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对一个景观的空间异质性能否无限地提高?为什么?

景观生态学

2、研究对象、指导思想和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人类与自然协调的思想为指导,研究景观的形成、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景观的变化,揭示景观的发生、发展规律,特别是注重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优化利用与保护的原理和途径。

3、应用前景:近20年来,在理论、技术、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且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和利用规划、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城市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环境治理和区域规划、旅游开发等领域,成为了认识和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通过景观结构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工作对自然资源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景观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对景观的三种理解

(1)美学景观:即陆地景色在欧洲,“景观”最早来源于《圣经》,用来描述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与“风景”、“景致”、“景色”同意。

(2)地理学:将景观看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即地球表面上由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组成的综合体。

(3)生态学:空间上相邻、功能上相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生态系统的聚合。

狭义景观:是指几十km2到几百km2范围内,由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区域:包含有多个景观在内,反映气候、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

狭义景观和区域统称为宏观景观。

广义景观:包括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凡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反映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显然,广义景观概念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

4、(1)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也称为景观成分。

(2)有一些人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为景观成分,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位为景观要素。

(3)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景观强调异质性,景观要素强调同一单元均质性。当尺度发生变化时,它们的地位发生变化。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学科地位

1、景观生态学

(2)1986年,Forman(福尔曼)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景观的结构(structure)、功能(function)和变化(change)的一门学科。

(3)我国景观生态学工作者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生态学分支。

2、

3、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1)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来看,景观生态学处于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系列中的较高层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从学科地位来看,景观生态学兼有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等许多现代生态学多功能优点,适宜于组织协调跨学科多专业的区域生态综合研究,因而在现代生态学分类体系中处于应用生态学的地位。

三、主要学派及其特点:

1.欧洲生态规划与设计学派(应用学派):起源于地理学,以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研究,代表国家有德国,荷兰,捷克。

2.北美景观结构与功能学派(理论学派):起源于生态学,以自然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代表国家为美国。

3.中国生态建设与生态工程学派:起源于生态学,以生态建设和生态工程为中心,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

四、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一)3S技术:1、遥感(RS)2、地理信息系统(GIS)3、全球定位系统(GPS)

(二)景观模型:①随机过程模型②系统分析模型③大系统模型④系统仿真⑤分布式景观过程模型等.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或异质性原理)

(1)每个景观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因此,每一景观均是一个异质性的地域,即景观内部的性质是不均匀的,表现在生物种类、生物量、物质、能量的分布等方面(结构的异质性)。一个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越多,其空间异质性越高,多样性也越高。景观结构的形成过程是景观的一种自组织过程,从理论上讲,通过自组织过程,景观最终形成为一种持续、稳定的耗散(开放)结构。

(2)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由于物种、物质和能量分布不均匀,必然导致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不断地相互交换,相互作用。使得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功能的异质性)。也就是说,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的类型、大小、形状、数目和外貌特征等对景观功能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景观结构决定功能)

景观结构与景观功能相辅相成,实现一定功能需有相应的景观结构来支持,并受景观结构特征的制约。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揭示了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直接或间接的相对应关系。应用这一原理,对景观结构进行调整以改变或提高景观功能是景观管理的重要内容。

2、生态流聚集与扩散原理(景观功能对景观结构的影响):

生态流是指物质、能量、生物有机体、信息、价值等在景观要素间的交换与流动过程,是各种景观生态学过程的具体体现。不同性质的生态流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但经常是几种生态流可以同时发生。

3. 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原理

(1)空间异质性:是指系统或者系统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程度,具体地说,是景观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在直观上表现了景观空间格局。

(2)景观过程:所谓“过程”就是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特征。景观过程常常涉及到许多生态学过程,如: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干扰扩散、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群落演替等。景观过程既是景观的形成过程,也是景观功能的具体体现。

(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互为因果关系

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传播过程,明显地受到景观异质性的控制,同时也会影响景观异质性。

景观空间异质性的提高,一般会增加景观中生态流的发生。人类改造景观以提高景观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适当地提高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以获得更多的生态流(效益)。这一原理为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请问:对一个景观的空间异质性能否无限地提高?为什么?)

4、尺度效应与等级结构

(1)①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单位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②粒度: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辩识的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是某一现象在时间上发生(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③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涉及的范围(空间幅度)、时间上持续的长度(时间幅度)。具体地说,研

究区域的总面积决定该研究的空间幅度,而研究项目持续时间长度,则确定为其时间幅度。

5.景观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空间和时间尺度,原因是:

a. 某一个景观在某一种尺度下可能是十分均质的,但在另一种尺度下可能是异质性的。例如,研究某省份的景观,在全国尺度下,省内的各个地区都是同质的。但在省级尺度下,省内的各地区之间是异质的。这就是尺度等级问题。

b. 某一景观在某一空间或时间尺度下可能是稳定的,而在另一尺度下则是不稳定的。例如,对某一景观,可在不同尺度下进行,一种是研究其季节性变化即季节之间的差异,这时我们认为该景观在同一季节中是稳定不变的。另一种是研究景观的日变化,这时景观在一天内不同时间都在变化。

c. 在某一尺度下,某一过程和某些参数可能是十分重要,而在另一尺度下则是不重要的。

(2)等级结构(等级系统)理论:

