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第!"卷第!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年)月*$+,-.%$/01232-45-261,7289$/:;972<.%=>+

!!!!!!!!!!!!!!!!!!!!!!!!!!!!!!!!!!!!!!!!!!!!!!!!!!!!!!!!!!!!!!!

<.8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庄建国

(首都经贸大学体育部,北京@(((!A)

摘要:从中国哲学与美学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构成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太极拳美学思想、起源、发展进程等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增进国人对太极拳的进一步认识,对弘扬中

国传统文化,构建太极拳理论体系框架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太极拳;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BC"!&@@)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E F)A@!(!((!)(!F(@EG F()

!""#$%&’"()*+#&#,-./*%*’+.0(10%1-#’+,.*2*31.+4#&%)#%*$,)’15)%&

HI5D’B*2.-J4+$

(K1L8&$/:=,M.L28.%=<$-$N2<.->O,.>15-261,7289,01232-4@(((!A,M;2-.)

46&%-.$%:P,$N8;1.-4%1$/M;2-171L;2%$7$L;9.->.178;182<7,1//1<87$/8;1M;2-1718,.>282$-.%<+%8+,1$-O.232Q+.-.17J

8;182<8;$+4;87R1,1>27<+771>&O;18;1$,182<.%S.727$/8;1O.232Q+.-<$-7828+82$-R.7L+8/$,R.,>&09.-.%9T2-4.->78+>9J

2-48;1.178;182<8;$+4;87$,242-.->>161%$LN1-8<$+,71$/8;128,8;1M;2-171L1$L%1R2%%/+,8;1,+->1,78.->O.232Q+.-,

R;2<;27$/2NL$,8.-88;1$,182<.%724-2/2<.-<12-8;1.7L1<87$/>161%$L2-48;1M;2-1718,.>282$-.%<+%8+,1.->/$,N2-48;1

/,.N1$/O.232Q+.-8;1$,182<.%79781N&

7#89’-/&:8,.>282$-.%<+%8+,1;O.232Q+.-;.178;182<<$-7<2$+7-17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太极拳美学思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无论是从太极拳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从太极拳的形,还是神,都不难看出太极拳美学思想中渗透着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太极拳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而闻名于世,成为众多体育爱好者喜爱的体育项目。因此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太极拳的美学思想。

:儒家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太极拳的“太极”二字原于《易经》“易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学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乾坤、刚柔、动静等,都属阴阳对立,而阴阳就是概括一切统一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的抽象概念。《易传》对矛盾两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在实践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使个体都有所改变,它所注重的是对立面的和谐统一。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

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中,阴阳以相融的方式表现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与阳相互包含,两种对立因素在同一动作中以和谐的运动方式呈现出来,运动时柔非软弱无力,刚非一硬到底,即“刚柔相济”,运动中的动作要作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太虚则轻浮,易失去平衡,太实则动作必定呆滞。不仅刚柔虚实如此,动静,疾徐等对立因素也都以阴阳相融的形式而存在。对于太极拳的攻防技法而言,阴阳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方面也有所表现,如:“以退为进”,“顺势而攻”都是对此形象的说明。太极拳动作变化多端,微妙莫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从而柔弱胜刚强,以智取胜,形成技能性的技法特征,因而有人谈掌握了阴阳变化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掌握了攻防的根本方法。阴阳中的变化是运动中简单的物理位移或物理意义上力量的改变,此时在演练动作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节奏,即可以说速度,那么速度在运动中的变化也升华为创造美,它通过运动中虚实、刚柔、动静、疾徐、轻重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表现,产生一种比一般运动更为深刻,更为复杂,也更富于变化的美,并且产生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美。

;“天人合一”思想在太极拳美学思想中的渗透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可分为几个类型。一是儒家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的思想。二是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思想。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便是孟子。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天道有道德意义,而人禀受天道,因此人性乃是有道德意义的。人之性善有天为根据,庄子也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根,人便以道为本。庄子明显通过“坐忘”、

“心斋”即一种忘我的经验,意识取消一切区别,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从美学的观点看,按主客两分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

投稿日期:!((!F(@F!"

作者简介:庄建国(@G"!F),男,北京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武术训练。

审美而言,审美意识不源于主客两分,而源于“天人合一”。实际上,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天人合一”的“天”指的是世界,

《老子》的理论,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学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说明审美意识的根源。超越主客两分“天人合一”应该说是“忘我之境”。审美意识是忘我之境,也可以说是“物我两忘”之境,是主体与周围事物融合的一种感受。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模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太极拳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到拳理和拳法中逐步完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天人整体观,天人统一的基础是在人对天道的追求,不是向外的探索,是内在的超越,因而形成了重视主体自身意义的意向性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人们忽视了对动作本身认识的事实,而偏向与主体对动作心理感受的真实。形成了对动作的情感审美体验。这种感受是人的生命的激荡通过太极拳的演练与表现和抒发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所谓美的享受。人们对动作的认识只局限于其功防格斗的功能,逐渐发展到对动作演练表现出来的精神,节奏,风格的追求,实现了对动作的超越(功防格斗功能的超越),它是审美意识的核心,超越一切有限性,物我一体,演练者忘了自我在演练,欣赏者的忘我境界,完全把自我融入到运动之中,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止境。

