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过程改进

技术研发过程改进
技术研发过程改进

技术研发中心过程改进指南

1简介

本文对如何进行技术研发中心过程改进的原则、方法和规范进行阐述和说明。

2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2.1 制度、流程、SOP和规范指南的关系

制度、流程、标准操作程序(SOP)、规范指南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定义过程,以上概念往往被混淆和误用,需要重点注意。

1.制度

制度是用于定义组织业务活动的边界范围,告诉组织员工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2.流程

流程是用于规定在制度圈定的范围下,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团队成员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工作。

3.标准操作程序

标准操作程序(以下简称SOP)是用于规定流程的某一个活动是应该按照如何的程序步骤进行操作的。

4.规范指南

规范指南是用于规定SOP中每一个具体程序步骤的操作,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图表 1 制度、流程、标准操作程序、规范指南的关系

2.2 皇帝的新衣

企业往往制定了很多的制度、流程,文档写了一大堆、规定出了一个又一个,但结果又是如何呢?

结果往往是制度只是贴在墙上、写在纸上,根本没有人把它当回事。领导抓一抓,下面就紧一紧;领导一旦不抓了,下面就松完了。

这样的制度流程都是假的,根本无法起到作用,是皇帝的新衣,大家秘而不宣罢了。

有过CMM/CCMI认证经历的企业,在通过认证的时候,制度流程写了满满一柜子。而等认证一过便束之高阁,再也不用,这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你一人做到,不难,但让大家都能按规矩做到,很难;

你一时做到,不难,但让大家持之以恒都能做到,难上加难。

2.3 无法落实的根本原因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制度和流程的违法成本过低,SOP和规范指南的执法成本过高造成。

由于没有强制性约束的手段,当员工发现违反制度和流程的时候,没有人会来稽查,没有明确处罚,则下回如法炮制。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里面讲的“最短路径”,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由于没有高效的检测办法,在进行SOP和规范指南的执行上,检查的成本过高,导致这种检查无法持续进行。公安执法经常出现的“严打”一词,就是对此现象的最好注解。

2.4 如何落实

怎么改变这一现状?道理很简单,即提高违法成本,降低执法成本。

1.提高违法成本

推:通过IT技术手段来规约制度流程的执行,在出现违反制度、流程、SOP和规范指南的行为时,给与一定的惩处。

拉:将员工的绩效工资和其挂钩,其绩效工资的计算,由系统给出统计数据以供计算的参考依据。

通过推拉共举的方式,来到规约和引导员工行为,让其沿着公司制定的“最短路径”进行前进,而不是自己的“最短路径”,则管理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2.降低执法成本

通过IT技术手段,将检查的标准量化、自动化,则检查的效率大大提升,有效降低了“执法成本”。

在这其中,IT技术的使用是落实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现代化社会,人类系统化使用机器的社会进步成果(相对于农业社会区别在与人类简单使用工具)。

2.5 具体实现方法

通过基于工作流的各种IT系统,将制度、流程、SOP和规范指南,变成真正可以“执行”的。

通过具体IT业务系统,并且将其各种规定融入到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而不是停留在墙上、纸上,才能真正落实各种具体管理规定。

通过使用IT度量工具,将其检查标准可以进行量化定义,便于人操作执行和机器自动执行,则将SOP 和规范指南的监察真正落到实处。

3制度流程设计原则

在制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人往往由于知识概念不清、逻辑性不强、对基本原理没有掌握,造成设计的流程本身就是错误百出的。这样的流程本身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这样的制度和流程,就算是通过IT系统来进行了落实实现,其结果反而相反,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荼毒更深。

因此掌握制度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流程改进的根本基础。通过IT系统实现,是流程改进的落实保障。

3.1 岗位角色导向原则

制度和流程设计的基础是以岗位角色为导向,而非以人为导向。这是流程设计的一个基本常识。因为如果以人为导向,而人员一旦发生变化(升迁、调岗、离职),则所有的涉及流程都需要修改。

