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级数复习讲义

无穷级数复习讲义
无穷级数复习讲义

第七章 无穷级数

考试内容

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几何级数与 级数及其收敛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 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 幂级数的和函数 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 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 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 )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狄利克雷(Dirichlet )定理 函数在 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 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 考试要求

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 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 sin x ,cos x ,ln(1)x +及arctan x 的麦克劳林(Maclaurin )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狄利克雷收敛定理,会将定义在 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 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函数的表达式。

一.无穷级数概论

1.无穷级数定义

设{}n a 为一个数列,称1231............n n a a a a +∞

==++++∑为无穷级数.

注记1:但1

n n a +∞

=∑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记法.只有讨论了收敛性,才有意义.

2.无穷级数收敛的定义

(1)部分和、部分和数列的定义

对任意n N +

∈,称数列{}n a 前n 项和1

n

n k k S a ==∑为级数1

k k a +∞

=∑的部分和.

称数列{}n S 为级数1

k k a +∞

=∑的部分和数列.

(2)无穷级数收敛的定义

若级数1

k k a +∞=∑的部分和数列{}n S 是收敛的,则称级数1

k k a +∞

=∑是收敛的,并且记

1

lim k

n n k a

S +∞

→+∞

==∑.

3.无穷级数收敛的性质

(1)无穷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I

若无穷级数1n n a +∞

=∑收敛,则其部分和数列{}n S 有界.反之不然.

事实上,由于1

n n a +∞

=∑收敛,因此,其部分和数列{}n S 收敛,于是,{}n S 有界.但{}

n S 有界,{}n S 却未必收敛.例如,级数()

1

1

1n n +∞

-=-∑部分和数列为1

1(1)2

n n S -+-=,{}

n S 有界,但()

1

1

1n n +∞

-=-∑不收敛.

例1.11

n n

+∞

=∑不收敛.

事实上,

[][][][][][][]222222

log 1log log log log 1

2log 1111

1......2341111111111111 (2345678212122112421111)

1......1......1log 24822222n n n n n n n S n

n n --=+++++

?????

???=+++++++++++++ ? ? ? ?

+-+????????>+++++=++++=+→+∞ ()

n →+∞于是,{}n S 不收敛,即11

n n

+∞

=∑不收敛.

(2)无穷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II 若1n n a +∞

=∑收敛,则lim 0n n a →∞

=.

事实上,假设1

n n a +∞

=∑部分和为n S ,则{}n S 收敛,记lim n n S S →∞

=,于是,

()11lim lim lim lim 0n n n n n n n n n a S S S S S S --→∞

→∞

→∞

→∞

=-=-=-=.

但反之结论不成立.例如,虽然1

lim 0n n →∞=,但无穷级数11n n

+∞

=∑不收敛.

(3)无穷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III

若无穷级数1n n a +∞

=∑收敛,则对其任意加括号都收敛,而且级数和不变.

假设加括号后的级数写为

()()(

)

()

1112223111

2

1212121

..............................n n n

i i i i i i i i i i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这里,00i =.则其部分和为n n

i S S '=.由于1

n n a +∞

=∑收敛,于是,{}n S 收敛,于是,其任意子列{}

n i S 收敛,且收敛值与{}n S 的一样,即级数()

11121

......n n n

i i i n a a a --+∞

++=+++∑收敛,且()

11121

1

......n n n i i i n n n a a a a --+∞

+∞

++==+++=∑∑.

(4)无穷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I

无穷级数1n n a +∞

=∑收敛当且仅当lim 0n n a →∞

=且{}2n S (或{}21n S -)收敛.

必要性是显然的.至于充分性,我们利用了这样一个事实:数列{}n a 收敛当且仅当221lim lim n n n n a a -→∞

→∞

=.现在,{}2n S 收敛了,而2122n n n S S a -=-,而()20n a n →→=∞,

于是,212lim lim n n n n S S -→+∞

→+∞

=.故{}n S 也收敛.若{}21n S -收敛,也是同理的.

(5)无穷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II

无穷级数1n n a +∞

=∑收敛当且仅当lim 0n n a →∞

=且()2121

n n n a a +∞

-=+∑收敛.

或者说()2211

n n n a a +∞

+=+∑也可以.

必要性是显然的.至于充分性,若()2121

n n n a a +∞

-=+∑收敛,则其部分和数列

()2121n k k k a a -=??

+????

∑是收敛的,但()21221n

k k n k a a S -=+=∑,因此,{}2n S 收敛.又lim 0n n a →∞

=,

因此,由(4)的结论,无穷级数1

n n a +∞=∑收敛.若()2211

n n n a a +∞

+=+∑收敛,则其部分和数列

()2211n k k k a a +=??

+????

∑也收敛.又()21

221121111n n k k k n k k a a a a S a +++==+=-=-∑∑,

因此,{}21n S +也收敛.又由于lim 0n n a →∞

=,因此,由(4),无穷级数1

n n a +∞

=∑收敛.

4.无穷级数的运算性质

(1)若无穷级数1

n n a +∞

=∑和1

n n b +∞

=∑收敛,则()1

n n n a b +∞

=+∑也收敛,且

()1

1

1

n

n n n n n n a

b a b +∞

+∞+∞

===+=+∑∑∑.

事实上,假设1

n n a +∞

=∑的部分和为n A ,1

n n b +∞

=∑的部分和为n B ,

()1

n

n n a

b +∞

=+∑部分和为

n C ,则显然有n n n C A B =+.由于1

n n a +∞

=∑收敛,因此,lim n n A →∞,lim n n B →∞存在.于是,lim n

n C →∞

存在,且lim lim lim n n n n n n C A B →∞

→∞

→∞

=+,即()1n n n a b +∞=+∑收敛,且()1

1

1

n n n n n n n a b a b +∞+∞+∞

===+=+∑∑∑.

