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

意识与精神活动障碍;失语症;

失用症;失认症;

偏瘫;癫痫发作;

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等等。

定位症状:

额叶 (P.187-192); 顶叶(P.192-194);

颞叶 (P.194-195); 枕叶 (P.195-199);

岛叶 (P.119); 边缘叶(P.199-);

基底神经节(P.199);

胼胝体(P.200);

囊(P201-202)。

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额叶背侧部皮质及皮质下病变的诊断要点:

1.运动障碍是主要的症状;

2.瘫痪大都由弛缓性过渡到痉挛性;

3.单瘫(皮质病变)或偏瘫(皮质下病变);

4.肌力减低(4区病变)或肌力增高(6、8区病变);

5.早期、剌激性病变→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瘫痪。

(二)运动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1.运动障碍:

(1)癫痫发作:

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运动区)

I.局限性运动性癫痫

(I)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局部→全身)

(II)不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仅限于局部)

II.全身性癫痫大发作

(I)无先兆

(II)有先兆

I)反转性发作(头眼向对侧转动)继大发作,病变在 6、8 区(头转→全身抽)

II)先为头部相继出现身体向对侧旋转,而后扩延为全身大发作,病灶在6区头、身转→全身抽

III)先有意识障碍,相继出现全身性癫痫大发作,病灶位于额叶的更前部(额极部) 昏迷→全身抽

III.瘫痪发作(抑制性发作)

(2)瘫痪:

上肢单瘫;下肢单瘫;中枢性面瘫;面肌与上肢瘫;皮质性偏瘫;皮质性截瘫(旁中央

小叶性截瘫)皮质性三肢瘫(旁中央小叶性三肢瘫)

2.反射异常:

即出现所谓的“锥体束征”

(1)病理征阳性。自皮质至第五腰髓锥体束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出现

(2)病变对侧深反射亢进(急性期减低或消失)

(3)病变对侧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4)出现踝阵挛、髌阵挛、腕阵挛

●(三)运动前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 1.运动障碍:

●特点(1)病变对侧上下肢出现一过性上下肢瘫痪,伴精细运动障碍,粗糙运动保存。

●(2)慢性进行性病变者往往先出现肌力增高以后才出现瘫痪。同时伴有(精细)

运动性失用或出现病理性联合运动。

2.反射异常:

(1)强直性反射:

上肢的强直性反射:触觉性强握反射

(强握反射)视觉性强握反射

下肢的强直性反射

(强直性跖反射)

(2)噘嘴反射或吸吮反射

(3)屈肌反射亢进:

病变对侧出现:Hoffmann; Rossolimo; Mayer; Leri氏征

3.癫痫发作:

特征:头眼向对侧扭转,然后出现意识障碍(额极病变所致的癫痫:先出现意识障碍,后出现头眼向对侧扭转)

4.意识性头眼同向运动障碍(额中回后部病变):

(1)剌激性病变:

使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

(2)破坏性病变:

使两眼向病灶同侧注视

5.失写症:

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病变

(四)额叶外侧部病变:

主侧半球额下回后部损害─

运动性失语症

二、额叶底部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智能障碍:

1.智力低下、欣快、幼稚、性格改变

2.无动缄默症,情感障碍,抑制能力丧失,极度兴奋和欣快,强哭强笑,童样痴呆

3.狂怒发作:毛发竖直,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攻击动作

4.近记忆力减退的消失

(二)癫痫发作:

1.额叶底部肿瘤癫痫发作少见,偶可有大发作,有时为贾克森氏癫痫

2.根据癫痫发作的形式不同,可以作为推测病变部位的参考:

( 1)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为偏侧性,常为额极病变

( 2)意识障碍,病灶对侧出现局限性癫痫,病变位额叶的凸面

(3)意识障碍,全身性大发作,额叶底部或大脑中线附近的病变

(4)局限性感觉性癫痫,顶叶病变

(5)精神运动性发作:

幻嗅、自动症或幻觉状态,为颞叶病变的特征。也可见于额叶底部或扣带回的病变(三)运动障碍:

1.额叶性共济失调:

(1)症状没有小脑性及前庭性共济失调明显

(2)伴有额叶损害的症状

2.运动减少:

系病变波及皮质下白质及基底神经核所致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主动运动减少,甚至无动缄默

双侧扣带回病变也有类似的表现

可出现帕金森氏征

(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额底与丘脑下部有广泛联系尤与丘脑背核有密切联系

病变时可有:食欲极度亢进,胃肠蠕动增强,多饮多尿,体温障碍,高热,皮肤血管扩,排汗增多,等等。

(五)颅神经麻痹:

1.嗅神经麻痹:致嗅觉障碍

2.视神经损害

(1)视野改变

(2)眶尖综合症

(3)视神经乳头萎缩-水肿综合症(Foster-kenedy 氏征)

三、额极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精神症状:

注意力、近记忆力减退或丧失,定向力障碍

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额极)

出现Korsakoff氏症侯群:近记忆丧,定向力障碍,虚构,视觉失认症,失算症,甚至渐痴呆

(二)发作性症侯:

1.发作性强迫思维

2.癫痫发作:意识丧失,继之以偏侧性癫痫发作,

3.精神运动性发作:与颞叶不同,出现好闻的幻嗅

(三)运动障碍:

精神运动障碍,共济失调

(四)强握反射:出现于病变的对侧

(五)颅神经麻痹

嗅神经,视神经

颅高压时可出现展神经及动眼神经麻痹

顶叶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后中央回病变(感觉障碍):P.192

后中央回病变引起对侧半身一般躯体感觉障碍。剌激性病变引起感觉性癫痫;破坏性病变引起感觉丧失。

(一)感觉性癫痫:

后中央回受剌激时产生对侧躯体局限性或全身性感觉性癫痫。表现为麻木,电击或其他感觉异常,其表现形式如下:

1.不完全性局限性感觉性癫痫(不完全性贾克森氏感觉性癫痫),局限于一侧身体某一部位

2.完全性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完全性贾克森氏感觉性癫痫),自一侧身体某一部位开始,逐渐扩至整个半身出现感觉性癫痫发作

