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检索第实习作业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一、检索工具概述——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全称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缩写为CNKI,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CNKI工程于1995年正式立项,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现已建设成为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

通过与期刊界、出版界及各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中国知网已经发展成为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体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心网站的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

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兼顾用户对文献的使用习惯,将数据库中的文献分为十个专辑,每个专辑下分为若干个专题,共计168个专题。包括理工、医药卫生、农业、文史哲、经济与管理等。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简称CAJD)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网络出版工程的子项目,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期刊为主,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至2011年6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700多种,包括创刊至今出版的学术期刊4600余种,全文文献总量3200 多万篇。核心期刊收录率96%;特色期刊(如农业、中医药等)收录率100%;独家或唯一授权期刊共2000余种,约占我国学术期刊总量的30%。产品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大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s Full-text Database(简称CDFD)是国内内容最全、质量最高、出版周期最短、数据最规范、最实用的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止2010年10月,收录来自388家培养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13万多篇。收录全国985、211工程等重点高校,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等研究院所的博士学位论文。产品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大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hina Master’s Theses Full-text Database(简称CMFD)是国内内容最全、质量最高、出版周期最短、数据最规范、最实用的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止至2011年06月,收录来自598家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15多万篇。重点收录985、211高校、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高校的优秀硕士论文、重要特色学科如通信、军事学、中医药等专业的优秀硕士论文。产品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大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

二、检索词: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三、检索过程概述

进入中国知网首页,输入关键词。

1、(大学生)AND(传统文化)有结果3123条,相关度高,但范围大。

2、(大学生)AND(传统文化教育)有结果3688条,相关度较高

四、十篇相关度最高的文献

[1]李勇丽.浅谈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 太原理工大学考试(教研版).2010,01

摘要: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匮乏和缺失的现实,对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几点建议。作者认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2]张邈.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J]. 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2009,02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令人担忧,分析了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从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平台。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及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安

全观的教育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3]李程飞、齐娟、魏光龙、江波、陈绍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摘要: 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 本文以四川成都15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现状作为研究课题,采用问卷、个别访谈和现场采访等方法展开调查。在获取了较为详实的资料基础上, 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产生的原因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思考, 并提出解决建议, 以期为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刘智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1995,02

摘要:本文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有着质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嬗变,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文章还论述了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并有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哲学和科学思想。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多渠道、多形式地系统地教育学生,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修身精神、和谐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和人格道德精神等民族精神。[5]陈占安、赵为民、潘成鑫、张晓娟.《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1996,01

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中“中国传统文化热”原因进行了解释,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的,但是,如今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 知之不多。提出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论指导。

[6]赵卫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J].惠州大学学报,2001,03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机器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讲座、课外阅读经典、环境熏陶的途径和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溶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

[7]谭小宝.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08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和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几种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对传统文化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加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既有知识与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8]黄高峰.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03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多文化影响,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制约下的社会不良文化、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光怪陆离的青年流行文化以及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等都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极大挑战。面对挑战,我们更新观念,积极引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9]苏宝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01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哲学和科学思想, 这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革命家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精辟论述, 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10]李东霞.当代大学生道德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色紧张[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是贯穿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塑造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人的心智。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精神成果的浓缩, 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媒介, 对于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向价值。文章淦释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涵义及精髓, 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的角色紧张,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探讨有效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五、综述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在如今,传统文化具有它的特殊作用。传统文化是塑造当今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虽然

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在理念是向内的,注重心性修养,但这种观念是解释社会与人的关系的一个归依。可以在具体的观念上,吸收西方向外的思想,加强精神的释放性。但就文化体系的构成而言,传统文化仍应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传统文化以内治外,通过人的心性来规范外部社会,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与此相应,它的特殊功用体现在,传统文化具有一整套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这些非常全面,思想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它们与现代的科学文化观念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源泉。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现实的功能,是对当代生活礼仪、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和调节。西方的东西在中国根本不适用,中国重视现世的人情,因此用传统文化来来规范和打造新型的社会规范、礼仪,是很现成也能产生好的成效的事情。