①根据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具有离散性的等级层次。例如:一个城市景观,通常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三个系统组成的。

②一般来说,处于等级系统中高层次的行为或动态常表现出大尺度、低频率、慢速度的特征,而低层次的行为或动态则表现出小尺度、高频率、快速度的特征。

③不同等级层次之间还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即高层次对低层次有制约作用,而低层则为高层次提出供机制和功能。

④等级系统可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种:垂直结构又可分为:巢式和非巢式两种。

巢式:每层次均由其下一层次组成,二者具有完全包含和被包含的对应关系。例如:植物分类系统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亚种;非巢式:不同等级层次由不同实体单元组成的,因此上下层之间不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⑤等级理论最根本的作用:根据等级理论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可通过简化,以便能够对它的结构、功能和行为进行研究和预测。许多复杂系统,包括景观系统在内,大多可看作为等级结构,将其分解成不同层次,分别对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再综合起来反映整个复杂系统的特征。这一理论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5、景观生物多样性原理:

景观异质性增加使稀有的内部种的丰富度下降,使边缘种和要求两种以上景观要素的生物种的丰富度增加,因此,景观异质性可提高物种共存的潜在机会。根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可将生物分为两种对策: K对策(内部种):适应在稳定的环境中生存的物种。R对策(边缘种或外部种):适应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物种。

6、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

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方面对自然景观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进行有目的改造和修饰,将自然景观改造为有利人类生存的格局。而且人类活动在景观演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通过控制景观演化的方向和速率来实现景观的定向演变和发展。(如人类对城市景观改造)。按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程度的不同,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管理景观、人工景观(农田、城郊、城市等),但无论是哪一类景观中,人类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7、景观变化与景观稳定性原理(景观动态原理):

(1)景观变化: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景观的异质性逐渐下降,趋向同质性方向发展。适度的干扰,可提高景观的异质性。严重或过度的干扰,在大多数情况下,使景观异质性下降(中等干扰假说)。

(2)景观的稳定性:景观稳定性主要表现为景观对干扰的抗性及景观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从景观要素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生物量为零,不存在生物稳定性,只讨论它的物理稳定性,如水泥路。

②生物量小时(如由杂草植物组成的)抵抗干扰能力很小,恢复力很强。

③生物量很大时(如顶极森林群落),抵抗干扰能力相对要大,恢复能力相对弱。

2.目前主要的景观结构模型有:

(1)斑块—廊道—基底模型:将各类景观要素归结为斑块、廊道和本底3类成分,用来描述和分析景观的结构和景观要素的功能性特征。

(2)网络—结点模型:景观是由线(廊道)和结点构成,如城市景观中的道路系统可以用网络—结点模型加以描述和研究。

(3)生态安全格局模型:景观是由通道、战略点和空间关系等构成。

3.组成景观的景观要素类型有3种:斑块/缀块/嵌块体(patch)、廊道/走廊(corridor)、基底/本底/基质(matrix)。

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非线性的,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基底:通常是在景观中分布面积最大、连接程度最高,并且在功能上对景观的动态起着控制作用的背景结构。

4.常见的景观斑块类型分为以下4种:

(1)干扰斑块:在景观中由于局部性干扰而形成的小面积斑块。

(2)残留斑块:景观中由于大面积干扰所造成的、在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者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片断。

(3)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水分、养分及地形有关的各种因素)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的斑块。

(4)引入斑块:由于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将动植物引入某些地区而形成的局部性斑块。

(5)再生斑块:是指在先前被干扰而遭破坏的地段上重新出现的生态系统,在形式上似乎与残留斑块类似。(6)短生斑块:则指由于环境条件短暂波动或动物活动引起的,持续期很短的斑块。

5.干扰斑块的主要特征:①干扰发生后,干扰斑块内的生物种群种类、数量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②干扰斑块的周转率最高,稳定性最低。

6.残留斑块的主要特征:①残留斑块与干扰斑块都来源于干扰,且其周转率也较高;②残留斑块与干扰斑块在景观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

7.环境资源斑块的主要特征:①周转率最低、稳定性最高;②生物种类数量处于稳定状态。

8.引入斑块的主要特征:斑块中种群动态变化、斑块的周转率在很大程度上起决于人类的管理程度和恒久性。

10.小斑块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大斑块。当边缘效应为聚集效应时,有:①大斑块,内缘比大,能量、物质在边缘的比例也就小。相反,小斑块,内缘比小,能量、物种在边缘的比例就大。

②在斑块的边缘部位,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的产量、数量明显高于或多于斑块内部。

