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探索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探索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探索

2004年第4期(总第153期)

学 习 与 探 索

S tudy&Exploration

N o.4,2004

G eneral.N o.15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探索

高 和 荣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异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促进交往与社会进化。但是,这种理论构建仍然无法摆脱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哈贝马斯所寄希望于生活世界的回归仍然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4-0052-03

哈贝马斯不仅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或者社会批判思想家。他在社会学领域内最为核心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交往行为理论。本文拟从社会学角度对其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全面的探究,以寻求其思想的逻辑必然性。

一、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缘由

哈贝马斯通过分析西方工业社会中公共领域内的结构转型,提出交往与社会进化思想致力于建构交往行为理论,是有其明确针对性的。

第一,他针对的是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全面抑制和科技文明给人类造成的异化。近代以来,理论受到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等社会实践的压制和扭曲,理论认识变成一种技术的论证和单纯的操作程序,出现了机器统治人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所以,哈贝马斯认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功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全面的批判,以期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

第二,他针对的是马克思、马尔库塞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诠释、分析和批判。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无条件的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和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仅和他的劳动、和他的劳动工具、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而且还直接导致人和人的异化”[1]。所以,“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无产阶级只有拿起武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代工业社会变成了见物不见人的“单

收稿日期:2003-07-11

作者简介:高和荣(1969-),男,江苏兴化人,扬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保障研究。

向度的社会”,其中的人也变成了没有否定精神、没有超越精神、没有思想和理想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要以理性为基础打破旧世界,重新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哈贝马斯则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已经走向末日,现实社会中的两大对立阶级也没有出现如马克思所说的武装斗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形态更替,资本主义的末日远未到来,甚至还出现了许多似乎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如白领工人的出现,工人的普遍持股以及福利国家的兴起等等。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和结构变迁的表现形式,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当然,由于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专制,造成了公共领域内的沟通困难重重,那种“未分化的”、“尚未主题化的”“生活世界”被政治权力压制着,使得这种结构转型成为异化了的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因此哈贝马斯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一异化状况,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开展正常、健康、有效的理性交往,寻求有效的沟通,为人类社会重新找回失去了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以《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与社会进化》以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等著作的形式直接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思想。

第三,他针对的是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典化、教条化。众所周知,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中将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理论内容表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等。可是,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内容不符合处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实际情况。所以,只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有效地寻求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第四,他自觉和不自觉地针对了吉登斯、贝尔以及利

?

2

5

?

奥塔等人关于现代性的观点。吉登斯认为,“大约在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的现代性,如今被某些学者用诸如“信息社会”、“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等等概念所取代了。与其宽泛地谈论和使用这种种新概念,还不如努力说明为什么现代社会必然会导致风险社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等问题。“仅仅发明一些诸如后现代性和其他新概念是不够的,相

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性本身。”

[2]于是,他提出要“反思现代性”、“超越左和右”,以实现“民主社会的复兴”。贝尔认为,西方工业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起源于17世纪的现代性已经终结,如今的社会迈进了“后工业社会”的门槛。在后工业社会里,“服务经济逐步取代了生产性经济,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专业科学技术人员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知识成为社会创新的核心原则,未来取向的技术控制成为后工业社会的

重要原则”

[3],后工业社会因此也就被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而利奥塔从后现代性立场出发,坚持认为现代性已经过时,现在的任务就是要“重写现代性”。哈贝马斯则认为,自启蒙运动开始的、经过西方工业化而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秩序以及它应当发挥的功能远未完结。尽管目前社会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那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只要我们捍卫现代性原则,回到原初的生活世界,克服交往障碍,在“交往”中实现“社会进化”,就一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

二、交往行为理论的路径

哈贝马斯认为,要想构建社会进化理论,实现社会的正常交往,就必须对理论的前提即近代以来哲学认识基础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和批判。他认为,自康德、黑格尔以来,哲学社会科学事实上都坚持了二元论立场,在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中歪曲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以,必须寻求一个能够联系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他还认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没有真正解决认识的基础,只有他的“兴趣”,一个作为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概念才能作为认识的真正基础。于是,他认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和任务就是挖掘“认识和兴趣的关系”,为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提供支撑。

哈贝马斯把兴趣分为初级的兴趣和次级的兴趣。初级的兴趣是指存在于生产、实验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兴趣,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原初兴趣,而次级的兴趣则是在初级的兴趣中分化出来的包括三种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对象的兴趣,即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以及解放的认识兴趣。技术的认识兴趣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它规定着“必然的、现实的、客体化的方向”,也就是规定着工具理性行为;实践的认识兴趣以语言、解释为中介来促使人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解放的认识兴趣分别对应自然科学、精神科学以及批判的社会科学。在他看来,认

