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一般分子量较小、生物活性高,主要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产生。细胞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形成网络,进而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或促进细胞增殖生长。但是细胞因子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会对机体免疫应答进行调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揭示细胞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下依据。现在已有近几十个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药物批准上市。

细胞因子受体命名规则比较简单,基本是在相应的细胞因子名称后面加Receptor(R)表示,如IL-2的受体就写成IL-2R。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

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Ⅰ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也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hematopoietin receptor family)。这类受体的结构特点:胞外区含有同源区(大概有200个氨基酸构成),膜外区近氨基端有二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其羧基端存在Trp-Ser-X-Trp-Ser(WSXWS,X代表任一氨基酸)残基序列。按照细胞因子家族可以分为如下类型:Ⅰ型白介素(IL-2,IL-3,IL-4,IL-5,IL-7,IL-9)受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受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生长激素(GH)受体,催乳素(PRL)受体,抑癌蛋白M(OSM)受体,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受体等。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大多数由多个亚单位构成,其中有属于结合细胞因子的亚单位或用来进行信号转导的亚单位。信号转导亚单位可以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共用,比如人的IL-3R,IL-5R和CSF2R均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其中α亚单位就属于细胞因子结合单位,β亚单位就由三种细胞因子共用来转导信号,这也使得IL-3,IL-5和GM-CSF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三者都可以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还有IL-3和GM-CSF 均可作用于造血干细胞。还有一种共用信号亚单位——γ亚单位,主要由IL-2,IL-4,IL-7,IL-9和IL-15的受体共用。在X-性连锁中正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中,正是由于这五个细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发生严重障碍造成的,使得细胞和体液免疫缺陷。

Ⅰ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比较多的是人IL-6及其受体IL-6R。IL-6的相对分子量受到糖基化和磷酸化的影响,不同细胞来源可能大小不一样。IL-6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如单核巨噬细胞、活化的T和B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IL-6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三种方式发挥作用。IL-6生物学功能非常广泛,比如诱导T细胞表达IL-2R,与IL-1和TNF协同作用激活T细胞。IL-6能促进B细胞增值与分化,造血干细胞再生和血小板产生,此外还能刺激下丘脑体温中枢。IL-6受体(IL-6R)由α和β两种跨膜蛋白组成。IL-6Rα和IL-6分子结合后再与两条相同的IL-6Rβ链结合使得IL-6Rα和IL-6之间的亲和力明显增高。IL-6Rβ链是IL-6R和IL-11R等5种不同细胞因子受体所共用的信号转导肽链,这些细胞因子受体统称为IL-6受体家族。

Ⅰ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已经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研究中,可以将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作为生物应答调节,用来治疗肿瘤,病毒性感染,造血障碍等疾病。如重组人IL-2用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癌症和AIDS的免疫治疗。抗IL-2Ra可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反应,防止移植器官的排斥。IL6具有抗白血病和抗转移作用,用它可以激活CTL,NK,LAK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IL6可以引起炎症,但也是一种全身性抗炎因子,它能刺激抑制炎症的蛋白。IL6R是多发性骨髓瘤、心房粘液瘤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的潜在药物靶点。

Ⅰ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其过程就是将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导入

体内,让其表达,进而达到治疗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或肿瘤的目的。如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免疫效应细胞中,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增强其抗肿瘤作用。还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到肿瘤细胞中制备出免疫原性更强的瘤苗,再通过细胞因子的旁分泌作用更有效的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将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导入靶细胞内(如TWFR导入肿瘤细胞中)使原来对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不敏感的细胞敏感性提高,利于细胞因子发挥治疗作用。

Ⅰ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已经用于临床,如应用CSF,IL3,IL6等防治化疗等引起的骨髓抑制;使用GM-CSF可有效使中性粒细胞回升;M-CSF及IL6对血小板回升效果良好;EPO可预防和治疗化疗导致的贫血。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意义研究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意义 研究 细胞因子是一类生物分子,可以调节机体内各个细胞之间的互相作用。它们与体内的受体蛋白质结合来传递信号,从而影响一系列生物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和死亡、免疫功能和炎症过程等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意义是当前生命科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细胞因子通常被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细胞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细胞因子(Cytokines)、趋化因子(Chemokines)等等。每种细胞因子在分子结构上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包括分子量、氨基酸序列、结构域等等。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们与受体蛋白结合的方式和效率,并进一步影响它们在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细胞因子受体是一类跨膜蛋白,通过胞内的一些信号转导机制实现对细胞因子的识别和传递信号。与细胞因子一样,受体的分子结构也是多样性的。一些受体只与一种细胞因子结合,而另一些受体可以与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受体的结构域和信号转导机制也各不相同,使得不同的细胞因子受体可以发挥不同的生物功能。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生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参与了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过程,控制了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也影响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过程。细胞因子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单向传递,而是复杂的生物过程。例如,一些细胞因子的受体不能仅仅通过维持二聚体形式而能够实现信号转导,而需要多聚体化才能发挥生物功能。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不但在生物学上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医学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许多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炎症性疾病等,都与细胞因子和受体的异常表达和功能有关。通过研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功能,可以为新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可利用细胞因子和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设计出靶向治疗药物。

