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案

《乞巧》教案
《乞巧》教案

《乞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生字词(重点)

2、背诵(重点)

3、体会情感(难点)

二、教学程序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个故事。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老师还有问题要问呢!传说天上有一位非常美丽,并且心灵手巧的仙女,她每天不停的织布,把织的布变成漫天的云霞,所以大家都叫她织女。有一天,她到人间的时候,见到了一位勤劳善良的男子,名字叫做牛郎。织女爱上了他,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还给他生了一对可爱的儿女,他们一家过得非常幸福。但是,这件事却被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亲自下凡把织女带回了天上。牛郎不舍得自己的妻子,便在家里一头老牛的帮助下,挑着两个孩子追到了天上。眼看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却拔出发簪,狠狠的画了一条天河把二人给隔开了,不让他们见面。织女日夜的哭泣,感动了一种叫做喜鹊的鸟。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无数的喜鹊就会在天河上架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能够相会。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望着天上祝福他们,并且女孩子们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但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而且还祈求亲人幸福,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课题书:乞巧,

写:请举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乞”,撇、横、横折弯钩。

读: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个同学乞字的第三声读得真好(请2个学生读,再齐读)。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理解“乞巧”

你知道课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吗?(预设:学生回答课文注释1)

是的,乞巧节还有一个名字叫“七夕节”(预设:中国的情人节)

同学很聪明,发现了这个注释,以后我们学古诗或是古文,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注释,我们要学会看注释来读懂古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老师刚才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那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唐朝的天才少年林杰写的这首古诗,在这首诗里,是怎样写七夕节的呢?

(三)、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3)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4)划分停顿: 在读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哪里停顿,老师每一句画出停顿。请学生拿起笔,自己在课文中标出停顿。(幻灯片画好停顿的古诗4,3停顿)

(5)自己朗读划分停顿的古诗,再齐读。

(四)、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幻灯片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师读,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两句诗里面,有两个字读音一样,还长得很像,是哪两个字?

(宵、霄)(板书)

A、a、同学们,这个“宵”,是个宝盖头,宝盖头,就像是在头上盖了块布,这样,我们眼睛是不是看不见了呀?(是)那我们在一天当中的什么时候,即使睁大了眼睛也是看不见的呀?(晚上)b、对了,我们在晚上,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宵是什么意思呀?(晚上)

c、那么,“今宵”是什么意思呀?(今天晚上)

B、a、同学们,再看这个“霄”字。它是什么部首?(雨字头)

b、雨是从什么地方落下来呢?(天上)

c、那“霄”是什么意思呢?(天空)

d、那“碧霄”是什么意思呀?同学们,用“碧”字组一个词?(碧蓝、碧玉、碧绿)很好,总的来说,“碧”指的是一种青蓝的颜色,对不对?那么“碧霄”是什么意思呀?(青蓝色的天空)

C、“七夕”指什么呀?(七月初七)

D、所以“七夕今宵看碧霄”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呀?(七夕这天晚上看碧蓝色的天空)(板书:看碧霄)

E、把“七夕今宵看碧霄”反复读三遍。

3)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因为牛郎和织女都在天上,离我们太远了,从地上看他们,就像两颗星星一样小,因此,人们就把牛郎叫做牵牛星,织女就叫织女星。

所以,看诗歌的第二句,“牵牛织女”指的是什么呀?(牛郎织女)

4)诗里面说牛郎织女在干吗?(板书:渡河桥)

A、a、(板书)同学们,这个字“度”读什么呀?(du)组个词。(度假、度量、度过)b、(板书)那老师给它在加一个三点水做部首呢?读什么?(du)根据这个部首,它应该跟什么有关?(水)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跟水有关的时候,才能用这个“渡”字。能组个词吗?(渡河、渡口、渡船)

B、“河”指什么呢?(天河)

C、“桥”指什么呢?(鹊桥,喜鹊搭起来的桥)

D、所以,“牵牛织女渡河桥”是什么意思?(牛郎织女渡过了河在鹊桥上相会)

E、把“牵牛织女渡河桥”反复读三遍。

5)七夕这天抬头看着碧蓝色的天空,看到牛郎织女渡过天河在鹊桥上相会。那么,他们心情该是怎样的?(板书:幸福)

那请同学用幸福的语气来把这两句诗有感情的读一下好不好?(3个同学读,再齐读)

3、天上的牛郎织女在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在再一起看看下面的诗句。(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幻灯片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老师读,齐读

