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分析

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分析
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分析

摘要

摘要

伴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也随之日益严峻。交通拥堵给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拥堵问题始终是诸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焦点。而交通拥堵问题主要由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不均衡导致的。北京现阶段交通需求的特点:一是出行需求总量巨大超过了现阶段的道路供给水平;二是出行方式结构不合理,私家车占比过高,公共交通占比有待提高。本文以北京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阐述北京的交通拥堵特征,为北京交通拥堵治理和城市交通规划提出建议,也为其它特大城市乃至全国的交通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以交通供需理论、城市交通发展理论、需求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总结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交通需求特征、交通供给特征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介绍北京市交通供需现状。然后依据抓取的数据对北京市道路拥堵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了北京市交通拥堵的时间特征和拥堵的空间特征以及其他一些拥堵特征。最后采用多元对数回归模型,以线上抓取和实地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对道路拥堵与车辆数的关系以及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因素进行模型实证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道路很通畅的情况下,车辆数的增加对拥堵几乎没有影响;之后伴随着车辆数的增加,拥堵呈现边际递增;在达到一定的车辆数之后,拥堵随着车辆数的增加呈现边际递减,并逐渐达到饱和。二是道路沿线是否有地铁对道路拥堵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公交站密度和公交专用道加重了高峰期的道路拥堵状况,人均GDP和常住人口对道路影响是显著的,这部分决定了出行需求总量。最后针对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应对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控制交通需求总量,优化出行结构,减少小汽车出行数量和比例,为了削减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数,可以考虑征收拥堵费,利用经济杠杆,从总体上消减小汽车出行数量,限制特定时间特定路段的交通流量,调节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征收拥堵费的同时,需要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是必须的。

关键词:交通拥堵拥堵特征影响因素治理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quantity of motor vehicles is increasing rapidly, and the traffic conges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raffic congestion has brought a lot of inconvenience to urban residents' work and life, which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and experts.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of traffic supply and traffic dem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demand in Beijing : firstly, huge amount of travel demand exceeds supply road level ; secondly, residents travel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the proportion of car trip is too high and the propor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takes Beij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congestion in Beijing City,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for the Beijing city traffic congestion management and traffic planning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large city and even the country's transportation planning-cent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ffic supply and demand, urban traffic development theory, demand management theory.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literature. 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demand and traffic supply and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traffic supply and demand in Beijing city from the macro level. Secondly,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oad traffic congestion in Beijing City; also the time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congestion a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gestion in Beijing are analyzed. Thirdly,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online grab and field survey, this article uses the polynomial regression model and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the number of vehicle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ffic congestion in Beijing c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data, this article draw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ly, in the frist stage,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vehicles on the road is very smooth, it has no effect on the number of vehicles; in the second stag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vehicles, the traffic congestion is increasing; in the third stage, after reaching a certain number of vehicles, the traffic congestion is decreasing and gradually reach saturation. Secondly whether there is a subway line along the road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road congestion degree; bus station and bus lane density

increased road congestion during the peak period; per capita GDP and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determines the total travel deman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conclusion, control traffic demand is the key to deal with traffic congestion. optimizing travel structure, reduce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car travel are also needed. In order to cut the number of vehicles traveling on the road, we can consider the use of economic levers-congestion charge.Regul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flow to ease traffic congestion effect. Inorder to carry on congestion charges, we must enhance the level of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S:traffic congestion, congestion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factor, countermeasure.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1引言 ..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2)

1.2.1 主要研究思路 (2)

1.2.2 论文结构 (3)

2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4)

2.1相关理论 (4)

2.1.1 交通供需理论 (4)

2.1.2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 (6)

2.1.3 交通需求管理理论 (7)

2.1.4 交通拥堵相关概念 (8)

2.2文献综述 (11)

2.2.1 国外文献综述 (11)

2.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3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特征 (15)

3.1交通供需特征 (15)

3.1.1 交通需求特征 (15)

3.1.2 交通供给特征 (16)

3.2交通拥堵特征 (17)

4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现状分析 (18)

4.1北京市交通的供需特征 (18)

4.1.1 北京市交通需求现状 (18)

4.1.2 北京市交通供给现状 (21)

4.2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 (23)

4.2.1 数据介绍 (23)

4.2.2 时间分布特征 (25)

4.2.3 空间分布特征 (30)

4.2.4 其他拥堵特征 (32)

5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实证分析 (35)

5.1道路拥堵与车辆数关系 (35)

5.1.1 数据获取 (35)

5.1.2 模型设定 (36)

5.1.3 数据实证分析 (37)

5.1.4 实证结果 (38)

5.2路段拥堵影响因素分析 (38)

5.2.1 指标选取 (38)

5.2.2 模型建立 (39)

5.2.3 数据实证分析 (39)

5.2.4 实证结果 (42)

6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措施 (44)

6.1现有治堵措施及效果总结 (44)

6.2交通拥堵的解决措施 (45)

6.2.1 交通需求管理 (45)

6.2.2 控制小汽车出行的必要性 (46)

6.2.3 控制小汽车出行的措施 (47)

7结论与建议 (49)

7.1研究结论 (49)

7.2政策建议 (50)

参考文献 (53)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我国许多特大型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挤及堵塞现象。交通拥堵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后果,包括浪费时间、提高成本、费用增加、噪音和污染等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北京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突破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与城市发展、交通与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到2015年间北京市机动车年均增长率高达13.2%。直到2011年施行限购政策起,汽车增速才明显放缓。到2015年底北京市机动车数量已达561.9万辆,居全国首位。特大城市正面临着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困境,城市道路建设和现阶段采取的各种治堵措施并没有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机动车增长状况如图1-1所示。

图1-1 北京市机动车数量

Figure 1-1 Beijing motor vehicle ownership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汽车的价格越来越低,在惠及民生的同时也造成了私家车的数量急剧扩大,在最初的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私家车的数量会如此庞大,所以无论从道路建设还是停车场建设方面,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直接导致了对于路面道路资源,私家车过度使用的问题,经常可以看到私家车侵占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道、甚至是人行道等公共资源,在有限的公共资源供给情况下,私家车的司机也非常无奈。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也严重影响了交通效率。近些年来,国内的很多大中型城市都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来建设公共交通,这部分投入大多是地铁和公交车的建设。但是公共交通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迫使部分城市推出了限号、摇号等措施。

在公共交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问题,例如耗费了太多时间在等车、两端步行和换乘上,导致了乘车体验不好。除此之外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和准时性也需要大力提升。

1.1.2 研究意义

特大型城市拥堵有其独特性,我们通过研究特大型城市的拥堵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

北京属于特大型城市,面临的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要复杂于一般城市。对一般城市适用的方法,对北京不一定适用。对于一般城市可以通过道路改善等快速缓解拥堵问题,而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道路建设对交通拥堵的改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对于特大城市而言,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而传统意义上的治堵措施在这种规模的拥堵面前显得手足无措,需要新的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缓解拥堵。

(1)城市拥堵是现代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应当针对城市不同拥堵特征制定不同的交通运输政策。本文通过对影响城市拥堵的因素进行多方面综合研究,利用百度地图API的数据对北京市的交通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深入探讨北京市交通供需现状和特征,然后定量分析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实证分析拥堵与车辆数的关系,得出拥堵与车辆数的变化关系。道路拥堵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供需两个方面阐述路段拥堵的影响因素。通过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2)对影响城市拥堵的因素需要进行多方面综合研究,目前文献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然后对拥堵的评价指标、定义、分类、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总结分析,所以本文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3)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面临的解决拥堵问题非常复杂。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治理交通拥堵,减少小汽车的使用量是缓解交通拥堵的关键,优化出行结构,提升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对于如何提出具体方案,针对特大城市的研究的文献还不够多,本文针对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探讨治堵对策,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1.2.1 主要研究思路