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一般分子量较小、生物活性高,主要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产生。细胞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形成网络,进而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或促进细胞增殖生长。但是细胞因子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会对机体免疫应答进行调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揭示细胞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下依据。现在已有近几十个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药物批准上市。 细胞因子受体命名规则比较简单,基本是在相应的细胞因子名称后面加Receptor(R)表示,如IL-2的受体就写成IL-2R。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 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Ⅰ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也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hematopoietin receptor family)。这类受体的结构特点:胞外区含有同源区(大概有200个氨基酸构成),膜外区近氨基端有二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其羧基端存在Trp-Ser-X-Trp-Ser(WSXWS,X代表任一氨基酸)残基序列。按照细胞因子家族可以分为如下类型:Ⅰ型白介素(IL-2,IL-3,IL-4,IL-5,IL-7,IL-9)受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受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生长激素(GH)受体,催乳素(PRL)受体,抑癌蛋白M(OSM)受体,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受体等。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大多数由多个亚单位构成,其中有属于结合细胞因子的亚单位或用来进行信号转导的亚单位。信号转导亚单位可以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共用,比如人的IL-3R,IL-5R和CSF2R均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其中α亚单位就属于细胞因子结合单位,β亚单位就由三种细胞因子共用来转导信号,这也使得IL-3,IL-5和GM-CSF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三者都可以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还有IL-3和GM-CSF 均可作用于造血干细胞。还有一种共用信号亚单位——γ亚单位,主要由IL-2,IL-4,IL-7,IL-9和IL-15的受体共用。在X-性连锁中正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中,正是由于这五个细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发生严重障碍造成的,使得细胞和体液免疫缺陷。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细胞因子是一类分泌于细胞的蛋白质或多肽,它们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调控免疫、炎症及生殖等生物过程。细胞因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细 胞生长因子、细胞凋亡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通过与 其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信号通路,从而实现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它们被设计用来与特 定的细胞因子结合。细胞因子受体可以分为两类:细胞膜受体和胞浆受体。细胞膜受体包括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丝氨酸激酶受体、蛋白酪氨酸 激酶受体等,它们位于细胞膜的外部,当细胞因子结合到受体上时,受体 通过激酶活化的方式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胞浆受体位于细胞质或细胞 核内部,当细胞因子结合到受体上时,受体通过改变细胞内的转录因子活 性来传递信号。 细胞因子的受体与细胞因子之间的互作可以引起细胞的生物学响应。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与细胞膜受体TNFR结合后,可以触发多个信号通路,如NF-κB和MAPK等,从而诱导 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凋亡或增殖。另外一个例子是白介素-2(IL-2),它 通过与细胞膜受体IL-2R结合,能够激活细胞免疫反应,促进T细胞增殖 和功能发挥。 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与功能息息相关。细胞膜受体通常呈现单体或二 聚体状态,当细胞因子结合到受体上时,受体往往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 从而激活其内部的激酶活性。细胞膜受体结构包括外部的激活亚单位和跨 膜或胞浆内的激酶亚单位。这些激酶亚单位在受体结合后可以发生磷酸化 反应,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由于细胞因子的结构多样性,不同的细 胞因子受体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例如,酪氨酸激酶受体包括一个具有激酶

细胞因子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遭受病原微生物入侵、肿瘤细胞生长或自身组织受损等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迅速作出应答,对它们进行攻击和清除,以维护机体免疫稳态。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它们可以传递信号,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死亡和功能,从而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和类型。本文将细胞因子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细胞因子的分类和功能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和许多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根据它们的作 用和结构特点,细胞因子可以分为三类: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激活因子和细胞趋化因子。其中,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维持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细胞激活因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状态、增强它们的效应和生存能力;细胞趋化因子可以吸引特定的细胞到炎症或损伤部位,以参与免疫反应和修复组织损伤。 2. 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应答导致的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免疫系统在这些疾病中出现攻击正常组织的现象,这是由于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异常激活和漂移所致。例如,类风湿关节炎中,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和IL-17等调节和促进炎症反应和破坏关节,而利 用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治疗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3. 细胞因子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肿瘤是由于机体细胞发生遗传变异或突变而导致的异常生长,它们常常带有自 身特异性抗原,可以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然而,肿瘤细胞常常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清除。因此,利用细胞因子调控肿瘤免疫系统的应答,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使用IL-2、IL-7等能够促进T 细胞增殖和功能的细胞因子疗法,已经在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和研究。