2)同学们知道人们在干什么吗?把书翻到124页,自己小声的读读资料袋。

人们在干什么呢?(乞巧)

3)是呀,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望着秋天的月亮,参加乞巧的活动。所以,诗里面说“家家乞巧望秋月”,齐读三遍。

4)那乞巧的活动有哪些呢?(读资料袋,请学生来回答有哪些活动)

总的来说,就是有很多人在用丝线穿针孔。因为有很多人都在用丝线穿,所以穿了很多的丝线。“尽”,就是完的意思。“几万条”,不是说丝线有几万条那么多,而是形容丝线有很多很多。这句诗的意思是:人们穿完了很多很多的丝线,向织女乞取智巧,也就是祈求自己能够变得心灵手巧。(板书;穿红丝乞巧心灵手巧)

把“穿尽红丝几万条”读三遍

5)同学们,人们在乞巧,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期待、快乐)

那我们用这样的心情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好不好?(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读

4、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就学完了,让我们完整的,有感情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好不好?

5、请同学起来读读

6、同学们,其实在古代,诗歌可不是读的,而是用唱歌的方式唱出来的,现在同学们自己

试一试,看能不能自己想一个调儿,把这首诗唱给大家听。

7、同学们唱得真好,今天大家回家,把这首诗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三、板书设计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乞巧心灵手巧

七夕节古诗词:李清照《行香子·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夕节古诗词:李清照《行香子·七夕》原文翻译及赏 析 行香子·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译文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牛郎和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防碍了吧! 注释 蛩(qióng):蟋蟀。 云阶月地:指天宫。语出杜牧《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纵浮槎(chá)”三句:张华《博物志》记载,天河与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从不失期。有人矢志要上天宫,带了很多吃食浮槎而往,航行十数天竟到达了天河。此人看到牛郎在河边饮牛,织女却

在很遥远的天宫中。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此三句 系对张华上述记载的隐括,借喻词人与其夫的被迫分离之事。 星桥鹊驾:传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时,喜鹊为之搭桥,故称鹊桥。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 鹊为桥。” 牵牛织女:二星宿名。《文选·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 相望。”李善注:《史记》曰“牵牛为牺牲,其北织女,织女,天女 孙也。”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 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甚霎(shà)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 创作背景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 写于池阳的。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 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 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 赏析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大约是词人同丈夫婚后又离居的时期。主要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离愁别恨,凄恻动人。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七月七日夜里,人们遥望天 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想起关于他们的美丽传说,无不感叹。这样的 日子里,正受别离之苦的词人,感触更深。“草际鸣蛩,惊恐梧桐”。写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么静,草丛中蟋蟀的叫声是那么清晰,连梧 桐的叶子掉地上也能听到。这两句从听觉入手,不但增强了下句的感 伤情调,而且给全词笼罩上一层凄凉的气氛。“正人间天上愁浓”是 作者仰望牵牛、织女发出的悲叹。“天上”暗点出牵牛、织女。七夕 虽为牛、女相会之期,不过相会之时即为离别之日,倾诉一年来的别

小学三年级语文:《乞巧》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乞巧》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Qiaoqiao" lesson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乞巧》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教学重难点: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开课书诗题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 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我们的汉字要顺

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二、读诗,背诗,写诗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齐读检查 3.会读了,能背吗?试试看。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 4.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三、抓重点词,理解第一行诗句“七夕今宵看碧宵”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的字。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确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联系它们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们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样是个宝盖头;“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头表义是我们汉字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写错别字。3.两个“宵、霄”字写对了,意思也弄明白了。七月初七这天夜里仰望天空。怎样的天空被称作“碧霄”呢?它让我们想到哪些词语?4.(课件出示图画)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谁来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四、讲故事,理解第二

古诗乞巧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大木小学李霞 一、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古诗。下面哪个同学能背一背自己熟悉的古诗?(学生背古诗) 2、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现在,老师也想背一首给你们听,好吗?(师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3、师: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古诗。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指名说)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

林杰《乞巧》诗意及赏析

林杰《乞巧》诗意及赏析 《乞巧》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乞巧》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乞巧》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它蕴含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兴趣,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乞巧》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主要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和这两个故事有关。 板书课题: 29、古诗两首:乞巧。 (学生读题)

