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成都市温江二中余显文

【内容摘要】孝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对维系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中外各民族社会生活和家庭伦理道德中

体现出的孝亲文化元素,对当代孝亲文化的重构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孝?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说文解字》说:“孝,善待父母也。”指赡养父母,对父母顺、敬、养。“亲”最早指“孝”的对象,即父母,作为动词指“赡养,亲爱,亲近”,后来进一步演变为亲近他人,与他人和环境形成亲善和睦的关系。“孝?亲文化”的本质是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孝”的本质指出:“独有‘爱’是真的。”【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P126】这个“爱”不仅是对父母的爱,也是人类对生命馈赠、传承和扶养的广义的报偿,是亲情的直接外显,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天然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孝?亲文化”就不是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因为,“亲情、亲爱、尊重、敬慕、善良”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底色。

有人说,西方主流文化中没有“孝?亲”的概念,外国人根本不讲孝,显然是片面和武断的。需要承认的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发展历史有别、文化背景差异和生活方式与习惯不尽一致,“孝?亲文化”的表现形式客观上存在差别。对中外“孝?亲文化”进行比较,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优秀文化内核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一、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表现

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的层面, 即“同质”的一面, 但由于文化土壤不同, 文化源头不一样, 在文化同质的基础上又产生文化异质;孝亲文化也是如此。

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主要体现在:

1、敬祖:祖先崇拜是孝亲文化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崇祀故去的祖先亡灵为载体,以缅怀亲人,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台湾王祥龄先生在《中国古代崇祖敬天思想》【台湾学生书局,1992】一书中指出:“祖先崇拜的产生是人类为追索其祖源而展现的对生命本质与价值意识的一种外显形式”。钱穆先生认为:“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即

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钱穆:《中国文化导论文化危机与展望》(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P51】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馈赠生命和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的灵魂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研究世界各主要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不难发现,很多民族都有祭奠缅怀祖先的风俗习惯。受华夏文化影响较深的各东方民族自不必说;在美国,每年五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一是全国“纪念日(Memorial Day)”,人们在这一天要祭奠战争死难者和逝去的亲人,进行扫墓活动;美国还有纪念华盛顿和林肯诞辰的公共节日。在墨西哥,11月1日是亡灵节, 在这一天,墨西哥人会摆神龛,纪念他们的已故亲友。凑巧的是,在法国,11月1日也是纪念亡灵的节日,叫做诸圣节,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俄罗斯人没有固定的全国性节日祭祖,但在已故亲友的忌日,他们会举行祭奠活动;俄罗斯人对盐十分崇拜,所以,盐是他们祭祖的重要供品。在以色列,每年5月是民间祭奠缅怀逝去亲人和战争中遇难者的时候,仪式隆重,气氛肃穆,时间长达一月。在非洲,人们信奉不同的宗教,祭祖的方式和日期也大不相同,但都很很重视祭祖仪式,政府也支持民众在重大祭祖仪式的时候不上班。印度每年最大的节日——排灯节(其重要性等于同中国春节)那天,等到夜幕降临,家人会在楼梯、走廊、阳台以及屋内安放点燃的一根根蜡烛,为死者祈祷,并期盼亡灵保佑家人平安。每逢死者忌日,家人还会举行一种叫“沙拉达”的仪式来祭祀,参加仪式的人通过吃一种特制的米糕来缅怀故人。新加坡的“中元节”(7月15日)和日本盛大的“盂兰盆节”也是祭祖节日。

2、孝长:尊敬父母及长辈,是“孝?亲文化”的核心内容。孝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在“孝顺”——遵从父母及长辈的意志,“孝敬”——感恩父母的生养,“孝养”——对父母的赡养侍奉上。在我国孝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泛化、异化、极端化和政治化的问题,由此引发许多负面和消极影响,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此并不完全认同,但尊重长者、感恩父母依然是全人类的共同情感。

在《圣经》中,孝亲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贯穿于《圣经》教义的始终。孝敬父母在圣经中被尊为人伦之首,是上帝以“必须遵守的诫命”的形式提出来的。《圣经》指出,人应该服从上帝的诫命“孝敬父母(honor parents),孝敬父母者必得到上帝的悦纳而蒙恩”。《圣经》中还有许多有关为人子女者应如何孝行的教诲和践行“孝道(filial piety)”的故事。作为《圣经》基本行为准则的《摩西十诫》将孝道以律法的形式提出,“十诫”的前4诫,讲“人和神”的关系,告诫人们应该如何敬畏上帝。第五诫到第十诫讲“人与人”关系,而第5诫就是“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所赐予的土地上得以长久”(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that your days may be long in the land which