岗位角色不清,岗位职责混乱,是以人为导向而非以岗位角色导向的“真正元凶”。

岗位设置清晰,职责分明,是制度流程推行的前提基础。否则就算是上了IT系统,也无法改变其混乱状况。

3.2 权责匹配原则

不同层级的事情,需要由不同级别的人员角色进行管理。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其权限职责的范围,权责分配和角色的层级相匹配,高层、中层和基层均各司其职。

常见错误:

1.多头管理:权限与角色分配重叠;

2.无人负责:权限与角色分配漏洞;

3.大权独揽:权限过度集中,层次分配不合理;

4.事无巨细:权限和层级不匹配,权限过于上收;

5.监管漏洞:权限和层级不匹配,权限过于下发;

6.流程冗长:权限控制过度,审批环节过多;

7.管理失控:权限控制缺乏,缺乏流程控制;

典型错误案例:

购买一本书籍,竟然要部门总监审批,还要总裁审批,然后又由财务、行政共同执行。

无语……

3.3 三权分立原则

在制度流程的制定过程中,最少要有三个角色,即发起角色、执行角色、监察角色,其基本原理就是三权分立思想(立法、行政、执法)。

典型错误案例:

某个流程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人参与,自己做了自己算。

摇头……

3.4 节点控制原则

制度流程设计常常遭人诟病为“官僚主义”的主要问题,在与没有分清什么是流程该管理的部分,什么是沟通需要解决的部分。

制度流程的是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而不是试图控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要陷入微观管理,造成流程过于繁琐,审批手续一堆,拖沓冗长。借用著名小品演员赵丽蓉在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的一句台词“买豆腐还用叫车?”来形容这一现象,最为贴切不过。

制度流程不是用来沟通的,流程解决的是规范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规范的做事情”,而不是解决人与人的沟通。把流程用做沟通工具使用,是制度流程成为“官僚主义”的最主要原因。

要学会先沟通,再走流程,这是成功的关键。

流程制度的代表“CMMI”和协调沟通的代表“敏捷”,其实是《红楼梦》中风月宝镜的两面,人们往往关注于其中一面,而忘了另外一面,从而走火入魔。

3.5 时限控制原则

制度流程被人诟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拖沓冗长”。等流程走完,事情都给耽误了。因此,对于流程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设定时长,避免流程的“肠梗阻”。

对于超时的流程,会由负责过程质量检查的质量保障工程师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按流程汇报给上级具体处理。

3.6 标准量化原则

通过基于工作流的业务系统(例如OA系统),要将标准操作程序(SOP)通过电子表单的形式,一项项的量化定义出来,让其SOP有章可循。

对于需要填写的部分,不要设置默认值,也不要让其随意填写。尽量采用单项或多项选择的方式,让用户进行操作,以达到规范性。

对于必须填写的部分,也需要制定相应模板,让其按规范填写。

3.7 及时提醒原则

对于规范指南,要集成在流程表单中,而不孤立在外(外部可单独用规范文档进行记录,用于规范化存档)。

记住一点,在操作的每一步,都将其规范指南跟随写明,并将重点红色突出标注,用于及时提醒。

规范指南如果和SOP分离,就永远没有人会看。

规范指南的最为重要的来源,就是曾经犯过的错误,这是最为宝贵的血的教训。

3.8 事中监察原则

在流程制度的设计过程中,监察环节,不可缺少。监察环节的缺少,是走形式化流程的根本原因。在流程的结束阶段,必须要有监察的环节;在流程中间阶段,视流程的正式化程度,酌情增加监察环节。流程监察注意也不要过度,一个流程最多不要多于三个监察点。

3.9 绩效导向原则

对于每个流程的执行,在其结束部分,必须要有流程发起人对执行人的工作评估。

评估等级:

1.优

工作成绩超出预期,质量优秀,则为优;

2.良

工作正常完成,质量无明显差错,则为良;

3.中

工作完成,但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工作有一定延迟,或有内外部原因造成,但结果尚可,则为中。