识的兴趣不仅涉及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且也关系到人类的解放这一“宏大叙事”。

与认识的三种兴趣相一致,受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孔德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斯宾塞的“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迪尔凯姆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以及韦伯的“传统型统治、卡里斯马型统治、现代科层制统治”相适应,哈贝马斯也将历史上存在的社会结构转型划分为三种形式[4]。一是广场型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主要指古希腊。当时的公共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集中在广场上进行,人们共同的行动如议事、战争、体育竞技等均在公共场所进行,而生产劳动以及经济活动则以家庭为单位属于私人领域内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领域的界限趋向模糊,于是过渡到第二种形式即代表型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在这个阶段,封建主是一切权力的总代表,他们集政治、经济、文化统治权于一身,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被封建主控制着,私人因其经济独立性的丧失而逐渐失去了私人性。但是封建君主假借天道,通过发型、服饰、礼仪等大搞形式主义来欺骗百姓。三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结构转型。这个时期产生了如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出现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也就是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离。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就成了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的中介环节。

不过,在哈贝马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所爆发的一切问题和矛盾恰恰就出现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之中!他认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5]。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出病态的状况,如交往的物质利益泛化、沟通和理解产生障碍等等。二是交往的风险性增强。诚如贝克所言,现代社会已经处于“文明的火山口上”。吉登斯也不无中肯地指出,现代性或者说现代社会导致了风险性的增加,“如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以及风险环境的扩张”等。三是交往的空间范围不断缩小,生产、科学以及政治等主题化、分化的专业领域正逐渐形成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的专门化世界,进而吞噬着人们的交往行为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认为,整个人类生活的世界共有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世界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成为认识的三种兴趣各自关注的对象。其中,社会世界又包括制度世界和生活世界两种:制度世界是指那些制度化、组织化以及科层制化的世界,即现代国家机关和社会市场体系;而生活世界则是指能够开展言语沟通、追求话语共识的“尚未主题化”的“原初世界”,它包括进行话语共识的公共领域以及维持私人利益的私人领域。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间出现的矛盾,会使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因此,只有规范和重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

35?

所以,留给哈贝马斯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构建一个理想的交往行为模式,建立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型[6]。一是目的性行为。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是借助于工具理性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然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行动不但不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反而成为压制人的手段,所以不具备合理性。二是规范性行为。这是以行为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目标的行为,主要是体现在人们的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中的价值认同和规范遵守。三是戏剧性行为。与培根的剧场假相相类似,他认为社会是一个舞台,每一个个体都要在观众或对象面前表演自己,背诵着早已准备好的“台词”让观众去领会他的“潜台词”,故而这也不是一种合理性的行为。但是社会却需要这种行为,因为它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前面的三种行为或者压制人的主体性,或者使人变为一种社会化符号而异化为某种工具,因而都是不合理的行为,于是他提出了交往行为。交往行为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他们各自行动的工具,以便使他们能够在如何有效地协调自身的行为上达成一致。它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综合与扬弃,所以就必然是合理性的行为。他认为交往行为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理解的功能,有助于把握知识;二是合作的功能,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社会的目标;三是社会化功能,即能够使个体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某种价值导向;四是社会转型功能,因为前三种功能的总目的就是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应有功能,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转型、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也正因为如此,哈贝马斯始终坚持认为现代仍然是一项“未竟事业”。

三、交往行为理论的归宿

从总体上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第一,它为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中产阶级普遍增多,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马克思、列宁所描述的那个到处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那么,如何把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就成了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哈贝马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又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象当做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他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实当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第二,它为整合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释原则。自近代笛卡儿以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一直受到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社会学作为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也不例外。一方面,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社会学要寻求“社

会事实”的客观性,然而,一切的“社会事实”又是主体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价值性。这样,如何统一主客观问题,实现主观和客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就成了社会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哈贝马斯以“兴趣”作为逻辑起点,以那种“原初的”、

“未分化的”、

“尚未主题化”的“生活世界”作为解决主客二元对立的归宿,应该说有自己独到的价值。

第三,它为解决西方社会结构转型问题,避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开出自己的一剂“药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现象以及出现的新情况,西方一大批社会思想家们展开了各自的思考。吉登斯从“结构二重性”出发,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贝尔坚持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结构转型,他乐观地称之为“后工业社会”;利奥塔、罗蒂等人则认为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而哈贝马斯认为,要避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只有发挥交往理性作用,重新“回到生活世界”,以实现社会的进化。

当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论的局限。他试图整合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可是从根本上讲,任何一个抛弃或绕开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只能重新回到二元论,或者以一个新的二元论来取代原来的二元论。二是视角基础的局限。他以兴趣作为其认识的基础,然而人的兴趣从何而来?如果对哈贝马斯的“兴趣”作一个本体论式的追问就不难发现,无论他论证得多么“完善”,他所谓的“兴趣”其实仍然不过是笛卡儿式的“天赋观念”而已。三是理论落脚点的局限。与其说他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充满“兴趣”,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交往行为理论”以实现“社会进化”,不如说他对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更感“兴趣”。但是,他所谓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96-98.

[2]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08-109.

[3]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276.

[4]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

版社,1999.3-22.

[5]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2.312.

[6]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

版社,1996.279-282.

〔责任编辑:冯向辉〕

?

