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性预期

关于理性预期
关于理性预期

关于“理性预期”的读书报告

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李晓萍3210010467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

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改变停滞膨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这种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或者叫做理性预期假说(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是指人们在理性的情况下,针对某个经济现象(例如市场价格)进行的预期。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平均地来说,理性预期应该是准确的。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所谓“预期”就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如个人、企业等)在决定其当前的行动以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动所作的一种估计。而“理性预期”则是当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上发生的事实时的情形。很显然,公众要进行预期就离不开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了历史的统计资料,而且也包含对有关经济变量因果关系的判断等知识。卢卡斯指出,人们在预期即将发生的经济变动时,总是倾向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根据已获得的所有信息,作出合理而明智的反应。理性预期学派关心的就是公众的这一反应对政府政策效力的影响,并认为政策的制定者不能无视这种影响,否则,政策的目标不仅实现不了,而且有时还会引发政府事先无法预料,事后又难以控制的局面发生。例如,1988年中国“抢购风”的形成就主要是因为公众普遍地形成了通货膨胀的预期,这种“人人预防、人人自保”的社会心理在通胀时期,就会如大堤决口一样势不可挡,于是当时制定的“价税联动方案”等价格改革措施,尚未出台便胎死腹中。这个让人记忆犹新的事件经常被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用来强调公众预期的重要性,它深刻地揭示出经济政策的效力除去政策本身应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以外,还必须注意到公众对经济变动的预期及其反应。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预期的形成本身就是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应该确立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就像应用各种经济学原理去分析市场行为那样来分析预期的形成。在这里,预期的形成第一次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凯恩斯也深知对未来的预期对于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指出了企业的投资函数是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发生动荡的主要原因。在他的理论中,企业投资决定于投资者的精神状态,即其对于投资的未来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因此,活力、商业信心、投资者集团的群体心理,成了凯恩斯经济分析的核心。虽然如此,但在凯恩斯的模型中,预期的形成却被置于心理学的领域而没有置于经济学领域,因而还不属于严格的经济分析。与凯恩斯不同,理性预期学派把预期看成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所有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的关于某个经济变量的水平或变化率的明确的预测。换言之,预期的观念是一经济模型为基础的合理的经济预测。在这里,其独特之处在于向经济学家们展示了一个在自己的模型中处理预期的新方法。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命题是:消费者和企业使许多信息对其有用,他们不仅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的对象,而且也以自己的理性预期的经济行为积极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他们对宏观政策的反应,决定着这些政策的效果。换言之,宏观政策的成功与否不仅决定于政策的制定者一方,还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必须充分了解并在制定政策时予以充分考虑的。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表明,在理性预期世界中,政府的需求管理的政策是无效的。因为这一政策没有顾及到企业和消费者方面的理性预期行为的影响。反过来说,由于没有考虑到企业和消费者的理性预期行为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使得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丧失了效力。这对于那些坚持凯恩斯主义信条习惯上认为“大萧条”不队重演的人们来说,是相当感到震惊的。预期是合乎理性,也即是说,消费者把获得消费的最大效用作为行动准则,生产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行动准则,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未来会有的情况,总是完全准确地符合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供求均衡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会通过供求变动,最终使各自的供求达于均衡。此时也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存在的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及自愿失业。这种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的就业量所决定的就业率被称为自然就业率。自然就业率的大小取决于一国的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而与货币因素无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常常大于或小于自然就业率,这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间的差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业量大于自然就业率,反之则相反。这种差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短期内对价格水平的误解造成的,例如,商品经营者看到自己经营的商品价格上涨,误认为是需求量增加,从而会要求更多的劳动量。但这种误解在长期中会消失,人们会看到所有商品价格都上涨,从而使劳动量恢复原有水平。因而,理性预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使就业量等于或趋向于自然率的趋势。根据这种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交替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仅在具有突如其来的性质,因而使人们预期失误的条件下才会取得指望的结果。如果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规则的,人们会准确预料应有结果,从而会采取相应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

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政府应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性。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着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因此,理性预期理论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是:

(1)应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

不得不承认,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正日益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理性预期,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理性预期又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正确引导公众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2)应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是诸如结构调整、制度转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

题,单纯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很难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因为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对此是很清楚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公众的响应。可以说,货币政策不是调控经济的万能手段。不仅仅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本身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支持;更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局限性。

