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科层制与组织

第7章 科层制与组织
第7章 科层制与组织

第7讲科层制与组织

一、社会组织概述

Social organization 通常简称为组织。词汇来源:希腊文“organon”,意思是“工具”、“手段”。后来,斯宾塞首次将“组织”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他在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时,把“组织”看作是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①

1、组织的起源:初级群体。组织的发展伴随着初级群体的衰落。

例子:希望集团由家族小群体向民营企业的发展:

1982年,四川刘永行4兄弟通过变卖家产筹集了1000元人民币,共同创建了“育新良种场”,从事孵鸡、孵鹌鹑活动。在孵化和养殖过程中,他们转向饲料研制和生产。1988年,他们开发的“希望牌”高档猪饲料占领了成都市场。1992年,他们在全国各地办厂,把希望模式中全国复制。

1995年,4兄弟通过明晰产权和资产重组,分别成立了大陆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华西希望集团。1999年,希望集团已发展成为以饲料为主,涉及食品、高科技、金融、房地产、生物化工等行业,拥有140多个工厂的全国性集团公司,成为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

组织的发展导致了初级群体的衰落。以前,我们是在家庭和邻里获得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和情感需求,现在,这些东西绝大部分都是由组织提供。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下,我们所使用的东西都是由组织生产。从早晨走出家门,到晚上回到家里,中间的时间都是在跟组织打交道(企业、学校、银行、邮局、医院、超市等)。组织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带来一些方便(如专门有人为我们提供水源、教育、照明等),但使我们越来越失去对生活控制。控制权给了组织、专家。

2、组织的含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成员为实现特定目标,根据一定的职权结构而组成的次级群体。

3、组织的构成要素:

成员:数量多少决定组织的复杂程度;

质量(身体素质、性格特征、知识技能等)是组织实现目标的保证,故任何组织都有外来者进入组织的程序和要求。有的学者在指出这一构成要素时用“参与者”一词,来强调组织成员的“能动性”特点。

目标:是组织的灵魂。目标是组织发展的方向、组织绩效的衡量标准、组织规章制度的制定标准。失去目标,组织就失去意义。

职责分工与权威结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分工系统,因此都有一个经过设计的权威等级结构。组织成员在这个权威等级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如何来协调和控制这些成员的活动成为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组织普遍采取科层制形式来协调和控制成员的活动。

规章制度(或行为规范):通常以书面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在组织内部传达。通常规定:组织成员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组织成员的行动标准;组织的运作程序;对组织成员的奖惩措施。

一定的技术和物质设备:由此组织才能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并将产品输出。

4、组织的分类:

1)帕森斯按功能和目标分:

经济生产组织(A):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进行经济生产,典型形式是实业公司。

政治目标组织(G):确定和实施目标。典型形式是政府机构和权力组织。

整合组织(I):起整合功能,维持社会团结和协调,避免分裂性冲突。典型:法院和精神病医院;教会承担着部分功能。

模式维持组织(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创造、保持、传播该体系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典型形式是教会和学校。

2)P.M.布劳和W.R.Scott按受惠者分:

互惠组织:目标是使组织成员都受益,如工会、俱乐部、宗教团体、学术团体等;

①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服务组织:目标是使组织以外的与组织有特定接触的人受益,如医院、学校、社会工作机构等。

经营性组织:以盈利为目标,如企业、银行、商场等。

公益组织:受惠者不仅是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还包括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如政府、机场、邮局、慈善机构等。

3)伊佐尼(A.Etzioni)按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服从方式分:

强制类组织(coercive organization):以强制权力为基础,迫使成员服从组织要求以实现组织目标,不服从的成员要遭受痛苦或死亡。组织成员对组织持极端否定态度,常是被迫加入。如军队、监

狱等

规范类组织(normative organization):成员加入组织是因为被组织感召,将组织目标当作自己目标,成员基于兴趣和志愿加入,并且可以退出。如教会、党派、志愿者组织等。

功利类组织(utilitarian organization):以金钱和物质刺激为基础来获得成员的服从,成员对组织的感情并不强烈。如工商企业等。

4)我国的2种习惯分类:

●按照产业标准分:第一、二、三产业组织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流通部门如交通运输、商业饮食、邮电通讯、物质供销、仓储保管

服务部门

生产生活类:如金融、保险、房产、社区、旅游、信息咨询和各

类技术服务

科教文卫类: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

社会福利

公共服务类:如国家机关、党派团体、军队、警察、监狱等。

●按机构编制分:国家机关编制、事业编制、企业编制

国家机关编制:政府、法院、检察院、各级党派组织、政协、人民团体等

事业编制:各类社会组织,经费实行预算拨款制

企业编制:各类经济组织

● 1996年和2001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先后2次开展了“基本单位普查”工作,对上述分类做了重大修改:

分类单位数(万个)比重(%)

一、法人单位

企业法人

机关、事业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

居(村)委会

其它法人510.7

302.6

102.6

10.6

79.2

15.7

100

59.2

20.1

2.1

15.6

3.0

二、产业活动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708.8

8.4

160.9

539.5

100

企业法人主要分类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他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其他联营和其他内资企业)

企业法人与产业活动单位有重叠,所以,这里还是两套标准分别使用。

5)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各职位、部门间正式确定的、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各组织有自己的结构类型,依据自身特点(如目标、战略、规模、技术等)和外部环境(如国家制度、政策法规、其他组织等)而设计。

这里以经济组织为例,介绍3种结构类型:

1)直线职能式结构:

保持了直线式结构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具有职能分工专业化的长处。把管理人员及机构分2类:一是指挥人员与机构(拥有决策指挥权力);二是职能人员和参谋人员及机构(没有决策指挥权,只能对下级机构工作提建议和咨询)。

特点:a. 单重领导: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一个下级单位只接受一个领导指令。可保证组织内统一指挥和管理,避免多头领导或无人负责等混乱现象。

b. 分工严密,职责明确,组织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工作效率。

缺点:下级缺乏自主性;各专业职能部门联系少,企业间信息传递速度较慢。

较适合于小型组织管理。

2)矩阵结构:

把组织的职能系统和横向工程、产品或项目系统组合成一个矩阵。

优点:a. 把不同部门专业人员结合起来,加强了各部门横向联系,有利于激发职员积极性。

b. 有较强灵活性和适应性,各小组负责的产品或项目任务可据环境变化取相应对策。

缺点:a. 双重领导,当2部门意见不一时,下级人员无所适从,产生矛盾;

b. 工作缺少长期性,小组工作任务完成后,人员回原岗位,导致对工作责任感不强。

适于需要完成特定项目或业务,或设计、研制等创新性工作,如军工、航天等。美国洛克希德、休斯飞机公司等曾采取。

3)事业部结构

把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种类和地区分成若干事业部。各部生产经营相对独立,有自己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事业部设相应职能部门,组织产品或地区生产、销售、采购。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最高管理层和各事业部有效参谋和咨询,而非有独立责任和权力。

