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

《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色彩蕉萃,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呆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众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以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既放——放,被流放

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

C.宁赴湘流——赴,投入

D.鼓枻而去——鼓,敲打

2.以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父见而问之——渔父莞尔而笑

B.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

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呆滞于物

D.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色彩蕉萃,形容枯槁”两句描述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明哲保身、毫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D.文章擅长应用对照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山人形象。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参考答案

1.B

2.D

3.D

4.(1)为甚么遇事沉思,行动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流放?

(2)怎样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感染污浊的外物呢?

参考译文

屈原被流放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蕉萃,神情枯槁。(湖上的)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样竟成了这般样子?”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扭转。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块儿扬泥荡波?

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随着吃糟饮酒?为甚么要想得那末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众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流放呢?”

屈原道:“我据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怎样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遭到外界的肮脏感染?我情愿将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以内,却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就这样唱着歌远去,再也不与屈原说甚么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 淈(gǔ)泥??鼓枻(yì)?濯(zhuó)缨???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憔悴,形容 ..枯槁 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今义:把东西举高 四、重点实词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糟:酒糟。歠:饮。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玷辱。 ..,受物之汶汶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六、一词多义 1.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3.于 (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4.被动句 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 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鱮。”[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义臣遇不到明君,心里是何其的悲愤与失落!在屈原的理想这般失落,人生追求这般无奈与痛苦之际,一位“渔父”踏浪而来。渔父见到屈原时脱口而出:“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一见面就准确的判断出屈原的身份,说明他并未对世事一无所知,而应该是相当了解。屈原作为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的贵族官员,以他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为何会流落至这种人迹罕至的江边?渔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屈原自己的回答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多么自负与自傲的回答,将自己的“清”“醒”与世人的“浊”“醉”截然对立开来,自己的“清”与“醒”不为世人的“浊”“醉”所容,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者倾听他心中的那份执着的理想与追求,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淈( gǔ)餔( bū)歠( chu?) 醨( lí)汶( mén)枻( yì)濯( 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通假字

《老人与海》中考常考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部分 1)老渔夫已经(84 )天没打到鱼了。 2)老人太太留下的遗物中,有两幅图画。它们分别是(《耶稣圣心图》)和(《考伯瑞圣母图》)。 3、老人出海时从来不带饭,他只带(.一瓶水)。 4、老人仅仅只是抓到那条大鱼,不算回来的时间,花了将近( 3 )天。 5、老人抓到大鱼后要带回去,可却把(鲨鱼)引来了,把他的大鱼全给吃了。 6、老人在大鱼遭鲨鱼偷吃时,英勇地把鲨鱼杀死,并说: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人可以毁灭,但不能(挫败)。 7、经过鲨鱼群的偷吃,大鱼还剩下(鱼头) 8、老人用(鱼叉)打败了第一只鲨鱼。 9、这条鱼从鼻尖到尾巴总共(18 )英尺。 10、后来,浪把(鲨鱼)的遗骸卷上岸,又卷回了大海。 第二部分 1、本文主人公是(A )。 A. 老人 B.小男孩 C.皮里哥 3、老人早上一般会喝什么,那是他一整天的营养(A )。 A.咖啡 B.果汁 C.含矿物质的水 4、老人抓那条大鱼,花了将近(C )。 A.2天 B.4天 C.3天 5、什么鱼最后将大鱼吃掉了(B )。 A.鲸鱼 B.鲨鱼 C.食人鱼 6、老人打算怎样处理鱼头?(A ) A.让皮里哥劈碎,放进捕鱼机里 B.将它当作晚饭吃掉 7、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C ) A.宽容 B.善良 C.不怕挫败 8、老人打的大鱼有多长(B ) A.17英尺 B.18英尺 C.20英尺 9、小男孩跟老人打鱼跟了多少天(C ) A.20 B.30 C.40 10、老人名叫(A ) A. 桑提亚哥 B.皮里哥. 第三部分 1、《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 2、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 3、圣地亚哥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 4、圣地亚哥十分(孤独),只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跟他在一起。 5、老人在每天早上负责(把曼诺林叫醒)。 6、圣地亚哥爱大海,他认为海是(女人)。 7、一段时间,老人独自乘小船打鱼,他连打了(84 )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 8、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人运气差,让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 3 )条好鱼 9、在第85天,老人终于钓上来了一条大(马林)鱼。 10、老人与大鱼整整搏斗了( 两天两夜)。 11、在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一夜)的时候,老人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掰手腕的经历。 12、与大鱼搏斗时,老人饿了,就从(金枪鱼)身上割下几片肉,放在嘴里慢慢嚼。 13、在老人得到大鱼的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它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 14、老人用(鱼叉)杀死了第一只鲨鱼。 15、在随后的搏斗中,他改用(短棍)与鲨鱼搏斗。 16、鲨鱼吃光了鱼肉,只剩下(鱼头)和(鱼尾)留给了老人。 17、在拖鱼返回的途中,老人共遇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2、题目解说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凝滞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渔父