(2)设常数0c ≠,则1

n n ca +∞=∑收敛性与1

n n a +∞

=∑相同,且若1

n n a +∞=∑收敛,则1

1

n n n n ca c a +∞+∞

===∑∑.

二.正项级数

1.正项级数的定义

每一项都非负的级数称为正项级数. 2.正项级数收敛的基本定理

正项级数收敛当且仅当其部分和数列有界.

事实上,若1n n a +∞

=∑收敛,则其部分和{}n S 收敛,因此,{}n S 有界,这是容易知道

的。另一方面,{}n S 是一个单调不减的数列,如果{}n S 有界,则{}n S 有极限,即1n n a +∞

=∑是收敛的。

3.比较判别法及其极限形式

(1)比较判别法

设1

n n a +∞

=∑,1

n n b +∞

=∑都是正项级数.假设存在一个正常数c 以及正整数N ,使得

当n N >,总有n n a cb ≤.若1

n n b +∞=∑收敛,则1n n a +∞

=∑收敛.

事实上,我们假设1

n n a +∞

=∑的部分和为n A ,1

n n b +∞

=∑的部分和为n B ,则对任意n N >,

1111111111N n N n

N N N n N N

n k k k k k k k k k k n

k k N k k N k k k k N k k A a a a cb a cb cb cb a cb cB ==+==+====+==????

=+≤+=-++=-+ ? ?????∑∑∑∑∑∑∑∑∑∑若1

n n b +∞

=∑收敛,则{}n B 有界,于是,{}n A 有界。于是,1

n n a +∞

=∑收敛.

(2)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

设1n n a +∞

=∑和1n n b +∞

=∑为正项级数.如果lim n

n n

a l

b →∞=.当0l =,若1n n b +∞=∑收敛,则1n

n a +∞

=∑收敛.当0l <<+∞,则1

n n a +∞

=∑与1

n n b +∞

=∑的敛散性相同.当l =+∞,若1

n n a +∞

=∑收敛,则

1

n

n b

+∞

=∑收敛.

事实上,若0l =,存在一个0N >,当n N >,有

1n

n

a b <,即n n a b <.由比较判别法,若1

n n b +∞

=∑收敛,则1

n n a +∞

=∑收敛.若0l <<+∞,则存在一个0N >,使得当n N >,

由1322n n a l l b <<,即13

22n n n lb a lb <<.若1n n b +∞=∑收敛,由比较判别法,1n n a +∞

=∑收敛.若1n n a +∞

=∑收敛,由比较判别法,1n n b +∞

=∑收敛.若l =+∞,则lim 0n

n n b a →∞=.则由1n n a +∞

=∑收敛,1

n

n b

+∞=∑收敛.

4.比值判别法及其极限形式

(1)假设1n n a +∞

=∑为正项级数.若存在一个0N >和01r <<,使得当n N >,有

1

n n

a r a +≤,

则1n n a +∞

=∑收敛.若存在一个1r >和0N >,使得当n N >,有1

n n a r a +≥,则1

n n a +∞

=∑发散. 事实上,若01r <<,当1n N ≥+,有

()()2231122331........k n N n n n n n n n k N a ra r ra r a r ra r a r a r a --------+≤≤=≤=≤≤≤≤ 由于01r <<,因此,级数1

1n N n r

+∞

--=∑是收敛的.由比较判别法,级数1

n n a +∞

=∑收敛.

若1r >,当1n N ≥+,类似地,有1

1n N n N a r

a --+≥.由于1r >,因此,级数1

1

n N n r +∞

--=∑是发散的.由比较判别法,级数1

n n a +∞

=∑是发散的.

(2)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

设1n n a +∞

=∑为正项级数.假设1

lim

n n n

a l a +→+∞=.若1l <,则1n n a +∞=∑收敛.若1l >,则1n n a +∞

=∑发散.若1l =,此法失效.

事实上,若1l <,任取1l α<<(例如1

2

l α+=

),则存在一个0N >,当n N >,有1

n n a a α+<.由于01α<<,由比值判别法,1n n a +∞

=∑收敛.若1l >,任取1l α>>(例如1

2l α+=

),则存在一个0N >,当n N >有,有11n n a a α+>>.由比值判别法,1n n a +∞

=∑发散.若1l =,取1n a n =,则1lim

1n n n

a a +→+∞=,但级数1n n a +∞

=∑发散.又取21

n a n =,则1lim

1n n n a a +→+∞=发散.但21111(1)1n n n n n <=---,1n >,而21111

(1)1n n n n n <=---,

2111111n

k k k n =??-=-< ?-??∑,因此,211k n

+∞

=∑是收敛的.这说明当1l =,此法失效了. 备注:比较判别法及其极限形式也适用于任意项级数.这不难从证明过程中看出.

这时候,表述应该相应叙述如下:

假设数列{}n a 满足1

lim n n n

a l a +→∞=.若1l <,则1n n a +∞

=∑收敛(事实上,它还绝对收敛).

若1l >,则1

n n a +∞

=∑发散.若1l =,此法失效.

事实上,若1

lim 1n n n a l a +→∞=<,按照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级数1n n a +∞

=∑是收敛的,

由于0,22n n n n

n a a a a a +-≤≤,因此,级数12n n n a a +∞=+∑与1

2n n n a a +∞

=-∑收敛.于是,

1122n n n n n n n a a a a a +∞

+∞

==?+-?

=- ???

∑∑收敛. 若1l >,对任意1l α<<,总有常数0N >,使得当n N >,有

1

n n

a a α+>.这样,当n N >,有21121......n N n n n N a a a a ααα----+>>>>→+∞,于是,n a →0.这样,级数1n n a +∞

=∑是发散的.

若1l =,道理同上.

