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与力学之美

建筑之美与力学之美
建筑之美与力学之美

建筑之美与力学之美

------------浅谈古典时期建筑师对建筑功能、结构、美学的思考建筑空间,都是人们凭着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但一经围隔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而变为人造空间,人们围隔空间主要服从于两个目的的:其一,也是最根本的,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还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就前一种要求而言,就是要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具体地讲所围隔的空间必须具有确定的量(大小、容量)、确定的形和确定的质(能避风雨、御寒暑、具有适当的采光通风条件);就后一种要求而言,则是要使这种围隔符合于美的法则---具有统一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形式或艺术表现力。

如果把符合于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使用空间;把符合于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或意境空间;把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的规律性而围合起来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这三者由于形成的根据不同,各自所受的制约条件不同,各自所遵循的法则不同,因而它们并不天然就是吻合一致的。可是在建筑中这三者却是一身而三任并合而为一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把三者有机地统一为一体。

在古代,功能、美、结构三者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在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程结构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并从建筑学中分离了出来而形成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和古代建筑师不同,现代的建筑师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才能最终地确定设计方案。而在古代,当时的建筑师既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他们在创作的最初阶段几乎就把这三方面的问题都同时地、综合的加以考虑,放映在作品中三者的关系完全熔铸在一起,他们在创造结构时从来就是把满足功能要求和满足审美要求联系在一起考虑的,时代要求建筑师对建筑结构有很深的研究和对美学有较强的感悟能力。我们暂且不管时代的局限性,古代建筑师的这种对专业钻研的孜孜以求,对所从事的行业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这点很值得我们当代建筑师思考,反省。

欧洲人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称作“古典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辉煌灿烂,在许多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自由民主制城邦是古希腊文化的先进代表,他们留给欧洲的遗产主要是民主精神和相应的人文主义科学精神和相应的现实主

义。在建筑方面,是凝聚了人文主义和现实注意的柱式,多种建筑的布局形制以及城市的规划。虽然古罗马文化的高峰期在它的帝国时代,也就是它残酷的奴隶制的极盛时期,但借着空前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发达的社会生活,古罗马人对建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欧洲有一句谚语: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这主要是拱券结构和它的施工技术并发展了多种多样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形制。罗马人也以他们严谨的精神,初步建立了建筑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古典时期的建筑在建筑史上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是人类几千年建筑史上的一颗奇葩。这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成果,以下我将以古典时期的一些典型建筑,折射在那个时代建筑师对于建筑功能、结构、美学的理解。

注重细节,力求完美------柱式元素推动建筑的发展

在希腊时期,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形制是围廊式,由于考虑到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因此古希腊发展了两种较成熟的柱式:多立克柱式和艾奥尼柱式,一种体现男性的刚毅和粗壮,另一种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秀丽。柱式在围廊式建筑中得到很大地利用。位于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围廊式建

筑的典型代表,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

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

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

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创新,事无巨细皆

精益求精,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

的典范之作。它采取八柱的多立克式,东西两面是8根柱子,南北两侧则是17根,东西宽31 米,南北长70米。东西两立面(全庙的门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也就是说,其立面帕特农神庙高与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难怪它让人觉得优美无比。柱高10.5米,柱底直径近2米,即其高宽比超过了5,比古风时期多利亚柱式(三种希腊古典建筑柱式中最简单的一种)通常采用的4比1的高宽比大了不少,柱身也相应颀长秀挺了一些。这反映了多利亚柱式走向古代规范的总

趋势。这座多利亚式建筑风格的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前421年,神庙里安放着雕刻家菲迪亚斯的作品——雅典娜神像。神庙全部是用雕刻和浮雕装饰起来的。后来神庙几次遭战火破坏,如今还在西边保留着一些石柱和建筑物。从雅典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位于卫城顶端的巴特农神庙。整座堂宏伟壮观,结构严密,比例协调,据说建成之初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巴特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也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有些神庙的结构至今屹立不倒,可见当时建筑师对于建筑结构有着深刻的认识。

继承和创造---光辉的拱券技术

拱券技术,尤其是混凝土的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影响之大,无与伦比。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是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甚至,罗马的城市的选址、人规模、格局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分布等也都与混凝土的拱券技术密切不可分。罗马人大量的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拱券技术的改造,改变了建筑的形制、形式和风格。希腊的柱式,也在和拱券技术结合之后扩充了它的艺术手法,拓宽了它的适应性,从而增强了生命力。拱券技术保证了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活性火山灰,加上石灰和碎石之后,凝结力强、坚固、不透水。起初用它来填充石砌的基础、台基和墙垣砌体里的空隙,后来,大约公元前2世纪,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1世纪中叶,天然混凝土在拱券结构中几乎完全排斥了石块,从墙脚到拱顶是天然混凝土的整体。这说明当时建筑师细心的观察,它可用碎石作骨料,节约石材,用浮石或者其他轻质石材作骨料,减轻结构的重量,能很好的把天然物质,运用于建筑建造中,很好的利用了其自然特性,解决建筑结构中的一些问题。

从筒形拱和穹顶到为了摆脱承重墙的限制,提出了的几个新的方案,其中最有效的方案,是公元1世纪中叶开始的使用的十字拱。十字拱覆盖在方形的间上,只需要四角有支柱,而不必要连续的承重墙,建筑内部空间得到解放,这是拱券技术的极有意义的重大进步。和4瓣拱一样,它也促进了建筑平面的模数化。摆