一方面,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拳理借用自然界的宏观景象对动作内在精神与气势作象征性的比喻,其目的是跨越理性化范围而体现动作的精神,节奏和风格,这种与动作原形为主体的情感导向,以外界事物为内容的联想与类推,不仅激活了客体,使它增添了动作概念以外的某种内在的气势和风韵。同时这种潜在的氛围也激活了主题,使主体在一种难以言表的意境感染与驱动下更投入,将自己融入到运动之中,表现出无群的神韵,它也是对武术中“内外兼修”淋漓尽致的表现。

!太极拳审美思想中以“和”为美

在《易学》的辨证统一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太极拳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和’就是美,这是蕴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理想”[!],

“和”是中国哲学的概念,即和谐。它是矛盾处于协调的状态而不互相偏废。“和”的范畴也是中国文化意识和精神观念在美学领域的重要体现,使它广泛渗透在艺术和武术的审美思想中。

和谐在太极拳中表现为阴阳和、动静和、虚实和、刚柔和、形神和、无过不及。若名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指出:“太极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效全在其根”["],视阴阳为运动中根本,着重于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以“揽雀尾”动作为例,从动作的方法来看,它将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融为一体,使动作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静相兼,体现出圆活自如的运动特征以及动作的中和之美。就力量而言,刚柔两种表现形式在太极拳运动中并非简单的相加或反复交替,而是将刚与柔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动作中做到“刚中富柔,柔中富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对立因素在运动中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

和谐在太极拳中不仅表现为阴阳,而且还表现为“物我合一”。这主要受道家美学的影响。道家美学视天地为一体,将人类视为自然之道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会合就在于自我汇入无穷变化之中。庄子认为,一旦进入物化境界,物我的界线就消失了。物变我,我亦物,二者难分难解。物化境界在审美领域是一种最高境界,它指的是主体抛弃了多种功利因素,真正契入对象的内在精神之中,与对象合为一体,在至一中得统一,形成出神入化的意境。《庄子?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以耳,心上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其中,“听之以气”,就是消除主客体的差异,掉是非得失的比较,以一种静澈心明的心态去体悟大道,与道为一,

“源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太极拳演练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物我合一”,不去想动作,纯以人意导气,以气摧力,把自己的情感意识融入动作之中,忘记自我,把身体心灵上的一切拙力和杂念通通去掉,以一种澄明心境去体会生命的和谐律动,从而进入一种忘我境界,拳与人汇为一体,即“物我合一”。

"“气”既是太极拳形神美的根源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气”是一个重要的古典美学范畴,是太极拳产生美的根源,

“气”在武术领域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正如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因而先从“气”的含义谈起。“气”的含义又有三类:一种气是一个哲学概念,但是在武术中“气”又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太极拳中的表现更为重要,世界上生息的万物就是气演绎变化的结果,老子《道德经》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二气的中合物成了万物的和美。第二种气是自然规律和生命现象。第三种气是艺术活动功能和表现形式,是主体的人对客体的自然认识和表现。孟子把“气”和思想修养联系起来,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吾知言,吾善养浩然而之气”。曹丕、刘勰的”文气论”论认”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为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认为文章是由主观的”气”构成的,由于主观的“气”的差异性,形成了文章的不同的风格。在艺术思维领域,把最高境界的取得看成是“气”的参与和表现———认为“气到即神到”。“气”能使艺术出神入化。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气应是以上提到的第三种气,是贯穿于文艺创作中的一种精神力,一种力量,一种功能。曹丕的“文气”是精神内聚力和外现力的积累的表现。

太极拳最早讲的养“气”的气是第二种含义,是一种自然之气,是通过导引吐纳来实现的。这种自然之“气”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触发了演练者的精神力量,由此,自然之“气”转化为精神力量的“气”,精神力量的“气”通过演练者的肢体运动的功能和形式来表现。在美学意义上的“气”具有三个特征,即:凝聚性、流动性和依附性。“气”的凝聚性表现在太极拳上的要求是“神聚”。《五字诀》云:“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全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要神气收敛入骨。“气”的流动性表现为“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十三势歌》曰:“气启蒙身躯不少滞”。依附性表现为”气”,必须依附于人们的精神意图,在美学思想中,”气”是与”神”、”忘”联系在一起,从而

(下转第$%%页)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卷

觉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加强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些弊端的判断能和心理承受力。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年轻人刻苦学习,报考研究生,有计划的选派科研骨干进修深造,组织好在职培训,开展计算机和外语培训班,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

!!"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增强工作吸引力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领导,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重视包括体育教学在内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切实落实体育教师的待遇,合理折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让体育教师能享受同等的工作酬金。当然,体育教师也要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宣传,去说服和影响学校领导,通过自己的方案、行动及实际的工作效果去引起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宣传体育教育的任务、作用和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全校师生对体育的认识,使他们对体育教师的工作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少一些误解和偏见,争取为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及体育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工作的吸引力,扭转教师的心理偏差。

!!#创造条件,加大投资,改善教学环境和科研硬件设备体育场馆的数量与分布、实验室设施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学校各级领导应重视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体育场馆及实验室的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使之与整个学校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要积极为体育教师实现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铺路搭桥。如:通过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利用“能级对应”的原则:合理用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在外出学习,晋级等方面,争取综合考核,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原则,实事求是,择优录用并引进竞争机制:鼓励竞争,奖优罚劣,鞭策平庸,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对工作成绩突出、有事业心的教师要破格提拔,大胆使用,有重点的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体育教育事业的新世纪人才。