3.半身感觉—运动发作

半身感觉性癫痫发作的同时或之后出现痉挛发作

4.局限性感觉—全身运动发作

5.感觉性—运动抑制性发作

(二)感觉障碍破坏性病变→感觉障碍;对侧肢体局限性、节段性或根性、半身性感觉障碍

二、顶上小叶病变(皮质感觉障碍):

实体觉、两点辨别觉、触觉定位障碍

三、缘上回病变(运用不能、失用症)(优势半球):病人不瘫痪,但失去目的性运动的能力

四、角回病变(失读症):

优势半球角回为阅读中枢,破坏后→失读症;病人的视力正常,但不能理解已认识的文字含意

五、体象障碍:

顶叶,尤其是右顶叶病变时,对自体结构发生认识障碍,称体象障碍

(一)偏瘫失注症;(二)偏瘫不识症;(三)幻肢现象;(四)偏身失存症;(五)手指失认症;(六)身体左右失定向;(七)自体遗忘症;(八)肢体错觉、曲解、虚谈、忘想

六、失结构症(结构失认症)

七、格斯特曼(Gerstmann)氏症候群

病变部位:主半球角回、缘上回以及顶叶移行至枕叶部位的病变

表现为“四失”:手指失认症;左右失定向;失写症;失读症

八、半身萎缩症:发生在病变对侧肢体

九、视野缺损:

损害了顶叶深部的视放射背侧束,出现病灶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十、前庭症状:病变位于顶间沟附近

十一、空间定位觉障碍:

中央后回前部为识别空间的功能区

十二、视觉障碍:

(一)视物变形,视错觉

(二)视觉滞留

(三)视物失认

(四)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十三、眼球运动障碍:顶、颞、枕交界处病变→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不能(两眼向病灶侧注视)

颞叶病变的定位诊断

颞叶具备的功能有:情绪与心理活动、听觉、语言感觉、嗅觉、味觉、记忆、头眼运动等。(P.194)

一、感觉性失语症(Wernicke失语或听觉性失语)

部位:颞上回后部病变

表现:能听到声音,但不能理解语言;

自已能说话,但容不正常

二、听觉障碍:

部位:颞上回后部或颞横回病变

表现:剌激性病变→幻听

破坏性病变→双侧听力减退

三、命名性失语症:

部位:颞中回及颞下回后部病变

表现:对人、物不能命名

四、嗅觉与味觉障碍:

部位:海马回(钩)

表现:剌激性病变幻嗅、幻味

破坏性病变:一侧无症状

两侧有症状

五、记忆障碍:

颞叶前部病变,产生近事记忆障碍

六、音乐机能障碍:

优势半球颞上回前部为音乐中枢

剌激性病变→音乐性癫痫发作

破坏性病症变→不能唱歌

七、视野缺损:颞叶深部病变损害视放射腹侧部纤维→病灶对侧同相性上象限盲

八、眼球同向运动障碍

颞上回中、后部病变→两眼同向运动障碍

剌激性病变→两眼向病灶对侧偏视(听反射)

破坏性病变→暂时性共同偏视(向患侧)

九、颞叶癫痫:

是以电生理定位为观点的分类名称,此病的病理活动主要位于颞叶与边缘系统

表现:神志慌惚、语言错乱、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与定向力障碍、幻觉、错觉、记忆缺损等。环境熟悉感,环境生疏感,变视感,巨视症,音幻觉

钩回发作:嗅发作(幻嗅、难闻)

自动症:发作性不受意识支配的活动

十、颞叶病变的远隔症状:

(一)动眼神经麻痹,钩回疝所致

(二)侵及脑岛→咀嚼、流涎、模糊的脏痛

(三)面、舌、上肢的中枢瘫

(四)侵及囊→均等瘫或三偏症候群

枕叶病变的定位诊断(P.195 )

一、视野缺损

(一)同向性偏侧性中心暗点:枕叶局限性小病灶(腔梗、囊虫等)→对侧同向性偏侧性中心暗点

(二)同向性偏盲

一侧枕叶中枢病变→两眼对侧同向偏盲;黄斑回避现象

(三)同向性象限性偏盲

距状裂上唇病变→两眼对侧同向下1/4盲

距状裂下唇病变→两眼对侧同向上1/4盲

(四)两眼同向水平性偏盲

两侧距状裂上唇损害→两眼下半水平性偏盲

两侧距状裂下唇损害→两眼上半水平性偏盲

(五)皮质盲(皮质性失明):

包括外侧膝状体至视皮质的全部结构的损害

1.外侧膝状体病变

单独病变少见。多合并有邻近结构的损害。

外侧膝状体侧部损害→对侧同向下象限盲

外侧膝状体外侧部损害→对侧同向上象限盲

瞳孔对光反应正常

(参考图:P.196-198, F.165-167)

2.视放射病变(P.196 F.165)

背侧部纤维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腹侧部纤维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

视放射全部损害→两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应正常

3.枕叶视觉中枢病变

距状裂上方(楔叶)视觉皮质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距状裂下方(舌回)视觉皮质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

黄斑纤维不受损→黄斑回避现象

瞳孔对光反应正常

二、视幻觉(幻视)

视中枢剌激性病变→对则视野视幻觉

这种幻觉是简单的不成形的,如闪光、火星、火光、暗影

(一)视觉发作的特征表现

1. 幻视的部位恒定,在病变对侧视野围

2.如系占位性病变,发作频度逐渐增加,其它定位症征(偏盲、失认、失语等)也相继出现

3.发作与环境无关

4.可伴头眼向病灶对侧偏斜

二、幻视对定位诊断具有意义

(一)不成形幻视—表明枕叶或顶枕叶有剌激性病变

二)成形幻觉:为颞叶或颞顶部的剌激性病变

(三)视觉认识不能症(视觉失认)

优势半球的顶枕区病变

视力存在,不失明

对日常所见的物体不认识,但通过触摸可认识

岛叶病变的定位诊断(P.199)

剌激脑岛→脏活动和感觉

剌激额盖→下颌、舌及咽喉运动。咀嚼、流涎、发音

剌激颞盖→听幻觉

剌激顶盖→舌、咽喉及口的感觉异常

边缘叶(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P.199)

