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尿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通过尿常规检验可以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也可以对其它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同时还可以对用药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护,尿常规检验对人体健康状况的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虽然采集尿标本和检验设备都比较简单,但是临床上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状况比较常见,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对有关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检验过程中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109-02

目前对于临床检验室来说,尿常规检验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在尿常规检验的时候,在其采集前、运送过程中、分析中等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对尿常规的检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就应该规范尿常规检验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的操作,同时与患者充分沟通、采集后及时运输和贮存、尿液分析仪及时保养、正

确的使用和正规操作等有有利于减少临床尿常规检验的误差,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尿常规检验的必要性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疗效判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尿常规检验对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疗效判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临床检测工作中,尿常规的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决定于尿液采集的新鲜,以及容器的清洁,检验的及时,试纸条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规范操作,日常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临床提供真实正确可靠的检验依据。

一般来说,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等。尿常规检验主要是通过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来进行分析检测的,无论是镜检还是用尿液分析仪,要获得尿常规稳定、可靠、准确的检查结果,防止临床诊疗做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就要充分的考虑尿常规检查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2 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虽然尿常规检验标本的采集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临床上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状况比较常见,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对有关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检验过程中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

性。因此,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标本的采集以及检验人员的检验过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 尿常规标本的采集

尿是由血液经肾脏过滤而形成的,因为血液与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的密切联系,尿的成分和性状可以反映机体代谢情况和各系统的功能。尿标本取材容易,对身体没有任何损伤,且检查方便、快速、廉价。由于尿液的采集均由患者自己完成,因此患者采集前的准备对于采集结果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标本采集准备中常出现的对于患者尿常规检测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采尿时间、采尿前饮食及服药情况。

而对于尿常规标本采集时的清洁度不够,男性存在精液或者前列腺液的混入,女性存在经期采尿、阴道分泌物的混入。患者在采集尿液的时候最好采集早晨的第一次尿,由于晨尿的各种成分比较稳定,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比较完整,对尿常规检验的结果也比较准确。在尿液采集的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嘱咐不到位可能出现采集标本不正确的情况发生,随机抽取的尿常规对于患者采集前的饮食及药物的服用影响较大。

在尿常规检验的标本采集完成之后,标本的收集和运送容器一定要干净防漏,采集后送检时间如果过长就会导致细菌的繁殖及标本中蛋白的变性、尿胆红素、尿胆原的光照分

解、细胞溶解等干扰因素产生。对于久置的尿液标本可能出现因细菌滋生分解尿素而产生氨,从而导致PH升高,直接就会影响尿常规检验的结果。

2.2 尿常规标本的分析

对尿常规检验结果有影响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检验人员对标本的分析,在分析检验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操作流程不规范和维护保养不充足。尿试纸条保管不严密,储存容器的光照或者潮湿都可能会导致试纸条的变性和污染。在日常操作过程中,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检验仪器不及时保养等都会严重影响尿常规的检验结果。

同时,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还有检验结果的误差这方面的因素,首先就是由于室温偏高或者偏低都会造成PH值的变化,就会影响检验结果;其次就是蛋白质的测定,在服用季铵盐类及喹啉类药物都可引起强碱尿时的蛋白测定假阳性,大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时引起尿蛋白试验的假阴性。在检验中某些洗涤剂污染也会导致标本的假阴性;另外对于包细胞的测定、酮体测定、葡萄糖测定等都会被某些干扰因素所干扰从而影响尿常规检验的结果。

3 讨论

通过以上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得,在对尿常规检验时,从标本采集到结果分析每一个过程都会影响到尿常规的检验,因此,作为一名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临床上

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从而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在采集标本前应该注意对患者的宣教,做好尿液采集的沟通,告知患者在采集标本前应注意饮食及用药,不要引用糖水、咖啡、浓茶,非必须服用药物要停止使用,必须服用的药物要充分做好记录,在填写检验时要严格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提醒患者注意采尿时间、量以及尿道口的清洁;其次在标本采集后,检验人员应该注意标本的保存,在有效时间内对标本进行检验;同时,检验人员在日常检验操作中,应该严格的按照仪器的说明书来进行正规的操作、保养,并定期对试纸条槽板进行清洗,并保持其清洁和干燥,定时进行室内的质控,在每天尿液分析之前和之后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最后,在检验完成之后,对尿检的结果进行再次核对和确认,从而降低误差率,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疗效判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检验人员从标本的采集到检验结果的宣布每一个过程都应该认真负责,按照规范来进行每一项的操作,提高其对各类细胞、结晶及管型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尿常规检查的准确性,进一步减少误差。

参考文献

[1] 向廷根.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及运送.现代检验医学.2007(03):23-24

