调整

4.评价:利:穷人受惠,享受医疗、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的福利,有利于缓和矛盾,

减少贫富差距,稳定社会;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弊:削弱部分人的积极性;造成国家财政经

济困难等。

三.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兴起原因: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

2.影响: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拓展经济活动领域、改善资源配置等

3.“新经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行政手段直接过渡的失败)

1.背景:①.国内外战争

②.物资匮乏

③.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国有化

③.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3.评价:最大限度集中物力、财力,保障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但造成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4.目的:意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

1.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交粮食税后,余粮自己支配,提高了积极性

②.工业:解除一部分小、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法开发的

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按劳分配

3.影响(作用):①.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和政权稳定

②.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为他国提供借鉴

三.“斯大林”模式

1.1922年苏联成立。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模式取代新经济政策

2.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国防需要)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③.农业集体化

④.单一公有制

3.评价:积极:①.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资基础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人民生活水平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企业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④.日渐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①.斯大林模式弊端显露u

②.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的最高领导地位

2.改革措施:①.农业(重点):提高收购价格;大量垦荒提高产量

②.工业松绑

3.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根本的突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重点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2.结果:①.前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②.后期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重点内容:①.经济: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政治: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

2.问题: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②.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时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致使国内局势失控,最终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十二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势力空前膨胀;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2.关键: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

3. 1994布雷顿森林会议,以美国为中心,说明经济实力决定国际地位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宗旨:①.稳定国际汇兑

②.建立多边支付制度

③.短期贷款

2.世界银行 WB 宗旨:①.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

②.后转向全球援助

③.长期贷款

④.技术援助

3.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利于国际经济恢复发展;又树美国霸权)

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2.作用:积极:创造自由贸易环境;推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消极:美国试图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3.三大经济支柱:IMF、WB、关贸总协定

四.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确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十三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欧洲联盟

1.建立原因:①.相似文化传统

②.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两极格局下没有安全感和地位

③.为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④.国际竞争加剧

2.步骤:①.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统称《罗马条约》

③.三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

④.欧盟成立1993

⑤.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问世

3.作用:在经济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开

始有了独立的外交政策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组成国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2.核心:美国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目的: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2.成立及组成国家:1989年,澳大利亚等12个国

3.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4.1991年中国加入,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5.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

对其经济集团化发展有一定影响

★第二十四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发展

②.信息技术发展

③.交通运输发展

④.跨国公司成为推动者

⑤.两极格局瓦解

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2.表现:①.23课中区域集团化表现

②.WTO 全球表现

3.影响: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①.发达国家:凭借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②.发展中国家: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态度: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积极应对挑战;

保持民族特色,维护国家利益;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国际社会的依赖性;

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

提高风险意识,注意国家经济安全;等等。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

1.成立背景:关贸总协定存在弊端,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时间: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3.作用:建立起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地位:关贸总协定创始成员国

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影响:机遇: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挑战:国内企业面临更强竞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 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通读课本内内容,并且学会总结,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高中必修二历史第十课笔记

一、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中国的近代化。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二、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推动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2)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阻碍因素 (1)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后天畸形。民族工业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现畸形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4)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外开放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基础: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设立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2月10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思考:国家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兴办经济特区? ①靠近国际市场。 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交通便利。 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考点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考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 / 23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 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 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材料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 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 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倾情整理!超详细!超全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倾情整理!最细!最全!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主要成就:手工业代替官营业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