一、科尔萨科夫(Korsakoff)氏症候群

(一)病变部位:侧边缘环路(Papez环路)

侧边缘环路(情绪记忆环路):大脑侧面膈区(旁嗅区、胼胝体下回)→扣带回的深部纤维扣带束→海马回→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丘脑前放射→囊→扣带回

乳头体→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和网状激活系统→侧前脑束( MFB )丘脑下部、膈区

(二)主要表现:

近记忆力障碍,虚构,顺行性遗忘,定向力减退

由于海马、乳头体、颞叶、扣带回、额眶面受累所致

二、Kluver-Bucy氏综合症(颞叶切除后行为综合症):

(一)病变部位:边缘外侧环路(Livengston)环路

外侧边缘路:杏仁核→终纹→丘脑下部视前区→侧前脑束中脑背盖区(二)主要临床表现:

性情温顺,无感情反应,近记忆力障碍,对文字记忆尤为困难,性欲亢进,过度警觉,精神性识别不能

由于颞前下部受累所致

三、精神症状或痴呆

病变部位:边缘系统,尤其是海马

颞前部

梭状回近记忆力丧失

岛叶分析批判能力减退

额眶回违拗固执

扣带回生活不能自理

四、颞叶癫痫:

病损部位:颞叶边缘系嗅味视听幻觉

熟悉感

杏仁核陌生感

海马精神运动性癫痫梦境

颞前叶恐惧

欢乐

意识蒙胧

遗忘

吸吮

岛叶自动症

扣带回吞咽

双重人格

基底神经节病变的定位诊断

功能:维持调节身体的姿势;担负半自动性、刻板的、反射性运动。

如:走路的双臂摆动的联合运动

表情运动

防御反应

饮食动作等

抑制性冲动

4、8 区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运动区

舞蹈症

此环路破坏释放症状

手足徐动症

确切定位较难

一般而论:

舞蹈症

新纹状体病变多动症手足徐动症

扭转痉挛等

苍白球肌力增高

病变运动减少帕金森氏征

黑质震颤

胼胝体病变的定位诊断

了解的不多。 (P.200)

一、精神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精神活动迟钝,自主活动减少,人格改变及精神病样表现等

(一)胼胝体前2/3损害→以精神运动性症状为主

(二)胼胝体后1/3损害→以精神感觉性症状为主

二、失用症

胼胝体前1/3病变→失用症,主要为左手

三、假性球麻痹

胼胝体中1/3或靠近左侧豆状核附近的胼胝体病变→假性球麻痹

右面肌舌肌的纤维

因囊都经过胼胝体中部

右半球头面部中枢的纤维

(故右侧偏瘫伴假性球麻痹者为胼胝体中部病变

囊病变的定位诊断 P.200

一、囊病变的症候:

偏瘫

三偏症候群偏盲

偏身感觉障碍

二、囊病变的定位:

(一)囊前肢病变

(参阅图:P.201, F.168)

1.损害的纤维:

丘脑额叶纤维;丘脑纹状体纤维;

额桥纤维;额叶丘脑纤维;

纹状体丘脑纤维

2.产生的症状:

一般病变→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两侧病变:情绪障碍;不自主哭笑

(二)囊膝部病变:

1.损伤的纤维—皮质脑干束

2.出现的症状:

(1)一侧病变→对侧中构性面、舌瘫

(2)两侧病变→假性球麻痹:声嘶哑、饮水呛吞咽难、咽反射消失、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口轮匝肌反射亢进掌颌反射亢进

(三)囊后肢病变:

1.损害的纤维:

(1)豆丘部: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束;丘脑后放射

(2)豆状核后部—丘脑后放射

(3)豆状核下部:听放射;视放射;枕桥束

2.出现的症状:

(1)对侧上、下肢中枢性偏瘫;

(2)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3)对侧同向偏盲

大脑半球各部病变的临床表现

见 P.202 Tab.31

大脑功能定位诊断

大脑功能定位及诊断 人类的大脑高度发展,覆盖着间脑、中脑和小脑。分为左右两半球,与语言等功能密切相关的一侧叫优势半球。右利手者其优势半球在左侧;左利手者可能在右侧;“左右开工”者可能在两侧。 分叶:以中央沟、外侧沟和顶枕沟为标记分为额、顶、枕和颞叶;额叶:额叶皮质以人类最发达,占全部大脑皮质的1/3。其细胞构筑复杂、纤维联系广泛。特别与运动性活动、判断、情绪、心境等有关。 故病损后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言语表达及精神活动三方面障碍。 一,中央前回: 支的配对侧躯肢骨骼肌随意运动,其功能分布特点为倒置的人形,但头面部正立,代表区大小与肢体动作精细程度有关;如面、舌、拇指代表区很大,躯干很小。 1,破坏性病灶产生对侧相应肌肉瘫 痪。单纯此区病损时为低张力型,合 并运动前区病损时为高张力(痉挛— 型)瘫。 2,刺激性病灶产生 对侧运动性癫痫,1) 局限性不进展:局

三, 额眼(运动)区: 主要与双眼协调动作有关; 1, 破坏性病灶产生眼球向 病灶侧凝视;2,刺激性 病灶则为双眼向病灶对 侧凝视,有时发生额叶旋 转性癫痫。应注意刺激性 和破坏性病灶有时是相 互转变的。而且桥脑凝视 中枢也分为刺激性和破 坏性病灶两种表现。 四,运动性语言区(broca ) 额下回后部,与舌代表区相邻,该区损害 部抽动,以口角、手指、眼睑多见(代表区大,易受累) Todd 瘫痪(数分-数日,有认为持续久者肿瘤的可能性大) 2 )局限性进展:沿皮层运动区分布顺序移动, jackson 癫痫。 病损后产生对侧上肢的动作障碍、 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强握-摸 索反射、 噘嘴或吸允反射和运动性失用。 刺激性病灶可表现为头或躯干向对侧转动(旋转性癫痫),一侧上 肢外展伴双眼注视外展的上肢,有时表现为突然失音或不自主发音。 二, 运动前区: 内n 纵柬 闍23*26挣体各部ffcSt 觉在大精 中S 1-1 ①樓上晁自