!!!提高“团体凝聚力”,增加体育教师的归属感加强教师

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讲奉献,甘于清贫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学校还必须逐步健全精神激励机制,以加重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增强“团体凝聚力”。首先,要总结工作经验,发扬本单位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政治表彰与精神激励活动,以提高教师在本单位工作的自豪感。其次,注意感情投资,领导者要平等待人,关心下属,了解下属的能力和需求,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全体教师的向心力。最后要大力表彰工作认真、负责为本部门作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生活待遇,维护应得权益,增加他们的归属感。

!!$体育教师要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自我意识,虚心学习,提高能力现在社会对体育教师有偏见,体育教师不被重视,体育教学条件又有限,体育教师要想闯出一番事业,确实困难重重。然而,尊重个人是双向的既表现为社会和他人对主体的肯定。也表现在主体对客体所倾注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被名利所束缚,从我做起,克服自己在文明修养、言谈举止、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处理好自尊和自爱的关系,虚心学习,不断进取,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高超的教育技巧为中华民族体育事业振兴做出贡献。所谓“有为才有位”,体育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必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学生身心健康的塑造者。

参考文献:

["]彭雄辉等!制约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中国学校体育,$%%%(")!

[$]李昱峰!论图书馆员的心理偏差及其矫正[#]!高校图书馆工作,"&&’(")!

[(]张楚廷!母庚才!教师心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廖正峰!教师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上接第"’%页)

使”气”产生了极大艺术表现,以神运气,气随情转。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而言的气,必须依附于演练者的意图,为表现演练者的意识服务。

太极拳注意气势相连,一招一势须贯串一气,劲变意连,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到,劲到才能使动作到位、规范,形神兼备,体现出美的感觉,既有节奏又有连绵不断的气势使整套动作和谐静美而不失威武之气,从而达到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界,获得审美上的情趣享受,太极拳是一种相对稳定、独立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人们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反观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窥探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自由创造的智慧和力量,进而获得思想的激励,情感的升华和理性的启迪。

$结论

太极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基本原理,以“和”为其最高的审美境界,以“气”为美学的根源,以易学思想中的“阴阳和谐”奠定思想基础。另外从太极拳演练要求的动作中力求静美,阴柔美,弧线美,虚实变化美,形神美等风格特征也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影响的深远作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太极拳的关系,对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拓宽太极拳研究领域,构建太极拳体系框架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王宗岳(清)!太极拳谱[)]!北京:人民出版社,"&&+,$-’!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孟子(战国)!方飞译注[/]!人民日报,"&&’!

[+]程国安!论”气”的转化功能及美学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李成银!讨论中国武术文化[#]!体育科学,"&&"(()!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陈长兴!三节!见:沈寿校!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任继愈!中国古代武术[)]!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亨友中华武术的美学本质[#]!湖北体育科技,$%%"!.!$%,$"!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卷

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作者:庄建国

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26

刊名: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2,25(2)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10条)

1.王宗岳太极拳谱 1995

2.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 1996

3.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 1996

4.孟子方飞译注 1998

5.程国安论"气"的转化功能及美学特征 1985

6.李成银讨论中国武术文化 1991(03)

7.林伯源中国武术史 1998

8.陈长兴三节 1991

9.任继愈中国古代武术 1996

10.周亨友中华武术的美学本质[期刊论文]-湖北体育科技 2001(0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陈善平.闫振龙.吴健.Chen Shan-ping.Yan Zheng-long.Wu Jian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

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05,2(10)

为检验太极拳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文章考察了家庭熏陶和学校太极拳教学两条途径的效果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家庭熏陶,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喜欢,也更加愿意学习太极拳;2)太极拳教学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

;3)太极拳能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态度产生积极作用,但太极拳教学和家庭熏陶两个影响途径存在交互作用,太极拳基础教学对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没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2.期刊论文毕道远.曹在池谈太极拳健身理念与传统文化-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2)

健康是现代社会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二十一世纪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现代社会人们要寻求健康,就要选择最适合于人类的运动方式.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特色的传统太极拳运动,就适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健身需要,因为它适合于各种年龄层次的人们.它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为一身,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修性于一体,并富含人生哲理,被视为"未来体育的一束新光".

3.学位论文郭华帅太极拳的文化解读200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无可替代的身份标志,是国家和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灵魂与血脉。回望历史,中华民族虽经历磨难,但仍能盎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就是因为由此熔铸而成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放眼世界,文化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认可,于此接踵而来的是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强国之道。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在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00多年之后,由于它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当然也不受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贫富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其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运动,传播到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在全世界追求健康与休闲人群的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拳种。正是在此基础上,本文在文化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的视野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太极拳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要素进行解读,以更有利于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研究指出:

第一太极拳思想与精神核心的文化解读。和谐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之一,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谐不但为我们炎黄子孙提供着自我感悟、净化的思想资源,更重要的是和谐思想给我们做人、做事的诸多启迪。太极拳既是一个传统体育项目,又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载体.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朵民族文化奇葩。因此,太极拳多门派的共同发展就是一种和谐理念的最好体现;太极拳技术运动的核心价值观是“阴阳和谐”;身心和谐是太极拳的完美追求:太极拳讲究自我与他者的和谐相处;主体与自然的和谐是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基础:和谐美使得太极拳成为解读中国传统美学的钥匙。

第二太极拳技击要义的文化解读。水是生命之源,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给予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更重的是人类的思想、智慧在很多方面都受之启迪。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单单是彰显着水的智慧,更是汲取着水的精华。所以,太极拳运动的外体现着水的柔弱特征,内更似水一样饱满丰富;太极拳的变化特征就如同水的无形无色一样让人难以琢磨,太极拳的技击指导原则更是水之道的现实写照。