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有着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

现在,生活在追求经济利益优先的当代大学生,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高校更重视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提升就业率。在此教育体制下, 大学生所学内容较为单一,缺少重视与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一种文化的认知是领会其精髓的基础, 认知程度的高低决定精神层次的高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有的甚至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用度不高,很少的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很高的适用度, 其他学生则认为传统文化有一般或较低的适用度。这也正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大、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

那么,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全球化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与配置, 伴随而来的则是文化的流动与传播。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要素的流动必有主动和被动两方。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 中国基本属于要素流动的被动者, 来自西方的文化冲击着国人的眼球, 也影响着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 由于我国长期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国文化应当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问题。在此社会经济环境下,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也不足为奇。

其次,社会重视程度较低, 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需求较多的是技术创新型人才, 而纯粹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人才则被认为已过时或不能给社会带来

实时效益的人才。因此, 社会对传统文化型人才的忽视冷落, 是造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其兴趣和热情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 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呈多样化趋势。据调查显示, 除了课堂学习这一传统途径外, 当代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媒体和网络等新兴途径了解传统文化, 且人数日益增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通过这些新兴途径了解传统文化产生的效用不佳: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应秉承着严肃认真的态度, 然而,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许多大众文化传播载体关心更多的是经济收入, 而非社会效益。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大众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认知。第三, 除一些专业工作者外, 社会上鲜有单位或个人出资举办专门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保护传统习俗或传统文化宣传月等活动。民众对此类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度也有待提升。

再次,现行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有,家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 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 他们承载了父母过多的希望。在教育方面, 父母对子女的个人选择过分地干涉、包办, 过多地注重子女在英语、计算机等技能方面的培养, 而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则相对欠缺, 甚至完全忽略。这样,子女的个人品质状况令人担忧, 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道德不良”的大学生。

最后,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问题。

那么,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然而,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应该说,当前我国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大学生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和常识匮乏,传统意识和观念淡薄等。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程度上的形式化、弱化和虚化,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扭曲,出现知行脱节、践行传统美德的能力差等现象,甚至引发犯罪。目前社会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在一些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形式化和弱化的倾向。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着虚化的状况。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协调机制。

改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逐步建构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融合的教育体系。人才综合素质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和课外人文熏陶的全过程, 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最佳人文环境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最佳人文环境, 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除了在硬件设施建设中融入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外, 各高校在制订校规、校训的时候还应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充分发挥社会、传媒及家庭的合力, 共同营造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我们的民族特色, 不应千篇一律地打造模式化都市。在很多时候, 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老师的苦口婆心和千言万语。

加大大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知识比重,提升大学生整体传统文化素质。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把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在日常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有社会的言传身教,但是也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见到“功效”,不类于理工科类的具体公式、精确测量。因此,要加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要教育大学生要耐得住寂寞,不惧清贫。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文化振兴的基本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勇丽.浅谈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 太原理工大学考试(教研版).2010,01

[2]张邈.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J]. 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2009,02

[3]李程飞、齐娟、魏光龙、江波、陈绍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4]刘智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1995,02

[5]陈占安、赵为民、潘成鑫、张晓娟.《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1996,01

[6]赵卫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J].惠州大学学报,2001,03

[7]谭小宝.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08

[8]黄高峰.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03

[9]苏宝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01

[10]李东霞.当代大学生道德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色紧张[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关于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分析与研究

