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稻曲病是水稻抽穗扬花期极易感染的病害,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通常发病的田块减产10%-15%,严重的田块可达50%。另一方面,稻曲病病菌会严重污染粮食,人、畜食用后影响健康。掌握稻曲病的发病规律,弄清其发病原因,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是减少水稻产量损失,提高水稻品质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稻曲病;发生与防治

1.危害症状

水稻稻曲病是在水稻生长后期在穗部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多常发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被农民误认为是丰年征兆而称为“丰收果”,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病菌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在一个穗上通常有一粒至几粒,严重时多达十几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即孢子座,逐渐膨大后包裹全颖壳,形成“稻曲”,形状比健谷大3-4倍,为墨绿色,近球形,表面平滑,后开裂,呈龟裂状,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稻曲病不仅毁掉病粒,而且还能消耗整个病穗的营养,致使其他子粒不饱满,随着病粒的增多,空秕粒明显上升,千粒重下降,造成稻米品质严重下降,稻曲病产生的毒素污染稻米,人畜食用后,可造成中毒现象,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2.发病特点

稻曲病是一种黄曲霉菌不能食用

温謦提醒:稻曲病是一种黄曲霉菌不能食用 发布单位:沙头镇发布时间:2009-11-6 18:46:19 来源:沙头镇作者: 目前,正是晚稻收获季节,笔者下村看到大部稻谷有稻曲病,学名叫水稻稻曲病,稻曲病俗称谷曲、天曲,农民朋友认为水稻谷曲是丰收的象征。 近几年稻曲病呈上升趋势,稻曲病是一种黄曲霉菌感染的一种真菌病害,黄曲霉菌可分泌出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一种毒素,可导致细胞基因突变,是一种致癌物因此应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稻曲病俗称谷黄、谷曲、天曲。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因病菌含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用混有%以上病谷喂猪后,肉猪生长、增重速率下降;母猪产死胎,畸形胎,仔猪成活降低。对人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稻曲病病菌毒素致病色素对人类健康和畜禽生产造成危害。稻曲病菌可产生对人畜有害的毒素,通过稻米、饲料等农产品,直接进入食物链,造成淀粉类食品,动物性食品与肉蛋奶等连锁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自然环境污染。随着感病稻谷的收割、晾晒、加工,致使稻曲病菌扩散漫延,进入空气、水域和土壤,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也为下年稻曲病的大发生流行,提供了病原菌。 那么,怎样吃米才安全有益呢首先,要将稻谷中呈黄绿色的谷曲剔除,然后加工大米,在食用时用水反复冲洗干净煮饭才能食之。黄曲霉菌毒素有水溶性,即使加温到200℃,也不能破坏黄曲霉菌毒素。而经过漂洗、冲洗,稻米所污染的黄曲霉菌毒素基本上能溶到水里去,从这一点来讲,吃煮熟的米饭相对来说较为安全。 据介绍,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霉菌代谢产生的生物毒素,其毒性非常强,是砒霜的68倍、敌敌畏的100倍,被证明对人和动物肝、肾脏有很大危害。人类摄入被该毒素污染食品可诱发原发性肝癌、胃癌、肺癌等,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仅为24周;牲畜摄入被污染饲料可引起病理学变化,降低生长率和抗病能力,导致死亡率上升。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黄曲霉毒素后,引发肝癌的几率是一般人的60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一、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稻曲病又叫稻伪黑穗病、稻绿黑穗病、稻谷花病、稻青粉病,俗称丰产病、丰收果,为真菌病害,在世界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发生,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病菌主要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发病的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病菌孢子代替米粒,一般一穗有一粒至数粒受害,也有多到十几粒,甚至数十粉的。起初“稻曲”很小,以后撑开内外颖自合缝处外露,将整个花器包裹起来,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逐渐向两侧膨大,或呈稍扁平的球形。薄膜随“稻曲”的长大而破裂,颜色由橙黄色转为黄绿色,最后成墨绿色,外壳龟裂。最外面被覆盖着一层墨绿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带黏性,不易随风飞散。 二、稻曲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开花时萌发,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造成谷粒发病。 稻曲病病菌在气温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时为最适温,低于12℃或高于35℃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 1、一般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病重。