细胞因子研究的最新进展

细胞因子研究的最新进展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身体内部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一般作用在 细胞间以及细胞表面上。它们在许多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都扮演着 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细胞因子的了解不断深入,对其探 究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本文将介绍一些细胞因子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IL-33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IL-33在免疫细胞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IL-33是一种白细胞介素,被称为IL-1家族成员。它普遍存在于身体中的多种组织中,如淋巴结、肠道、气道和皮肤等,但在正常 情况下IL-33的表达量很低。 研究表明,在炎症反应中,IL-33能够促进多种免疫细胞的增 生和分化。同时,它也能够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 IL-5、IL-6和IL-13等,从而加速炎症反应的发展。

此外,IL-33还与调节免疫反应和维持免疫稳态有关。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IL-33能够抑制免疫反应,从而避免身体受到 过度伤害。 二、IL-6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 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最近的研究发现,它在神经发 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IL-6能够促进新生神经元的增殖和生长,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IL-6还能够调节星形胶质细胞 和微胶质细胞的功能,影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IL-6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有关。例如,老年痴呆症的患者血液中的IL-6水平高于正常人群。这表明,IL-6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三、TNFα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TNFα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能够引起多种免疫细胞的产生和 炎症反应。然而,在某些疾病治疗中,TNFα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15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免疫受体是由一个由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叠加而成的免疫系统,又是一个弥散系统,在体内往复循环的免疫细胞之间没有固定的有线”连接。这样的一个系统有效运转有赖于不同细胞之间的有序分工合作,信息交换与密切协调。细胞因子(cytokine)是免疫细胞之间以及免疫细胞与其他组织之间相互交换的语言。所谓细胞因子是指是有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分子,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与相互调节,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15-1细胞因子的主要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ytokines)内分泌素也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浓度低等特点,能够远距离调解组织器官的功能。细胞因子与与内分泌素不同,他们不由专门腺体分泌,而是来自多种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以近距离调节为主。虽然已经发现200余种细胞因子,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结果来看,还有更多的细胞因子将被发现,他们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半衰期短,不在细胞内储存而是在被活化

后开始合成并且分泌的。 (2)多效(重叠)性(pleiotropism):多种细胞可以产生同一种细胞因子,一种细胞因 子可以对不同细胞发挥不同作用。 (3)丰裕性(redundant):两种以上的的细胞因子具有相同的或者相似的生物学作用的 现象比较常见。 (4)协同性(synergy):两种细胞因子同时作用于一个靶细胞的效应大于他们单独效应 之和,即为协同作用。 (5)拮抗性(antagonism):有是有两种细胞因子有相互抑制的作用,即为拮抗性。(6)网络性:细胞因子能够诱导或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形成细胞因子功能和调节 网络。 (7)效应延迟:靶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通常发生在几个小时内,需要新mRNA和蛋白质 分子的原位合成。 (8)效应范围:近距离作用为主。多数细胞因子在血液中是检测不到的,他们发挥作用 的方式以旁分泌(paracrine)和自分泌 (autocrine)为主,前者指其对临近细胞

细胞因子对冠心病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对冠心病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可以引起炎症反应的多种表现,常伴随组织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IL-6、IL-8、TNF-α及TGF-β等细胞因子在冠心病炎症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IL-6、IL-8、TNF-α及TGF-β四种细胞因子对冠心病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其为冠心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价值性参考。 标签:细胞因子;冠心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系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供血供氧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1]。细胞因子是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免疫及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类物质,可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调节白细胞功能和组织修复[2]。近年来,有关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研究,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3],本文就不同细胞因子对冠心病病情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其为冠心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价值性参考。 1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及分类 细胞因子是由致敏或活化免疫及非免疫细胞合成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可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肿瘤发生,在异常情况下亦可引起发热、炎症、休克等病理过程[3]。细胞因子的种类众多,生物活性各异,在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不同的作用,按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别: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GF-β)、集落刺激因子(CSF)和趋化因子家族[4]。 2 细胞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 冠心病的发病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引发的血管内皮炎症反应,而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广泛参与了冠心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有研究显示[5],炎症细胞因子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减少血管舒张因子NO的合成而损伤血管内皮,并通过促进单核细胞的活化及向内膜下迁移、干扰脂质和糖的代谢等环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另有研究显示[6],前炎症细胞因子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和微血管生成,促进炎症细胞的浸润,增加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加之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极易促使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 3 相关细胞因子对冠心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3.1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由活化的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IL-6在炎症反应中起核心调节作用,可通过刺激T细胞增殖、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而影响炎症、宿主防御及组织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形成的重要炎症细胞因子之一[7]。有研究显示[8],IL-6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内的水平是其血清中水平的200倍,且IL-6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提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内及血清中IL-6水平的改变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该研究亦显示,IL-6可促进心肌细胞内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强心肌细胞和白细胞的黏附作用,从而促进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最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细胞因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分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细胞因子是指一类具有细胞激活、增殖、特异性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生物学活性的分泌蛋白质,广泛存 在于生物体内,是调节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稳态的关键因素。本 文将从细胞因子的定义、分类、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四个方面 来进行讨论。 一、细胞因子的定义和分类 细胞因子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分泌性蛋白质,广泛存在 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发挥着调节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稳 态的重要作用。它们可以通过自分泌或是影响附近的细胞使它们 发生特定的生物学反应,包括激活、增殖、特异性分化、调节免 疫功能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功能表现,我们可以将细胞因子分为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有:

1、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合成。 2、细胞凋亡因子:促进受损细胞凋亡,调节正常细胞生长和功能。 3、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子、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等。 4、调节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调节性T细胞等。 5、其他类型:纤维连接素、细胞黏附分子、转录因子等。 二、细胞因子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细胞因子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在免疫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中。例如,在肿瘤学和肿瘤治疗领域,腺苷酸酰化酶(ADAR)的抑制剂可用于促进TNF-a和IFN-γ的生产,从而加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这一技术在抗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力。

此外,细胞因子在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取得进展。例如,改良的IL-2受体拮抗剂已成功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感染,比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三、细胞因子的应用前景 细胞因子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向。 1、细胞因子作为抗癌治疗的目标 在抗癌治疗中,细胞因子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可。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在某些肿瘤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通过突变和基因靶向研究,人们更能够对这些细胞因子的诱导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细胞因子也可以用于改善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其主要方式是调节内皮细胞的活动和功能。例如,调节型T细胞能够通过产生细

IL-12家族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IL-12家族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在广泛的细胞因子中,白介素IL-12家族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和免疫学特征,在免疫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白介素IL-12家族成员由IL-12、IL-23、IL-27和IL-35组成。IL-12细胞因子主要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在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中发挥作用,本文对IL-12家族成员的一般特征、细胞因子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受体及其选择不同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了简短概述。尽管IL-12家族因子及其受体和下游信号成分具有许多结构相似性,但是它们的生物活性却不尽相同。IL-12家族成员之间有一些相似和不相似之处,使之成为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独一无二的桥梁。白介素IL-12和IL-23在p40亚基中相似,是促炎细胞因子和前列腺细胞因子,分别在辅助T细胞的TH1和TH17亚型的发育中起关键作用。IL-27最初被认为是促炎细胞因子,但现在的共识是IL-27是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35是该家族最近确定的成员,由胸腺来源的天然调节性T细胞(nTreg细胞)群体产生,属于有效的抑制性细胞因子。这就使得IL-12家族因子分成了两类:IL-12和IL-23是阳性调节因子,IL-27和IL-35是负调节因子。IL-12家族的生物活性表明它们在不同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辉煌的前景。IL-12家族的成员是几种治疗方法的候选者,包括基因治疗、癌症治疗、肿瘤治疗和疫苗接种。 白介素IL-12家族因子介导T细胞发育,属于异源二聚体糖蛋白,其中一个亚基是IL-6样蛋白,另一个是IL-6可溶性受体样蛋白,因此这类细胞因子也被称为IL-6/IL-12家族细胞因子。IL-12、IL-23和IL-27主要由活性的抗原呈递细胞(APC)产生,IL-35由活化和静止的调节T(Treg)细胞产生,包括胸腺起始的Treg(天然Treg细胞)和外周诱导的Treg (iTreg)细胞,调节B(Breg)细胞也可以低水平的产生IL-35。白介素IL-12家族因子都参与与CD4+Th细胞相关的细胞学和生理活动。IL-12和IL-23是Th1和Th17细胞活性的必需细胞因子。 白介素IL-12家族因子是由异源二聚体构成,即a链(p19、p28或p35)和b-链(p40或Ebi3)。a链具有IL-6家族所属的IL-6超家族的四螺旋束结构特征。相比之下,b链与细胞因子的I类受体链(如IL-6Ra)具有同源性。p40链可以与p35或p19配对以分别形成IL-12或IL-23,而Ebi3可以与p28或p35配对形成IL-27或IL-35,详见上图。受体链也被多种细胞因子使用(图1)。IL-12信号通过IL-12Rb1和IL-12Rb2,而IL-23信号通过IL-12Rb1和IL-23R。相比之下,IL-27使用IL6ST(GP130)和IL-27R,而IL-35通过