优点:a. 实行集中管理、分散经营,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有利于总公司考核各部门生产成果,促成事业部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协调一致。

b. 最高层可以摆脱日常事务纠缠,专注于公司的决策。而最高层掌握决策权(财务、人事任免、基

建投资、价格幅度规定等)后,事业部领导据总公司指示,领导事业部发展。此格局使组织有较高稳定性和适应性。

缺点:a. 职能机构重叠,造成一定的人、物、财力浪费;

b. 权力下放过大,各事业部独立核算,易产生本位主义,难以协调一致。

c. 各事业部间竞争激烈造成人才和技术的相互封锁。

适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且工艺差别大,市场变化快的大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公司。

二、组织理论

1、科层制理论:

1)科层制的特征:作为理想类型的科层制特征:

a. 劳动分工。能带来效率的提高。

b. 权威等级,各有权限。形成金字塔型权威结构。上级监督下级,下级服从上级命令并接受上级检查。因为上下级各有固定权限,因此,上级虽然可以命令、监督下级,但原则上不能越俎代庖,将下级负责的事务揽入自己职责范围。

c.公文往来并保存档案。组织内部活动和对外活动都要求以公文形式进行,并保存公文档案。

d.职务专业化,因才录用。劳动分工使组织内的工作成为专业工作,需要专门的培训,需要专业人才。因此,组织在招聘成员时按照职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标准进行。组织在对成员进行考核、奖惩时也是根据员

工的才能和表现。这样可以给员工提供奋斗的方向。如大学教员的聘任和升迁。

e. 成文规则,照章办事。组织是任务取向,通过规则规定各层次员工应该完成的职责。所有成员的活动都受此规则制约并排除任何情感因素。(如某一个教授不能因为喜欢某个学生就将他的学习成绩由60分提高到90分。)

1)规则可以使成员有一个行动的标准,知道何种行动是合适的;

2)规则可以保证组织运作的延续性。员工可不停更换,但组织依规则运转。

组织要求成员在处理事务时完全按照规则行事,排除任何个人喜好和情感。

f. 非人格化。科层制更看重的是职位,而不是占据职位的人。你在组织中是为组织工作,而不是为领导工

作。

科层制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组织的主导形式,以至于G.Ritzer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是“日常生活的麦当劳化”(日常生活的标准化)。①

麦当劳的特点:标准(世界各地都一样);效率(提供了从饥饿到吃饱的最好途径);可计算性(可以准确计算产品销售的数量和成本;也可以准确计算获得产品所需时间)和可预期性(由于标准化,所以知道有什么产品和服务)。

麦当劳不仅影响餐饮业,而且渗透到教育、医疗、旅游、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越来越有麦的特点,如“包办式旅游”住同样宾馆、吃同样饭店;玩同样地方。“一站式购物”;“快餐式新闻”;“为员工编号”。计算机网络化教学、标准化试卷、标准答案、要求学生对问题作出规定的反应。

标准化必定带来高效率,但丧失多样性,人性被囚禁在科层制的“铁笼”中。

2)科层制的优缺点:

优点:行政管理效率高。韦伯认为,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基础上,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复杂组织进行管理的最有效手段。但韦伯也认识到科层制的缺陷。

缺点:

a. 官僚主义与“目标臵换”。

科层制强调严格照章办事,但过度照章办事会产生官僚主义弊端。如20世纪后期:特雷莎教母想把一废弃建筑物改建成一所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

但美国规定:建筑物中必须设有残疾人专用电梯。因为无钱,所以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忽略这一规定。经过2年争取仍然失败。

官僚主义的结果会导致“目标臵换”:组织成员将照章办事本身看作首要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被忽视。默顿将这一结果称为“目标臵换”。如医院规定:不交钱就不能安排住院治疗。

b. 繁文缛节。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往来要以公文形式或特定的仪式进行,由此必然带来繁文缛节的弊端。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仪式必然降低行动效率从而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c.用人困境:“彼得原理”:劳伦斯〃彼得提出。科层制下,个人的晋升的依据是他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不是他是否具有将要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由此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彼得原理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并非普遍真实。否则,科层制内配备的就全是不合格人员,组织就不会成功。但事实上,很多科层制非常成功,如中国繁荣除政体、机遇等原因外,还因中央科层制体系根据才能录用官员。

d. 人的异化,人情味缺乏。马克思认为“异化”是由于切断了劳动者和他的产品之间的联系。对单调的工作失去认同,对自己的产品失去了支配。

组织对待员工是将他作为一个角色或地位,让他遵守规则、承担功能,而不是作为一个人。所以员工可能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物而不是一个人。

科层制要求成员办事过程中去除个人思想和情感,避免由于主观性带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但过于强调这一点,会使成员感到缺乏人情味,自己的个性得不到体现,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组织成员

①乔治·瑞泽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之间产生疏离和冷漠。这样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组织的发展。

f.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科层制强调组织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但组织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滞后的制度往往不能及时适应环境变迁,这降低组织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人有时会不按照规则办事,科层制也不会严格按上述特点行事。如越级交流。

既然科层制理想型在人类社会未曾出现过,即没有哪个组织完全按照韦伯的设想运行,那么,现实中的组织是怎样运行的?

3)对科层制的质疑:

——Elton Mayo(梅奥)对西部电器工厂的研究:在正式组织中,除了正式的规则之外,非正式的群体和规则同样发生作用。如在工厂车间如按产量计算报酬,非正式群体中会形成这样的规则:每个人完成的生产量既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过高者会被认为破坏了大家的正常收入,过低者会被认为侵占了大家都劳动。

——Peter Blau对一个税务稽查机构的研究:组织成员并没有完全遵循规则(遇到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向上级汇报,不可以和同事讨论)。办事人员与同事讨论:1)获得具体建议;2)减少单独工作的焦虑;3)避免让上司感觉自己无能而得不到晋升;4)同事互相帮助导致了友谊。所以,科层制内部的非正式结构不仅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使组织在僵硬的规则之外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

——Michel Crozier 对法国一个卷烟厂的研究:科层制一定能导致效率吗?卷烟车间,规则规定劳动分工:机器故障必须由机械修理工诊断和排除;修理工可以决定排除故障的时间先后;工厂记件发酬,机械故障能否迅速排除、优先排除直接影响产量和工人收入;机械修理工权力很大,能控制车间的生产。

4)对科层制以外的有效组织形式的探寻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使社会学家注意研究日本企业的组织方式。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William G. Ouchi(尾内)及其研究伙伴比较了美、日企业后指出,日本企业不同于科层制:

a. 终身雇佣:日本员工希望一生都能为同一家公司工作,因此希望公司不要辞退或解雇员工;作为回

报,公司希望员工对公司忠诚,将自己的生活与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

美国:企业根据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状况随时雇佣和解聘。

b. 集体决策:决策过程中,管理者会征求下级人员甚至底层工人意见。经过长时间的审议,逐渐达成

一致。对于哪个建议更好,每个人都须看法一致,这使员工感到自己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而不仅仅是庞大机器上的小小螺丝钉。

美国,决策制定者只咨询他认为有必要咨询的人,而且很快作出决定。

c. 广泛培训(非专业化原则):员工不停地被调至其它岗位工作,他不是常年从事一项工作,而是从事

多项工作。一个从实习生开始的银行职员30年后可能有能力掌握银行所有重要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员工可以对公司全面了解,从而知道如何使自己从事的工作更好地适应公司整体运作。