2、水稻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气,稻曲病发生重。 3、水稻偏施氮肥,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稻曲病防治方法 1、水稻种子在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要淹没种子,浸种时不能搅动。 2、选种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种植,同时在田间发现病穗,应随时摘除病粒,必要时剪除整个病穗。 3、水稻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慎用穗肥。 4、根据预测预报,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有利于发平邮,对密穗型品种及易感病品种、或上年发病严重地块、或后期生长嫩绿田块,在破口前5~7天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用药剂: 1、5%井风霉素水剂100~150mL/亩,10%井风霉素粉剂50g/亩,20%井风霉素粉剂25g/亩,兑水75~100kg,在水稻孕穗至始穗期喷施。 2、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兑水75~100kg喷雾,可兼治黑粉病。 3、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保穗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以上药剂均在水稻抽穗前7~10天使用,如破口期施用易发生药害。

七种农药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比较

七种农药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比较 摘要:用生产上常用的防治稻曲病农药井冈霉素(2种)?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己唑醇?稻瘟灵?蜡质芽孢杆菌进行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种农药在厂家推荐用量下,防治效果为81.01%~86.48%,防治效果最高的是1 000亿个活芽孢/g 枯草芽孢杆菌WP 660 g/hm2处理, 但与430 g/L戊唑醇FW 150 g/hm2?20%井冈霉素WP 750 g/hm2?430g/L己唑醇FW 261.6 g/hm2?40%稻瘟灵EC 1 407.5 g/hm2?25亿CFU/g 蜡质芽孢杆菌WP 66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只与5%井冈霉素AS 1 800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但所有处理间无极显著差异?因此,生产上可从用药量?用药成本?药品价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灵活选择常用的防治水稻稻曲病农药? 关键词:稻曲病;农药;防治效果 Effects Comparison of Seven Kinds of Pesticide for Control of Rice False Smut Abstract: 7 pesticides oftenly-used in rice production, such as jinggangmycin(2 kinds), tebuconazole, Bacillus subtilis?hexaconazola?isoprothiolane and B. cereus, we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ir effects of controlling rice false sm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s of these pesticides ranged from 81.01% to 86.48% at recommendatory dosage. The 1×1011 CFU/g B. subtilis WP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430g/L tebuconazole FW,20% jinggangmycin WP, 430g/L hexaconazole FW, 40% isoprothiolane EC and 2.5×1011 CFU/g B. cereus WP, bu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5% jinggangmycin AS. Therefore, the selection of pesticide for rice false smut controlling could be decid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dosage of pesticide, cost, price and so on. Key words: rice false smut; pesticide; control efficiency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属子囊菌纲麦角菌科真菌,可使水稻发生稻曲病?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1],发生范围较广泛,是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已经发生于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水稻种植区,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印尼?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埃及?孟加拉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2],其中以中国?日本?菲律宾发生比较严重[3]?该病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4]?受害谷粒内菌丝块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孢子座,后孢子座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孢子座初期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厚垣孢子?有些谷粒两侧生出黑色扁平菌核,遇风吹雨打易脱

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症状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2.传播途径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有的认为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3.影响因素 3.1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3.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3.3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稻曲病

水稻稻曲病 Rice False Smut 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谷花病、“丰收病”等。我国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有指稻曲病菌子实体为“粳谷奴”的记载。该病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及我国各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穗发病率为4%~6%,严重达50%以上,粒发病率为0.2%~0.4%,高的可达5%以上。它不仅使秕谷率、青米率、碎米率增加,局部田块减产20%~30%,而且当稻谷中含有0.5%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症状。 症状 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的组织。菌丝块逐渐增大,颖壳合缝处微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孢子座逐渐膨大,最后包裹颖壳,形成比健粒大3~4倍表面光滑的近球形体,黄色并有薄膜包被,随子实体生长,薄膜破裂,转为黄绿或墨绿色粉状物(厚垣孢子),一穗中仅几个或十几个颖壳变为稻曲病粒。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其外围因产生厚垣孢子的菌丝成熟度不同,可分为3层:外层最早成熟,呈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为橙黄色;第三层为黄色。 此病诊断要点是一穗中仅几粒多者十几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比健粒大3~4倍,黄绿色或墨绿色,状似黑粉病粒。