第三太极拳功能价值的文化解读。太极拳是休闲的,人类在21世纪跨入休闲时代的进程中,最能得到世界认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属太极拳。太极拳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与东方的休闲文化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潜在联系。它是一种产生于休闲环境中的文化;它是一种“玩”的文化;它是一种“调适”;它是一种追求生命状态的文化,它是一种充实着当代人休闲的文化。

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能够给人愉悦享受的文化,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民族财富。首先,太极拳的思想与精神核心追求的是一种和谐文化;其次,太极拳技击要义追求的是一种水文化:第三太极拳功能价值追求的是一种休闲文化。

4.期刊论文李旺华.高河永.LI Wang-hua.GAO He-yong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兼论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广

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研究法,首先形成了对瑜伽的初步认识,继而从项目性质、健身原理、文化背景、养生理念几个方面对瑜伽和太极拳进行了比较,认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健身方面各有千秋.最后基于对二者的比较,探讨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对策.通过比较研究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认识太极拳,以便找到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对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5.期刊论文曹鹏高校增加太极推手与太极拳相结合教学的必要性研究探讨-山东电大学报2007,""(4)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运动包括套路和推手,作为武术课教学的太极拳,大多数学校只教套路不学推手,因太极拳慢练的运动方式,许多学生认为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运动,对太极拳学习失去兴趣.高校学生年轻有活力,纯套路的教学没有竞争与对抗,不适合青年人的特点,应该增加太极推手的对抗形式

,增强学生对太极拳理法的了解与热爱.

6.学位论文王洪杰论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2007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对和谐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是千百年来人类长期向往的生活目标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和谐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

当前,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任务,太极拳文化应该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国策服务,为时代造福。我们知道太极拳文化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沃土,吸收了诸多文化的滋补与营养,承载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导倾向,是一个底蕴丰厚、主旨鲜明的优秀文化体系。作为太极拳文化载体的太极拳,要求形、神、意、气的统一,修身与技艺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体现了讲究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和谐”观。和谐作为太极拳文化的核心,是太极拳长盛不衰的主动力。对中国传统太极拳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和谐思想进行挖掘、整理与阐述,构筑太极拳文化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联系,从文化的维度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可以更加有效地传播太极拳文化的和谐理念,有助于太极拳为现代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一研究符合时代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太极拳的深层理解,弘扬太极拳文化的育人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有益的理论依据。同时,太极拳文化强调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对集健身、防身、修身于一体的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根据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对太极拳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论证了太极拳文化在身体机能和个人心理两个层次实现了人的身心和谐,在武术伦理——武德层面实现了人际和谐,在自身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方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揭示了弘扬太极拳文化和谐思想,对于实现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建立新的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以及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7.期刊论文姜健.Jiang Jian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拳-搏击·武术科学2006,3(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养生学、传统医学、传统军事学、传统美学等多维视角来探讨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全面观察了太极拳的理论根源.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太极拳独特而珍贵的社会价值.

8.期刊论文李忠京.LI Zhong-jing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太极拳套路未来竞赛模式-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太极拳的传统文化特征与精神的表现.很显然,目前的太极拳竞赛模式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要改变审视的角度,要正确认识把握好太极拳的劲力特色,要指出目前人们对太极拳精神与意识的认识处于僵化.只有采取一种即兴发挥的套路比赛方式,摆脱目前固定的套路比赛形式,才适应时宜.这种即兴的表演其实正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悟性思维、直觉思维,也更突出了练太极拳对心灵的修炼.

9.学位论文赵连保论太极拳的道德观2006

本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探讨太极拳的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有关太极拳与道德思想方面的期刊、拳论、论著进行分析、归纳、演绎与综合。

本研究在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对太极拳道德观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和太极拳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在阅读大量与太极拳道德思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时代特,征,从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三个主要方面

,提出太极拳道德观的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内涵及其体现和传统文化基础方面的具体论述。接下来从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三方面分析了太极拳道德观的历史作用,并分析了太极拳传统道德观的历史局限和发展。最后论述了太极拳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10.期刊论文冯振旗.FENG Zhen-qi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1)

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家文化、养生思想与方法、中医理论对太极拳的影响及内在联系,阐明了太极拳功法中的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恬淡虚无、万物归一的内涵,辨析了太极拳运动的根本是健身养生、培养元气、稳固根基.这些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作用等,均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引证文献(6条)

1.杨玉冰.刘玉萍.杨柳欣太极拳创生新论[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0)

2.吕化论太极拳的"∽"形和谐之美[期刊论文]-搏击·武术科学 2007(7)

3.易红梅依托中医理论优化设计养生健美操[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07(13)

4.易红梅.李金兰立足素质培养改革健美操教学[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5)

5.张国红.张志勇太极拳美学欣赏中的主客体[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

6.黄树梅试论太极拳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期刊论文]-搏击·武术科学 2005(1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24996384.html,/Periodical_bjtydxxb200202013.aspx

授权使用:河南大学(hndx),授权号:7e2a3731-0979-4341-958c-9dc100b87950

下载时间:2010年7月28日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③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年85 岁。《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太极拳 ①此论文作者### ②引用自王莉,项丽静,《太极拳医学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 ③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

