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休眠及其生理

茶树休眠及其生理
茶树休眠及其生理

1.茶树的休眠现象

休眠是茶树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方式。当外界条件对生长适宜的时候,茶树能够迅速地开展旺盛的生长活动,完成一年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当环境条件对生长不利时,茶树生长活动逐渐停止,代谢活性降低,以度过不良生态条件。团此,休眠是茶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性,并且已经在遗传性中固定下来。茶树通常利用芽的休止或休眠,度过不利的生态环境。

导致茶树休眠的因素很多,如温度的高低,日照的长短,水分和养分的多少,甚至光质和光量的不同,都能引起树体休眠。茶芽休眠有两种:一种是新梢轮次之间的“自然休眠”,持续数天或几周,然后自行解除,开始下一轮次的生长;另一种是“被迫休眠”,由于外界日照、温度条件等不能满足茶芽生长的要求所致,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在自然界中,冬季严寒到来之前的信号是日照时间缩短。这一信号比低温更为可靠而准确。通常当冬季的白天至少有6周短于11小时15分钟这个临界值时,茶树就要通过一个完全的休眠期。这个黑暗的时间愈长,休眠期也愈长。从杭州地区茶树新梢生育进程观察到,这个临界值正处于霜降时节(10月下旬),白天日照时数为11小时13分钟。因此,茶树冬季休眠主要是由于短的白昼(或长的黑夜)影响树体内部生长调节剂的结果。秋季的低温和短日照是抑制茶芽生育的原因,也是从生育过渡到休眠的条件。在赤道,整年的日照时间都超过12小时,因此热带和近热带地区的茶树终年不出现休眠现象,仅受雨量的影响,茶芽生长有快慢之分,或因树体内部的原因,茶芽呈明显的间隙生长。随着纬度增加,休眠的时间不断递增。我国不同地域茶树休眠期,有如下差异:江北茶区的胶东半岛,茶树休眠起讫时期为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休

眠期达6个半月;在江南茶区的杭州,茶树休眠起讫时期为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休眠期达5个月,在华南茶区的海南省,茶树终年无休眠期。

2.茶树休眠的生理特征

通常茶树的休眠期是指在秋季树体茶芽生长停止以后到春季萌芽为止的期间,在这段时间里,茶树地上部不再有任何生长发育现象。休眠开始时,茎的延长生长变得极为缓慢,叶片停止扩展,分生组织短缩,叶片栅状组织的厚度逐渐增大,栅状组织与叶厚的比例也相应提高。由于这些组织的厚度增大,细胞膜的韧性也随之增强。

茶树叶片含水率的高低是衡量叶片是否成熟的标志,叶片愈嫩含水率愈高。从秋季开始,叶片的水分渐减,内部逐渐充实。到冬季时,凡叶片的含水量愈低,则耐寒性愈强。9月间成熟叶片的含水量在65~70%,10~11月为62~65%,休眠期则降至55~60%。

枝条组织中淀粉粒从9月下旬开始逐渐减少,并转化为糖分,使叶片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压上升。树体细胞液的浓度与耐寒性密切相关,因此测量茶树叶细胞渗渗透压是茶树休眠期耐寒性强弱的鉴定方法之一,叶片细胞液渗透压值愈高,则耐寒性愈强。

此外,休眠芽细胞的原生质呈凝胶状,原生质收缩,胞间联丝中断,细胞呈孤立状态。休眠解除以后,胞间联丝又恢复。

由上可见,茶芽为了保持在不良条件下的不活动状态,通过各种结构和生理变化来限制本身的活动。如形成不透气的鳞片,组织脱水,原生质的联系中断以

及停止酶的合成等。茶树的芽进入休眠状态后,不只是生长中止,代谢活性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已查明,芽休眠时,其组织即进入部分脱水状态,叶和茎的水分均随之减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也降到很低的水平,其间呼吸的性质类似于无氧呼吸。最高光合作用速度和一天总光合作用量都从秋季到冬季逐渐下降,12月至1月是最低值。茶芽外面包围的鳞片,对于芽的呼吸有很大影响。据测定,休眠芽的核酸含量降低,同时蛋白质的合成作用也受到抑制。如经低温处理的茶芽,其组织液的PH值增大,脂肪酸分解,氨基酸和糖含量增加。茶芽从休眠阶段进入萌动状态为组织中水分的增加,营养的代谢,水解酶的活性以及呼吸强度有关。

此外,休眠期叶片蒸发量日趋减少,9月份的蒸发量仅为8月份的70%,10月份约为60%,11~12月降到30%左右。

3.茶树休眠与耐寒的关系

如上所述,茶树由于低温和短日照而逐渐停止生育,进入休眠,同时增强了耐寒性。研究表明,在冬季具耐寒性的茶树,一方面是由于细胞中水分的减少,细胞液浓度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淀粉水解,使细胞液内逐渐积累糖类,同时原生质发生改变。此外,由于冬季气温降低,茶树生长缓慢,糖类等物质的消耗也减少,这就提高了细胞液的渗透压,减少细胞向细胞间隙脱水。细胞内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的增加,还能降低茶树的冰点,防止原生质萎缩和蛋白质凝固。