病原 有性态为Claviceps oryzae-sativae Hashioka ,属子囊菌亚 门麦角菌属;无性态为 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 ,异 名为U. oryzae (Patou.) Bref.。厚垣孢子墨绿 色,球形或椭圆形,直 径4~8μm ×4~7μm ,表 面有疣状突起,由菌丝 渐变粗短、原生质浓 缩、胞壁加厚形成。发 芽后产生短小而上细下粗、单生或分枝、有 分隔的菌丝,在其顶端 生几个椭圆形或倒鸭梨形的分生孢子,直径4~5μm ,分生孢子梗粗2.0~2.5μm 。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长可达2~20mm 。通常一病粒内生菌核2~4粒,以2粒着生于病谷两侧包住谷颖为最常见,成熟时容易脱落。第二年落在土中的菌核产生肉质子座数个。子座具有一长约1cm 的柄和一球形或帽状的顶部。子囊壳球形,埋生于子座顶部表层,孔口外露,使子座顶部表面呈疣状突起。子囊长筒形,无色,内并列着生8个无色丝状的子囊孢子。 厚垣孢子在3~4?C 干燥条件下可存活8~14个月,但在28?C 以上高温高湿条件下,2个月便丧失萌发力。厚垣孢子中,黄色的能萌发,黑色的不能萌发。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2~36?C ,适温25~28?C ,30?C 虽也可部分萌发,但产生分生孢子数很少,40?C 时不能萌发,50?C 时致死;pH 2.77~9.05之间都能萌发,但最适pH 5~7;此外,萌发需要水滴;1%~2%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糖,麦芽糖、棉籽糖及淘米水也有利于厚垣孢子萌发,并可促进分生孢子的产生,而1%的菊糖、1%的尿素、硫酸铵、氯化钾以及水稻幼苗的根、芽榨出液和根分泌物则抑制孢子萌发;日光、荧光灯和紫外线对萌发无作用。大米粒、大米煎汁、马铃薯煎汁和燕麦培养基及米饭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厚垣孢子的产生,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减慢,厚垣孢子数减少。菌丝体在pH3.5~8.5时能生长,最适pH6.5~7.5。病菌能产生毒素,即稻曲菌素A 、B 、C 、D 、E 、F ,它们对水稻胚芽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抗水稻的有丝分裂。 发病规律 此病以菌核在地面越冬,第二年7~8月间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其中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厚垣孢子也可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随时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且可维持6个月的发芽力。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在北方稻区一年只发生一次,在南方稻区则以早稻上的厚垣孢子为再次侵染源侵染晚稻,或早抽穗的水稻上的厚垣孢子可能成为迟抽穗水稻的侵染源。有人认为马唐属杂草Digitaria marginita L. 是稻曲病菌的中间寄主。病菌在孕穗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则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和果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增殖,并形成孢子座。病粒则在水稻扬花末期至灌浆初期出 图1-4水稻稻曲病菌 1.菌核萌发出子座 2.子座顶部纵剖面 3.子座内的子囊壳纵剖面; 4.子囊及子囊孢子 5.厚垣孢子及其着生在菌丝上的状态 6.厚垣孢子的萌发(引自浙江农业大学编《农业植物病理学》)