[2] 张湘琦.临床尿常规检验的方法.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8):13-14

尿液分析临床意义

尿液分析临床意义 1、尿比重(SG)增高,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及心力衰竭等。降低,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衰竭及尿崩症等。在机体缺水时尿比重增高,反之降低。如尿液比重持续降低,则说明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或丧失。 2、尿酸碱度(pH)降低,见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发烧、白血病等。此外,—田氯化铵等药物时也可降低。增高,见于碱中毒、输血后、严重呕吐、膀肮炎等。与饮食关系密切,多吃蔬菜、水果则尿呈碱性,而荤菜过多时可呈酸性。正常波动范围较大,为5.4-8.4,一般情况下须结合血酸碱度才更有意义。 3、尿白细胞酯酶(LEU)增高:见于急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肮炎、尿道炎、尿道结核等。 4、尿亚硝酸盐(NIT)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5、尿蛋白(PRO)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移植术后等。此外,药物,汞、铺等中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也可见阳性。正常人每天排出尿蛋白约40-80毫克,最多不超过150毫克,在此范围内则定性为阴性。如尿蛋白阳性,常提示肾脏病变。 6、尿糖(GLU)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嗜细胞瘤、胰腺炎、胰腺癌、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此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也可出现应激性糖尿;过多食入高糖物后,也可产生一过性血糖升高,使尿糖阳性。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糖含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1克,尿糖定性为阴性。若尿糖呈阳性时则需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糖尿病、甲亢、静脉输高糖液体等造成的血糖所致;另一种血糖不高而出现尿糖,为近端肾小管的功能损害所致。 7、尿酮体(Ket)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惊厥等。此外,饥饿、分娩后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等也可出现阳性。尿酮体阴性鉴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饥饿性酮症。 8、尿胆原(URO或UBG)正常参考值:弱阳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肝病等。阴性,见于梗阻性黄疽。 9、尿胆红素(BIL)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胆道蛔虫、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疽。 10、红细胞(BLO)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或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急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癌、血友病等。 11、隐血(BLD):尿隐血试验并不等于尿红细胞测定,用尿液分析仪测定尿隐血时,因过分敏感而缺乏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验参考值 临床意义

尿常规临床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三个方面。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尿量、尿色、尿的气味及尿的比重、酸碱度的检查。 (一)尿量 正常人每日的尿量约为1000-2000亳升。 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 1、多尿 每日的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称为多尿。多见于下列疾病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2、少尿或无尿 每日尿量在400毫升以下称为少尿,而每日尿量在100毫升以下称为无尿。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的尿路梗阻。 (二)颜色 正常新鲜的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 1、红色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2、酱油或浓茶色 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乳白色 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时最为多见。 4、黄色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这是因为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而造成的。 也可见于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核黄素、黄连素、灭滴灵等。 5、蓝绿色 多见于使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三)比重 正常人尿比重多在1.015-1.025之间。尿比重的高低多与尿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尿量越多,尿比重就越低。 1、尿比重增高:多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或脱水患者。 2、尿比重减低:多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患者。 (四)酸碱度 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其PH范围为5.4-8.4。其改变可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液久置后,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为碱性尿。 1、强酸性的新鲜尿 常见于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铵)等。 2、强碱性新鲜尿 常见于膀胱炎、碱中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哪些因素会影响您的尿液检查结果