关于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各高校采取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各项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弘扬传统文化,促使大学生“精神成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播;弘扬; 一、报告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性令世人瞩目。自20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卓著,异彩纷呈。面对高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如何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而在大学生中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我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于2011年4月期间,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9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69份,有效率为100.0%,达到了研究分析的要求。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表1:问卷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从样本构成情况表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群体涉及范围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取样的代表性,能够较真实反映出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收集信息的不足,调查组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力图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调查结果 (一)必要性 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等等。而且,这并不是某些院校存在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学生会这样度过他(她)的大学生活,大一进入新的环境,常会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大二开始接触专业,会在专业上投入一定精力,但能够全力以赴者并不多见。因为熟悉了大学教学模式,感到通过考试并不难,所以大多数同学会在消遣娱乐或者考证过级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大三面临实习和即将到来的考研或工作的抉择,开始忙碌起来;大四尘埃落定,上研的上研,工作的工作,大学生活已经结束。大学四年一晃而过,这些学生成为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很多人对自己将来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学生在急匆匆的辅修双学位、考证、上新东方、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做这一切是为什么。再深究的话,有些人出于从众心理,更多的则是为找个好工作增加砝码,除了这样现实的目标外,没有太多其他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虽然完成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还不够成功。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精神上并没有成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可以说难辞其咎。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市场化的大潮不仅席卷了经济的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概莫能外。从学校来说,面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重视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和回报的专业,而忽视相对“无用”的人文专业。从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绝大多数学生很“务实”,专业选择上讲“实用”,学习过程中又在专业和英语、计算机这些“必备能力”上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专业之外的东西包括自己人生理想价值的思索,则是无暇顾及了。可见,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通病。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将造就出很多“专业人员”,而不是兼具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的人。更有甚者,人文教育的薄弱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很多的不良倾向,比如说,功利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精神空虚、片面追求娱乐和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自杀、犯罪、校园暴力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题目: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姓名(学号):王雁(120307Z147) 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外国语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 (职师)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阐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一方面,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的是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在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大学生很难有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日益商品经济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更注重的是快捷的实用性,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误区,有些高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这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发挥主动性,加之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理论水平不高,且没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片面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者,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学生对待相关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沈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郑州450015)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历史沉淀流传至今的文化,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潜移默化,如丝丝细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创新;评述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一般人想到的总是“过去的,过时的”文化,显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兼顾佛家、道家等文化的文化形态。近年来,理论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概念及其构建,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理念相继提出,人民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全面发掘的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应运而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梁丽(2005)对现代社会中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研究中的两种观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进行比较,指出明这两种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她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就形式而言, 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 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经历了史前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它有着辉煌的历史, 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由于孕育传统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自身个性特征, 使得她独成一系, 以其独特的风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曾繁仁(2005)支持2004的《甲申文化宣言》提出的“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的努力”的宣言。对某些学者的“构筑民族文化自我封闭的堡垒”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并且在新世纪现代化进程中还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刘梦溪(2007)通过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比较指出,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是一个领域的学问,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产生于原始社会, 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经历了史前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的有辉煌历史、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独成一系的文化形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了很多的深入研究,本文就当今主流性的观点做出如下综述: (一)人与自然。何怀宏(2003)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出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礼记》“祭义”记载说: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又《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亦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在“支持精神”方面支持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儒家所专有,而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和自身认识的凝结。“相关思想”一个是涉及对经济及物欲的看法,即限度和节欲的观念;一个是涉及对人和事物的一种基本态度,即一种中和、宽容、不走极端,"不为己甚"的态度。刘固盛(2010)指出,自然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对自然的崇尚体现了道家思想对宇宙本源的关注。道学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值得大家重点关注。文章调查了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并简要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通过“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网络新媒体载体和传统文化特色活动等来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标签:“互联网+”;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且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已成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则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同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新概念,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采用当时社会传播最快的流行文化,如春联、门神、戏曲以及小说等进行传播的传统。