试谈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

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1.视神经损害: 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图2),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图2),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图2),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多见于鞍区肿瘤。 4.视放射病变:也出现对侧同向偏盲,但因瞳孔光反射的传入纤维已进入丘脑外侧膝状,故无偏盲性瞳孔强直(图2)。此外,视放射向后其上方和下方纤维逐渐分开,故可出现同向上象限性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4)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 (5)孤立的偏盲或同侧盲。 较常见的综合症有: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 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 脑桥上外侧综合征: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开颅技术; 2.观察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功能。 二、实验原理 皮层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头面部运动基本为双侧性支配; 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3.运动精细、复杂的肌肉,其皮层代表区面积大 4.运动区定位由上到下的安排是倒置的 三、实验器材 家兔; BL-420生理机能实验系统、家兔常规手术器械、25﹪的氨基甲酸乙酯、兔颅骨钻、兔咬骨钳、骨蜡、纱布,棉花、银球刺激电极、温石蜡油。 四、实验步骤 1.麻醉:耳缘静脉注射25﹪的氨基甲酸乙酯: 1g/1kg体重; 2.气管插管; 3.将动物俯卧,头顶部剪毛后用手术刀由眉间至枕骨部纵向切开皮肤,沿中线切开骨膜。用手术刀柄自切口处向两侧刮开骨膜,暴露额骨及顶骨,在冠状缝和人字缝之间钻孔后,用咬骨钳咬骨扩展创口。向前开颅至额骨前部,向后开至人字缝前,不要掀动靠近人字缝的顶骨。适当远离矢状缝,勿损伤矢状窦。可将手术刀柄伸入矢状缝下使矢状窦与骨板分离扩创时勿伤及硬脑膜,小心挑起硬脑膜并去除之,暴露大脑皮层,滴上少量温热液体石腊以防止皮质干燥; 4.放松动物四肢; 5.打开BL-420 生理机能实验系统(只用其刺激器); 6.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观察躯体肌肉活动的反应: 把银球电极接触到皮质运动代表区,无关电极固定在切开的头皮上。也可将两个银球电极同时放在脑皮层上进行刺激; 刺激参数:连续单刺激,波宽0.1ms,电压10V,频率50Hz; 运动反应潜伏期一般较长,每次刺激应持续10秒左右; 主要观察指标:咀嚼活动、前后肢活动和扭头活动定位; 7、绘出大脑半球背面观的轮廓图,标出躯体肌肉运动代表点 五、实验结果 见手绘家兔大脑皮层定技能定位图。 六、结论 电刺激大脑皮层可引起相应部位的运动; 皮层和躯体的对应关系为:中央后区为颜面和头颈运动区,向后为前肢运动区。皮层与躯体的对应为左右交叉的。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 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 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 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多见于鞍区肿瘤。 4.视放射病变:也出现对侧同向偏盲,但因瞳孔光反射的传入纤维已进入丘脑外侧膝状,故无偏盲性瞳孔强直。此外,视放射向后其上方和下方纤维逐渐分开,故可出现同向上象限性盲(下方纤维受损)或同向下象限性盲(上方纤维受损)。多见于内囊血管性病变和颞顶叶肿瘤。 5.视觉皮质损害:一侧病变时视野改变同视放射病变,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下象限性盲,但恒有黄斑回避。双侧视皮质损害时,视力丧失,但对光及调视反射存在,称皮质盲;刺激病变时,可出现光幻视或形象纪视。多见于枕叶的脑血管病、肿瘤及变性病变。 (二)眼动障碍的定位诊断:眼球运动由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完成,眼动障碍可由上述神经单个或同时损害引起。临床以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多见。

脑功能的定位诊断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 (localization diagn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在临床上,根据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的症状与体征,并以此判断病变位置,称为定位诊断。在CT及MRI 等诊断技术普及应用的今天,了解病变部位与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常用的定位诊断方法仍然沿用脑沟回解剖位置和布罗得曼(Brodmann)(图2-1-1)提出的47个脑功能区两种定位方法。根据这些功能定位所划分出的区域都是相对的,各区之间可互相移行,界限并非截然分开的。此外,有些脑功能区出生时即存在,如运动、感觉、视觉和听觉皮质区等均属于此类;而有些则是出生后在劳动、生活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广泛联系,集中于优势半球内逐渐形成的,如语言中枢和运用中枢属于此类。 在分析病变部位时,如果由于病变直接压迫某部分神经结构,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综合征时,确定病变位置则比较容易;而当病变位于静区,如前额叶或颞叶前部,或位于脑室内,由于缺乏定位的症状和体征,以致确定病变的位置十分困难。 有些临床检查所发现的体征不能反映病变的真实部位,如外展神经瘫和双侧病理体征,由于其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常无定位意义。又如颅后窝病变可引起脑室系统一致性扩大,而扩大的第三脑室压迫视交叉部所产生的双颞侧偏盲属于远隔症状,并非病变直接压迫所造成,如不仔细分析,亦可导致病变定位的错误。 在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判断病变的具体位置时,一般应

用一个病灶来解释,只有在单个病灶难以解释临床症状与体征时,方可考虑多发病灶存在的可能性。 总之,必须重视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这对进一步选择特殊检查方法和确定治疗方案均至关重要。 第一节大脑半球损害的定位诊断 两侧大脑半球间的裂隙为纵裂,大脑半球与小脑间的裂隙为横裂。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及其延长线、顶枕裂和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大脑外侧裂的深部有岛叶。 一、额叶损害的定位 额叶约占大脑表面的前1/3。中央沟以前有中央前沟与之并行,中央前沟前面自上而下有额上沟、额下沟,将该部位额叶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额下回又由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底面有直回和眶回。 额叶主要包括:运动区(4区)、运动前区(6区)、同向侧视中枢(8区)、前额叶(9~12区),在优势半球中,还包括运动语言中枢(44区)和书写中枢等,损害时其各自的临床表现如下。 (一)运动区损害的症状