脱了承重墙,架在四个支柱之上,十字拱

需要新的方法来平衡它的测推力。之后就

随之产生了肋架拱,发展到此时,古罗马

的建筑结构已经完全走出了模仿希腊的模

仿阴影。

罗马万神庙是穹顶建筑的杰出代表,

它的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这

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门廊前阔33米,正

面8根柱子,高14.18米,科林斯式,其内

部艺术处理非常成功,因为用连续的承重

墙,所以内部空间是单一的,有限的。它

十分完整,几何形状单纯、明确而和谐,

开朗、阔大而庄严。诗人雪莱说它是宇宙的模型。这无不体现当时建筑师对于艺术的解读。

巧妙利用地形,合理缩短工期,力争和谐-----古罗马大斗兽场

角斗场起于共和末期,也遍布各城市。平面是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他们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游氓们看角斗而造。从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城里的大角斗场是过罗马的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

大角斗场长轴188m,短轴156m,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5区。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没有用拱券支承,而是用木构,为的是怕拱券沉重的侧推力挤垮了外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很好。为了架起这一圈观众席,它的结构是真正的杰作。底层有7圈灰华石的墩子,每圈80个。外面3圈墩子之间是两道环廊,用环形的筒形拱覆盖。由外面内,第四和第五,第六和第七圈墩子之间也是环廊,而第三和第四、第四和第六圈墩子之间砌石墙,墙上架混凝土的拱,呈放射形排列。第二层,靠外墙有两道环廊,第三层有一道。整个庞大的观众席就架在这些环拱和放射拱上。这一整套拱,空间关系复杂,但处理得井井有条,

整洁简洁。底层平面上,结构面积只占六分之一,在当时是很大的成就,且材料经济实用。这个大角斗场可以容纳5~8万人,里面高48.5m,分为四层。下三层各80间券柱式,由于券柱式的虚实、明暗、方圆的对比很丰富,角斗场本身又是长圆形的,光影富有变化,所以虽然周圈一律,却并不单调。相反,这样的处理保持并充分战线了它几何形体的单纯性,浑然而无始终,更显得宏伟、完整、其大无比。叠柱式的水平划分更强化了这效果和它的整体感。大角斗场的位置原是尼禄皇宫内花园的人工湖,填平后,基础底下比较软。但两千多年来,大角斗场没有发生基础的沉降问题,可见工程的水平很高。这座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和

形式三者和谐统

一。它的形制完

善,在体育建筑

中一直沿用到现

在,并没有原则

上的变化,它雄

辩地证明着古罗

马建筑所达到的

高度。过罗马人

曾用大角斗场象征永恒,说:“只要角斗场在,罗马就在。”它是当之无愧的。

纵观古典时代的建筑发展,我们无不感叹前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雄伟魄力,其丰功伟绩光芒耀眼,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提供的手段,不仅对于满足功能要求经济、有效并强有力得多,而且其艺术表现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巧妙的利用这种可能性将能创造出丰富多采的建筑艺术形象。基于这一点,有的建筑师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是用它当代的技术来创作自己的建筑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过像我们现在在处理建筑上所拥有的这样神奇的技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技术?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利用它、驾驭它,深入研究建筑结构技术,全面培养自己对建筑方面的各项能力,创作出好的作品,只有这样,才不愧于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建筑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

建筑力学与结构试题与答案

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力学与结构 课程试卷(B ) 2008 ╱ 2009 学年 第一学期 一、概念题(6×4分)。 1, 如果F 1=F 2+F 3且F 2>F 3,则 是正确的。 A ,F 1>F 2>F 3; B ,F 2>F 3>F 1; C ,F 2>F 1>F 3; D ,F 2>F 3,但F 1与F 2、F 3的关系不能确定。 2, 某段梁(一根杆)上受集中力偶作用,当该集中力偶在该段梁上移动时, 该段的____。 A ,弯矩图不变,剪力图改变; B ,弯矩图改变,剪力图不变; C ,弯矩图、剪力图全不变; D ,弯矩图、剪力图全改变。 3,梁弯曲时,横截面上 。 A ,m ax σ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m ax τ发生在中性轴上; B ,m ax σ发生在中性轴上,m ax τ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 C ,m ax σ、m ax τ全发生在中性轴上; D ,m ax σ、m ax τ全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 4,平面一般力系简化时,其主矢与简化中心位置 关;若主矢非零,则主矩 与简化中心位置 关。 5,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如图所示,该力对坐标原点的矩为 ,

转向为时针。 6,在原来承受的荷载基础上加上新的荷载,则该杆件一定变得更危险了。 此说法是(对/错)的。 二、对图示体系作几何组成分析。(12分) 三、求图示结构支座的约束反力。(12分)

四、求图示平面图形的形心位置并求其形心主惯性矩。(12分) 五、画出图示梁的内力图。(12分)

六、图示结构CD为正方形截面木杆,其容许正应力为10Mpa,试选择 该杆的边长。(14分) 七、图示矩形截面梁,其容许正应力为170Mpa,容许剪应力为100Mpa,梁的 高宽比为2/1,试确定图示荷载下所需的横截面尺寸。(14分) 装订线