4.差

工作因其主观原因未完成;或完成,但过程中问题较多,结果不令人满意,则为差。

工作流程完毕后,任务下达人对执行的人满意评估的评价很重要,考核分数会影响到执行人的工作绩效。

执行人如果对考核的结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走申诉流程进行申诉,由部门经理进行重新审核。如果还有不同意见,最终会由研发中心负责人进行最终复审,给出评价。

4过程改进标准化

过程改进的配置库标准规范文件,由五部分组成,即流程概要文件、规范指南文件、流程表单文件、统计报表、报表设计文件。

4.1 命名要求

所有的流程的命名在《流程清单》文件中统一定义,所有该流程的出现的名字,必须严格统一。

流程中涉及的岗位角色在《岗位角色职责》文件中统一定义,出现岗位角色的名字,必须严格统一。

流程中涉及到活动名称,在下列各个文件中,必须严格统一,保持一致。

4.2 文件说明

1.流程概要文件

流程概要文件采用Visio标准流程图软件制作,用于概要性描述流程过程,定义角色和其流程步骤。

流程图统一只准采用标准活动(即矩形框)表达,不准使用其他流程语义符号。避免陷入流程语义的细节定义和文件的反复修订,其细节内容在实际的流程表单文件中体现。

流程图由研发管理部经理负责编写制作。

2.规范指南文件

规范指南文件是用于定义流程中各步骤的SOP所需要遵守的规范和指南,用于文件规范化统一存档。

规范指南文件采用统一的模板进行制作,以符合规范文件的编写要求。规范指南文件涉及到的内容,在流程表单文件中也会分解出现。

规范指南文件,由过程改进工程师在研发管理部经理的指导下进行编写制作。

3.流程表单文件

这里的流程表单是指在OA系统中设计和定义的真实表单文件和流程文件,在设计完毕后导出到配置库中进行保存。

流程表单文件,由过程改进工程师在研发管理部经理的指导下进行编写制作。

4.统计报表需求文件

统计报表需求文件是对于需要进行查询和统计流程数据的报表需求定义文件,用于定义检索条件,查询字段、搜索结果字段等内容。

统计报表需求文件采用统一的Excel模板制作。

统计报表需求文件,由研发管理部经理负责编写制作。

5.报表设计文件

报表设计文件,是指在报表设计系统中完成的统计报表,在设计完毕后导出到配置库中进行保存。

报表设计文件,由过程改进工程师在研发管理部经理的指导下进行编写制作。

4.3 流程改进过程

流程改进过程《过程改进》流程中详细定义和说明了,在此不再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流程改进的设计和传统方式不同,而是采用“问题驱动模式”。

不是为改进流程而改进流程,这样能有效避免,流程改进走向形式化和官僚化,脱离实际情况。

个人软件过程改进课程笔记

(SPI: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参考教材: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Introduction to team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特点: 采集数据:time时间defect缺陷 成绩: 期末60(PSP 英文)实践20 期中12 (TSP 中文四次课学完,第五次课期中考)平时8 实验: 6 8 11 次课及之后 期末: 第九周五一之后 L1 2018.3.6 Lecture 1: 一个体软件过程的定义: 软件工程师的任务:在预期的进度、费用下高质量地开发软件产品(3点) PSP: 控制、管理和改进个人开发工作的自我改进过程 结构化框架:开发表格、指南和规程 PSPi(I—>introduction) 时间管理—>计划过程 缺陷管理—>产品质量

二时间管理 1、时间管理的逻辑原理 ·制定计划,按照计划去做 ·跟踪现在时间使用情况 ·检查时间与计划的准确性,写成文档与实际情况作比较·检查存在的错误 2、了解时间使用情况 将数据保存在合适的地方 3、工程记事本 记录时间使用情况 ·纪录作业、跟踪所承诺的工作、作课堂笔记 ·工作实施方案的凭证 ·保护知识产权 *编号*终止日期每一页编号,前两页作为目录

三时间跟踪 目标:估算完成任务的时间以定义质量目标单位:分钟 工具:标准的时间记录日志 时间记录日志:C completed Unit 数据来源工程记事本 **及时总结记录的时间数据 四阶段计划 1.定义: ?阶段计划短时间的计划 ?产品计划基于活动的计划 二者互相包含 2.阶段计划: 工具:周活动总结表三个子表 数据来源于时间记录日志