美国,人们希望工人只完成一项工作。干好了之后才有可能提升到另一个责任更大的岗位上。他们对公司的了解仅限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故不太明白如何适应全局。

d. 群体工作单元(团队雇佣与晋升):在日本公司,目标完成、成绩评估等都以群体为单位。刚进入

公司的大学毕业生组成一个团队,拿同样的薪水,在组织的各个岗位轮流替换,依据团队工作成就共同提升。由于个人福利等于大家福利,团队每个成员对公司和他人高度忠诚。

美国,能否晋升主要看个人成就。员工会互相竞争,争取加薪、升职,并将其看作个人成功的标志。

个人只忠诚于自己,而不是公司。

e. 全身心投入:在日本,工作像婚姻,工人与企业相互承担义务。工人用忠诚和长时间工作支持公司;

公司以终生保障、健康服务、娱乐社交、甚至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员工。双方形成紧密关系。甚至下班后也参加公司学习班或培训、与同事喝酒。

美国:工人与企业只是具体、暂时的契约关系。工人受雇为企业从事一具体工作,完成工作即履行了对公司义务。业余时间自己支配,享受私人生活,与公司无关。

尽管这些差异存在,但是不能过分夸大。

如一致性决策:日本最成功的公司索尼公司并非这样决策。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决策时依赖自己对产品的直觉。当他想到随身听时,没有经过讨论和全体通过就命令立即投入生产。一顿饭功夫就决定购买CBS 录音机,价格为20亿美元。

如终生保障:公司与员工相互承担义务确实培育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但同时构成公司的致命缺陷。当日本经济开始下滑时,公司不肯裁员(因为他们的企业文化不包括裁员),结果成本越来越大,而利润越来越少,公司彻底陷入亏本深渊。在此情况下,日本公司开始研究美国企业,也开始将个人绩效与奖金挂钩。

丰田和本田公司率先给完成任务的经理人员发放奖金。有的公司开始打破终生保障体制。伏特公司按美国方式改革,将员工从46000缩减为36000。

马自达公司濒临破产时,其债权人邀请福特公司接管。在马自达起死回生后,雷诺公司又接管了尼桑汽车公司。

2、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30年代),代表人:泰罗、法约尔

通过对动作和时间的科学研究制定了“按件计酬原则”和“差别计件比率原则”

动作时间研究包括:1)将工人作业分解为基本动作,目的是消除慢、无用、错动作;2)将基本动作相加得出完成作业所需时间。

基于人性的“经济人”基本假设。人的本性是追求经济利益,雇主追求利益最大化,工人追求工资最大化。

所以在管理时要运用金钱刺激。泰罗强调劳资双方的合作,因为合作能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好处。

优点:1)使管理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的方法:研究时间、动作(管理人员只要知道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就行)——按科学的方法对工人选择、培训——培训后对工人进行科学管理。

2)强调分工、标准化、管理机构的健全和工人的培训。

缺点:1)把人仅仅看成是赚钱的机器,没有感情、没有交流;

2)独裁式管理,抹杀工人能动性。

泰罗理论的重点是车间和作业管理,法约尔的研究重点则放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方面。法约尔为此提出了有助于改进组织行政管理的14项原则:

1)劳动分工;2)权责统一;3)明确纪律;4)命令的统一;

5)指挥的统一;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7)报酬合理;

8)集权化;9)等级制度;10)秩序安排;11)公平;

12)人员稳定;13)鼓励首创精神;14)团结和集体精神。

【2】人际关系理论:对组织效率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理和生理因素,而是社会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典型代表:“霍桑实验”:

——生产继电器的女工车间:

控制车间照明不变,实验车间照明不断变化直至暗如月光,但生产率一直高。

管理人员疑惑,请哈佛大学埃尔顿·梅奥:设计了13种不同工作条件:计时改为计件;提供茶点;增加5分钟休息次数;延长休息时间为10分钟;让工人早回家等,产量都增加。取消任何一项利益增加,结果生产率更高。

——生产接线板男工车间:

不改变工作环境,只观察生产,下班后聊天。结果产量下降。

结论:研究本身对生产率有影响:女工因受到关注而高兴,所以努力工作;男工对研究者疑惑,担心生产率提高会被要求更高日产量,或辞去一些人工作。

总结: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及其研究小组在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研究。起初主要考察照明条件对产量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如下重要发现:

1)“社会人”假设:人不仅有经济需求,而且有友谊、安定、归属感等社会需求。

组织的效率同人的态度、情绪有很大关联

个人情况(受家庭、交往等影响)

组织成员对安全、归属成员情绪效率

等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车间情况(受人际关系影响)

2)“非正式群体理论”:组织中有一些以感情联系为基础的非正式团体,对组织成员的行为、组织的效率都会有重要影响。

3)通过提高士气来提高工作效率。由于人际关系对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因此,领导者应该设法满足成员需要,鼓舞成员士气,以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霍桑实验的重要结论是,社会因素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霍桑效应”:无论实验条件好坏,工人总能增加产量的反应。女工增加产量并不是对各种实验条件变化的反应,而是因为她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正是这一点促使她们提高了工作效率。

【3】组织行为理论:

巴纳德:“组织平衡论”,认为组织的成功取决于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应该不仅给工人物质奖励,而且给予社会心理的满足。

(美)麦格雷戈:

1)对动机激发理论进一步阐释: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行为

马斯洛需求层次:自我实现需求(自我才能充分发挥后获得成就感)

自我尊重需求(自己的人品、工作、能力获得别人认可、高评价)

社会需求(人与人要保持良好关系,有友谊、爱情、交际、归属感)

安全需求(工作、生命、生活要有保障)

生理需求(衣食住行、性等生命最基本需求)

某一层次需求获得满足后,相应的激励作用就会趋于衰弱,管理者的任务是要针对员工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而提供相应的激励。

2)“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一种专制型的管理理论。假设绝大多数人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一般的报酬不足以使他们振奋精神热爱工作,只有采取强制、监控、惩罚等才能保证工作效率。

人性好逸恶劳懒惰、逃避责任用报酬刺激实现组织目标

★实行强制、监控、命令、惩罚

“Y理论”:认为X理论基于错误的因果关系:不是因为人的本性导致人的懒惰、冷漠、逃避责任、缺乏创造力,而是因为管理者不正确的组织、控制方法给成员带来负面的感受。“Y理论”强调

管理者要为组织成员提供发挥他们潜力的环境。

a. Y理论不强调自上而下的指挥和控制,而是强调成员的自我控制;只要创造条件满足成员需要,

激发其动机,就可以使之自觉把工作做好。

b. “一体化原则”:使个人需要和目标同组织目标一体化。由于二者不可能完全等同,所以既要充分

了解个人与组织的需要,又要使个人在实现组织目标同时尽量实现自己目标。

优点:重视人的行为、人的需要及动机激发、重视人的尊严和主动性的发挥,提出的“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对管理学影响大;

缺点:忽视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反映不同;忽视工作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4】权变理论“权变”通俗地讲是“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代表:(美)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伊杰·洛斯奇的“超Y理论”。

1)组织成员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有的人需要民主、参与;有的人则喜欢按明确的规定完成任务,不

需要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对管理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有人喜欢“X”理论,有人则喜欢“Y”理论)。