各脑区划分及功能

大脑脑区划分及功能说明 概述 人类的大脑是所有器官中最复杂的一部份,并且是所有神经系统的中枢;虽然它看起来是一整块的样子,但是通过神经系统专家,可了解它的各个功能。人类的大脑可以区分为三个部份:脑核(CentralCore)、脑缘系统(LimbicSystem)、大脑皮质(CerebralCortex)。 脑核部份是掌管人类日常基本生活的处理,包括呼吸、心跳、觉醒、运动、睡眠、平衡、早期感觉系统等。而脑缘系统是负责行动、情绪、记忆处理等功能,另外,它还负责体温、血压、血糖、以及其它居家活动等。大脑皮质则负责人脑较高级的认知和情绪功能,它区分为两个主要大块----左大脑和右大脑,各大块均包含四个部份----额叶脑(FrontalLobe)、顶叶脑(ParietalLobe)、枕叶脑(OccipitalLobe)、颞叶脑(TemporalLobe)。 大脑位于脑干前方,背侧以大脑纵裂分成左、右大脑半球。大脑半球表面覆盖一层灰质,称大脑皮质,其表面凹凸不平形成脑沟(凹陷)、脑回(凸起)。皮质深层为白质、由各种神经纤维构成、每侧半球内各一个内腔,即侧脑室、大脑皮质是神经系统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中枢,同时会它对内脏活动也有调节作用额叶frontallobe

额叶:是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它包括初级运动区、前运动区和前额叶。位于中央沟以前。作用:额叶在有组织、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额叶位于大脑的前部,有四个主要的脑回,即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额叶病损时主要引起随意运动、言语、颅神经、植物神经功能及精神活动等方面的障碍。 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前端为额极。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和外侧嗅纹,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也称为前穿质,前部脑底动脉环的许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脑。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延续的部分,称为旁中央小叶。负责思维、演算,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前额叶与丘脑背内侧核共同构成觉察系统,是精神活动的最主要场所。额叶的功能是交换产出样本,通过联结路径点亮丘觉产出意识。前额叶与丘脑背内侧核通过联络纤维建立联结路径,样本就是通过联结路径点亮丘觉的。 病症:癫痫 顶叶ParietalLobe

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与去大脑僵直

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与去大脑僵直 实验目的:通过电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引起躯体运动效应,观察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现象,进一步领会大脑皮层运动的机能定位及其对肌体运动的调节作用。 实验原理 :大脑皮层运动区是调节躯体运动机能的高级中枢。它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行通路,控制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控制肌肉运动。电刺激皮层后发生的效应在人和高等动物的中央前回最为明显,称为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或运动的躯体定位结构。运动皮层的功能特征:①对侧性支配,但对头面部肌肉的运动,如咀嚼、喉及脸上部运动的支配是双侧性的;②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呈倒立的“小人”样分布。③身体不同部位在皮层的代表区的大小与肌肉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称为去大脑动物。手术后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强直)。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和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前者称为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后者称易化区,包括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脑桥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也包括脑干以外的下丘脑和丘脑中线群等部分。和抑制区相比,易化区的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略占优势。去大脑强僵直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动物与器材:家兔、常用手术器械、咬骨钳、骨钻、止血钳、剪毛剪、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双电极、兔体手术台、石蜡油、20%氨基甲酸乙酯、棉球、温热生理盐水。 方法与步骤: 1、取一只家兔,以2%戊巴比妥钠1ml/kg体重从耳缘静脉注射,轻度麻醉。将其麻醉后腹位固定于手术台上。用剪毛剪将头顶部被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眉间至枕骨部位纵向 切开皮肤,沿中线切开骨膜,用手术刀柄自切口处向两侧剖开骨膜,暴露额骨及顶骨。用骨钻在一侧的顶骨上开孔(勿伤及脑组织)后将咬骨钳小心伸入孔内,自孔处向四周咬骨以扩展创口。向前开颅至额骨前部,向后开至顶骨后部及人字缝之前(切勿掀动人字缝前的顶骨,以免出血不止)。 2、用眼科剪小心剪开脑膜,暴露脑组织。将温热生理盐水浸湿的薄棉片盖在裸露的大脑皮层上(或滴几滴石蜡油)防止干燥。 3、放松动物四肢,用棉球吸干脑表面的液体。将无关电极固定在头部切开的皮肤上,先用刺激电极接触皮下肌肉,调节刺激强度。 刺激参数:波宽0.1~0.2ms,电压10~20V,频率20~100Hz。每次刺激时间持续约1~5s;每次刺激后休息约1min。

颅脑的定位诊断

颅脑定位诊断 一.额叶病变 额叶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随意运动、语言、情感和智能,并与内脏活动和共济运动有关。 1. 额叶前部: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 2. 额叶后部(中央前回):刺激症状为癫痫发作,破坏性 病变引起对侧偏瘫。 3. 额叶底部:刺激症状为呼吸间歇、血压升高等自主功能 障碍,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或木僵。 4. 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病变表现为运动性失语;书 写中枢(额中回后部):病变表现为失写症;眼球凝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健侧的同向凝视,破坏性病变引起向患侧的同向凝视;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尿失禁。 5. 严重额叶损伤除痴呆外,可影响基底节和小脑引起假性 Parkinson病和假性小脑体征等。 二.颞叶病变 颞叶的主要功能是听觉功能。 1. 颞横回:刺激性病变表现为耳鸣和幻听,破坏性病变表 现为听力减退和声音定位障碍。 2. 颞上回:前部病变引起乐感丧失,后部病变引起感觉性 失语。

3. 颞中回和颞下回:病变表现为对侧躯干性共济障碍,深 部病变合并同向上1/4象限缺损。 4. 颞叶内侧:病变表现为颞叶癫痫、钩回发作,破坏性病 变表现为记忆障碍。 5. 颞叶广泛损害:表现为人格、行为、情绪及意识的改变, 记忆障碍,呈逆向性遗忘及复合型幻觉环视。 三.顶叶病变 顶叶的功能与临近结构有重叠。 1. 顶叶前部:刺激性症状为对侧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和感觉 异常,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对侧半身的偏身感觉障碍。 2. 缘上回和角回连同颞叶的上部与语言有关。 3. 顶上小叶:皮质觉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和立体觉丧失。 4. 顶下小叶:失用、失写、失读等。 四.枕叶病变 枕叶的主要功能是视觉功能。 1. 视幻觉如无定形的闪光或色彩常提示枕叶病变。 2. 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同向偏盲,伴有“黄斑回避”(即两 侧黄斑的中心视野保留)。 3. 双枕叶视皮质受损引起皮质盲,失明,但瞳孔对光反射 存在。 4. 梭回后部病变引起精神性视觉障碍,表现为视物变形或 失认,患者失明但自己否认。