The Lord your God gives you.)。这一“诫命”将“孝”列为人伦关系之首。《摩西十诫》基本上都是告诫人“不能做什么”,只有“孝敬父母”是上帝肯定、赞许和倡导的,并应许“孝敬父母的人可以蒙上帝的悦纳而得到福祉”,所以使徒保罗将其称为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这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百善孝为先”的认识,是殊途同归。《箴言》开篇就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我儿,要听从父亲的训诲,不可背离你母亲的指教。”将“敬畏上帝”与“听从、孝敬父母”并列,说明了《圣经》对孝道思想的高度重视。

《圣经》在西方国家的地位和重要性毋须赘述,是广大基督教徒的精神食粮,既然《圣经》中提倡“孝道”(filial piety),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孝亲”观念在西方文化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尽管这种观念与中国的“孝亲”观并不完全一致。

不少西方名人也对“孝亲”思想有过论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不孝父母,而尽情于他人,无益也;法国作家雨果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德国诗人歌德说: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法国工人运动领袖保尔?拉法格说: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高尔基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则说: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虔诚的慈母之心更加温馨。

在社会生活中,欧美国家有盛大的“母亲节”、“父亲节”,每到此时,儿女要为父母购买礼物,送上感恩、祝福的卡片,赶回家看望父母,与亲人团聚;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晚辈们到了周末、节日也有看望长辈、和父母团聚、共享亲情的习俗。

3、尊师:在中华传统孝亲文化中,尊师是孝长的重要内容。西周先贤尚父在《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说:“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世代受人尊敬。

西方社会也同样尊敬老师,从平民百姓到科学家、总统皆是如此。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后,曾在华沙演讲,忽然看到台下坐着自己的小学老师,立即起身,把老师请到台上,向老师鞠躬,并送上鲜花。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犹太人对老师极为尊重,“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在许多西方国家,社会把对教师的尊重,体现在对教师的薪酬待遇上:在加拿大,教师是收入最高的群体;在澳大利亚,教师是高收入群体之一;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英国,教师的收入都高于政府公务员和许多其它行业员工的收入。

4、奉老:奉养老人是尊老、敬老思想的行为表现,是孝亲文化的外显和结果。从孝亲文化的演化发展看,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孝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家在孝道中溶入了本阶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使“孝”成为封建道德规范,甚至背离人性,违悖理性,变态扭曲,因而受到后世的激烈批判,但“孝敬、奉养父母”

这一内容却是古今思想家们一致认同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也都有“奉养老人,让老人享受健康、快乐、幸福晚年”的理念,只是在养老方式上不尽相同而已。在现阶段,我们还只能在完善养老制度的同时,积极倡导家庭养老,晚辈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而不少西方国家,已经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了养老的社会化、制度化保障。新加坡,在1995年通过了《赡养父母法》,成为全球首个为孝亲立法的国家。法令规定,如果儿女没有遵守《赡养父母法》,经查罪名属实,将受到10000新元的罚款并判刑1年。新加坡鼓励孝亲,弘扬孝道,很多政策向老年人倾斜,如在每年的分配过程中,高龄人群都享受到特殊礼遇。在瑞士、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在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或政府养老金,看病有免费医疗,出行有免费公共交通工具,旅行享受免票甚至免费接待,政府建有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的养老院,有专业人员护理照看老人,还有供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和娱乐场所,有以“大中学校学生”、社会中青年和神职、宗教人士为主要成员、数量庞大的“老年关怀”“临终关怀”志愿者群体。社会养老基本保证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家庭养老则退居到了次要位置。

5、亲亲: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里的“亲亲”指敬爱父母。但随着“孝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亲亲”逐步泛化,借指亲爱家人和所有亲人。(如《明史·蒋得璟传》中,帝曰:“亲亲不如尊贤”,“亲亲”就指亲近亲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亲亲”“事亲”,就不仅是指对长辈而言,至少也应该包括同辈,甚至晚辈。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经有了对晚辈的爱护与扶养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自然也包括爱家人和所有亲人;事实上,“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从这一点上说,“亲亲”应该是,实际上也一直是“形成和调节”家庭内部关系的准则。