4

5

?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1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 姓名:张立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哲学 指导教师:陈学明 2001.5.22

Y《I8‘《3 摘要 ,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对二十世纪哲学发展影响重大的社会理论。这是一种可以作为社会理论批判尺度的理论;它是以主体际的交往为出发点,通过语月j学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借助主体际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哈贝马斯批判了,以意识哲学的唯我论方法论为基础,以目的理性为导向的社会理论传统,揭示了这一传统在社会理论的建立上所造成的种、 种误解。J~ I J 本文试图通过从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结构角度来理解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所要依据的根本原冈,原理以及条件。所以本文围绕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怎样可能这个中心,以揭示社会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理论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致力于考察建立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所必然要依据的条件。 通过考察哈贝马斯社会理论概念,研究奥斯丁和塞尔的语用学理论怎样提供了土体际————一——一—一 性的话语行为理论的可能性,以及揭示哈贝马斯怎样建立交往行为概念,本文试图指出,交往行为理论所以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理论本身就提出了对于主体际行为理论的要求:而这一理论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就是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的行为理论分析;至于所依据的条什,就是彻底反对传统意识哲学唯我论方法论的影响,坚持主体际的行为理论分析方法,而这就是,普遍语用学的分析方法。

● Abstraet Til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isaTheoryofSociety,whichhasagreat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philosophyin20‘“century.Asacriticalstandardofthetheoryofsociety,itstartsfromtheintersubjectivecommunicativeaction,andsetsupbyusingtheanalyticalmethodofpragmaticaltheory.Withthebuildingof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Habermascriticizedthetraditionofthetheoryofsociety,whichbasedonthemethodologyofsolipsismofthephilosophyofconsciousness,andorientedontheteleologicalreason,andshowedthistraditioncausedproblemsonbuildingthetheoryofsociety. Thisthesistriedtounderstandthefundamentalreason,principleandconditionofthebuildingof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throughtheperspectiveofitsbasicstructureTherefore,itconcentratedonhowatheoryofIntersubjectiveCommunicativeActioncouldbepossible,andtriedtoshowtherelationamongthetheoryofsociety,theTheoryofCommunicative ● Actionandthepragmaticaltheory,madearesearchontheconditions,whichisnecessarytobuild anIntersubjectiv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 ThroughtheresearchoftheconceptionofthetheoryofsocietyfromHabermas,andtheresearchofhowthepragmaticaltheoryfromAustinandSearlecouldprovideapossibilityofthe TheoryofIntersubjectiveSpeechAction,andthediscoveryofhowHabermasbuilttheconception ofthecommunicativeaction,thisthesistriedtopointout,thatthereasonforbuildingatheoryof communicativeactionis,thetheoryofsocietyitselfrequiresatheoryofintersubjectiveaction,its principleistheanalyzeofthetheoryofactionthroughtheperspectiveofpragmaticaltheory,and●theconditionisagainstthemethodologyofsolipsismintraditionalphilosophyofconsciousness, andinsistonaanalyticalmethodofthetheoryofintersubjectiveaction,thatis,theanalytical methodoftheuniversalpragmaticaltheory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马 克 思 文 论 作 业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学院:文学院 专业班级:B11汉语言文学四班 姓名:X X 学号:XXXXXXXXXXXXX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但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生于杜塞尔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同阿多诺一道工作。1961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协助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83年,哈贝马斯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世界上依旧十分活跃的著名思想家。他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传人,在学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究和确立,他又一直同霍克海默、阿多诺等老一代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甚至发生很大的分歧和冲突。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来审视上一个世纪的这一学术事件,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哈贝马斯的确修正、深化和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如果没有他不断进行理论探究,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应当彻底画上一个句号。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哈贝马斯的理论探究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特殊贡献,他也是一位对当代世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1]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社会学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社会学反思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三中学迟善波 【摘要】:在肯定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人的个性发展不存在完全正相关;网络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媒体的教学方式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存在着冲突;现代教育技术易产生对事物的不完整的认知和错误的世界观。 【主题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远程教育技术网络教育社会学 中小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教育教学中有两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素质教育(q uality education)和现代教育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最时髦的途径。《中国教育报》设立“制高点——现代化教育技术”栏目;陈至立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强调“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素质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笔者经过多年的中学教学实践,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在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暴露出它的负面影响。本文意在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阐述现代教育技术给当代教育带来的缺憾。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 mmunication)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我国著名学者李克东教授认为:“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读书笔记 《交往行为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交往行为理论研究,他深受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及胡塞尔、洛维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思想的影响。他批评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反对主客体分离的意识哲学。他分析和批判了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中意义丧失、自由丧失等交往异化现象,并力图通过交往合理化的实现来构建一个合理社会。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在当今社会创造一种平等、自由、自觉的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在全球化时代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具有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交往行为概念的内涵及其实质。 哈贝马斯首先对行为类型进行了分析,行为分为四类:一是目的性行为即“劳动”;二是规范调节性行为;三是戏剧行为;四是交往行为。交往行为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至少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借助语言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而这四种行为侧重于不同的世界:目的性行为主要考虑客观世界;规范调节性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戏剧行为涉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世界的关系,其关键是自我表现;交往行为导向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并且交往行为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的要求,因为它把各种不同经验导向合理的协调和发展。交往行为组成的世界,也就是人们的日常语言所支撑的世界,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 2.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行为。 “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的,它最狭窄的意义是表达两个主体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达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哈贝马斯认为,理解是一种展开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的意识活动,要真正实现“理解”就必须借助于语言媒介。在目的性行为中,语言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行为者通过语言试图影响他人,实现行为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意图。在规范调节性行为中,语言首先是一种可以提供文化价值、取得意见一致的媒介,它主要是帮助人们建立规范和行为导向,建立社会世界的合法关系。在戏剧行为中,语言是自我表现的媒体,表现行为者的认识和情感,再现行为者的主观世界。在上述三种行为中,都只注重了语青的一种功能,而没有同时注意到语言的所有功能。只有在注重相互关系的交往行为中,语言才同时承担陈述并判断事实的功能,使行为者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承担帮助人们达成共识的理解媒体的功能,使行为者与社会世界发生联系,并承担表达者表现的功能,使行为者展示自身的主观世界。哈贝马斯认为,通过参与者在相互作用中达到他们相互提出的有效性声明的交互主体性的确认,这样理解才以协调行动的动机发挥作用。他认为,现代理论注重意义的追问,人们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会达成共识。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普遍共识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即交往理性。为了有效沟通,哈贝马斯认为在交往过程中需要遵循三项语言学规范要求: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认为,目的性行为涉及真实性要求,规范调节性行为涉及正确性要求,戏剧行为涉及真诚性要求,而交往行为与这三个要求有关联。交往行为同时可以满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的三个有效性要求,所以交往行为才是最合理的社会行为。 3.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双层理论架构。

