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和三伏

三九和三伏
三九和三伏

三伏(

Three Fu)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以上八行是老顽童添加)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1、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2、特指末伏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的“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 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2005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

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05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名称另称介绍

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末伏终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伏”有潜伏的意思,从五行学说的角度看木、火、土、金、水,是依次相生的。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相生。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从秋到冬,冬到春,春到夏,都是相生的。但是,由夏到秋则相悖,因为火克金。夏天是秋天的克星,因此秋天它不敢出来,只好潜伏。五行家,在四季之中又安插了一个季节叫做“长夏”,也就是“伏”,这个季节属土。这个土是夏火所生,又能够生出秋金。如果没有这个“伏”,五行相生就循环不下去,

详细释义

寒冷的三九天

中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3]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上述冬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心。[4]

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笔者小时候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九九”之说。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我们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十分有趣。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这声篥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

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乜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且通俗易记。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屹蚤出。”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这两个复杂的《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可能反映了这两首《九九歌》产生的时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上述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一改动不可忽视,它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比上一世纪时北京天气要冷,以至于从物候现象表现出来,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为零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十分难熬,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样。要画什么“九九消暑图”了。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4]

为何冷在“三九”

在冬至时期,虽然白天最短,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时节才达到最大值。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1]

冬练三九

三九应注重扬手,而多家锻炼又是重要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

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在数九寒冬之际,练武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锻炼人们不怕严寒的坚强意志。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由于全身剧烈地活动后,呼吸加深,消化能力加强,新陈代谢旺盛,改善了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成绩就会随之提高。[2]

相关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312280523.html,/view/30190.htm

(一)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

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环 目 迹皇 熘 螅 质歉龈 眨 簿褪?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露 眨┏龇 梗 昂笳 盟氖 臁?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

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一般“三九”时最冷。楼上朋友说的“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曰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办(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办。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办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笔者小时候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这“九九”之说。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我们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这声篥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

犁耙一齐出。’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乜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记。

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屹蚤出。”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这两个复杂的《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可能反映了这两首《九九歌》产生的时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上述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一改动不可忽视,它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比上一世纪时北京天气要冷,以至于从物候现象表现出来,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为零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十分难熬,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样。要画什么“九九消暑图”了。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上述冬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心。

(二)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

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三伏灸三九灸操作手法及要求

三九灸操作流程 1.什么是三九灸? “三九灸”是依据中医“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和“治未病”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灸疗法。具体时间是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顺应天象进行“三九灸”。其中又以白天进行调理,效果最佳,因为白天人体穴位处于开放状态,气血通畅,有利于药物吸收,提高疗效。 2.为什么要在三九天做三九灸?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气血运行缓慢,且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阳气弱就会抵挡不住外界寒湿,人就容易患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和老年的膝关节病。为此,在三九天进行三九灸,能起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的功效,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 3.我做了三伏灸为什么还要做三九灸? 三九灸的理论是“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适当地在三九天进补及做三九灸调理可以让你在来年免疫力提高,减少慢性病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三九灸是对三伏灸疗效的补充和巩固。 4.三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三九灸的时间? 我国民间对寒冬的计时方法是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划分为九个阶段,每九天一个阶段,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一天至二十七天称为—三九天。 预备灸:12月12日—12月21日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2018年1月8日 *三九:2018年1月9日—17日 *加强灸:2018年1月18日—27日 5.三九灸的适宜人群是那些? 一是治已病,主要治疗冬季常见慢性病,如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各种慢性咳嗽、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月经不调,以及颈肩腰腿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是治未病,重点调治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疲倦、头痛、颈肩腰背酸痛等,对于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发作性疾病病史的亚健康人群,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是强身健体,通过“三九灸”来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畏寒怕冷、容易感冒、手脚冰冷等症状,对夏季已做过“三伏贴”的患者,有巩固和加强疗效的作用。 6.三九灸主要针对那些病症? 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胃痛、厌食、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7.良工馆三九灸的特色有那些? 1.一人一方,个性化施灸方案.