型7。1 判定数项级数的敛散性 1。(02,3)设0≠n u ,且1lim

=∞→n

n u n ,则级数)11

()1(11+++-∑n n n u u

(A)发散; (B)绝对收敛;

(C)条件收敛; (D)收敛性不能判定. 2。(04,4)设

∑∞

=1

n n

a

为正项级数,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若n n na ∞

→lim =0,则级数

∑∞

=1

n n

a

收敛。

(B ) 若存在非零常数λ,使得λ=∞

→n n na lim ,则级数

∑∞

=1

n n

a

发散。

(C) 若级数

∑∞

=1

n n

a

收敛,则0lim 2

=∞

→n n a n 。

3。(06,4)若级数

1

n

n a

=∑收敛,则级数

(A )

1

n

n a

=∑收敛。 (B )

1(1)

n

n n a ∞

=-∑收敛。

(C )

11

n n n a a ∞

+=∑收敛。

(D )

1

1

2n n n a a ∞

+=+∑收敛。

4。(09,4)设有两个数列{}{},n n a b ,若lim 0n n a →∞

=,则

(A )当1

n

n b

=∑收敛时,

1

n n

n a b

=∑收敛。 (B )当

1

n

n b

=∑发散时,

1

n n

n a b

=∑发

散。 (C)当

1

n

n b

=∑收敛时,

22

1

n n

n a b

=∑收敛。 (D)当

1

n

n b

=∑发散时,

221

n n

n a b

=∑发散。

题型7。2 证明数项级数的敛散性

5。

题型7。3 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

6。(08,4)已知幂级数

()0

2n

n n a x ∞

=+∑在0x =处收敛,在4x =-处发散,则幂级数

()0

3n

n n a x ∞

=-∑的收敛域为 。

题型7。4 求幂级数的和函数

7。(02,7) 1.验证函数∑∞

==0

3)!3()(n n n x x y (+∞<<∞-x )满足微分方程x

e y y y =+'+'';

2.求幂级数∑∞

==03)!

3()(n n

n x x y 的和函数.

8。(05,12)求幂级数

∑∞

=--+

-121))

12(1

1()1(n n n x n n 的收敛区间与和函数f(x)

9。(07,10)设幂级数

n

n n a x

=∑在(,)-∞+∞内收敛,其和函数y (x )满足

240,(0)0,(0) 1.y xy y y y ''''--===

(I)证明:22

,1,2,;1

n n a a n n +=

=+L (II)求y (x )的表达式。

10。(10,10)求幂级数121(1)21

n n

n x n -∞

=--∑的收敛域及和函数。 题型7。5 求数项级数的和

11。(09,9)设n a 为曲线n

y x =与()1

1,2,.....n y x n +==所围成区域的面积,记

12211

1

,n n n n S a S a ∞∞

-====∑∑,求1S 与2S 的值。

题型7。6 求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12。 (01,8)设)(x f =001arctan 2

1=≠?

??+x x x x x 将)(x f 展开成x 的 幂级数,并求∑∞=--12

41)1(n n

n 的和.

13。(03,12)将函数x x

x f 2121arctan )(+-=展开成x 的幂级数,并求级数∑∞

=+-01

2)1(n n n 的和。

14。(06,12)将函数()2

2x

f x x x

=

+-展开成x 的幂级数。 题型7。7 傅里叶级数

15。(03,4)设)(cos 0

2

ππ≤≤-=

∑∞

=x nx a

x n n

,则2a = 1 。

16。(08,11)()2

1(0)f x x x π=-≤≤,用余弦级数展开,并求

()

1

2

1

1n n n -∞

=-∑

的和。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Use pairs to determine posi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5例1、“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材、学情分析】 例1教学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已经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教材分三个层次教学:一、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产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需要;二、教学列和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行与第几列的规则;三、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句话表明了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和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不会和中学里的数学知识发生矛盾。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练一练”在例题的情境中进行。以数对知识为重点,设计了“列、行位置→数对表示→列、行位置”的线索,把例1教学的各个知识组成系统的结构。第1题先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巩固列与行的知识;再用数对表示第2列第4行,进一步明确在数对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巩固数对的知识。第2题通过在图中寻找(6,5)的位置,具体解释这个数对的含义,加强对数对的理解,体会它能清楚、简要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例1的情境图中,每个学生的座位都可以用数对表示,确定各个人位置的数对都不相同。图中有6列、5行,任何一个列数不超过6、行数不超过5的数对都有一个学生的座位相对应。可以利用情境图的这些内涵,组织学生充分地“练一练”。 练习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巩固列、行的知识,以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第2题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有同列不同行,不同列同行,列、行都不同三种情况,隐含了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些比较中,深入地体会数对。第3题花色地砖的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地砖的位置都在奇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地砖的排列是对称的,第7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地砖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7,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展开。 【教学目标】

无穷级数内容小结讲课讲稿

无穷级数内容小结

1.数项级数:∑∞=1n n u ,称∑==n i k n u s 1为前n 项部分和。 若存在常数 s,使n n s s ∞ →=lim ,则称级数收敛,s 为该级数的和;否则级数发散。 2.数项级数性质:1)∑∞ =1n n Cu =C ∑∞=1n n u ;2)若级数∑∞=1n n u ,∑∞=1n n v 收敛于σ,s ,则级数∑∞ =±1n n n v u 收敛于 σ±s ;3)级数中去掉,增加或改变有限项,敛散性不变;4)收敛级数任意加括号所得的级数仍收敛,且其和不变。5)若级数∑∞=1n n u 收敛,必有0lim =∞ →n n u 3.两个重要级数:1)几何级数:∑∞ =-11n n aq = +++++-12n aq aq aq a (0≠a ) 若,10) 若p>1,级数收敛;若1≤p ,级数发散;当p=1时,调和级数∑ ∞=11n n 发散。 4.正项级数审敛法:对一切自然数n,都有0≥n u ,称级数∑∞ =1 n n u 为正项级数 方法:1)比较审敛法:设∑∞=1 n n u 和∑∞=1n n v 都是正项级数,且n n v u ≤(n=1,2,…)若级数∑∞ =1n n v 收敛, 则级数∑∞=1n n u 收敛;若级数∑∞=1n n u 发散,则∑∞ =1 n n v 发散。2)比较审敛法的极限形式:若 l v u n n n =∞→lim )0(+∞<p )lim (1∞=+∞→n n n u u 包括,级数发散;当p=1时, 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4根值审敛法:若ρ=∞ →n n n u lim ,则若p<1,级数收敛;若1>p )lim (∞=∞ →n n n u 包括,级数发散;当p=1时,级数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数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总结)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数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总结)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下) 专业班级: 成员组成 联系方式: 2012年5月18日