2)职工素质、组织目标、工作性质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管理效率,因此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20世纪60年代,T.R.Burns & G.M.Stalker关于管理类型与环境类型的关系之研究

环境:包括所有与企业发生社会经济关系的组织,如供应商、销售商、竞争对手、企业联盟、相关国际组织、相关社会制度、文化和法律等。

20世纪60年代,Tom R. Burns & George M. Stalker对英国20个不同类型的企业研究(包括纺织厂、工程公司、电子公司等),发现2种管理类型:“机械型”和“有机型”。管理类型差别可归结为环境类型的差别:

稳定的环境下,管理专注于程式化活动(如计划经济下达生产指标,企业完成)。技术方法、任务和权力都与职位对应。互动方式是垂直的,效率非常高;

快速变动的环境中,没有时间将突然出现的问题和要求交给专家解决,当事人必须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解决。职位的职责变得较模糊、更富有弹性(因为当事人抉择时问:我在此职位上有没有必要、权力完成理应由其他职位者解决的问题?);组织效率不是靠专门化分工,而是靠针对具体情况快速决断(即权衡与变通)。

●卡斯特、罗森茨韦格(J. E. Rosenzweig)的系统与权变理论

1972年,Kast & Rosenzweig 系统讨论了组织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关系,发现许多管理者并非机械地按照组织的规则办事,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由此认为:组织效率≠f(结构和功能)=系统各因素权变关系:

组织外部系统——环境系统

组织内部各子系统:

技术系统(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机械设备等)

心理系统(个人行为与动机、人们地位和作用的关系、群体动力学等)

结构系统(通过组织图、职位与工作说明、规划与程序等表现)

管理系统(制定目标、拟定战略与经营计划、设计组织结构并建立控制程序)

目标与价值系统

每个组织的内外各系统都有自己特点,所以不同类型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内各子系统关系都有不同模式。组织即在这些系统间寻求最大可能的一致性。

● 1973年,Jay Galbraith 在此基础上发表《设计复杂组织》一书,提出“信息加工模型”,被认为

是权变理论诞生的标志。加尔布雷斯强调:

◎组织是“信息加工器”,“信息加工”很重要。由于组织的环境非常复杂,不确定,组织的功能

性互相倚靠,一部分的问题会影响其他部分。

◎信息处理数量与环境的不确定性成正比,“某项任务的环境越不确定,为更好完成任务所需要

加工的信息量就越大。”当环境是稳定的,信息就是完全的,这时就可以作出一个“最优”的选择;当

环境不稳定时,信息不完全,只能根据不确定的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图找到最适宜的组织环境

和管理方法。

“不确定性”是权变理论核心概念,对“~”的权变处理后来被应用于组织设计、组织战略和组织决策,由此产生结构权变学派、战略权变学派、目标权变学派等。

权变理论基本假设:如果组织内在特征(?)能最好地满足环境的要求(?),组织就具有最好(?)的适应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权变理论的一系列成果。

浅析科层制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浅析科层制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科层制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官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它逐渐用来指一般的大型组织。对现代意义上科层制的系统阐述, 是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为代表。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 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可以说它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劳动分工的产物。科层制自出现之初,就具有正反两种功能,在一般意义上, 我们把促进适应、协调与控制,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的功能, 视为科层制的正功能;而把有损适应、协调与控制, 从而妨碍管理效率的发挥的功能, 视为科层制的负功能。 科层制的正功能体现在,科层制体现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 它是大规模行政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科层制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基本职能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极大的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并且,科层制中的权力按职务的阶梯方式根据规章而固定地确立, 从而形成固定的等级制度, 组织结构的形状像金字塔,确定了个体的权力与责任,以合乎逻辑和高效率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复杂的目标, 保证了大规模组织的控制与协调。再者,科层制通过稳定的规章程序运做。在任何情况下,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要严格遵循一套抽象的规章制度, 组织成员职务的运作受规则的约束,阐明了对人对事的事本主义标准。事本主义的规章和具体的职责使人们可以预测工作的程序与成果, 从而使组织活动体现出常规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特征。此外,科层制体系中拥有普遍性的标准, 量才用人。它使管理者能够公正与平等地对待人和事,保证了组织创造力。还有,在科层制中, 公私分离, 成员具有非人格化特征。由于科层组织中的职务和地位不为占据者所专有, 所以在处理公务时, 要求将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严格分清, 不徇私情。综上所述,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管理方式, 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 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具有专业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等基本特征。科层制面对那些稳定的、可预测的、相对均一的环境是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处理日常性的、重复发生的事件上, 科层制是很有效率的组织。

读书笔记参考——《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社会学 教学课件

读书笔记参考——《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社会学教学 课件 读书笔记 阅读者姓名:X,, 阅读时间:2011年8月14日——8月15日 彼得?布劳(Peter M. Blau)、马歇尔?梅耶(Marshall W. Meyer),1987年,《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学林出版社。 一、读书摘要 【第166页】尽管功能专门化产生许多收益,当组织的规模扩大到超过可调节的 范围时,专门化也带来了一些难题。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分割化 使得大多数工人的工作变得非常单调,并因此使工人产生了不满足 感。另一个主要难题是协调。……最后,所有的协调工作不得不上 升到决策层,致使上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过于繁重。在规模扩大条件 下,功能专门化的另一个难题是效率激励机制的弱化。【第168页】从效果上看,组织的多部门形式是将一个大型企业划分成许多小型 企业,并在较低的管理层次上再现功能型组织最高管理层次的劳动 分工。用经典管理理论的词汇来说,依据目标(或产品)的专门化 代替了依据过程(或职能)的专门化,由此减少部门之间的相互依 赖和协作成本。的确,多部门组织把大型组织分解为较小的、相对 完备的单位实际上牺牲了一些大型组织的经济利益。但是,从单位 自主性和减少上达要求所获得的效率远远超过了其牺牲的利益。【第169页】多部门组织提出了一些迷人的问题。其中最有意思的问题也许是认为把大单位组织分解为小型自立单位会影响组织总效率。这样的观

点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个韦伯科层组织模型的核心问题。 我们还记得,韦伯认为组织的等级制提高了协调和控制,进而提高 了组织的效率。相反,多部门模型提出,超过了一个点以后,组织 的等级制和控制对效率会有消极的影响,因而需要新的组织原则。 因此,正如功能性组织向多部门组织的进化一样,不仅组织的正功 能和反功能(如前一章所述)导致了偏离韦伯原则的新组织原则, 对反功能或低效率的反应也如此。 【第171页】换句话说,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社会可以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正 式组织,也可以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市场。的确,市场中的行动者 大多是由组织构成的,问题是,协调是否只能在正式组织内部或通 过组织之间的合同(合同的条款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获得。替代方 式的相对成本或效率大概决定了哪一种会成功。……威廉姆森使用 “交易成本”来表述使用组织或组织替代品(如合同)的成本。威廉姆森的中心假设是,交易成本决定了使用组织还是使用市场去达成目标。 是什么决定交易成本呢,……正如第4章所述,人的认知能力不会是无限的,相反,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因此,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所有情形。当不曾预料的事件使得合同没有完成或者说不清楚,接下来的可能就是漫长的谈判,有时甚至导致诉讼,合同成本也会直线上升。所以,交易成本部分地来自于不确定性、环境条件、有限理性和行动者的特质等。 【第172页】换句话说,存在信息障碍因为任何一方都不能在没有极大困难和不付成本的条件下准确地了解对方。 ……这就构成了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双边垄断,或威廉姆森所有的小数量交换情景。这时,如果只考虑价格,就不会有有效的竞争。如果不通过有许多买卖双方的