在休眠期,冬季温度渐低的情况下,树体不易发生冻害。然而,茶树一旦从冬眠中苏醒,恢复生长,抗寒性便迅速消失。甚至在冬季休眠期间,持续出现几

天10~20℃的温度,茶树的抗寒能力也会迅速减退。因此,在春季当温度转暖后如又突然下降,那么已经开始萌动的组织,如枝、芽和叶,最易产生冻害。

茶树休眠及其生理

1?茶树的休眠现象 休眠是茶树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方式。当外界条件对生长适宜的时候,茶树能够迅速地开展旺盛的生长活动,完成一年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当环境条件对生长不利时,茶树生长活动逐渐停止,代谢活性降低,以度过不良生态条件。团此,休眠是茶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性,并且已经在遗传性中固定下来。茶树通常利用芽的休止或休眠,度过不利的生态环境。 导致茶树休眠的因素很多.如温度的高低,日照的长短,水分和养分的多少, 甚至光质和光量的不同,都能引起树体休眠。茶芽休眠有两种:一种是新梢轮次之间的“自然休眠:持续数天或几周,然后自行解除,开始下一轮次的生长;另一种是“被迫休眠:由于外界日照、温度条件等不能满足茶芽生长的要求所致, 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在自然界中,冬季严寒到来之前的信号是日照时间缩短。这一信号比低温更为可靠而准确。通常当冬季的白天至少有6周短于11小时15 分钟这个临界值时,茶树就要通过一个完全的休眠期。这个黑暗的时间愈长,休眠期也愈长。从杭州地区茶树新梢生育进程观察到,这个临界值正处于霜降时节 (10月下旬),白天曰照时数为口小时口分钟。因此,茶树冬季休眠主要是由 于短的白昼(或长的黑夜)影响树体内部生长调节剂的结果。秋季的低温和短日照是抑制茶芽生育的原因,也是从生育过渡到休眠的条件。在赤道.整年的日照时间都超过12小时,因此热带和近热带地区的茶树终年不出现休眠现象,仅受雨量的影响,茶芽生长有快慢之分,或因树体内部的原因,茶芽呈明显的间隙生长。随着纬度增加,休眠的时间不断递增。我国不同地域茶树休眠期,有如下差异:江北茶区的胶东半岛,茶树休眠起讫时期为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休眠期达6个半月;在江南茶区的杭州,茶树休眠起讫时期为10月下旬至翌年3 月中旬,休眠期达5个月,在华南茶区的海南省,茶树终年无休眠期。 2茶树休眠的生理特征 通常茶树的休眠期是指在秋季树体茶芽生长停止以后到春季萌芽为止的期间,在这段时间里,茶树地上部不再有任何生长发育现象。休眠开始时,茎的延长生长变得极为缓慢,叶片停止扩展,分生组织短缩,叶片栅状组织的厚度逐渐增大,栅状组织与叶厚的比例也相应提高。由于这些组织的厚度增大,细胞膜的韧性也随之增强。 茶树叶片含水率的高低是衡量叶片是否成熟的标志,叶片愈嫩含水率愈高。

茶树种植资源简介

茶树种质资源简介 种质指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种质资源亦称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是指一切具有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包括品种、类型、近缘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茶树种质资源是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领域研究的基础。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种质资源的考察与征集;二是种质资源的保存;三是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其中保存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为种质资源保存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茶树育种和茶树生物学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世界各国各主要产茶国均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进展。因此,本文就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保存的研究状况和未来研究趋势作一综述。 一、茶树种质资源在品种改良中的作用 未来茶树育种工作的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资源能否得到持续而大量的供应,种质是改良品种的物质基础,也是茶树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从目前研究水平看,茶树种质资源至少能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品质育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作为全球性饮料,其品味有待于不断提高,如低咖啡因茶、高香型茶、果味茶、高酯型儿茶素茶等品种的选育,无疑将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优质茶叶的需求。氨基酸成分的基因改良是茶树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在绿茶品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对红茶来说,多酚类物质的作用非常重大,丰富的种质资源材料,为品质育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高光效育种 茶树属于C3植物,植株的光合效率较低,但在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株型结构是提高光合效率和群体产量的首要条件。理想的株型,个体间的竞争和干扰最小,能最有效地共同利用光、热、水、气等营养条件,而植株本身光合功能强,呼吸消耗低。实践证明,骨干枝粗壮,分枝层次多二分布均匀、叶层厚、芽密度大、叶色绿、叶角小、树幅大、根系发达,特别是生理机能强的多为光合效率高的树型。在广大的种质资源中寻找到高光效的个体甚至基因后,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可培育出光合效率高的茶树品种。 (三)抗寒育种 茶树为亚热带树种,由于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不少茶区茶树屡遭低温危害。引进和选

低温冻害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应对技术

低温冻害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应对技术低温是影响茶叶生产、茶树生长和地域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通常在环境温度下降过程中,茶树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以增强低温耐受能力,但是不同生长阶段和遗传背景的茶树材料抗寒性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低温冻害给茶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抗寒机理成为茶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生产上针对低温冻害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措施,但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快速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 一、茶树对低温冻害的生理学响应 通常小叶种茶树抗寒能力强于大叶种茶树,成熟组织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好于幼嫩部位。不同茶树材料叶片组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组织的厚度和排列紧密程度与叶片抗寒能力密切相关。自然越冬过

程中,茶树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随时间推移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研究还表明叶片中的束缚水含量及所占比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γ-氨基丁酸含量等随温度降低显著增加,是茶树提高自身抗寒能力的重要生理代谢变化。目前用于表征茶树抗寒能力或者受低温伤害程度的生理指标主要包括电导率、半致死温度、Fv/Fm、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当茶树经历低温胁迫后,除物理结构的损伤外,叶肉细胞中活性氧的过度积累可能是导致叶片受损的主要原因,不同茶树品种对积累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强弱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抗寒性。 我国多数茶区冬季最低温度低于0℃,茶树能够安全越冬免受低温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在临界低温来临前存在一个冷驯化过程,其间茶树在形态结构如组织结构变化、细胞壁加厚等,以及生理生化如可溶性糖、不饱和脂肪酸、保护性酶类、小分子抗冻蛋白积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抗寒能力明显增强。冷驯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激素响应、膜的稳定性、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等,是目前茶树抗寒机理研究的热点。分子生物学手段特别是多种组学的应用得以在转录、代谢和蛋白水平对茶树冷驯化过程中胞内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揭示,大量参与低温响应的转录因子、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被鉴定。植物激素、钙离子信号、MAPK 信号、活性氧代谢、糖代谢、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抗冻蛋白积累等被认为是茶树冷驯化过程中参与低温信号感知和抗寒能力提升的