图1-2 论文研究路线图

Figure 1-2 research Roadmap

1.2.2 论文结构

城市交通拥堵是现代城市面临的一大难题,拥堵累计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边际拥堵不断加剧递增效应。本文重点研究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特征,在交通拥堵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解决城市拥堵仅依靠道路建设不能满足需求,并且道路增长空间非常有限,增加道路供给不是最佳选择,重点应该从需求管理的角度入手,控制小汽车使用强度,提升公共交通的出行比率,优化出行结构。

本文主要框架如下,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针对本文选题背景、意义、论文结构、研究框架和内容等进行描述和概括。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本章首先总结相关理论,包括交通供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需求管理理论等,作为文章的理论指导。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综述,描述不同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观点等,得出目前研究的一般方向和不足之处;对文献中的实证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了解当前研究的进展。

第三章,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特征分析。首先分析特大型城市交通供需特征,然后从拥堵道路结构、拥堵空间分布、拥堵时间分布和强度、拥堵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分析特大型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特征。

第四章,北京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从交通供需的角度,分析北京市交通需求特征和供给特征,需求特征包括出行量、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等;最后分析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特征,主要从拥堵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他的一些拥堵特征,揭示北京市的交通拥堵特征与规律,为更好的研究拥堵现状以及研究治堵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五章,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的实证分析。首先总结归纳拥堵指标,确定本文采用的拥堵衡量指标。然后再选取模型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章首先研究拥堵和车辆数的关系,得出拥堵与车辆数间存在“S”型规律,在道路很通畅的情况下,车辆数的增加对拥堵几乎没有影响。之后随着车辆数的增加,拥堵呈现边际递增,在达到一定的车辆数之后,拥堵随着车辆数的增加呈现边际递减,并逐渐达到饱和。随后对道路拥堵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拥堵程度的的影响机理和大小,为政策建议制定提供依据。

第六章,北京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措施。首先总结现有治堵措施及其效果,总结经验与不足。然后分析交通需求结构和路权分配的矛盾和特大型城市控制小汽车出行的必要性,提出解决拥堵问题的关键是控制小汽车的出行量。

第七章,结论及政策建议。对于北京市交通拥堵现状,出行总量是刚性的,但出行方式是可以调节的。在发展公交的同时必须实行以调节或限制小汽车为核

心的需求管理。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实行公交优先,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实行以调节或限制小汽车为核心的需求管理。也可以考虑其他措施,比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合理配置优质的公共资源,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有效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等。

2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交通供需理论

供给与需求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需求表现的是消费者的选择形成过程,而供给则变成生产者的选择,描述了人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行为。供需则说明了均衡价格的形成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并考察价格及相关因素的变化对于供给和需求所产生的影响。

普遍认为,对城市交通问题最早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庇古,他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关于交通拥堵的经济学理论,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拥堵费用理论。他认为,交通系统和交通的供给和交通的需求都有关系,但是这种供求关系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对于交通而言,供给是基础设施,是能通过的车辆数,需求是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十分复杂的,它牵涉到很多问题。他的拥堵费用理论还认为道路的拥堵情况越严重,社会的边际成本与个人的边际成本差距会越大。

亚当斯提出了“需求趋势大于供给趋势”的定律,这个定律从根本上否决了通过增加道路基本建设来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上世纪末期,交通方面的专家开始意识到这一定律的正确性,为此提出了需求管理(TDM)理论,他们认为,不能单纯通过增加交通供给来环节交通拥堵,需要从供求两个方面进行协调。我国的研究主要有: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公交优先。

(1)交通供给理论

交通供给理论认为交通供给是交通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场站、交通枢纽、专用道、交通设施、交通道路等。在不同的时期,交通需求是不同的,处在不同的阶段,供给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证适当的比例关系,从而保证交通秩序和城市环境。但是在实际的交通供给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人为的因素。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历史原因,部分大型城市具有很

悠久的历史,这些城市的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很难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此基础上,交通供给理论更加倾向于路网系统的改善,并以此来提升整体的效率,郭春安等针对线网规模提出了布局方面的建议,他们认为,应采取中高密度的线网规划方法。朱玉琴等建立了结构化的优化模型,搭建了多级阶梯图,并对主要因素做了线性回归,确定了交通线网模型。陈旭梅等研究了路网规模的主要因素,并以此认为对路网规模影响最大的是资金投入的比例。

(2)交通需求理论

交通需求理论认为增加交通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除此之外交通需求还与居民的活动范围有很大的关系,以及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的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居民对交通的需求增加十分明显,交通需求理论认为,人们都是贪婪的,城市的规模的扩展无法永远进行下去,但人们的交通需求却是永无止境的增加,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时候居民认为只要能出行即可,在备选方案增加的时候,居民会考虑其经济性,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的时候,居民开始考虑出行的舒适性。但这从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公共事业提供者的最高追求。交通需求的实质就是人员的流动,减少人员的流动能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交通的需求。综上所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建设是解决交通需求的根本方法。王明生等人认为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形态都对交通需求有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之间有交错影响了交通路网的规模。李耀忠认为应该预测交通的需求量,防止出现规划的随意性,防止出现随着规划和整改的深入,导致拥堵程度更大规模的严重。

(3)公交优先理论

公交优先理论最初源于西欧国家法国巴黎,然后很快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推广开来,这成了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二战后,小轿车成了法国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人们在选择出行方式的时候也从原来的优先选择公交车改变为优先选择私家车,但是碍于历史原因,巴黎的城市想要大规模发展交通已经不太现实。到了1970年代,巴黎市内交通接近崩溃的边缘,所以开始采取公交优先的策略。这种措施的好处不言而喻,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降低了排放,最重要的是还保护了巴黎的城市的古朴典雅的装修建筑风格。很多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种阶段,在各种备选方案中,公交优先也成了最好的备选方案之一。

我国在公交优先方面的研究相对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要略微晚一些,最早的研究是1985年,国家发布了中国技术政策蓝皮书,指出公交优先战略。我国有很多学者针对公交优先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顾尚华等(1993、1994)分析了国内和国外城市的结构性差异,倡导建设高效交通系统,大力推及公交事业的发展,并针对这一主张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他们还认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交通问题不断出现,相对于私家车,公共交通事业占地少而且效率更高。排污更少、也节约汽油。有研究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如果有10%的居民乘坐公共交通而不是私家车,每年就能节省8亿升燃油。

具体的体现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二是城市规划中的公交先行。三是管理上确保公交先行。王亚飞认为,公交先行的理论应深入到城市规划之中,在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就考虑公交系统的建设,而且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就要把公交先行放在重要的位置。马荣国认为,真正要把公交先行落到实地,首先要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其次要保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经济政策的扶持。陈学武等提出了基于经济发展的交通结构影响的预测,他们认为交通的发展势必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契合,合理限制私家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詹运洲基于实际情况,从不同规模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了公交先行的发展。余力军基于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的考量,他认为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必须通过合理限制私家车的出行来进行调整。上述多位学者的出发点可能不同,但是得到的结论大致相同,他们都认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的效应,涉及多个学科和知识体系,最终都认为应该限制私家车的同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2.1.2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

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中将可持续发展阐述为:我们当前的经营和发展,要同时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该理念要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均衡协调发展,现如今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世界银行在上世纪末期正式提出“可持续交通”的概念,将其作为开发交通和改善交通的美好前景。1993年,约翰.怀特莱格等基于可持续发展框架提出了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建议。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在经济上要确保交通运营、维护和管理的效率,保证合理的成本负担,节约资源。其次,在社会层面要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多样的选择,权衡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最后,要减轻交通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树立绿色交通发展理念。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有三个特点:1.发展交通事业的同时需要保证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还要保护好环境。2.规划网络路径和交通的相关管理一定要结合起来。3.交通的规划与发展需要同时考虑到现在的需求,需要满足当前需求,也不能不为未来考虑,需要满足未来对于城市

发展的需要。

交通拥堵问题的影响绝不限于交通本身,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甚至是后代的发展。治理交通拥堵要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社会公平等方面相协调,促进城市交通有序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进行城市的规划阶段,需要进行交通规划建设时,需要将交通规划与人口数量是否会产生增长、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进行系统全面的考虑。