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成就中国建筑

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成就中国建筑 举世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者,他们差不多都极力称赞中国建筑结构和构造上的力学和美学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和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实用就是美”的理论大体上是相吻合的。同意这种主张的建筑师们自然就不会忽略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先例。 木结构本身 为什么中国建筑长期坚持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呢?有人说这是基于古代对建筑设计问题的一种见解,有人说是由于有标准制式的规定。其实,主因是在于木结构的本身,因为在构造上,木材是不宜于置于完全密封的状态下的。假如,我们将木料埋入泥土或者砖石之中,或者用其他的构造将它们遮盖和包藏起来,结果其中的木材就十分容易腐烂。任何一种木构件朽坏,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房屋的稳固和安全。因此,为了使木构件能够有更长的寿命,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它们处于经常通风的境地中,结果,任何一部分的构件就必须毫无遮掩地直接暴露出来。这个原则并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指导,只要通过实践,很容易就会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力学和美学统一 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结构设计都会符合美学上的要求,由于解决力学问题而来的构件并不是看起来一定是美观的。一些建筑师常常会把不大好看的地方用别的东西遮盖起来,或者为了好看而添加一些虚假的构造。但是,在木结构的构架上,这是不能采取的办法,因为材料的性能不宜于作任何的遮掩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使所有的结构和构造在力学和美学上完全统一起来。 古建构件的形制

结构和装饰的配合——祈年殿藻井 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前提下,几乎所有中国建筑构件的形制都是经过美学的加工的。它们一方面不失其原本的功能形状,同时又显现出极为丰富的装饰趣味。这种要求并不是一下子就达到完善的。中国建筑中的每一种构件,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长远历史,它们的形状、它们的构造方式都经过数以百年甚至千年的考验。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构件都是倾向于将来自力学要求的几何图形的功能形状改变成为一系列柔顺的曲线,也许是想借此改变由规则整齐的构造而带来的呆板感觉,直线的主体和一系列曲线的构件就此而形成有趣的对比。这符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相反的意念交替地出现—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柱 以框架中的主要垂直杆件柱而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保持木材圆形的断面和力学上的功能形状,虽然偶然也有使用方柱、八角柱、梅花柱、雕龙柱等这只不过是个别时代的特例。但是,为了使这构件看起来更为柔顺一些,梭柱的形式就产生了,就是柱身逐渐往上收小,柱头则成为覆盆形。 梭柱 《营造法式》上的规定就是:“凡杀梭柱之法,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如拱券杀渐收至上径比栌枓底四周各出四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处理的目的就是希望柱身的纵断面由直线而变成一条柔顺的曲线,而这种改变又完全与力学上的功能完全无损,而且可以使节点的关系更为紧密一些。 水平杆件 至于水平杆件的梁、额枋等,它们的断面转角地方很少是尖锐的方角的多半都处理成小圆角。在另一方面,在梁制之中发展出一种弓形的“月梁”,这也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一种梁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梁除了在制作上耗费工料之外,它本身毫无疑问也是一种力学功能上的形状。 月梁 相信,这是由拱券承重概念而带来的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与村木合并而演变成的形状。无论如何,它在构图中又成为一条活泼的曲线。在结构意义上,支承梁架叠梁(橡栿)的托木本来需要的只是一根垂直的短杆,为了它的稳定或者两侧可添加三角形的夹角但是,在中国建筑上就发展成为一种极富装饰趣味形状的构件——驼峰。驼峰的形状是由一些有趣的曲线构成的,但是它却不失其原来的

建筑美学

第一章美学基本知识 美学:研究现实的美的规律及其表现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的科学. 建立: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理性主义哲学家 《美学》 1.1美是什么 代表人物: 柏拉图“美是理念” 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 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本身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立普斯“移情说” 孔子“尽善尽美” 庄子“道至美至乐” 王阳明“美在吾心中” 一. 客观美:认为美在物体本身,自然和社会本身. 二. 主观美论:美不在物,却在心.在精神. 三. 主客关系美论:认为美即不在物也不在心,而在心与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 1.1.1美的特征 (1)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2)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 (3)美的形象要靠不断创新. 1.1.2美的形态 (1)自然美 (2)社会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中心内在,外在 (3)艺术美 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特点:反映现实,融进艺术家思想 1.2 美的欣赏 1.2.1 美感 美感的产生通过人类特有的审美感觉器官:耳.眼.鼻.舌 高级的特点:心里结构 文明的思维结构 社会的情感等心里活动 1.2.2审美标准 说法不一: (一)认为审美评价存在客观尺度标准是绝对的 (二)认为标准因人而异,审美评价纯属主观精神范畴它是相对的 1.2.3审美差异 概念: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同一事物和形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b 存在哪些方面: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显的民族差异;经历学识审美修养 第二章中外古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建筑艺术的特征: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2.1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多层次构成 2.1.1礼制性建筑的类别

