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两极地区课堂练习及答案

两极地区

(2017·河南三门峡高二期中考试)2014年2月8日人民网:今日,遥远的南极大陆又增加了一抹中国红——中国在南极的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主楼正式竣工并投入运用。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关于南极洲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B.每年11月~次年3月是科考的最佳时期

C.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D.自然环境原始,动植物种类繁多

解析:南极洲覆盖有极厚的冰层,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每年11月~次年3月是南半球的夏半年,温度较高,是南极洲科考的最佳时期;全球绝大部分的淡水资源都以冰川的形式储存在南极大陆上,所以南极洲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南极洲气候严寒,环境恶劣,生物种类少,D项错误。

答案:D

2.泰山站雄伟壮观,外形设计采用圆环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主要是因为()

①视野开阔②减小风阻③防潮④避免飞雪掩埋⑤保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

解析:泰山站外形设计采用圆环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小风阻、避免雪掩,并且视野开阔,利于观测。

答案:B

3.下列对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山站常年吹东北风B.昆仑站气压最高

C.长城站降雪量最大D.泰山站年日照时数最长

解析:南极地区盛行东南风;气压与气温和海拔高低有关,昆仑站海拔较高,气压可能相对较低;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北,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较大,降雪量最大;同在极圈范围内,纬度越高极昼时间越长,日照时间越长,选项C正确。

答案:C

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洋流常年受东北信风吹拂

B.②洋流是逆时针洋流系统的组成部分

C.此时北半球为冬季

D.③洋流是在西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

5.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Q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B.P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C.M海域多海雾,对航运造成不利影响

D.K海域的渔场是由于上升流而形成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图示为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图,①洋流常年受西风带的西南风吹拂,A项错。②洋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洋流系统的组成部分,B项错。③洋流位于印度洋北部,此时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说明北半球为夏季,C项错。③洋流是西南季风吹拂下形成的季风洋流,D项对。选D项。第5题,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可知,Q 地位于北美大陆西岸,因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A项错。P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因受千岛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B项错。M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所以多海雾,对航运造成不利影响,C项对。K海域的渔场是由于寒暖流交汇而形成,D项错。选C项。

答案:4.D 5.C

6.极地地区为科学研究和考察的天然场所。自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对南极进行了25次科学考察,对北极进行了3次科学考察,先后建立了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大洋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中山站在长城站的________方向。这两个考察站中,距离北京较近的是________。

(3)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_,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

(4)我国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的时间都是在2月份,建立北极科考站的时间应是________月份,原因是什么?

解析:(1)南美洲东西两侧分别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中山站附近为印度洋。(2)南极俯视图,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劣弧定东西方向,纬度定南北方向。中山站与昆仑站位于东半球,且中山站位于南极边缘地区。(3)长城站位于西经60度附近,故位于西半球,决定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纬度,纬度低,线速度大。(4)极地考察应在有极昼时实行建站和科考。

答案:(1)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东南中山站

(3)长城站长城站

(4)8此季节北极地区大部分是极昼;暖季,利于建站和科学考察。

课时作业(十八)两极地区

对应课时作业169页读右图,回答1~3题。

1.下列南极科学考察的4个地点中,全年不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极点(南纬90°)

B.南极冰盖最高点(约南纬80°)

C.冰点(约南纬78°)

D.磁点(约南纬65°)

解析:考查极昼极夜分布规律,只有在极圈及其以内的地区才会出现。

答案:D

2.南极洲和北冰洋都地处高纬度地区,但南极洲比北冰洋更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南极洲热容量比北冰洋小

B.南极洲地势比北冰洋高

C.南极洲阴雨天比北冰洋多

D.南极洲冰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比北冰洋强

解析:注意审题,错误的是C项。

答案:C

3.当前,全球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尽可能保护南极这片净土,人类在南极地区的合理活动应该是()

A.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

B.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

C.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验性开采

D.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采

解析: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应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

答案:B

(2016·广东惠州三模)2014年初,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在南极海域成功解救了被浮冰所困的俄罗斯考察船后,回撤时自身也被海冰围困。读下图,完成4~6题。

4.雪龙号被困后,对其周边海冰进行实时监控,主要技术手段是()

A.卫星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

解析: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数字地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荒漠化,生态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RS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综合判断,A项正确。

答案:A

5.南极大陆沿岸浮冰移动方向通常是向()