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交通问题不可避免的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发展交织在一起,该理论为解决拥堵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1981年穆勒(Peter Muller)和1999霍尔(Peter Hall)等人讨论了城市空间多中心形态,认为多中心能缓解交通拥堵。

2.1.3 交通需求管理理论

在上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刚刚进去汽车社会,城市交通治理主要集中在增加供给方面,比如修建新道路和拓宽原有道路。在上文中已经提出了亚当斯定律,而且这个定律很快被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所印证。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率先提出交通系统管理(TSM),强调要加强对现有道路系统的管理,而不是一味地增加道路供给修建道路。强调从控制和管理需求入手治理交通拥堵。

早在上世纪中叶,新加坡就就成为首先开始实施交通需求管理(TDM)的国家,包括道路收费、增加小汽车进口附加税、公交优先战略、系统的土地利用规划等。不久后逐渐被欧美很多国家采用。

上世纪后叶,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含了TDM。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提出了“交通需求管理”(TMD)的概念。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是通过政策、技术、法规等各种管理手段,减少交通出行量,从而缓解交通拥堵。托斯弗(Peter R. Stopher,1981)等都系统讨论了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措施,比如,通过增加购车税、燃油税以及道路收费等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控制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倡导绿色交通,改善公交服务,倡导公共交通。公交系统是最节省资源的方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家车,私家车是最浪费资源的出行方式。所以应该大力倡导公交先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有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VHS),到90年代国际上统一称为智能交通系统(ITS),专家学者们期望通过高科技的应用治理交通拥堵。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对较晚,治理交通拥堵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兴起。徐东云(2007)、陈旭梅(2004)等综合介绍和阐

述了国外治堵的理论和实践,希望对我国提供一些借鉴。王庆(2003)、杨敏(2003)等深入地分析了交通拥堵治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并将之结合中国实践进行探讨都从不同角度探索治理中国城市交通拥堵之道,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交通拥堵治理的研究仍是热点,交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都从不同视角解析交通拥堵问题。之前的研究较好的介绍了国外研究理论成果和治理实践,提出了应对拥堵的一系列建议,但对北京市交通拥堵特征系统的研究相对缺乏。

2.1.4 交通拥堵相关概念

(1)交通拥堵定义

1)国外交通拥堵定义

交通拥堵原因类交通拥堵是由于交通需求达到或者超过交通供给而产生的一种交通现象。

交通指标类美国芝加哥运输部给出了拥堵的定义:交通拥堵是交通流运行状况达到某种水平,并持续了一定时间和覆盖一定空间;美国芝加哥交通管理部门将交通拥堵定义为5min车道占有率超过30%的交通状态;弗吉尼亚州,在饱和度大于0.77、LOS 在E 级时,道路发生交通拥堵。

出行感受类美国国家公路合作研究398 报告中根据出行者对实际行程时间可接受程度,将拥堵定义为交通拥堵与不可接受交通拥堵。交通拥堵发生在行程时间或延误超过交通量较少或自由流状态的对应值时;不可接受拥堵发生在行程时间或延误超过可接受的限值时,限值取决于交通设施类型、交通方式、道路条件与出行时间段。

2)国内交通拥堵的定义

根据北京市交委定义,道路运行指数划分如表2-1所示。

表2-1道路交通运行指数划分

如表2-1所示,取数范围从0到10,共分为五个等级。对应的等级数越大,则认为交通拥堵情况越严重。如图2-1所示。

图2-1 拥堵指数介绍

Figure 2-2 congestion index introduction

拥堵指数是一种综合行的考量,当为“畅通”时,可以按照该道路所允许的最高速度行驶。当为“基本畅通”时,说明到道路上已经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拥堵,居民出行的时间要比平时多出一些。当为“轻度拥堵”时,主干道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拥堵,出行需要花费畅通时的1.7倍左右的时间。当拥堵情况为“中度拥堵时”,说明已经出现大面积拥堵,居民出行大约需要花费畅通时两倍的时间。当交通拥堵情况为“严重拥堵”时,说明所有道路已经拥堵,出行需要花费超出畅通时两倍的时间。

根据《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道路类型划分标准如表2-2所示。

参考2011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交通状

态等级划分方法。所采用的拥堵与速度区间相对关系如表2-3所所示。

表2-3拥堵等级与速度划分区间(km/h)

Table 2-3 road traffic congestion level and speed Division Range (km/h)

道路等级畅通基本畅通轻度拥堵中度拥堵非常拥堵

快速路V>65 50

主干道V>40 30

次干道V>35 25

支路V>35 25

表2-4北京市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2-4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ngestion in Beijing City

(2)交通拥堵分类

1)根据不同的原因,拥堵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常发性交通拥堵(recurrent congestion)和偶发性交通拥堵(non-recurrent congestion)。

常发性拥堵是指,道路的承载力无法承担突然增加的交通流所造成的拥堵。这类交通拥堵的产生原因往往是道路交通规划的问题以及周围需求的增加,所以是可以预测的,这种拥堵是一种周期性的拥堵,如图2-2所示。

图2-2常发性拥堵

Figure 2-2 regular congestion

偶发性拥堵是因为特殊原因造成的。最常见的道路上突发事件有:活动、事故等都是诱发偶发性拥堵的原因,这类拥堵不可预测,如图2-3所示。

图2-3偶发性拥堵

Figure 2-3 sporadic congestion

2)根据拥堵的影响范围,分为局部拥堵和网络(区域性)拥堵。局部拥堵是指在某条道路的瓶颈处或交叉口由于车辆数大于道路承载能力而出现的拥堵现象,通过道路的自行调节能力或通过交通管理人员的临时疏导,可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网络或区域性拥堵通常是指区域内有多条道路和交叉口出现拥堵现象,致使区域聚集的车辆过多,整个道路网络无法畅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部分路段的交通流进行有效的管制,对交通流进行合理的疏导,否则整个区域内道路交通处于一个闭环锁死的状态。

(3)交通拥堵影响因素

交通拥堵的影响因素大体分为交通需求因素、交通供给因素、社会发展能力因素、出行行为因素、政府管理能力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如表2-5所示。

表2-5交通拥堵影响因素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拥堵评价指标方面。国外对拥堵评价研究起步很早,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对拥堵评价展开了大量研究。美国国家公路合作研究报告中(1997)[1]将拥堵评价分为 4 类:道路通行能力类(HCM 类)、排队论类、行程时间类、拥堵指数类。

拥堵评价更应侧重于时间、速度、速率。Ian Thomson(2002)[2]的研究指出速度变量可以分析拥堵的原因和判断是否必须携手控制和实施控制的范畴;Schrank (2002)[3]提出将易理解、口径统一的基于行程时间、速度的指标作为最通用的城市机动性评价指标。Aftabuzzaman (2007)[4]为评价公共交通对缓解拥堵作用,提出了公共交通对交通缓解程度评价方法。Wei Guan(2008)[5]将车辆行驶速度看作是评价拥堵的核心指标之一,因为车辆行驶速度代表着道路供给与服务水平。

拥堵形成原因方面。国外学者Ayadh(1986)[6]研究表明,信号交叉口密度、道路限制速度、单向道路比例和平均每条道路的车道数对道路运行状况有重要影响。Bhat(1994)[7]采用仿真研究表明,车道数、道路限速、信号周期长度对路网运行状况有显著影响。美国公共交通协会(2002)[8]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性原因在于:过多的车辆挤占了有限的道路资源。其他原因包括机动车增长迅速、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Anthony Downs(2006)[9]认为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购买小汽车,再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交通需求急剧增长。