软件过程改进与管理

软件过程改进与管理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软件过程改进与C M M I 第一章绪论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世纪,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将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软件的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各行各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软件的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出现软件危机以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对软件工程的研究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全世界而言,软件质量问题仍然非常严重,特别对于军方来说,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美国国防部不惜花费重金,委托美国卡内基梅龙软件工程学院(SEI)研究制定软件质量保证规范。1991年,第一个软件保证规范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apabiliy Maturity Model)制定完成并在美国应用,随后CMM作为一种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在全世界推广实施,主要用于指导软件开发过程改进软件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软件项目的控制能力和软件产品的质量,促进了全世界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CMM的应用虽然得到了很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缺陷,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应运而生,它是在CMM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完善,2002年SEI正式推出CMMI,2005年开始逐步取代CMM. 从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管理软件过程的能力还比较弱,过程混乱使得新技术、新工具的优势难以体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软件过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和标

CMMI_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

内容提要 软件过程改进是目前IT 企业研发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提高软件过程能力,企业首先要研制软件过程规范,这是有一定难度并且费时费力的工作。 本文论述的是一套通用的CMMI 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称为“精简并行过程”(SPP)。SPP 2.0共有19个关键过程域,分为项目管理过程、技术开发过程和支撑过程三大类: ?项目管理过程有7个关键过程域,分别为立项管理、结项管理、项目计划、项 目跟踪、风险管理、外包管理和需求管理。 ?技术开发过程有8个关键过程域,分别为需求开发、技术预研、系统设计、实 现与测试、系统测试、用户验收、产品维护和技术评审。 ?支撑过程有4个关键过程域,分别为配置管理、质量保证、采购管理和培训管 理。 SPP 2.0文档总数约500余页,包含了众多的过程规范和模板。采用SPP,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软件过程规范,大大降低用户研制规范的代价和风险。 一、背景介绍 在国内,绝大多数大中型IT企业几乎都面临着“研发管理混乱”的难题。“研发管理混乱”必将导致“产品质量低下”、“进度延误”、“费用超支”等问题。IT企业谋求发展,研发管理必须规范化,这是大中型IT企业的迫切需求。软件过程改进(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SPI)是目前国内大中型IT企业研发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是用于衡量软件过程能力的事实上的标准,同时也是目前软件过程改进最好的参考标准。CMM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软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SEI)研制的,其发展简史如下: ?CMM 1.0于1991年制定。 ?CMM 1.1于1993发布,该版本应用最广泛。 ?CMM 2.0草案于1997年制定(未广泛应用)。 ?到2000年,CMM演化成为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 2.0成为CMMI 1.0的主要组成部分。 ?CMMI-SE/SW 1.1(CMMI for System Engineering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于 2002年1月正式推出。 CMM将软件过程能力分为5个级别,最低为1级,最高为5级。目前国内只有几家IT企业达到了CMM 2级或CMM 3级。鉴于CMM 已经被美国、印度软件业广为采纳,并且取得了卓著成效,近两年来国内兴起了CMM 热潮。CMM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ISO同类标准。 国内IT企业采用CMM的目的大体有两种: (1)主要想提高企业的软件过程能力,但并不关心CMM评估。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关于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 方案 参考资料: 《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 《ISO9001:2000标准》 修改记录: 作者简介: 软件企业质量经理、高级项目经理,联系方式__qq:317974257 方案说明: 参考了《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ISO9001:2000标准》。同时参考了业界同行写的相关方案或文章,吸收了他们的优秀见解。