(3)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因此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符合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规律,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从根本上摆脱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担忧,从而无需寻求应变之策,而尽力去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政府在采取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并引导这种预期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调控,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注意把握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层面理性预期的结合点,谋求经济政策、经济主体的预期与行为及经济运行三者的和谐与稳定。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预期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 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 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③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一致的。在这种预期假设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 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效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没有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又译合理预期。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指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估计。具体说,理性预期包括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有理性的。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努力利用一切有关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充分掌握。(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穆思在分析中首次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将理性预期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正确的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新古典经济学的很多结论和政策建议都是从理性预期推断来的,包括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AD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移动后决定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以及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等。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仅仅根据过去而预测未来的说法。新古典学者认为,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说法。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罗伯特·卢卡斯 百科名片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1937年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1995年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目录 个人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论文著作展开 个人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论文著作展开 个人简介 1937年,卢卡斯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

1955年,卢卡斯从西雅图的罗斯福公立学校高中毕业。芝加哥给予他奖学金,但芝加哥没有工学院,从而终止了他做工程师的梦。 在那个时候,热门专业是学物理,但卢卡斯对此没有兴趣。真正令他激动的是芝加哥学院的人文科学,如西方文明史和知识的组织、方法及原理。这些课程中的一切对他都是新的。他选修古代史序列,并且变成主修历史。卢卡斯由于获得了一项伍德罗·威尔逊博士奖学金,而进入加州大学攻读历史专业研究生。 在芝加哥,卢卡斯读到了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伦尼,他记述了罗马时代的终 结,并强调面对政治大破坏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连续性。对此,卢卡斯印像深刻。在伯克莱,他选修了经济史课程,并旁听经济理论课。从那时起,他开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改学经济学,并因此回到了芝加哥。 1963年,卡内基工学院(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业管理研究生院提供给卢卡斯一个教职。 卢卡斯在卡内基工学院的第一年,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动态系统和在时间过程中优化的数学,并设法看一看这些方法如何可以最好地用于经济问题。那几年,卡内基——梅隆有一群杰出的经济学家对动力学和预期的形成有兴趣,卢卡斯也是其中之一。他在那时与雷纳德·莱普英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他还与爱德华·普里斯科特合作完成了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的动力学的理论项目。并写了一篇《不确定下的投资》的文章。在此期间,卢卡斯的经济动力学的全部观点逐渐成形。 以后,卢卡斯又对萨缪尔森的一个货币经济的交叉各代模型产生兴趣。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1970年完成、1972年发表的《预期和货币中性》的文章中。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货币中性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主题之一。1995年5月,在明尼亚波列斯联邦准备银行的赞助下,还为此文专门组织了一个25周年的纪念会。

四种预期理论与模型

四种预期理论及模型 在经济学上,预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说来,狭义的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预测;广义的预期是指包括投资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在做出行动决策之前对未来经济形势或某一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范畴,预期影响着经济主体的现实行为。 预期直接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才有必要对未来进行预期,以确定其经济决策。在市场价格变动的动态市场环境中,作为一个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经济行为者会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形成不同的预期,根据这种预期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和历史的时间中,决策是事先做出的,结果是事后得到的”。 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下面给出预期理论的模型时以预期价格(Expected Price)和实际价格(Actual price)的关系为例。 1、静态预期 如果在t-1期预期t 期的价格,模型: E t P =A t P 1- 其中,A t P 1-为t -1期的实际价格,E t P 为t -1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这种预期称为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定经济主体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期所获取的信息是关于过去的特定时期t -1期的,行为主体仅仅考虑了经济变量前期特定方面的信息,其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是建立在所有行为主体采用同样方式预期和忽略学习效应的基础之上。因而,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2、外推预期 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化趋势。 以价格预期为例,模型: E t P =A t P 1-+α(A t P 1--A t P 2-) 其中α称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 它表明t 时期的预期价格E t P 等于t -1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A t P 1-加上(或减去)t -2时 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之差( A t P 1--A t P 2- )。即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不仅应以价格的过去 水平A t P 1-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已经显示出来的价格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即t -1期的价格

