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略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略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略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摘要】瑶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对妖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瑶族文化中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严重的冲击。如何弘扬发展瑶族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瑶族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对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做出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瑶族文化守护传承

一、瑶族文化特点

1非物质遗产——长鼓舞

瑶族人民创造了一种古老的舞蹈艺术,这种舞蹈名垂千古、蜚声中外,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瑶族长鼓舞。长鼓是瑶族文化中典型代表乐器,瑶族人民以击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每个动作、招式都流露出瑶族人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深沉内敛的气质、宽广旷达的情怀,从这个舞蹈的每个节拍中,仿佛能够看到这个民族在欢乐、在律动。长鼓代表着瑶族,瑶族文化就是长鼓文化。

长鼓是瑶家人民的圣物,是民族信仰的寄托所在,长鼓的飞扬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它代表了一个民族在腾飞。长鼓是瑶族人民祭祀中重要的道具,长鼓舞动作刚柔并济、灵巧多变、律动感强、造型变换多彩,体现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美感。遥望千里瑶山,每逢佳节、喜庆的日子,人民都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服装,奏起铿锵有力的长鼓,置身青山绿水、在悠扬的歌声中跳跃旋转,围圆而舞,展现的不仅是节日的喜庆,还展现着瑶族人民的团结、和瑶族文化的魅力。

2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

瑶族服饰很具有民族特色,勤劳的瑶族人民心灵手巧,善于织布纺线、刺绣编织,特色鲜明的服饰均由手工制作。自制纺布,自织自染,编织各种五彩的花边、刺绣各种斑斓图案,之后华美的服饰,再配上金美绝伦的各色饰品,同时还有做工精细的手帕、头巾等,琳琅满目、美轮美奂。这是女子华美的着装。男子则佩戴以蓝色、青色为主色的头巾,对襟长袖衣,外衣套上无袖无领的布卦。

3宝贵的医药遗产

瑶族人民的祖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生不息,他们在于蛇虫虎豹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瑶医药,并代代传承,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瑶医药中的火攻疗法、拔

毒拔脓疗法等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瑶医药与中西医相结合治疗蛇咬伤与跌打损伤等方面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

4优美的民族歌谣

瑶族名额品种繁多,瑶族人民人人都会唱,瑶歌已经渗透到了瑶族人民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比如迎接客人的《敬酒歌》,几年盘王的《盘王大歌》,体现人民苦难生活的歌等等,歌者在歌声中沉醉,忘记了时间的推移,听者也达到忘我的境界,在美妙的歌声中陶醉。

5古朴的民族建筑

瑶族的建筑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客厅卧室与走廊,下层是牲畜棚以及杂物仓库。整个建筑完全由木结构承受,有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住在吊脚楼中,清爽舒适,采光好,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美。

二、如何守护与传承瑶族文化

1构建南岭走廊

费孝通先生在考察了几个县的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应在湖南、广东与广西建立一个“南岭瑶族经济开发区”也就是“南岭走廊”。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文化与经济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经济离不开文化,文化同样也离不开经济。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可以为生产提供创新思路,可以发展市场,可以引导消费,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建设瑶族社会文化走廊,借文化这个手段进行创新,将瑶族文化转变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瑶族的民族特色为基础,建立“世界瑶都”,拓展经济的发展空间,促进县城经济的增长。只有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弘扬瑶族文化,发展瑶族民族经济。

2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是强大的生产力。将瑶族文化与周边良好生态环境相结合,使瑶族的文学、建筑融入到山水之中,打造原生态山水旅游区,让人能在其中体验到诗情画意。在县城中加强民族特色建设,将街道建筑等改造的具有瑶族民族特色,并建立起星级宾馆、文化产业园、瑶族风情街等娱乐园区,打造原生态的宜居城市。

瑶族歌舞与瑶族的织布技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在农区大力开展。农区生活的男女老少将唱歌作为家常便饭,人人都是唱歌能手。瑶歌渗透在当地人民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在林区可以发展狩猎、纺织等生态旅游项目,以云南丽江为榜样,将文化产业化,保持瑶族风格特点,建立起瑶族文化生态村,瑶族文化表演村等特色村落,让人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瑶族文化,亲身融入到清新诗意的瑶都之中。