怎样记住这个“乞”字? (板书:乞—气。乞字是“乙”,气字是“”) 3、“乞巧”是一个古代节日。生打开书本齐读文中注释。 二、自读自悟,粗通诗意 1、(大家出出点子,准备怎样学)课件出示古诗,选择学习方法。 板书: 读议背写 2、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3、指名读古诗,评一评字音读准了吗? 师:唐代诗人林杰精通书法棋艺,小时候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下笔即成章。《乞巧》就是他的一首名诗。 4、师范读,生齐读。 5、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有什么不同呢?部首不同意思呢?生。师:理解诗意,除了看注释,也是一个好方法。 6、选择适合自己方法和小伙伴合作学习这首诗。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7、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好吗? 8、再次轻声读诗句,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要穿许多的红丝?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学实录

《乞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关注到文本的人文性,更要关注到文本的工具性。至于工具性,就是在教学中要关注文本中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注重学生的言语习得的过程,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多种方法。 【教材分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本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体会牛郎织女塑造的浪漫主义情境,感受诗歌意境的丰富及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乞巧节不太熟悉,所以,课前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通过读、悟、赏等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首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力水平: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但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单一,在以导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学法。

3、情感态度:《乞巧》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 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学生可能对诗中的乞巧节不了解,应多补充相关 资料,解决学生的疑问。 【 设计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的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 回到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想象的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想象丰富, 流传广泛的古诗。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故事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 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进入古 诗意境。老师创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过程中自 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等四个生字。 2、能有节奏、有韵律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 追求幸福的情感。 4、增强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培养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乞巧》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预习单: 1.《乞巧》我读了()遍; 2.通过查资料、查工具书、问大人,我理解了 (); 3.我还有的疑问是 (); 4.读一读故事《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生字,会写3个生字,辨清“宵、霄、气、乞”形近字,理解“今宵、碧霄”意思 2. 借助资料袋、民间故事,在想象中,以及在欣赏拓展的诗句中,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故事的美好,感受乞巧节的热闹和有趣;并在有感情地吟诵中感受古诗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3.透过“望”字,感受古代人们寄托的美好的愿望的形式——民间传说。认识民间故事,初步区别民间故事与学过的神话故事,激发阅读的兴趣。 4.能抓人物关系概括地说故事,也能想象画面生动地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借助资料袋、民间故事,在想象中,以及在欣赏拓展的诗句中,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故事的美好,感受乞巧节的热闹和有趣;并在有感情地吟诵中感受 古诗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预设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竞猜故事,导入新课

师: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故事的图片,想看吗?你们如果知道,就大声喊出这些故事的名字。(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课前你读了故事《牛郎织女》,说说知道故事里讲了哪些人?选两到三个人物,简单地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一、诗题引入 1.板书课题,指导认识并理解“乞”的字形字义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古诗题目“乞巧”,注意这个“乞”字,它跟哪个字很像?(气)什么地方又不一样?(强调两点:不能多一横;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写好弯——圆润,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这一笔像一个怎样的画面?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就可以观其形知其意。 师:“巧”字左小右大,要注意“竖折折钩”中竖与第二个折要稍稍倾斜。指导书写。 2.读诗题 二、读通诗句 预习反馈 一读:读准确 二读:读得有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押ao韵 三、学习《乞巧》

七夕的古诗诗意及其鉴赏

七夕的古诗诗意及其鉴赏 七夕古诗(一) 行香子·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译文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牛郎和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诗意: 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

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首从人间的七夕着笔,写周围环境的沉寂和抒发主人公孤独痛苦的心情。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大兴夸张之笔,说那几张飘然落地的梧桐老叶是。呜蛩”所“惊落”,极写出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烘托了词人内心孤寂凄怆的心情,引出了“正人间。天上愁浓”的联想,把自己的心境与牛郎织女的离愁紧紧地编织在一起,成为所托之事与所言之情的纽带。下面写牛郎织女的故事:“云阶月地,关锁千重。”描写牛郎,织女远隔云阶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见的痛苦,正抒发了自己与丈夫身在异地,心相牵系的离愁;描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瞬息离散的苦难,正倾吐了自己与丈夫远隔千里、不得欢聚的别恨。正所谓:“纵浮搓来,浮槎去,不相逢。”整个上片由人间写到天上,于叙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紧着词人的感情脉搏。最后,在下片词人的感情已经完全化他为我,将自己夫妻的境况与牛郎、织女的境况融合为一,因此,她从现实自我处境出发,展开了奇特的联想:“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天宇间风雨变幻莫测,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现在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这种推测联想,完全是移情的结果,含蓄婉转地抒写了人间七夕夫妻不得相见的难言苦衷。 尾句写天上七夕的自然景色,与首句人间七夕之景遥相