11.种-面积关系: S=CA z,一般说来,物种丰富度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1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面积,—斑块隔离程度,+年龄,+基质异质性,—边界不连续性)。斑块大小主要通过影响斑块的能量总量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支撑能力的贡献,同时较大的斑块也为生境异质性提供了客观基础,对种群灭绝率也有抑制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分析,斑块面积应该是生物保护设计中首要保证的设计要素。

13.斑块面积的测度指标有: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标准差和变动(异)系数、斑块内部生境面积、斑块粒级结构等。

14.在设计保护区时,从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分析,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①一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要比小的自然保护区保存物种多;

②一个单一的大自然保护区要比总面积与其相当的几个小自然保护区为好;

③若设计多个小自然保护区,应使它们尽量靠得近一些,以减少隔离程度;

④使几个保护区呈簇状配置,要比线状配置为好;

⑤将几个保护区用廊道连接起来,可便于很多物种扩散;

⑥应尽可能使保护区成圆形。 15. 斑块形状系数: (以圆为参考), (以正方形为参考)。 16.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斑块,其内/缘比有较大差异,相关的生态效应也不同。一般而言,不规则、条带状或环状斑块总边界较长,内部生境面积小,有利于边缘种的生存。而且,不规则、条带状或环状斑块兼有廊道的生态功能。(如在城市环境规划或景观规划时,应注意不同斑块形状的配置,这不仅是设计艺术中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学上的基本要求)

17. 边缘的类型:固有边缘,诱导边缘。环境资源上的差异造成的边缘为固有边缘,过渡缓慢、连续性强、变化小。天然或人为干扰造成的边缘称为诱导边缘,过渡显著,多为短期现象。

18. 影响边缘宽度范围的主要因子:

①太阳辐射角,面向赤道方向超过面向两极方向的宽度;

②温带地区的边缘带通常比热带地区宽;

③在活跃期或生长季节,盛行风向所形成的边缘带通常要比其他侧宽得多;

④斑块和基质在垂直结构上差异越大,则边缘宽度越大;

⑤干扰边界随群落的发展会逐渐消失。

19. 林缘对森林植物和动物区系成分有很大影响。小的和形状不规则的森林斑块的稳定性弱。

20. 在研究某一景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表示斑块的数量结构:

① 群落类型或生态系统类型;

② 景观中各个斑块的起源类型;

③ 各斑块面积的大小等级及相应数量;

④ 景观中各斑块的形状类别。 21. 斑块相关性指标: (1)单个斑块的隔离度 (2) 斑块间的易达性 (3) 斑块间的相互作用(4)斑块总隔离度 (5) 多个斑块的分散度: ,当R c =1时,斑块随机分布;R c <1时,斑块呈聚集性分布;R c >1时,斑块呈均匀分布。

22. 景观斑块格局分为随机分布、规则分布、聚集分布三种形式。

23.廊道按几何形态分3种基本类型:线状廊道、带状(窄带)和河流(宽带)廊道。

(1)线状廊道是指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宽常为12m 以下)。

(2)带状廊道是指含丰富内部物种的内部环境的较宽条带。

(3)河流廊道是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

24.

廊道的结构特征:

①长度与宽度可以表述廊道的线性特征;

②曲度或通直度:廊道曲度=廊道两点间连线/廊道两点间距离;

③连接度:是指廊道在空间上连续程度的量度,可简单地用单位长度上间断点或断开区(gaps )的数量来表示。

④廊道的周长面积比;

⑤廊道密度指数:是指景观中单位面积内廊道的长度。

⑥非均匀度(NE ):是用来表述廊道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

25. 廊道的功能:①生境(栖息地)的作用;②传输通道作用;③过滤和阻抑作用;④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与汇;⑤观赏作用。

26.廊道的典型类型:(1)绿色道路廊道:城市道路绿化、高速公路绿化、铁路绿化。(2)农田防护廊道(3)河流廊道

27. 高速公路绿化应注意如下问题:

①用较宽的绿带将道路隔开,绿带上种植矮小的灌木和花卉,不可种植乔木,绿带宽度最少4米; A L D π2=A L D 25.0=∑==n

j ij i d n r 11∑==n j ij i d a 1??? ??=λc c d R 2

②干道两侧要各留出20~30米的安全防护带,依次种植草坪或宿根花卉、灌木、乔木,由低至高,既起防护作用,又不妨碍行车视线。

28. 铁路绿化应注意如下问题:

①两侧种植乔木时,要离开铁路外轨至少10米,种植灌木时,至少6米;

②边坡不能种植乔木,可采用草本或矮小灌木护坡,以防水土冲刷,保证行驶安全;

③通过市区或居民区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留出较宽地带种植乔灌木,以减少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④公路与铁路平交时,应留出50米的安全视距,距公路中心400米以内,不可种植遮挡视线的乔灌木;

