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田英章楷书学习教程

(完整版)田英章楷书学习教程
(完整版)田英章楷书学习教程

楷书技巧、字帖、教材

导航目录

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 (续2) (续3)

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

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

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

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

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

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

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

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

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

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

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

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

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5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

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 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 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 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

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笔法理论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

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 —3)。

请看笔画起、行笔示范

三、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

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

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五、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六、弧钩的书写规律——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

折和钩的书写示范

字帖

七、点的书写规律——线(线型笔画)的浓缩

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

竖点——垂露竖的浓缩

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

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一、长横除了按起、行、收笔的一般规律书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笔刚过左半段及时压平,收笔时自然有拱形造型。2、中段略细。行笔时笔锋略提,笔画自然变细,但不可太细,否则成为“蜂腰”横病笔。3、收笔上方下圆。收笔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横神采顿生;最后“转”一定要圆,与方角形成对比,即和谐又有变化。

二、左尖横 1、起笔写点要水平左要尖。笔锋调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轻到重顺锋而下(手指执笔的轻重感要敏锐),略拉长形成左尖右圆的杏仁点。2、收笔仰势上抬。反弹转换笔锋提起后,提锋由下边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与起笔下边保持平行,最

田英章

田英章 简介 字存卿、存青,1950年生于天津,书法研究生、教授。先后毕业于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 经历 1953年随父、伯、兄研习书法;1970—1980年在部队从事文艺;1977—1992年五次获得国内外书法展、赛一等奖;1981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81—1990年特调国家人事局担任《国务院任命书》书写员;1991—1993年应日本邀请,在日本创写印刷字体楷书、行书两套,约五万余字;1996—2000年联络台湾、日本书法界友人创建北京长城碑林;1994—2000年主办过六次全国书画人才艺术交流大会;1983—1994年九次赴日本、香港、韩国、欧洲办展讲学和交流;1986—1996年主办国内国际大型书画展赛七次;师艺传承 2010年3月27日,在天津举办了隆重的收徒仪式,田英章先生收下了第一批田门弟子,共二十位徒弟。拜师过程分为:田英章先生祭祖;徒弟代表宣誓;磕头拜师;徒弟发表感言;相聚畅饮。李淼等20位书法爱好者成为田英章的第一批关门弟子。3月27日上午,我国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先生收徒仪式在天津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20位书法爱好者成为田英章先生的第一批入室弟子。在祭祖仪式上,田老师端一碗水酒向祖先祭奠祷告。众弟子一一向恩师、师母鞠躬行礼后,隆重的“拜师大典”正式开始。拜师仪式上一副对联写的好:“国粹精深传承有道,家学源远受授无欺。”田英章先生表示:本人看重20位弟子的品德和今后刻苦习书的决心,在师徒关系之外,更将形成一种学术关系,大家共同探讨书法。出身书法世家的田英章先生是我国当今欧楷大家,对欧楷深得研究并发扬光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教过万余学生,成就了大批颇有造诣的人才。他说书法没有速成,不存在少年书法家。书法讲求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尤其是攻习楷书。拜师仪式后,田英章为20名弟子颁发了证书:“顺上天之意,随翰墨之缘,承先贤古训,启后学睿知今日愿收X X X 为入室弟子,共研书艺,以继家学。师徒同心,立字为念。”“以德养书,以书扬德”。田老师送给弟子的

田英章行书注释

田英章行书注释 右点 在行书右点书写中,要着意强调它的流动,为了体现这种流动,我们把它与其他笔画的距离拉远。要注意的是,行书右点不可一带而过。 左点 在有些字中,可以不必强调左点的存在,即一带而过。但是,尽管如此,也必须将左点表示出来,要有它的位置。 综上所述,行书点笔与楷书点笔大致相同,不同的有以下几点: 1 为了字势的需要,有时用其他笔画将点笔代替。 2 不过份强调点笔的棱角。 3 落笔后出锋,与下面的笔画产生一种丝连。 4 在特殊情况下,将其他笔画化作点笔。 小横 在行书中,小横有时和右点通用,即把小横写成右点形状,这是为了不使小横占太多的位置,使可以飘扬起来的笔画尽量有一个发挥的空间。 中横 为了使字能够流动起来,行书的中横有时要缩短或拉长,但都须坚定有力。 长横 行书长横的写法和楷书没有多少不同,只在个别的地方变化了它的写法和抗肩角度。 所以行书横笔与楷书大致相同,应加注意的是: 1 行书横笔多有丝连、回锋,注意不要太重,也可以说不要太粗,免得喧宾夺主。 2 虽然行笔较快,但在起笔、行笔时不可匆忙,也应有顿笔的表示。 悬针竖 悬针竖在楷、行上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行笔出锋时,更要控制笔锋,万不可一笔甩出去,也千万不要随意拉长。 垂露竖 垂露竖在楷、行上也没太多的区别,只是竖画在字左该用垂露,绝不可用悬针。 行书笔画与楷书基本相同,稍不同的是,为了表现行书的流畅与飘逸,垂露竖用的少,悬针竖用的多。注意悬针竖不可拉得太长。 小撇 行书小撇多不露锋,并在收笔时为了急速返回,形成了一种连丝和回锋,这些都是正常