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就要顺应时代需求,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新教育内容、变化教育途径等,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适合大学生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情况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存在缺失 笔者曾经对一个班级的81名学生做过一个关于中国四大名著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知道四大名著,也了解一部分内容,但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完整读过原著的不到10%。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包含的思想为历代读者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而影视作品很多都是经过改编,保持原著原味的很少。可见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存在很大问题。同理而论,不止四大名著,可能还有其他新杂剧、旧传奇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仅从观看表达狭隘的影视作品是不能理解和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味的。而且大学生对传统戏剧、曲艺等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2.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识模糊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 姓名:郭文丽 班级:工业设计1103 学号:201112020313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双重影响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状况,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弃其消极功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水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这种“生态环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特征,产生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特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包容和谐、互助友爱、刻苦耐劳、公平正直、修德强能、经世致用等诸多方面。 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其逻辑上的必要性。第一,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的背景下,提高全民的素质愈来愈重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文化和人格中寻求精神源泉,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道德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二,热爱祖国、谦虚礼貌、严己宽人等传统美德已超越其时代范围,发挥出永恒的魅力;注重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和自我省察等中国传统道德,对于高校德育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三,高校德育的进步、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交互作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新生事物越来越多,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忽视,文化出现断裂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净化必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然会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这三大矛盾,必须正确区分认真处理这三大矛盾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1月24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根本上为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指明了方向,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加强大学生和谐观教育(1)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大学生和谐观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这个巨大的文化宝库中和谐观是其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和谐观教育大有作为:启迪大学生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建立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汲取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扬弃中国传统孝文化,让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和谐家庭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为我们积淀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传统文化资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2、大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我们在培养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应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竞争的能力,这是我们在世界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 3、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见,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音。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传统文化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8250141.html, 传统文化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作者:曲庆阳 来源:《北极光》2015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当代国民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有明确教育意义,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有利于人文素养教育工作内容的充实与理解依据的科学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养;作用;方法 在国际交流不断增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潮涌入我国,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社会大众的怀疑,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减弱。虽然西方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主导作用,但其中非理性主义的哲学观念并没有处理好各国之间的发展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而备受追捧,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国得以建设。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推动作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进步的重要手段。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1.道德层面现状 德行是儒家文化孔门四科之首,反观当代大学生的德行,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从公共道德方面来讲。许多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利益,大声喧哗,在公共墙壁上乱涂乱画,说脏话,乱扔垃圾。这些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其次,从人际交往道德上来讲。父母、教师、同学与朋友,大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在校期间,许多大学生存在与同学关系紧张或者对人冷漠的问题。一个宿舍舍友之间关系决裂,很容易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不尊重教师与父母,不懂得基本礼貌,路上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课堂中说话睡觉。不能孝敬父母,亲和待之。 2.知识层面现状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许多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并没有完成。首先,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科学。在儒家思想中有这样的观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将学习作为乐趣,也不能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结果,存在不懂装懂的现象。其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学生学习的功利心强,只学习对考虑有帮助的东西,不能平等对待知识。 3.人生观层面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产生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凝聚。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演变的过程,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点以及 生活方式是古人面对生存压力所形成的人生态度,它犹如一本囊括世 间万事万物生存原则的古老书籍,是现代人追根溯源、提升智慧的源泉。传统文化不是一个人的学说,其内部包含着诸多流派,这些流派 又好似大江、大河,最终汇入了传统文化这片汪洋之中。传统文化本 身就向我们体现了这样一个智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领域,想要 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才能融会贯穿、学贯中西。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中还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开 拓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 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后来为什么会逐渐走向衰落?作者 认为主要有三个问题是当时统治阶级无法解决的:一是人口问题,乾 隆十四年清朝的人口为一亿七千万,到嘉庆十七年则猛增到了三亿六 千万,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消耗是巨大的。二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和强硬态度,是历朝历代所不曾有过的。三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也就是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清 王朝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历史的必定。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能够 增长我们的人生智慧,更好地实现人生进展目标。当前我国仍然生存 有强国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国内也存有人口问题和资源不足 等问题。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必须自强不息,从传 统文化中吸取智慧,积极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人的“家”“国”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是民族凝聚力的 源泉,是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向前迈进的动力。在民族面临巨大危机, 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种爱国情怀会将整个民族凝聚起来,共御外敌,保卫家园。纵观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以前多次遭遇外敌的入侵,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