参考文献: [1]张茂珍主编.陈式太极拳精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姜娟.太极拳对青少年健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2008(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 [4]王步标等.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班级:能动 152 课程: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学号: 1500160269 姓名:潘成东 老师:郑志兵

关于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浅悟 摘要:太极拳的由来,其蕴含的思想与内涵,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关键词:太极拳太极太极图思想中国传统哲学 千百年来,不同的时代,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但这次我想来谈谈“武”文化。这个简简单单的“武”字也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底蕴。 什么是“武”?止戈为武。当这个字被创造出来时,就蕴含着先人赋有哲学的思想。“武”是用来停止战争的方法,代表着和平,而不是用“武”来挑起战争,持强凌弱。我认为,对世界而言,中国最具有代表性,思想哲理性的武术应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然而关于传统太极拳的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我认为太极拳之根本应为“太极”,又何为之“太极”?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经系辞:“是故易有

传统杨氏108式太极拳拳谱

传统杨氏108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 01、预备式 02、太极起势 03、左棚式 04、右揽雀尾 05、单鞭式 06、提手 07、上势 08、白鹤亮翅 09、左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右搂膝拗步13、左搂膝拗步 14、手挥琵琶 15、左搂膝拗步16、进步搬拦捶 17、如封似闭 18、十字手 第二段: 19、抱虎归山 20、右揽雀尾 21、左棚式 22、肘底看捶 23、左右倒攆猴 24、斜飞式 25、提手 26、上势 27、白鹤亮翅28、左搂膝拗步 29、海底针 30、闪通背 31、转身撇身捶 32、进步搬拦捶 33、上步右揽雀尾34、单鞭式 35、左右云手 36、单鞭式

37、高探马 38、右分脚 39、左分脚 40、回身左蹬脚 41、左搂膝拗步 42、右搂膝拗步43、进步栽捶 44、翻身撇身捶 45、进步搬拦捶46、右蹬脚 47、左打虎式 48、右打虎式49、右蹬脚 50、双探掌 51、双风贯耳52、左蹬脚 53、转身右蹬脚 54、进步搬拦捶55、如封似闭 56、十字手 第四段: 57、抱虎归山 58、右揽雀尾 59、斜单鞭式60、右野马分鬃 61、左野马分鬃 62、右野马分鬃63、左棚式 64、上步右揽雀尾 65、单鞭式66、左玉女穿梭 67、右玉女穿梭 68、左玉女穿梭69、右玉女穿梭 70、左棚式 71、右揽雀尾72、单鞭式 73、左右云手 74、单鞭式

75、下势 76、左金鸡独立 77、右金鸡独立78、左右倒攆猴 79、斜飞式 80、提手 81、上势 82、白鹤亮翅 83、左搂膝拗步84、海底针 85、闪通背 86、转身撇身捶87、白蛇吐信 88、进步搬拦捶 89、上步右揽雀尾90、单鞭式 第六段: 91、左右云手 92、单鞭式 93、高探马 94、进步穿掌 95、转身单摆辗莲 96、上步指裆捶97、上步右揽雀尾 98、单鞭式 99、下势 100、上步七星 101、退步跨虎 102、转身双摆辗莲103、弯弓射虎 104、进步搬拦捶 105、如封似闭106、十字手 107、合太极 108收势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本文由太极拳、太极内涵入手,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周易》、老子学说、中国传统养生学、宗教、兵家、中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对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太极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观念,并明确点明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发展的。 如今说起中国武术,总会让人想到太极;提起中国文化,亦少不了太极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太极” 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矜才,不使气,雍容大雅。太极拳世所公认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在明代时就已定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有传人,绳绳不绝。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支奇葩,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 太极文化与《周易》 《周易》是传统哲学的根,《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以《周易》为根的传统哲学很重视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强弱、生死、远近、前后、上下、虚实、难易、动静、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负阴抱阳”,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的关系。太极拳就是依据传统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互生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前贤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内外兼练、对立平衡、八面支撑等一整套拳理拳法。由此,传统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晾翅 7.左搂膝坳步 8.肘底捶 9.左搂膝坳步 10.右搂膝坳步 11.左搂膝坳步 12.手挥琵琶 13.左搂膝坳步 14.进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 17.抱虎归山 18.肘底看捶 19.右倒撵猴 20.左倒撵猴 21.右倒撵猴 22.斜飞势 23.提手上势 24.白鹤晾翅 25.左搂膝坳步 26.海底针 27.扇通臂 28.转身撇身捶 29.进步搬拦捶

30.上步揽雀尾 31.单鞭 32.左右云手(之一) 33.左右云手(之二) 34.左右云手(之三) 35.单鞭 36.高探马 37.右分脚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坳步 41.右搂膝坳步 42.进步栽捶 43.转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 45.右蹬脚 46.左打虎势47.右打虎势 48.回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 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 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右野马分鬃 58.左野马分鬃 59.右野马分鬃 60.揽雀尾 61.单鞭 62.玉女穿梭