七夕节,教你如何乞巧

七夕节,教你如何乞巧 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女人自古以来都是以“巧”作为自己的特长,生活中有个巧媳妇,也会有助于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时至今日,女性的命运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怎样在生活中做到“巧”依然是女人的一项基本功。尤其是在购物当中,女人们经常会彼此分享自己的购物经验,以此来让身边的闺蜜能够少走弯路,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 我们经常在办公室中悄悄在QQ上发给同事“这个链接不错,收藏一下,他家东西挺好。”或者在假期约上同事到某某自己觉得很好的商场购物。这不,最近的一家网店“时尚优品”就在闺蜜中间流传了开来。 来到“时尚优品”,就算是真正的乞到了巧,在这里不但商品都货真价实,而且应有尽有,能够让你花费最短的时间,最合适的价钱,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厨房中少了商品一,不用着急,鼠标轻轻一点,我们立刻为您送货上门,让您为家人准备出丰盛的三餐;天气变化,应该换衣服了,来到这里逛一逛,立刻找到适合您的商品二,帮您靓丽的度过这个季节。 七夕节如期而至,中国的情人节,在女生们相约购物的同时,男生们也在为送女友什么礼物发愁了。送茶叶蛋以表示自己定会让对方过上好日子吧,估计会被平底锅打飞。这七夕在古时候那可是让女孩子拜七姐乞巧的,如今却成了考研男孩子是不是够心灵手巧的节日。“时尚优品”除了能够帮助女人做一个巧媳妇、巧闺女之外,还能够帮助男性朋友博取伴侣的欢心。这不七夕节到了,是不是正在犯愁应该送点什么礼物好呢?鼠标轻轻一点,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展现在了您的眼前,商品三就是一个七夕馈赠伴侣的最佳选择,让它为您带去最真挚的爱和关怀。 七夕节到了,我们自然想起了美丽灵巧的七仙女,有了“时尚优品”这个平台,再也不用羡慕,也不用拜七姐乞巧了。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您做生活中的七仙女!

描写乞巧节的诗句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描写乞巧节的诗句_古诗大全 描写乞巧节的诗句(1) 《壬申七夕》原文 ②何逊《七夕》诗:“仙车驻七襄,凤驾出天演。” ③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嫣:同蔫,蔫萎不鲜活。 ④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

⑤古乐府《陇西行》:“天上仁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榆,星榆。天上群星罗列,如白偷林立。榆高星斜,谓斗转星移,银河影斜。 描写乞巧节的诗句(2)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这种景象不免使词人感慨万千。 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银河”切“新秋”。诗人梦见在海底超越枯桑,又梦见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这里虽明为纪梦,实为借梦来表达对于世事苍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这两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结末二句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儿女成狂”的情景讽慨自深,就连过片的“新凉”、“相思”也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点。 描写乞巧节的诗句(3) 直截,” ,是纤薄的云层。“弄巧”是写纤薄云层很轻柔,随风飘动,形态不断变化,像是巧妙地织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传说织女手很巧,善于纺织,所以古代民间习俗,妇女就在七月七日晚上摆出瓜果食品向织女“乞巧”,同时用线穿针,希望织女给予她们纺织刺绣的工巧。词人在这里以“纤云”的千姿百态,想象为织女的巧手织出的各式各样的云锦。这都表现出词人善于扣住题目去展开描写,而不流于浮泛。“飞星传恨”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乞巧》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乞巧》教学设计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精练的语言、明快的韵律、丰富的内容、悠远的意境,深深吸引着我们。这些古诗或描写自然美景,或反映亲情友情,而今天我们则要学习一首记录传统文化的古诗。 2、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题目。师提示: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记住这一对形近字:气乞。 (齐读组词) 1、课下老师已经布置了收集资料,谁能说说乞巧是什