拥堵特征与对策方面。Pisarski(1990)[10]总结了交通拥堵的研讨结果,他认为拥堵有四个维度:时间、程度、强度、范围。将交通拥堵影响出行效率的严重程度定义为拥堵强度。C. Robin Lindsey(2001)[11]提出采取经济手段拥堵收费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他认为拥堵收费在实际的生活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导致拥堵收费十分复杂。他从理论上研究了拥堵定价方案。Jonas Eliasson(2001)[12]等人运用仿真技术,分析拥堵收费对于工作地点、家庭住址和以及休闲购物场所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拥堵收费措施对居民出行结构、出行距离、路网流量具有显著的影响。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13]提倡政府相关部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应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文中提出公共交通的发展重点转向包括轻轨、市郊铁路、快速公交(BRT)、等。Alejandro Tirachini等(2014)[14]分析了城市公交系统设计中的交通拥堵和拥堵外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公交票价,拥堵收费站、公交频率、公交规模、收费系统、公交换乘政策的数量和数量巴士内座位等优化变量,设计出社会福利最大化模型。研究发现最佳的公交频率受公交车内的拥挤程度和车外部道路拥挤程的影响,拥堵的外部性会使得公交票价上升和补贴减少。Hubert Rehborn和Micha Koller(2014)[15]针对德国的高速公路研究了恶劣天气对交通拥堵的影响。分析了可能的共同的特点。Alejandro Tirachini (2014)[16]研究了城市道路沿线公共汽车站点数量问题。首先通过估计在低峰期的停车概率,然后分析了公交车站的大小,公交运行速度,间距和高峰期的交通拥堵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在公交运行速度和乘客乘车的速度同时增加时,公交站间的距离应该增大。E. Angelelli等(2016)[17]提出了一个路线

引导方法,从交通系统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拥堵,从用户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行不便。该分配路径方法在减少交通拥堵的同时并不会给出行者带来更多的不便。Felix Rempe、Gerhard Huber和Klaus Bogenberger(2016)[18]分析了城市的交通拥堵的特征,并提出了预报系统。

2.2.2 国内文献综述

拥堵评价指标方面。全永燊等(2006)[19]认为拥堵评价的三要素包括:普通路段拥堵情况、交叉口拥堵情况和公共交通体系的拥堵情况。郭继孚(2006)[20]搭建了拥堵评价指标体系,从拥堵程度和交通拥堵的影响范围等角度来评价拥堵。姜桂艳等(2007)[21]采用基于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将城市道路交通分为宏观路网、中观路段和交叉口、微观交通参数三个层次,以实时采集的各类交通信息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

拥堵原因与对策方面。戴东昌(2004)[22]认为可以从供给、需求、交通管理等方面来治理拥堵。郭继孚、毛宝华(2009)[23]总结了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从制度、收费、政策、辅助技术与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龙建成(2009)[24]从交通流理论出发,通过改进元胞传输模型研究了动态交通拥堵的传播规律和拥堵瓶颈的识别。杨向前(2011)[25]从民生的视角讨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倡公交路权优先,建议采用经济手段限制私家车使用,提倡建立多层次公交系统,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化,倡导绿色出行。张秀媛(2012)[26]以停车管理的角度,提出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提高停车资源的利用,使停车泊位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以此调控通勤高峰时段中心区停车需求,为城市中心区停车价格政策制定和完善停车市场化运作提供参考。赵颖等(2014)[27]通过总结拥堵定价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状况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建议,提出采取拥堵收费政策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许炎(2014)[28]通过总结国外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经验,指出为缓解交通拥堵应当合理规划配置土地和城市规划,同时限制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大力发展耗能少污染少的公共交通,同时针对小汽车过度使用现状,可以考虑拥堵收费等措施,治理交通拥堵。刘治彦(2014)[29]系统梳理了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以及国外治堵的主要思路,提出重点从土地开发、城市空间和交通规划、交通技术创新和需求管理的角度缓解拥堵。

交通拥堵特征方面。尹红英(2010)[30]通过研究认为道路条件、路网交通流量、认为因素对路网的脆弱性产生影响。卢树(2003)[31]等以城市主要道路为研究对象,认为机非干扰情况、车道宽度、车流密度对行驶车速有较大的影响。郭继孚等(2011)[32]分析总结了大城市交通拥堵的类型、特点以及拥堵形成的深层

次原因,同时介绍了国际大都市拥堵治理经验,提出采取需求管理政策,同时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有效的综合措施来建立和谐的人车关系。何兆成等(2016)[33]引入交通拥堵时空累积指标对区域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判别与定量分析。建立拥堵源与拥堵评价点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构建可视化模型,利用梯度方向直方图与主成分分析法对交通运行状态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高斯混合聚类方法对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划分区域交通拥堵的空间分布模式。王妍颖等(2016)[34]通过技术的方式获取了北京市的环路特征,得到了路网交通的潜在规律。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很多学者机构对拥堵的评价指标,拥堵的影响因素以及拥堵的治理对策等研究的比较多。但是针对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特征系统性的总结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在对拥堵特征系统性总结的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更有效的治理交通拥堵。

【尚择优选】关于改善校门口交通拥堵现象的调查报告

XX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校外活动 关于改善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现状的调查报告 研究时间:20YY.4.1-5.5 学校:XX市暨阳初中 班级:X(十二) 指导老师:赵XX(1373XXX267) 作者:寿XX 关于改善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 暨阳初中学校门口在学生上学放学时常常发生交通拥堵,家长把汽车随意停放在一环线上接送子女,学生安全状况令人担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确定本次校外活动的主题——校门口交通堵拥现状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目的 1、学校门口存在哪些交通隐患。 2、造成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的原因。 3、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行动起来改善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现状。 三、调查方法及过程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等方法。在学校范围内对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在校外对部分家长进行访谈,到交警队虚心听取交警叔叔的意见,并实地考察了学校周围适宜停车的场所。最后,我们对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一些建议。 四、研究结论与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造成学校门口交通拥堵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校门口场地狭窄,无停车位,大门正对着一环线,车流量密集。而学校附近又没有停车场,家长为贪图方便往往将车停在一环线主道或辅道上。 2、校门口有公交站台,过往乘客不遵守交通规则;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追逐玩耍,没有注意环顾前后左右,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大型车辆、机动车太多,行驶速度较快,人行横道前没有按规定让行。 3、分时段放学流于形式。很多班级没有按时放学,大部分家长提前来接子女放学,使家长的车长时间滞留在一环线上,又碰到上下班高峰,使一环线上的拥堵状况更为严重。 五、思考和建议: 结合校门口交通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多开设交通安全课。通过课堂、讲座和绍兴安全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通过学生对家长的影响,提高家长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 2、划出家长禁止线,高峰时段增加交警警力,加强管理疏通。在学校门口50M内,高峰期禁止车辆进出,学校的保安、值班老师协同交警管理,维持好学校门口的交通秩序,疏导人员和车辆。 3、严格落实分时段放学制度,要求家长按时接送。错开时间段,避免家长的车辆长时间滞留在校门口,以缓解拥堵状况。 4、因地制宜,在学校附近争取更多的停车位,让家长尽量不要把车停在一环线上。如学校附近的朱公路可规划一些停车位,也可利用陶朱路上的三个停车场。 5、鼓励师生骑车、步行、坐公共汽车到校,减少私家车接送子女放学。 六、收获与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的实践与体验,培养了同学们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人受益匪浅。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作者孙宇 学籍批次 0703 学习中心奥鹏北京联大学习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谢志平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 针对北京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及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安全问题,结合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提出应重视汽车交通的外部性,认为北京的交通拥堵症结在于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效。根据汽车交通的群体性特点,采用政府方法来解决城市汽车交通的外部性。结合国际城市的交通管理措施,建议采取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控制机动车数量、出行率及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等方面加强对北京市交通的管理。 关键词:交通;外部性;政府方法

目录 (2) 引言 (3) 一、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与原因 (3) 1、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 (3) 2、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 (5) 2.1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5) 2.2城市布局不合理 (5) 2.3交通结构发展失衡 (6) 2.4交通管理水平与市民守法意识落后 (6) 二、北京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理论分析 (7) 1、外部性理论 (7) 2、北京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 (7) 3、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 (8) 4、北京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解决途径 (9) 三、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及政策建议 (10) 1、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 (10) 1.1新加坡拥车证制度 (10) 1.2伦敦道路拥堵收费措 (10) 1. 3日本“名古屋交通战略” (11) 2、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政策 (11)