1.引言 (3) 1.1软件质量概述 (3) 1.2公司软件质量现状分析 (3) 1.3软件质量管理的特点 (4) 1.4软件质量责任分配 (6) 2.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方案 (6) 2.1进一步推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原则 (6) 2.2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8) 2.3配置管理—实施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步骤 (8) 2.4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测试管理体系 (10) 2.4.1.软件测试的组织与管理规划 (10) 2.4.2.测试管理体系过程控制 (12) 2.4.2.1测试流程模型 (13) 2.4.2.2测试流程控制 (13) 2.4.2.3测试小结 (15) 2.5软件质量保证(SQA)的实施 (16) 2.5.1.SQA概述 (16) 2.5.1.SQA实施 (16) 2.5.2.SQA与SQC区别与协作 (17) 2.6全面软件质量管理 (18) 2.6.1.全面软件质量管理 (18) 2.6.2.全面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制定质量管理计划 (19) 2.6.3.全面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技术评审 (19) 3.结束语 (19)

1.引言 1.1软件质量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软件产品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造就了软件行业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随着软件规模及复杂性急剧加大,软件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技术是软件企业的生命,而质量则是它的灵魂,软件企业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质量保证是第一要素。由此,软件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软件质量是指与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通常来说,软件质量应该包含六方面的特性: 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 软件质量管理包括:软件质量计划编制、软件质量保证和软件质量控制三个过程域。质量计划就是为了实现质量目标的计划,它主要结合各个公司的质量方针,产品描述以及质量标准和规则通过收益、成本分析和流程设计等工具制定出来实施方略,其内容全面反应用户的要求,为质量小组成员有效工作提供了指南,为项目小组成员以及项目相关人员了解在项目进行中如何实施质量保证和控制提供依据,为确保项目质量得到保障提供坚实的基础。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QA)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人员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通过客观地检查和监控“过程质量”与“产品质量”,从而实现持续地改进质量。质量保证是一种有计划的、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方法。质量控制是对阶段性的成果进行检测、验证,为质量保证提供参考依据,它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 1.2公司软件质量现状分析 公司的软件开发历经多个生产个环节,产生大量的中间产品,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带来产品质量问题;同时由于软件产品是逻辑体,不具备实体的可见性,因而难以度量,质量也难以把控,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软件产品的质量一直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CMMI 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

C M M 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 软件过程改进是目前IT 企业研发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提高软件过程能力,企业首先要研制软件过程规范,这是有一定难度并且费时费力的工作。 本书论述的是一套通用的CMMI 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称为“精简并行过程”(SPP)。SPP 2.0共有19个关键过程域,分为项目管理过程、技术开发过程和支撑过程三大类: ?项目管理过程有7个关键过程域,分别为立项管理、结项管理、项目计划、 项目跟踪、风险管理、外包管理和需求管理。 ?技术开发过程有8个关键过程域,分别为需求开发、技术预研、系统设计、 实现与测试、系统测试、用户验收、产品维护和技术评审。 ?支撑过程有4个关键过程域,分别为配置管理、质量保证、采购管理和培训 管理。 SPP 2.0文档总数约500余页,包含了众多的过程规范和模板。采用SPP,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软件过程规范,大大降低用户研制规范的代价和风险。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IT企业的研发主管、项目经理和软件开发人员,以及即将到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

前言 一、背景介绍 在国内,绝大多数大中型IT企业几乎都面临着“研发管理混乱”的难题。“研发管理混乱”必将导致“产品质量低下”、“进度延误”、“费用超支”等问题。IT企业谋求发展,研发管理必须规范化,这是大中型IT企业的迫切需求。软件过程改进(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SPI)是目前国内大中型IT企业研发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是用于衡量软件过程能力的事实上的标准,同时也是目前软件过程改进最好的参考标准。CMM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软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SEI)研制的,其发展简史如下: ?CMM 1.0于1991年制定。 ?CMM 1.1于1993发布,该版本应用最广泛。 ?CMM 2.0草案于1997年制定(未广泛应用)。 ?到2000年,CMM演化成为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 2.0成为CMMI 1.0的主要组成部分。 ?CMMI-SE/SW 1.1(CMMI for System Engineering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于2002年1月正式推出。 CMM将软件过程能力分为5个级别,最低为1级,最高为5级。目前国内只有几家IT企业达到了CMM 2级或CMM 3级。鉴于CMM 已经被美国、印度软件业广为采纳,并且取得了卓著成效,近两年来国内兴起了CMM 热潮。CMM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ISO同类标准。 国内IT企业采用CMM的目的大体有两种: (1)主要想提高企业的软件过程能力,但并不关心CMM评估。 (2)既要提高企业的软件过程能力,又想通过CMM评估来提升企业的威望与知名