科层制

科层制 - 定义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科层制 - 起源 科层制一词,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官员,后来逐渐泛指一般的大型社会组织。1775年,古尔耐首先使用了这个词。他把既指办公室又指写字台的“bureau”和来自希腊语的动词“统治”(to rule)连用,指官员的统治。古尔耐把官员手中日益发展的权力称之为“官僚病”(bureaumania)。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把科层制看作是“由侏儒行使巨人的权力”。在一些学者那里,科层制一开始就是一个贬义词,是同红图章、低效率和浪费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学者则从另一个极端来看待科层制,认为科层制是人类设计出来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认真、精确而有效率的一种行政管理典范。 科层制 - 不同的学科视角的定义解释 政治体制类型 是19 世纪时常使用的一种。它是指一种行政职位为职业文官所占据(把持) 的体制通常这种体制是对世袭君主负责。科层制与代议制政治体制相对应后者指当选的政治官员对代表大会或议会负责。因此。密尔(J ·s ·Mill) 在其经典著作《代议制政府》中将科层制(体制) 视为是代议制(政府) 体制唯一严肃的替代物并且评价了两种体制各自所特有的利弊。它属于比较政治学学科。 源自于马克斯·韦伯的著作 韦伯认为科层制不是指一种政府类型而是指一种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依照既定规则持续运作的行政(管理) 体制。尽管科层制发端于普鲁士那样的官僚制国家但是这种行政(管理) 类型越来越盛行于所有的政治体制不管是君主制还是代议制甚至是所有承担大规模复杂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如商业企业、工会和政党等等。这种解释一般属于组织社会学它旨在理解现代社会中组织的最为一般的特征和类型。 源自于公共行政(管理) 学

官僚制组织

官僚制组织分析 一、特征 《经济与社会》 (一)层级化 (二)专业化 用人 (三)制度化 先定性、稳定性 (四)集权化 例如今日中国央地关系 二、优势与意义 三、劣势 动力不足 四、国家治理结构 中国:集权政治+官僚国家+市场经济 西方:民主政治+官僚行政+市场经济 五、对策 《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官僚机构的替代方案 《改革政府》 “竞争性官僚组织”,赵成根书第八章 第一章科层官僚组织的危机 1、官僚制组织的核心特点 层级化:纵向结构分化中,组织权力在组织上下级之间不均匀地分配,上级拥有合法的权力来控制下级的行动,从而就构成了以命令服从关系为基础的、金字塔形的层级组织系统。 专业化:绩效导向的用人制度。用人不再看他的身份和背景,而是看他的知识、才能、业绩、军功、品德等绩效因素。专业主义取代了贵族特权制度,成为新型制度的核心法则。正是这一套专业主义法则的运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权力形式——官僚权力。 2、官僚制组织的功能失调和目标置换 在一般情况下带来效率的因素,在特殊情况下导致无效率的产生。官僚制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僵化和迟钝,工具性价值演变为终极价值,官僚制组织便发生了目标置换,主要表现形式形式主义或仪式主义。 3、尼斯坎南的官僚经济学与预算最大化模型。 个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官僚就像经济市场的消费者和厂商一样,是理性自利的,追求预期收益的最大化。官僚结构和官僚个人的行为动机和出发点,既不是作为普遍福利的社会公共利益,也不是政治家确定的国家利益,而是官僚制组织和官僚自身的利益。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他们追求自我效用的最大化。他们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程度,要看自我利益的关联程度。而官僚的效用函数,主要包括以下变数:薪金、福利津贴、公共声誉、权力、

全国2017年10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00034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 A.两个方面 B.三个方面 C.四个方面 D.五个方面 2.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A.吉登斯 B.布鲁默 C.默顿 D.布劳 3.费孝通用“五脏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A.六门基础课程 B.六个学会组织 C.六种出版物 D.六种学说 4.社会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 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 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5.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易于考证 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 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6.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激进主义理论 B.社会批判理论 C.后现代主义理论 D.社会有机体理论 7.人口的两重属性是指 A.数量属性和质量属性 B.问题属性和发展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 8.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 A.文化集丛 B.文化模式 C.文化市场 D.文化产业 9.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杂交即 A.文化融合 B.文化传播 C.文化冲突 D.文化采借 10.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这属于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科层制的弊端

科层制的弊端 Tarys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六点:一、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二、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三、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四、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五、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六、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从以上六 点特点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科层制的制约和弊端。 韦伯的科层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应用上,都招来一系列非议。在现实生活中,大 多数的科层制组织达不到这种理想状态。科层制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弊病。诸如科层制 官员过于冷漠的工作态度、严格的权威程序结构干扰和妨害了组织信息的沟通和有效传递 , 以及繁文缛节的仪式等等。科层制的功能表现出两重性特征,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即负功能,主要体现为官僚主义的特征。官僚主义不是一种组织结构,不等于科层制,官僚主义是在科层制的负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 动偏离目标或组织功能失调的现象,它是管理制度的一种弊病,也是科层制中的管理人员一种普遍的毛病。主要表现有: 一,形式主义。科层组织内部各级结构、各种人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等都是由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章程来限定的,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的一切行动均需严格按照组织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由于过分强调照章办事,使组织成员的行动长期受到规则的限制,久而久之,组织成员就变得墨守成规。当人们专心注意各种规章和程序时,他们将忽视这些规章和程序当初建立起来的理由,而将遵守规定变成其目的,呆板地遵从已经建立的规定,容易令人无法了解和应付新的情况和问题,而变得毫无弹性,组织的目标和效率反而可能因此丧失。组织人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眼界狭窄,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体现形式。形式主义影响组织工作效率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二,本位主义。分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科层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层 组织强调分工的明确性,每个岗位上的官员、职员都有按法律及行政法规所确立的固定的职责和权限。管理权限的明确分工虽然有利于各司其职,但是也会造成彼此协作上的欠缺,出 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以及形成踢皮球的作风。这种形式本位主义和宗派主义,会大 大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组织效率的提高。 三,文牍主义。科层组织是建立在一系列规则基础之上的,是依规则而运行的。对组织 内部的各级机构设置,各类成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都有一整套严格而具体的成文规则。然而,任何规则都有例外,为了应付例外情况,就需要制定新的附加规则,而新规则还会有例外,还须制定规则。如此下去,规则就会越来越多,就会出现文牍主义、繁文缛节等弊病。韦伯认为,科层组织不仅记录人们所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且也记录已有的政策和方针,还仔细保存构成经济制度的规章和条例。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档案。这些档 案记录并正式表达了每个职务所规定的合法定义,它们也把某种无人格和僵死的成分带进 了办公室的管理。由于文牍主义和繁文缛节对规则、条例和政策框框的过分强调,束缚了人 们的手脚,限制了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窒息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忽视个性。科层制的专业化特点,把工作人员限制在一个局限性很大范围内,使他们和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 莫锦江 现代社会中大规模正式组织的空前发展,许多社会科学家已经或者正在变成 社会技师,以及科层制所隐含的道德和政治含义,韦伯的理论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的广泛支持这四方面主要因素使得社会科学家,如布劳和梅耶,对科层制结构和动态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共著的《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是一本从现实社会中探求科层制的发展与运行规律的书籍。他们一方面肯定了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但不同的是布劳和梅耶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以此来批判韦伯的科层制或者说找出韦伯科层制的负功能——低效率刚性、保守主义和对革新的抵制、社会阶级差别的长期性。 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大量的报告调查,带领我们从实际生活中认识了解科层制。布劳和梅耶重点引领我们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并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本书的特点之二在于对科层制负功能的论述。如果把科层制看作是解决组织低效率的一剂良药,那么开出这剂良药的韦伯主要强调药的正向作用。然而“是药三分毒”,布劳和梅耶正好找出了其毒性所在——低效率刚性、保守主义和对革新的抵制、社会阶级差别的长期性。 本书的特点之三在于对科层制负功能的克服方法的讨论。布劳和梅耶虽然认为科层制具有负功能,和普通人(或许很多人就会因为某一事物被披露有什么缺点就会完全否定它)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否定科层制,而是进一步探讨解决办法,从经济角度寻找克服科层制负功能的机制——分散化组织、用财务控制代替直接监控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作为第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社会学的书籍,对学术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学术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刻的。