精选-茶树休眠及其生理

1.茶树的休眠现象 休眠是茶树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方式。当外界条件对生长适宜的时候,茶树能够迅速地开展旺盛的生长活动,完成一年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当环境条件对生长不利时,茶树生长活动逐渐停止,代谢活性降低,以度过不良生态条件。团此,休眠是茶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性,并且已经在遗传性中固定下来。茶树通常利用芽的休止或休眠,度过不利的生态环境。 导致茶树休眠的因素很多,如温度的高低,日照的长短,水分和养分的多少,甚至光质和光量的不同,都能引起树体休眠。茶芽休眠有两种:一种是新梢轮次之间的“自然休眠”,持续数天或几周,然后自行解除,开始下一轮次的生长;另一种是“被迫休眠”,由于外界日照、温度条件等不能满足茶芽生长的要求所致,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在自然界中,冬季严寒到来之前的信号是日照时间缩短。这一信号比低温更为可靠而准确。通常当冬季的白天至少有6周短于11小时15分钟这个临界值时,茶树就要通过一个完全的休眠期。这个黑暗的时间愈长,休眠期也愈长。从杭州地区茶树新梢生育进程观察到,这个临界值正处于霜降时节(10月下旬),白天日照时数为11小时13分钟。因此,茶树冬季休眠主要是由于短的白昼(或长的黑夜)影响树体内部生长调节剂的结果。秋季的低温和短日照是抑制茶芽生育的原因,也是从生育过渡到休眠的条件。在赤道,整年的日照时间都超过12小时,因此热带和近热带地区的茶树终年不出现休眠现象,仅受雨量的影响,茶芽生长有快慢之分,或因树体内部的原因,茶芽呈明显的间隙生长。随着纬度增加,休眠的时间不断递增。我国不同地域茶树休眠期,有如下差异:江北茶区的胶东半岛,茶树休眠起讫时期为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休眠期达6个半月;在江南茶区的杭州,茶树休眠起讫时期为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休眠期达5个月,在华南茶区的海南省,茶树终年无休眠期。 2.茶树休眠的生理特征 通常茶树的休眠期是指在秋季树体茶芽生长停止以后到春季萌芽为止的期间,在这段时间里,茶树地上部不再有任何生长发育现象。休眠开始时,茎的延长生长变得极为缓慢,叶片停止扩展,分生组织短缩,叶片栅状组织的厚度逐渐增大,栅状组织与叶厚的比例也相应提高。由于这些组织的厚度增大,细胞膜的韧性也随之增强。 茶树叶片含水率的高低是衡量叶片是否成熟的标志,叶片愈嫩含水率愈高。从秋季开始,叶片的水分渐减,内部逐渐充实。到冬季时,凡叶片的含水量愈低,则耐寒性愈强。9月间成熟叶片的含水量在65~70%,10~11月为62~65%,休眠期则降至55~60%。 枝条组织中淀粉粒从9月下旬开始逐渐减少,并转化为糖分,使叶片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压上升。树体细胞液的浓度与耐寒性密切相关,因此测量茶树叶细胞渗渗透压是茶树休眠期耐寒性强弱的鉴定方法之一,叶片细胞液渗透压值愈高,则耐寒性愈强。

茶树需肥特点、各阶段管理措施及推荐施肥

茶树需肥特点、各阶段管理措 施及推荐施肥 肥料研究中心:余佳玲 2015年9月17日 目录 第一节茶树需肥规律 0 1.1 茶树需肥特点 (1) 1.2 茶树施肥原则 (1) 第二节茶树生长周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茶树年生长周期 (2) 2.2 茶树生物学年龄时期 (3) 2.3 施肥及管理 (4) 第三节维持茶树正常发育营养元素 (4) 3.1 大量元素 (5) 3.2 中微量元素 (5) 第四节茶园推荐施肥 (7) 4.1 茶园建议施肥方案 (8) 4.2 黔南州推荐施肥 (8) 4.3 茶园推荐科学施肥技术方案 (9) 4.4 茶园推荐基肥施用 (7) 4.5 肥效试验 (10) 第一节茶树需肥规律

1.1 茶树需肥特点 茶树喜酸性土壤,对矿质需求表现多元性、喜铵性、聚铝性、忌氯性、嫌钙性(当土壤中钙含量超过0.5 % (以CaO计)时,茶树不能正常生长);pH值为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上,茶树根系不发达,长势细弱,于酸性土壤上根系较发达;茶叶标准园每年各种肥料需求量为农家肥1500-2000 kg/667m2、氮肥(尿素)36-40 kg/667m2、磷肥(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30-40 kg/667m2、钾肥(硫酸钾)10-15 kg/667m2(数据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茶园施肥要求因地因园制宜,采用适当的肥料种类及合理的施肥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⑴、每百斤干茶所需的养分数 (N:5kg P:1kg K:3kg),氮磷钾的比例用量,幼年期:2:1:1,成年期:绿茶区:3-4:1:1;红茶区:4:2:1;乌龙茶区:2-3:1:1; ⑵、PH值4.0—6.5(4.5—5.5最适宜)。⑶、一般每采制100公斤干茶需施纯氮肥12—15公斤,纯磷肥4—5公斤,纯钾肥4—5公斤,按要素含量折算成有机肥1000公斤或油枯饼肥90—120公斤,在每年10月挖施肥沟施下,并覆土、追肥在采茶前一个月施下,以腐熟的人粪尿、沼液等速效有机肥为主。 1.2 茶树施肥原则 肥料用量:一般幼龄茶树比生长旺盛的成龄茶树施用量少;土地肥沃的茶园施肥量可少些。生产茶园施肥量可根据茶叶生产量而定,一般每增施1公斤的N 素,鲜叶可增产12至40公斤。 基肥与追肥的比例:视肥的种类而定,有机肥作基肥其施用比例应大于8O%;腐熟水肥作追肥,施用比例为2O%;施用无机肥,则基肥、追肥比例为4:6。 次数与时间:时间:茶树在一年中对营养需求量不一致,对N素的吸收以4至11月较多,而P的吸收主要在4至7月,K的吸收以7至9月为最多。中部茶区基肥一般9至11月施用;南部茶区,茶芽轮次多,到12月上旬停采后才施用。基肥一般一次施完;追肥一般分2至4次,施用量上应采用“前多后少”的原则,才能增产春茶。采摘旺季的南部茶区追肥次数可适当增加。追肥次数:第一次施“催芽肥”,在春芽萌动前一周施用,用量约4O%至50%;第二次在4至5月上旬施用,用量约10%至15%;第三次在6至7月上旬施用,用量约15%;