⑤铁路转弯处内径小于150米,转弯处不得种植乔木,可种植小灌木和草本。

29. 河岸带植被具有重要的功能:①物种源和栖息地;②调节气候;③养分——能量源;④净化水质;⑤农、林、牧业基地。

30. 基质的判定标准有三个:(1)相对面积(2)连通性(结构上连通)(3)动态控制。

31.连通性高的景观要素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①该要素可起一种分隔其他景观要素的物理屏障的作用;

②当以细长条带相交形式连接时,景观要素可起一组廊道的作用,便于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换;

③该要素可环绕其他景观要素而使其形成孤立的“生物岛屿”。

32.景观基底的结构特征:

(1)孔隙度:单位面积基质内的边界闭合的斑块数目,与研究对象的尺度和分辨率有关。孔隙度的生态学意义:可指示现有景观中物种的隔离程度和潜在基因变异的可能性,也是景观边缘效应总量的一个指标,对野生动物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物流、能流和物种流也有重要影响。

(2)景观边界形状:扩展性、残遗形、稳定形。边界(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3)连通性。

33.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

(1)网络结点:常见的类型有十字型、T型、L型和终点(与斑块连接)。有些交叉点处还可起到小片地块的作用,比廊道宽,但作为独立的景观要素又太小。在这类交叉点上,物种丰富度往往比周围廊道要高,这种效应称为“交叉效应”。

(2)网状格局:相互连接并含有许多环路,具有线状特征的景观要素可以构成一个网状格局。可表现为网格状网络格局(树篱网)、树枝状网络格局(河流水系)、环圈状网络格局等。

(3)网格(眼)大小:可用网络线间的平均距离或网络所环绕的景观要素的平均面积的大小来表示网格的大小。

(4)网络的连接程度(连通性):是网络复杂度的一个指标。γ指数是一个网络中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

(5)网络的闭合性(环度):环度α指数是网络的实际环路数与网络中存在的最大可能环路数之比。34.网格大小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①防护林网的网眼大小与防护效应关系密切(景观功能);②研究景观网络中网眼大小与物种粒度的关系特别重要;③道路网络的网眼大小对一些野生动物的觅食、筑巢和迁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人们通常主要采用道路把市区分割为许多小区,合理的道路密度就成为了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⑤网格大小在采伐作业和农业经济方面也有一定意义。

35.生物多样性: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域的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种类、种内遗传变异信息和生存环境的总称。①遗传基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景观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36.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

①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如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并破碎化;许多大坝工程破坏了大部分江河与溪流特有的生境。

②外来物种的引入。

③植物和动物种的过度利用开发。大量森林、鱼类和野生生物资源有时达到灭绝的程度。 ④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

⑤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⑥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采用单一的高产作物品种和高度集约的栽培措施,生物多样性降低。

37. 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测度指标:

(1)斑块多样性:指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景观要素类型多样性的测度指标:

①丰富度指数:a 绝对丰富度:是指一个景观中生态系统类型数(或景观要素类型数),以绝对值表示。b ② 相对丰富度:是指一个景观内出现的生态系统类型数(景观要素类型数)占该景观所在的区域内全部可能出现的生态系统类型数(景观要素类型数)的百分比。c 相对密度(丰富度密度):景观中单位面积上生态系统类型数。

②多样性指数:a.Simpson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b.Shannon-Wiener (申农)多样性指数: ③均匀度指数:

④优势度指数: 。 李哈滨相对优势度: RD=[1-(D/D max )]×100%,其中 。 (3)格局多样性:指组成景观的景观要素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的多样性、景观要素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关系。

38.

40.

41. 空间异质性:(1)研究内容:

①空间组成:景观内生态系统的类型、种类、数量和面积比例。

②空间结构:景观内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形状、对比度、连接度。

③空间相关:空间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度以及空间尺度。

(2)

42.

景观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时间异质性的关系:常常是相互关联的,异质性的产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一定的过程实现的,如空间异质性随时间的变化等。 43.景观异质性的特点:(1)异质性是景观系统属性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在生物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存在(绝对性)。(2)景观异质性依赖于尺度的变化。

48.景观结构类型:Forman 散斑景观、网络景观、交叉景观、棋盘景观Zonneveld 镶嵌格局、网状格局、点状格局、点阵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渐变格局。

49.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格局:块状(上海、青岛)、楔形(合肥)、带状(苏州、西安)、混合型(北京)。 CH4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3.景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质上是由能量和物质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引起的,景观要完成一定的功能也是通过生态流完成的。

4.成熟度:植被演替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演替阶段越高,生物量越高,其成熟度就越高。

5.源区:是指能提供各种物质、能量、物种的部位或生态系统。

汇区:为具有汇聚各种物质、能量和物种的部位或生态系统。

6.五种媒介物:风(空气流),水(水流),飞翔的动物,地面动物(哺乳和爬行动物),人。

7.流的主要方式:①扩散作用②物流或重力(空气流、河流、土壤流)③携带运动。

∑=-=n i i p H 121∑-=i e i p p HT log n p H H E n i i 11112m ax --==∑=)ln(ln(max 1n p p HT HT E n i i ∑=-==∑=+=n i i i p p H D 1m ax )ln(∑=-=n k i i p p D 1