免疫细胞因子IL-18的作用及药物研究进展

2022免疫细胞因子IL-18的作用及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一种强有力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宿主防御感染,以及调节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据报道,一些免疫相关疾病患者的血液中IL-18水平升高,如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1型糖尿病、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和炎症性肠病。而动物模型试验也清楚地表明IL-18参与了一些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或发展。 本文就IL-18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病理作用进行综述,还汇总了一些靶向IL-18的单克隆抗体和其他药物。目前来看,大多数IL-18靶向药物在体外、体内和人体研究中仅显示出部分效力或完全无效。 IL-18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许多类型的细胞(包括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都能产生IL-18。最初认为,IL-18仅由Kupffer细胞和肝内定居型巨噬细胞分泌。实则大多数内皮细胞、角质细胞、成骨细胞、大部分肠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也会释放IL-18前体。 IL-18在免疫细胞上的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为触发先天免疫系统, IL-18与IL-12结合,刺激自然杀伤细胞对恶性肿瘤和感染作出反应。

而在适应性免疫系统中,IL-18促进了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这些表现揭示了IL-18在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潜在作用,如RA、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和1型糖尿病等(图1)。 IFN-fu TNF-a, Ibllpj NO and other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leads to Dvecactivatiion of inflarnmat曰ry cells leading to tissue damage 图1白介素18的细胞来源及信号转导机制 靶向IL-18的单克隆抗体和药物 鉴于IL-18在炎症中的作用,靶向IL-18似乎是一种潜在治疗方法。 具体而言,靶向IL-18的策略有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IL-18、抑制细 胞内IL-18的产生、抑制细胞内IL-18的分泌等。表1展示了一些靶 向IL-18治疗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试验。

IL-17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家族研究进展

白介素IL-17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家族研究进展 白介素-17(IL-17)主要由T辅助细胞TH17产生。IL-17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炎症因子和抗微生物蛋白来识别介导自身免疫和慢性感染的靶基因,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IL-17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白介素-17(IL-17)已经发现的成员有6个,分别是: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也被称为IL-25)和IL-17F。随着研究的深入,IL-17产生细胞除了TH17细胞外,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细胞可以产生,比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CD-T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CD8+ 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嗜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和淋巴组织诱导物(LTi)细胞等,在上皮细胞、周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肿瘤细胞中也可产生白介素IL-17。在IL-17家族的6个成员中,IL-17A是IL-17家族的原型,IL-17F 与之同源性最高(50%),并且编码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同一区域6p12,其它与IL-17A同源性较差,只有16%-30%,且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但这些细胞因子在人、鼠种属间的保守性较高(62-80%)。IL-17家族成员以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发挥功能。IL-17A、IL-17E、IL-17F是重要的促炎症因子,而IL-17B、IL-17C、IL-17D的功能还尚待研究。 白介素IL-17受体(IL-17R)家族由5个成员组成:IL-17RA、IL-17RB、IL-17RC、IL-17RD、IL-17RE。IL-17R由27个氨基酸的N-末端信号肽、293氨基酸胞外结构域、21个氨基酸的跨膜结构域和525个氨基酸异常长的胞质尾巴构成的单程跨膜蛋白。IL-17受体家族成员之间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复合物,如IL-17RA与IL-17RC复合体介导细胞对IL-17A与IL-17F 的反应,IL-17RA与IL-17RB复合体介导细胞对IL-17E的反应。IL-17RA作为这个家族迄今为止最大的分子,编码的基因位于染色体22上,是至少4个配体传递信号的通用亚基。其他受体的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3上。L-17RA广泛表达,特别是在造血组织中表达水平高。IL-17RB能结合IL-17B与IL-17E,它主要表达于各种内分泌组织及肾、肝和TH2细胞。 IL-17RD负调控FGF介导的Ras-MAPK及PI3K信号通路。人的IL-17RD也能抑制FGF依赖的ERK激活与FGF依赖的增殖,但鼠的IL-17RD却能结合TAK1激活MAP2K4-JNK信号通路。IL-17受体家族中被了解最少的成员是IL-17RE,近来研究表明IL-17C可能是它的配体。