茶树的特征

茶树的特征 第一节茶树形态特征 人们要种好茶、制好茶、饮好茶、用好茶, 首先就要了解茶. 茶的性质,包括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生化特性、药理特性等, 都是人们认识和掌握茶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人们的需要, 最终达到“按我所需, 为我所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树形态特征的认识,都用了比拟的方法,缺乏当代植物学性状的描述。 东晋?郭璞《尔雅注》载:“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仅说明了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而且是一种叶用植物。唐?陆羽的《茶经》,对茶树形态特征的描述已较具体。如“一之源”中载:“茶者……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由此可见,在近代植物学出现之前,我国对茶树性状已有一定的认识深度。 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成的,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其根、茎、叶执行着养料及水分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和贮存等功能,称为营养器官。其花、果实及种子完成开花结果至种子成熟的全部生殖过程,称为繁殖器官。 根 茶树的根为轴状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 根系按其发根的部位和性状分为定根和不定根,它们均可发育成根系。主根和侧根上分生的根称为定根。而从茎、叶上产生位置不一定的根,统称为不定根。由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茶苗所形成的根,就是不定根,其中往往有二三条发育粗壮,外表上类似主根,并具有直根系的形态。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最上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大,分根性强,但因离地面近,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小,分根性弱,因离地面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茎 茎是联系茶树根与叶、花、果,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茎和根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 茶树幼茎十分柔软,着生茸毛,表皮呈青绿色,茎围直径从基部至顶端逐渐变细,随着新梢伸长,茎围逐渐增粗。 在茎上,叶着生的部位称节,两节间的部分称节间,间长度,因品种、树龄、栽培管理的不同有很大差别。 在茎的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长有芽,当叶片脱落后,在节上留有的痕迹称叶痕。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枝生长明显,侧枝生长受抑,分枝粗细悬殊,每年生长轮次又少,无法形成整齐密集的采摘面。 茶树枝干上的芽按其着生的位置,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顶芽和腋芽。通常每一叶腋处只生一个,也有两个或几个芽同生在一个叶腋内。 根据芽的生理状态,分越冬芽(或休眠芽)、活动芽和休止芽。越冬芽多在秋季形成,处于休眠状态。 新梢展叶多少,分一芽一叶梢、一芽二叶梢……,将其摘下即成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制茶鲜叶原料。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常将其组成比例或其重量,作为判断茶树生长势强弱和鲜叶原料老嫩的主要依据。 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百芽重15~30克,一芽三叶的百芽重25~50克,大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的百芽重分别为30~60克和50~100克。

茶树的营养生理

茶树的营养生理 茶树一方面能够从空气和水中吸取二氧化碳和水分,在体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另一方面也能从环境(主要是土壤)中吸取各种无机元素,在体内通过同化作用,变成自身所需要的物质。营养是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茶树树势,鲜叶产量,成茶品质,都与营养密切相关。 1.茶树体内的矿质元素 茶树体内。目前已发现的矿质元素很多,但不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在茶树生长发育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并且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一旦缺乏某种元素,其他元素的功能将会受到抑制。 茶叶中氮、磷、钾、钙、铁、镁、硫7种元素的生理作用及鲜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1)氮 ①生理功能 氮在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茶树的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它是组成树体细胞原生质——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形成植株,特别是形成芽叶的成分。核酸、磷脂、多种维生素(B1、B2 、B6 )、咖啡碱、大多数生物膜、激素和其他许多重要有机物中都含有氮素。树体中的全部代谢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转化,都需要有生物催化剂——酶来起作用,酶是蛋白质的一种形式,所以氮又参与酶的合成。氮也是叶绿素的主要成分。除此之外,作为茶叶重

要效用的咖啡减,构成茶香气、滋味的氨基酸、茶单宁、酰胺等全是氮化合物。固此氮在茶树代谢作用中占有重要地位,氮对茶树各种生理过程与生长发育都有影响。 ②缺氮症状 茶树缺氮使蛋白质和叶绿素合成受阻,随着叶绿素含量降低,首先表现为叶色变黄,芽叶瘦小,老叶黄绿带橙色或红紫色,进而树势衰败,分枝细弱,并大量出现对夹叶,节间变短,有顶枯现象。幼嫩芽叶中含氮量全年平均为4.5%左右,老叶平均为3.5%左右,一般认为成叶含氮量3%以下时可作为缺氮的标志。在有机质含量低的沙质土壤中最容易缺氮。 (2)磷 ①生理功能 磷是细胞中核酸、核苷酸、核蛋白、磷脂类,以及许多辅酶的重要成分,因此,它与细胞分裂活动有密切关系。磷也是酶与辅酶的重要成分,因此它与光合、呼吸以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与运转都有关系,特别是起着细胞中能量贮存、传递功能的三磷酸腺苷与二磷酸苷等化合物,都是含磷的化合物,在茶树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磷在树体内容易移动,在代谢旺盛的幼嫩部位中含量特别多。缺磷对生长与合成作用的影响最大。 磷在茶树体内存在的形态,一般可分为四种:a.酯溶性的。b.溶于酸性溶液的,包括无机磷酸和代谢的中间产物,这主要是磷酸键化合物,含量很少。c.不溶于酸溶液的部分。有存在于细胞内的无机

茶树生理特性:茶树休眠的生理特征

茶树的休眠期是指在秋季树体茶芽生长停止以后到春季萌芽为止的期间,在这段时间里,茶树地上部不再有任何生长发育现象。休眼开始时,茎的延长生长变得极为缓慢,叶片停止扩展,分生组织短缩,叶片栅状组织的厚度逐渐增大,栅状组织与叶厚的比例也相应提高。由于这些组织的厚度增大,细胞膜的韧性也随之增强。 茶树叶片含水率的高低是衡量叶片是否成熟的标志,叶片愈嫩含水率愈高。从秋季开始,叶片的水分渐减,内部逐渐充实。到冬季时,凡叶片的含水量愈低,则耐寒性愈强。9月间成熟叶片的含水量在65~70%,10~11月为62~65%,休眠期间则降至55~60%。 枝条组织中淀粉粒从9月下旬开始逐渐减少,并转化为糖分,使叶片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压上升。树体细胞液的浓度与耐寒性密切相关,因此测量茶树叶细胞液渗透压是茶树休眠期耐寒性强弱的鉴定方法之一,叶片细胞液渗透压值愈高,则耐寒性愈强。 此外,休眼芽细胞的原生质呈凝胶状,原生质收缩,胞间联丝中断,细胞呈孤立状态。休眠解除以后,胞间联丝又恢复。 由上可见,茶芽为了保持在不良条件下的不活动状态,通过各种结构和生理变化来限制本身的活动。如形成不透气的鳞片,组织脱水,原生质的联系中断以及停止酶的合成等。茶树的芽进入休眠状态后,不只是生长中止,代谢活性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已查明,芽休眠时,其组织即进入部分脱水状态,叶和茎的水分均随之减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也降到很低的水平,其间呼吸的性质类似于无氧呼收。最高光合作用速度和一天总光合作用量都从秋季到冬季逐渐下降,12月至1月是最低值。茶芽外面包围的鳞片,对于芽的呼吸有很大影响。据测定,休眠芽的核酸含量降低,同时蛋白质的合成作用也受到抑制。如经低温处理的茶芽,其组织液的pH值增大,脂肪酸分解,氨基酸和糖含量增加。茶芽从休眠阶段进入萌动状态,与组织中水分的增加,营养的代谢,水解酶的活性以及呼吸强度有关。 此外,休眠期叶片蒸发量日趋减少,9月份的蒸发量仅为8月份的70%,10月份约为60%,11~12月降到30%左右。