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防冶水稻稻曲病的研究-徐永飞

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防冶水稻稻曲病的研究 徐永飞 (枞阳县种植业管理局周潭镇农技站,安徽枞阳 246700) 摘要:水稻稻曲病是我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防冶水稻稻曲病试验表明,在水稻破口前7天用药,7-10天后再用1次,共2次。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防治效果好,且对作物和环境安全,使用剂量一般为0.6L/hm2(40ml/mu)左右。 关键词: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 水稻稻曲病是我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索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SC)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2014年,我们对处于破口前的一季稻(太湖糯)田防治药剂的选择作了初步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井冈霉素、噻呋酰胺,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10%井冈霉素水剂(江西巴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江苏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处理 试验设6个处理:处理①—③分别由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提供的16%井冈·噻呋酰胺悬浮剂0.3 L/hm2(20ml/mu)、0.45L/hm2(30ml/mu)和0.6L/hm2(40ml/mu); ④由江西巴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10%井冈霉素水剂1.5 L/hm2(100ml/mu);⑤由江苏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提供的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0.3 L/hm2(20ml/mu); ⑥空白对照(CK)。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0m2。 1.3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枞阳县周潭镇元宝洲圩,选择常年稻曲病发生较重的一季稻田作为试验田。供试水稻品种为太湖糯。试验田前茬为空白田,该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土质为澄白土,质地中壤;耕作层PH值6.1,有机质含量1.85%,全氮0.135%,速效磷6.4ppm,速效钾66ppm,水稻于6月8日播种,7月8日移栽,秧龄30d,亩栽插密度1.8万穴左右。小区间肥水管理及其它栽培条件基本相同。 于本地水稻破口前7天(2014年8月19日)用药防治,此时一季稻处于孕穗末期,长势较好,药液用量600L/hm2,用Jacto PJ-16型手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第一次用药后10天(8月29日),用上述方法进行第二次用药,此时一季稻处于破口期;空白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试验期间不从事其它农事操作,以利药效发挥和结果调查。 1.4 施药时气候情况 8月19日第1次施药当天阴转多云,偏北风2-3级,施药时微风;气温21.3-28.2℃,均24.1℃ ;相对湿度72%;日照3.7h,蒸发量4.2mm。8月29日第2次施药时天气阴,偏北风2-3级;气温22.3-27.3℃,均24.3℃ ;相对湿度78%;日照0.6h,蒸发量0.8mm。天气情况对试验结果较为有利。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稻曲病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稻曲病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稻曲病又名绿穗病、谷花病、开花米,在我国及日本又称其为“丰收病”。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因病菌含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C9H6O7。用混有0.5%以上的病谷喂猪后,肉猪生长,增重速率下降;母猪产死胎,畸形胎、仔猪成活降低。对人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1、稻曲病的危害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为害谷粒。每穗上的病谷少则1-2粒,多的可达40-50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布出黑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粉状,略带粘性,不易飞散,但可借气流传播,在水稻子开花时侵染花器和幼颖。 2、稻曲病的损失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此病引起结实率、千粒重下降。穗重损失与病粒数呈正相关;一般产量损失约5%,重的更多。 3、稻曲病发病过程病菌以菌核和附在种子上在厚垣孢子过冬。菌核在第二年7-8月发育而产生大量子囊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稻曲病从开花经7-14天,从内、外颖缝合处现淡绿白色小菌块、渐大,后为带绿黄色扁球形菌块,膨大、破裂散出橙黄色厚垣孢子粉,病粒成熟为暗绿或墨绿色,病粒出现至成熟,经约40天。 4、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因素稻曲病发病率及程度与水稻品种抗性、施肥,特别是氮素,抽穗早迟,及气候密切相关。抽穗期阴雨日多、量大,日照弱而短,荫蔽大,露水多、雾大氮肥偏重、迟施、病重。 寄主稻曲病自然寄主有:水稻、陆稻、野生稻、玉米、马唐等。 品种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播期发病有差异;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 气候孕穗期低温、多雨、日照少,出穗后温高,湿大,发病多且重。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最适宜。湿度高利于病害发生,尤以抽穗扬花期阴雨日多为甚。 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为防治稻曲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水稻播种前注意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的病源物。合理施肥,氮、磷、钾要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 2、药剂防治用药适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如需防治第二次,则在水稻破口期(水稻破口50%左右)施药。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1)每亩用20%井冈霉素37.5克,或50%井冈霉素500倍液防治。 (2)每亩用10%可杀得100克。按规定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3)50%DT可湿性粉剂(又称琥胶酸酮),每亩100-150克。 (4)每亩用20%粉锈宁(又名三唑酮)乳油75毫升。 (5)每亩用10%胶氨酮(又名CI-311)粉剂120克对水喷雾。 (6)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对水喷雾。 (7)每亩用60克硫酸酮对水喷雾。有时叶面有轻微药害出现。应在孕穗末期使用,禁止在始穗后施用,不要随意提高使用浓度,以免发生药害。 (8)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石灰250克,硫酸酮125克,水50公斤)于始穗前10天(孕穗末期喷治,效果较好,比硫酸酮安全。但如果配制时不按规定要求或擅自提高浓度,也会发生药害。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26829717.html,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作者:何海永谭清群陈小均等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17期 摘要:对5种药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 7d和破口期前进行2次施药,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0g/hm2、12.5%氟环唑悬浮剂 750g/hm2、43%戊唑醇悬浮剂300g/hm2和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150g/hm2对水稻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防效。这几种药剂可作防治稻曲病时交替使用的药剂,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并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关键词:杀菌剂;水稻稻曲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76-02 水稻稻曲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稻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主要为害水稻谷粒,是一种典型的穗部病害,在本草纲目中即有对稻曲病“硬谷奴,谷穗霉者”的描述[1]。随着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气候条件的变化、氮肥的过量施用和防治关键时期不合理,水稻稻曲病已经从一种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近年来,贵州省水稻稻曲病常年发病面积在10万hm2左右,占种植面积的13.4%,平均病穗率在10%~30%,一般每穗病粒在1~5粒,严重时每穗病粒数可达20~30粒,减产率在 0.04%~49%[2]。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危害,降低因稻曲病的发生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选择科学的药剂仍然是综合防治稻曲病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因此,为了筛选出在水稻稻曲病防治过程中更多可供选择的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进行交替使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笔者选择了几种杀菌剂在水稻稻曲病的防治关键时期进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评价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环境条件试验在贵州省花溪区进行,试验地四周均种植水稻,土壤为黑壤土,偏施氮肥,常规灌溉。试验作物为籼稻,品种为丰优香粘,施药时水稻处于孕穗末期,之前未用过任何杀菌剂。 1.2 试验药剂及施用剂量详见表1。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6个处理,选择长势均匀、往年发病较重的稻田,按照长宽 (6m×4m)设置试验小区,宽窄行栽培,种植密度为宽行40cm,窄行20cm,株距15cm。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24m2,小区间留保护行,田间小区排布(表2)。