哪些因素会影响您的尿液检查结果? 尿液检查的项目比较多,涵盖了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三大方面。 一、尿常规的影响因素 “三大”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和尿常规)检查能够发现或提示60-70%的疾病,因此,临床医生和患者应重视这些检查。尿常规即可以反映泌尿生殖系统的疾患,也可以反映其它系统的疾病状态。 1.采集时间: (1)晨尿:因为尿液停滞时间较长,因此,晨尿对于尿液内有形成分(细胞、管型、粘液丝、结晶等)的检出非常有利。晨尿适合于能够做到 的绝大部分患者,尤其是肾病患者。 (2)随机尿:患者不方便时可以采用,但是干扰因素比较多。 (3)午后尿:有利于尿胆原的检出,因为14-16点是其排出高峰期。 (4)24h尿:主要用于蛋白质和某些激素如皮质醇的定量测定,因为这些物质的排出短时间内波动比较大。 2.采集方式: (1)中段尿:适合于大部分患者。 (2)导尿:适用于不能自主排尿者。 (3)穿刺尿: 3.注意事项: (1)月经:女性经期尿中会出现大量红细胞,影响检验结果。 (2)大量饮水:可致尿液严重稀释,不能反映真实状况。 (3)白带、精液和前列腺液:可导致尿液蛋白质阳性。 (4)送检时间:尿液排出后应在1h内送检,否则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二、尿液培养的影响因素 对于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的患者,宜行尿液培养检查,以明确感染菌种及其相应的药敏结果。 1.采集时间:晨尿为主,不方便的患者可以考虑随机尿。 2.采集方式:同“尿常规”。 3.注意事项: (1)应在用药前采集,主要是抗菌素。 (2)排尿前应先进行尿道口或外阴的清洗,以排除污染的风险。 (3)尿液应放在“无菌杯”中送检。 (4)送检时间:尿液排出后应在1h内送检,否则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三、尿液蛋白 1.24h尿蛋白:24h尿、防腐剂(二甲苯、甲苯)、含量5-20% 2.尿微量白蛋白:24h尿、随机尿或晨尿 3.尿β2-微球蛋白:理想的标本是清晨排尿后,引用300-500ml水后收集1h的全部尿液或随机尿。如确需用24h尿,应叮嘱患者在收集标本前一天服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使得尿液PH>6.0。 4.尿α1-微球蛋白:尿标本可以采用24 h尿、晨尿或者随机尿。 5.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晨尿或者随机尿,1h内送检。 四、尿液其它检查: 1.尿液电解质(血钾、钠、钙、磷):24h尿、防腐剂(浓盐酸)、含量1% 2.尿17-羟、17-酮、肾上腺素、儿茶酚胺:24h尿、防腐剂(浓盐酸)、含量1%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2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0份尿液标本)。使用干化学分析仪以及传统手工法进行检验。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结果2000份尿液均通过两种检验方式检验白细胞、蛋白质以及红细胞,两种检验方式所检验出的蛋白质、白细胞、红细胞等检验结果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集、储存、检验分析三个过程中均存在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论通过实行强化检验人员的技能培训、设计并严格执行检验规范、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措施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尿常规检验的结果误差。 标签:临床检查;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中圖分类号:R446.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6-0188-02 尿常规检验是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其在泌尿系统疾病当中诊断、疗效评估以及临床用药安全监护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和应用意义[1]。但是,在临床检验当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差或偏差,导致检验结果不具备实用性。对此,为了提升临床尿常规检验准确性,本文以我院所收取的标本为例,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2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0份尿液标本),对所有患者实行尿常规检查,均取患者的晨尿,使用干化学分析仪以及传统手工法进行检验。 1.2材料 采用HT-150尿液分析仪以及配套试纸条、离心机、显微镜、冰酸钠、10 ml 尖底离心管以及一次性尿杯等设备及材料。 1.3方法 收取患者的尿液标本,在标本采集之前需要控制患者的用药以及饮食,并根据规范性的操作流程进行标本采取,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标准设计参与进行采取,每天随机质控4次,统计最终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常见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2012年5月 断正确率为90.8%。4讨论 4.1为了提高超声诊断阑尾炎的准确率,①在超声诊断阑尾炎时,首先注意探查方法,先在右下腹确定病变肠管是否为阑尾,寻找起始端是否与盲肠相连,有无盲端,探头逐渐移动至盲肠末端,阑尾位置表浅者可直接观察到条索状低回声,横切呈圆形。探头缓缓加压推开肠气,可见肿大的阑尾与盲肠相延续,加压时不变形。并在探查的同时指压阑尾点,有明显压痛与反跳痛。②联合运用普通和高频探头,可利用普通探头穿透力强和高频头分辨力高的优点,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③右下腹肠管轻度扩张、积液、蠕动减弱或消失,提示腹腔炎症,应警惕阑尾炎可能。④超声诊断分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信息,可提示有无包块形成。4.2鉴别诊断:①右侧附件区的炎性包块,由于包块的位置比较高,可误认为是脓肿,此时应在包块内部寻找条索状类似阑尾回声,仔细询问病史,综合分析。②输尿管结石:在声像图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盂积水,扩张的输尿管内可见伴有声影的强回声光团,在探查右下腹未见异常回声时,应常规探查右肾与输尿管有 无异常,以免临床误诊。 ③与右下腹肠管鉴别:右下腹探及条索状低回声,横切时亦可见“靶环征”,应加压扫查,静态观察可见蠕 动,即为肠管。④肠套叠:表现为套叠部位边界清楚的包块回声, 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假肾形”。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高低频探头明显提高了阑尾炎的阳性诊断率,有报道: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敏感性可达80%~90%, 特异性在90%以上, 准确性为90%[2]。同时,超声检查具有可重复性强、无放射性危害、操作简单迅速等优点。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是明显的,但是有局限性,部分阑尾炎患者阑尾不易显示,分析原因有:①急性单纯性炎症早期阑尾水肿不明显,显示率低。②部分病人肥胖,回盲部气体干扰。③阑尾位置改变,异位、畸形、妊娠期受增大子宫挤压覆盖而不易检出。故临床医生不能过分依赖超声诊断,尚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超声诊断以其安全、方便、及时的优点而作为急性阑尾炎的常规物理诊断方法,能作出特异性的诊断,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有重要的价值。参考文献[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972. [2]薛利芳.超声在诊断可疑急性阑尾炎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3:344-346. 摘要:目的:对尿液的检测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尿液进行pH 值检测、蛋白质检测、糖检测、胆红素检 测、尿胆原检测以及红细胞检测,对尿液的检测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多种因素均能够影响尿液的自动化检测,所以,留取新鲜的尿液标本,试剂条的正确存放,并严格规范检测的操作规程,同时把握好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均为提高目前临床检测的结果准确性最重要的环节。结论:基于该法系测定患者尿液标本中其所测成分的实际含量重要方法,却不能够测得其形态,单纯依靠尿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容易造成临床上出现误检和漏检,因此必须与尿沉渣镜检相结合,进而才能够对患者疾病进行明确诊断。关键词:尿液检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093-02 常见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赵晓利*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检验科(044000)2012年3月21日收稿 目前,尿液自动化的检测分析仪应用非常普遍,不仅简便快 速,而且较为实用。 临床具体的检测过程当中,大多患者尿液中其不稳定的成分呈不断变化,此外再加上收到多因素的干扰,能够直接影响其临床检测的准确度,最终给实验造成了误差,进而延误到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通过对尿液进行pH 值检测、蛋白质检测、糖检测、胆红素检测、尿胆原检测以及红细胞检测,对尿液的检测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报道如下。1pH 值 特别容易受到饮食影响,比如食用含有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一旦过量,以及患者饥饿状态下,在其尿液所排酸以及磷酸盐,包括硫酸盐均会增多,其尿pH 值则往往减低;但进食蔬菜较多,以及水 果等,患者其尿pH 值就会增高; 除此之外,在进餐后患者生理性活动同药物等也能够影响所测定的结果。并且需依据操作说明熟练掌握浸泡的时间并予以分析,其所选的样本需新鲜,比如其时间过长,则细菌能够将尿液的成分分解,最终导致其pH 发生改变[1]。2蛋白质 所检测的标本必须要保证新鲜,比如变质的尿液其pH 一旦发生变化后,能够影响指示剂检测蛋白的结果,当pH 在8以上时则易呈假阳性,而pH 在3以下时则易呈假阴性。其排除的方法为,以稀酸或者稀碱把pH 调到5~7后再做测定,此法仅适用于对白蛋白进行的检测,但不完全适用临床患者的病理尿检查,而必要时则以醋酸加热法给予检测,除此之外患者的前列腺液与精液的混入也容易导致结果呈假阳性,而青霉素同阿司匹林包括维生素D 同样也能够使其蛋白检验出现假阳性结果[2]。3糖 将试剂条于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久以及存放尿样的容器中残余氧化消毒剂都使结果呈假阳性。患者尿中其维生素C 的浓 度可达到1000mg/L ,但尿糖的含量是14mmol/L ,其试带容易出现 抑制反应,引起假阳性。 所以,在试验前至少需停止服用维生素C 大于24小时[3] 。4胆红素 当患者接受应用大剂量的氯丙嗪治疗时能够出现假阳性,而尿中维生素C 的浓度达到1.42mmol/L 以及存在有亚硝酸盐,或 者尿标本的保存不当时,均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4] 。5尿胆原 将标本久置,其尿胆原会分解氧化行成尿胆素,而标本中的大量胆红素则引发色泽干扰。在尿中存在有大量的维生素C ,以及长期应用广谱的抗生素来抑制肠道的菌群容易出现假阴性。而吩噻嗪类与磺胺类以及普鲁卡因,或者氯丙嗪类的药物等均可使 尿色发生变化,出现假阳性。除此之外,还有卟胆原以及吲哚类的化合物等均能够引起假阳性[5] 。6比重 第一,当尿中存在造影剂时,能够使尿比重显着增大。第二,尿液标本需新鲜,尿液出现结晶不能够测比重,而脓尿与血尿以 及菌尿等标本,需离心沉淀后再取上清液进行测定。 第三,蛋白质与葡萄糖能够使比重增高。第四,患者尿量太少,应建议以蒸馏水将尿液稀释后予以测定,其末两位的读数再乘以2,就得到了原尿的比重。7红细胞 临床应用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其原理大致为,由于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氧化联邻甲苯,过氧化酶)能够将试带指示绿色,其颜色的深浅同红细胞数则成正比,因此,于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 发生仪器检测患者红细胞时出现/1+以及/2+的情况, 但镜检却没有红细胞存在,这可能就是由于对标本进行旋转的时间较长,或者尿pH 值相对较低等,导致红细胞变形甚至破坏,最终溢出血红蛋白,并导致仪器同镜检的结果不一致;此外,尿中如果含维生 93