茶树生理生态

镉污染对茶树生理影响 一镉污染的危害 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4或5的金属,约有45 种,如铜、铅、锌、铁、钴、镍、钒、铌、钽、钛、锰、镉、汞、钨、钼、金、银等。尽管锰、铜、锌等重金属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需,而且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对人体有毒。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到上世纪末,全球每年释放的镉离子为22,000吨,铜为954,000吨,铅为796,000吨,Zn为1,372,000 吨。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10,11]镉作为一种有毒元素,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重金属。镉离子对动、植物来说都是危害较大的,它不但使植物受到伤害,而且通过根的吸收后运输到可食部分,人类食用后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20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的骨痛病,便是由于食用被镉污染的土壤生产的“镉米”所致。因此,镉离子一旦进入环境,就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14]。 过量的镉对植物有很强的毒害效应。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镉离子处理下,植物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及电导度随镉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植物叶片的细胞膜的组成和完整性遭到破坏[17]。镉离子可使雪松聚球藻的光合放氧量几乎停止。另外重金属胁迫会改变植物体的激素水平及核酸代谢,导致生长下降,进而造成减产[13]。 目前我国重金属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每年因土壤污染而损失的粮食产量达10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人民币[14]。 茶树(Camelliassinensis(L)o.Kuntze)起源于我国,我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2006年,我国茶园面积为2177万亩,茶叶产量为92万吨川,均居世界第一,茶叶年产值上升到500亿以上。我国又是世界上第三大茶叶出口国,2006年出口量为28.7万吨,出口额达到5.47亿美元121。茶叶是一种健康、绿色、天然的饮料,而如何保证茶叶安全、优质、营养是茶产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中国茶产业发展迅速,但茶叶的安全质量问题仍然是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瓶颈,也是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镉离子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及积累 唐茜等【2,7】通过水培茶苗研究名山 213、名山131和福鼎大白茶三个茶树品种,受镉毒害的表观症状以及镉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镉(1-5 mg/L)胁迫下,茶树出现的毒害症状和对新梢生长的抑制效应因胁迫浓度、时间和品种而异。茶树各器官的镉含量总体随镉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胁迫浓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镉:吸收根>主根>主茎>新梢(一芽二叶)>枝条>老叶。新梢不同叶位镉含量的高低顺序为: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新梢中的镉有明显向上富集的趋势。不同品种的茶树对镉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能力有一定差异。 石元值等[3] 通过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探讨镉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正常状况下,镉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是:吸收根>茎(生产枝)或主根 >老叶(当年生成熟叶)>新梢(1芽2叶)。 李云[1]通过盆栽实验,从动态角度研究了在不同培养期内,铅、铜、镉离

茶栽复习思考题

茶树栽培学复习思考题 绪言 ⒈茶叶有哪些社会功能? ⒉了解茶叶综合利用的前景。 ⒊茶叶对人体的营养价值主要表现哪三方面? 第一章茶树栽培简史 ⒈了解我国古代记载早期茶树栽培的书籍 ⒉了解茶树原产地及其传播。 3. 我国茶叶生产概况(面积,产量,出口量发展) 第二章茶区分布及栽培特点 ⒈了解我国茶区的地理分布及自然条件。 ⒉我国主产茶省的生产概况及栽培特点。 ⒊我国茶区如何划分?掌握各茶区的气候特点、主产茶类和栽培特点。 ⒋了解世界茶区分布及主要产茶国的生产概况 5.我国茶叶生产还存在哪些问题? 6.根据世界茶叶市场情况,我国茶叶生产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第三章茶树的植物学特征 一、名词解释: 栽培品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种;群体品种;有性系品种;无性系品种;当家品种;直根系,分枝根系(须根系),分枝习性,分枝角度,树冠:主茎,枝条,骨干枝:生产枝,主干枝,驻芽,休眠芽。再生能力,叶面内折度,叶面反转度,鱼叶,叶面积,两性花。 二、问答题 ⒈茶树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范围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⒉简述茶树的根系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 ⒊茶树茎的生长过程中,其物理形态和化学成发生哪些变化? ⒋茶树叶色、叶片大小与适制性有何关系? 第四章茶树生物学特性 一、名词解释: 芽梢密度,轮性生长,茶芽轮次,交替生长,发芽整齐度,自然休眠,强迫休眠,新梢持嫩性,菌根,内生菌根,外生菌根,内外生菌根,生理分化期,形态分化期,“带籽怀胎”,对夹叶,隐蔽发育阶段,生长活跃阶段,“结节枝”,“鸡爪枝”,

生长势。 二、问答题 ⒈新梢展叶数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⒉总发育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⒊茶树幼苗期抗逆性差的原因是什么? ⒋形成芽休眠(自然休眠和强迫休眠)的原因是什么? ⒌茶园出现对夹叶主要原因有哪些?生产上如何控制? ⒍茶树根表的微生物和菌根有何作用?其活动与茶树的生育有何关系? ⒎新梢生长有哪些特性?生产上应如何管理? 第五章茶园生态条件 一、名词解释: 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茶树临界温度,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日夜温差,积温,有效温度,有效积温,活动积温,生物学零度,茶园小气候。 二、问答题 ⒈光强度对茶树的生育及茶叶品质有何影响?生产上如何控制? ⒉光质对茶树的生育及茶叶品质有何影响?生产上如何控制? ⒊论述“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理论依据及如何创造“高山型”的气候条件。 ⒋光照时间对茶树的影响主要表现哪方面? ⒌气温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如何? ⒍不同茶树品种的临界温度及三基点温度要求? ⒎简述积温对茶树生育的影响? ⒏茶树对土壤有物理和化学环境有哪些要求? ⒐茶树生育对降雨量及土壤水分有哪些要求?为何很多茶区经常出现“伏旱”或“秋旱”? 第六章茶树良种繁殖与品种改良技术 一、名词解释: 有性繁殖,无性繁殖,黄化处理,嫁接繁殖。 二、问答题: ⒈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各有哪些优缺点?