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试题库

第一章:静力学基本概念 1、只限物体任何方向移动,不限制物体转动的支座称( )支座。 A :固定铰 B :可动铰 C :固定端 D :光滑面 【代码】50241017 【答案】A 2、只限物体垂直于支承面方向的移动,不限制物体其它方向运动的支座称( )支座。 A :固定铰 B :可动铰 C :固定端 D :光滑面 【代码】50241027 【答案】B 3、既限制物体任何方向运动,又限制物体转动的支座称( )支座。 A :固定铰B :可动铰C :固定端D :光滑面 【代码】50241037 【答案】C 4、平衡是指物体相对地球( )的状态。 A 、静止 B 、匀速运动 C 、匀速运动 D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代码】50241047 【答案】D 5、如图所示杆ACB ,其正确的受力图为( )。 A 、图A B 、图B C 、图C D 、图D 【代码】50241057 【答案】A 6.加减平衡力系公理适用于( ) 。 (C ) (D ) (A ) D

A.刚体 B.变形体 C.任意物体 D.由刚体和变形体组成的系统 【代码】50141067 【答案】A 7.在下列原理、法则、定理中,只适用于刚体的是( )。 A.二力平衡原理 B.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C.力的可传性原理 D.作用与反作用定理 【代码】50141077 【答案】C 8.柔索对物体的约束反力,作用在连接点,方向沿柔索( )。 A.指向该被约束体,恒为拉力 B.背离该被约束体,恒为拉力 C.指向该被约束体,恒为压力 D.背离该被约束体,恒为压力 【代码】50242088 【答案】B 9.图示中力多边形自行不封闭的是( )。 A.图(a) B.图(b) C.图(b) D.图(d) 【代码】50142026 【答案】B 10.物体在一个力系作用下,此时只能( )不会改变原力系对物体的外效应。 A.加上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B.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C.加上或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D.加上或去掉另一平衡力系 【代码】50241107 【答案】D 11.物体系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是( )。 A.等值、反向、共线 B.等值、反向、共线、同体 C.等值、反向、共线、异体 D.等值、同向、共线、异体 【代码】50142117 【答案】C 12.由1、2、3、4构成的力多边形如图所示,其中代表合力的是( )。

混凝土艺术之美

混凝土建筑的艺术特征 [摘要] 混凝土作为现代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的运用,它非凡的技术表现力成就了不少经典留世的建筑。本文将从结构、空间、材质、色彩等方面粗略介绍混凝土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键词] 混凝土;技术表现;艺术特征 混凝土具有坚固、经济、结构性能好、可塑性强、防水性能好和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具有很强的结构和材质表现力,作为一种大众型的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建筑物理特性得到广泛的运用。混凝土被普遍运用的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单调和冷漠的建筑材料,但如果能很好地把设计与施工结合起来,混凝土也可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材料。 1 混凝土的类型和特点 1.1 混凝土的组成与分类混凝土是由无机胶凝材料(如石灰、石膏、水泥等)和水或有机胶凝材料(如沥青、树脂等)的胶状物,与集料按一定比例配合、搅拌,并在一定温湿条件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按集料分类,混凝土可分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轻集料混凝土、大孔混凝土、细颗粒混凝土等五种类型。 1.2 混凝土的特点 混凝土在运用中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1)可塑性极强,可通过模板成型,制成各 种形状及尺寸的构件或构筑物。 (2)价格较低,取材简易,施工建造方便。 其建筑物理性能有类似石材的特点,强度高,结构 耐久性比较好,结构建成后维护费较低。 (3)抗拉强度较低,需要与抗拉强度高的钢 筋配合来改善抗裂性。 (4)自重较大,需采用轻骨料来减轻自重, 需一定硬化时间,施工期长。 (5)热工性能较好。 2 混凝土结构的艺术特征 建筑的美学特征需符合实用、坚固和美观三个原则,只有把建筑的实用和审美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具有好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建筑作品。而建筑美的形式有赖于建筑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和潜在规律去实现,这也是材料力学特征规律的合理表现,建筑的“美”就是这种逻辑关系的统一。而混凝土所具有的自重大、可塑性强的特点,也使其在结构、形体、空间、材质及色彩方面具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2.1 混凝土的结构美 混凝土的建筑表现,首先是以结构体系出现的,其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成为建筑表现的核心部分。结构设计与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结构本身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的艺术审美。混凝土以具有类似石材的形象结构表现,把这种石材力度和厚重感的特点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并在其中关注着材料的生命力。这点使得混凝土的结构表现更增添了有别于其他材质的敦实和稳重。巴西利亚大教堂16根抛物线状的混凝土支柱支撑起教堂的穹顶,支柱间用大块的彩色玻璃相接,远远望去如同皇冠,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的典范。罗马小体育宫把建筑形式、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精巧地结合起来,堪称是工程力学和体育建筑的典范和精品。穹顶通过拱肋把力转移到“Y”型构件的支点上,理性地表达建筑的结构形式,重复和虚实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整个穹顶显得十分轻盈,空间结构与建筑形式完美统一。 2.2 混凝土的形体美 混凝土建筑出色的物理力学性能,粗犷沉稳的材料外表,以几何方法所设计出的几何体块,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设计(一)

教案

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系,如结构自重、家具及人群荷载、风荷载等。间接作用是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如地震、基础沉降、温度变化等。 4.按照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建筑结构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五种类型。 1.1.2建筑结构的功能 (1)结构的安全等级 表1.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 一级很严重重要的房屋(影剧院、体育馆和高层建筑等) 二级严重一般的房屋 三级不严重次要的房屋 (2)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表1.2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类别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 1 5 临时性结构 2 25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 3 50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 4 100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3)结构的功能要求 建筑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三项功能要求。(4)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举例讲解举例讲解