现代管理学(00107)第五章-组织-知识归纳

现代管理学(00107)-知识归纳 第五章组织 1、目标是组织的第一要素。 2、信息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性组织中最活跃的要素。 3、组织机构的类型:业务管理机构、职能管理机构、行政事务管理机构。 4、所谓战术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 决策。 5、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1)协助工作 (2)分担领导 (3)增加稳定 (4)发泄感情 (5)制约领导 消极作用: (1)保守倾向

(2)角色冲突 (3)滋生谣言 (4)不良压力 6、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对待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管理实践中,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利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影响。 (1)一分为二 (2)无害支持。不要伤害非正式组织的利益,坚持无害支持原则。 (3)目标结合。要使正式组织的利益尽量和非正式组织的利益结合起来。 (4)为我所用。积极采纳非正式组织的合理意见,使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服务。 7、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 (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共同特点是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对组织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组织设计与管理原则。 (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 (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 (4)创新发展阶段。 8、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1)法定权力为基础。

(2)严格的等级制度。 (3)职业化原则。 (4)专业化原则。 (5)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 (6)照章办事原则。 (7)公私分明原则。 9、巴纳德认为,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只有通过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交流 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结合才能实现。 10、巴纳德自下而上解释权威,认为权威的存在必须以下级的接受为前提, 而下级对权威的接受是有条件的。 11、面对“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一方面,必须强化组织成员的团队意 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探索并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另一方面,组织应采取系统的变革措施,如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实施更有效的激励等。 12、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他在1990年出版的 《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全新的“学习型组织”概念。 13、系统思考的要点:

社会学作业 科层制

科层制的意义与特点 摘要:本文将阐述我对科层制的一些认识和对其特点的看法分析。 关键词:科层制;管理;社会学;官僚 引言 1775年,古尔耐首先使用了科层制这个词。古尔耐把官员手中日益发展的权力称之为“官僚病”(bureaumania)。在一些学者那里,科层制一开始就是一个贬义词,是同低效率和浪费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学者则从另一个极端来看待科层制,认为科层制是人类设计出来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认真、精确而有效率的一种行政管理典范。而韦伯认为科层制不是指一种政府类型而是指一种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依照既定规则持续运作的行政(管理) 体制。 正文 1 科层制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科层制是指一种行政职位为职业文官所占据(把持) 的体制。通常这种体制是对世袭君主负责。科层制与代议制政治体制相对应后者指当选的政治官员对代表大会或议会负责。因此。密尔(J ·s ·Mill) 在其经典著作《代议制政府》中将科层制(体制) 视为是代议制(政府) 体制唯一严肃的替代物并且评价了两种体制各自所特有的利弊。它属于比较政治学学科。它被定义为: 一、以合理性作为科层论的学理预设“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中心概念。可以说,他的政治理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展开的,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引申与发挥。合理性是韦伯科层理论的重要学理预设。 二、以命令—服从类型作为科层论的解析机理在韦伯那里,命令—服从类型往往意味着就是统治类型,它又是与行动类型紧紧相扣的。他认为,不同的行动类型构成了不同统治类型的基础,并发展出三种相互独立的统治形式,它们是基于传统背景之上的合法化统治、依靠个人魅力而建立的合法化统治和借助法律的正当性建立的合法化统治,它们分别被韦伯概括为传统型统治、“卡里斯马”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这三种统治形式又可被指称为三种命令—服从类型。 三、以人文回护作为科层论的社会关怀尽管官僚主义在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韦伯看来,现代官僚主义仍然存在着指向人类本身的许多限制。他指出,现代社会包括现代科层制度是新教改革运动的结果。 科层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2 科层制的优势与劣势

科层制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① 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马克斯·韦伯在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进行广泛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任何有组织的团体,唯其实行"强制性的协调"方能成为一个整体。基于此,他将官僚集权的行政组织体系看成是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并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韦伯设计的这种理性科层制组织具有以下的五大基本特征:1.专门化。在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具有很清楚的职责范围,它科学地划分每一工作单元和强调删除那些无用的重复工作,以及考虑到职 能交叉的必要。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 2.等级制。在科层制组织中,拥有一大批官员,其中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官员的职位按等级制的原则依次排列。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 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3.规则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

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所以说,科层制组织所采取的手段能最有效地实既定的目标,领导人一时产生的错误想法或已经不再适用的程序,都不大可能危害组织的发展。 4.非人格化。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5.技术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其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从而促进个人为工作尽心尽职,保证组织效率的提高。 韦伯认为,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能为组织带来高效率。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实行强制性官僚制是最合理的已知手段。它在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 1.严密性。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职权限制,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如果需要做出某项决定,那么决定应由谁来做出。这种严格按等级、法规运作权力的结果,可避免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2.合理性。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组织内部存在大批专家,他们