摘要:在学习数项级数的时候,对于单一的方法所出的例题,大家都知道用何种方法去解决。但是等到所有的方法学完之后,再给出题目,大家似乎一头雾水,不知道用哪一种方法。有些同学甚至挨个拭每一种方法,虽然也可行。但是对于同一个级数,用不同的方法判断敛散性的难易程度不同,如果选用合适的方式,可以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悬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得出的结果还是错误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总结一下判断敛散性的方法,了解它们的特性,才能更好地运用它们。 关键词:数项级数,敛散性,判断,方法。 英文题目 Abstract:Single out examples to learn a number of series,we all know which way to go.But wait until all of the methods after completing their studies are given topics,everyone seems confused and do not know what kind of way. Some students even one by one swab of each method, although it is also feasible.But for one series,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f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the way to a multiplier effect,but if the hanging has chosen the wrong way,may have spent nine cattle tigers after the power, the result is wrong.So we need to sum up to determine th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and to underst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m. Key words:A number of series,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judgment. 引言:以下介绍书中所提到的判断数项级数敛散性的定理,并通过一些例题,讲解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并总结出判断敛散性的一般思维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列与行。 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正整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正确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数学方法确定生活情境中的位置,理解列、行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描述位置。 教师: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击鼓传花”。 教师:(游戏)停!现在花在哪位同学手里,(学生回答),那大家能不能用学习过的知识描述一下这位同学的位置呢? 学生:我的前面、后面;左边、后边;第几组,第几排;第几行,第几列等。 (二)尝试探索,初步理解列和行的含义。 1.理解列和行的意义。 教师:大家都表现的很踊跃,很好!老师刚刚发现有的同学用了行和列,那什么是列? 学生:列是竖着的,一竖条。 教师:那你给大家指一指。我们把这一竖排称之为一列,拿花的同学在第几列?(学生答)确定是第几列是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边数,现在谁是观察者? 学生:老师。 教师:请同学们指一指谁是第一列同学。(单独请一位同学指出第一列)请第一列同学起立!(学生起立)对吗?请坐。那知道自己在第几列吗?(学生答),那老师考考你们,(指定学生)你在第几列啊?(问3位同学)。 教师:知道竖排是列之后,那什么是行呢? 学生:横着…(一横条) 教师:横是什么意思啊?大家一起比一比。(用手势比横排)我们把这样的一横排称之为一行,确定第几行,要从观察者的前面往后面数,现在谁是观察者? 学生:老师 教师:离老师最近的一行是第几行?(学生答:第一行)后面的依此类推。 下面,老师说指令大家做动作,好吗?(学生答。)第二行点点头;第五行拍拍手,停!大家都知道自己在第几行了吗?(学生答)那老师要问问了。 (指定4位学生回答自己在第几行)

第十章无穷级数

第10章 无穷级数 【学习目标】 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P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常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sin ,cos x e x x ,ln(1)x +和(1)a α+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1、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比值判别法和根值判别; 3、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4、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 5、,sin ,cos x e x x ,ln(1)x +和(1)a α+的麦克劳林展开式; 【教学难点】 1、 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 2、 莱布尼茨判别法;

3、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4、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 5、 泰勒级数;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 【教学课时分配】 (18学时) 第1 次课 §1 第2 次课 §2 第3 次课 §3 第4 次课 §4 第5次课 §5 第6次课 §6 第7次课 §7 第8次课 §8 第9次课 习题课 10. 1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一、无穷级数的概念 定义10.1 设有无穷序列 123,,, ,, n u u u u ??????, 则由此序列构成的表达式 123 n u u u u +++???++???称为无穷级数, 简称级数, 记为∑∞ =1 n n u , 即 3211 ???++???+++=∑∞ =n n n u u u u u , 其中第n 项n u 叫做级数的一般项. 如果(1,2,...)n u n =都为常数,则称该级数为常数项级数,简称数项级数;如果 (1,2,...)n u n =为变量x 的函数()n u x ,则称该级数为函数项级数. 二、数项级数的敛散性概念 级数的部分和: 作级数∑∞ =1n n u 的前n 项和

无穷级数总结

无穷级数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无穷级数总结 一、概念与性质 1. 定义:对数列12,, ,n u u u ,1 n n u ∞ =∑称为无穷级数,n u 称为一般项;若部分 和 数列{}n S 有极限S ,即lim n n S S →∞ =,称级数收敛,否则称为发散. 2. 性质 ①设常数0≠c ,则∑∞ =1 n n u 与∑∞ =1 n n cu 有相同的敛散性; ②设有两个级数∑∞=1 n n u 与∑∞=1 n n v ,若∑∞==1 n n s u ,σ=∑∞=1 n n v ,则∑∞ =±=±1 )(n n n s v u σ; 若∑∞=1n n u 收敛,∑∞=1 n n v 发散,则∑∞ =±1 )(n n n v u 发散; 若∑∞ =1 n n u ,∑∞=1 n n v 均发散,则∑∞ =±1 )(n n n v u 敛散性不确定; ③添加或去掉有限项不影响一个级数的敛散性; ④设级数∑∞ =1n n u 收敛,则对其各项任意加括号后所得新级数仍收敛于原级数的 和. 注:①一个级数加括号后所得新级数发散,则原级数发散; ②一个级数加括号后收敛,原级数敛散性不确定. ⑤级数∑∞ =1n n u 收敛的必要条件:0lim =∞ →n n u ; 注:①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常用判别级数发散; ②若0lim =∞ →n n u ,则∑∞ =1n n u 未必收敛; ③若∑∞ =1 n n u 发散,则0lim =∞ →n n u 未必成立.