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用及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因子( cytokine) 是一类由各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糖蛋白。通常所说的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因子、单核细胞因子及其他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免疫激活作用,有关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细胞因子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对其应用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细胞因子、免疫、应用 1.细胞因子的特性 尽管细胞因子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广泛,但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多为糖蛋白,分子质量一般为10~25ku,有的为8~10ku。②通过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其相应的生物学效应。这类结合的细胞因子亲和力较高,在极低浓度下亦显示出生物学活性。③一般在局部发挥效应,这种效应既可针对产生该细胞因子并且具有受体的细胞———即自分泌(autocrine)作用,也可针对邻近的细胞———即旁分泌(paracrine)作用。④分泌期短,一般仅为数天,且其半衰期也很短。⑤一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并显示出多种生物学功能,即具有多效性;同时多种细胞因子也可作用于同一种细胞发挥相似的生物学作用。⑥细胞因子之间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控、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而组成一个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免疫反应协调网络,共同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⑦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不可缺少的成分。 2.细胞因子的应用 大多数细胞因子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产物,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清除病原体不可缺少的成分,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体内分泌的细胞因子过多,亦可引起病理性反应。因此,细胞因子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已成为医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的重要领域,进入临床应用的细胞因子逐年增多,它们在人类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细胞因子一方面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如免疫缺陷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及肿瘤等,另一方面可以导致和/ 或促进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等。因此,细胞因子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支气管哮喘患者体内的IL24、IL25、IL210及IL213等Th2型细胞因子浓度显著升高,在其作用下IgE合成增多,IgE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从而引起本病的发生。应用IFN2γ和抗IL24抗体或IL24R可减少Th2型细胞因子产生,从而抑制过敏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病灶中IL22和IFN2γ产生明显增加,而在恢复

(推荐)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因子有200多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因子被发现,并且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和蛋白重组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被纯化制备。细胞因子功能多样,不同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同一因子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因此,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功能图。而细胞因子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行。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会对细胞产生作用,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机体免疫应答,为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Ⅱ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 ),也称干扰素受体家族(Interferon receptors family)。主要包含Ⅱ型白介素(IL-10,IL-19,IL-20,IL-22等)受体,Ⅰ型干扰素(IFNA,IFNB)受体和Ⅱ型干扰素(IFNG)受体。此类受体的结构特点治是在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四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细无Trp-Ser-X-Trp-Ser序列,一般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异二聚体或多聚体。II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由串联Ig样结构域组成,细胞内结构域通常与属于Janus激酶(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相关。

IL-1家族及其各成员研究进展

IL-1家族及其各成员研究进展概述 目前,已经发现的白介素IL-1家族包含12个成员:IL-1α,IL-1β,IL-1受体拮抗剂(IL-1ra),IL-18,IL-18BP,IL-33,IL-36A,IL-36B,IL-36G,IL-36ra,IL-37和IL-38。IL-1家族各成员基因结构高度保守,可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编码IL-1家族基因大多数聚集在人染色体2的400Kb区域(IL-18和IL-33除外)。IL-1家族细胞因子基本都是细胞外分泌,只有IL1RN(编码IL-1Ra的基因)编码一种能够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泌细胞因子的经典信号肽。白介素IL-1家族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表达,功能也是多种多样(详见图一)。 图一:白介素IL-1家族各成员表达细胞或靶细胞及其主要功能示意图 注释:IL-1家族各白介素主要表达或靶细胞示意图,: Astrocytes, : Macrophages, : Monocytes, : Fibroblasts, : Neutrophils, : Megakaryocytes, : Keratinocytes, : T Cells, : Epithelial Cells, : Endothelial Cells, : Nuocytes, : Eosinophils, : Basophils, : Dendritic Cells, : NK Cells, : Mast Cells, : Kupffer Cells, : Osteoblasts, : Chondrocytes, : B Cells, : Plasma Cells;主要功能示意图,:调节免疫反应,:诱导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造血或神经系统和心脏的发育,: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信号转导相关;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近期在官网分享的细胞因子海报(Post of human cytokine and chemokine-Cell sources, cell targets and major funcetions)。 白介素IL-1家族成员是是先天免疫和炎症的中枢介质,具有多种局部和全身效应的多效细胞因子,在多发性炎症疾病的生物学中起关键作用。大多数IL-1家族细胞因子具有促炎活性(IL-1α,IL-1β,IL-18,IL-33,IL-36α,β,γ),而部分抗炎作用(IL-1Ra,IL-36Ra,