尿液常规实验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实验五尿液实验检查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尿液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尿常规测定的原理、操作及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尿常规检查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技术 2.熟悉尿常规检查各个项目的临床意义 3.了解尿常规检查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尿液理学检验 一、实验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颜色为深浅不同的黄色,多为淡黄色。 病理性改变例如:乳白色:可见于脂肪尿、乳糜尿; 红褐色: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等。 (2)、透明度:正常人的新鲜尿液多数清晰透明,或微混,报告按 肉眼观察记录如:透明、微混、浑浊等。 (3)、尿量:正常人一昼夜排出尿量为1000~2000ml/24h,平均1500ml/24h。 24小时尿量>2500 ml为多尿,<400 ml为少尿,<100 ml为无尿。 2、显微镜检查 (1)、尿液细胞成分检查: 1、上皮细胞 (1)扁平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 (2)大圆上皮细胞(膀胱上皮细胞) (3)小圆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4)、移行上皮细胞(尾形上皮细胞) 2、红细胞 新鲜红细胞比白细胞小,正面呈圆盘状,侧面呈双凹形或单凹形,在高渗尿液中红细胞呈皱缩状,低渗尿液中红细胞呈影细胞,又称红细胞淡影。 参考值:正常人红细胞0~3个/HP,平均>3个/HP,称镜下血尿。 3、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正常人不超过5个/ HP。 [临床意义]泌尿系统感染。