交往行为理论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有原创性、体系性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有学者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尤其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普遍被认定为代表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在对交往异化的批判、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及其途径探索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二、主要内容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这部著作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 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 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

评价与反思学习社会学的价值(一)

评价与反思学习社会学的价值(一) 内容摘要]通过对社会学概念的探索,并提出来学习社会学的价值,虽是个别的例子,但具有一定普遍性,也可以说由特殊推至一般,也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性的群体的心理现象进行一番探讨研究。社会学赋予了我们开阔的视角、丰富的知识储备、注重实践与反思的学术气质以及宽容的胸怀和热爱生活的态度。但本人同时又对于学习社会学的价值的困惑的反思,认为社会学也并不是一群人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得出来的,强调不能忽视实地的调研,因为社会学理论大都是从实际社会现象或是生活之细节中抽象出来的。关键词]评价反思社会学价值在上海师范大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少研究生学习社会学往往不是在本科学习社会学专业。对我来言,我是学教育评价与研究的,提出来学习社会学的价值,虽是我个别的例子,但具有一定普遍性,也可以说由特殊推至一般,也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性的群体的心理现象进行一番探讨研究。是这样的,在没有学习社会学这门课之前,曾经常与三两好友一起探讨社会学,但也不是什么标准的学术交流,只是一点爱好。学习社会学,是我自己作主的一件有趣的事,缘由其实很简单——我在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角色、使命……为了这个的选择,自己坚持学习了社会学半年。期间,经历过一些荣辱与苦乐,经历过不少无奈与尴尬,然而自己却对这个学科还是有许多迷惑,并且欲罢不能了,我想应该是这个学科的魅力使然吧?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将一己之见“公告天下”,学识浅薄,且不把它当作标准的学术交流,聊聊也无妨。一、何为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当然,中国社会学的起步并不算太晚,只是在文革期间被中断了,而恢复之后的中国社会学,影响力虽然在逐渐增强,但终究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于是,每当我和别人谈起社会学,十有八九那人会问我,社会学是学什么的……社会学是学什么的?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别看它是关于这个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然而它却是这个学科最难回答的问题。所谓“有多少个社会学家,就有多少个社会学定义”,此言不虚,就我看的一些书籍,可大致有如下看法:(一)有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涂尔干、马克思、费孝通等。社会学大家涂尔干曾经说过“人们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社会就不可能有社会学……”。还有,如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严复《群学肄言》1903);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郑杭生)。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李大钊、瞿秋白、李达等均持此种观点。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性的社会科学”。一般都可看到“秩序和进步”、“运行和发展”、“结构和过程”这样两个方面。(二)有侧重以个人、小群体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韦伯、澳德、吉丁斯、孙本文、龙冠海等。“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台湾学者龙冠海)“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三)还有一种类型的观点,认为社会和个人相统一。1、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学群说”,即认为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如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2、“问题说”,即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3、“剩余说”,即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剩余领域”;4、“调查说”即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是一种方法科学。5、“未定说”,即认为社会学的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前二种肯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独立性,后三种否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经典社会学大家涂尔干曾经说过“人们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社会就不可能有社会学……”。的确,在这点上大多数社会学家达成了共识。但是,社会又是什么呢?很难有人能够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清楚,甚至,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也许也很难将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论文题目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1级 学号222011********* 姓名曾婷 指导教师黄其洪 成绩 2014年 6 月17 日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曾婷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有名气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敢于正视传统理性的分裂,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展开了深入的批判,认为应在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重建理性以拯救理性,从而建立以重建交往理性、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为目的的交往行为理论。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对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心理学等进行了一次大综合与创新。因此,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进行探究,对于推动我们个人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如行动的概念、普遍语用学、生活世界和系统以及对该理论的评价。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系统生活世界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尤其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金钱交往”、“地位交往”侵蚀和影响着人们的内心,诱惑、欲望更多,导致的矛盾冲突也就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产生了变化,互相的猜疑,不信任,社会的诚信危机以及过度的放大自我价值观等现象的出现。