3加大力度宣传瑶族文化

文化的传承需要宣传,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动社会关注瑶族文化,并参与到瑶族文化产业化的工作中来。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寻找投资项目,打破保守僵化的思想,在妖族文化产业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以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节“作为平台,在景区举办瑶族文化艺术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还可以建立瑶族文化论坛,举办瑶族服饰展、瑶族歌舞大赛等大型活动,努力提升瑶族文化的形象,打造瑶族文化品牌,展示瑶族文化魅力,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

4弘扬民族文化、重构文化价值

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弘扬传承瑶族文化既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又可以通过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都市文明中,原生态的瑶族文化可以成为靓丽的风景线。在物质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们正缺少瑶族文化这类精神上的财富。热情奔放的瑶族歌舞、生态自然的生活方式,朴实浪漫的民族情感,可以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归宿,在原生态的瑶族民族地区中唤醒被忙碌生活所麻木的心灵,体会文化的美感与朴实的自然气息。民族文化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守护和传承瑶族文化,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增长,并对发展瑶族地区社会经济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郑希.浅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3):65-68.

[2] 徐小军.论瑶族文化传承的符号与媒介——语言文字[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1(4):18-42.

[3] 玉时阶.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8(1):86-92.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一、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这标志着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要保护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文化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相对休闲的传统文化,将会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以立法形式将传统文化固定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的这根千年文脉。 在近年的两会上,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隆重过节,有充裕的时间去继承传统、光大传统,这是保护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官方的支持,一味地强调民间保护缺乏支撑力。据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便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既使是香港政府,几十年来也一直在扮演主导角色,拨款资助各社团举办中秋节游艺晚会,从迎月至追月,到场的人皆可免费享受娱乐节目。因而,政府应从袖手旁观到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着力打造保护平台。以立法带动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浙江省云和县是全省9个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设有2个畲族乡,26个畲族行政村,共有少数民族人口99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8.91%。随着社会发展,强势主流文化的推动和渗透,畲族文化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部分传统畲族文化内容渐渐消失。从畲族传统文化创新着手,注重传承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营造畲族文化研究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一定要把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抓突破,抓成效,创新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一、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 一是畲族语言使用人数逐渐减少。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自称其为“山哈话”,全国99%以上畲民之间语言相通。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汉杂居、下山搬迁、子女外出就读、务工、通婚等与外界交流、交往的增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大大减少,青少年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和在校畲族初、高中生100人中,真正会讲畲语的只有50人左右,小学生100人中,只有35—40人左右。会讲畲语的畲族群众也呈下降趋势,保护与传承畲族语言迫在眉睫。 二是畲族服饰逐渐消失。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服饰比较,传统服饰制

作、穿戴较为繁琐,样式较为单一,加上畲民已渐渐汉化,日常服饰基本都是当代时装,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有部分畲民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年轻一代畲族妇女已不穿戴畲族服饰。随着老一代妇女退出历史舞台,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是畲族文艺渐渐萎缩。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有优美的神话传说、特色鲜明的民歌、传统的畲族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民间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但目前,畲族文化艺术正在萎缩。据调查显示,目前云和60岁以上畲民约有20%会唱山歌,50岁以下唱山歌较少,而40岁以下的畲民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听懂歌曲内容。刺绣、编织等复杂工艺更是面临失传。 四是畲族文物逐渐流失。畲族文物是畲族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是畲族传统文化得以验证和传承的依据。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把黑手伸向畲族文化遗产,他们盗掘古墓,盗窃、倒卖、走私畲族文物,以获取暴利,导致畲族文物不断流失。而融入了畲族自身的生活内容和审美情趣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也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程度的加快,正在不断消失。 二、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增强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充分认识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增强政府保护畲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化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和整理,保护和弘扬畲族民间文化,建立起由政府主导、 民间参与的保护体系。 二是加大畲族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果展览、畲族工艺展览、举行畲族民间文艺展演等宣传,弘扬优秀的畲族文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原因意义解决 我想我要做这个报告的主要原因是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意义来考虑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中国精神。从小悦悦事件,我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很好的传承了中国精神;从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我不得不怀疑我们国人的诚信观念;从一条条外国人在他们国家用中文打出的标语(禁止随地吐痰、扔垃圾…),我开始怀疑我们所提倡的道德素质;从外国人见面的热情,我在想我们真的是礼仪之邦吗?当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传统节日、文学、手工艺、饮食文化、科学技术…可是,我们看到这些优秀的文化受人们的追捧力度似乎还不及外来文化。国家将几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不重视,这也就有提上法制日程的必要。对于传统文学,感兴趣的很少。至于,传统科学感兴趣的更是少矣。也许,传统文化中发展势头最好的要数饮食文化了,可是我们看见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高价吃肯德基、麦当劳… 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科技、工业、农业的现代