63.揽雀尾 64.单鞭 65.左右云手(之一) 66.左右云手(之二) 67.左右云手(之三) 68.单鞭 69.下势 70.右金鸡独立 71.左金鸡独立 72.右倒撵猴 73.左倒撵猴 74.右倒撵猴 75.斜飞势 76.提手上势 77.白鹤晾翅 78.左搂膝拗步 79.海底针80.扇通臂 81.白蛇吐信 82.进步搬拦捶 83.上步揽雀尾 84.单鞭 85.左右云手(之一) 86.左右云手(之二) 87.左右云手(之三) 88.单鞭 89.高探马穿掌 90.十字腿 91.进步指裆捶 92.上步揽雀尾 93.单鞭 94.下势 95.上步七星 96.退步跨虎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感悟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武术运动瑰宝之一,是一种极具韵味的文化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健身方法,它历经几百年的沧 桑和十几代拳师的潜心求索,在套路演练、格斗技击、防身自卫、健身养 生等很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漫长的演变 过程中,太极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 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要 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 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 的完美结合。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深刻内涵,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 心。 关键词:修身和谐太极内外兼修统一 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又深了一步。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我们所学的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 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兼以各家并存。《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转》。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还有观赏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天人和一”的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5 — 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课程名称特色武术(初级) 学号 XXXXXXXX 姓名 XXXXXX 学院 专业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太极文化内涵的阐述,把太极拳和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其中也包括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更为高远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太极与传统文化内涵剖析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处世之道与养生要诀,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与瑜伽这一东方文化的另一智慧结晶作比较,得出了太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太极拳,传统文化,太极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太极拳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将古朴的哲理基础、精妙的进击原则、卓越的健身功效、独特的审美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太极拳凭借自身独特的吸引力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就太极拳本身而言,具有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的特点。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应做到身心兼修,即精神意气和体魄毅力综合锻炼,既要练外形动作,更要练内在的神意与内功。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流畅;而内外兼修则要求以心意行气、气能沉着、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身自顺遂、便利从心。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讲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起势于混沌寂然的无极,在神意的引领下引发感应的通遂,即太极。在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以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此为太极拳的“道”。《太极拳论》还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统一性,这里丰富的太极图便是其结晶。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又有活泼自如、循环无碍,以生变化无穷,此为太极拳的“理”。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 刘元翔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肢体表现形式。它以道家清净无为的养生思想为基础,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古代导引吐纳术、技击家之蓄发提放等所创的拳术,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太极拳和养生文化现已成为全球性关注和研究的项目。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础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武术运动中哲学内涵最浓厚、哲学渊源最久远的活动。通过对太极拳的文化渊源及其理论加以分析,对认识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和中国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据民国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据《温县志》记载: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年)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见识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戚继光的《纪

效新书》,创编了太极拳。首先,综合、归纳和吸收了家传武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把陈家拳术推到了新的高度,创编出新的拳术。其次,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把其养生思想应用到拳术之中。《长短句》上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从中可以看到,《黄庭经》是陈王廷晚年创编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再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最后,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中华武术界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陈氏拳法更不例外。 太极拳是我国极具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近百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学校的兴建,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中国人民从思想禁锢的牢笼里慢慢解脱出来,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但是相较于之前,中国的文化或者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本来落后腐朽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缕新的曙光。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十分重视人文科学,和谐中国是大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现代中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佛教或者是其他教派,而是信仰自由。许多中国人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强调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别样的风采。它所强调的以人类为本之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优先方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类与生物界所有生命体的和谐,从而出现了和谐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的确,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就曾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并且将会继续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针,将会与基督教文化继续相互影响,走的更远更好。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太极拳运用离不开脚步的方向和方位,脚是定向的根,盘拳离不开根,“丢根”就失去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没练下肢的脚步法。脚下不练功,周身不易松。太极拳练掌、练拳,不练脚是半截拳。练拳先练脚,是传统杨式太极拳首先训练的科目。拳谚说:“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错,步步歪”,“步不稳由拳乱”。可见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步法的基础功夫,毫厘差之不得。 杨式太极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种: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敛步、追步、冲步。步法歌诀为:“坐曲步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当年我师金锡武说:老架杨式太极拳是承重型,体重加压在一足上碾转(卖碾)。内涵是“步”“桩”合一,“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不许移动重心上步。金锡武、崔毅士二师教我拳时说:杨式太极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阴阳,两脚要虚实分明。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推手、散打对练时,最注重脚的运用,凡太极拳虚步都暗含着各种脚法。以当今杨式太极拳新架的弓步为例:新架上步(前进),身体后坐、重心后移、前脚外撇、脚掌踏实、脚前弓、重心前移,后脚再上步踏实,体前移。简言之,即前后“移动体重”。杨式传统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盘拳上步,不倒体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据测算,新架前进一步为8.5秒,老架前进一步为5秒。显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秒。在技击运用时,可发现新架不如老架应急。当今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在老架杨式太极拳中,称为斜步(前进步)。该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热感从脚底蹿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迈步,要突出五个字——“屈、碾、弧、伸、抓”。歌诀为“屈腿碾步体侧移,弧行屈伸跟着地,落胯圆裆趾抓地,气沉凝神体前移。”该步要求前后两脚跟形成一直角,两脚跟相距长度约为70厘米,宽度(底边为长度)是自身脚长的1.5倍至2倍(体形高大者,两脚跟相距要75~80厘米)。走步时,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无论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两足跟(底边)相距小于自身脚长的一脚之内,成直线步。不少初学者,走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时,容易犯两脚站在一条横线上的错误,产生重心不稳现象。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的斜步(即当今弓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挤、按、搂膝拗步、搬拦捶、栽捶、指裆捶等式迈的都是直角步型。走斜步时要求:前腿膝尖与足尖须成为一条垂直线,且支持全身体重。内含“屈、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为碾步,是杨家拳中的重要步法。 据说杨家前三代特别重视碾步,碾步排在传统杨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几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1)使习练者体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时要求头部百会穴上领,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有虚灵自然之意。这样能使肢体尽量地放松,平心静气地用意识消除运动中的僵劲。又因其腰部的沉劲使脊椎松开拉长,保持躯体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2)使习练者旋转踝、膝,旋转腰脊,同时使肩胯相随的螺旋运转带动下肢顺逆缠绕,形成螺旋运动。因为肩随腰胯的转动而转动,可使两肩齐平、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腰身边转动边平直前送,完成传统杨式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