西方文化同样主张关爱家人和家庭和睦。犹太人说:“温暖的家庭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中说:“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日本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则说:“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他的著作《爱的教育》中不仅把“国家、社会、民族大爱表现得精辟深入”,同时也把师长关爱、朋友友爱、父母亲爱、家庭亲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比较起来,美国人的家庭观念稍微淡薄一些,但是,在美国生活几十年的旅美作家沈宁先生则说,“在美国主流社会,如果你对别人说,你把家庭亲人放在自己生活的第一位,你会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大家都乐意跟你交朋友。如果你因为工作而忽视家人,美国人会认为你缺乏人性,不通人情。”“家庭和睦,人际关系亲密,在美国主流社会,特别是年轻人中,已成为潮流。”在2003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问及美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96%的人回答是家庭。在法国,一项名为“别墅家庭”的计划正在悄然兴起,社区为没有子女的老人或子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挑选一户人家,让

他们搬到家中,组成一个大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6、睦邻:中国人历来主张邻里和睦。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表达的就是对和谐邻里关系的赞许和期待。现代学者,主张将传统孝亲文化中的“孝”与“亲”并列,把“亲”理解为亲爱家人,亲近他人和自然,这与西方主流文化倡导的人与人平等互助、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的思想不谋而合。今天我们正在推进的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实际上就是构建更高层次的“睦邻”关系;在国外,有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很多都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活动,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久超出我们许多人的想象;乐于助人,包括邻里互助,向陌生人提供帮助,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不少人一有闲暇时间,就会在社区、社会公益机构、甚至到国外,组织、参加志愿者活动;有些人自身的收入、生活条件并不优越,甚至还有不少困难,但他们热心志愿者活动,并乐此不疲;他们认为,正因自己生活有困难,需要别人帮助、得到过别人帮助,才要在自己有能力的方面,有机会的时候,去帮助他人,让爱心行动接力下去,传播开去,世代相承。

7、感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恩意识,《诗经》中有“投桃报李”之说,唐代孟郊留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孝亲文化认为,感恩是“孝行”的动力之源,主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和“常怀感恩之心”;西方文化中的感恩( Thanksgiving)最早体现在基督教徒对上帝的虔诚回报上,后来演化为感恩父母馈赠生命,感恩大地给予食物,感恩自然赐予阳光、空气和水,感恩社会提供帮助、关心、教育、扶持等等。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整个人类对感恩有着高度一致的认同;例如:中国人说:“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日本人说:“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谚语)”。俄罗斯人说:“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谚语)”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感恩是精神上的宝藏。(Thanksgiving is a spiritual treasure.)”居里夫人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日本、韩国、利比里亚和瑞士人的“感恩节”更是感恩情愫驱动下的社会化行为。

二、中外“孝?亲文化”的异质表现

中外孝亲文化,由于植根的土壤不同,历史演进路径不同,民族生活习俗不同,也表现出了不少差异,而这些差异值得关注和研究。

1、“孝?亲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有别:中国传统孝亲文化主张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君臣父子,等级森严,强调尽忠尽孝,绝对服从。三纲五常,成为维系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重要伦理道德,为后世所猛烈抨击,与西方现代国家主流价值观严重冲突。在西

方普世价值观念中,人是生而平等的,包括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平等,是民主和自由的基石,没有平等,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与自由,也不会有尊重与包容。在西方国家的家庭中,强调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哺养与教育,这是家长的义务,对此,有些国家甚至有立法规定;但法律却没有赋予家长责罚孩子的权利,在美国,家长体罚孩子是违法的,邻居可以报警。由此,不难看出,西方家庭中的父母及长辈没有像中国传统孝亲文化中所主张的绝对权利;可以这样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是西方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础。

2、“孝?亲文化”中的亲情关系不同:中国传统孝亲观念,是单向的,注重的是“孝”,强调的是下对上的“从、奉、侍、养”的义务,是强制性的,子女没有选择、决定的权利和自由,更不能违背,否则,视为“大逆不道”。中国封建社会甚至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规定,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戒律,在这种背景下的亲情关系,是畸形、扭曲和不合理的,也是缺乏温馨、温情、温暖和感染力的。西方家庭的亲情关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主张上对下的关爱、扶持、帮助,强调互助、感化、感恩,顺应人性的自然,更能激发人性的自觉和自愿。