大脑病变地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 意识与精神活动障碍;失语症; 失用症;失认症; 偏瘫;癫痫发作; 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等等。 定位症状: 额叶(P.187-192); 顶叶(P.192-194); 颞叶(P.194-195); 枕叶(P.195-199); 岛叶(P.119); 边缘叶(P.199-); 基底神经节(P.199); 胼胝体(P.200); 内囊(P201-202)。 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额叶背侧部皮质及皮质下病变的诊断要点: 1.运动障碍是主要的症状; 2.瘫痪大都由弛缓性过渡到痉挛性; 3.单瘫(皮质病变)或偏瘫(皮质下病变); 4.肌张力减低(4区病变)或肌张力增高(6、8区病变); 5.早期、剌激性病变→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瘫痪。 (二)运动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1.运动障碍: (1)癫痫发作: 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运动区) I.局限性运动性癫痫 (I)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II)不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 (局部→全身)(仅限于局部) II.全身性癫痫大发作 (I)无先兆 (II)有先兆 I )反转性发作(头眼向对侧转动)继大发作,病变 在 6、8 区(头转→全身抽) II )先为头部相继出现身体向对侧旋转,而后扩延为全身大发作,病灶 在 身转→全身抽 6区头、 III)先有意识障碍,相继出现全身性癫痫大发作,病灶位于额叶的更前部(额极部)昏 迷→全身抽 III.瘫痪发作(抑制性发作) (2)瘫痪: 上肢单瘫;下肢单瘫;中枢性面瘫;面肌与上肢瘫;皮质性偏瘫;皮质性截瘫(旁中央

小叶性截瘫)皮质性三肢瘫(旁中央小叶性三肢瘫) 2.反射异常: 即出现所谓的“锥体束征” (1)病理征阳性。自皮质至第五腰髓锥体束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出现 (2)病变对侧深反射亢进(急性期减低或消失) (3)病变对侧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4)出现踝阵挛、髌阵挛、腕阵挛 (三)运动前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1.运动障碍: 特点(1)病变对侧上下肢出现一过性上下肢瘫痪,伴精细运动障碍,粗糙运动保存。 (2)慢性进行性病变者往往先出现肌张力增高以后才出现瘫痪。同时伴有(精细)运动性失用或出现病理性联合运动。 2.反射异常: (1)强直性反射: 上肢的强直性反射:触觉性强握反射 (强握反射)视觉性强握反射 下肢的强直性反射 (强直性跖反射) (2)噘嘴反射或吸吮反射 (3)屈肌反射亢进: 病变对侧出现:Hoffmann; Rossolimo;Mayer; Leri 氏征 3.癫痫发作: 特征:头眼向对侧扭转,然后出现意识障碍(额极病变所致的癫痫:先出现意识障碍,后出现头眼向对侧扭转) 4.意识性头眼同向运动障碍(额中回后部病变): (1)剌激性病变: 使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 (2)破坏性病变: 使两眼向病灶同侧注视 5.失写症: 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病变 (四)额叶外侧部病变: 主侧半球额下回后部损害─ 运动性失语症 二、额叶底部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智能障碍: 1.智力低下、欣快、幼稚、性格改变 2.无动缄默症,情感障碍,抑制能力丧失,极度兴奋和欣快,强哭强笑,童样痴 呆 3.狂怒发作:毛发竖直,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攻击动作 4.近记忆力减退的消失 (二)癫痫发作: 1.额叶底部肿瘤癫痫发作少见,偶可有大发作,有时为贾克森氏癫痫 2.根据癫痫发作的形式不同,可以作为推测病变部位的参考: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心理机能定位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心理机能定位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心理机能定位”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心理机能定位 心理学理论假说。 认为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主管不同的心理机能。 19世纪欧洲的一批骨相学家首先倡导。 他们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官能。 此后,生理学家和医生基于广泛研究提出各种机能分区设想。 布洛德曼1909年提出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分区图为大家所公认。 在此分区图上,大脑中央沟前方的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页的前部是躯体运动区,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协调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各部分的运动;中央沟后方的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区,包括枕叶的视觉区、颞叶的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分别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来自耳朵的声音刺激以及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等。 除上面具有感觉和运动两类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约占大脑皮层2/3以上的具有整合功能的皮层区域,称联合区。 从系统发生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

些脑区。 动物的进化水平越高,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的面积就越大。 根据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联合区可以分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都与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关系。 人类特有的言语功能区也分布在联合区。 大多数人的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 言语区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主要包括额下回后部的言语运动区、额中回后部的书写中枢、颞上回后部的言语听觉区以及角回的言语视觉区。 研究发现,不仅大脑皮层以及脊髓、延髓、小脑、中脑、间脑等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心理机能定位。 心理机能的定位并不是绝对的。 如,中央前回主要管理全身的骨骼肌运动,也接收部分感觉冲动;中央后回主要管理全身感觉,但受刺激也可产生少量运动。 临床实践表明,脑的某一中枢损伤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丧失,而是引起一系列心理过程障碍,经适当的治疗和功能锻炼,相应的心理机能常可由其他区域的代偿作用而恢复到一定的程度。 根据这些观察,苏联生理心理学家鲁利亚批评关于心理机能狭隘定位的思想,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也是动态和系统的,进