茶树修剪原理和技术

茶树修剪原理和技术从植物学原理上说,茶树修剪主要起到以下几种作用: 一是控制顶端优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顶端枝梢或顶芽的生长总是比侧枝或侧芽旺盛迅速,呈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就叫顶端优势。其生理原因有很多学说,主要是生长素说,主要观点是:当用人为的方法剪去顶芽或顶端枝梢时,剪口以下的侧芽就会迅速萌发生长,修剪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是剪口以下,也常常是第一个芽最强而依次递减的,一般定型修剪能刺激剪口以下2?3个侧芽或侧枝生长。而台刈可刺激根颈部的潜伏芽萌发。 二是相对平衡地上部与地下部。茶树树冠与其根部构成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既表现了相互矛盾,又表现出相互对立而平衡关系。茶树一经修剪,就可以打破其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对平衡;茶树具有再生能力强的特性,修剪能使休眠芽或潜伏芽萌发出新的芽梢,这样通过修剪或采摘打破平衡,又与地下部生长达到新的平衡,使茶树一生中地上与地下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 三是诱导新芽发育。同一枝条上,从基部到顶端的各叶腑间着生的芽,由于形成时期、叶片大小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叫做芽的异质性;当树冠枝条的育芽能力减退时,根颈部的潜状芽就能迅速萌发,因此, 在实践中用台刈或重修剪的方法更新茶树。 四是抑制生殖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也是茶树系统发育中的一对对立统一体。当采取修剪措施时,就能抑制生殖生长,促进营

养生长。 依照茶树的植物学原理,可根据不同类型茶树决定各自的修剪方法。 1?幼龄茶树一一定型修剪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就是抑制 茶树的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萌发和侧枝生长的修剪措施,达到培养骨干枝、增加分枝级数,形成“壮、宽、密” 的树型结构,扩大采摘面,增强树势的目的,为高产、稳产、优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定型修剪的时间:每年的春、夏、秋季均可进行,以春季茶芽萌发之前的早春2~3 月为最佳时间。 定型修剪的次数:一般幼龄茶树需进行3?4次定型修剪,即定植后3?4年内每年进行1次定型修剪,海拔低、肥水条件好、长势旺的茶园一年可定剪 2 次。 定型修剪的方法:当茶苗高度达到25?30 厘米时,离 地15?20 厘米处保留2? 3 个饱满芽下剪,是为第一次定型修剪;当苗高达到35?40 厘米时,离地30厘米处下剪,是为第二次定剪;当苗高达到45?50 厘米时,离地40 厘米处下剪,是为第三次定型修剪。每次修剪要求剪口平滑,呈45° 角。 剪后管理:每次定剪后应立即增施肥料并及时防治病虫害。 2?青壮年茶树一一轻修剪和深修剪 轻修剪:一般每年的2~3 月份进行 1 次,一般剪去冠面 3?5厘米的绿叶层及参差不齐的枝叶。

影响茶树芽休眠的内部调控因素研究进展

影响茶树芽休眠的内部调控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李慧熊丙全吴庆丽邹盼红 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9年第08期 摘要运用植物生理学相关原理,从亚细胞水平梳理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对影响茶树芽休眠的生长调节剂、可溶性糖、多胺、酶等几大重要的内部调控因素进行了阐释,可为选育早生茶树品种及调控茶树芽休眠相关措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树;芽休眠;内部调控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https://www.360docs.net/doc/b116877958.html,ki.1673-890x.2019.23.056 1 茶树芽休眠概述 植物休眠是指植物在面对不良自然环境时选择的一种保护性生存策略,会导致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对促进生长的信号感应不灵敏,并伴随着内分生组织活动停止,直到适宜的环境到来,植物才能解除休眠。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是叶用型经济植物,其芽休眠周期对其经济效益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茶树芽休眠是茶树栽培育种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茶树芽休眠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调控的复杂生命现象,其形成和解除受到光照、温度、水分等外界环境因素的调控,而在此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长调节剂、糖类、多胺和酶类等也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应的变化,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控制着芽休眠的形成与解除[1-2]。 芽休眠是植物休眠中的典型类型,主要有被外部生理因素所调控的类休眠、被内部生理因素所调控的内休眠以及被环境因子调控的生态休眠3种类型。就茶树而言,茶芽按其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与腋芽,按休眠成因又可分为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避逆性休眠的越冬休眠芽、由于顶端优势等内部生长调节剂调控导致休眠的腋芽休眠芽以及由于其受机械损伤刺激(人为采摘)或受“轮性”调控休眠的驻芽休眠芽。 茶树是叶用型经济植物,一般按照嫩度对茶鲜叶原料进行分类,如“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不同嫩度原料,其价差可达5~10倍。因此,分析当前影响茶树芽休眠的内部调控因素研究进展,以期能够据此调控休眠或培育早生茶树品种,进而提高茶产业的效益。 2 影响茶树芽休眠的内部调控因素 2.1 生长调节剂

植物的休眠、成熟和衰老生理.doc

植物的休眠、成熟和衰老生理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35,分数:35.00) 1.休眠可由植物自身发育进程控制和外界环境条件控制所引起,后者称为______。 ? A.深休眠 ? B.生理休眠 ? C.强迫休眠 ? D.内因性休眠 (分数:1.00) A. B. C. D. 2.植物的休眠器官有______。 ? A.花,果实 ? B.果实,种子 ? C.种子,芽 ? D.花,种子 (分数:1.00) A. B. C. D. 3.植物营养体进入休眠主要与______有关。 ? A.日照长度 ? B.干旱 ? C.光强度 ? D.干热 (分数:1.00) A. B. C. D. 4.禾谷类种子与豆类种子相比,萌发时吸水______。 ? A.更多 ? B.更少 ? C.一样 ? D.无规律