人和人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有深度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上研究“交往”更有助于审视人际关系、端正人们的价值观,而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论,旨在构建一个具有和谐价值的世界,这样就为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交往奠定了和谐的基础,也为人权的保障提出了基本的目标和准则。那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到底是怎么样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而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的评价它呢?这都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交往行动的概念 哈贝马斯基本上在他所有著作中都使用过“交往行动”这一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哈贝马斯对交往行动概念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如在20世纪60年代他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 摘要:自社会学创立之初,中国也随后积极地加入了社会学的学科研究行列中,并在当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由于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国内的社会学研究始终与世界的主流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内三代社会学家努力提倡的“社会学本土化”愿望中,社会学真正的本土化标志应该在于理论的本土化。但目前中国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历史发展的境遇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逻辑中寻找突破口,应是新时期我们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新路径。 标签:社会学理论;本土化;路径;历史境遇;人性和社会情境 “社会学”一词自1838年孔德提出,迄今已经形成了普遍性共识的学科。社会学发源于欧洲,在知识的传承与学术积累的背后,欧洲的社会学理论仍具创新力和世界引导力,欧洲的学者仍然引领着世界社会学开创初的理论情怀。但在这股思潮对社会存有较大影响力的背后,仍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揣摩的问题。 自社会学创立之初,中国也随后积极地成为世界社会学的一极。在很大的程度上,学科的发展是与当时中国国情相匹配的。如果将严复1895年在天津《直报》发表的著名论文《原强》等文章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开端,那么有些学者认为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历史形态:国外社会学理论引进、吸收、消化过程和综合、转换、创新过程[1]。在这两个形态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学本土化”的倡导已经历经了三代学者们的努力和耕耘,它的概念也历经了“中国化”、“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2]三种形态的发展,但目前学界比较统一的用法还是较偏向于“本土化”。本土化其实是指吸收内、外的合理思想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3]。那么中国社会学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学中国化”运动是否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呢?其实,中国目前取得的各方面显著性成果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社会学已经在走本土化的路径,社会学真正的本土化标志应在于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目前中国的学术界发展出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雏形,这些成果在不同层面上有效、合理地解答了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学科发展的知识延续问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共识。但将中国的社会学与起步和发展差不多的美国社会学进行对比的话,中国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路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重新思考或再反思的东西。 一、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发展的历史境遇对照 在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历史境遇上,如果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间差别的话,20世纪初的美国社會学理论和中国社会学理论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两国都属于学科的后发展型国家。随着以后的学科实践发展,中国和美国各自都拥有自己的本土化理论路径,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境遇阶段。在此,我们可以采取“差序时间划分”,将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各自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中期和后期(如下表所示)。

评价与反思学习社会学价值

评价与反思学习社会学价值 内容摘要通过对社会学概念的探索,并提出来学习社会学的价值,虽是个别的例子,但具有一定普遍性,也可以说由特殊推至一般,也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性的群体的心理现象进行一番探讨研究。社会学赋予了我们开阔的视角、丰富的知识储备、注重实践与反思的学术气质以及宽容的胸怀和热爱生活的态度。但本人同时又对于学习社会学的价值的困惑的反思,认为社会学也并不是一群人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得出来的,强调不能忽视实地的调研,因为社会学理论大都是从实际社会现象或是生活之细节中抽象出来的。 关键词评价反思社会学价值 在上海师范大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研究生学习社会学往往不是在本科学习社会学专业。对我来言,我是学教育评价与研究的,提出来学习社会学的价值,虽是我个别的例子,但具有一定普遍性,也可以说由特殊推至一般,也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性的群体的心理现象进行一番探讨研究。是这样的,在没有学习社会学这门课之前,以前常与三两好友一起探讨社会学,但也不是什么标准的学术交流,仅仅一点爱好。学习社会学,是我自己作主的一件有趣的事,缘由其实很简单——我在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角色、使命……为了这个的选择,自己坚持学习了社会学半年。期间,经历过一些荣辱与苦乐,经历过很多无奈与尴尬,不过自己却对这个学科还是有很多迷惑,并且欲罢不能了,我想应该是这个学科的魅力使然吧?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将一己之见“公告天下”,学识浅薄,且不把它当作标准的学术交流,聊聊也无妨。 一、何为社会学 在中国,社会学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当然,中国社会学的起步并不算太晚,仅仅在文革期间被中断了,而恢复之后的中国社会学,影响力虽然在逐渐增强,但终究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于是,每当我和别人谈起社会学,十有八九那人会问我,社会学是学什么的……社会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评述_贺寨平