引言: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的大都市,交通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北京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日益严重,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交通投入、道路系统的原因,也有交通结构、交通管理的原因,更有城市功能结构与布局上的原因。如何控制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成为了北京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利用外部性理论针对北京交通拥堵的成因以及如何解决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与原因 1、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的道路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1997年底,北京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2306公里,公路密度0.79公里/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①。但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机动车的保有量以及伴随而来的交通拥堵现象也表现出来。1990年以来,全市机动车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至15%。交通需求量的不断膨胀,与城市道路发展的滞后,共同促成了北京市区交通拥挤不堪。并且随着GDP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的普及率也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这一切使得北京的交通状况日趋紧张。 进入21世纪后,北京开始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迈进。而在此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副产品,交通拥堵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但与人口、车辆增长的速度相比,交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十五”期间北京市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累计完成投资1052亿元(其中地方投资880亿元),为同期GDP总额的5.6%,竣工建成许多新高速路、立交桥。五年来城市道路增长迅速,城八区城市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073公里,新增道路长度449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12.4%,其中城市快速路通车里程达到239公里,实现规划里程80%以上。市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696公里,新增1096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8.0%;其中高速公路总 ①王蔚, 李志勇. 选择公交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关键[J ] . 北京观察, 2004 (2)。

关于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探究

城市交通拥阻的分析与治理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困扰世界各大城市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快速、准确地发现路网中发生的交通拥堵,并估计出拥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扩散范围和持续时间,对于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调查洛阳市中州中路与定鼎路交叉口车流量与红绿灯的设置等情况,发现此路口南北方向的车辆主要是由关林与洛阳站方向的往返车辆,东西方向的车辆主要是由中央百货大楼与老城方向的往返车辆,且南北方向的车流量大于东西方向的车流量。 模型一,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造成此路口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是黄灯时间较短,黄灯时间只有3秒,这样会造成有些车辆因来不及停车而越过十字路口的停车线, 又由于红灯亮了而过不了路口, 故而造成交通混乱。针对此问题,我们在力学与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调整黄灯时间的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列出黄灯时间的求解公式,并计算出黄灯闪亮的最佳时间为7秒。 模型二,道路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车辆增长速度,这就导致了车辆静止平均密度逐年增大,结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路架桥,但换来的不是交通顺畅,而是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挤。针对此现象,我们以交通工具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并结合LINGO软件,得出人们出行选用自行车和大型机动车有利于缓解当前交通拥堵现象。 模型三,为了使交通部门有充分的时间来预防交通拥堵,应该在交通流高峰到来之前做出预测, 进而采取及时的措施并通过交通控制系统削减交通流高峰、避免拥堵的发生,我们采用径向基函数预测功能的神经网络[5],对十字路口的车流量进行实时预测,应用MATLAB软件编程[4]预测出交通高峰期可能通过每个路口的车流量,从而可以给交通部门提供数据,让他们有更充分的时间预防交通拥堵的发生。 关键词:微分方程;线性规划;神经网络; LINGO; MATLAB

2016-2017年城市交通拥堵分析报告

此文为WOR的版本,下载后可修改

观点速递 交通拥堵现状 一线城市中上海交通最堵,而深圳地区车主通勤速度最快,平均月车速达到28km/h。面对交通拥堵,驾驶经验丰富的“大叔们”相对通勤速度较快,平均车速达到28.7km/h 。交通拥堵主要原因及治理建议对交通拥堵现状从政策、社会等四个角度出发分析得出交通拥堵原因主要有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不协调、车路矛盾、静态交通容量不足。 面对交通拥堵,现行外国政府的解决方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美国纽约等城市通过交通信息系统解决拥堵问题,另一方面,法国巴黎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等城市通过加大公共交通措施投入,鼓励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未来趋势 通过现代化的智能信息技术,构建人与车、车与车、车与路智能网络,不断采集实时交通路况、传输和处理这些数据,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交通参与者,实现车辆有效分布到合适道路网络上,进而提高道路与车辆运营效率。

城市拥堵严重影响各城市通勤车速 一线城市中,上海地区交通拥堵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北京和广州。相对而言,深圳地区在一线城市中拥堵情况较为缓和。 从日均驾驶时间上看,广州驾车时间为86分钟,在一线城市中驾车时间最长。此外上海地区车主平均月车速只23km/h,而深圳地区车主速度最快,平均月车速达到28km/h。 一线城市曰均驾腔时同 78 一线城市交通拥堵指数 不同施区车主月均速度分布 ■ <20kmi'h ■20-6s0krn/h ■ >60fcmiTi

不同年龄车圭平均通勤速屢 25.2 2B.7 面对交通拥堵,驾驶经验丰富的“大叔们”应对自如,相对通勤 速度较快 男性车主的通勤速度要远远快于女性车主,男性在面对交通拥堵上处理得更灵活,驾驶更娴熟。从年龄上看,随着年龄增加,驾驶也越发熟练、通勤速度越快。此外面对交通拥堵,驾驶经验丰富的“大叔们”应对自如,相对通勤速度较快,平均车速达到28.7km/h。 不同性别车主平均通勘速廈 立男

广州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住、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法规不健全、城市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等,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促进队伍建设和全民交通意识的提高以及加速发展公共交通等对策。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十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兴建、改建、扩建了多条城市道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城市的人流、物流、车流急剧膨胀,交通基础设施存量仍显不足,供需矛盾仍很突出,还不能满足广州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广州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广州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位 (1)交通源布局不合理。由于各种限制,广州城区没有按城市的自然条件、地位和地理位置布局把城市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布。随着交通源自然发展时间的延长,其布局的合理性逐渐消失,而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通过逐渐加重的拥挤和堵塞逐步表现出来。天河中心区是典型例子,商业越来越旺,交通却越来越紧张,让城市规划者及交通管理者始料不及。 (2)路网布局不合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路网整体性差,非交通占道突出、个别路段的路幅狭窄,同时,也存在次干道,特别是中小街道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够完备、管理力量薄弱,部分路段双向交通易于发生堵塞而不能得到及时排除等诸多因素,不足以吸引机动车辆进入次干道和中小街道行驶,从而导致大量交通拥入主干道,形成主干道拥堵的局面。比如,天河中心区主要车流量集中在天河北路、黄埔大道、体育东、体育西、天河路上行驶,而相邻的次支线由于多为狭窄,有的还人为封堵住,不能联网为主干路分流。相反,从次支路驶出的车辆还要在主干道上路口掉头、转弯,加重主干道负荷。 (3)停车站场布局不合理。车辆有行必有停,但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停车场却寥寥无几,大型商场、宾馆、机关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在广州很多地方因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有的司机不得不在街上转来转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车辆。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不得不在部分非主要马路上设置停车线,这更使业已紧张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 (4)公交优先不尽人意。我国从2000年开始要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虽然广州也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如公交专用车道寥寥无几,公交线路设置不够合理,公交出行速度下降,服务水平低下等现象。2004年,广州公共交通(含地铁、公车、电车、出租车)运载25亿人次,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仅为24%,虽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前列,但与伦敦的72%、日本的87%、香港的90%相比差距甚远。 2.交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道路、站场总量不足。随着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日发突出。比如,广州目前有机动车183万辆,比1999年增长4.17倍,此外还有30多万辆外地籍和部队车辆,但广州城市道路总面积较1999年仅增长2.08倍,机动车辆数量增长比道路面积增长高2倍,路少车多,道路承载能力的提高难以满足车流量快速增长的需要。 (2)道路之间衔接性不强。目前广州城市公路建设往往是修一条很宽的中心大路,许多旁边小路都不通畅,很多街区里面的道路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结果把通行压力全“逼”到了大路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小路大路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严重妨碍了车辆的分流和速度。

(整理)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对策(最终).