A. B. C. D. 5.苹果等植物的种子,胚已发育完全,但在适宜的条件下仍不能萌发,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休眠后才能萌发,将此现象称为______。 ? A.强迫休眠 ? B.内因性休眠 ? C.外因性休眠 ? D.后熟过程 (分数:1.00) A. B. C. D. 6.参与阻止种子发生胎萌现象的主要物质是______。 ? A.IAA ? B.GA ? C.ABA ? D.乙烯 (分数:1.00) A. B. C. D. 7.人工用湿润沙土将种子分层堆埋在室外,经低温预冷处理,其作用是使植物种子______。 ? A.促进休眠 ? B.打破休眠 ? C.提高生活力 ? D.延长寿命 (分数:1.00) A. B. C. D. 8.未完成后熟的种子在低温层积过程中,ABA和GA含量的变化为______。 ? A.ABA升高,GA降低 ? B.ABA降低,GA升高 ? C.ABA和GA均降低 ? D.ABA和GA均升高

茶树生理特性

茶树生理特性:茶树微量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茶树除了需要较多氮、磷、钾及钙、镁、铝、铁等元素外,对其他矿质元素虽然需要量不多,甚至仅占百万分之几,但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旦缺乏,同样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现将几种主要的微量矿质元素介绍如下。 (1)锰 茶树体中含锰量与铝一样,较其他作物最高,其中老叶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芽,茎和根系的含量最低。 细胞生命的所有形式都需要锰,它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在树体物质代谢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锰还能促进茶树根系中硝态氮的还原作用,使吸收的硝态氮迅速地转化成铵态氮,进而合成氨基酸。它也是苹果酸酶、C—羧化酶、柠檬酸脱氢酶等的催化剂胱氨酸反应有关。锰对增强茶树呼吸强度,提高维生素C及茶多酚含量也有重要作用。此外,锰还是叶绿素合成所必需的物质,因此能促进茶树光合作用。锰在体内也是比较难移动和再分配的一种元素。茶树表现缺锰症状常常和土壤的碱性反应相联系。茶园锰浓度过高对茶树吸收铁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2)锌 锌在茶树生理生化机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调节树体内糖的转化,其作用几乎牵涉到茶树生长发育的所有过程,影响生长、发育、衰老、抗寒和抗病等多方面。锌还是一些重要的谷氨酸氢酶的组成部分,也是吲哚和丝氨酶合成色氨酸的催化剂,对磷酸核酮糖羟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羟化酶和碳代谢的脱氢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锌能增强茶树根系对氮和磷的吸收力,从而促进茶树萌芽及旺盛生长,增加茶树生长势。因此茶树缺锌时,新梢生长严重受抑,光合作用、氮代谢都会受到阻碍。锌又能锈导幼龄茶树增生较多的根。用锌液处理过的扦插苗,根系发育良好。 (3)硼 硼是茶树形成果胶酸钙不可缺的万分,它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在树体内还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转、贮存,酪氨酸的转化,有利于核酸和A TP的形成,因而硼直接关系到分生组织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缺硼时,上述物质的形成遭到破坏,氮、磷的需要量及吸收量也就显著下降,细胞分裂受阻,叶片有花白花斑点,叶厚粗糙,无光泽,生长缓慢,花粉发育不良,开花而不结实。严重缺硼的茶树,细胞液外溢,根系腐烂,生长停滞。 (4)铜 铜是有生命的所有细胞形式所必需,是茶树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组成成分。铜还可以提高茶叶叶绿素的稳定性,促进光反应的进行。所以,在茶树地上部凡是叶绿素含量高的部位,其铜的含量也高。此外,在茶树脂肪代谢过程中,铜黄蛋白具有催化作用。缺铜茶树的氧化还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脂肪代谢受到抑制,生长受阻。生长在缺铜土壤中的茶树,会出现顶芽枯萎,失绿变白,叶绿素含量减少等症状。 (5)钼 茶树缺钼会抑制氮代谢的进行,致使芽叶变黄失绿、阻碍伸展。钼是硝酸还原酶的辅基成分,是酸式磷酸酶的专性抑制剂,黄酮物质氧化—还原的催化剂,并参与抗坏血酸的形成。钼还可以提高茶园土壤自生固氮菌的固氮能力,这对提高土壤含氮水平,保持茶园氮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茶树的特征特性

茶树的特征特性 1.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据考证,茶树起源至今已有六七千万年.茶树在植物 分类学上的地位(七阶的粗分)是: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种. 2.茶树植株是有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等器官构成..根、茎和叶是营养 器官;花、果和种子为生殖器官.根系称为地下部分,其他则称为地上部分,亦称为树冠.根茎是地上下部的交接处,它是茶树各器官中比较活跃的部分. 3.茶树的根担负着固定植株、吸收、运输、合成、贮藏营养和水分以及气 体交换等主要功能.茶树根系是由主根,侧根,细根(吸收根)和根毛构成的轴状根系,胚根生长形成主根,向地下伸长,并不断发生侧根,侧根的前端分出乳白色的吸收根,其表面密生根毛,吸收根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少量二氧化碳,寿命短而处在不断衰老更新中,未死亡的则发育成侧根. 在吸收根外表可见到缠绕的菌丝,这种菌丝具根毛作用 4.茶树的茎是联根,叶,花和果的地上轴状结构,担负着输导,支持和贮藏等 作用并可进行繁殖和光和作用,茶树的茎包括主干,分枝和当年的新枝.茶树树型有乔木,小乔木和港木三种. 5.茶树的芽和叶:芽是指茶树系统发育过程中产生叶,枝条,花的原始体,是 茶树系统发育过程中新梢与花的雏体.茶芽有叶芽和花芽两种.叶芽有为营养芽,其发育成枝条;花芽发育为花.叶芽依其着生部位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为顶芽和腋芽(侧芽),生长在枝条顶端的芽为顶芽,生长于叶