化建设离不开前人积累的优秀经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经验和良好的环境。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仅可以用经验更好地应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诚信交易,从而为经济发展建造一个稳定的环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打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经济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经验。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能够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人格;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更和谐地与人交往… 我想,通过调查来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时找到有效对策。对象、内容:我这次调查的对象是不特定人群,我想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所以未对对象进行限制。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和找出解决方案及避免答卷者的疲劳,我设计了十一个短小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对方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对传统文化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的看法。当然还有一些附加性的问题,如教育水平,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人们的态度。经过调查,我发现结果与我预料的几乎差不多,只是少一些偏激性的想法。 这次调查的过程与结果大体上是:首先,为了感受一次全新体验,我尝试了网络调查,不过并不是很顺,粘贴问卷总是粘贴不了。后来,

最新 瑶族文化的传承-精品

瑶族文化的传承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应不断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瑶族接下来要如何更好的传承呢? 一、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一个大家庭中,我们56个民族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演绎着自己灿烂的文明史和发展史,瑶族文化也是如此。地处粤北地区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南岭山脉南麓,是瑶族同胞的集中地,瑶族人口在当地占52.6%,在这一带,到处分布的是瑶寨, 因此连南被称为“百里瑶山”。这里有极具原始风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历史的瑶族人文景和其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瑶族历史文化悠久,瑶族风情独特,瑶山风光迷人。 二、连南瑶族文化的特点 民族文化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全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来源、社会制度、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和审美观念等,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瑶族人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1.建筑文化,种植文化。 独具风情的瑶家山寨,充分展现了瑶族同胞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开山辟岭,在明清时代修建的寨门、寨墙、石拱桥、石板道和青砖瓦房等,房屋排列整齐,村庄供水设施完善,并且他们千年瑶寨还是一处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难攻的半山腰,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说历史上曾多次抵挡住敌方的进攻,同时,他们开垦耕地,营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梯田和森林,在崇山峻岭中构筑了一幅自给自足的山水田园风光的原始生活图景,令人向往和心旷神怡。 2.传统音乐、舞蹈。 瑶族歌谣其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有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有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歌、革命斗争歌,有“香哩”、“离惯”、“刮架”、“贵金钟”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等等。在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瑶族崇拜盘古,把盘古看作是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其中《盘王歌》是经典歌谣,是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谜语、谚语等,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瑶族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是瑶族同胞的生活组成部分。其着名舞蹈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25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等数十种。现在,瑶族的长鼓舞和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清远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舞马鹿、凤舞、闹花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软木画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寿山石雕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福州伬艺曲艺 福建· 福州福州评话曲艺 福建· 福州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民间音 省级:疍民渔歌(疍民盘诗)、高湖舞龙灯、传统言永(这两字拚成一字)春拳、“米家船”裱褙技艺、苏苏酱鸭制作技艺、洪塘篦梳制作技艺、民天虾油制作技艺、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壶山林氏中医内科、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石竹山祈梦习俗等11项上榜。 厦门市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国家级:厦门漆线雕技艺、答嘴鼓、南音、歌仔戏、高甲戏共5项。省级:厦门蔡氏漆线雕技艺、厦门答嘴鼓、厦门南乐(即南音)、厦门歌仔戏、厦门高甲戏、厦门大道公信仰(即保生大帝信俗)、厦门送王船习俗、厦门中秋博饼共8项。 泉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区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4.梨园戏泉州市5.高甲戏泉州市6.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市7.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县9.泉州花灯泉州市10.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11.惠安女服饰惠安县。 泉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永春纸织画;民间音乐:泉州南音、福建北管(泉州北管、泉州闽南什音);民间舞蹈:泉州拍胸舞、泉州踢球舞;戏曲:泉州高甲戏、泉州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泉州南派布袋戏、泉州打城戏;民间手工技艺:泉州惠安石雕工艺、泉州花灯、泉州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泉州安溪蓝印花布;消费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文化空间: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等。 漳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锦歌、漳州木版年画、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东山歌册等、 漳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入选的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东山南音、高山族舞蹈、漳州南词、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工艺、漳州八宝印泥传统制作工艺、东山黄金漆画技艺、东山剪瓷雕工艺、东山宋金枣传统制作工艺、岩溪硅塘祭祀民俗、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漳州木版年画、漳浦剪纸、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南靖四平锣鼓乐、浦南古傩、漳州芗剧、漳州布袋木偶戏、诏安铁枝戏、南靖竹马戏、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从中吸取优秀成果,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近年来,“洋节”盛行,而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清明节等等民族传统节日却被冷落,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赛龙舟?不单在城市,就是在农村,这些节日也在渐渐退去取往日的色彩。因此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不惜余力的进行保护,以避免其他国家对我们文化的套用和侵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如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文化的影响下达到一定的高度,进而以此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加以着手解决才行。 [关键词]:传统文化侵袭保护呼唤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最为宝贵的财富,经过长期的积淀,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大地上,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注重道德修养,重视感性,追求的往往是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境界,这与注重理性的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伴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价值观念大量涌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原先的一元价值观念即集体主义转向价值实现的多元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腐蚀着一部分人的心灵,导致他们渐渐走上歧途。一个社会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上,否则基础的动摇必然导致价值实现上的混乱。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现象,不仅仅与制度上的漏洞,法律上的不健全有关,同时也是他们价值观的扭曲的表现,只为追求利益,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究诚信也是直接相违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从中吸取优秀成果。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巍巍猫儿山脚下,悠悠漓江源头畔,坐落着一所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农村寄宿制完小———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学校始建于1931年,前身为华江乡千祥小学,位于华江乡千祥村委民族大街,发展至今,校园占地面积1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76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67人,住宿学生302人,教职工3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点,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了“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校训,“自强、自立、自信、自理”的校风,“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教风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学风。 我校以打造“民族特色学校,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把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让教师参与学习,拓宽教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打造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品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民族文化教育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体师生、社会的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把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做好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 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福鼎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保护与继承时,总是艰难前行。很多民俗、文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淡忘。国家为了唤醒人们对这类特殊的文化财产进行保护,于是从2005年起开始着手非遗名录的录入。而福鼎作为民俗特色及其浓厚的地域,也开始着重对非遗的保护,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4项、宁德市级9项、福鼎市级9项。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福鼎非遗,共同保护和传承祖先留下的瑰宝吧!