科层制

网络 而科层制在现代中国的持续、稳定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韦伯认为科层制是由“供给型”经济所创造的,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得 到完善。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此科层组织结构的科学化建设还很不完善,科层组织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我国科层组织中不仅存有科层制基本的负功能,而且还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组织中个体的影响力过大。许多组织的运行依靠领导者个人的权威、意志,而不是依赖于组织规范,个性角色替代了组织角色。有些组织的领导不重视组织管理工作,凭经验进行所谓“具体指挥”、“现场领导”,把组织丢在一边,凡事都要亲自过问。而且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独断和决策失误,不能充分调动和保护下级的积极性,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也造成了组织领导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滥用职权、欺上瞒下、压制民主、打击报复;有的领导者利用组织结构赋予的职权安插亲信、走后门、拉关系、大搞不正之风,甚至营私舞弊、行贿受贿、贪赃法。在这里科层组织不仅没有成为提高组织效率的手段,却成了个体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的科层组织不仅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二是机构重叠,权责不清。有些社会组织机构因人设职、因人设岗,造成组织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另外,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用政治组织——国家 代替社会组织,单位所有制阻滞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完善等现象。特别是在政府组织中,党的组织实际上控制着所有其他组织。在这里科层组织的目标:控制比效率优先。这有违于科层组织建立的初衷。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权责不清、党政干预过多,导致工作中相互扯皮,相互推诿,不负责任,最终影响了各类社会科层组织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是组织行为缺乏理性。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国家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进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浓厚的小农意识和家族观念。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也长期局限在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之中,如家族、宗族等。费孝通教授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为“乡土社会”,他认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样就在中国传统的各类科层组织中逐渐形成了家长制的管理作风,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讲的是人情而非理性。这违背了科层组织最基本的理性特征,等等。 政府扁平化:通向后科层制的改革与挑战 [摘要]随着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公共行政环境中价值、知识、技术和需求的大幅变化,现代行政机构的组织范式——科层制——的基本假设出现改变和更新。与存在内在一致性、相对型定、价值与制度高度对应的科层制相比,政府扁平化体现了多向度和探索性的公共行政发展取向,形成改革科层制的理论与实践的松散构图。扁平化预示着经典科层制的转型,由于现有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尚不足以提供一个整合与一致的改革框架,当下的扁平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对科层制的修补、改善和发展。 [4]政治家也提出“政府是一个问题而非解决方案”,并宣称“大政府时代的终结”。抨击科层制成为赢得选民和合法性的通用工具,并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政府改革。“去官僚化”成为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命题[5],后科层制时代呼之欲出。 对有效的政府组织形式的不同探讨在批判科层制上达成了一致。 本文分析政府扁平化的社会基础和改革取向,扁平化改革的实践与面临困境,在整体上对政府扁平化的组织范式进行评述和总结。 一、科层制的范式基础 科层制的范式基础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假设:第一,科层制是价值中立的执行体系。价值中立是现代科层制的基本创新,官僚体系不再效忠于君主或者政党的偏好,也不受官僚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束缚,其使命是忠诚地维护和实现法律与政策的价值。效率最大化成为科层制的核心目标。政治—行政二分的制度安排将政治过程限制在了行政过程之外,要求非政治官员避开党派与意识形态之争,而着力于专业性的公务活动。与政治的不确定性绝缘才能确保政策的长期稳定、连贯与有效的执行,使得官员能够施展其专业才能和判断力,“向权势者讲真话”,造就“中立的竞争力”。第二,科层制是垄断的公共执行体系。第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彼特·布劳(Peter M.Blau,1918—)生于奥地利,在20世纪40年代移居美国,1952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至今已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十多本著作,其中有《科层的动力》(1955)、《社会生活中交换和权力》(1964)、《美国职业结构》(1967)、《不平等性和异质性》(1977)和《机会结构》(1994)。 布劳的学术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且已经超出了社会学的范畴。作为神会交换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正式组织的研究有开拓性的影响。 书本简介: 布劳与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梅耶(Marshall W.Meyer)共同所著的《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一书是在之前各种文献中关于科层制的观点基础之上,从现实社会中探求科层制的发展与运行规律。与韦伯的理想角度的科层制不同,作者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部门来认识科层制,本书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报告、调查,真正的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与把握科层制,达到了还我们一个真实科层制的目的。另外,很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第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社会学的书籍。 读书体会: 正如所有人评价的那样,《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是一本系统的关于科层制的书籍。它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现在社会中的科层制。对于布劳的观点,有几个自己的想法: 一、布劳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观点 首先在关于科层制的定性方面,布劳认同了韦伯的观点——科层制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是指“在大型组织中对工作进行控制和协调的组织原则”。1本书的的前六章都是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理论的一个肯定,而后几章节则是对于科层制的反功能的实践。许多读过该书的人都认为这是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一种批判,而该书的译者也不例外。但是就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一种对于韦伯的科层制的一种批判,说它是对于韦伯的理想模型的一种泛化更为恰当。 我想用默顿的“中层理论”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韦伯所提出的科层制是一种理想模式,它有意忽视那些非完全的和非必然的现象。”2当我们发现一系列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时,我们提取其中的共同点,将其抽象化从而得出几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再将这几个抽象化的概念进一步抽象化,得出更少但是更抽象的概念……经过一步步的抽象化后我们最终得出一个理想的理论,抛弃了一切非主流的和非必要的东西,这就是韦伯的科层制的来源。 但是,布劳和韦伯毕竟身处两个时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一些当初被韦伯所摒弃的非完全的因素,逐渐开始影响到科层制的运行。于是,布劳就将韦伯的科层制进行了泛化,才会有了《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布劳用实证来实践韦伯的科层制,并在其中发现了一系列与韦伯的理想模型不一样的现象。 二、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在现代组织的运行中,出现了与韦伯的理想状态下的科层制不同的情况。组1《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P17页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题及答案(一)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是() A.科学技术 B.理论知识 C.信息技术 D.专业与技术人员 2.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被称做() A.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B.社会发展计划 C.社会现代化 D.全球化 3.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被称做()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社会实验 D.非介入性研究 4.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提出“社会学”名称的学者是() A.严复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梁启超 5.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一员,这种观察方法被称为() A.社会实验 B.参与观察 C.问卷调查 D.文献研究 6.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 A.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B.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C.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D.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7.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这是指社会学的() A.研究功能 B.教育功能 C.社会管理功能 D.社会批评功能 8.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被称为() A.问卷调查 B.社会实验 C.实地研究 D.介入性研究 9.“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这是指文化的() A.创造性 B.习得性 C.共享性 D.累积性 10.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被称为() A.习俗 B.道德 C.法律 D.宗教 11.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是()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12.根据埃里克森对个人心理成长历程的划分,18—30岁属于() A.青年期 B.成年期 C.成年早期 D.成熟期

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

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国云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剖析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组织的优缺点特征,着重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中组织模式的二元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管理组织模式理论作一探索,以期新的组织管理方式能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并使组织发展为既能严格执法又能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科学管理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要求构建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必须承认,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组织意识增强了,价值观念提高了,竞争意识也大大强化了,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同时发生的负面效应:信仰危机、理想淡薄、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这些现象的本质是:组织在变迁,人性在物化。对于这种现象,可以把它理解为转型时期社会现象的特殊反映。由此,关于中国社会管理组织模式的未来走向便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研究传统的组织结构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从中探讨社会转型过程中组织模式的二元性特征,努力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科层制,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一、科层制组织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①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马克斯〃韦伯在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进行广泛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任何有组织的团体,唯其实行"强制性的协调"方能成为一个整体。基于此,他将