2000年4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A pr,2000第27卷第2期 T he Jo urnal of Shanxi T eachers univ er sity(So cial Science Editio n)Vo l.27 N o.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评述 贺寨平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系;山西临汾041004) 摘 要: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其交往行为理论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他顺应现代哲学潮流,完成了社会批判理论内部由意识的批判到语言的批判的 “语言学转向”;另一方面其“语言交往”和“生活世界”的理论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但他所 强调的价值规范的超阶级性,对“生活世界”的作用的夸大,以及视语言为交往行为的决定因 素等观点是应当批判的。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0)-02-0051-04 哈贝马斯是当代最为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美国的A?戈夫曼主编的《“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里说:“毫无疑问,哈贝马斯是当今德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鉴于哈贝马斯“在众多的学术领域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以致于他不能对自己的工作作出确切的概括”。英国社会学家威尔彼说,哈贝马斯是“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1],而在德国,他被认为是“前联邦德国具有最强大威力的哲学家”[2]。作为公认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毫无疑问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其交往行为理论进行整理、概括,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其不足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行为类型与合理性 从学术渊源上看,哈贝马斯受到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的“批判理论”的影响,但是他认为“批判理论”不应该仅仅止于批判、否定,而应进行理性的重建。因此,在写出《认识与旨趣》、《合法性危机》等著作后,又吸取了米德、迪尔凯姆和帕森斯等人的社会学理论以及 收稿日期:1999-12-11 作者简介:贺寨平(1966-),男,山西兴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

哈贝马斯与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与交往理性 李佃来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作者简介]李佃来(1973-),男,汉族,山东安丘人,武汉大学人文 科学学院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 [摘 要]面对传统理性的分裂和缺失,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和 生活世界的视域内,在交往范式的基础上,构筑起交往理性概念。 交往理性能够弥合理性的裂缝,对抗工具理性的扩张,反对意识哲 学的泛滥,破除传统哲学的理性神话和理性霸权。同时,交往理性 又成为哈贝马斯思考人的解放,展望人的未来的方案。与后现代 主义哲学家无情消解理性的话语相比,哈贝马斯的理性话语更充 满辩证的张力,更具有思想的解释力。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交往行为;生活世界 理性是哈贝马斯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哈贝马斯对理性的关注采取的是这样一种思路:分析批判传统理性的分裂和缺失之处,但并不放弃对理性的追求,而是力图以语言和生活世界互动的交往来重建理性,以此拯救理性。由此,交往理性成为哈贝马斯理性观的中心范畴,对交往理性的构建成为他一生的心愿。 一 相比前现代社会来说,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各个价值领域发生分裂,统一的实体理性变得分崩离析。这个特征不仅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更表现在理论层面上。理论上,对价值领域和理性的分裂作出经典规定的是康德。康德批判了统一的理性观,指出,不同的知识和行为领域遵循不同的内在逻辑,承载不同的理性原则。他的三大批判指认了在三大领域中存在的三种理性原则:在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认知领域,起作用的是理论理性;在社会领域,人要遵循实践理性;在思维领域,审美理性起决定性作用。康德对三大理性的区分,实际上将价值领域和理性的分裂最终确立下来。 哈贝马斯清楚地意识到了这种分裂,在《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中,他对这种分裂作出了如下确认:“通过宗教世界观和形而上学世界观所表达的实体理性,交错地表现在因素中,这些因素只是通过论证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流传下来的问题,在真实性,规范正确性,实在性或美的特殊观点下划分,并且可以作为认识问题,正义性问题,趣味性问题对待,区分为科学、道德和艺术的价值领域。在相应的文化行动体系中,进行着道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 第5期