1、国家级非遗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白茶史息息相关,十九世纪中后期,福鼎先辈开始培育良种大白茶,制作白毫银针。如今制作技艺在传承古老制茶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推陈出新,制法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其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现有福鼎白茶制作原料主要采用优质品种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

【福鼎沙埕铁枝】约在明末清初传入福鼎,至今500多年历史,早期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为单层2至3米高,叫平阁。随后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一种民间表 演艺术。它汲取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的精华,极具闽东渔村风格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过去民间搬铁枝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现在多数地方固定为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素有“中华绝技”的盛誉。

【瑞云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相传为了纪念先秦时期钟子期和钟仪两位畲家歌王,故而每逢四月初八,畲族人民便设坛祭祀、举办歌会,畲族歌手通过“赛歌会”、“火头旺”等活动,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畲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情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和杂歌等。主要以清唱为主,体现了朴 实无华的原生态民歌唱法,是畲族歌谣“福鼎调”的典型。

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论文题目: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的简要介绍和北桥街道地方特色的锡剧的发展史和艺术特点的具体介绍,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戏曲文化,了解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戏曲文化,并对当今中国戏曲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借以对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解决方案。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特色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第1章中国戏曲的简介及锡剧的具体介绍 1.1 中国戏曲的简介 中国戏曲,在中华民族文艺艺术史及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锡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1.2 锡剧的具体介绍 1.1.1 锡剧的简述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1.1.2锡剧的发展演变 锡剧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

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资料讲解

搜索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首页 简介 新闻 学术科研 论坛 经典展演 服务保障 民族文化研究 首页 > 民族文化研究 > 民族文化研究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 中国侗族网 2014.08.15 [摘要] 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侗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是侗族人民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产物。但是,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不断影响和全面冲击,使得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本文就以黎平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窗口,对其价值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里如何的传承与保护,才能永葆其文化特色,唱响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 [关键词] 侗族;传统节日;传承保护 侗族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如今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现代化的浪潮,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和考验。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不例外,其命运亦岌岌可危。长期以