编者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问题之一,并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面对严峻的交通拥堵情况,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应对。制定相关的治堵对策不仅需要自主创新,同时应该不断地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本刊特翻译本文,对日本在治理道路拥堵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治理道路拥堵对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针对城市道路拥堵,日本相关部门从拥堵现象出现的原因入手,确定治理拥堵的两个大的方向。一方面要扩大道路交通容量,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据此再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为扩大交通容量,则必须先要找出某路段拥堵问题症结所在,对路段的十字路口、平交道进行改造,才能消除道路“瓶颈”,同时还要不断对现有的道路网络进行完善,加强环线和辅道的修建。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方面,通过采取TDM模式对交通需求进行调节和控制,以达到交通供需平衡。此外,要加快建成复合型交通运输网络的步伐。 本文截取了日本国土交通省在2003年发布的关于治理城市道路拥堵问题对策评价报告书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内容主要以国道116号有明大桥路段东侧十字路的改造、小田急小原线上成城学园前站至登户站路段平交道的立体化改造、休山改造工程以及为转移国道7号上新新辅道上的车流量进行的实验等治理拥堵的具体措施为例,从其实施的必要性、有效性、产生的经济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各具体措施在大大缩短时间的同时大量减少因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且能够对群众要求治理城市道路拥堵问题的呼声做出有效回应。事实证明,这些措施的施行有效改善城市相关路段的拥堵状况,确保各路段车辆顺畅通行。 道路拥堵是各国各地区城市化进程中避不开的问题,一些由发达国家证实行之有效的治理拥堵的政策是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借鉴”不等于“硬搬”,要在分析他国治理交通拥堵对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措施,如此,才能保证措施的有效性。

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及解决方法

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及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北京的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其形成原因复杂且多样。本文将从几方面探讨拥堵的成因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北京交通;原因分析;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的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加。当机动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有的道路交通道路、标志、设施等,不能满足现代交通的需要,就会出现堵车现象。堵车只是现象和结果,原因是由于机动车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原有的道路交通设计已经不适合新的发展要求。本文尝试对北京市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并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以供决策参考。一、北京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北京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不断加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动车数量过多,新车增长过快 据北京市交管部门预计,到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700万辆。 在现有路面及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如此多的车辆势必将让车路矛盾进一步加剧。 同时,北京新车的增长同样令人担心,大量新车涌向街头,势必造成车流量的 迅猛增加,从而降低了车辆正常行进的速度,遇有突发情况就会形成拥堵或是 变成“停车场”。在机动车急速增长的同时,北京的道路面积拓展缓慢,目前北 京市90%的道路都处于饱和状态【1】 2、道路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仍显不足,公共交通供需矛盾明显 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低、地面公交运行速度慢、换乘不便,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不断恶化,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备的运力供应不足,以及公 共停车位的供应不足的问题,致使许多家庭购买小汽车,增大了车辆的总量。 3、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交通出行效率低。 北京市热衷于修主干道,不注重次干道、支路的建设,道路密度低,交通流量过于集中,主/次干道、支路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在主/次干道过渡或衔接 路口、路段通行能力低。北京交通对主干道的依赖过度严重,每到高峰期,环 路及连接环路的干道总是堵得“天昏地暗”,而一些支线道路却相对畅通。另外, 一些立交桥,如西直门桥、航天桥、四惠桥、天宁寺桥等,在设计上不尽完善,

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

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 以前我在碰到堵车第一反应是:自己先生气,给自己下定义是倒霉碰到堵车。第二反应是:想办法绕道(往往是绕道别的路上还是堵,时间费了更多,自己更气)第三反应是:想办法插队,在逆向车道上向前冲。实在没办法就跟得紧点不要让人插上来了。 1、现状分析 1)城市车辆多。 至2010年末上海市的汽车保有量:309万辆 至2010年末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接近500万辆 2)路堵。上下班高峰时间全上海一片红,但有些时间有些路段不是上下班高峰还是会堵。有些路段,如江苏路,南北高架,大柏树,宛平南路上高架口,延安高架,延安隧道等等 2、原因分析。 1)第一客观原因车多。但我认为这不是重要的原因,车多少是相对而言的,路上能走,不堵就不多,路上走不动了,堵了就多了。如一个路段修路,5辆车过去,不堵,车不多。15辆车来了,堵了,多了。但如果不修路,15辆车不堵,那就不多了。所以,车的多少是相对路通不通而言的。路通不通是还有其他原因的。当然如果真的太多,如上海有5000万辆车,光停下就困难了,那就是多的原因了。但现在不是这个状况。 2)路少。这与车多一个道理,相对的。不多说了。 3)道路的通行效率。对了,我要讲的就是这个。路的通行效率高了,车多少的标准就不一样了。 道路的通行效率的分析

关于通行效率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以单个车道来分析,如果车速40公里/小时,每个车道的每分钟的通行车 辆的能力是:每分钟53.4辆车。车速40公里/小时,行车间距5 -10米之间,我们以平均数7.5米加本身长5米。每通过一辆车为12.5米,车速40公里/小时每秒行进为了11.1米,每秒通过为0.89辆× 60秒 = 53.4辆。我们的城市道路大部分能满足每小时40分里的车辆通行,但实际通行速度度远低于40公里/小时。 2、红绿灯的通行效率。我们的城市道路是网状,一条道路由路口红绿灯分隔 成了无数段。每个红绿灯将路口时间分配给了4-6不同方向的行使(自己方向的前进、左转或右转,相交路的前进、左转或右转)。车辆到路口后只剩下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的通行时间,别的时间要让给其他方向的车辆通行。 然而,车辆停下来,从新起步与车辆不停一直在走的通行效率是不一样的。 数据: 单个车道不停车时时速40公里的每分钟通行53.4辆时。 车辆处于停车状态,从起步开始,前四秒只能通过一辆,后面慢慢加速。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北京交通拥堵咨询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作者孙宇 学籍批次0703 学习中心奥鹏北京联大学习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行政治理 指导老师谢志平 北京交通拥堵咨询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 针对北京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及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安全咨询题,结合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提出应重视汽车交通的外部性,认为北京的交通拥堵症结在于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效。按照汽车交通的

群体性特点,采纳政府方法来解决都市汽车交通的外部性。结合国际都市的交通治理措施,建议采取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操纵机动车数量、出行率及鼓舞市民采取公共交通等方面加大对北京市交通的治理。 关键词:交通;外部性;政府方法 名目 (2) 引言 (3) 一、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与缘故 (3) 1、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 (3) 2、北京交通拥堵的缘故 (5) 2.1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严峻失衡 (5) 2.2都市布局不合理 (5) 2.3交通结构进展失衡 (6) 2.4交通治理水平与市民守法意识落后 (6) 二、北京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理论分析 (7)

1、外部性理论 (7) 2、北京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 (7) 3、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 (8) 4、北京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解决途径 (9) 三、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体会及政策建议 (10) 1、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体会 (10) 1.1新加坡拥车证制度 (10) 1.2伦敦道路拥堵收费措 (10) 1.3日本“名古屋交通战略” (1) 1 2、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政策 (11) 引言: 都市交通系统是都市赖以生存和进展的保证。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的大都市,交通的顺畅程度直截了当阻碍着都市的进展。近年来,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北京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日益严峻,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造成交通拥堵的缘故有专门多,既有交通投入、道路系统的缘故,也有交通结构、交通治理的缘故,更有都市功能结构与布局上的缘故。如何操纵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成为了北京市政府亟待解决的咨询题之一,本文将利用外部性理论针对北京交通拥堵的成因以及如何解决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与缘故 1、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的道路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截止1 997年底,北京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2306公里,公路密度0.79公里/平