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 DB34_T 2958-2017 安徽省

ICS 65.020.01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958—2017 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false smut(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 文稿版次选择 2017-09-15发布2017-10-15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 2958—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植保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桐城市植保植检站、凤台县植保植检站、池州市农技推广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曹明坤、夏风、邱坤、姚卫平、陈春秋、韦刚、孙友武、邓斌、柏新盛、王豪、王蓓蓓、陈金华、彭卫兵、马克双、赵其苍。 I

DB34/T 2958—2017 1 稻曲病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曲病测报调查的术语和定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调查、预测依据、资料收集和汇总。 本标准适用于稻曲病的测报调查与预测预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系统调查 为了解本地区稻曲病发生消长动态,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定点、定时调查。 2.2 大田普查 为了解本地区稻曲病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调查。 2.3 稻曲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严重度指水稻穗部发病的程度,用分级法表示,以穗为单位,共分 6 级。 ——0级:无病; ——1级:1粒病粒; ——2级:2~5粒病粒; ——3级:6~10粒病粒; ——4级:11~15粒病粒; ——5级:16粒以上病粒。 2.4 病穗率和病情指数 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是衡量稻曲病发生程度的重要指标。 病穗率、病情指数按公式(1)、(2)计算: a) 病穗率计算公式: I (%)=100 Z P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