来,侗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藏于深山人未知,就连许多地道的黎平人也知之甚少,确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憾。 1.侗族分布状况 中国侗族聚居于黔、湘、桂三省交界的毗邻区域,被誉为中国侗乡。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侗族总人口有296.03万人。贵州省黎平县就位于这方钟灵毓神奇疆域的中心腹地,其侗乡府级建制历史最早,(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至今已有595年的历史。聚居的侗族为全国之最,规模最大,又最有特色,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完好,故被誉为“侗乡之都”。 神奇侗乡黎平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全县辖25个乡镇,面积4441平方公里,东西宽94公里,南北长112公里,总人口50余万人,其中,侗族人口33.7324万人(2006年黎平县公安局人口年报数据)。是全国最大的以侗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被称为“中国侗族第一县”。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以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民间文学艺术文化和区位优势,而成为侗乡腹地。 2.侗族主要传统节日及其价值分析 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无形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种文化遗产称为“Traditional and Folk Culture”、“Intangible Heritage”或“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我国分别把这些译为“传统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目前侗族地区的节日影响力较小,还不被世人知晓和认可,也还没有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即便如此,侗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经过在几千年的劳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是侗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在一个民族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力,在本民族区域和本土文化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2.1侗族主要传统节日 黎平侗族特别以节庆活动的丰富多彩而著称全国,每年的节日集会上百次,大的节日集会多达20余次,月月有节,是“百节之乡”。影响较大的节日主要有:正月的“祭萨节”(侗文:多堂[注音:dangc]),二月的“赶社节”,三月的“花炮”、“摔跤节”(侗文:相白[注音:xangl begx]),四月的“乌饭节”(四月八),五月的“端五节”,六月的“天赐节”,七月的“祭祖”,八月的“赶歌坪”、“芦笙节”(芦笙:侗文为“轮”[注音:lenc]),九月的“鱼冻节”,十月的“祖