理性预期学派

参考资料――经济学流派――正文4 说明: 正文中带下划线的内容表示有相关链接内容,链接的内容附在文后。“经济学说史”部分已有的人物、学派用下划线表示,如凯恩斯。 四、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重要经济学流派。由于其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故名。理性预期学派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 理性预期学派是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挑战而兴起的。1961年,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卢卡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年)。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 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个是个体是寻求最优化的。换句话说,经济行为主体在他们的收入和技术的限度内力求取得最大的预期利润或最大的预期效用;另一个是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就是说在每个市场上,除非有法律的限制,情报的脱节,或政府政策的阻碍,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卖方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买方愿意买进的数量。在这两个前提下,市场上每种产品均衡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预备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同样,在劳工市场上,按照现行的工资率,工人提供的劳动时数正是他愿意提供的劳动量,雇主雇用的工人也正是他愿意雇用的人数。 30年代,凯恩斯所否定的正是这种关于个人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然而,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又正是被凯恩斯主义者所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的前提,并使“古典经济学前提更加连贯更加复杂。” 理性预期学派一是假定人们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能根据可能得到的最好的信息进行决策,他们的预期是在利用可能得到的最新的数据和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政府不能“愚弄”人们了。二是假定价格变动得非常迅速,因此市场上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所有市场总是处于供求相等的境地。事实上,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正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前提的继续和发展,理性预期学派也正是把新古典经

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 副本

.纵向兼并 1. 纵向兼并指在生产工艺或经销上有前后关联关系企业间的兼并提高经济协作效益。纵向兼并是企业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用户的控制纳入企业控制范围,以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手段处理一些业务,以达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的一种方法。 2. 纵向兼并使企业明显地提高了同供应商和买主的讨价还价能力。企业主要通过迫使供应商降低价格来同供应商进行竞争,通过迫使买主接受较高的价格来同买主进行竞争。这种讨价还价的能力主要是由买卖双方的行业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决定的。企业通过纵向兼并降低了供应商和买主的重要性,特别是当纵向兼并同行业集中趋势相结合时,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 3.连锁“效应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一个控制了大量关键原料或销售渠道的企业,可从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因此,即使纵向一体化不存在明显的经济效益,企业为防止被竞争对手所控制,当一家企业率先实行纵向兼并时,其余企业出于防卫的目的必须考虑实行纵向一体化。 4. 通过纵向兼并,可以减少收集有关供应、需求和价格等市场信息的需要。 5. 纵向兼并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较稳定的经营环境。 横向兼并 1.横向兼并又称水平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产品之间的关系,企业兼并一般可以分为纵向兼并、横向兼并和混合兼并。横向 2. 业原来的资源,节约一些对整合后的企业来说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兼并后的企业还可以采用最低效率规模很高的大型、先进设备,这在兼并前对单个企业来说,要么资本实力不够,要么达不到设备的最低效率水平;另外,兼并后的企业还可以细化分工,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可以更充分的挖掘规模经济的潜力,还能节省某些管理费用和用于竞争的开支;企业进行横向兼并还能实现管理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横向兼并缺点 1.横向兼并也叮能带来行业风险的增加和利用垄断来提高公司利润。横向兼并(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兼并)容易破坏竞争,形成高度垄断的局面。 2.横向兼并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快速增长的一种有效形式。近年来,国内许多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丁大量的尝试,但横向兼并后达到预期效果的个案并年多见。 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在1980年代,作为西方经历了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冲击后的一些经济危机现象的一种解释而流行。 1. 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2.预期通膨产生与可能的结果,以物价工资通膨模型为例:在通货膨胀理论中,经济由于外部或者偶然因素出现通膨,一般来说是短期的,但是,在冲击较大和持续较久的时候。这样,人们就会给予他们对于