3、“孝?亲文化”适用的范围、主体和对象相异:在中国,“孝亲”“事亲”始于家庭,主体是子女,对象是父母、长辈和宗族,家庭是基本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演化为“事君,忠君”,主体是臣民百姓,对象是君主帝王。西方孝亲文化,强调尊敬(respect)、尊重(honor),子女有选择、辩解和申诉的权利;范围局限在家庭内部和邻里自然人之间,互为平等对象,没有过多的社会义务和强制性的责任;其动力源于内心的自觉、自发和自愿;在发达的西方现代国家里,赡养老人的主体正在从子女转移到社会、政府和国家;国家利用税收杠杆,集全社会之力,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立法形成制度和体系,保障也更加有力;应该说,这是社会文明的大进步和大趋势。

三、中外“孝?亲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中国孝亲文化发端于中国奴隶社会的氏族家庭,成熟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之中。长期以来,中国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活动,不断强化家庭作为生产单元和社会结构单元、以血缘关系为基本特征的组织结构,家庭中长者因为血缘的关系,因为掌握丰富的农耕活动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原因,因为他们在农耕活动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形成了他们在家庭中崇高的地位和难以挑战的权威,因而受到推崇、尊重、崇拜和敬仰,客观上造成了家庭内部长幼尊卑,等级分明。由家庭扩大和分化,衍生家族,使家庭组织结构泛化到社会,宗族首领具有更高的威望,更大的权利因而也就具有更高的地位,等级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孝”的内涵从祖灵崇拜演进到家庭伦理;再由家庭伦理意义泛化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被统治阶级上升到国家意识

形态的高度。孝亲文化的本源意义被严重异化,消极影响日益彰显。

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文明,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在古希腊农耕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古希腊人不得不与外界进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交换,因而形成了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活动不仅在氏族部落之间进行,同时也在氏族内部的部落成员之间广泛进行。而商品交换活动讲求价值对等和公平,因而从事商品交换的人必须平等地承认对方的劳动和价值,这样就逐渐地形成了“平等”的价值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氏族部落的组织结构被迅速瓦解,氏族成员便不再受血亲等级制的约束,进而成为相对平等自由的经济个体,自由、平等的意识由此萌芽。产生于这种文化土壤的西方家庭伦理关系就相对随和、宽松和自由,尽管这种关系后来受到了宗教的严厉约束。

孝亲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时代悄然到来,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现代法制化国家转型,虽然家庭依然存在,并将在今后长期存在,但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孝亲文化必须再造,才能获得新生。

继承和扬弃,借鉴和吸纳是孝亲文化新生的必由之路。我们是几千年华夏文明孕育出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孝亲文化,已融入民族的血液,滋养了民族的发展壮大,我们无法割舍,也不应该割舍,所以我们必须继承;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必须扬弃。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外文化不断发生着碰撞,东西方孝亲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成为可能与必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东西方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今天的孝亲文化建设,应该,也必须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进行。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余秋雨:《千年文化》,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版。