二、常数项级数审敛法 1. 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 ① 定义:若0n u ≥,则∑∞ =1n n u 称为正项级数. ② 审敛法: (i ) 充要条件:正项级数∑∞ =1n n u 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部分和数列有界. (ii ) 比较审敛法:设∑∞=1 n n u ①与∑∞ =1 n n v ②都是正项级数,且 (1,2,)n n u v n ≤=,则若②收敛则①收敛;若①发散则②发散. A. 若②收敛,且存在自然数N ,使得当n N ≥时有(0)n n u kv k ≤>成立,则①收敛;若②发散,且存在自然数N ,使得当n N ≥时有(0)n n u kv k ≥>成立,则①发散; B. 设∑∞ =1n n u 为正项级数,若有1p >使得1 (1,2,)n p u n n ≤=,则∑∞ =1 n n u 收敛;若 1 (1,2,)n u n n ≥=,则∑∞ =1 n n u 发散. C. 极限形式:设∑∞ =1 n n u ①与∑∞ =1 n n v ②都是正项级数,若lim (0)n n n u l l v →∞=<<+∞,则 ∑∞ =1 n n u 与∑∞ =1 n n v 有相同的敛散性. 注:常用的比较级数: ①几何级数:∑∞ =-?? ???≥<-=11 1 11n n r r r a ar 发散; ②-p 级数:∑ ∞ =???≤>1 111n p p p n 时 发散 时收敛;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参考文本)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参考文本)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 评析(参考文本)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师让生介绍自己是哪个班的学生 生1:五年(6)班 生2:五(6)班 师:这两种介绍相比,有什么好处?就说6班行吗?

师:既简洁、又要准确是数学上很好的思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书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 出示情境图——班级的队列图 师:谁能介绍我们班班长的位置 生1:第2排右边数第2个 生2:第4组第2个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2:我是从左往右、从前往后数的 师:怎样才能准确的说出班长卓玲的位置,数学上有特定的规定 教师介绍列与行,以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是列,从前往后数是行,让生上台试指出各列和各行 师:现在谁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说卓玲的位置 生:第4列第2行(教师板书)

无穷级数总结

无穷级数总结 一、概念与性质 1. 定义:对数列 u 1,u 2,L ,u n L , u n 称为无穷级数, u n 称为一般项;若部分和 n1 数列{&}有极限S ,即limS n S ,称级数收敛,否则称为发散. n 2. 性质 ① 设常数 c 0 ,则 u n 与 cu n 有相同的敛散性; n1 n1 ② 设有两个级数 u n 与 v n ,若 u n s , v n ,则 (u n v n ) s ; n1 n1 n1 n1 n1 若 u n 收敛, v n 发散,则 (u n v n ) 发散; n1 n1 n1 若 u n , v n 均发散,则 (u n v n ) 敛散性不确定; n1 n1 n1 ③ 添加或去掉有限项不影响一个级数的敛散性; ④ 设级数 u n 收敛,则对其各项任意加括号后所得新级数仍收敛于原级数的和. n1 注:①一个级数加括号后所得新级数发散,则原级数发散; ②一个级数加括号后收敛,原级数敛散性不确定. ⑤ 级数 u n 收敛的必要条件: lim u n 0 ; n1 n 注:①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常用判别级数发散; ③若 u n 发散,则 lim u n 0 未必成立. n1 n 二、常数项级数审敛法 1. 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 ① 定义:若 u n 0 ,则 u n 称为正项级数 . n1 ② 审敛法: i ) 充要条件:正项级数 u n 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部分和数列有界 ②若 lim u n 0 ,则 u n 未必收敛; n1

(ii ) 比较审敛法:设U n①与V n②都是正项级数,且U n %(n 1,2丄),则若② n 1 n 1 收敛则①收敛;若①发散则②发散? A.若②收敛,且存在自然数N,使得当n N时有u n kv n(k 0)成立,则①收敛;若② 发散,且存在自然数N,使得当n N时有u n kv n(k 0)成立,则①发散; 1 B.设U n为正项级数,若有p 1使得u n—p (n 1,2丄),贝U U n收敛;若 n 1 n n 1 1 U n (n 1,2,L ),贝U U n 发散? n n 1 C.极限形式:设U n①与v n②都是正项级数,若lim l(0 l ),则 n 1 n 1 n V n U n与V n有相同的敛散性 n 1 n 1 注:常用的比较级数: a ①几何级数:ar n1 1 r r 1 n 1 发散r| 1 ②p级数:[收敛P 1时. n 1 n p发冃攵P 1时, ③调和级数:丄1 1 1 发散. n 1 n 2 n (iii )比值判别法(达郎贝尔判别法)设a n是正项级数,若 n 1 ①lim也r 1,则a n收敛;②lim也r 1,则a.发散. n a n n 1 n a n n 1 注:若lim 也1,或lim :恳1,推不出级数的敛散.例1 与2,虽然佃乩1,n a n n n 1 n n 1 n n a. lim n a n 1,但丄发散,而 $收敛? n' n 1 n n 1 n a n是正项级数,lim , a n ,若1,级数收敛, n (iv )根值判别法(柯西判别法)设