教案 授课题目 1.2 结构抗震知识授课时间 3.1 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 教学目标掌握地震的类型及破坏作用,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及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地震的破坏作用及抗震设防目标 教学难点地震的破坏作用及抗震设防目标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新课导入:1976年7月28日,在省、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 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和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围 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市区。 1.2.1地震的基本概念 (1)地震基本概念 1.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其作用结果是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 2.地震发生的地方称为震源。 3.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4.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震中区或极震区。 5.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6.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7.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又可将构造地震分为三种: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成为深源地震。中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均属于浅源地震。举例讲解

设计美学-材料之美

设计美学 学生姓名孙鑫立 学号200910302201 指导教师许佳 学科、专业工业设计 日期2011.12.29

在设计中,充分体现材料之美的运用 学号:200910302201 姓名:孙鑫立 摘要: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创新虽然是设计的重要砝码,但是材料的运用,又是另一种全新的视野,你可以忽视材料的效果,但是你不能不知道材料的功能, 因为产品的创新是依附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 关键词: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合金材料,塑料材料,磁性材料 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创新之外,那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材料的选用了,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会有不同的质感,例如:金属强硬的质感就会给一种严肃,木材的柔软的质感给人一种复古等等。那么,在我们设计当中,要如何把材料运用的恰到好处,这就成为了我们探讨材料之美的关键。 要想把材料用的恰到好处,我们首先就要先了解各种材料的用处和功能性了。我们最熟知的材料一一纳米技术,耳熟能详。但真正对他有所了解的人还不是很多。 一、纳米技术材料 其实纳米本是一种尺度,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新物质。纳米科技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七个方面。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领域中最富活力、研究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分支。纳米材料是指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固体材料,其中纳米颗粒的尺寸最多不超过100纳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技术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对其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纳米材料的性能:纳米材料具有奇异的磁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粒径的纳米微粒具有不同的磁性能,当微粒的尺寸高于某一临界尺寸时,呈现出高的矫顽力,而低于某一尺寸时,矫顽力很小。纳米结构材料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有效的掺杂,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使不混溶金属形成新的合金相。扩散能力提高的另一个结果是可以使纳米结构材料的烧结温度大大降低,因此在较低温度下烧结就能达到致密化的目的。 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变化,一些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成倍地提高;纳米材料还表现出超塑性状态,即断裂前产生很大的伸长量 纳米陶瓷:首先利用纳米粉末可使陶瓷的烧结温度下降,简化生产工艺,同时,纳米陶瓷具有良好的塑性甚至能够具有超塑性,解决了普通陶瓷韧性不足的弱点,大大拓展了陶瓷的应用领域。 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一种用纳米技术制造的乳化剂,以一定比例加入汽油后,可使象桑塔纳一类的轿车降低10%左右的耗油量;纳米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储氢能力,可以不用昂贵的超低温液氢储存装置。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建筑美学的认识与感受 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2008年,大陆学者在《存在与华夏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美的这个定义。 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毕达各拉斯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塑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由此,它们发现了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线”,他们有时也认为圆球最美。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十八世纪欧洲兴起了“实验美学”热,意图从具体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质,从而给出美的定义。然而实验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图形和声音,所得结论不具普遍性。由美的这定义出发进行演绎,可以对美进行合理分类,把自然美,社会美、相对美、形象美、朦胧美等都归入了“美”这个种概念的属下。 由于人的需要随时间地点在变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动态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确定的。 如果以人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嗅,触,尝,听,看,想)为标准,美可分为实用美,形式美,音乐美、精神美和创造美。 以人的需要层次为标准,美可分为生理美、先验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动的场所分,可把美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按美产生时实物刺激的有无,美又可分为直接美和间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美可以分为实际美

和信号美… 和谐、烂漫、磅礴、壮阔、温柔、热情、博大、健壮、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是个不相同的具体的美。美是和谐、烂漫、磅礴、温柔、健壮、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内容和本质。美是一般的和谐,和谐是具体的美,美存在于和谐、烂漫、磅礴、浩瀚、温柔、热情之中。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完整版)《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题库试题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一、填空题 1、力是。 2、力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分别为: 3、刚体是 4、所谓平衡,就是指 5、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一般分效应和效应。 6、二力平衡条件是。 7、加减平衡力系原理是指。 8、力的可传性是。 9、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力的 10、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矢量等于,合力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 11、力矩的大小等于__ ____和__ _______的乘积。通常规定力使物体绕矩心 12、当平面力系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时,则其合力对于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 13、力偶是。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只有。 14、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取决于、__ __、 ___ _三要素。 15、只要保持力偶的三要素不变,可将力偶移至刚体上的任意位置而不改变其作用效应. 16、平面力偶系的合成结果为_ ,合力偶矩的值等于。 17、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均可从 _到刚体上任一点,但必须同时在附加一个。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两力等值、反向共线,作用在同一个物体 上。() 2、力的大小等于零或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矩等于零() 3、力偶无合力,且力偶只能用力偶来等效。() 4、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不同点之矩不同。() 5、分力一定小于合力()。 6、任意两个力都可以简化为一个合力。()