3.韩德民:《孝亲的情怀》,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版。

5.钱穆:《中国文化导论文化危机与展望》(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版。

6.乔晓妍:“中西方家庭德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西南政法大学。

7.叶继宗:“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孝感学院学报》,2002年4月版。

8.周中新:“《圣经》中的孝道思想”《中国宗教》,2010年7月版。

9.马艳:“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重建”延边大学。

10.葛晨虹:“东西方伦理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国研究》。

秦汉学术文化

龚留柱,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导 启动文化专制主义的焚书(上) ?段落(1):今天咱们准备讲一个专题,专题的名字叫做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我们首先界定一下什么叫秦汉?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按照一般的约定,那就是从公元前的221年秦统一全国开始,这就进入了秦汉时期,然后到东汉王朝灭亡, ?段落(2):也就是说公元的220年被曹魏所取代,这中间大概一共是440年。传统上说,它包括三个朝代:“秦汉”时期包含三个朝代:秦西汉新莽王朝东汉秦、西汉还有东汉, ?段落(3):但是实际上在西汉和东汉中间,有一个新莽王朝,虽然它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实际上它也应该算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这么你说是四个朝代也可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的历史发展可以说像条河,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可以说都必不可少,都很重要,?段落(4):但是它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有些时期处于大的转折期,各方面都对后代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时期则相对和缓,对后世的影响也就不太大。比如说有些时期它处于大的转折期,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这样它对后代的影响就会特别大。而有的时期,相对处于比较和缓的时期,发展的比较迟缓,那么影响也就不太大, ?段落(5):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汉时期它上接先秦,它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体制截然不一样,从政治体制上,它来了一个翻天地覆的转折,而这个转折一直影响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秦汉奠定了 ?段落(6):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秦汉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可能这个话不为过。所以正因为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假如我们不认真地来研究秦汉的历史,就很难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段落(7):也就说要发现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律,要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们必须重视对秦汉时期历史的研究。那么我们说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有重大的影响, ?段落(8):按照林剑鸣先生在《秦汉史》这部书里边所概括的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秦汉时期的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多民族、统一的大王朝的出现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比如说,中国古代的那种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比如说,中国古代那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比如说,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 ?段落(9):大王朝的出现;还比如说,从思想文化方面开创了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先河,所以从这些种种方面来看,秦汉时代对后代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所以今天我们所要讲的 ?段落(10):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这样一个方面,同样它也是上承先秦,下启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那么在这个专题里,我们主要讲哪些内容呢?我想我们基本上按照秦汉思想发展的脉络, ?段落(11):以及秦汉文化的重要方面,我们准备给大家讲十个方面,我先把这十个方面的小题目说一下,然后咱们依次地来展开。第一个题目我想讲一焚书坑儒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出现 ?段落(12):第二个题目,我准备讲一下二汉初的黄老思想第三个方面我准备讲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也就是中国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强化 ?段落(13):儒学或者叫做经学意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这是第三个小题目;第四个小题目,我想因为经学占据了垄断地位,于是,就开始了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边的四经今古文之争就是经今文学和经古文学两个学派的争论, ?段落(14):这是第四个问题;第五个问题,我想讲一讲五东汉“白虎观会议”也就是说在谶纬迷信达到高峰的时候,东汉的时期有了一次白虎观会议,对这股思想领域里边的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六个方面,我想讲一讲六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word版本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 较

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 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 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 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 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 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 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 1.法国: 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2.俄罗斯人: 果断却又犹豫的性格 俄罗斯人很果断。在市场上买东西不爱讨价还价、挑三拣四;十月革命后,对沙皇一家,说杀就杀;30年代,对可疑分子,说毙就毙;90年代搞“休克疗法”,一夜间彻底放开物价。他们的“当机立断”,哪怕从一则幽默中也可看出:城墙倒塌,有人被压。美国人:“OK!来两箱可乐、两打汉堡,挖掘机、推土机、铲运机和翻斗车各1台,我指挥,你们干!”日本人噼里啪啦按了通计算器:“机器的不要,劳力的干活!2.5个劳力、1.4个工作日,活人的救出!”俄国人:“我从墙这边拽他两腿,你们从墙那边拉他胳膊,人不就出来了!” 3. 中国人的性格 很多先人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想着去推动战争而是用来放焰火,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用来去航行,这说明了中国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中外文化异同比较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09英语四班 李云飞 学号:820426 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明确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进而保持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西方文化的精华。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也必定存在着中外差异。以中外文化差异作为参照,研究中外安全文化的差异,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事业所需要的。由于中外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层次不胜枚举,对其进行比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较者的观点、角度之不同,所得的结论亦会不同。 不论古今中外,基本的、总体的人性都是相通和相似的。人都有侧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怯之心,都有七情六欲,都表现喜怒哀乐,都图生而惧死,都有所好恶,都会产生爱恨的心理,都兼有低级的欲望和高尚的情操,也都同时具有面对现实的理智和追求理想的本能,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人类的共同情感、价值观、伦理等作用下而产生的文化,则具有共性。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模式、发展过程等的不同,各国各民族文化又有其特性和特色,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了使问题简化又不致过于偏颇,在下面进行中外文化比较时,一般用西方文化作为外国文化的替身,而有时又以美国