血清干细胞因子SCF及其受体c—kit的研究进展

血清干细胞因子SCF及其受体c—kit的研究进展血清干细胞因子(SCF)为一种新型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且其是通过骨髓 基质细胞所产生的。c-kit是原癌基因编码的I型跨膜糖蛋白受体。SCF/C-kit是人类多种组织和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和凋亡的重要调控因子。该文主要对血清干细胞因子(SCF)的分布以及特点、C-kit基因生物学特征、SCF/C-kit支气管哮喘进行综述,为SCF/C-kit的作用机制研究和更好地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干细胞因子(SCF);C-kit;支气管哮喘 1 血清干细胞因子(SCF)的分布以及特点 血清干细胞因子SCF在造血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中分布广泛。3%~6%的正常人的骨髓干细胞则对干细胞因子进行了表达,在人体CD33呈阳性的造血细胞里大概有60%~81%的细胞一起对干细胞因子进行了表达[1]。前驱细胞、生殖细胞、被ADP所活化的血小板及黑素细胞上均表明有血清干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样,在正常的B、T淋巴祖细胞上也发现了有干细胞因子表达,相关研究表明大约有81%的祖B细胞有干细胞因子的表达,但随着干细胞因子其表达密度慢慢下降,细胞逐渐分化成熟。即将成熟的B淋巴祖细胞亚群里,其中CD3+和CD8+的细胞上面SCF其表达密度高达36%,且相对来说是最高是,人造的血系统肿瘤其细胞上有干细胞因子的表达,其中白血病细胞和急性髓细胞中的干细胞因子呈阳性表达,并且SCF能刺激该类细胞的增殖。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显示,霍奇金淋巴瘤其淋巴结里有血清干细胞因子的表达[2]。且相应的干细胞因子在许多类造血细胞其细胞系上同样也有表达,例如红细胞、髓细胞的及巨核细胞其细胞系。研究所发现了在肺癌、妇科肿瘤及乳腺癌等肿瘤里,均有干细胞因子以及C-kit共同表达的现象。此外,目前相关研究显示在子宫肉瘤、卵巢上皮性癌的组织细胞里均有C-kit的表达。在进行了大样本调查研究所证明了,在肿瘤的异位内膜当中有C-kit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的腺体当中有SCF的表达,呈现弱的表达,并且局限于基底层基质以及腺体当中,而在间质当中并没有SCF的表达。Huang等通过实验证实:在子宫内膜,不论是在异位内膜或在位内膜当中,其增生与增殖及分泌时的质细胞里均未见C-kit表达;无肿瘤的妇女以及健康C-kit 在子宫内膜的腺细胞里表达不明显,并且在EMs妇女异位内膜里C-kit的表达明显增加;C-kit的表达在不同月经周期阶段其差异也不明显,而在妇女其子宫内膜的增殖期间,C-kit 的表达有所增高[3]。该研究进一步表明,根据异位组织种植位置的不同,C-kit 在异位内膜里所表达的数值也不一样,且异位腹膜和直肠的C-kit其阳性表达高达91%,而且卵巢的子宫内膜以及异位于腹膜C-kit的表达均相对较低,分别为21%、36%。总的来说,从以上国外相关资料可见,C-kit 和肿瘤的发病原理与侵袭性有着紧密联系。C-kit从多环节参与肿瘤的形成,其中包括有血管的形成、侵袭和凋亡等。 2 C-kit基因生物学特征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细胞中运输的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细胞中运输 的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桂钰;葛健;夏瑞祥 【摘要】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主要表达在骨髓的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中,能够特异性地引起表达CXCR4的相关细胞的生理及病理反应.既往的研究表 明,SDF-1及CXCR4在促进心脏,血管的稳态及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分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更进一步研究了二者在相关细胞中的表达,运输,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他影响因素等,进而对于二者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该文对于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细胞中的表达及运输机制进行简要归纳和综述.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 【年(卷),期】2013(017)011 【总页数】3页(P1836-1838) 【关键词】SDF-1;CXCR4;Gα13;Rho;IL-21;CD63;造血干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细胞迁移;归巢;内化;转胞吞 【作者】桂钰;葛健;夏瑞祥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安徽,合肥,2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骨髓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的SDF-1及其受体CXCR4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 造血的生成,胚胎发育及组织再生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DF-1及CXCR4 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规律,调控机制,旨在能够提高和改善骨髓造血龛中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而对于改善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迁移和归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CXCR4的表达不仅存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龛中,一些细胞中的SDF-1和CXCR4的表达和运输,以及相关因子的介入,同样导致二者表达和运输的异常, 调控机制的改变以及疾病的发生。因而,对于二者在细胞表达及运输中的机制研究对于相关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有着巨大的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意义。 1 SDF-1及受体 SDF-1是一类具有趋化活性的细胞因子,属于CXC型趋化因子,由骨髓基质细胞及其他相关的间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SDF-1的缺失会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动员,缺失,再植异常,它能够支持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等在骨髓中的作用[1]。除此之外,SDF-1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除了影响细胞的运输,存活,也能够影响各种类型细胞的相关因子在各自的微环境中的基因表达[2]。SDF-1这种小肽介质能够发挥这些作用,均是通过其相关受体来实现的,其中包括已知的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CXCR4[3]以及表达在活化的内皮细胞及多种肿瘤细胞系中的CXCR7/RDC1[4]。SDF-1与CXCR4及 CXCR7之间除了配体和受体的结合特性外,三者之间的作用可以相互 影响,例如,用CXCR7的拮抗剂CCX733封闭 CXCR7能够削弱SDF-1/CXCR4介导的内皮细胞的黏附及转胞吞作用[5]。CXCR7虽有与SDF-1的特异性结合 特性,但其作为SDF-1的受体仍有许多无法介导的生物学过程,而SDF- 1/CXCR4的存在却能够实现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DF-1和CXCR4除了在骨髓造血及细胞支持中发挥重要的作