7、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对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系各力对同一点的矩的代数和。() 8、力是滑移矢量,沿其作用线滑移不改变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三、计算题 1、计算图示结构中力F对O点的力矩 2、试计算下图中力对A点之矩 四、下列习题中,未画出重力的各物体的自重不计,所有接触面均为光滑接触。 1、试画出下列各物体(不包括销钉与支座)的受力图。

建筑的美与符合结构力学的选型

筑龙网 W W W .Z H U L O N G .C O M 建筑的美与符合结构力学的选型 【提要】通过对一些建筑的结构选型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比较,认为好的建筑通常是结构选型合理,传力路径简单明确,符合力学原理的;是经济和安全的;同时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提请建筑师们应该在方案选型的第一步,就选择一个好的结构方案,因为这与建筑的美并不矛盾。 【关键词】结构选型 结构力学 建筑的艺术 看着一座座超高层建筑的建成,一栋栋结构选型极不合理的建筑方案顺利过关,进而在不久的将来变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我真不知道作为结构工程师应该感到骄傲还是悲哀。 我们把很多近乎不可能的建筑变成了现实的存在。在中国的大地上,从国家大剧院到奥运会的几个体育场馆,从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到某博览中心、某某五星酒店。中国成了新建筑新结构的实验场。在这个过程中,结构工程师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很多的责任,可只有很小的权力去对建筑结构的选型进行选择和优化。我们只能在各国“建筑大师”划定的圈子里做少许的调整。真想让大师们都去上堂结构课。 纵观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建筑均是力与美协调的产物。埃及的金字塔,存在千年源于坚实浑厚的基础。法国的象征艾菲尔铁塔,自是力的流畅的线条。中国两千年的石拱桥,仅仅用石块就造就了大跨度并且线条轻盈优美的曲线。哥特教堂取消了大量厚重的石材,而代之以细的拱肋,使推力和反力互相抵消,完美的体现了力的平衡。这些建筑无一例外的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有很好的结构体形,是美的建筑,也是符合受力特征的建筑。它们完全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仅仅由线条和形体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每个建筑的个性,决不会雷同,无论从外表还是骨子里。 现在的建筑多的是堆砌和浮华、虚伪的装饰、莫名其妙的符号,它们仅仅通过改变窗子的大小和形状,增加一些装饰的腰线和檐口,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柱子,几种柱头的形式,就说自己是什么什么风格。结果造就了很多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东西。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意大利著名建筑工程师P.L.奈尔维就在他的《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中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时至今日,其中的很多观点,仍然感觉是对现今建筑界的一济良药。比如其中提到“对一个设计得很差的结构,想以堆砌附加的东西来加以掩盖完全是徒劳的。建筑的受力结构必须以简图方案为基础正确的进行设计,它应该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符合于把重量和应力传递到柱子和基础的功能要求。”我们现在的很多建筑,动则进行转换,错层,移位。全然不顾最基本的力学原理。仅仅为了某种形而上的大空间而不惜一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在许多伟大的建筑面前,除了通过视觉的愉悦程度感受建筑外在的美,还应该根据一定的法则在深一层次来欣赏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形式美的十大法则基本较全面的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图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一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相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一。 二、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一种显着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 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 构图新颖醒目。在巴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三、均衡 均衡是指在视觉和感觉上给与人稳定感,例如,下大上下的山,对称的人等等,这些都会带给人稳定感。而且通过实践证明,均衡的建筑通常都是安全的,感觉上也是十分舒服的。在古代建筑中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埃及的金子塔,仿佛山的造型,又例如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给人的感觉都均衡稳定的。 四、比例尺度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美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谐比例。数学上有着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比的比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建筑往往在尺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失调则会让建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礼堂等,如果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间小的房间往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之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 必须先经过一

广东自考03303建筑力学与结构大纲

附件1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代码:03303)课程考试大 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容和考核目标 第1章静力学基本知识 1.1静力学基本公理 1.2荷载及其分类 1.3约束与约束反力 1.4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结构的计算简图 1.5力矩与力偶 1.6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方程 1.7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初步应用 第2章静定结构的力计算 2.1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2力平面静定桁架的力计算 2.3梁的力计算与力图 2.4静定平面刚架的力计算与力图 2.5三铰拱的力 2.6截面的几何性质 第3章杆件的强度与压杆稳定 3.1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3.2轴向拉伸(压缩)杆的应力与应变 3.3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3.4材料强度的确定及轴向受力构件的强度条件 3.5梁的弯曲应力、梁的正应力、剪应力强度条件 3.6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3.7组合变形 3.8压杆稳定 第4章静定结构的变形计算与刚度校核4.1结构的变形与位移 4.2二次积分法求梁的位移 4.3虚功原理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 4.4刚度校核 第6章建筑结构及其设计基本原则 6.1建筑结构分类及其应用围 6.2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第7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受力构件7.1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7.2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7.3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7.4受弯构件的其他构造要求 7.5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7.6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和裂缝的计算7.7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第8章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8.1现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 8.2现浇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 8.3楼梯 第10章地基与基础 10.1土的工程性质 10.2基础的类型及适用围 10.3浅基础设计 10.4桩基础设计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建筑力学与结构总结1