(2)、管型: 根据管型的形态学可分为下列几种: 1)、透明管型:正常人偶见 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较窄而两端钝圆,偶尔会有少许细颗粒,因其透明度大,易被忽略,应在弱光下观察。 2)、细胞管型: RBC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RBC超过1/3体积时; WBC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WBC超过1/3体积时; 上皮细胞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小圆上皮细胞超过1/3体积。3)、颗粒管型: 细颗粒管型:由上皮细胞变性演变而来的,细颗粒在管型基质内其含量超过 1/3体积。 粗颗粒管型:由白细胞演变而来的,粗颗粒在管型基质内其含量超过1/3体积。 4)、脂肪管型:管型基质内含有脂肪滴,其含量超过1/3体积。 5)、肾衰竭管型:由受损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在明显扩大的集合管内凝 集而形成宽大而长,不规则,易折断的颗粒管型。肾功能 衰竭时出现。 6)、蜡样管型:由细胞颗粒管型继续碎化而来,呈蜡黄色,外形宽大,有折光性, 易断裂,边缘常有切口,有时呈扭曲状。 尿中出现管型是肾脏疾病的最重要症状之一,表明有肾实质损害。易被误认为管型的物体有:类圆柱体:形似透明管型;黏液丝;假管型:类似颗粒管型。(3)、结晶 磺胺类结晶:其形状各异,有哑铃状,球形辐射状,长方形,薄板状等。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在新鲜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并伴有RBC,则有可能发生泌尿道结石,导致少尿、无尿、血尿和肾绞痛。此外病理情况下还可见胱氨酸、酪氨酸等结晶。 二、试剂与材料: 1.光学显微镜 2.玻片 3.离心机 4.试管 三、实验操作:取新鲜混匀尿液10ml于离心管内,以1500r/min离心5min弃取 上清液,留取沉渣液0.2ml混匀后移取一滴涂于玻片上直接显微镜镜检。 四、报告方式:观察20个视野(低倍镜)和观察10个视野(高倍镜),按下列方式报告: 管型最低值~最高值个/LP(低倍镜)

尿常规的临床意义

尿常规的临床意义 健力宝发表于2010年05月27日 19:47 阅读(4)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尿液成分 体检的尿液成分 爱迪氏计数[ Back Top ] 英文名称:Addis Count 化验介绍:计算病人12小时尿液沉淀中细胞(包括上皮细胞)、红细胞、管型的数量,用于帮助临床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参考值:红细胞<50万/12h(小时) 白细胞<100万/12h(小时) 临床意义: (1)各种类型的肾炎病人尿液中细胞和管型数量,可以轻度、中度或显著增高。 (2)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病人,尿液中白细胞增高更显著。 (3)某些肾盂肾炎病人,尿常规检查阴性,但爱迪氏计数白细胞增高。 本-周氏蛋白 [ Back Top ] 英文名称:B-JprO 化验介绍: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时,尿液中出现一种蛋白质,40~60℃时可以发生凝固,90~100℃时又可以溶解,称为本-周氏蛋白或凝溶蛋白。参考值:对甲苯磺酸法、免疫学法:阴性临床意义:正常人尿液中无本-周氏蛋白。约50%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尿B-J蛋白出现阳性反应;约20%的巨球蛋白症病人尿中出现B-J蛋白。 酚红排泄试验 [ Back Top ] 英文名称:化验介绍:酚红是一种对人无害的染料,静脉注射后,20%为肝脏清除,80%由肾脏排出。酚红排泄试验是检查近曲小管分泌功能的指标。但有些因素如心功不全、休克、水肿都可使酚红排出减少。参考值:临床上以15分钟排泌量在25%以上;2小时总排泌量在55%以上作为成人的正常界限。总排出量为63%~84%(平均70%)。儿童排泌量较成人稍高,老年人稍低。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并与病变发展程度平行。尿毒症晚期酚红排泌可降到0。尿路梗阻或膀胱功能障碍时,因排尿困难,酚红排出减慢,可出现1~2小时酚红排泌量反高于15分钟排泌量的现象。 (2)增高:肝胆病变时,肝脏排泄酚红障碍,尿中排泄量增多。甲亢病人血液循环加快,排泄量增加。 生肌酐清除率 [ Back Top ] 英文名称:CCr 化验介绍:生肌酐为体肌酸代产生,血中浓度很稳定。肾脏在一定时间,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生肌酐清除率(CCr)。它反映了肾小球滤过功能。参考值:80~100ml/min(分) 临床意义: (1)作为早期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当肾小球功能轻度损害时,血肌酐、尿素氮可