2))(log ()(log 2m ax n D =

8.按防护林剖面形态分:圆面,缓面,陡面。圆面的防护林带,风速下降的幅度比较小,但其防风距离比其他两种要长,并且保持层流的效果好,湍流最小,因此防风效果最佳。

9.按防护林穿透性分:①紧密结构:乔木、亚乔木和灌木组成,风速减少的最大程度为70%,过一段距离,即恢复原有风速,防风距离较短)。②通风结构:一层乔木组成,风速减少的最大程度为50%,防风距离较大。③疏透结构:乔木和灌木组成,风速减少的最大程度可达60%,防护距离较大。

10.防止噪声的基本形式:吸收噪声,远离噪声,遮挡噪声。

11.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植被因素:

①在气象因素中,风、湍流、大气稳定度和气压场起的作用最重要。

②地形可造成局地环流,从而影响到风的方向。

③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局地环流,也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④植被尤其是森林植被可以影响空气成分和污染物质。

12.森林植被对径流的影响:(1)森林内土壤结构好,下渗能力强。(2)降水过程中林冠截留作用,减少了林内降雨的强度和速度。(3)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以及林木树干等,成为地表水分侧方流动的障碍物。(4)林内冬季土壤冻结浅,春季融雪时,融化的雪水容易下渗。因此,林内很少产生地表径流。

13.中间径流(壤中流):由土壤及土质等组成的包气带往往不是均一的,而是由各种不同性质的土层叠合在一起,当其中夹有透水性较差的土层时,常在其交界面上形成水流。产生中间径流的条件是:(1)具有下渗量;(2)土壤根系层下渗率大于毛水管层的下渗率。

14.水流携带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两大类:即颗粒和溶解物。

15.土壤侵蚀是土壤分离和搬移的一种形式。这是景观内最严重、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负面影响过程。水蚀,风蚀,冰蚀。

16.土壤侵蚀的后果:①冲走坡地土壤,使其变薄,最后甚至成为裸岩。②在地势低下的地方形成堆积地貌,同时使这些地貌下的立地及其它属于汇区的景观要素变得更加肥沃。③沉积物淤积于河床中,可使河水水位增高,淤积于水库中则使水库库容量减少。

17. 连续运动:即某一客体在两点之间的运动时,速度不降为零,尽管运动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断续运动:即一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要停止一次或几次。

18.休息点:是某一动物到达该点经过短暂停留后继续前进。长歇点:某种动物到达某一点后顺利成长和繁殖。

19影响连续运动的因子(1)景观异质性(2)景观要素之间的边界作用(3)景观要素之间的对比度20. 巢区活动:是动物围绕着它们巢区进行取食和进行日常活动的地域范围。

领域:是用来防御同种其它个体侵入的抵御范围。

21.散布:是一个个体由其出生的巢区向新的巢区的运动。

迁移:动物在不同季节利用的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周期性运动。

22.植物迁移的分类:(1)风播型、水播型、重力传播型、弹力传播型

(2)长距离迁移、短距离迁移。

23.

24.景观的生产功能:指景观能够为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提供物质产品和生物生产的功能。

①自然景观生产功能②农业景观生产功能③城市景观生产功能(生物生产、非生物生产)。

25.景观的文化功能:(1)自然景观的文化功能:自然景观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之一,自然景观冶人的情操,自然景观是人类学习的泉源。(2)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提供历史见证,是研究历史的好教材,提高景观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丰富世界景观的多样性。

26.景观的美学功能: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爱的奉献。当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于自然景观之中时,人的感情、精神、思想、道德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更高的境界。

CH5 景观形成及其动态变化

1.景观形成与变化的驱动因子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驱动因子。

2.地貌是景观构成的基本组分之一。它对景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控制着景观的发育。

3.地貌类型:(1)按内外营力:原始地貌(内营力)、后继地貌(冰川地貌、海浪地貌、风成地貌、熔岩地貌、黄土地貌、流水地貌)。

(2)按地面高度形态: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4.地貌的作用(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和控制景观的发育?)

(1)地貌影响着一种立地所接收的太阳辐射、水分、营养、污染物和其它物质的数量,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2)地貌条件影响到物质的流动和生物的移动。(3)地貌条件可以影响到各种干扰(火灾、风等)的发生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

5.气候是影响景观形成发育结构最重要的因子,因为:

(1)气候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机体所需要的维持生命的能量和水分主要来自气候。

(2)气候影响土壤过程:土壤除供给植物水分外,还是养分贮存和供给者,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循环过程均受到气候的控制。

(3)气候同样也影响到岩石的风化过程,进而影响到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由此可见,在景观形成的过程中,气候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6.土壤影响着景观的形成,主要表现为:

(1)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能为植物、微生物、动物生长提供营养水分和栖息场所,不同的土壤生长不同的植物形成不同的景观。