渔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朗读课文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3、展示重点字词: 渔父(fǔ)枯槁(gǎo) 餔(bū)其糟濯(zhu?)吾足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 凝滞(zhì) 皓(hào)皓之白物之汶(mén)汶歠(chu?)其醨(lí) 4、文言知识整理:(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总结)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醴?(表并列)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鼓枻.(yì)濯.(zhuó)缨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 1 举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渔父》翻译、解析

渔父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成语:哺糟歠醨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

读《渔父》有感

读《渔父》有感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河边偶遇,屈原与渔父的一段对话,把两个人在面对自然、社会、政治上的丑恶时,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处事风格展露出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屈原的态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最终对丑恶污浊的世界采取了一种决然自绝的态度。屈原代表的是当时儒家的主要思想,宁折勿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洁身自好,以天下为己任。 屈原,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忠臣,才华横溢的诗人,英勇不屈的烈士。但我更想说他是历史选择的人,禁得起时间磨砺的人。为什么他能被铭记数百年?因为他的忠烈、忠诚、忠勇? 我更想说他的忠是顺应当权者的需求,有利于当权者巩固自己的权利能够保证当权者的优越感,确保其地位,亦有利于确保社会的稳定,所以他的形象才会如此深刻的被铭记,以至于今。 历史上的忠臣多如牛毛,但为什么只有他对我们有如此的影响?也许因为他是第一个敢如此座的人吧,为国舍身取义,为国投江,何人有勇气像他一样,舍弃一切,只为心中的坚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地步。 “第一”总是难忘的,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第一是喜剧,等二就是悲剧,明明只有一步之遥,却是天与地的距离,咫尺天涯。屈原的投江,是一段悲剧,但创造了一段辉煌,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墙。 中华自诩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殊不知人性亦传承了五千年。那种铭刻在骨子里的意识是已经烂在灵魂里了——忠。屈原的形象正好符合这一点——已经烂在灵魂里的忠。 《渔父》这一文正形象的看出这一点。这可能就是经典,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一点,被人不断铭记、惦念追求的,只是忠的意义有所区别:从对他人忠心到要求他人忠心,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文明的延伸,知识的内涵在不断拓展,人类在进步。 苦难的求索者,也是民族之魂的奠基人。这些人,总是在矛盾与痛苦中经历过的。《渔父》反映的正是这种纠结,直至无法解决而舍生取义。也许,后人从屈原的死当中找到了活着的价值。

试探“渔父”意象

试探“渔父”意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渔樵耕读,“渔“位于首。“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渔父知识点梳理精选版

渔父知识点梳理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fǔ) 枯槁(gǎo) 凝滞(zhì) 莞尔(wǎn)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 淈(gǔ)泥?鼓枻(yì) 濯(zhuó)缨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枯槁 ..憔悴,形容 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四、重点实词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糟:酒糟。歠:饮。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 ..,受物之汶汶 玷辱。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六、一词多义 1.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3.于 (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题春江渔父图》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春江渔父图 元代:杨维桢 原文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的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翩飞,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平添无限生机。 次句写近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打着浪花。在这里,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如此看来,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则是渔父借以栖身的房屋。如今渔父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而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的“槎头缩颈鳊”,也就是武昌鱼。这本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鱼人大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该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向往与渴求。 作为一首题画诗,显然侧重对于画面的解释,这样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白、流畅的风格,取得了与画面、与主旨的一致。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餔(b n )其糟而歠 二通假字渔父 子非三闾大夫与三词类活用安能以皓皓之白. 鼓枻而去,乃歌.曰四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至于斯?4何故深思高举5圣人不凝滞于物(chu b)其醨(I i)汶汶(m G)淈(g u )泥 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5.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6.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 字音 渔父(f u)枯槁(gQ)凝滞(zh I)莞尔(w m)鼓枻(y l)濯(zhu o )缨 “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颜色,古义:脸色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至于,古义:到。 高举,古义:行为高岀世俗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 1举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既放——放,被放逐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C.宁赴湘流——赴,投入D.鼓枻而去——鼓,敲打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父见而问之——渔父莞尔而笑B.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D.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两句描写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参考答案1.B2.D3.D4.(1)为什幺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2)怎幺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通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 “渔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只在唐朝一代,就有王维的“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韩愈的“频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和张志和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等;清朝翰林学士查慎行曾在皇帝面前赋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具有“烟波钓徒查翰林”的美誉,真是脍炙人口。人们甚至愿意把蔑视皇帝权威的严子陵也看作“富春江上一钓徒”,至于另外在诗文中提到的“渔夫形象更是不胜枚举。这么多的“渔夫”形象散布在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中国文学中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对“渔夫”形象津津乐道呢? 一、渔夫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夫”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夫》一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夫(父)。作者具体写了渔夫跟孔子的答对,结果是孔子“对渔夫礼拜有加”。这一典故在《论语》中不见,显然是作者把他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来攻击儒家。但这篇文章中的渔夫形象并不丰满,因为作者只是单纯描述了一段论辩性语言. 最早确立”渔夫“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是《楚辞》中的《渔夫》一篇,作者假托屈原。后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实的,就全文收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见高中课文六册《屈原列传》),作品中,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含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夫”的形象。渔夫见了屈原便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当听屈原用“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来回答自己时,渔夫是这样说的:“世人浑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他巧妙