瑶族文化作业

瑶族历史文化课作业 班级:12生物技术 姓名: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 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 答: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 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二、人口居住在高海拔地理位置对其居住房屋建筑具有很的影响: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村与村的距离也较远,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十里。 三、瑶族人口的与数量分布使其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141.9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213,4013人。 二者相差72万,从1982---1990,8年增长72万,增长最快。 瑶族人口不多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 广西:148万,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2%。湖南:70万,占总人口的26%。云南,18万,占6.8%。广东,15万,占5.7%。贵州3万,占5.3%。即可知: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瑶族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更是国际民族。 总的来说: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对瑶族的正面影响:形成民族多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吸引世界的注意力。负面影响:造成瑶族太分散,无法形成整体性,力量分散,不易形成政治中心。这是瑶族历史上多次起义却无法建立自己政权的重要原因。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一、民间文学(共计23项) 白蛇传传说(杭州市)梁祝传说(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西施传说(诸暨市) 济公传说(天台县) 杨乃武与小白菜传说(杭州市余杭区) 张阁老传说(温州市龙湾区)高机与吴三春传说(苍南县) 防风神话传说(德清县) 黄大仙传说(金华市) 寒山拾得传说(天台县) 烂柯山传说(衢州市) 刘伯温传说(文成县、青田县) 观音传说(舟山市) 徐福东渡传说(象山县、慈溪市、岱山县) 钱王传说( 临安市) 西湖民间故事(杭州市) 徐文长故事(绍兴市) 朱三与刘二姐长篇叙事民歌(富阳市) 绍兴师爷故事(绍兴县) 越歌(绍兴市) 畲族叙事歌(松阳县) 平阳卖技(平阳县) 三字经(宁波市鄞州区) 二、民间音乐(共计11项) 浙派古琴艺术(杭州市) 楼塔细十番(杭州市萧山区) 畲族民歌(建德市) 鼓亭锣鼓(富阳市)平湖派琵琶艺术(平湖市)竹溪锣鼓(松阳县) 山歌《金华山歌、仙居山歌、江山廿八都山歌》(金华市、仙居县、江山市) 吹打(洞头县、平阳县、苍南县、上虞市、磐安县) 《洞头龙头龙尾、平阳吹打、苍南吹打、上虞吹打、磐安吹打》 塘工号子(海盐县)缙云丝竹锣鼓(缙云县)遂昌昆曲十番(遂昌县) 三、民间舞蹈(共计28项) 黄沙狮子(临海市)余杭滚灯(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鳌鱼灯(杭州市余杭区) 神兽花灯(临安市)严州虾灯(建德市)拼字龙灯(温州市龙湾区) 跳仙鹤(富阳市)贝壳舞(洞头县)定位(永嘉县)藤牌舞(瑞安市) 余姚犴舞(余姚市)平湖九彩龙(平湖市)上舍化龙灯(安吉县) 跳魁星(金华市)九狮图(永康市、仙居县)武义花灯花轿(武义县) 板龙(磐安县、东阳市、临海市、衢州市衢江区、三门县) 《岭口亭阁花灯、许宅花灯、大田板龙、全旺板龙、花桥龙灯、杨家板龙》 断头龙(兰溪市、江山市)大奏鼓(温岭市)仙居鲤鱼跳龙门(仙居县) 上盘花鼓(临海市)江山手狮(江山市)硬头狮子(龙游县)貔貅(龙游县) 钢叉舞(常山县、缙云县)浦江滚地龙(浦江县)林城狮舞(长兴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23项) 昆曲(浙江省) 越剧(浙江省) 泰顺药发木偶戏(泰顺县) 温州南戏(温州市) 绍兴目连戏(绍兴市越城区、新昌县、嵊州市) 平阳木偶戏(平阳县) 侯阳高腔(东阳市) 武义昆曲(武义县) 哑目连(上虞市、杭州市西湖区) 单档布袋戏(平阳县、苍南县) 绍剧(绍兴市) 瓯剧(温州市) 甬剧(宁波市) 姚剧(余姚市) 湖剧(湖州市) 婺剧(金华市) 诸暨西路乱弹(诸暨市) 泰顺木偶戏(泰顺县) 醒感戏(永康市) 大石车灯戏(临海市) 婺剧变脸、耍牙(江山市) 茶灯戏/唱灯(遂昌县、衢州市衢江区、庆元县) 菇民戏(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五、曲艺(共计17项) 武林调/杭州摊簧/杭州评词/杭州评话/独脚戏(杭州市) 嘭嘭咚(渔鼓)(苍南县、平阳县) 温州莲花(温州市鹿城区、永嘉县) 唱新闻(宁波市北仑区、象山县、奉化市) 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翁洲走书》(宁波市镇海区、舟山市)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doc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浅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保护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这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本文将反思现状并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有效策略和途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传统节日,问题,文化,传承,保护。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ccelerating,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tendency of making light of alienation, and constantly, this is the holiday for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is article will reflect on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way, worthy of our careful study. 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未来发展命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传承与保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许多研究学者一直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节日日趋淡化 从社会发展历史角度来看,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气息的节味淡了。 而从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和活动仪式逐渐被人们所摒弃,许多已面临失传。尤其是在现代化高节奏生活压力下,特别是作为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许多讲究不甚了解。加之有的节日传统仪式复杂,无法满足他们对高效率的要求,所以这加速了传统节日淡化的趋势。虽然有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但除了吃的形式不减,节日的文化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 从过节的内容来看,文化总是要发展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才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传统春节一些倾向于物质消费方面的习俗和功能已经不能和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了。 2、传统节日不断被异化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族的丧葬文化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现今犹存的许多土家地区的地名,诸如“箱子岩”、“仙人洞”、“蛮王坟”、“棺木岩”等,都是对土家先民曾有过岩墓葬、悬棺葬习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谷是“绕棺”和“跳丧”。 “绕棺”,又名“打绕棺”,或名“穿花”,广泛地流传于湘鄂西及川东部分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停灵枢于堂中,请巫师行法事祭祀,“绕棺”时,灵堂红烛高照,香炉香烟袅袅,棺木右角点“长明灯”一盏;巫师将法咒一念,昭告亡灵,“绕棺”就开始了。“绕棺”活动,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担任领头,现今,以年长者出任,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不能出离灵堂,故称“绕棺”。歌词内容广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欢悦而热闹,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之传统。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跳丧鼓”与“绕棺”一样,是一种丧葬性的歌舞活动。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哭丧,只在与汉区临界地区方有。这七项跳丧仪程,都由掌鼓者指挥,跳丧人跟着鼓点的变换而变换仪程。歌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农桑鱼猎的;有唱风土人情的;有唱男女爱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谓“长歌为哭”,“以乐致哀”,慰死者英灵,为家属“散忧”、“解愁”驱逐死者家里天灾人祸,赐降吉祥瑞气,独具民族性。?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也是远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种葬俗传至今日。这种“打丧歌”,鄂西、湘西、川东土家族地区,直至现今,还相当盛行。“打丧歌”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另一种是不只击鼓,还要鼓锣钹笛唢呐齐备,“打围鼓”,唱戏曲,这也很别致。听唱观看的人很多,“坐丧”“打丧歌”成了群众一种娱乐活动了,将“忧愁”、“悲痛”驱逐于九霄云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