传 统 文 化 与 太 极 文 化 的 关 系 姓名:靳亚亚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0913224015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 中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像《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代表了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文化内涵...... 中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太极、处事态度、太极内涵 正文: 太极源于《易》。作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生三”。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我们从“曰道”、“曰大”、“曰远”、“曰返”来看,道似乎是在说明世界是一个顺进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

有与无、阴与阳的转化过程所形成的轨迹也是一个圆圈。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七十章)。因此就又形成了一个有无虚盈转化的圆圈。太极图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圆圈,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 《易经.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并指出“生生之谓易。”就是说易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衍生变化,于是得出一个生衍过程到八封推演,实质是一幅宇宙发生图——太极图。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这并不表明一切事物就都可以称之为太极,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期间又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文化,是指太极在各种事物中的不同表现,所以,只要是以各种形式表明太极的特征、特性、特质的文化,都是太极文化的范畴。狭义的太极文化:严格地讲,只有以表现太极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形态、功能、法则、原理,而全面展示太极的本来面目真正的太极文化。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太极拳已不单单限于学拳健身,还可以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可以来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 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中的运用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中的运用具体表现 1.音乐方面的运用 音乐在舞蹈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音乐运用,有利于突出舞蹈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引发观众共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包含音乐元素较多,如民歌、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大声腔等,这些音乐元素风格迥异,曲调悠扬,意境幽远,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等给舞者以启迪,有利于推动了舞蹈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标准舞包含舞种较多,不同舞种的音乐有不同的特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音乐元素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标准舞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进一步丰富标准舞的多样性,促进标准舞在我国的发展。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中音乐的选择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古琴和萧配合舞蹈中的曲调,悠扬的古琴声将观众迅速的带入到作品所创造的氛围之中。古琴、萧等中国传统乐器与标准舞音乐的配合,在作品的呈现上和谐、不突兀,符合标准舞创新的要求。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将民族音乐、戏曲、现代音乐等元素运用在作品的创编之中,通过改变音乐节奏、旋律的方式,突出标准舞的属性,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准舞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音乐与舞蹈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影响,合理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突出标准舞的主题,对标准舞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标准舞的文化内涵。 2. 动作方面的运用 对于标准舞来说,舞者的肢体动作是区分标准舞中不同舞种的重要标志。标准舞较重视舞者的肢体动作的表达,舞者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舞蹈的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包含舞蹈种类数量繁多,如东北秧歌、藏族舞、新疆舞等,这些舞蹈为标准舞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标准舞的动作创编之中,有利于标准舞的表现力。太极是圆通智慧的代名词,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选取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的拳式作为作品的动作素材,开创了太极与标准舞相结合的全新境界。作品中,舞者透过静思与想像,心领神会,展示出太极的柔美与劲度,面对当下纷扰的世态,表现人在宁静安详与喧嚣浮躁之间,反复游走进出的自由意态。从标准舞技术动作来说,相比上肢动作,其对舞者下肢多的要求更高,所以《太极》在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改编时,对原有动作中下肢动作保留较多,也使得《太

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西方节日在西方的庆祝方式和在中国庆祝方式的对比 摘要:世界文化发展博大精深,节日是文化的最好体现,不同节日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西方节日同样体现了其优秀的文化渊源。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加强,西方节日在东方国家的发展,如圣诞节、情人节早已被中国人接受,在理解方式和庆祝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本土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极好机遇的同时,也涉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话题。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从而引发的文化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如何保住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本国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关键词:西方节日,庆祝方式,传统习俗,民族自信心 目录:(一)西方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庆祝方式 1.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例,描述节日来由和传统庆祝方式 2.节日如何为中国人接受和庆祝方式的变化 (二)两种文化的结合,前人如何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1.西方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2. 提倡中西文化交流,不应死守传统 (三)本人观点 1.论述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的严重性 2.论述外来节日在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的影响 3.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正文:<“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1)(耿卫忠 2006:1)。节日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浓缩,透过各个地域的节日文化及习俗,了解各地的民族历史及其文化渊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感受着不同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西方节日文化凭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现西方国家、民族历史及其文化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习俗,可以充分认知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强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沟通与了解,促进改革开发的成果和国际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所认知。80年代还离我们很远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在潜移默化中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欢快的气氛和特殊的纪念意义吸引着广大年轻一族。 <情人节是用来纪念古罗马修士瓦伦丁(Valentine)。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那天刚好是2月14日。>(具体可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b24996384.html,/question/20262182.html)。如今在情人节这天,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通常在这一天,亲朋好友,父母子女、老师同学都会以玫瑰花,