A.东B.西C.北D.南

解析:南极大陆沿岸浮冰移动方向主要与当地的风向有关;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特征判断沿岸的风向为东南风,受其影响浮冰的移动方向为西方,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答案:B

6.1月7日,雪龙号利用了一个短暂的气象有利时机成功脱困,这期间雪龙号所在海域刮()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解析:在图中找出雪龙号的位置,可知雪龙船位于密实多年的海冰区;结合雪龙船与松散海冰区和浮冰区的位置关系,雪龙船距离松散海冰区较近,当地盛行西北风时,有利于松散浮冰区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同时有利于雪龙号脱困,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7·湖南名校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科考基地及其附近区域,该区域有冰川分布,R河2月份流量最大。读图,完成7~8题。

7.“站在这里向北看去,山丘下的湖泊,就像一块碧玉一般,镶嵌在大地上;而湖泊北部和东部两座延伸出来的长长山脊,如同一双温柔的手,以无限的深情呵护着这熟睡的精灵”。文中的“这里”最可能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8.该科考基地位于()

A.南极长城站B.北极黄河站

C.格陵兰岛D.青藏高原

解析:第7题,读图分析,丁地北面有一湖泊,湖泊北部和东部各有一延伸出来的长长山脊,如伸出的手臂环抱湖泊,与材料描述相符。甲地北面没有湖泊;乙地东面没有长长的山脊伸出;丙地湖泊北面没有伸出的山脊。第8题,由材料可知,该地河流在2月份流量最大,说明该地2月份是夏季,冰川融水量大,应位于南半球,为南极长城站;其他选项均位于北半球。

答案:7.D8.A

(2016·丽水一模)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期间()

A.北极年海冰面积逐年减少

B.北极年海冰面积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C.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成负相关

D.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成正相关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与年平均CO2浓度大体成负相关。

答案:C

10.“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解析:“北极放大”现象是指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其原因最可能是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从而导致海冰减少。

答案:A

11.(2017·广西联考)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的异同点。

(2)从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该地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指出在丙海域航行的轮船可能遇到的自然风险。

甲、乙两地所在国家都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甲所在国对中国公民实行落地签政策,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前往旅游。

(4)说明前往甲所在国家的中国游客远少于乙所在国家的原因。

解析:第(1)题,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主要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两地的气候类型进行分析。甲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信风、洋流、地形等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量丰富,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生长期较长;降水量丰富,可以种植水稻、天然橡胶等喜湿喜热的农作物。乙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不同期,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可以种植小麦、棉花等喜光照的农作物。第(3)题,丙地位于南半球中纬西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在丙海域航行的轮船可能遇到的自然风险有狂风、巨浪等;受西风漂流的影响,丙海域洋流性质为寒流,轮船还可能会遇到冰山、大雾等。第(4)题,前往甲所在国家的中国游客远少于乙所在国家的原因主要从距中国的距离、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相同点:都位于南印度洋沿岸。不同点:甲地位于大陆东岸低纬度地区,乙地位于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区。

(2)甲地:水热充足,农作物生长期长;一年可两到三熟,可以种植水稻、天然橡胶等喜湿喜热的农作物。

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不同期,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可以种植小麦、棉花等喜光照的农作物。

(3)狂风、巨浪、冰山、大雾等。

(4)与乙地相比,甲地距离中国更远,且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接待能力较弱。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北极地区传来惊人的消息,西北航线因为极冰融化而变得畅通无阻。加拿大西北航线和西伯利亚沿岸的北方航线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航线。至此北极地区变得更加复杂。

材料二俄罗斯2007年9月20日宣称,最近的一次深海考察结果证实,“北冰洋海底属于俄罗斯”,北极的120万平方公里地区应属俄所有。

材料三北极地区图。

(1)图中洋流的名称:A是________(洋流),B是________(洋流)。

(2)图中西北航线(M)比东北航线(N)开发条件更恶劣,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专家预测它将畅通无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俄罗斯宣布拥有北冰洋海底的真正目的有哪些?

答案:(1)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

(2)东北航线受暖流影响,水温较高,而西北航线冰层较厚,条件恶劣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山融化

(3)①北极地区储存着巨大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铁和有色金属等。②随着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消融和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欧、亚和北美洲之间的航线将缩短。③拥有北冰洋的控制权,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