软件过程改进:经验和教训

软件过程改进:经验和教训 前言: 2001我开始慢慢关注起软件工程和CMM,也对CMM进行了学习。并且对其中的一些KPA在自己单位中进行了试验。可是一开始这些试验的结果并不令人愉快,甚至遭到了抵制和反对。开发和测试人员认为降低了开发速度和灵活性,加大了工作量,工作流程太烦琐。而质量的提高也不是一时可以反映出来的。于是在进行了2个小项目的试验后,我被迫停止了CMM在公司的实施。 因为公司并不从事外包服务,所以CMM对其没有生存的压力。高层也只是想通过一个可行的过程管理,一个提高软件质量,保证项目进度,有效控制项目成本。所以公司并不是要去过CMM等级,而是要一个有效的过程管理。 所以我此后开始以‘有效、简易、可行、低成本’为标准探索起适合起我们公司的过程改进的最佳实际。现在,我很高兴可以在文中和大家探讨我公司在过程改进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也许你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开发出适合你自己的最佳实际。 经验和教训: 在中小型的软件企业当中,软件过程的改进更容易半途而废 中小企业,特别是开发人员小于40个人的企业。一般不会有专门的人员可以组建‘软件过程组’,也很少会有专职的质量工程师和配置工程师。在进行过程改进中,对于这些职位基本上都是由原来的人员兼职完成。这无形中增加了人员的工作量。一旦过程定义的不是太完善,或是在试点中不是太成功。很容易让人去怀疑过程改进本身的可行性。同时中小企业接到的项目也比较小,成本压力是比较大的,而提高质量是必须以牺牲成本为代价的。所以有时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可能在高层管理人员的心目中,对于过程改进也是有成本的顾虑的,一方面希望,可以通过过程改进提供质量,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面临成本压力,若过程是改进了,可是成本也大幅度提高了,则本事企业的生存就成问题了。 而在大的软件企业,一般可以有专职的人员进行质量保证和过程改进。同时由于大企业拿到的项目一般也比较大,项目组就比较大,客户要求也高。这也为过程改进增加了必要性。 持续的改进很重要,但频繁的改进会不利于过程的执行 CMM中定义了每个KPA的目标和一系列的KP,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定义实现每个KPA的工作流程。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很幸运,在一开始就可以定义一个自己企业的最佳实践。一般的情况是,首先定义一个工作流程,并在一个试点项目中实行,而后对试点项目进行总结,并对此工作流程进行改进。再

软件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介绍

软件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介绍 1. 为什么需要软件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 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是软件企业最主要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项目管理应当覆盖整个软件开发过程。 软件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有:立项与结项、项目规划与监控、风险管理和变更管理、需求管理、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等。 软件开发的主要过程域有:需求开发、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发布、客户验收、软件维护等。 由于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都是智力型工作,人们很难靠常识和直觉形成和谐的团队工作。如果企业没有统一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每个人都采用自己的做事方法的话,那么人越多就越乱,形成了“土匪、游击队”的工作方式。阻碍国内IT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常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杂乱无章的管理。 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对企业的主要贡献是:让所有项目成员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在预定的时间和成本之内,开发完成质量合格的产品,从而使企业和个人获得预定的利益。 2. 常见软件项目管理方法介绍 2.1 CMM/CMMI 1986年11月,美国联邦政府委托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开发一套用于评估软件承包商能力的方法。SEI于1987年9月发布了一套软件过程成熟度框架和一套成熟度问卷。1991年,SEI将软件过程成熟度框架发展成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 Maturity Model,CMM),诞生了CMM 1.0。 十几年来,CMM的改进工作一直不断地进行。美国国防部希望把现在所有的、以及将被开发出来的各种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到一个框架中去。到2000年,CMM演化成为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不仅适合软件,而且适合于软件硬件结合的系统,这是对CMM最大的改进。 CMM将能力成熟度分为5个级别,这5个成熟度等级为评价机构软件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级别。同时也为机构的软件过程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让人们分清轻重缓急,指导人们一步一步地改进过程能力而不是企图跳跃式地前进。 CMM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 Area)。关键过程域指出为了达到某个成熟度等级必须要解决的一族问题。除了初始级(即CMM 1级)以外,每个成熟度等级都有若干个关键过程域。