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

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 08级思想政治教育083135303 王华丽 摘要: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以反思性的基本原则,去分析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思维。他的反思社会学在反思的主体、基本对象及目的上均有其特点,他对社会学理论的改革和创新值得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布迪厄;反思性;学术场域 皮埃尔·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积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改革和创新,并试图打破社会学传统上的“主观”和“客观”、“结构”和“个人”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创建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的独特思想风格和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布迪厄在方法论上对整个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贡献,当属他的反思性社会学。可以说,布迪厄是以反思性为基本原则去分析人类的思想、行为及思维的。因此,本文意在分析什么是反思性、如何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探讨布迪厄反思社会学中的意义。 一、反思性回顾 从20世纪70年代,就有不少社会学者提出了反思性社会学,包括现象学、阐释学、常人方法学以及后现代社会学派等。很多社会学家提倡反思,可意念所指和具体含义各有不同之处。比如布卢尔将反思性等同于学科性的自我指涉,他曾说,“知识社会学的解释模式应该运用于社会学本身”。而伯杰认为反思性促进了自我意识,有助于确定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类学家和作为分析学者的人类学家之间的角色距离。他将反思性定义为:借以超越于他人取向和角色承担的一两个心理步骤,因为反思性与众不同的关注点就是质疑他人取向和角色承担的过程;一个人对在自己身上进行他人取向和角色承担的过程所产生的后果有所意识,而反思性就是对这样的意识作出思考,逐渐接近社会科学的梦想:成为完全超然的观察者。常人方法学家认为反思性与索引性一样,是社会行动至关重要的构成性特征,是一种可被纳入有组织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可被诘问的现象”。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使用反思性时指涉行动、科学、社会三个范畴。而布迪厄把反思性作为社会学认识论的根本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必需和特定形式,反思性即为一种视知识分子为占被支配地位的支配形式的操纵者的理论。 二、反思社会学的基本要点 (一)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特点 (1)在反思的主体上。布迪厄认为反思性社会学是一项集体的事业,而非单独由个人完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社会的痕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他一方面继承了波普的多元实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米德的符号互动记和帕森斯的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他自己对世界、行为以及这二者的关系的见解;另一方面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动理论。可以说,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对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进行了一次大综合、大创新。因此,对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渊源的考察,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哲学关于交往及其相关问题的一次梳理。 1、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继承和批判 “生活世界”原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主要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胡塞尔对传统思辩哲学和现代英美科学主义以僵硬、冰冷的逻辑取代人的生存的不满。胡塞尔从两个意义上使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一个是经验层面上的“生活世界”。胡塞尔称之为“日常生活世界”。他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第一卷中明确地说:“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①另一个是在超验意义上使用的“生活世界”,它较之“日常生活世界”概念更为“原始”,也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必须在其整个经验现象学方法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理解。它是“前科学的”、“前要领的”和“前理论的”,属于先验的原发境域。其后继者海德格尔,舍勒尔都渐渐舍弃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超验本性,放弃了理性追向精神,由超验现象学转变为经验现象学,直接将生活世界看成是客观意义上的永恒客体。而这一切在胡塞尔看来,恰恰预示着整个欧洲现代文明危机的到来,也意味着根植于欧洲文化传统中超验精神的失落。 哈贝马斯十分重视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一方面他认为胡塞尔从他的现象学哲学角度富有说服力地阐述了“生活世界”的自明确性(或非课题性)特征和奠基性特征。因此,哈贝马斯像胡塞尔一样,强调生活世界的奠基性和匿名性特性。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为科学和人的其它活动提供价值和意义的奠基性世界,是科学知识的真实性,明证性的来源,而一切科学则是为生活世界所“设计”的理性工具或预言方式。受该思想启发,哈贝马斯进而指出,“生活世界表现为自我理解力或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储畜库”。它是“由一种向来已经知道的文化知识储存组成的”,是前反思的——非论题的知识,这种知识的有效影响 ①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探索