(2)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能对外来的各种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和改造,因此,土壤是一个自然的净化系统。

7.植被在景观中的作用(植被对景观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1)景观随着组成景观的植被类型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且随着植被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如季相变化、年际变化和植被演替等,景观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

(2)植被是一种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不仅是其它动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而且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3)植被与气候、地形和土壤互相起作用。一方面,有怎么样的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就有怎么样的植被类型;另一方面,植被对气候和土壤甚至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也都有影响。

8.干扰:指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物系统的资源有效性和物理环境(气、水)的状况。

9.干扰类型:(1)据来源:自然干扰,人为干扰。(2)据传播特征:局部干扰,跨边界干扰。(3)据干扰功能:内部干扰,外部干扰。(4)据形成机制: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

10.干扰的性质:(1)干扰具有多重性(2)干扰具有较大的相对性(3)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4)干扰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5)干扰经常是不协调的。

12.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1)干扰对景观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中等干扰假说:①在没有干扰存在的情况下,景观水平趋向于均质性;强烈干扰则可能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也可能减少景观异质性,最终导致景观异质性下降;适度的干扰常可带来更多的斑块或廊道,从而增加景观的异质性。②一个群落经历的干扰是某种中等干扰水平时,可使物种能对生境充分利用并引起生态位分化,物种的丰富度(物种数量)最大。b干扰频率与物种丰富度关系的假说:只有干扰发生在竞争排挤发生之前,才能维持物种的丰富度。(2)干扰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①当干扰的规模较小时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②当干扰的强度和规模足够大时,可以导致景观均质化。

13.影响干扰发生及干扰生态后果的因素有:(1)群落组成与结构(2)立地条件(地形因子、土壤因子);

(3)植物的生理、形态、生活史对策(4)景观特征。

14.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

(1)改变了景观中植物的优势度和多样性,特别是森林优势树种;

(2)扩大或缩小了一些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区;

(3)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改造的同时,也为杂草(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机会;

(4)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状况(主要通过施肥、改良土壤的结构);

(5)人类定居和土地利用改变了景观镶嵌格局。

15.景观变化梯度:1自然景观→管理景观→农田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

(1)斑块变化(2)廊道变化

16.景观稳定性应是景观的各种参数的长期变化呈现水平状态,并且在水平线上上下摆动、幅度的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或者,景观特征的某些参数围绕着一恒定值的上下波动,表现为景观周期性变化的。

17.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1)由于景观内部的异质性,景观内部的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种过程。(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景观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各种外部干扰对景观的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3)景观内各种生态系统处于不断演替过程。

18.

21.不同景观要素类型之间相互转移的百分率即转移概率。如果转移概率不变,则不同景观要素类型尽管初期所占的面积不同,但最后它们之间却达到一定的平衡。即经过一定时间以后,每一景观要素类型所占的面积不再发生变化,这是马尔科夫链的特征。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景观生态学规划原理与方法-城市公园的生态学1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论文摘要: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以城市公园的设计为例,阐述景观生态原理对城市园林建造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学原理 Landscape Ecology, the urban green sites system ,design, application 1. 景观生态学简介 1.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2]。关于景观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一般公众将其与“风景“等同;建筑学强调它的美学特征,将景观理解为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的空间视觉效果;地理学则强调它的区域性,将景观定义为综合体。目前较为一致的共识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1.2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及其在园林中的涵义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景观要素指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些要素相当于生态系统。景观要素有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其质(matrix) 斑块指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广场等点状空间相当于景观中的斑块。 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街道绿水、城市周围的环城绿带、滨水绿带等线状空间相当于景观中的廊道。 基质指景观中的背景地域,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在景观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状空间相当于景观中的基质。 1.2.1 斑块的合理分布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5]。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1.2.2 廊道的合理分布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基本原理 (一)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及景观的规划管理。 景观结构: 指的是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各种生态系统的性状、大小、数目、种类和构图与能量、物质和物种分配的关系) 景观功能: 指的是多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景观变化: 指的是景观在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管理: 是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包括下述内容: ①景观生态分类;②景观生态评价;③景观生态规划设计;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实施。 (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holism)和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 整体论是1926年由Smuts提出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说明,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一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稳定态的维持机制称之为内稳定性,它是靠一系列正反馈和负反馈因素使系统处于两种动态平衡之中。

所以从根本上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就是内稳态的机制,也就是研究地表所有作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又是如何造成水平和垂直的异质性的。 关于垂直异质性问题,由于欧洲学者对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解,与R.Forman和M.Godron的定义有所区别,比如荷兰学者I.S.Zonneveld指出,应将景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而又认为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包括范围大小。景观是在地球表面由所有作用因素形成的开放系统。这些因素组成三维现象。水平方面表现在互相联系的要素的水平格局上,垂直方面表现在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很多“层”上。景观的每一层成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如地质学、土壤学、植被学等),而独有景观生态学则将全部土地属性形成的垂直异质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是景观生态学最基本的特点。可见,整体范围内的垂直和水平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Forman & Godron (1986)提出下列七个景观生态学原理: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structureand functionprinciple): 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二)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versity principle): 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 (三)物种流动原理(speciesflowprinciple): 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 (四)养分再分配原理(nutrientredistributionprinciple):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景观生态学 知识点梳理