临床检验基础_尿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加油吧医学生

尿液部分 尿液的采集 指导病人后让其自行留取,取清洁中段尿,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要求病人清洗手及外生殖器,一般留取中段尿到适当的未受污染的容器中。女性要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婴幼儿要避免粪便污染。 晨尿: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第二次晨尿:指采集晨尿后2~4小时内的尿液。(要求从前一天晚上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200ml) 随机尿: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餐后尿: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 3小时尿: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 12小时尿: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 24小时尿: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 【小知识点】 尿液检查一般应在收到标本后迅速进行。一般2h内送检,30min内完成检测。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参考区间】 成人1~2L/24h,即1ml/(h*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年人的3~4倍。 【相关内容】 一、多尿(polyuria):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 在正常情况下多尿常见于饮水过多、精神紧张等。此外,静脉输液过多或应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利尿剂等)也可以导致多尿。 病理性多尿常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和浓缩功能减退所致,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糖尿病:因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所致,属于溶质性利尿。 肾脏疾病:多种肾脏疾病,因肾小管破坏致使尿浓缩功能减退,均可导致多尿,其特点为夜尿增多。

尿常规检测

尿标本采集法 一.目的 1.常规尿标本检查尿液的色泽、透明度、比重、蛋白、尿糖定量、细胞和管型。 2.12h或24h尿标本做尿的各种定量检查,尿浓缩检查。 3.尿培养标本对尿液进行细菌型检查。 二.操作前检查 1.患者评估 (1)了解患者的排尿情况、合作程度及自理能力。 (2)了解需做的检查项目,以明确收集尿标本的种类 2.患者准备 (1)解释尿标本留取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2)询问女性患者是否在月经期。 (3)使患者了解留取尿标本目的,操作过程及方法。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用物准备根据尿标本检验的项目选择:清洁尿杯,灭菌试管或容器,带盖广口瓶,导尿 包,便器。 5.环境准备安静、整洁,光线充足 三.操作步骤 1.核对携用物至患者旁,核对姓名,尿标本种类,做好解释。 2.体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3.常规尿标本留取晨起后第一次的中段尿30ml于清洁尿杯中送验。 4.餐后尿留取进餐后2小时尿液于清洁尿杯中送验。 5.尿定量检查留尿前排空膀胱,将规定时间(如12 h或24h)的尿液装入含有防腐剂的洁 净容器内,混匀后,记录总量,取100~200ml送验。 6.尿胆原检测以留取14:00~16:00时间段的尿液为宜。 7.尿培养标本(1)中段尿采集法:一般要求在膀胱内存留4~6小时或以上的尿液为佳;用 清水充分清洗会阴部,再用灭菌水冲洗尿道口。若男性患者包皮过长,应将 包皮翻开冲洗。排尿,将前段尿弃去,留取中端尿10ml , 置于灭菌容器内。 (2)尿管尿液采集法:尿潴留者用导尿管弃去前段尿后,用注射器通过导尿

管管抽取尿液,防止带入消毒剂;长期留置尿管者,应在更换新导尿管后留取 标本。 四.整理用物 1、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舒适卧位。 2、处理用物,分类放置。 3、洗手,处理医嘱,记录,标本送检。 五.指导要点 1、讲解检查目的,指导患者留尿前局部清洁,防止污染。 2、告知患者正确留取尿标本对检验结果的重要性。 六.注意事项 1、女性患者月经期间不易留取尿标本,必要时先清洁外阴,再用干燥棉球塞住阴道口后留取。 2、儿童或尿失禁患者可使用尿套或尿袋协助收集。 3、留取尿培养标本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七.效果评价 1、是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标本采取方法是否正确。 3、标本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污染。