级数知识点总结

第十二章 无穷级数 一、 常数项级数 1、 常数项级数: 1) 定义和概念:无穷级数: +++++=∑ ∞ =n n n u u u u u 3211 部分和:n n k k n u u u u u S ++++== ∑= 3211 正项级数:∑∞ =1 n n u ,0≥n u 级数收敛:若S S n n =∞ →lim 存在,则称级数 ∑∞ =1 n n u 收敛,否则称级数 ∑∞ =1 n n u 发散 2) 性质: 改变有限项不影响级数的收敛性;如级数收敛,各项同乘同一常数仍收敛. 两个收敛级数的和差仍收敛.,级数 ∑∞=1 n n a , ∑∞ =1 n n b 收敛,则 ∑∞ =±1 )(n n n b a 收敛;注:一敛、一散之和必发散;两散和、差必发散. 去掉、加上或改变级数有限项,不改变其收敛性级数 ∑∞ =1 n n a 收敛,则任意加括号后仍然收敛; 若级数收敛,则对这级数的任意项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仍收敛,其和不变,且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发散,则原来级数也发散.注:收敛级数去括号后未必收敛. 注意:不是充分条件!唯一判断发散条件) 3) 审敛法:(条件:均为正项级数 表达式: ∑∞ =1 n n u ,0≥n u )S S n n =∞ →lim 前n 项和存在极限则收敛; ∑∞ =1 n n u 收敛? {}n S 有界; 比较审敛法:且),3,2,1( =≤n v u n n ,若∑∞ =1 n n v 收敛,则∑∞ =1 n n u 收敛;若∑∞ =1 n n u 发散,则∑∞ =1 n n v 发散. 比较法的极限形式: )0( l lim +∞<≤=∞→l v u n n n ,而∑∞n v 收敛,则∑∞n u 收敛;若0lim >∞→n n n v u 或+∞=∞→n n n v u lim ,而∑∞n v 发散,则∑∞ n u 发散. 2、 交错级数: 莱布尼茨审敛法:交错级数: ∑∞ =-1 )1(n n n u ,0≥n u 满足:),3,2,1( 1 =≤+n u u n n ,且0lim =∞ →n n u ,则级数∑∞ =-1 )1(n n n u 收敛。 条件收敛: ∑ ∞ =1 n n u 收敛,而 ∑ ∞ =1 n n u 发散;绝对收敛: ∑ ∞ =1 n n u 收敛。 ∑∞ =1 n n u 绝对收敛,则∑∞ =1 n n u 收敛。 其他级数:; 二、 函数项级数(幂级数: ∑∞ =0 n n n x a ) 1、 2、 和函数)(x s 的性质:在收敛域I 上连续;在收敛域),(R R -内可导,且可逐项求导;和函数)(x s 在收敛域I 上可积分,且可逐项 积分.(R 不变,收敛域可能变化).

级数知识点总结

级数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第十二章无穷级数 一、 常数项级数 1、 常数项级数: 1) 定义和概念:无穷级数: +++++=∑ ∞ =n n n u u u u u 3211 部分和:n n k k n u u u u u S ++++== ∑ = 3211 正项级数: ∑∞ =1 n n u ,0≥n u 级数收敛:若S S n n =∞ →lim 存在,则称级数 ∑∞ =1 n n u 收敛,否则称级数∑∞ =1 n n u 发散 2) 性质: ? 改变有限项不影响级数的收敛性;如级数收敛,各项同乘同一常数仍收敛 ? 两个收敛级数的和差仍收敛,级数 ∑∞=1 n n a , ∑∞ =1 n n b 收敛,则 ∑∞ =±1 )(n n n b a 收敛;注:一敛、一散之和必发散;两散和、差必发散. ? 去掉、加上或改变级数有限项不改变其收敛性级数 ∑∞ =1 n n a 收敛,则任意加括号后仍然收敛; ? 若级数收敛则对这级数的任意项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仍收敛,其和不变,且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发散则原来级数也发散注:收敛级数 去括号后未必收敛. ? 注意:不是充分条件!唯一判断发散条件) 3) 审敛法:(条件:均为正项级数表达式: ∑∞ =1 n n u ,0≥n u )S S n n =∞ →lim 前n 项和存在极限则收敛; ∑∞ =1 n n u 收敛? {}n S 有 界; ? 比较审敛法:且),3,2,1( =≤n v u n n ,若∑∞ =1 n n v 收敛,则∑∞=1 n n u 收敛;若∑∞=1 n n u 发散,则∑∞ =1 n n v 发散. ? 比较法的极限形式: )0( l lim +∞<≤=∞→l v u n n n ,而∑∞=1n n v 收敛,则∑∞=1n n u 收敛;若0lim >∞→n n n v u 或+∞=∞→n n n v u lim ,而∑∞ =1n n v 发散,则∑∞ =1 n n u 发散. ? ,当:1l 时,级数∞=1 n n u 发散;1=l 时,级数∞ =1 n n u 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2、 交错级数: 莱布尼茨审敛法:交错级数: ∑ ∞ =-1 )1(n n n u ,0≥n u 满足:),3,2,1( 1 =≤+n u u n n ,且0lim =∞ →n n u ,则级数∑∞ =-1 )1(n n n u 收敛。 条件收敛: ∑ ∞=1 n n u 收敛,而∑∞ =1 n n u 发散;绝对收敛:∑∞ =1 n n u 收敛。 ∑∞ =1 n n u 绝对收敛,则 ∑∞ =1 n n u 收敛。 其他级数:二、 函数项级数(幂级数: ∑∞ =0 n n n x a )

五年级数对练习题

一、基础性练习 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排叫做(),横排叫做(),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往()数。 ⑵、○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用数对表示是

(2,7),那么它在第()列第()行,(8,7)在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置。 二、发展性练习 请标出如图的数对位置。 三、补充练习: 1、先写出三角形ABC 各个顶点的位置,再画出三角形ABC 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形△A'B'C' 。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A' () B'()C' () 2、如图是游乐园的一角。 ⑴如果用(3,2)表示跳跳床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游乐设施的位置吗?请你写出来。⑵请你在图中标出秋千的位置. 秋千在大门以东400m, 再往北300m 处。 1、甲坐在教室的第 4 列第 3 行,用(4,3)表示,乙坐在第 2列第 6 行,用(,)来表示,用(7,4)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2、王丽和王强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5,1)和点(2,6)表示,(5,1)中的 5 表示第 5 列,则 1 表示(),(2,6)表明王强坐在第()列第()行。