新型细胞因子IL-18,肿瘤免疫治疗迎来新进展

新型细胞因子IL-18,肿瘤免疫治疗迎来新进展 细胞因子作为历史上第一款被FDA批准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IFNα, 1986 & IL-2, 1992/1998)【1】, 其后的发展并不顺利。细胞因子是一种小的,可溶性的信号蛋白,作为对严谨但低效的细胞直接接触或多重信号调控机制(“静”“慢”) 的补充,细胞因子能够直接并且快速的启动免疫反应(“动”“快”) 应对紧急的信号。 从最早期抗病毒的干扰素家族,到引起炎症和激活淋巴细胞的“monokine”和“lymphokine”等,细胞因子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细胞反应,尤其调控着免疫细胞或者非免疫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和效应功能。这些功能对于免疫系统和免疫细胞在对抗病原菌入侵和肿瘤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细胞因子因其多能性(pleiotropic)、冗余性(redundant)、不同的产生来源(resource) 和作用终端(destination),以及其作用的多种方式(autocrine, paracrine & endocrine),编织了一张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 同时,细胞因子的高效性让自然进化了严格的负调控机制,大大削弱了其生物学功能。这些因素导致细胞因子治疗容易产生各种副反应,药物耐受度低和高毒性,使得天然的细胞因子并不适合作为可以利用的药物靶点【2】。近年来,利用定向进化等手段精确的“设计”和改造细胞因子从而去除其不利的生物学特性,成为该领域新的亮点【3-5】。 2020年6月24日,Nature杂志发表了耶鲁大学Aaron Ring课题组以周挺博士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文章:IL-18BP is a secreted immune checkpoint and barrier to IL-18 immunotherapy,首次报道了IL-18的天然假受体IL-18BP作为一种新的可溶性的免疫检查点抑制了其抗肿瘤功能,并通过定向进化手段将IL-18改造成不结合假受体但保有信号传导功能的DR-18(decoy-resistant IL-18),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细胞因子及其基因多态性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及其基因多态性在精神分裂 症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生物功能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生物功能 近年来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与免疫异常有关。细胞因子(Cytokine,CK)则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不仅参与免疫调节,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产生重要影响,参与了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精神分裂症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发生改变,导致神经递质代谢的改变,从而影响神经发育,并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过程中的神经变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及水平为遗传基因所控制[1],个体差异很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细胞因子基因调节区或启动区的多态性。体外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影响个体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不同个体其细胞因子分泌量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因免疫调节所致,而是由细胞因子基因型变异所决定。本文对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基因多态性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作了综述。 1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白细胞介素(IL)最初是指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由其他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其他细胞。目前报道的IL已有l8种(IL1~18),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如IL1、2、3、4、6、8、10、12、15、18等均有报道,但以IL1、6、10等报道较多。 1.1 白细胞介素1(IL1) 1.1.1 IL1的来源及生理功能 IL1是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包括三个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的蛋白质:IL1α、IL1β和IL1Ra。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能激活多种免疫和炎症细胞,具有多方面生物学功能,在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有重要作用。人体内IL1活性主要由IL1β介导,低浓度的IL1主要在局部起免疫调节作用,而高浓度的IL1表现出类高浓度TNFα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在人体内IL1β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刺激其他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产生,为T淋巴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促进B细胞的增生、分化,介导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激活补体,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过程。 1.1.2 IL1基因及基因多态性 IL1基因位于人类第2号染色体上的 2q12q21位置,包含三个相关联的基因IL1A、IL1β和IL1RN,它们分别编码细胞因子IL1α、IL1β和IL1Ra。其中IL1α和IL1β为效应分子激动剂,而ILlRa 为它们的拮抗剂,可以对IL1α和IL1β的活性进行调控。人IL1α和IL1β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