和必要的。同时为了快速书写,有些小撇也被其他笔画代替了。 中撇 行书中的中撇,根据字形和速度的需要,与楷书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和差异,有的缩得很短,有的不露出笔锋。 竖撇 竖撇在行书中根据需要可以变成一竖笔,也有较明显的长短粗细之分。 长撇 行书长撇并不完全都出锋,为了字形的需要,有时长撇改写成一竖。应该注意的是,即使长撇出锋,也不应一笔甩出,要控制住。 行书的撇笔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行书中,撇笔虽然可以甩出去,但切忌随意,应在行笔到位的一刹那又收住笔,为下一笔做好回锋的准备。 2在行书中,撇笔收锋与出锋对于捺笔的写法是至关重要的,请在相关字中找出它的法则。 捺笔 在楷书中,一般来讲捺笔是要有波脚的。但在行书实践中,这种有波脚的捺笔用的并不是很多,有相当一部分捺笔已被反捺所代替。 平捺 在行书中,平捺一般来讲是要有波脚的,但如碰到连续使用时,为防止雷同与反复,可以收敛。但收敛是另一种笔法,它不是截断波脚就完事了。 行书捺笔要注意以下几点: 右弯钩 行书右弯钩与楷书没有多少不同,在拐弯时,既不能太死也不能太活。至于尾钩是否应提出可视情而定。 横钩 在行书中,此笔的撇出比楷书要多一些,甚至于和下一笔多有相连。这一笔速度不能慢下来,看准角度需快速行笔,但切忌漂浮。 横竖钩 在行书中,注意它与前一笔的关系。行书中这一笔也是重笔,就一种情况而言,不应将它写轻。提钩时不要影响其他笔画。 竖提钩 在行书中,竖提钩的锋芒多和下一笔相连,以示连贯。注意的是,竖笔部分是主笔,要强调,提钩的部分是轻笔,应一带而过。 撇捺钩 在行书中,这一笔往往都是一带而过,并不刻意强调它,而且它总是和其他的笔画连在一起写下去。 横撇钩 在行书中,这一笔多不是甩出去,而是把笔锋收回,完全甩出去的机会很少,因此要特

楷体字帖常用2500字

一乙二十丁厂七卜人入八九几儿了力乃刀又三于干亏士工土才寸下大丈与万上小口巾山千乞川亿个勺久凡及夕丸么广亡门义之尸弓己已子卫也女飞刃习叉马乡丰王井开夫天无元专云扎艺木五支厅不太犬区历尤友匹车巨牙屯比互切瓦止少日中冈提示:未注册版本每次最多只能捕捉五行文字。 WPS 文字- [楷体字帖25 00字.doc] 文件(F) 编辑(E) 视图( V) 插入(I) 格式(O) 工具(T) 表格(A) 窗口(W) 帮助(H) 反馈(B) 搭建你的线

上世博会馆,魅力城市PK赛!邀为家乡而“ 100 % 正文楷体_GB231 2 28 楷体字帖2500字.doc 贝内水见午牛手毛气升长仁什片仆化仇币仍仅斤爪反介父从今凶分乏公仓月氏勿欠风丹匀乌凤勾文六方火为斗忆订计户认心尺引丑巴孔队办以允予劝双书幻玉刊示末未击打巧正扑扒功扔去甘世古节本术可丙左厉右石布龙平灭轧东卡北占业旧帅归且旦目叶甲申叮电号田由史只

央兄叼叫另叨叹四生失禾丘付仗代仙们仪白仔他斥瓜乎丛令用甩印乐句匆册犯外处冬鸟务包饥主市立闪兰半汁汇头汉宁穴它讨写让礼训必议讯记永司尼民出辽奶奴加召皮边发孕圣对台矛纠母幼丝式刑动扛寺吉扣考托老执巩圾扩扫地扬场耳共芒亚芝朽朴机权过臣再协西压厌在有百存而页匠夸夺灰达列死成夹轨邪划迈毕至此贞师尘尖劣光当早吐吓虫曲团同吊吃因吸吗屿帆岁回岂刚则肉网年朱先丢舌竹迁乔伟传乒乓休伍伏优伐延件任伤价份华仰仿伙伪自血向似后行舟全会杀合兆企众爷伞创肌朵