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 篇一:cmmi过程改进的两种方法 1、 2、cmmi过程改进的两种方法 阶段表示 为过程改进提供了一个预定义的路线图,即从成熟等级1到成熟度等级5逐渐增加,要达到一成熟度等级,必须满足该等级(及其以下等级)上所有的过程域的目标连续表示支持单个过程域的改进,可理解为一个过程域接着一个过程域实施改进。在每个过程域上能力等级0到能力等级5逐级增加 3、cmmi的全称,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4、过程的作用 过程是决定产品成本、进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5、过程改进的生命周期模型-ideal模型 5、cmmi过程改进流程 6、过程改进的目的 7、过程改进的好处

8、过程改进的原则 篇二:cmmi3级软件过程第18章质量保证 第18章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qa)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人员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通过客观地检查和监控“过程质量”与“产品质量”,从而实现持续地改进质量。质量保证是一种有计划的、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方法。 质量保证过程域是spp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范阐述了质量保证过程域的3各主要规程: ☆制定质量保证计划[spp-pRoc-qa-planning]。 ☆过程与产品质量检查[spp-pRoc-qa-ppqc]。 ☆问题跟踪与质量改进[spp-pRoc-qa-tRacking]。 上述每个规程的“目标”、“角色与职责”、“启动准则”、“输入”、“主要步骤”、“输出”、“完成准则”和“度量”均已定义。 本规范适用于国内it企业的软件研发项目。建议用户根据自身情况(如商业目标、研发实力等)适当地修改本规范,然后推广使用。 18.1介绍 过程质量与产品质量存在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通常“好的过程”产生“好的产品”,而“差的过程”将产生“差

软件过程改进与管理

软件过程改进与CMMI 第一章绪论 1.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世纪,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将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软件的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各行各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软件的支持,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出现软件危机以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对软件工程的研究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全世界而言,软件质量问题仍然非常严重,特别对于军方来说,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美国国防部不惜花费重金,委托美国卡内基梅龙软件工程学院(SEI)研究制定软件质量保证规范。1991年,第一个软件保证规范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apabiliy Maturity Model)制定完成并在美国应用,随后CMM作为一种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在全世界推广实施,主要用于指导软件开发过程改进软件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软件项目的控制能力和软件产品的质量,促进了全世界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CMM的应用虽然得到了很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缺陷,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应运而生,它是在CMM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完善,2002年SEI正式推出CMMI,2005年开始逐步取代CMM. 从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管理软件过程的能力还比较弱,过程混乱使得新技术、新工具的优势难以体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软件过程管理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于是,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开始关注软件过程能力的提高,我们把这种用于提高软件过程能力的实践称为软件过程改进。有人将软件过程改进比喻成“练内功”,作为软件企业,只有通过苦练内功,加强软件过程改进,才能够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中去。CMM和CMMI是软件过程改进领域的重要成果,也是适用于软件企业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国内软件企业也兴起了认证热潮,CMM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ISO同类标准。 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支持软件企业的CMM认证:国务院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第十七条鼓励软件企业出口型企业通过GB/T19000-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CMM认证的软件出口企业,可向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认证费用资助。 本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分析了软件过程改进的CMM/CMMI理论,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某公司为对象,对软件企业基于CMMI的过程改进实践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国内其他软件企业实施软件过程改进、提高软件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思路和借鉴。