第二单元位置姓名______成绩______ 1、仔细看图1,用数对表示下面汉字的位置:(每空2分,共20分)1、山(,)田(,)火(,)秋(,)叶(,)芽(,) 2、强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1),表示坐在第4列、第1行的位置;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2,7),表示坐在第()列、第()行 ↑图1 的位置。 3.如果电影票上的 “6排9号” 用数对记作(9, 6),那么“20排11号”记作(,),(7,10)表示电影院的位置是(排号)。 二、在括号里写出下面数对所表示的图1中的汉字:(每空1分,共10分)(3,1)(),(4,5)()(2,2)(),(5,2)()(5,5)(),(1,1)( )(3,5)(),(4,4)()(1,5)(),(2,5)() 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4分) 1、数对(2,5)和(5,2)表示的位置是一样的。() 2、数对中的第一个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四、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1.如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 B.(4,5) C.(5,4) D.(3,3)2.如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 B.(1,1) C.(7,1) 3. 音乐课上,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 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4. 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为(1,1),C 点用数对表示为(3, 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 锐角 B.钝角角 C.直角 D.等腰 5. 李林家的位置是(2,2),学校的位置是(2,5)。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 100米,李林从家出发,经过学校到少年宫,至少要走()米。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5、操作题:(共51分) 1、在表中先画出A(3,5)、 B(6,0)、 C(2,1)三个点,再用线把这三个点连接成一个三角形。(9分)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7 用数对确定位置 (1)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设境置疑,产生需要 1.(课件出示学生座位图)仔细观察这幅座位图,你知道小军坐在哪里吗?(板书:第4组第3个;第3排第4个) 2.设疑:小军的位置没有变,为什么同学们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3.你能具体说一说第4组第3个是怎么看的吗?第3排第4个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4.揭题:由于同学们看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所以在描述小军位置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描述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的座位的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引发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 二、逐步抽象,掌握方法 1.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1)认识场景图中的竖排和横排 ①继续观察上幅座位图,在教室里,竖里面有几排?如果从左往右数的话,这是第1竖排,这是第2竖排……这是第6竖排。 ②在教室里,横里面又有几排呢?如果我们从前往后数的话,这是第1横排,这是第2横排……这是第5横排。 (2)认识圆圈图

①为了清楚地表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现在我们把他们坐的位置都用圆圈表示出来。(课件出示) ②为了突出小军坐的位置,我们把小军坐的位置用红色圆圈来表示。(课件出示) (3)认识列 ①从这幅圆圈图上,如果从左往右数,现在你还能指一指第1竖排在哪里吗?第5竖排在哪里?第6竖排呢? ②揭示:其实每一竖排在数学上我们都把它叫做列。(板书:竖排列)确定第几列我们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的。(板书:从左往右数) ③想一想这一列应是第几列?这一列又是第几列?这幅图上一共有几列?(课件依次出示第1列到第6列) (4)认识行 ①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每一竖排都叫做列,而每一个横排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行。(板书:横排行)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的。(板书:从前往后数) ②想一想第1行在哪里?第3行呢?在这幅图上一共有几行呢?(课件依次出示第1行到第5行) (5)巩固列和行的认识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列和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规定列和行的?(随学生回答,课件闪动演示) [设计意图:先认识场景图中的竖排和横排,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为后面教学作了孕伏和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学列、行的合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一切显得水到渠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规则。] 2.数对的含义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1)学习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位置 ①从圆圈图上,你能找到第1列第1行的位置在哪里吗? ②你现在还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小军的位置吗? ③现在同学们都用第4列第3行来表示小军的位置,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描述小军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2)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①揭示:小军的位置是第4列第3行,我们也可以用数对表示。(板书:数对) ②猜一猜:既然是数对,你能不能猜一猜有几个数呀?

无穷级数

教学目的: 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P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常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sin ,cos x e x x ,ln(1)x +和(1)x α+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 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会将定义在[-l ,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 1、 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 2、 莱布尼茨判别法; 3、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4、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 5、 泰勒级数; 6、 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 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一、 概念 常数项级数: 给定一个数列 u 1, u 2, u 3, ? ? ?, u n , ? ? ?, 则由这数列构成的表达式u 1 + u 2 + u 3 + ? ? ?+ u n + ? ? 叫做常数项)无穷级数, 简称常数项)级数, 记为∑∞ =1n n u , 即 3211???++???+++=∑∞ =n n n u u u u u , 其中第n 项 u n 叫做级数的一般项. 级数的部分和: 作级数∑∞=1 n n u 的前n 项和n n i i n u u u u u s +???+++==∑= 3211 称为级数∑∞ =1 n n u 的部分和. 级数敛散性定义: 如果级数∑∞=1 n n u 的部分和数列}{n s 有极限s , 即s s n n =∞ →lim , 则称无穷级数∑∞ =1 n n u 收 敛, 这时极限s 叫做这级数的和, 并写成 3211 ???++???+++==∑∞ =n n n u u u u u s 如果}{n s 没有极限, 则称

常数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总结

常数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总结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常数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由于常数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较多,学生判定级数选择判别法时比较困难,作者结合级数判别法的使用条件及特点对判别法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级数判别法。 关键词:常数项级数;级数敛散性判别法;判别法使用条件及特点 无穷级数是微积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示函数、研究函数性质以及进行数值计算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数学工具。无穷级数的中心内容是收敛性理论,因而级数敛散性的判别在级数研究中极其重要。在学习常数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时,学生按照指定的判别法很容易判定级数的敛散性,但是学习多种判别法后,选择判别法时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学判别法的使用条件及特点不够熟悉,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常数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加以归纳总结。 1 级数收敛的概念 给定一个数列{un},称 u1+u2+...+un+ (1) 为常数项无穷级数,简称常数项级数,记为.级数(1)的前n项之和记为Sn,即Sn=u1+u2+…+un,称它为级数(1)的部分和。若部分和数列{Sn}有极限S,即,则称级数(1)收敛。若部分和数列{Sn}没有极限,则称级数(1)发散。 注意:研究级数的收敛性就是研究其部分和数列是否存在极限,因此级数的收敛性问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极限问题。极限是微积分学的基础概念,也是学生比较熟系的概念,因此在研究级数收敛性时,联系极限概念,学生易于理解。 借助级数的性质与几何级数,调和级数的敛散性可以判别级数的敛散性。例如,由性质(1)和当|q|0时,01,则发散。 当级数含有阶乘、n次幂或分子、分母含多个因子连乘除时,选用比值判别法。比值判别法不需要与已知的基本级数进行比较,在实用上更为方便。 例2:判别级数的敛散性。 解:因为 由比值判别法知级数收敛。 2.3 根植判别法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学习案