2004年第4期(总第153期) 学 习 与 探 索 S tudy&Exploration N o.4,2004 G eneral.N o.15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探索 高 和 荣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异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促进交往与社会进化。但是,这种理论构建仍然无法摆脱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哈贝马斯所寄希望于生活世界的回归仍然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4-0052-03 哈贝马斯不仅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或者社会批判思想家。他在社会学领域内最为核心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交往行为理论。本文拟从社会学角度对其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全面的探究,以寻求其思想的逻辑必然性。 一、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缘由 哈贝马斯通过分析西方工业社会中公共领域内的结构转型,提出交往与社会进化思想致力于建构交往行为理论,是有其明确针对性的。 第一,他针对的是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全面抑制和科技文明给人类造成的异化。近代以来,理论受到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等社会实践的压制和扭曲,理论认识变成一种技术的论证和单纯的操作程序,出现了机器统治人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人的全面异化。所以,哈贝马斯认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功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全面的批判,以期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 第二,他针对的是马克思、马尔库塞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诠释、分析和批判。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无条件的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人和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仅和他的劳动、和他的劳动工具、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而且还直接导致人和人的异化”[1]。所以,“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无产阶级只有拿起武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代工业社会变成了见物不见人的“单 收稿日期:2003-07-11 作者简介:高和荣(1969-),男,江苏兴化人,扬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保障研究。 向度的社会”,其中的人也变成了没有否定精神、没有超越精神、没有思想和理想的“单向度的人”,因此,要以理性为基础打破旧世界,重新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哈贝马斯则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已经走向末日,现实社会中的两大对立阶级也没有出现如马克思所说的武装斗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形态更替,资本主义的末日远未到来,甚至还出现了许多似乎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如白领工人的出现,工人的普遍持股以及福利国家的兴起等等。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和结构变迁的表现形式,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当然,由于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专制,造成了公共领域内的沟通困难重重,那种“未分化的”、“尚未主题化的”“生活世界”被政治权力压制着,使得这种结构转型成为异化了的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因此哈贝马斯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一异化状况,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开展正常、健康、有效的理性交往,寻求有效的沟通,为人类社会重新找回失去了的精神家园。于是他以《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与社会进化》以及《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等著作的形式直接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思想。 第三,他针对的是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典化、教条化。众所周知,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中将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理论内容表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等。可是,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内容不符合处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实际情况。所以,只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有效地寻求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第四,他自觉和不自觉地针对了吉登斯、贝尔以及利 ? 2 5 ?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书报告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书报告 正如华康德在前言中所说,“本书并非一种总结或概述,相反,它是一种‘invitation’,邀请或导引读者与布尔迪厄一起思考”1,在这种思考中,我们驱散萦绕在日常生活乃至传统社会学表面的迷雾,打破主观与客观、宏观和微观等等二元对立的表象,发现一个未曾探索和关注的、各种场域相互交织的关系的世界。这就像是电影“极地快车”中那一张金色的车票,有了它,你就有了准入钥匙,去打破人们认为“圣诞老人不存在”的常识,到达一个奇幻与现实相交融的崭新世界。但是,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心中充满疑虑的孩子即使拥有车票,也往往因为犹豫和迟疑错过了列车,如果你始终沉醉与徜徉于传统社会学所赋予社会学家的虚拟的独立性与泡沫般的无限荣光之中,传统社会学惯习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内化到你的行为准则之中,甚至已经转化为你的一种科学迷信,那么即使你拥有此书,也只会因认为其荒诞不羁而错过了新的世界。车票虽然金光闪闪,但仅仅是通往圣诞世界的一个媒介,车票的意义并不在于本身,而是其为进入圣诞世界提供了一个准入标记,正如华康德所说,这本书“是意在被阅读,而非被研究”2,如果读者在本书中仅仅关注布迪厄所提出的各种概念的工具性的应用,甚至断章取义地去理解布迪厄的具体学说,而不能依托本书培养一个关注社会学的新的反思性的视角,来探索世界的本质,那么也只能说这位读者“捡了芝麻丢了 西瓜”,未能把握此书的真正内涵。 《反思社会学导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华康德对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整体上的总结,“勾画出布迪厄有关知识、时间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学术图景的轮廓”3;第二部分是布迪厄与芝加哥大学研讨班学生之间精心构思的对话,便于对布迪厄理论中的貌似矛盾与晦涩之处的更深刻地理解;第三部分是布迪厄在巴黎研讨班上的导论性质的发言,布迪厄主要分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与“产生社会学创造力的一般性倾向”4。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本书各个部分的概括与分析之中: 1、布迪厄社会学的结构与逻辑 1华康德. 反思社会学导引:作者前言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第6页. 2同上. 3同上. 4华康德. 反思社会学导引:作者前言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第8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 哈贝马斯的行动理论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他根据所涉及的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对行动进行分类。取向于主客体关系的行动成为“工作”(或“劳动”),而取向于主体间关系的行动称为“互动”(或“交往”)。 哈贝马斯从两个方面对这两种行动之间的区别进行了刻划。一方面,它们受不同类型的规则的支配:支配工作的是技术性规则,而支配互动的是“有约束力的共识性规范,这些规范确定有关行为的相互期待,必须被至少两个行动主体所理解和承认。”[29] 在这种意义上,哈贝马斯也把互动称为“社会行动”,同“非社会行动”相对立—尽管,把“工作”或“劳动”称作“非社会行动”,显得有一些奇怪。另一方面,工作和互动之间又因为它们取向于不同目标而彼此区别:工作或非社会行动取向于成功,而互动或社会行动则取向于达成理解。在这种意义上哈贝马斯把工作和互动分别称为工具行动和交往行动。在这两类行动中,哈贝马斯更重视交往行动,因为对于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本质来说,交往行动的作用更为重要一些。而且,工具行动预设了主体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分化,而这种分化之出现,离不开在哈贝马斯看来是内在于交往行动的合理性潜力之实现的结果的那种智力发展。 因此,哈贝马斯说:“...我把那种目的是达成理解的行动看作是根本性的...这样,我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假定,即社会行动的其它形式—比方说,冲突、竞争和一般意义上的策略行动—是取向于达成理解的行动的派生。”[30] “策略行动”处于工具行动和交往行动之间的地位。像工具行动一样,它也取向于成功,而不是达成理解。但像交往行动一样,它也是一种类型的互动—它所涉及的是主体间关系而不是主客体关系。策略行动的主体用客观化态度对待那种不应该被如此对待的东西,也就是社会世界。人类生活的关键是交往行动,而一种扭曲的或畸变的人类生活形式的奥秘可以在扭曲类型的或畸变类型的交往行动中找到。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场合,哈贝马斯用交往行动不是同工具行动相对照,而是同策略行动相对照。对“社会行动”的这两种类型,哈贝马斯用语用学的工具来进行刻划:这两者的区别,对应于“言外的”(illocutionary)言语活动和“言后的”(perlocutionary)言语活动。所谓“言外”的言语活动,可以表述为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