第四章楼梯 1.按结构形式及受力特点不同将楼梯分为梁式楼梯和板式楼梯。 2.阳台,雨篷,屋顶挑檐等是房屋建筑中常见的悬挑构件。 第五章抗震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四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d,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km300km)。 3.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行波称为体波。 面波:在地球表面传播的行波称为面波。 4.地震灾害会产生: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和次生灾害。 5.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6.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规范》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分为以下四类: 甲类建筑: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属于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8.建筑抗震设防目标:“三水准,两阶段”第一水准:当遭受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不受到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能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建筑不致倒塌或产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盐酸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9.基底隔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筑隔震技术的本质作用,就是通过水平刚度低且具有一定阻尼的隔震器将上部结构与基础或底部结构之间实现柔性连接,使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和加速度大为降低,并由此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对强烈地震的防御能力。在许多应用实例中,隔振器是安装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的,因而又称其为基地地震。 10.隔震结构体系基本特征: A.隔震装置须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B。隔震装置应具有可变的水平刚度。 C.隔震装置具有水平弹性恢复力。D。隔震装置具有一定的阻尼和效能能力。 第六章砌体结构设计 1.砌体结构的优点 1)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结构材料来源广泛,取材容易,造价低廉,节约水泥和钢材 2)砌体结构构件具有承重和围护双重功能,且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耐火性,使用年限长,维修费用低。砌体特别是砖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好,节能效果明显。 3)砌体结构房屋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工程总造价低,而且具有良好的整体工作性能,局部的破坏不致引起相邻构件或房屋的倒塌,对爆炸、撞击等偶然作用的抵抗能力较强。 4)砌体结构的施工多为人工砌筑,不需模板和特殊设备,可以节省木材和钢材,新砌筑的砌体上即可承受一定荷载,因而可以连续施工。 5)当采用砌块或大型板材做墙体时,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加快施工进度,进行工业化生产和施工。 2.砌体结构的缺点 1)砌体结构自重大。一般砌体的强度较低,建筑物中墙、柱的截面尺寸较大,材料用量

建筑的应用美学

论建筑审美因素和实用因素的关系 应用美学是研究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应用美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我们人类能看到,能用到的,甚至我们能感觉到的,都存在着应用美学,它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发现,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美。应用美学本身含有应用和美学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看出应用美学已经世间化和通俗化;但是美学毕竟不是一般的,它没有世俗化和庸俗化。 世界的发展规律是唯物主义的,因此对于应用美学也是一样,它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开始产生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最初是从物质生产活动和实用功利活动中超越出来的,它是凌驾于普通的活动之上,但是应用美学是从这这种高上之中回到生中去的审美活动,回到我们人类生活中接触到最频繁的各方面中。乍一看,应用美学似乎是很高层的一种活动,好像是很难接触到一样,其实恰恰相反,它是把形而下的东西升华为形而上的东西,是在物质的东西中增添一个精神的层面,在功利的事物中增添一个超功利的层面。应用美学正是致力在人类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掘和引导出精神的超越的层面。美学之思应落实在现实生命、民生日用,落实在大众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上来,才有真正的坚实基础。抛开普通人民的衣食住行,来高谈道德的生命、超越的存在、玄妙的境界,实在是过于玄乎,无法让人理解或是接受。美学应当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大众人民的物质的、实用的生活活动之中。历史发展到了高科技的今天,纵观之,美学已经参透到人类生活之中的每一个方面,也就是应用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普及开来。 对应用美学,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应用美学和什么有关系呢?它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庖丁解牛的看,应用美学就是应用的,美学的。既然可以分为两部分,那么我们就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即审美因素和实用因素。审美因素就是我们对于一个东西的精神上的反应,在视觉后的意识反应我们会作出我们基本的判断,给我们所看见的东西一个评价;实用因素,我们在上文已经说到了应用美学离不开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这是我们人类存活下去最基本的方式,因此,任何一种东西,离开人类的基本要求,那它就不会符合我们的要求,也就是我们不会给它一个很好的评价,即使从精神层面它是真的美,但是也是不符合应用美学的标准的。这两个方面是应用美学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当我们要用应用美学的眼光去对于一种东西或事物进行判断时,我们都是离不开这两方面的。 综上所述,应用美学里的审美要素和实用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开的。若只用一方面,则不管它在这方面上是如何的完美,但是也不会社会大众的认可。 应用美学可分为许多种类,有音乐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建筑可以说历史悠久的,很多中外著名的建筑就是应用美学的典范。下面文明举例说明应用美学中的建筑美学是如何将审美因素和实用因素紧密结合到一起的。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在许多伟大的建筑面前,除了通过视觉的愉悦程度感受建筑外在的美,还应该根据一定的法则在深一层次来欣赏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形式美的十大法则基本较全面的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图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一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相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一。 二、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一种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三、均衡 均衡是指在视觉和感觉上给与人稳定感,例如,下大上下的山,对称的人等等,这些都会带给人稳定感。而且通过实践证明,均衡的建筑通常都是安全的,感觉上也是十分舒服的。在古代建筑中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埃及的金子塔,仿佛山的造型,又例如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给人的感觉都均衡稳定的。 四、比例尺度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美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谐比例。数学上有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比1.618的比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建筑往往在尺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失调则会让建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礼堂等,如果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间小的房间往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之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先经过一条小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的教堂,大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严庄。随后你会听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声响。