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学习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内容 用数对表示位置(一) (总第9课时) 教科书第15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1—3 题。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15页的例1。 2、知道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含义。 3、在课本上完成第15页的练一练。 学习过程 一、学情调查 1、谁来说说在确定位置时,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在确定第几列时,一般怎么数,确定第几行时一般怎么数? 2、你能说说你的好朋友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是谁吗?

●二、合作探究 学习引导 (一):例题1 1、如果把图中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图表示,每一列要画几个圆圈? 一共要画几列? (逐步呈现座位的平面图) 2、图中的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呢? 3、规定了列和行,告诉我们第几列和第几行后,就能准确地确定位置了吗? 题中“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成什么? 你能理解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对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4、讨论:这个数对是怎样表示的?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写这个数对时哪些地方需要提醒注意? 5、小结: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 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三、展示交流 1、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2、用数对表示教室里的位置。 3、完成练习三第1、2、3三题。 ●四、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上相应的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符号美、简捷美。 3.体会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节课咱们一起去看看夏令营时同学们的训练情况吧。看,这是小强那一队的队列,多整齐啊!(出示课本情境图中小强那一列同学的队列)小强同学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谁能说一说小强在队列中的位置? 生预设: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交流,可能出现的说法有: 横着数,第2排第3个 竖着数,第3排第2个 从左数第3排第2个 从右数第4排第2个 从前数第2排第2个…… 师引领预设: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师: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是不是有点乱啊?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1)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预设: 横着是一排;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排是直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生预设)

生1:最左边的为第一列。 生2:最右边的为第一列。 师:你们认为从哪边起为第一列合适? 生:最左边为第一列。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观察的时候一般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这是习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根据人们的习惯,我们通常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第一列,请你找到第2列,第3列…(课件) 师:哪为第一行呢? 生:最前面的是第一行。 师:自己找一下第2行,第3行…… 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 师: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小强的位置吗? 生:第3列第2行。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第2行第3列。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先说列再说行。小强的位置可以说是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2)实际练习 你能用刚才学到的列与行描述一下自己的位置吗?(指生口答) 2、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 (1)抽象点子图。 师: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找到的吗? 生: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交叉的地方就是小强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不但找到小强的位置,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寻找的方法。 师:小青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1列第4行。

级数知识点总结

第十二章无穷级数 一、 常数项级数 1、 常数项级数: 1) 定义和概念:无穷级数:ΛΛ+++++=∑ ∞ =n n n u u u u u 3211 部分和:n n k k n u u u u u S ++++== ∑ =Λ3211 正项级数: ∑∞ =1 n n u ,0≥n u 级数收敛:若S S n n =∞ →lim 存在,则称级数 ∑∞ =1 n n u 收敛,否则称级数∑∞ =1 n n u 发散 2) 性质: ? 改变有限项不影响级数的收敛性;如级数收敛,各项同乘同一常数仍收敛? ? 两个收敛级数的和差仍收敛?,级数 ∑∞=1 n n a , ∑∞ =1 n n b 收敛,则 ∑∞ =±1 )(n n n b a 收敛;注:一敛、一散之和必发散;两散和、差必发散. ? 去掉、加上或改变级数有限项?不改变其收敛性级数 ∑∞ =1 n n a 收敛,则任意加括号后仍然收敛; ? 若级数收敛?则对这级数的任意项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仍收敛,其和不变,且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发散?则原来级数也发散?注:收敛级数去括号后未必收敛. ? 注意:不是充分条件!唯一判断发散条件) 3) 审敛法:(条件:均为正项级数表达式: ∑∞ =1 n n u ,0≥n u )S S n n =∞ →lim 前n 项和存在极限则收敛; ∑∞ =1 n n u 收敛? {}n S 有界; ? 比较审敛法:且),3,2,1( Λ=≤n v u n n ,若∑∞ =1 n n v 收敛,则∑∞ =1 n n u 收敛;若∑∞ =1 n n u 发散,则∑∞ =1 n n v 发散. ? 比较法的极限形式: )0( l lim +∞<≤=∞→l v u n n n ,而∑∞n v 收敛,则∑∞n u 收敛;若0lim >∞→n n n v u 或+∞=∞→n n n v u lim ,而∑∞n v 发散,则∑∞ n u 发散. 2、 交错级数: 莱布尼茨审敛法:交错级数: ∑ ∞ =-1 )1(n n n u ,0≥n u 满足:),3,2,1( 1Λ=≤+n u u n n ,且0lim =∞ →n n u ,则级数∑∞ =-1 )1(n n n u 收敛。 条件收敛: ∑ ∞ =1 n n u 收敛,而 ∑ ∞ =1 n n u 发散;绝对收敛 : ∑ ∞ =1 n n u 收敛。 ∑∞ =1 n n u 绝对收敛,则∑∞ =1 n n u 收敛。 其他级数:二、 函数项级数(幂级数: ∑∞ =0 n n n x a ) 1、 2、 和函数)(x s 的性质:在收敛域I 上连续;在收敛域),(R R -内可导,且可逐项求导;和函数)(x s 在收敛域I 上可积分,且可逐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