交通拥堵问题及措施

当首都北京被冠以“首堵”这个尴尬名称时,“交通拥堵”这个现代“城市病”的最典型症候已经在中国各大城市显现,并在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日前表示,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该市交通治理方案。中国“首善之区”将开出怎样的“药方”疗除“沉疴”,公众拭目以待。而在中国各地,为治理“拥堵”出的种种招数,早已在坊间不断激起争论浪潮。 堵车成北京市民“不能承受之重” 今年国庆前后,北京城多次遭遇严重大塞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城市交通问题的高度关注。9月17日,一场小雨袭京城,当日晚高峰,北京140条路段拥堵,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同样的情况,在10月18日的晚高峰再次上演。晚5时以后,二环全线没有一条畅通路段。 据交管部门统计,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目前超过450万辆,并且每天还在以1900辆的速度增长。10月20日,面对各方对北京交通世界“首堵”的评论,北京官员首次公开表态,将采取措施控制机动车数量。此前,北京对机动车一直是“不限制购买但引导合理使用”,这一表态意味着今后北京对汽车消费的态度很可能发生转变,由“引导合理使用”转向“限车”。 12月6日,《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外全文发布。建议中提到,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制订防止机动车过快增长的措施,并研究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机动车污染和解决重点拥堵路段交通拥堵问题。此外,为减少市民出行需求,还将鼓励就近就业。 十二五期间,城市交通问题被列为北京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北京首次将鼓励就近就业作为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提出。建议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倡导文明交通理念,强化现代交通意识,鼓励骑自行车出行,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建议还提出,将制订防止机动车过快增长的措施,研究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机动车污染和解决重点拥堵路段交通拥堵问题。强化交通管理,加强机动车管理和引导使用,加强交通执法管理、停车秩序管理和安全隐患治理,不断完善交通应急预案,建设和完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 就在建议被公布后,有专家在回应北京鼓励市民就近就业缓解拥堵时就指出,这一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现在北京城市规模日渐扩大,市民就业和住所所在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房价的高涨,居民买房越来越往郊区的方向发展,郊区扩展面积如此之大,很难直接跟就业联系起来,除非有一个非常明细的配套政策。 各地治“堵”措施争议中求索

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缓解交通拥堵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草案)》中提到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重点区域停车收费价格等我认为都是必要的。同时,为缓解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和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为转变北京市交通发展模式赢得时间,《草案》提出了继续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我认为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从中长期的时间跨度来看,这些措施仍难以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题,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缓解交通拥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交通拥堵是大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程度往往与城市规模及空间形态有关,世界各地规模相似的城市其交通拥堵状况也基本相同。北京现有城市人口已达2000万左右,机动车数量接近420万辆,每年还以50万辆车的速度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多年来北京市区以原紫禁城为中心“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从未改变,这两方面问题在时间上的累积和空间上的叠加,使北京市现阶段所面临的交通问题和解决交通拥堵的难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是大城市交通与其他城市间交通的特点不同,向心交通需求巨大。北京市主要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吸引了大量的车流和人流,城市中心区有限的空间与日益增长的向心交通特别是小汽车交通形成了难以调和的供需矛盾。国外曾作过伦敦中心区的模拟测算,即使把伦敦中心区所有的建筑架空,下层全变成道路,也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由此

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4 年 06 月 24 日 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小康化,方便化。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是人们生活变得不方便,例如:交通拥堵就是其中一大问题。交通拥堵是近年频发的城市病,这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能源,还污染环境,是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也是广受市民诟病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原因;措施;停车 1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表层的原因,更有深层的症结,从不同层次剖析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对于我们缓解或根治城市交通问题意义重大。 1.1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表层原因 <1>.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太大,而道路设施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部分出于工作和生活出行便利的需要,汽车这个曾经的奢侈品,正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并且随着汽车价格的进一步平民化,这一趋势逐年加快。目前,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535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239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机动车辆已达350万辆,并且每天还以1000多辆的速度增长[1]。与汽车数量剧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交通道路设施由于受到土地、资金和城市规划的限制,建设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相对于巨大的城市汽车拥有量,道路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由此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 <2>.城市公交设施建设落后,运行效率低下。城市交通可以分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两个部分,公共交通包括传统的公共汽车、电车和现代化的地铁、轻轨。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由于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并且还要有较大的客流量作保证,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考虑,建设缓慢。传统的公共汽车系统由于投资小、建设速度快,目前仍是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公交主角。公共汽车作为一种集约型公共运输方式,每小时单向单线载客量在0.3万~2万人次左右,效率较私人汽车高。但是由于受公交线路通达性的影响,再加上其本身常常也是交通堵塞受害者与制造者的缘故,目前城市公交运输整体效率低下,对于争取时间和注重出行舒适度的人群来说缺乏吸引力。 1.2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深层次原因 <1>作为中产阶层崛起的身份和地位象征,城市私人汽车量将进一步增加。当一个新兴阶层崛起,为了彰显其经济、社会地位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显著的、有别于其他阶层的标志。新进入阶层者,为了获得该阶层成员的认同,往往需要给自己打上这个明显的标志。“三大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哥大”的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是现象背后深藏的社会文化特性依旧存在。如今我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已成不争的事实,虽然官方的划定标准尚不清晰,但是民间的、自发

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方 法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新乡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脱颖而出。时至今日它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阐述我国在交通治理中的不足,提出治理交通拥堵的对策和建议,达到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拥堵;治理措施 面对交通拥堵现象各国的解决办法 疏导交通拥堵现象,提高道路顺畅率是一个全世界都要解决的问题,我收集过这样的一些资料,比如说在韩国的首都首尔,从2009年开始,市政府推行了一项优惠措施,规定如果车主在政府相关部门办理手续,选择每周固定的一天作为自己车辆的“禁行日”,并在车辆上贴上“星期X”的标志,车主便可享受减免5%的车辆税、减免10%至20%的公共停车场停车费等优惠。另外,这样的车辆在加油站加油时还可以享受优惠油价、出入市内隧道时支付的通行费也要低。 欧洲的罗马则选择了通过“入城费”来调节城市交通,在罗马,当人们驱车穿过市中心的各主要路段时,都会看到一个画有红色圆圈和汽车图案的指示牌,标识着前面是罗马市中心的“限制普通车辆通行区”,如果您的汽车没有特殊通行证,则需要绕道行驶。限行区平时只允许公务车、出租车和公交车等有“特殊牌照”的车辆通行,要想进入市中心,车主需到市政府交管局办理“市中心特殊通行证”。 日本的东京都现在推行“超级畅通作战计划”,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尖端信息通讯科技ITS(高度道路交通系统),将人、路和车辆作为一体进行调配,科学计算车辆流量并依此对信号做出调整。此外,在各大路段设立即时更新的电子提示牌,向司机提供准确的道路信息,由司机自行选择最快捷的线路。据称,这个计划的目标是要将东京市内拥堵较严重的7条路线的高峰期行车时间缩减30%。 一、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上海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上海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 篇一:关内外交通拥堵的创新性规划上海为例 关内外交通拥堵的创新性规划 ------上海为例 摘要 本次题目的要求是针对上海特区检查站关内外周边的 交通拥堵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给出了如何改善拥堵情况,改善交通状况的合理化建议。 在数据方面,由于数据的来源广且反复,本文仅选取较为权威的网站,如上海市政府网站等进行摄取。由于题目中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而量化指数需要这些缺失的数据,为尽量贴合现实,我们根据百度实时路况的软件对缺失的数据进行了填充。 模型一层次分析法。将影响各区因素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及量化,较为理想的体现出了各区的功能划分不合理之处。 模型二体现车辆需求的车辆行驶总时间数学模型,本文

对现实中道路状况进行简化,只从车辆行驶的角度考虑车流量以及检查站附近的车速等变量,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道路的路面情况或是道路两旁的商店等,调整已有的国内外对于交通拥堵状态的评价指标研究等知识建立了车辆行驶总时 间数学模型。模型三路段拥堵指数模型,对现实中道路状况进行简化,只从车辆行驶的角度考虑车流量以及检查站附近的车速等变量,以及从道路两端功能分区的情况角度考虑影响道路车流量的因素,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道路的路面情况或是道路两旁的商店等。同时此模型在模型一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着重考虑道路状况中的拥堵程度,弱化道路的车辆需求的体现,更加适合于表征一条路段的拥堵指数,进一步调整已有的国内外对于交通拥堵状态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路 段拥堵指数模型。 模型四道路拥堵指数模型,对现实中道路状况进行简化,只考虑道路上各个路段在各自不同权重下的拥堵指数对整 条道路拥堵指数的影响,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整条道路的路面情况,道路两旁的商店以及道路与路段的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等。利用加权法进行集成的方法建立了道路拥堵指数模型。模型五路网拥堵指数模型,对现实中上海市路网状况进行简化,只考虑路网中各个道路在各自不同权重下的拥堵指数对整体路网拥堵指数的影响,而忽略次要矛盾例如上海市的气候、道路车辆通行政策,以及路网路况等。利用加权法进行