建筑力学及结构试题库

建筑力学与结构题库 【注明】按百分制计算: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填空题(15题×1分=15分),三简答题(3题×5分=15分),四计算题(共40分)。 一选择题 1.固定端约束通常有( C )个约束反力。 A.一B.二C.三D.四 2.若刚体在二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此二个力必(A)。 A.大小相等,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B.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 C.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D.大小相等 3.力偶可以在它的作用平面(D),而不改变它对物体的作用。 A.任意移动B.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 C.任意转动D.任意移动和转动 4.一个点和一个刚片用(C)的链杆相连,组成几不变体系。 A.两根共线的链杆B.两根不共线的链杆 C.三根不共线的链杆D.三根共线的链杆 5.图示各梁中︱M︱max为最小者是图( D)。 A.B.C.D.6.简支梁受力如图示,则下述正确的是( B)。 A. F QC(左)=F QC(右),M C(左)=M C(右) B. F QC(左)=F QC(右)-F,M C(左)=M C(右) C. F QC(左)=F QC(右)+F,M C(左)=M C(右)

D. F QC (左)=F QC (右)-F ,M C (左)≠M C (右) 7.图示构件为矩形截面,截面对1Z 轴的惯性矩为( D )。 A .123bh B .63bh C .43bh D .33 bh 8. 如图所示的矩形截面柱,受F P1和F P2力作用,将产生 ( C )的组合变形。 A. 弯曲和扭转 B. 斜弯曲 C. 压缩和弯曲 D. 压缩和扭转 9.既限制物体任向运动,又限制物体转动的支座称( C )支座。 A .固定铰 B .可动铰 C .固定端 D .光滑面 10.由F 1、F 2、F 3、F 4构成的力多边形如图所示,其中代表合力的是( C )。 A.F 1 B.F 2 C.F 4 D.F 3 11.如图所示,轴向拉压杆件AB 段的轴力为( C )。 A.4P B.P C.-3P D.3P b 2h 2h C Z Z 1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之美与力学之美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之美 与力学之美

建筑之美和力学之美 -----------浅谈古典时期建筑师对建筑功能、结构、美学的思考 建筑空间,都是人们凭着壹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但壹经围隔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而变为人造空间,人们围隔空间主要服从于俩个目的的:其壹,也是最根本的,是为了满足壹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仍要满足壹定的审美要求。就前壹种要求而言,就是要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具体地讲所围隔的空间必须具有确定的量(大小、容量)、确定的形和确定的质(能避风雨、御寒暑、具有适当的采光通风条件);就后壹种要求而言,则是要使这种围隔符合于美的法则---具有统壹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形式或艺术表现力。 如果把符合于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使用空间;把符合于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或意境空间;把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的规律性而围合起来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这三者由于形成的根据不同,各自所受的制约条件不同,各自所遵循的法则不同,因而它们且不天然就是吻合壹致的。可是在建筑中这三者却是壹身而三任且合而为壹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把三者有机地统壹为壹体。 在古代,功能、美、结构三者之间的矛盾且不突出。在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程结构已经形成了壹门独立的科学体系,且从建筑学中分离了出来而形成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和古代建筑师不同,现代的建筑师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才能最终地确定设计方案。而在古代,当时的建筑师既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他们在创作的最初阶段几乎就把这三方面的问题都同时地、综合的加以考虑,放映在作品中三者的关系完全熔铸在壹起,他们在创造结构时从来就是把满足功能要求和满足审美要求联系在壹起考虑的,时代要求建筑师对建筑结构有很深的研究和对美学有较强的感悟能力。我们暂且不管时代的局限性,古代建筑师的这种对专业钻研的孜孜以求,对所从事的行业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这点很值得我们当代建筑师思考,反省。 欧洲人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称作“古典时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辉煌灿烂,在许多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自由民主制城邦是古希腊文化的先进代表,他们留给欧洲的遗产主要是民主精神和相应的人文主义科学精神和相应的现实主义。在建筑方面,是凝聚了人文主义和现实注意的柱式,多种建筑的布局形制以及城市的规划。虽然古罗马文化的高峰期在它的帝国时代,也就是它残酷的奴隶制的极盛时期,但借着空前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发达的社会生活,古罗马人对建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欧洲有壹句谚语: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这主要是拱券结构和它的施工技术且发展了多种多样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形制。罗马人也以他们严谨的精神,初步建立了建筑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古典时期的建筑在建筑史上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是人类几千年建筑史上的壹颗奇葩。这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成果,以下我将以古典时期的壹些典型建筑,折射在那个时代建筑师对于建筑功能、结构、美学的理解。 注重细节,力求完美------柱式元素推动建筑的发展 在希腊时期,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形制是围廊式,由于考虑到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因此古希腊发展了俩种较成熟的柱式:多立克柱式和艾奥尼柱式,壹种体现男性的刚毅和粗壮,另壹种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秀丽。柱式在围廊式建筑中得到很大地利用。位于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围廊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外貌见,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创新,事无巨细皆精益求精,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它采取八柱的多立克式,东西俩面是8根柱子,南北俩侧则是17根,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