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尿常规在采集、运送、保管、分析中存在的影响因素。结果尿常规检验标本在采集、运送、保管,尿液分析仪的使用,检验人员的操作,均可直接影响尿常规的检验结果。结论应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加强检验人员的学习、培训,有助于降低尿常规检验的误差。 标签:临床;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尿标本取材容易,对身体没有任何损伤,且检查方便、快速、廉价。但是,尿标本不够稳定,有一些影响因素限制了尿常规的优势,让它有时候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人体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参考资料文献,对应当注意的事项及相关影响因素做个简单的介绍。 现在绝大数医院尿常规检测都是采用干化学法进行尿中葡萄糖(GLU)、胆红素(BIL)、酮体(KET)、比重(SG)、潜血(BLD)、酸碱度(PH)、蛋白质(PRO)、尿胆原(URO)、亚硝酸盐(NIT)、白细胞(LEU)、抗坏血酸(Vc)的测定。 1葡萄糖 干化学法的特异性强,试剂块只与葡萄糖反应。而班氏法则与尿中所有还原性糖(葡萄糖、乳糖和半乳糖)和所有还原性物质都反应。在稀释的尿液中,当比重偏高时,葡萄糖测试的反应灵敏度降低。当Vc浓度大于或等于2.8mmol/L 或KET浓度高于4mmo/L时,能使低浓度的葡萄糖尿液呈假阴性反应。大剂量青霉素,左旋多巴都可出现假阴性。 2胆红素 正常情况下就是利用最敏感的方法也很难检测到尿液中有胆红素存在。所以当尿中存在胆红素,即使微量也提示其异常性。当患者服用氯丙嗪或尿中有某些药物的代谢物(如吡啶乙哚酸)在酸性条件下可致假阳性。当Vc浓度大于或等于1.4mmol/L,可造成假阴性。 3酮体 酮体是由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三种组成的。酮体带对乙酰乙酸最敏感,丙酮次之,对β-羟丁酸不反应。而酮尿病患者尿中三种酮体的比例是:乙酰乙酸20~30%、丙酮1~2%、β-羟丁酸70%左右[1]。所以,酮体带测定的是尿中乙酰乙酸与丙酮的总量。如果能测定β-羟丁酸,那灵敏度将会更高。正常尿液一般是呈阴性结果,含有色素或大量左多巴代谢物的尿液可能会出现假阳性(微量)。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更易受热分解,所以要防止出现假阴性或结果偏

尿常规化验单上各指标临床意义

尿常规化验单上各指标临床意义 尿常规化验单上的指标包括:白细胞、酮体、亚硝酸盐、尿胆原、胆红素、蛋白质、葡萄糖、尿比重、隐血、PH、维C这十一种。具体临床意义如下: 1、尿白细胞(U—LEU) 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正常参考值:<5个/HP。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吐肾炎、肾盂肾炎、膀肮炎、尿道炎、尿道结核等。 2、尿酮体(U-Ke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惊厥等。此外,饥饿、分娩后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等也可出现阳性。 3、尿亚硝酸盐(NI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膀肮炎、肾盂肾炎等。 4、尿胆原(URO或UBG) 正常参考值:弱阳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肝病等。阴性,见于梗阻性黄疽。 5、尿胆红素(U-BIL)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胆道蛔虫、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疽。 6、尿蛋白(R-PRO)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移植术后等。此外,药物,汞、铺等中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也可见阳性。 7、葡萄糖(U—Glu) 正常参考值:阴性(-)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0.9克,定性试验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嗜细胞瘤、胰腺炎、胰腺癌、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此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也可出现应激性糖尿;过多食入高糖物后,也可产生一过性血糖升高,使尿糖阳性。 8、尿比重(SG) 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正常参考值:1-5岁 1.010-1.014;5-8岁,1.010-1.019;8-14岁 1.010-1.025;14岁以上至成人 1.002-1.030 临床意义:尿比重减低: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尿比重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心力衰竭等。 9、尿酸碱度(U—pH)

尿常规检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尿常规临床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三个方面。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尿量、尿色、尿的气味及尿的比重、酸碱度的检查。 (一)尿量 正常人每日的尿量约为1000-2000亳升。 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 1、多尿 每日的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称为多尿。多见于下列疾病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2、少尿或无尿 每日尿量在400毫升以下称为少尿,而每日尿量在100毫升以下称为无尿。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的尿路梗阻。 (二)颜色 正常新鲜的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 1、红色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2、酱油或浓茶色 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乳白色 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 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时最为多见。 4、黄色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这是因为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而造成的。 也可见于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核黄素、黄连素、灭滴灵等。 5、蓝绿色 多见于使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三)比重 正常人尿比重多在1.015-1.025之间。尿比重的高低多与尿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尿量越多,尿比重就越低。 1、尿比重增高:多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或脱水患者。 2、尿比重减低:多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患者。 (四)酸碱度 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其PH范围为5.4-8.4。其改变可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液久置后,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为碱性尿。 1、强酸性的新鲜尿 常见于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铵)等。