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其他很多国家或民族也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质,有代表性的如日本国、俄罗斯、阿拉伯国家、非洲各国等。但若对其一一比较,则绝非本章篇幅所能容纳,因此只能选择与中国文化差距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作为文化的对比方。 第二,美国经济实力雄居全球首位,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物质生活富有,是国际资本与文化的中心。美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西方国家影响颇大,美国文化产品侵入地球的各个角落。以英语为母语,或与美国有经济或军事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尤甚,因此有时可以用美国文化代表西方文化。 第三,现代安全文化的概念诞生于美国,并在美国首先得到系统性的研究和应用,进而辐射至世界各国,包括中国。:作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美国安全文化必然要折射出美国文化的影子。因此分析美国文化的特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便于将起源于美国的现代的安全文化吸收改造成更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安全文化。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奉献着,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

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

第六章学术思想 一、xx 1、“儒学”: 第一学说,,创始人孔子,“儒”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最大的思想流派(最早指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2、xx: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论语》,鲁文化与周文化一脉相承。 主张“仁”,“仁者爱人”,人本主义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xx: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儒家学说亦称“孔孟之道”, 思想核心: “性善”和“良知”,提出“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进一步发展“人本思想”,提出“”仁政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xx: 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子》,(李斯为其弟子) 主张“性恶”,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一是“修身”,二是“师法”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5、汉代以后,儒学独尊,董仲舒建立“天人感应”(封建统治的理论支柱) xx,字仲任,无神论者,著《论衡》 二、xx(第二大学说) 1、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著《道德经》,“道家” 其思想: “无为”“xx”“守弱” 具有自然主义色彩,批判儒家,“入世之学”VS“出世之学” 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朴素辩证法 (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表示世界的本源) 2、xx: 名周,宋国人,著《庄子》,提出内心修养途径,“心斋”“坐忘” 思想核心: 自然无为。《逍遥游》《齐物论》超然物外。 三、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 1、墨子: 名xx,xx人,代表作《墨子》, 思想: “兼爱”“非攻”“xx” 2、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三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学方面的突出成就几何学:点、线、面、圆的关系 力学: 杠杆原理 四、法家学说(战国)

中外文化比较(王久宇)

中外文化比较 一、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性质 1、中西方的不同用法 《周易》:“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如何理解文化 3、文化的性质 民族性(地域) 异质文化---不同性质文化同质∕同源文化---形似的文化 文化之下可分出亚文化 整体性:文化五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继承性:文化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集中体现于民族精神之中 时代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这个时代的特点。 二、进行文化比较的原因: 1、中国历史的选择(中国往何处去,进行文化比较) ①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前,有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比较,不存在文化比较。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造成冲击和影响,也不存在文化比较 ②1840年前后,即19C中期,开始进行中外文化比较。 ·洋务运动:物质技术层面;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层面; ·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层面; ·抗日战争时期:救亡与启蒙的重节奏; ·解放到70S:学习苏联; ·改革开放后:文化热 痛苦---热情、冲动---理智、冷静导致中华民族的发展出路 2、全球化的矛盾 地区性冲突此起彼伏,国家内部矛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于文化的差异上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3、历史研究方法论的需要 三、曾经的结论 1、中国本位文化论:坚持中国文化的所有东西、新儒学 2、中体西用 3、全盘西化论陈独秀最早表达“全盘西化”思想;胡适1929年提出“全盘西化”,称之为“策略论”,改造中国文化的策略,矫枉必须过正,后改为“全面世界化”。 陈序经:“目的论”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达到“全盘西化”的目的 评价:不是一个科学的结论,不是一个文化问题的正确态度,但是在现实上,的确在西化的道路上。 4、西体中用论 20C80S李泽原《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提出 西体:西方的物质精神和精神生产 中用:①用于中国②把中国文化作为表现西体的方式 5、“半盘西化论”、“全面西化论”等 四、理论依据及特征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三个小故事看中外文化差异与礼仪 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巨大,我们自个儿行得通的礼仪到了西方就是另一回事啦!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三个场景,了解一下中外文化间的一些不同吧~~ 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 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 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背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可以使用下列句型: (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 (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 (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 (4)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试论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试论经学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学是从经典中寻求圣人之道的学问,是汉代以降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迥异于西方的核心要素。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能不首先考察经学在其间所发生的具体作用与影响,兹初步论析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经学对古代学术文化的辐射式影响 《在子.天下篇》综论先秦学术,曾把未分化之前的学术称为“道术”,而把分化以后的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称作“方术”,认为方术为道术分裂而成。①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的确具有庄子所讲的这种不断分化演变的特点。然而,汉代以降,无论学术文化如何发展变化,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经学对学术文化始终发生着辐射式的影响。 先说经学与哲学的关系。中国哲学起源甚早《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孟子》等古代典籍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包括本体论、天人观、人性论、鬼神观等等。尤其是汉代以后,古代经学发展史与哲