成功实施软件过程改进的三个要素

成功实施软件过程改进的三个要素 2007-10-15网友评论0 条点击进入论坛 摘要:ISO9000、CMM和CMMI在国内软件企业已经实施了相当一段时间,目前实施后的软件公司CMM/CMMI等级都上去了,可是效果却各不相同。本文从软件过程改进整个过程来探讨成功实施软件过程改进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如何才能够让软件过程改进取得最佳效果。 关键字:软件过程改进,CMM,CMMI 1 引言: 软件开发是一种组织良好、管理严格、各类人员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软件开发的核心资源是人,这与那些自动化生产线主要靠机器来工作不同,软件开发有太多的可变因素,因此对软件开发的管理应该也是具有一定的柔性,以适合不断变化的开发过程。 软件过程是生产软件的一系列流程,是为了获取所需要的软件产品而需要完成的一系列有关软件工程的活动。他一方面与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软件开发人员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被软件公司的传统习惯、文化氛围和企业领导人的领导风格所影响。 软件过程并不是一个单一体,他是由一个主过程和若干辅助过程共同构成。一般的主过程就是软件开发必须经过的一些过程,称为开发过程。此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如最传统的瀑布模型中的软件开发过程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辅助过程则一般指软件开发中的配制管理、文档管理、质量保证、项目管理等过程。虽然软件开发只需要开发过程就能开发出软件,但是缺少辅助过程则会让整个开发过程变得混乱,甚至失去控制,因此辅助过程也是软件过程改进中的重要内容。 2 软件过程改进概述 软件过程改进(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SPI)帮助软件企业对其软件过程的改进进行计划、过程诊断、过程改进方案制定以及实施。他的实施对象就是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也就是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当然也包括配制管理、软件维护之类的辅助过程,而对于其他的过程并不关注。 在软件企业,软件开发是企业最重要、最复杂的过程。软件产品是软件企业的生命,对软件企业进行流程优化和改进,最主要的还是对其软件过程进行改进。一个软件企业的消耗与收益都在软件产品上,开发过程失败则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开发成功则能给企业带来大量的收入,如何降低开发成本,多、快、好、省的开发出所需要的软件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 当一个软件企业一步步成长的时候,会发现原来的开发方法、管理模式开始不适应目前的开发。需要开发的软件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而不断的增加人手对开发的进度的帮助越来越小。由于开发人员数量越多,沟通成本就越高,使得总体开发效率反而下降,因此需要在管理方面进行提高、在流程上进行优化,才能够提高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

软件过程改进学期总结

目录 总述 (2) CMM的产生背景 (2) 起源: (2) 必要性: (2) 软件过程成熟度的五个等级 (3) 概述 (3) CMM 2级(可重复级)的内容 (3) CMM 3级(已定义级)的内容 (4) CMM 4级(已管理级)的内容 (7) CMM 5级(优化级)的内容 (7) 总结 (8)

软件过程改进学期总结 总述 本学期,在课程“软件过程改进”中,学习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与模型集成基础》一书。从本学期的学习中,可深刻体会到不断改进软件开发过程是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 改进软件过程首先需要分析当前的过程状态,确定其需要改进之处,制定适当的改进策略。第一步就是要对当前的软件过程进行评估,找出其中的弱点;第二步才能依据科学的改进途径制定适当的策略。 本书内容以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5个等级展开,在每个等级中,着重讨论了过程基本特征、关键过程域、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定量过程管理等问题,并从目标、执行约定和执行能力、实施过程、评价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CMM的产生背景 起源: 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 Maturity Mode1,CMM),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院(SEI)为了满足美国联邦政府评估软件供应商能力的要求,于1986年开始研究的模型,并于1991年正式推出了CMM 1.0版。CMM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衡量软件公司软件开发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和软件过程改进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必要性: 软件产业已逐步从一个弱小的产业跃居为新兴的、发展最快的、潜力巨大的产业。它代表着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水平。没有先进的软件产业,就不可能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可用来评估软件过程成熟度,能不断对软件过程进行最有效的改进,提高软件过程能力,降低软件开发风险,因而深受软件产业界关注。而软件过程改进被列为软件生命周期的17个过程之一。实践表明,软件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不断提高软件过程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