尿常规影响因素

尿液检测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起着重要作用,还可用于其他系统疾病诊断,如糖尿病时尿糖增高,肝胆疾病尿胆色素增高等。除此还可以用于安全用药检测、职业病辅助诊断等。 目前临床上多用干化学法分析,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量化比较客观,少量尿液即可一次性获得多项实验参数。但其影响因素也较多,只有掌握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多种因素和解决方法,才能使尿常规干化学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1、pH测定 首先做到标本必须新鲜,通过大量实验证实pH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温度下氢离子活动不同所引起的,在室温20℃时pH及其他项目结果接近靶值,故测定时,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0℃。 2、尿糖测定 因为尿糖试纸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强的物质时,可见尿糖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阴性。 当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大于1000mg/L时,尿糖结果会降低,也会出现假阴性。这和血糖值明显不符,在此情况下,应在克服以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重新留取尿液标本,重新测定尿糖,以免误报结果。 3、尿比重的测定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尿液中酸碱度及蛋白质的变化直接影响比重的测定,尿蛋白浓度增高,病人尿比重偏高,尿试带实际上是测的尿中离子浓度尿比重偏高,尿纸条检测的是离子强度,尿液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等)对测定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4、尿蛋白的测定 多种物质对尿中蛋白质的测定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使测得结果偏低,甚至可以出现假阴性,如季铵盐类和喹啉药,可使测得结果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尿时,尿蛋白偏低,所用的试带以测定尿中的白蛋白为主,球蛋白的灵敏度约为白蛋白总量的1%~2%。 因此,对于肾病和需要经常检测尿蛋白质含量的患者,对蛋白出现异常结果或其他项目检测的结果异常,应用10%磺基水杨酸法或加热乙酸法,来确认结果的准确性。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方法学:干化学法 仪器: HT-2000尿液化学分析仪 1 测试方法: 单样本检测 A. 在仪器操作主菜单界面中选择尿液测试,按YES键进入待测状态。 B. 当仪器发出“BB……”蜂鸣声时,将试纸条完全浸入尿液中2秒钟取出,然后在3秒钟内用吸水纸从侧面吸掉试纸条上多余尿液后放至仪器测试台的放条位上。任由仪器在第7秒时开始将测试台上的试纸条送往检测位上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仪器会将检测结果显示并打印出来。 多样本检测 A. 在仪器操作主菜单界面中选择尿液测试,按YES键进入待测状态。 B. 当仪器发出“BB……”蜂鸣声时,将第1条试纸条完全浸入1号尿液样本中2秒钟取出,然后在3秒钟内用吸水纸从侧面吸掉试纸条上多余尿液后放至仪器测试台的放条位上。 C. 仪器在第7秒时开始将测试台上的试纸条送往检测位上,然后再发出第2次“BB……”蜂鸣声,将第2条试纸条浸入2号尿液样本中2秒取出,并在3秒钟内将多余尿液用吸水纸从试纸条侧面吸掉多余尿液,再放到测试台的放条位上。到第7秒仪器又将第2条试纸条向待测位前移一位,同时试纸条逐渐接近检测位。 D.仪器循环的进行以上动作,每7秒仪器上的试纸条向前移一位。当试纸条被移送到检测位时,仪器即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仪器会将检测结果显示并打印出来。 2 调校方法 日期设置:在设置参数菜单中选设置日期,按YES键进入日期设置界面,此时设置参数菜单中的日期是闪动的,再按YES键可对年、月、日进行选择,选择好后即可通过按上键或下键对其进行调整。设置完按NO键退出此设置状态。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学习膀胱插管技术,学习尿量的记录和测量方法。观察神经体液因素(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对尿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二、关键词 尿生成;尿量;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 家兔;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20ml 、20%葡萄糖5ml 、0.01%去甲肾上腺素0.3ml 、呋塞米1.5ml 、垂体后叶素0.33ml ;手术剪、镊子、止血钳、玻璃分针、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及针头、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棉线若干、婴儿秤。 四、实验步骤 1.静脉麻醉 从兔耳缘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2.颈部手术 剪去颈前部兔毛,正中切开皮肤5~6厘米,用止血钳纵向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 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右血管神经鞘,细心分离出右侧鞘膜内的迷走神经,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3.腹部手术 从耻骨联合向上沿中线作长约4厘米的切口,沿腹白线打开腹腔,将膀胱轻拉至腹壁 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用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靠近顶端部分),选择血管较少处,切一纵行小口,插入插管后膀胱即随着尿液的流出而缩小。如膀胱壁较松驰而膀胱容积仍较大时,可用粗线将膀胱扎掉一部分,使膀胱内的贮尿量减至最少。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膀胱同尿道的通路。 使插管的引流管出口处低于膀胱水平,用培养皿盛接由引流管流出的尿液,手术完毕后,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腹部创口,并关闭腹腔。 5.改变影响因素 (1).快速注射生理盐水20ml ,记录尿量变化 。 (2).快速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 ,记录尿量变化。 (3).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3ml ,记录尿量变化。 (4). 静脉注射呋塞米5mg/kg ,记录尿量变化。 (5). 缓慢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即0.33ml ,记录尿量变化。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分析 1.快速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项目 对照(实验前) 实验组 1min 2min 3min 4min 5min 生理盐水20ml 1 1 2 3 5 4 葡萄糖5ml 2 9 9 12 10 7 去甲肾上腺素0.3ml 7 3 2 1 2 1 呋塞米5mg/kg 3 11 19 34 42 37 垂体后叶素0.33ml 22 4 3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