学发展史在很多地方是交叉重合的,经学家常常也是哲学家,如董仲舒、朱熹、王夫之、魏源等无不如此。从文化形态上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既是哲学,又与经学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魏晋玄学直接继承了汉代经学的解经形式与某些思想特质,既有发展又有联系。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说,肯定了三纲五常之“名教”的内容,不过是否定了“以名为教”的外在形式。 稽康《释私论》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②,也以对名位、德名的无所“矜尚”为前提,以“是非无措”、“大道无违”为目的,所谓的“大道”实际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可见,魏晋玄学家的名教与自然之论,最终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礼教为特征的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这与经学的基本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宋代的理学又称道学,讲心性理气,其基本范畴都源于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中庸》《孟子》诸书,为理学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另外,“心学”的确立也同样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而增加其权威性的。 经学直接影响了古代的法学,不论是法律思想、法律制度还是法律实践,都打上了显著的经学烙印。《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将天人感应思想引入法学,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谓“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

中国文化学术论文范文 以德润身道济天下

中国文化学术论文范文以德润身道济天下中国,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 ___的文化)。以下是 ___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文术相关:以德润身道济。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更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道属阳,德属阴,道(阳)是德(阴)的旗帜,德(阴)是道(阳)的载体,道德有之道德、社会之道德和人性之道德,就人而言,道(阳)德(阴)合一是修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然而,人分善恶,故既有善的道德合一,亦有恶的道德合一,有善德的人自然会彰善道,偶有恶行亦可能是一时糊涂,终能修成善果既行积善道而得福;而存恶德的人,亦会假行善道,实施恶行,但行积恶路而得殃。在社会中我们要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智慧,近君子远小人,抑恶扬善,彰道弘德,洞明事理,圆通心智,塑造完美人生。 中国文化上下承载五千年历久弥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以时间为逻辑开端[1],以易理、气、阴阳、等象思维概念展开的文化长卷。提倡天道地德合一,如《易经?坤卦?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既是乾(阳)坤(阴)的卦辞也是清华大学校训。《的智慧》一书开篇明义即曰“阴阳互动的生命哲学”[2]。

《易经》充满了辩证法、对立统一、天道地德、一阴一阳、轮转太极及象数变化哲理,均展现了时间文化的丰富内涵[3]。君子依顺天地之道,一方面积极进取,外求功业,运用潜能,努力创造,为世界创造宝贵财富,为人生谱写精彩华章; 另一方面,谦退自处,内求美德,守持仁心,广施恩惠,为他人带来尽量大的福利,为后人留下尽量大的精神财富。许多人不懂“天地和德,阴阳合一”的道理,或者一门心思求功业不修品德,或者过于注重品德而不求功业,殊不知:“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将阴阳分拆偏执一端,要么一事无成,要么不能长久。历代成大事者,无不有“道济天下”之能,亦有“德行天下”之志。“道济天下”的方式古人归纳为三种:立德,立功,立言。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影响了数代人,那是以“立德”传道;秦始皇以强大的兵马统一天下,那是以“立功”传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那是以“立言”传道。 而古人孔子,近代 ___在立德、立功和立言三方面都很杰出,所以他们是上罕见的伟大人物。要想“道济天下”,首先要打消“只为自己而活”的念头,慷慨地跟他人分享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这样他人才能感受到你的价值并接受你的影响。这个道理如同鲜花奉献色香以吸引蜜蜂、彩蝶传花授粉一样,奉献越多你的道传播得越广你的事业越发达。爱迪生为人类奉献了无数发明,爱因斯坦为人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 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中国文化学术的论文