《渔父》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渔父》知识点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既:) 2.是以.见放(以:)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而:) 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而:) 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 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歠:) 7.新沐.者必弹冠(沐:) 8.新浴.者必振衣(浴:) 9.受物之汶汶 ..者乎(汶汶:) 10.渔父莞尔 ..而笑(莞尔:) 11.鼓枻.而去.(枻:;去:) 12.可以濯.吾缨.(濯:;缨:) 二、一词多义 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⑷游.刃有余() 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 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⑶戍卒叫,函谷举.() ⑷举.大计亦死() 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⑹杀人如不能举.() 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⑶恐年岁之不吾与.() ⑷苏子与.客泛舟() ⑸则与.斗卮酒() 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 ⑵何故至于.斯() ⑶葬于.江鱼之腹中()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⑹故燕王欲结于.君() 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鼓.枻而去(鼓:)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歌:) 3.安能以皓皓之白.(白:) 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颜色 ..憔悴 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 ..枯槁。 古义: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何故至于 ..斯 古义: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表示另提一事。 4.圣人不凝滞 ..于物 古义:今义: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 5.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 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 2.屈原既放 3.是以见放。 4.圣人不凝滞于物。 5.令自放为? 6.游于江潭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行吟泽畔

《渔父·渔父醒》译文及赏析

《渔父·渔父醒》译文及赏析 《渔父·渔父醒》译文及赏析 《渔父·渔父醒》 宋代: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译文 渔父酒醒以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醒了以后还会再喝醉,醉了以后又会再醒。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注释 午:正午,晌午。 梦断:梦醒,酒醒。 今古:古往今来。 赏析 “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

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此处点化运用了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是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境界就升华一次。循环往复,不断进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重九》),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从“莫问”到“俯仰”再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第三首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渔父(苏教版)

渔父(苏教版)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

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

《渔父》公开课教案讲解学习

《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并体会渔父的形象在本文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重点句式 难点:渔父形象的深层含义 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冯友兰先生说过“我国文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中国自古有之,而屈原应该是较早实践这种精神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二、走进文本 1、初读文本,正音。 (1)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写的实际上是一场对话,这种对话问答的形式使你们想到了我们以前学到的古代的哪种文体?(赋)没错,这种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写法已比较接近,所谓“赋者也,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2)那么,在这场对话中,谁先登场的?(屈原)此时的屈原境况如何? 遭遇:被放逐 外在形象: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内心: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无人可解 (注意在此穿插课文第一段的文言知识,特别注意: 既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形容至于是以见放) 在这种处境之下谁出现了?(渔父)。渔父的出现解开了屈原心中的郁结了吗?(没有)没有,因为二人的对话产生了分歧。 (3)请同学分析一下二人对话的分歧在哪里?从中体现了二人怎样的形象? 屈原:水清——我清 洁身自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仕者形象 水浊——独清 渔父:水清——濯吾缨 与世推移——和光同尘的隐者形象 水浊——濯吾足 (穿插文言知识重点讲解: 与世推移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讲解“水清”与“水浊”的象征意义 水清——世道清明水浊——世道黑暗) 2、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文学史上的渔父形象

文学史上的渔父形象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给所论之渔父(一般还有诸如渔夫、渔翁等称呼)特意加个引号,是因为讨论所及,不完全限于那种以打渔(包括钓鱼、捕鱼等活动)为生的人,而还包括更为广泛的在水上讨生活的人群。但就整个中国文学史(指的是从古代拉通到现当代。以下如非特别指出,文中所说文学史即此意义)来看,由对打渔为生的渔父到更广泛一类人物的观照,是经历了一个前后不同的视角变化过程的,且由此而有本文所指陈的“渔父”形象的古今演变。 一一般认为,姜尚是出现在历史上的第一个渔父。关于姜尚(又叫吕尚、太公望)之事,文献多有记载。《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谢曰:“……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①《史记?齐太公世家》亦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②《韩诗外传》卷八对姜尚事迹记得更为详细: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溪,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 ③此外,《吕氏春秋》、《说苑》、《水经注》等典籍对此也有记载。但问题是,这个叫姜尚的渔父,乃历史人物;上引文献材料,也主要

是从历史角度去进行记载的。不过,虽然这与我们要讨论的作为文学形象的渔父还有很大距离,但作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人物原型,它却不无启示,并由此与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了文学描写对象的“渔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文学史上,“渔父”被当做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首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④ 在这段文字以下,作者充分展开而叙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的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接着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接下去又进一步写渔父向孔子提出“真”;所谓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最后又描写了孔子对渔父谦恭、崇敬的态度。 虽然,在渔父与孔子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展开的活动中,作者真正的创作动机是要凸现隐藏在渔父形象背后的那个“道”,并以此来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