大脑功能分区部分

大脑功能分区部分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1/2/3区:主要的躯体感觉投射皮层,负责躯体感觉知觉,中央后回 4区:主要的运动皮层,位于中央前回,运动激活的主要来源 5区:上顶叶和楔前叶部分,次级躯体感觉皮层,涉及视空加工 6区:额外运动区(SMA),主要功能运动学习和计划以及手的运动激活(Exner’s 区),背外侧额叶皮层的部分,背外侧额叶皮层涉及工作记忆【10、11】 7区:包括上顶叶后部和楔前叶中部,涉及计算和数学(优势半球),视空加工(尤其在非优势半球)以及情景记忆检索 8区:中部pre-SMA(运动学习);后部,前运动皮层(运动计划)以及额叶视区(自主眼动),也是背外侧额叶皮层的部分,DLFC。 9区:背外侧额叶皮层的部分,工作记忆以及较高级认知加工(如问题解决)中发挥作用。和BA10,BA11,BA46一起构成前额叶皮层(与人格有关),涉及记忆和认知任务。 10区:和BA9,BA11一起负责中央决策和执行。 11区:前额叶皮层部分,包括直回gyrus rectus和眶回orbital gyri。嗅觉和社会行为。 12区—16区 17区:主要的视觉皮层,包括距状裂calcarine fissure和枕极。视网膜组织,视知觉。 18区:次级视觉皮层(颜色和运动知觉)。 19区:次级视觉皮层的一部分,梭状回的一部分,客体和面部识别(梭状回fusiform 面部区FFA) 20区:位于颞下回,主要涉及视觉关联加工(颜色和表情的情感意义)。 21区:颞中回,听觉组织皮层的一部分,涉及较高级听觉加工以及语言接收(优势半球)。后部属于视觉组织皮层,包括FFA 22区:颞上回,听觉组织皮层,在优势半球和BA21和BA42一起组成威尔尼克区(言语接收)。语义记忆是颞上回后部的一种功能。 23区:边缘皮层的部分,与熟脸和情感加工有关 24区:边缘叶的另一部分,涉及躯体感觉的情感评价(痛) 25区:嗅觉和工作记忆加工是该区多种可能的功能的两种,包括终板lamina terminalis和前穿孔。 26区 27区:记忆编码,梨状回 28区:组织海马(记忆编码和巩固)输入以及阿尔兹海默症影响的最早的区域之一。29区: 30区:视觉注意 31区:楔前叶的部分和扣带回后部,作用于视空想象,情景记忆检索以及熟脸识别 32区:和BA24一起负责躯体感觉意识的情感判断,尤其痛知觉。同时涉及运动计划和记忆加工。背侧和尾部等价于喙的扣带皮层运动区(rCM) 33区:性唤起,内感受 34区:属于内嗅皮层(alsoBA28),记忆,情感评价以及嗅觉 35区:与海马旁回重叠,属于边缘皮层。涉及记忆和情感功能(快乐,悲伤,厌恶)36区:不是很清楚,情感知觉 37区:视觉和语言(词汇和客体识别以及命名,面部识别),与FFA识别。

脑出血定位诊断 (2)

临床表现 1、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与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就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2、常见临床类型及特点 (1)基底核区出血:壳核与丘脑就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它们被内囊后肢所分隔,下行运动纤维、上行感觉纤维以及视辐射穿行其中。 外侧(壳核)或内侧(丘脑)扩张血肿压迫这些纤维产生对侧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与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出现血性CSF(脑脊液),直接穿破皮质者不 常见。 ①壳核出血:主要就是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通常引起较严重运动功能缺损,持续性同向性偏盲,可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②丘脑出血:由丘脑膝状体动脉与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产生较明显感觉障碍,短暂的同向性偏盲;出血灶压迫皮质语言中枢可产生失语症,丘脑局灶性出血可出现独立的失语综合征,预后好。丘脑出血特点就是:上下肢瘫痪较均等,深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与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与实体觉等)障碍较突出;大量出血使中脑上视中枢受损,眼球向下偏斜,如凝视鼻尖(落日征);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出血波及丘脑下部或破入第三脑室则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出现去皮质强直(无意识的睁眼闭眼,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等;累及丘脑底核或纹状体可见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如出血量大使壳核与丘脑均受累,难以区分出血起始部位,称为基底核区出血。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表现头痛、呕吐及轻度脑膜刺激征,无明显瘫痪,颇似蛛网膜下隙出血,有时可见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临床常易忽略,偶因头痛在CT检查时发现。 (2)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血管造影显示密集成堆小血管影像,酷似吸烟吐出的烟雾)病、血管淀粉样变性与肿瘤等所致。常出现头痛、呕吐、失语症、视野异常及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较常见,昏迷较少见。顶叶出血最常见,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额叶可见偏瘫、Broca失语(“不若卡”听得懂、说不出)、摸索等;颞叶可见Wernicke(“微尼克”听不懂、乱说话)失语、精神症状;枕叶出现对侧偏盲。

大脑病变得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得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病变得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 意识与精神活动障碍; 失语症; 失用症; 失认症; 偏瘫; 癫痫发作; 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 等等。 定位症状: 额叶 (P、187-192); 顶叶(P、192-194); 颞叶 (P、194-195); 枕叶 (P、195-199); 岛叶 (P、119); 边缘叶(P、199-); 基底神经节(P、199); 胼胝体(P、200); 内囊(P201-202)。 额叶病变得定位诊断 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得定位诊断 (一)额叶背侧部皮质及皮质下病变得诊断要点: 1、运动障碍就是主要得症状; 2、瘫痪大都由弛缓性过渡到痉挛性; 3、单瘫(皮质病变)或偏瘫(皮质下病变); 4、肌张力减低(4区病变)或肌张力增高(6、8区病变); 5、早期、剌激性病变→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瘫痪。 (二)运动区病变得定位诊断: 1、运动障碍: (1)癫痫发作: 额叶病变得定位诊断(运动区) I.局限性运动性癫痫 (I)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 (局部→全身) (II)不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 (仅限于局部) II.全身性癫痫大发作 (I) 无先兆 (II)有先兆 I) 反转性发作(头眼向对侧转动)继大发作,病变在 6、8 区 (头转→全身抽) II)先为头部相继出现身体向对侧旋转,而后扩延为全身大发作,病灶在6区头、身转→全身抽 III)先有意识障碍,相继出现全身性癫痫大发作,病灶位于额叶得更前部(额极部) 昏迷→全身抽 III、瘫痪发作(抑制性发作) (2)瘫痪: 上肢单瘫;下肢单瘫;中枢性面瘫;面肌与上肢瘫;皮质性偏瘫;皮质性截瘫(旁中央小叶性截瘫)皮质性三肢瘫(旁中央小叶性三肢瘫) 2、反射异常:

脑出血定位诊断

脑出血定位诊断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临床表现 1.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2.常见临床类型及特点 (1)基底核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它们被内囊后肢所分隔,下行运动纤维、上行感觉纤维以及视辐射穿行其中。 外侧(壳核)或内侧(丘脑)扩张血肿压迫这些纤维产生对侧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出现血性CSF (脑脊液),直接穿破皮质者不常见。 ①壳核出血:主要是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通常引起较严重运动功能缺损,持续性同向性偏盲,可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②丘脑出血:由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产生较明显感觉障碍,短暂的同向性偏盲;出血灶压迫皮质语言中枢可产生失语症,丘脑局灶性出血可出现独立的失语综合征,预后好。丘脑出血特点是:上下肢瘫痪较均等,深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障碍较突出;大量出血使中脑上视中枢受损,眼球向下偏斜,如凝视鼻尖(落日征);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出血波及丘脑下部或破入第三脑室则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出现去皮质强直(无意识的睁眼闭眼,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等;累及丘脑底核或纹状体可见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如出血量大使壳核和丘脑均受累,难以区分出血起始部位,称为基底核区出血。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表现头痛、呕吐及轻度脑膜刺激征,无明显瘫痪,颇似蛛网膜下隙出血,有时可见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临床常易忽略,偶因头痛在CT检查时发现。 (2)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血管造影显示密集成堆小血管影像,酷似吸烟吐出的烟雾)病、血管淀粉样变性和肿瘤等所致。常出现头痛、呕吐、失语症、视野异常及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较常见,昏迷较少见。顶叶出血最常见,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额叶可见偏瘫、Broca失语(“不若

[论文]--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断

[论文]--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当确定: 1.病变在什么部位, 2.病变的性质及原因是什么, 前者即定位诊断又称解剖诊断;后者为定性诊断又称病理、病因诊断。 【定位诊断】包括: 1.病变或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側别(左、右侧或腹、背侧)或近、远端。 2.病变或病灶的多少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定位诊断力求精确,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史中的首发症状、病情演变,可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扩展的方式与范围。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症状是因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某肢体活动受限,要确认是 1因随意肌收缩无力(瘫疾)所致“不能动”; 2还是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运动“不灵活”; 3或患者因畏于肢体局部疼痛的“不敢动”. 如下肢疼痛,应先除外 1下肢软组织损伤、 2骨关节病 3或血管性疾患所致疼痛, 4再考虑其为神经痛。

然后,将主症进行综合归类,结合神经系统体征,推测其病变部位。患者的症状不一,应将其主要表现进行归类以便分析。如偏瘫、截瘫、四肢瘫、共济失调、神经根痛、锥体束征、烦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由于神经症状的产生是神经系统受损部位生理功能障碍的结果,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损害,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据此推测病变的部位。如下: 1.肌肉病变受损后只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受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可由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等引起。 2.周围神经病变受损后出现其支配区范围内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疾。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 多发性神经病见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3.脊髓病变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或四肢瘫、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及尿便功能障碍。 脊髓受损节段的定位,多依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及深、浅反射的改变而定。一侧脊髓半切损害,可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 4.脑部病变脑干病变: 交叉性综合征是一侧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特点,可表现为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如Weber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征等);或 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如Wallenberg综合征)。双侧脑干损害,可见两侧脑神经、锥体束、感觉传导束受损的表现,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的平面来判定的。

大脑皮质的分区及机能

大脑皮质的分区及机能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下级中枢的神经冲动,引起大脑皮质有关区域神经细胞的兴奋,产生对特定刺激的感觉及支配躯体和四肢的运动。大脑皮质具有整合的功能,机体能对事物的作用产生知觉、联想、估价及发出行动的信息,而这种行动信息可以通过神经冲动经传出神经到达有关的效应器(如肌肉、肌腱组织等),产生特定的行为反应;大脑皮质具有分析与综合的功能,各种感官接收的信息传到中枢,中枢即依据信息的意义去主动调节感受器,以便有选择性和更有效地去了解这些信息。此外,从中枢传出的指令引起效应器的运动后,这种动态也会反馈给中枢,以便中枢对运动做进一步的调节。1909年,德国解剖学家布鲁德曼通过对大脑皮质各区域的研究,将大脑皮质分为不同的机能区。 (1)视觉区。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十七区。视觉区接受在光线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若两侧大脑半球的视觉区均受到破坏,即使患者眼睛的功能并无异常,也将完全丧失视觉,即全盲。 (2)听觉区。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四十一、四十二区。听觉区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若破坏了两侧大脑半球的听觉区,即使双耳功能正常,患者也将完全丧失听觉,甚至全聋。 (3)机体感觉区。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第一、二、三区。机体感觉区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4)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言语区有较广大的区域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①左侧大脑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沟处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即布鲁德曼第四十四、四十五区,又称布洛卡区,该区域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舌头和上颚的运动。布洛卡区受到损伤会引发运动性失语症,导致患者说话不流利,话语中常常遗漏功能,因而形成“电极式”语言。 ②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理解口头语言有关,称为威尔尼克区。威尔尼克区损伤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患者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别人刚刚说过的句子,也不能完成听写活动。 ③顶枕叶交界处有视觉性语言中枢,若这个区域被损坏,患者将出现理解书面语言的障碍,即患者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 (5)皮质运动区。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是支配对侧躯体随意运动的中枢。皮质运动区主要接受来自对侧骨骼肌、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以感受身体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感觉,并发出纤维及锥体束控制对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除了上述分区比较明显的中枢部位外,整个大脑皮质有4/5的部分为联合区,更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与联合区有关。以上大脑各部位的神经中枢专司一定的生理、心理活动机能的现象,称为大脑的机能定位。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是相对的,如视觉中枢只是指视觉神经相对集中在枕叶,也有一部分在其他部位。同时,各中枢并不是彼此孤立地发挥其机能的,两侧大脑半球的各个中枢之间是互相交织的,在机能上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脑的局部遭到损伤后,脑的其他部分可以补偿受损部位的部分或全部机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