北京市政府公布缓解交通拥堵措施

北京市政府公布缓解交通拥堵措施(实录) 王惠: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北京出台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我想大家都知道,前些日子,为了缓解首都的交通拥堵状况,优化北京的发展环境,方便市民出行,北京市交通委公布北京市关于缓解交通拥堵的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以后受到媒体和市民的极大关注,今天为了回应大家的关注,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交通委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到这里,为媒体朋友介绍北京市出台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之后我们还要回应各位关切的问题,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大约一个小时。 王惠:首先介绍一下出席发布会的有关领导,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磊,北京市法制办副主任王荣梅,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李少明,现在把时间交给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先生,介绍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 周正宇: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的相关内容。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一直将交通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机动车由2005年底258万辆增加到2010年12月的 478万辆过程中,较好维持一定水平的交通保障和服务能力。交通基本适应经济发展和出行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交通保障任务。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机动化进程加快,北京市交通形势日益严峻,一些时段交通拥堵严重,人口高度集聚,机动车增长迅速,公共交通吸引力不够,交通综合管理水平与机动车保有量过快增长势头不适应的问题,急需果断采取措施应对和解决,缓解交通拥堵,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方便市民出行。 周正宇: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研究,在征求方方面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市政府提出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的工作意见和北京市非居住区停车价格调整方案,并于12月13到19日面对社会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在征求意见期间,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网上共收到意见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其中94.2%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扶持征求意见的北京市非居住区停车价格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1022件,表示赞同和提出具体意见占63%。此次我们采取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主要增加了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解决市民出行需求的,将第17条修改为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电视等媒体及户外公益广告,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和环保知识等方面的宣传,这里面吸收了关于增加户外公益广告的建议。在第19条增加了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的内容。第20条修改为:当遭遇恶劣天气,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可能引发严重交通拥堵的情况,适时采取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的措施,之前是“必要时”,这次根据征求意见的情况,把这个进行了细化。第22条增加了优化环路出路口的内容。第23条增加了研究开发机动车电子牌照信息系统,加强智能化的内容。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王祖东 (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陇海中路70号450052) 「摘要」本文通过对郑州市交通拥堵环境因子的深入分析,洞悉了交通拥堵的复杂原因;结合作者的亲身体会,提出了治理拥堵的详细对策,作者认为只要坚持八字方针,从‘意 识、管理、规划、建设’着手,建设一个畅通快捷的宜居新城是可以期待的。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治理对策 1.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入城市定居的人愈来愈多。目前郑州市交通拥堵已触目惊心,上下班路途时间极不确定,不仅使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其不便,而且单位交通能耗节节攀升,污染、噪声进一步加大;随之对环境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尽快治理拥堵,畅通郑州,打造一个宜居郑州是每个人的心愿。结合目前的现状和感受,本文对郑州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阐述如下: 2.拥堵原因 人多、路少、车增及基础设施的欠缺是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造成的。分析交通拥堵的原因应从交通参与者出发,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是动态参与者,路网密度、机动车拥有量和公共设施布局是静态参与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是出行的主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必将愈来愈多。行人的出行及交通量的大小,取决于公共设施布局和居住环境的改变。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及人们对拥堵意识的提高,路网密度将不断增大。提高参与者的交通意识,改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增加路网密度和建设一流的市政设施是郑州市解决交通拥堵的关键所在。 3.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治理对策应落实八个字‘意识、管理、规划、建设’。 3.1交通规则意识急需提高 市民的交通规则意识高与低,是决定城市拥堵和事故率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大宣传交通规则力度,提高市民的交通规则意识是当务之急。 对于不按照交通规则行事的参与者应依法适度处理,不管他是行人、电动车(图片1)和汽车。因为行人(图片2)横穿马路,翻越隔离栅;电动车侵占机动车道,不

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难点与对策

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难点与对策 2010年11月28日 缓解交通拥堵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草案)》中提到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重点区域停车收费价格等我认为都是必要的。同时,为缓解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和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为转变北京市交通发展模式赢得时间,《草案》提出了继续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我认为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从中长期的时间跨度来看,这些措施仍难以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题,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缓解交通拥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交通拥堵是大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程度往往与城市规模及空间形态有关,世界各地规模相似的城市其交通拥堵状况也基本相同。北京现有城市人口已达2000万左右,机动车数量接近420万辆,每年还以50万辆车的速度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多年来北京市区以原紫禁城为中心“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从未改变,这两方面问题在时间上的累积和空间上的叠加,使北京市现阶段所面临的交通问题和解决交通拥堵的难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是大城市交通与其他城市间交通的特点不同,向心交通需求巨大。北京市主要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吸引了大量的车流和人流,城市中心区有限的空间与日益增长的向心交通特别是小汽车交通形成了难以调和的供

需矛盾。国外曾作过伦敦中心区的模拟测算,即使把伦敦中心区所有的建筑架空,下层全变成道路,也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由此可见,北京同心圆式的摊大饼扩张模式,只会使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流量越来越高,而且交通资源如道路和停车场等却极其有限,单凭疏导的办法无法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二是北京市小汽车发展超前于公共交通发展,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习惯已经形成。城市居民的出行习惯需要一个培育和适应的过程,欧洲、新加坡、日本公共交通发展先于小汽车的普及,市民习惯于公共交通出行,即使目前机动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仍然达到60%以上。北京自1997年以来,机动车净增300多万辆,在已经出现严重交通拥堵的情况下,2004年以后才确立大力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的政策,再加上建设周期,要再过几年才能发挥其效用,培育公共交通出行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倡导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难度已明显增大。 三是小汽车发展和机动车道拓宽挤压了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的空间,交通出行结构持续向小汽车转化。自行车交通对道路资源的占用远低于小汽车,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国外在缓解交通拥堵中,倡导自行车交通出行成为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当前,北京自行车道被小汽车停车大量占用,交通环境恶化,自行车出行比例由2000年的38.4%下降到2009年的18.1%。自行车交通衰退进一步诱发小汽车的增长,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00年的23.2%上升到2009年的34.0%,交通拥堵缓解难度加大。更为危险的是,由于投入使用私人轿车的数量骤升,街道空气污染也随之加剧,这将会促使更多的市民放弃自行车而转乘私家车,从而形成交通拥堵的恶性循环。 四是北京存在大量的大街坊和大院,破坏了道路网的系统性,道路间距大,路网密度

对温州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的分析及建议

38 城市交通 | URBAN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对温州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的分析及建议李少杰1,薄延震1,汤伟民2,赵群雄2 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2.温州市城市道路建设研究中心 摘 要: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均遇到 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问题。该文以温州市为例,首先对温州市现状概况 及近年来采取的交通治堵措施进行介绍;其次对其治堵效果进行评价和原 因分析;最后结合现状温州市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交通治堵;出行结构;交通需求管理;温州市 A bstract :W ith rapid e x pansion of urban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motorization, all ma j or cities face various degree of traffic congestion problems. This paper takes W enzhou as an e x ample. First of all,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affic conges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adopted in recent years are introduced. Then, the effect of management is evaluated and the reason is analyzed. Finally, combined w 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W enzhou, this paper puts for w ard relevant Suggestions.Key w ords :Traffic congestion management; Travel 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 W en zhou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Management in Wenzhou 第一作者简介李少杰(1986—),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道路交通规划与设计。 Email:33105249@https://www.360docs.net/doc/b22122369.html, 0 引 言 近年来,交通拥堵作为影响 各大城市发展的“城市病”[1],已成为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各大城市均采取了以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为主要手段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中心城区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普遍仍未解决[2],尤其对于 单中心结构城市的老城核心,情况尤为突出;在城市居民机动化出行率不断提高、小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期背景下,以 往依靠交通设施供给为主的措施 已难以应对这些问题;如何找到 适合自身情况的“治堵良方”, 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各 大城市均在探索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