斑块: 思考题: 1、什么是斑块?斑块的特征?斑块的起源有哪些?斑块有哪些类型?各类型有什么特点? 1)定义: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质)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该定义强调了斑块的尺度性、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 广义上,斑块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而狭义上,斑块仅指动植物群落。 2)特征:版块的大小,形状 3)起源:一场大火后的早晨,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考察漆黑一片的景观。这是一个可怕的景象!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景观上零星分布的许多种斑块,两处孤立的火已燃起。附近一处小斑块已化为灰烬,而且大火已向远处蔓延。经对其考察,发现几个虽有火焰跃过但依然保留有植被的斑块。我们返回未燃烧的地方时,要穿过一小片沼泽。这个斑块由于土壤过湿,具有完全不同的动植物。随后,来到一片开垦地,并眺望一块微风吹拂的谷物斑块。 在这次考察中,至少发现了几种起源基本不同的斑块类型。这些斑块的主要成因机制或起源包括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种植。若干年后,如果再观察这些斑块,其物种动态的差异会变得更加明显。 Forman和Godron(1981,1986)根据斑块的起源或成因机制将常见的景观斑块类型分为4种: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

和引进斑块。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 概念: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斑块称为干扰斑块。 起源: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一般由短期局部性干扰形成;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主要是由人类干扰引起的;有时,长期自然干扰也能够形成干扰斑块。 特点: 基质未受干扰,而斑块受到干扰。 种群大小、迁入率和灭绝率等在初始剧烈变化,随后进入平稳演替阶段;当基质和斑块融为一体时,干扰斑块消失(图) 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恢复最快的斑块 类型。但长期持续干扰斑块也能保持稳定,持续时间较长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 概念:景观中由于大面积干扰所造成的、在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者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片断。 起源:基质受到大面积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的影响,在其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其片断,其成因机制与干扰斑块相反。 特点: 基质受干扰,而斑块未受到干扰。 种群大小、迁入率和灭绝率等在初始剧烈变化,随后进入平稳演替阶段;当干扰消失后,在自然界同化作用下能很快地融合在基质内,残存斑块消失。斑块具有较高的周转率(图)。 与干扰斑块在外部形式上似乎有一种正反对应关系。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resource patch) 概念: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水分、养分及地形有关的各种

景观生态学考试

1.景观、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景观的定义: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位镶嵌组成,具有异制性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2.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不仅有外延上的从属关系,而且景观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土地概念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的是土地的肥力,土地的产权关系、土地的经济价值等,景观概念则更强调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做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景观具有更大的内涵。 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既可以实体形式存在,也可以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则是指构成我们周围环境的实体部分,二者不可混淆。 3.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之间的差异 ①景观是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的,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维持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之一;生态系统生态学是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同质性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的。 ②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兴趣是在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而生态系统研究则强调垂直格局,即能量、水分、养分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与分配。 ③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的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能量和物种在景观斑块见的交换。 ④景观生态学除了研究自然系统外,还更多的考虑经营管理状态下的系统,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⑤只有在景观生态学中,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才能得到合理的研究。 ⑥景观生态学重视地貌过程、干扰以及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着重研究地貌过程和干扰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的作用。 4.异质性的定义 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5.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步骤 系统地提出问题;明确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逻辑和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目标,分析系统的特点和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根据要求选择最佳方案;确立系统结构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6.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岛屿面积越大,生物多样性越大,物种灭绝率越小。因此物种丰富度亦越大;隔离程度越高,物种迁入率越低,物种丰富度越低;面积大而隔离度又低的岛屿具有较高的平衡物种丰富度的功能;面积小或隔离度低的生物具有较高的周转率。 7.景观结构基本组成要素 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它们的时空配置形成的镶嵌格局即为景观结构。 8.人类活动从哪几方面影响景观结构 改变了景观中植物的优势度和多样性,特别是森林优势树种;扩大或缩小了一些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改变的同时,也为杂草入侵提供了机会;改变了土壤的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问答

1、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2、景观生态特征:空间异质性、地域性、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相互影响。 3、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统一的单元,之间的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原始、轻度人为活动干扰景观;经营景观:人工自然、人工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5、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功能、结构和变化,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6、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类型:聚集、共轭、平行、线状格局。 7、Forman:斑块散布的景观,网格状、指状、棋盘状。以一种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占绝对的优势,而另一种或多种分散在其外(绿洲、稀树草原);在景观中以相互交叉的廊道的优势(牧场林网,高速公路网)。 8、尺度: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以粒度和幅