么意思? 2、生汇报,师总结。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练读,要求字正腔圆,注意字音字形。 4、大家注意了哪些字的字音字形?(宵—霄,用点标出来)区别这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汇报布置预习的结果(“宵”是晚上,“霄”是天空)记住这一对形近字。 5、除了字正腔圆,你还能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吗?生练习,汇报读诗,老师指导。再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律。 6、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读了几遍了,开始上课时老师说这首诗是记录什么的一首诗?仔细读读,你能发现诗中蕴藏的哪些传统文化? 7、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神话故事。 重点总结七夕节的的资料。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2、借音律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 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 努力之处。篇二:乞巧教学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杨蓓蓓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单一,在以导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学法。 2、学生可能对诗中的乞巧节不了解,应多补充相关资料,解决学生的疑问。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诗句想象丰富、浅显易懂,通过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等四个生字。 2、能有节奏、有韵律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增强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培养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想不想听? 2、教师讲《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与这个故事有关。 板书课题:乞巧。 认读音节,强调读音。 指导书写:乞、巧。比较:乞与气。强调两个字最后一笔的区别。 [设计意图:由故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关注乞与巧的音节,让学生注意两个三声字在一起时音的变化。] 过渡:同学们,乞巧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二、解新题,知作者: 1、理解课题 出示资料袋:相传织女美丽无比,心灵手巧,她能用丝织出特别美丽的锦锻。人间的女子们都盼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美丽灵巧。于是,她们纷纷在七月七日牛郞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思考:从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乞巧是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设计意图:加深了解乞巧的来历及含义,为下文学习诗句作铺垫。] 2、认识作者。 出示林杰的简介:林杰,字智周,唐代诗人。小时侯非常聪明,六岁写诗,出口成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有“小神童”的称号。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导读:【作品介绍】 《七夕》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7卷。 【原文】 七夕 作者: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注释】 ①七夕:旧历七月七日夜,相传此夜牛郎、织女渡银河相会。 ②洗车雨:农历七月初六日下雨,称洗车雨。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

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七夕】杜牧 雲階月地壹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乞巧》教案

《乞巧》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展示的动人故事,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并背诵本首古诗。 3、热爱祖国的神话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了解这个神话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在上新课之前老师与你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老师诵古诗的第一句,其余的由同学们来补充好吗?(独在异乡为异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节日的古诗《乞巧》。

板书课题 《乞巧》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小手一起跟老师写“乞巧”并齐读一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读) 1、诗人简介。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林杰。唐代诗人。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同学正音)。 (1)、乞(qǐ) (2)、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字形呢?(比气字少了一横) (3)、有同学知道怎么组词吗?(乞讨、乞求、乞丐……) 4、学生再读古诗。 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让学生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师范读。让学生在停顿的地方画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问、解) 让学生在不理解的字、字词句后面打上“?”再总结。 1、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1)请同学们读“家家乞巧望秋月”

七夕节古诗词:杜牧《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夕节古诗词:杜牧《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 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 罗小扇扑流萤”,这个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 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

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活的凄凉也就可 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能够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 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 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 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 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 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 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 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 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不过宫女依旧 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 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 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 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 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 的向往。能够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当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能够说明此诗在艺 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表现在读 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 不但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 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 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乞巧》优质课教学设计

《乞巧》优质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乞巧》优质课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读准字音:乞巧霄渡 ⑵掌握字形。

⑶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什么是乞巧节 乞巧的意思

乞巧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夕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情人节。那么乞巧节究竟有什么样的寓意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盘点一下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乞巧节指的是什么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地是中国,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我们一直知道七夕节关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但是这并不是节日的真正起因,七夕节的兴起是因为古人对天象的崇拜。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 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2012年,乌丙安、叶舒宪等专家共同倡议将七夕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 1.吃七巧果。每逢传统佳节,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节与水饺、端午与粽子、中秋与月饼等,七夕节自然也有它独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称“乞巧果子”,《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并会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样。据记载,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经有七巧果出售了。 2.为牛贺生。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老牛为了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让牛郎把自 己的皮揭了下来,使得牛郎能够借助牛皮过天河见织女。为了纪念自我牺牲的老牛,在七夕节这一天,儿童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对老牛的敬重。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古诗还处在接受阶段,因此,以引为主,扶放结合。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一个个故事,蕴含着一幅幅灵动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配乐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我考考你们,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事情?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在谁的帮助下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把小手举起来,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写。(板书:乞巧)在写乞的时候,有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乞”字音变调和乞的书写,再生齐读。 4、理解诗题。

所谓乞巧,就是乞求巧手的意思。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真聪明!学贵有疑,学了这首古诗你会找到答案的。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看:课件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六岁就能写诗了,真了不起。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注意在读的时候要把每个字音读准,生字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会读了吗?(指名读、齐读)他读得怎样?谁了评一评?你能读读吗? 4、读古诗讲究停顿,看看你能听出停顿吗?出示全诗老师范读。谁来安你听的停顿来试试?(生自由读、抽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是这样停顿的:课件出示画了/的古诗,生照样子在古诗停顿的地方画/,一起读。读了这首诗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吗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会听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它藏在哪句诗里?(宵—霄,用点标出来)课件出示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问别人。 6、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