腋间的芽称腋芽.一般情况下,顶芽大于腋芽,而且生活力强,对腋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具顶端优势,除去顶芽或使顶芽生长受阻时,就能促使腋芽或不定芽的萌发.按茶芽形成季节分为冬芽和夏芽.冬芽较粗壮,秋冬间形成,次年春夏萌发,外有鳞片3~5片,密生茸毛,茸毛有防止水分散失和防寒作用.夏芽较冬芽小,春夏间形成,夏秋发育,外有1~2片鳞片或无鳞片.休眠芽是指在茶树上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芽.休止芽是在营养生长期间不在继续展叶的茶,通常是新梢芽完全成熟后或因肥水失调或强光;炎热时,顶芽停止生长而成细小的芽,也叫(驻芽).因此,驻芽与尚未分化完全的腋芽统称为休眠芽. 6.叶是茎尖的叶原基发育而成,是进行光合作用;呼吸和蒸腾作用以及感受 周期的主要气官,是茶树的利用对象.茶叶有鳞片;鱼叶和真叶三种.鳞片有幼叶的变态,无叶柄,质地较硬,色黄绿或褐色,外表有茸毛和蜡质,能分泌树脂,其表层细胞细胞为厚壁组织,有保护内部幼嫩结构,防止寒冷;干旱;降低蒸腾失水以及防止虫害作用.[鳞片]是复瓦状,越冬芽一般有3~5片,随着芽的膨大和叶片的伸展很快脱落.(鱼叶)是新梢上抽出的第一片叶子,也称“胎叶’’,由于其发育不完全,形如雨鳞,并因此而得名.鱼叶叶柄宽而扁平,侧脉隐而不显,叶缘全缘或前端锯齿,叶尖圆或内凹,叶色黄绿,芽质厚而硬脆.(真叶)是发育完全的叶片,茶树叶片一般指真叶而言. 7.一般大叶种,叶大柔软而小叶种则厚而脆硬,大叶种是在10对以上.凡叶 面积>50厘米为特大叶、28~50厘米属大叶、14~28厘米称中叶、而叶面积<14厘米为小叶型. 8.茶树生物学特性:茶树生长、发育、繁殖的特点和有关新性状称为茶树生 物学特性.茶树是多年生作物,茶树的一生,既有总发育(一生)周期,又有1

茶树水分生理

茶树各器官中的含水量及其变化 在茶树生命活动中,水的生理功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水是原生质的主要组成成分;②水是气体、盐类和其他溶质出入于细胞和从一器官到另一器官之间的溶剂;③水是光合作用和许多水解过程中的反应物;④水是保持植株膨胀状态所必需的。 1.茶树各器官中的含水量及其变化 由于茶树各器官内部组织的差异,再受外界不同条件的影响,各器官之间水分分布有很大差别。由薄壁细胞组成的组织与分生组织,一般含水量较高,常在90%以上。而厚壁细胞及含有大量贮藏物质的细胞含水量则低。幼叶细胞含原生质丰富,含水量也较高。叶片定型后,水分大减。凡是年龄较幼、生理机能较活跃的部位,或处于水分较充足的条件下,含水量便较高。通常,地上部含水量比地下部高,叶片比枝干的含水量高,幼嫩叶比粗老叶含水量高,幼茎比老茎含水量高。同一器官在生长活动时期的含水量比休止期为高。 茶树叶片含水量的昼夜变化也很大,一般叶子由早晨开始含水量即逐渐减低,到午后2~4时达最低点,此后又逐渐上升,到夜间12点达最高点。 2.茶树吸收水分的机理 茶树的大部分水分是由根的活细胞吸收的。细胞吸水能力的机理,可分为两种:一为吸胀作用;二是渗透作用。根系吸水一般可分为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两种方式。主动吸收是由本身生命活动引起的吸收,这主要靠渗透作用。茶树根细胞的内侧,大部分被一个大液泡所占据,这个大液泡,其中充满含有不能通过液泡膜壁的大分子溶液,如糖、盐类和酸等。细胞壁和液泡之间为细胞质,它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因此,根生长在土壤中,根细胞与土壤溶液之间成了一个渗透系统。水从液泡外侧通过多孔的膜向内侧移动,这个过程是渗透作用。细胞液和土壤溶液之间浓度不一致,二者渗透压不相等,吸水力有差别,水分便通过细胞质发生渗透。一般细胞液浓度较高,渗透压和吸水力较大,土壤中的水能不断地向根细胞内渗透,把水吸进去。如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水便向外渗透,引起细胞收缩,脱离了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茶树根细胞吸水的另一原因,是被动吸水,这是由于地上部(主要是嫩枝和叶片)蒸腾失水所引起的。一般植物所用的水只占其吸收水分的l%,其余99%被嫩枝和叶片蒸腾。茎的树皮上长有木栓组织,是防止失水的结构。木栓皮的细胞壁中往往有脂肪性物质,有防水的作用。茶树叶片表皮上有蜡状的角质层,也可防止水分散失,减少蒸腾。叶片背面有许多气孔,每一平方毫米面积达250~300个,这是茶树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当叶片蒸腾失水时,叶内细胞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增加,吸水增大,便向叶脉的导管吸水。导管失水,吸水增强,同样向茎导管吸水,使导管的水被拉上升。最后向根吸水,细胞液浓度增大,被迫向土壤中吸水。 茶树水分从根吸入经过渗透和蒸腾作用,直升到叶部,输运的途径是:根(导管、管胞)→茎(导管、管胞)→枝和叶柄(木质部)→叶主脉→叶支脉→支脉导管相连接的叶肉细胞蒸腾体外。水分在体内运输,第一种为短程运输,是从根毛到根部导管的运输,以及从叶脉导管到叶肉间隙的运输,这主要靠细胞间吸水力的差异,称为渗透运输;第二种为长程运输,是输导系统液流的运输,水流通过木质部的导管和管胞。水分运输根压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蒸腾拉力的关系。 3.茶树的蒸腾作用 茶树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不超过1%)被利用到代谢作用中去,大部分水分通过蒸腾作用而损失。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气孔、皮孔与角质层进行,但绝大部分的蒸腾是通过气孔进行的。由于蒸腾作用的存在,茶树体内的水分随时都在损失,特别在土壤供水不良的情况下,水分亏缺是个经常的威胁。 茶树叶片的蒸腾强度,各月不同,夏季7~8月间(在杭州地区)最大时约达100克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