对理性预期的评价

对理性预期的评价 理性预期学派出现的时间虽然并不长,目前它对美国和其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制订的实际影响也并不大,但它们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却在日益增大,以致一些经济学家将理性预期理论的产生称为“预期革命”。布赖恩·坎特断言:“合理预期理论可以被认为不仅仅是针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批评,而且特别代表了在不肯定的前提下重建均衡经济学的尝试”1,“没有对预期的解释,经济理论就不能对一个把将来估计在内的世界中的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作出贡献。”2 尽管理性预期学派正在西方经济学界成为时髦,可仍有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持有异议,他们认为理性预期理论主要有如下的弱点: (1)由于整个理性预期理论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市场随时处于“出清”的状态之 上,因此货币工资的刚性这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构成了对理性预期理 论分析的严重挑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名义工资确实刚性的话,那么凯恩斯 主义“积极行动主义的政策”可能仍然是有一定作用的。 (2)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会根据他们对经济结构的了解来形成自己的“预 期”,这一基本假定是十分值得怀疑的。首先,谁能保证社会大众有能力及时掌握足 够有用的信息;其次,任何信息的取得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人们在收集信息以形成 “预期”时,如何斟酌取得信息的成本与运用信息的效率,以决定其购买信息的最 适度数量。因此,认为人们可以象理性预期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可以得到充分的信息,明智地整理信息,是不现实的。 (3)理性预期学派在分析经济问题(尤其是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时,都借用 了货币学派的“自然率”(如“自然失业率”)的假定,然而,无论是货币学派还是 理性预期学派,对于“自然率”究竞如何决定的问题,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说。 (4)理性预期学派攻击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最大的弱点 就是假设政府当局操有主动之权,个人和企业部门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理性预 期学派本身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他们认为个人和企业部门可以收集充分的信息来预 测政府的政策及其后果,即理性预期学派所说的:“聪明才智寓于广大民众之中,而 非集中在华盛顿”3。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政府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至少是不 弱于民间的。因此,政府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能够影响经济的实际变量的,而不 管是否存在理性预期。 基于上述种种理由,对理性预期理论持异议的经济学家认为,理性预期理论排斥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比导致了对预期的不现实的看法和对积极的稳定性经济政策的放弃。结论是:以理性预期来代替观察不是一种恰当的科学方法。理性预期学派针对那些批评他们助理论是不符合实际的观点反驳说,“问题的要点是,理论是否正确不能由其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来判断——表面上脱离现实的假设能够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4这场理论争论目前仍在西方经济学界进行着,理性预期学派的命运究竟如何,可能会关系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思想的转变。 1布赖恩·坎特:《合理预期理论和经济思想》,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七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页。 2布赖恩·坎特:《合理预期理论和经济思想》,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七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7页。 3小沃尔特·格萨迪:"切合实际的新经济学",载《世界经济译丛》1979年第5期,第3页。 4马克·威尔斯:《"理性预期":反凯恩斯革命的革命》,载丹尼尔·贝尔等主编:《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页。

理论预期1

理论经济 [摘要]理性预期和博弈论分别从不同的层次分析人的理性和行动,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理性预期均衡与博弈论中的精练Bayesian - Nash 均衡相容。就市场整体信息的刻画和度量来看,理性预期与有效市场假说( EMH) 也是相容的,而强式有效市场则不可能实现。 [关键词] 理性预期均衡; 有效市场假说; 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 F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9556 (2004) 02 - 0028 - 05 Rational Expectation , Game Theory and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 The Essences of Theoretic Synthesis ZHOU Long - bin (Antai Management Colleg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 Both the rational expectati on and the game theory focus on human’s rationality , as well as their actions , from different view2 point respectively. It makes senses that there should b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synthesize themon an equilibriumframework. Under the un2 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 REE is consistent to the perfect Bayesian - Nash equilibrium and R. E. , game theory and EMH can ex2 press essences of theoretic synthesis. Key Words :rational expectation equilibrium;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 uncertainty 一、理性预期理论 (一) 简要的回顾 预期(Expectation) 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如何选择或设定理性个体的预期一直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围绕此类问题的研究所取得的突破往往直接推动经济学研究的深入。现金融研究不确定环境、不对称信息下的资产收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预期概念的理解。在一篇关于通货膨胀预期以及与名义利率关系的论文中, Irving Fisher (1930) 率先估计了一种特定(ad hoc) 的预期形成模型,并在随后多年的研究中得到应用。Fisher 假设,T 年的预期通胀率是T 年之前的实际通胀率的加权平均。后来,Nerlove (1958) 提出了“适应性预期”概念,可以用分布延迟模型刻画参与者对t 时期的价格预测。由于计量研究中几乎没有足够的数据可以用来估计分布延迟,那么对延迟结构施加一些事先的约束就很必要。Muth (1960) 建议的一种约束是,分布延迟必须是“理性的”。他以此来表达,如果实际价格序列{ pt } t = + ∞t = - ∞是一个特定的随机过程,那么到t - 1时期为止,对t 时期的预测价格pta 就应该由pta =E[ pt | pt - 1 , pt - 2 , ? ]给定。也就是说,如果生产者知道价格产生的随机结构,那么他预期(或预测) 的t 时期的价格就是给定所有已实现的随机过程后对pta 的条件期望。之所以说生产者是理性的,是因为他能够正确地计算真实的条件期望。Hicks (1939) 则建议使用“完美预见(perfect fore2sight) ”这一术语,他强调的核心是,企业关于未来内生变量所作的预期实际上帮助决定未来内生变量的真实价值。因此,完美预见是一个均衡概念,而不是个体理性的条件。Lucas (1972) 首先发现,当前价格可以传递当前信息。Lucas 以其非凡的洞察力认为, · 如果交易者观察到当前价格p ,并知道价格函数和供给永久性增加的变量α、当前的时需求的变量β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能够通过对p 的观察就可以了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