杂危旬旨负各名多争色壮冲冰庄庆亦刘齐交次衣产决充妄闭问闯羊并关米灯州汗污江池汤忙兴宇守宅字安讲军许论农讽设访寻那迅尽导异孙阵阳收阶阴防奸如妇好她妈戏羽观欢买红纤级约纪驰巡寿弄麦形进戒吞远违运扶抚坛技坏扰拒找批扯址走抄坝贡攻赤折抓扮抢孝均抛投坟抗坑坊抖护壳志扭块声把报却劫芽花芹芬苍芳严芦劳克苏杆杠杜材村杏极李杨求更束豆两丽医辰励否还歼来连步坚旱盯呈时吴助县里呆园旷围呀吨足邮男困吵串员听吩吹呜吧吼别岗帐财针钉告我乱利秃秀私每兵估体何

田英章楷书(7000个常用字)

行书字帖
碍爱 隘鞍 氨 安 俺 按暗岸胺 案 肮 昂盎 凹敖熬翱 袄傲奥懊 澳 把 耙 坝 霸罢爸 白柏 百摆佰 败
阿埃 挨哎唉哀 皑 癌蔼矮艾
芭 捌扒 叭 吧笆 八 疤巴 拔跋 靶 拜 稗斑 班 搬扳 般 颁板 版 扮 拌 磅 蚌镑 傍谤 苞胞 包 褒 剥薄 雹 保 堡饱宝 抱报 暴 豹 鲍 爆杯碑 悲 卑北 辈背 贝钡 倍 狈 备惫 焙 鼻比鄙笔彼碧蓖蔽 毕毙 毖 币 边编贬扁便 变 卞辨 辩辫遍标
伴 瓣半 办 绊邦帮 梆榜膀绑 棒
被奔 苯本笨崩 绷甭 泵 蹦 迸 逼 庇 痹 闭敝弊必辟壁 臂 避 陛鞭 彪膘 表 鳖憋 别 瘪彬 斌 濒 滨 宾
摈兵冰 柄 丙秉饼炳病 并 玻 菠
播 拨钵波博勃 搏铂 箔伯帛 舶
脖膊 渤 泊驳 捕 卜哺 补 埠不布
第 1 页 共 50 页

行书字帖
步 簿部怖 擦猜裁材 才 财睬踩 采彩菜蔡 餐 参蚕残惭惨灿 苍 册测 层 蹭 插叉茬茶查 碴 搽 察 铲 产 阐 颤 昌 猖场尝常长偿 肠 舱 仓 沧藏操 糙 槽曹 草 厕 策侧 岔 差诧 拆柴 豺搀 掺蝉馋 谗缠 厂 敞畅 唱倡超抄钞朝嘲潮 巢 晨忱 沉陈趁衬 撑 称城橙 成 呈 乘程惩澄诚承逞 骋秤吃痴 持 匙 池迟 弛驰耻 齿侈尺赤翅斥 炽充 冲虫 崇宠 抽 酬畴踌 稠愁 筹仇绸瞅丑 臭 初出橱 厨躇锄 雏 滁除楚础储 矗搐 触 处 揣 川 穿椽传 船 喘串 疮窗幢床闯 创
吵炒 车扯 撤 掣彻 澈郴 臣辰 尘
吹 炊 捶锤垂 春椿 醇 唇 淳纯 蠢 戳绰疵 茨 磁雌辞慈 瓷 词 此刺 赐次 聪葱囱 匆 从 丛凑粗醋 簇
第 2 页 共 50 页

经典书法分享资料: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精品字贴

【本人极品珍藏】经典书法分享资料: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精品字贴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27328832.html隶书标准习字贴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70960594.html钢笔隶书字帖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25234409.html颜真卿楷书习字帖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69809584.html宋四家书法字典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69295907.html欧体入门(精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69807209.html田蕴章365毛笔字精华字帖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69155444.html行书字帖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25686705.html中华第一草书之怀素《自叙帖》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51858636.html草书精粹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27088705.html庞中华硬笔书法字帖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27328835.html三字经毛笔字帖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25700593.html王献之行书技法要诀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26330697.html篆体对照2500字典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25447280.html经典兰亭笔法解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38681275.html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38194906.html三国隶书《王基断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27591767.html楷篆对应检索表11219个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23120640.html小楷经典张瑞龄《唐诗三百首》墨迹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82691334.html【大唐第一行书】陆柬之《文赋》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46279097.html杨凝式天下第五行书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69497823.html欧书间架[入门必读]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27392912.html柳公权玄秘塔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27328831.html故宫博物馆藏曹全碑----最好的版本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46279100.html章草经典:孙过庭《佛遗教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469496306.html最佳练字字贴——楷行草对应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64348162.html田英章古今名句楷法精解上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64354240.html田英章古今名句楷法精解下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669039294.html欧阳修楷书《归去来兮辞》拓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766101742.html小楷技法指南【书法教程】(上)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766100317.html小楷技法指南【书法教程】(下)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765604046.html《王羲之行书字典》(一)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765604044.html《王羲之行书字典》(二)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765604045.html《王羲之行书字典》(三)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765644316.html《王羲之行书字典》(四)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765707409.html《王羲之行书字典》(五)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765644315.html《王羲之行书字典》(六)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159359.html,/p-765707408.html《王羲之行书字典》(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