度(研究对象在空间或空间上持续的范围或长度)表达。总面积决定空间幅度。 9、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10、尺度推绎: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11、尺度上推:将小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大尺度上的过程。尺度下推:将大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小尺度上的过程。 12、大尺度:大空间范围或时间幅度,小比例尺,低分辨率。1:100万。小尺度:高分辨率,大比例尺,1:1万。 13、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14、干扰与胁迫的差异:干扰直接改变生态系统结构,胁迫改变其功能。 15、干扰的类型:来源分自然、人为;功能分内部、外部;形成机制分物理、化学、生物;局部、跨边界干扰。 16、干扰的特性:多重性,尺度性,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不协调,尺度上的广泛性。 17、扰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干扰:系统中一些发生的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自身无法复原到原有的面貌。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景观生态学不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代表了集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突出格局—过程—尺度—等级观点的一个新生态学范式。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在本课程中,作者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 正确的态度是成功的一部分,因而,明白景观生态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先导。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日渐响亮。学习景观生态学,有利于我们把握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环境规划专业的学生,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认识,把握规划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建设新时代的生态城乡环境提供引导,走向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规划设计之路。 本学期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狭义的景观是由空间单元组成的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条件;广义的景观是由地貌、植被、土地和人类居住地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接触及到的地域空间。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空间异质性2.注重尺度在研究景观格局和过程中的作用3.整体性和系统性4.综合性和宏观性5.人类主导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尺度、斑块、基底、廊道、干扰、空间异质性等是几个重要的概念。其中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二、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斑块性是景观格局醉普遍的形式。景观格局主要受地形地貌、气候、干扰、物种分布、斑块等相互影响。斑块依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可分为残留斑块、干扰斑块、环境资源斑块、人为引入斑块。在景观中,斑块、廊道、基质共同组成了景观的面貌,他们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景观生态学综述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51153901100张砚炳 摘要 本文首先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进行简单说明,并介绍了景观生态学学科的起源于形成。随后介绍了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展,从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详述。最后总结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问题,并对今后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提出见解。 关键词: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空间异质性的陆地区域。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特征,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因此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在宏观上解决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土地利用的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于1939年由C Troll首先提出并应用的,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形成一门独立的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焦点是景观的3个特征[1、2]:(1)景观结构;(2)景观动态; (3)景观功能;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空间数据和分析方法得到大量应用时,人们才加深了对空间异质性(由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造成)的理解。从此,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更为迅猛。如今,景观生态学的许多概念和方法正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的多个分支。景观生态学方法既可应用于陆地,又可应用于水生和海洋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空间异质性的起因和结果以及其尺度影响的理解,同时景观生态学研究也影响了自然和人工景观管理。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景观概念:景观是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特征;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适应。 3、景观要素概念: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统称为景观要素。 4、景观生态学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特罗尔) 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景观结构;2)景观功能;3)景观动态;4)景观规划与管理。 6、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7、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2)等级系统理论;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4)时空尺度;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8)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8、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和异质性原理;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4)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9、耗散结构概念:耗散结构就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包含有多组分、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外间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界值时,经“涨落”的触发,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0、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1)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力学平衡的非线性区域;2)系统是开放系统;3)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反馈机制的存在。 11、复杂性是等级系统的基本属性。(等级系统的目的:将复杂的系统简单化) 12、空间异质性概念: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概念: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13、景观异质性的意义:1)它决定着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决定着景观的生物多样性;2)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增加其稳定性。 14、尺度概念: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对所采用的时间和空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 15、尺度往往以粒度和幅度来表达。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 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景观生态学知识分享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55景观生态学 适用专业: 070501自然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景观生态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景观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在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应用到相关专业领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提供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工具和资料,如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课题,分析生态规划、景观管理、生态工程等保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内容与方法 1.景观 理解:景观、景观要素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理解:景观异质性的含义。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景观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1.斑块 理解:斑块、生态交错区、边缘、边缘效应的含义。 了解:斑块的起源及类型、结构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种-面积关系;森林破碎化; 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 2.走廊 了解:走廊的起源、作用和结构特征。 理解:林带的宽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本底 了解:本底的结构特征及与斑块的区分方法。 理解:本底孔性的生态意义。 了解:网络的结构。 第三章景观总体结构 1.景观多样性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景观多样性的含义、描述指标和异质性。 2.森林景观的异质性 理解:森林景观异质性包括年龄结构、组成结构和粒级结构等3个方面。 3.景观的结构类型 了解: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 4.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 理解:几种不同的景观格局。 了解:空间关联 第四章景观动态 1.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理解:景观稳定性及相关概念。 了解:景观特性与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原则、按稳定性划分的景观要素类型 了解:物种共存的2种假说、斑块动态学说。 2.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理解:干扰按作用力强度的分类。 理解:景观稳定性的若干特性。 第五章景观功能 1.概念 理解:景观功能的概念。 2.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 了解:关于景观要素间流的两个基本观点。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5种媒介物。 理解:景观要素间流的3种基本动力。 3.气流 理解:防护林3种顶部形态的防风效果,林带的3种基本类型及防风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