2014-2015年参考社会学概论作业1-4次

第一次作业 1.社会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它用科学的态度、实际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为人们积累认识社会和安排社会生活的科学知识,为有关社会部门正确处理社会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科学依据。概括地讲,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角色冲突的理解。 答: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两个情形:一是空间时间上的冲突。一个学生,他肩负着学习的任务;作为父母的儿子,他承担着孝敬长辈的义务;作为哥哥,他承担着爱护妹妹或弟弟的任务。这样不可避免的就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矛盾。二是行为模式内容上的冲突。比如,一个人改变了旧角色,,担任了新角色,并且,新的角色与旧角色有性质区别时,也会产生新旧角色的冲突。例如,一些新生对于升入高一级学府,面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就是一个例证。 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于他的期望与要求的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者对这个角色的理解的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角色内冲突往往是由角色自身所包含的矛盾造成的。它的突出表现是,当一个人处在犯罪的边缘,思想上的激烈斗争,这时,两种对立性质的规范、要求要通过行为者内心的冲突较量,作出从哪一种行为模式,扮演哪一种角色来决定。此外,角色间冲突也往往转化为角色内冲突,通过内冲突的形式表现和完成。 3.你是如何看待社会网络的? 答: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社会网络是指一群特定的个人之前的某种特定的关系,处在网络中的成员彼此认同,他们之间因为某些共同的目标利益或者期望而保持较多互动。但现在的社会网络已经超载了个人之间的关系范畴:从主体来说,可以包括各种群体民族或国家;从关系纽带来说,可以包括各种超越面对面情境的形式,如各种以书面形式或网络形式存在的纽带。社会网络具有弥散性多重性及隐蔽性的特征。 社会网络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人们能感觉到社会网络力量的存在。人们的许多生活机遇都与其社会网络有密切关系,尽管机会平等常常被挂在口头上,但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和现象都受社会关系影响,社会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选择与决定。 第二次作业 1.如何解决当前的社会结构性矛盾?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笔记

《社会中的科层制》读书笔记 与韦伯的理想角度的科层制不同,作者主要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各个部门来认识科层制,作者分别从科层制的运作、科层制权威、组织结构、组织与环境、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的变迁以及科层制与民主制的比较几个方面对科层制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系统的讨论了有关科层制的基本理论,并引用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对科层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特点进行了分析,既有利云有联系实际,即讲长处也说缺点,即将理念形态,又讨论了各种处于不同发展层次上的科层制组织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从很大程度上,这本书是我读的里面比较好理解的一本。 由于韦伯过度追求让“科层制”变得高度抽象化和理想化,在这个过程中,他摒弃了所有非主流和非必要的因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要处理是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组织越发的庞大,使得曾经韦伯认为的非相关的因素中有部分影响到了科层制的发展,在这些因素中我对科层制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比较感兴趣,正像书中说得那个工厂车间的例子一样。理论上,车间内最应该被巴结的应当是车间的管理人员,但是现实中最受巴结的人竟然是机车的维修工。这就是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往往在中国,即便一个人他的官场生涯已经结束了,但是在他退休以后,还是会有很多人对他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即便这个人退休了,但是曾经在组织中的权威还没有完全消退,他虽然已经不在职了,但是他还是在非正式组织中的一员,因此这个权威变得更像传统型权威,而不像韦伯在科层制中所说的“权威不是依附在占有这个职位的人身上,而是依附在这个职位上。”那么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解决呢?对非正式组织的这个方面的争论,我个人觉得非正式组织有它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主要是要看这个非正式组织与组织的目标是否一致,并且是不是能提高效率。 作者提出了科层制与民主之间的正反两个方面突出的功能关系,作者本身是偏向民主立场的。还有这本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科层制结构就是被用来进行协调和控制的。”因此作者这里所说的反功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说,科层制本身的一些特性影响了科层制的协调和控制的两个主要功能。在书中作者说到科层制的三个反功能:(1)规则和规范在运用的过程中的过分的刚性,这导致科层制无力回应社会的变化和组织的成长,因此影响了它的协调的功能,降低了办事效率;(2)保守主义和对革新的抵制,这就不能使组织向更先进更有效的方面发展,最后导致组织在社会中被淘汰;(3)科层制的选择和预先程序会固化社会阶级差别,进而是社会两级分化严重。 整本书看下来,我个人觉得作者这本书写的非常好、信息非常全面、通俗易懂,虽然科层制有很多的缺点,跟韦伯所描述的有比较大的出入,同时作者虽然对韦伯的科层制有许多抨击,但是作者承认科层制带给社会发展,科层制使得组织变得稳定而具有持久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很多的大型组织所应用。所以,我觉得作者的思想观念是很公平很端正的,因此值得相信。

第7章 科层制与组织

第7讲科层制与组织 一、社会组织概述 Social organization 通常简称为组织。词汇来源:希腊文“organon”,意思是“工具”、“手段”。后来,斯宾塞首次将“组织”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他在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时,把“组织”看作是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① 1、组织的起源:初级群体。组织的发展伴随着初级群体的衰落。 例子:希望集团由家族小群体向民营企业的发展: 1982年,四川刘永行4兄弟通过变卖家产筹集了1000元人民币,共同创建了“育新良种场”,从事孵鸡、孵鹌鹑活动。在孵化和养殖过程中,他们转向饲料研制和生产。1988年,他们开发的“希望牌”高档猪饲料占领了成都市场。1992年,他们在全国各地办厂,把希望模式中全国复制。 1995年,4兄弟通过明晰产权和资产重组,分别成立了大陆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华西希望集团。1999年,希望集团已发展成为以饲料为主,涉及食品、高科技、金融、房地产、生物化工等行业,拥有140多个工厂的全国性集团公司,成为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 组织的发展导致了初级群体的衰落。以前,我们是在家庭和邻里获得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和情感需求,现在,这些东西绝大部分都是由组织提供。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下,我们所使用的东西都是由组织生产。从早晨走出家门,到晚上回到家里,中间的时间都是在跟组织打交道(企业、学校、银行、邮局、医院、超市等)。组织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带来一些方便(如专门有人为我们提供水源、教育、照明等),但使我们越来越失去对生活控制。控制权给了组织、专家。 2、组织的含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成员为实现特定目标,根据一定的职权结构而组成的次级群体。 3、组织的构成要素: 成员:数量多少决定组织的复杂程度; 质量(身体素质、性格特征、知识技能等)是组织实现目标的保证,故任何组织都有外来者进入组织的程序和要求。有的学者在指出这一构成要素时用“参与者”一词,来强调组织成员的“能动性”特点。 目标:是组织的灵魂。目标是组织发展的方向、组织绩效的衡量标准、组织规章制度的制定标准。失去目标,组织就失去意义。 职责分工与权威结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分工系统,因此都有一个经过设计的权威等级结构。组织成员在这个权威等级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如何来协调和控制这些成员的活动成为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组织普遍采取科层制形式来协调和控制成员的活动。 规章制度(或行为规范):通常以书面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在组织内部传达。通常规定:组织成员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组织成员的行动标准;组织的运作程序;对组织成员的奖惩措施。 一定的技术和物质设备:由此组织才能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并将产品输出。 4、组织的分类: 1)帕森斯按功能和目标分: 经济生产组织(A):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进行经济生产,典型形式是实业公司。 政治目标组织(G):确定和实施目标。典型形式是政府机构和权力组织。 整合组织(I):起整合功能,维持社会团结和协调,避免分裂性冲突。典型:法院和精神病医院;教会承担着部分功能。 模式维持组织(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创造、保持、传播该体系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典型形式是教会和学校。 2)P.M.布劳和W.R.Scott按受惠者分: 互惠组织:目标是使组织成员都受益,如工会、俱乐部、宗教团体、学术团体等; ①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