中国文化学术的论文 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逻辑开端的文化肇始于西方;而以时间概念为源流的文化开创于东方。东方文化的代表即中国文化又称为阴阳文化,是象思维科学产生的沃土。《周易》是象思维科学的典型代表,处处闪耀着阴阳文化的光辉,阴阳文化以真善美的追求和方式,诠释着“德行天下”和“道济天下”的文化内涵。下面从中国文化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道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元素、德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道(阳)德(阴)合一是人性修为的最高境界、坚持原则下的圆通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及结语几部分展开讨论。 [关键词] 时间文化;象思维科学;乾坤阴阳;道;德;道德;真善美;修为;境界; 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更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道属阳,德属阴,道(阳)是德(阴)的旗帜,德(阴)是道(阳)的载体,道德有自然之道德、社会之道德和人性之道德,就人而言,道(阳)德(阴)合一是修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然而,人分善恶,故既有善的道德合一,亦有恶的道德合一,有善德的人自然会彰善道,偶有恶行亦可能是一时糊涂,终能修成善果既行积善道而得福;而存恶德的人,亦会假行善道,实施恶行,但行积恶路而得殃。在社会中我们要有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智慧,

近君子远小人,抑恶扬善,彰道弘德,洞明事理,圆通心智,塑造完美人生。 1、中国文化是研究道和德的文化中国文化上下承载五千年历久弥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化是以时间为逻辑开端[1],以易理、气、阴阳、五行等象思维概念展开的文化长卷。提倡天道地德合一,如《易经?坤卦?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既是乾(阳)坤(阴)的卦辞也是清华大学校训。《国学的智慧》一书开篇明义即曰“阴阳互动的生命哲学”[2]。《易经》充满了辩证法、对立统一、天道地德、一阴一阳、轮转太极及象数变化哲理,均展现了时间文化的丰富内涵[3]。君子依顺天地之道,一方面积极进取,外求功业,运用潜能,努力创造,为世界创造宝贵财富,为人生谱写精彩华章;另一方面,谦退自处,内求美德,守持仁心,广施恩惠,为他人带来尽量大的福利,为后人留下尽量大的精神财富。许多人不懂“天地和德,阴阳合一”的道理,或者一门心思求功业不修品德,或者过于注重品德而不求功业,殊不知:“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将阴阳分拆偏执一端,要么一事无成,要么不能长久。历代成大事者,无不有“道济天下”之能,亦有“德行天下”之志。“道济天下”的方式古人归纳为三种:立德,立功,立言。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影响了数代人,那是以“立德”传道;秦始皇以强大的兵马统一天下,那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成都市温江二中余显文 【内容摘要】孝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对维系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中外各民族社会生活和家庭伦理道德中 体现出的孝亲文化元素,对当代孝亲文化的重构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孝?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说文解字》说:“孝,善待父母也。”指赡养父母,对父母顺、敬、养。“亲”最早指“孝”的对象,即父母,作为动词指“赡养,亲爱,亲近”,后来进一步演变为亲近他人,与他人和环境形成亲善和睦的关系。“孝?亲文化”的本质是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孝”的本质指出:“独有‘爱’是真的。”【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P126】这个“爱”不仅是对父母的爱,也是人类对生命馈赠、传承和扶养的广义的报偿,是亲情的直接外显,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天然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孝?亲文化”就不是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因为,“亲情、亲爱、尊重、敬慕、善良”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底色。 有人说,西方主流文化中没有“孝?亲”的概念,外国人根本不讲孝,显然是片面和武断的。需要承认的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发展历史有别、文化背景差异和生活方式与习惯不尽一致,“孝?亲文化”的表现形式客观上存在差别。对中外“孝?亲文化”进行比较,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优秀文化内核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一、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表现 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的层面,即“同质”的一面,但由于文化土壤不同,文化源头不一样,在文化同质的基础上又产生文化异质;孝亲文化也是如此。 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主要体现在: 1、敬祖:祖先崇拜是孝亲文化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崇祀故去的祖先亡灵为载体,以缅怀亲人,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台湾王祥龄先生在《中国古代崇祖敬天思想》【台湾学生书局,1992】一书中指出:“祖先崇拜的产生是人类为追索其祖源而展现的对生命本质与价值意识的一种外显形式”。钱穆先生认为:“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