杨式太极拳103式口诀分解

杨式太极拳103式口诀分解 一、预备式:面向正南:1重心右移,提起左腿向左侧迈步一肩宽;2左脚着地,身体站双脚中,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心朝内,眼视前方。 二、起势:转两臂使两掌心向后;起两臂肩宽肩平,沉肩坠肘按下两掌在腹前。 三、揽雀尾:左棚:1重心左移、打开右脚45度;2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抱起两掌,提起左脚向前方迈弓步步伐;3重心左移身体右转,棚起左臂,捋下右臂在腹前。右棚:1重心右移,扣回左脚45度;2重心左移,抬起右脚后跟,抱起两掌;3提起右腿迈弓步步伐;4重心右移棚起右臂,捋回左臂在胸前。捋:1腰带两臂转45度翻两掌,西北方向;2重心左移捋回两臂,腰前西南方向。挤:1转身左手搭在右臂手腕内大约一寸处;2重心右移挤出两臂。按:1左手从右手虎口分开两臂,肩宽肩平;2重心后移拉回两臂,在胸前坐起掌来;3重心右移按出两掌。 四、单鞭:1重心后移两手逐渐放平;2扩胸棚腕;3扣右脚135度东南方向;4重心右移左脚尖转,身体转向东北方向;5棚起右腕带左腕转向西南方向;6右手勾起吊勾手,左手坐起掌来;7提起左脚迈弓步步伐,转身坐起左掌,重心左移推出左掌。

五、提手上势:1重心右移,扣回左脚45度;2重心左移,右脚尖挨地,松开吊钩手棚起两臂;3提起右脚迈虚步步伐,脚后跟着地,合起两掌。正南方向。 六、白鹤晾翅:1翻两掌,捋下两臂在左跨旁;2提起右脚原地到脚,脚尖东南方向,抱起两掌;3重心右移,上下拉开两臂,同时左脚迈虚步步伐,脚尖挨地。 七、左搂膝拗步:1右手内旋肘向下垂;2右手向下滑弧在右侧坐掌,同时左手摆在右侧按下掌来;3提起左腿迈弓步步伐;4左弓步同时左手搂膝,右手推掌。 八、手挥琵琶:1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脚尖东南方向,右手腕略微下垂;2重心右移,压下右掌,挑起左掌,同时左脚放虚步步伐,脚后跟着地。 九、左搂膝拗步:1右手外旋滑弧在右侧做起掌来。左手内旋在右侧按掌;2提起左脚迈弓步步伐,左弓步同时左手搂膝,右手推掌。 十、右搂膝拗步:1重心后移,打开左脚45度,重心前移,左手在左侧坐起掌来,右手内旋在左侧按掌;2提起右腿迈右弓步步伐,〈3〉右弓步时右手搂膝左手推出掌去。 十一、左搂膝拗步:1重心左移打开右脚45度;2重心前移、右手在右侧坐掌、左手内旋摆在右侧按掌;3提起左腿迈左弓步步伐;4左弓步同时左手搂膝右手推掌。 十二、手挥琵琶:1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脚尖东南、右手弯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THEO 5926基督教與中國文化Name:朱肇羽 閱讀報告: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莊祖鯤博士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一書中,試圖以辨證方式找出基督教(文化) 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從而尋索基督教對中國文化貢獻,並指出中國文化需要作出改變和更新。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三章嘗試以歷史的角度,闡述基督教與佛教對於中西文化的影響;第四章作者嘗試以「宣教學」Missiology作為理論,來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進路;第五、第六章則承此進路,探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危機,藉著透過基督教文化作為會通的交會點,並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的轉化點。1本文試從以四方面作出解釋和評論: (1)莊祖鯤「改變和更新」的研究進路: 1.1.研究動機 踏入廿一世紀,由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推展下,全球文化產生類似的問題和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已成功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員,政府和民間都以「大國崛起」號稱自鳴得意之時,所面對的文化危機也似乎在所難免。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兩點: 1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p6。

1.大國崛起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精神文明支撐著?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 造?2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3,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4。 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2)從方法論上談: 作者利用前三章作檢視了佛教、基督教分別在中國及歐洲文化的過程及結果,從而說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由第四章開始,他才正式闡述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以「宣教學」(Missiology) 是最好作為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工具,因為其涵蓋性相當廣泛,當中包括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是具有一種綜合科學的特性。5他借用了神學家尼爾(Richard Niebuhr)和 2同上, p7 3同上,p2。 4同上,p4。 5同上p75。

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Word版带空白

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搅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搂膝拗步 10.右搂膝拗步 11.左搂膝拗步 12.手挥琵琶 13.左搂膝拗步 14.进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 16.十字手 17.抱虎归山 18.肘底捶 19.倒撵猴右式

20.倒撵猴左式 21.倒撵猴右式 22.斜飞势 23.提手上势 24.白鹤亮翅 25.左搂膝拗步 26.海底针 27.扇通背 28.转身撇身捶 29.进步搬拦捶 30.上步搅雀尾 31.单鞭 32.云手一 33.云手二 34.云手三 35.单鞭 36.高探马 37.右分脚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拗步 41.右搂膝拗步

42.进步栽捶 43.转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 45.右蹬脚 46.左打虎势 47.右打虎势 48.转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 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 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野马分鬃右式 58.野马分鬃左式 59.野马分鬃右式 60.揽雀尾 61.单鞭 62.玉女穿梭(4个) 63.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一 66.云手二 67.云手三 68.单鞭 69.下势 70.金鸡独立右式 71.金鸡独立左式 72.倒撵猴右式 73.倒撵猴左式 74.倒撵猴右式 75.斜飞势 76.提手上势. 77.白鹤亮翅 78.左搂膝拗步 79.海底针 80.扇通臂 81.转身白蛇吐信 82.进步搬拦捶 83.上步搅雀尾 84.单鞭 85.云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