三九天与三伏天的来历

三九天与三伏天的来历?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 环 目 迹皇 熘 螅 质歉龈 眨 簿褪?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 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三伏灸,三伏灸和三九灸

三伏灸,三伏灸和三九灸 2013-06-01 14:32:03|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三伏灸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临床体会在临床治疗风湿寒痹时,单纯用口服药或针刺,有时效果不显,经配合适当的灸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正如<<医学入门>>中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就说明灸法在临床中能补其针刺和药力所不及。灸法是一种温热的刺激,由于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灸用之艾绒的性能有壮元阳,行气血,通经络,逐寒湿等功效,两者相合,更能加强起温经气,散寒邪的作用。其功效与治疗风湿寒痹的治则相同,所以在治疗此病症时,配合适当的灸法,以增强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之功效。三伏灸治疗时与病人约定好时间,一般于暑夏三伏天施灸为宜,平时晴天中午也可以。用专用药物、麝香、去皮大蒜等於督脉处施灸,每年三伏天施灸1次。有专人操作,一般灸3-5壮。灸后皮肤潮红,可起水泡,于第2-3天用注射器把水泡内的液体吸出并搽以美宝,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创面的干净,直至结痂脱落,皮肤愈合,前后调养休息一个月。灸后一个月内禁食生冷辛辣,禁房事,禁冷水洗浴。我们自1990年以来应用三伏灸治疗风湿寒痹300余例,收到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97%,尤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更好。如治疗

赵某,女,48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屡治无效。1995年8月13日施灸。就诊时,全身关节酸痛,尤其阴雨天更为加重,手指,肘,肩,膝关节疼痛明显,手指关节出现晨僵,肿胀,面色无华,乏力,怕冷恶风,四肢发凉,舌淡体胖,苔薄腻,脉沉细。化验:RF强阳性,ESR40mm/h,ASO 1:250,双手X线拍片示骨质疏松。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属风湿寒痹。治予补肾壮阳,温经散寒,化痰祛淤,搜剔络邪。治法:口服自制骨痹威灵丸,每次10丸,日服3次,饭后服。并外用三伏灸灸法。经过一 个疗程的治疗,症状减轻,精神振作,面色红润。三伏灸连续治疗2年,症状消失,化验复查均正常,身体恢复正常,下田干活已同常人,临床治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三伏灸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风湿寒痹证有非常好的效果,功效较大,为一般灸法所不及。本法可促进机体组织毒素吸收,形成非特异性蛋白体,产生免疫调节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作用,并可通过受破坏组织的化脓及修复,对机体形成一种比较持久轻微的良性刺激,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提高免疫力,调整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机能,改善组织营养状况。据我们临床观察,本法对消除类风湿因子转阴有效。运用三伏灸疗法,治疗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有温补督阳,回阳固脱,温通气血,散寒通络之功效,特别适用于慢性虚寒类疾病,能充分体现了

节令诗词 咏三九诗词一

节令诗词咏三九诗词一 咏三九诗词一 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中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咏三九诗词一 咏三九再赋薄薄酒宋敖陶孙

薄薄酒,全吾天。 丑丑妇,引吾年。 败缯粗布形骸便。 辛勤著书塞屋椽,何如郭外二顷桑麻田, 折腰敛板高鸢肩,何如方床八尺供横眠。 左为剑鋩右鼎耳,劝君却步行相先。 斗量明珠埒编钱,郿坞未就脐已燃。 十眉间坐争连蜎,绝缨灭烛薰腥膻。 农家丑妇眉半栉,白头惟有夫婿怜。 劝君酒薄君勿嗔,尚方赐尊能杀人。 力微覆餗有明诫,食鲑三九元非贫。 酒不薄,人自薄。 妻不恶,人自恶。 不如浊酒三杯呼丑妇,共作原头赛神舞。 纪艳清陈维崧蝶恋花 拂晓相逢花弄口。 如此天寒,何事清晨走?小院绿熊铺褥厚,玉梅花下交三九。招入绣屏闲写久。 斜送横波,郎莫衣单否?袖里任郎沾宝兽,雕龙手压梅花手。寄题龚立道农隐堂宋敖陶孙五古 往闻大龚公,鱼艾照灵寿。

当时从肩舆,门生儿子后。 诗书开似续,文采补耆旧。 数椽上茅茨,基结称广陋。 壁间落宝唾,半是经济手。 坐令农隐堂,贔屭黄姑薮。 我来虽未识,名下已奔凑。 功名何足云,短锸支宇宙。 所忧饭吾牛,刍恶毛角瘦。 木奴擅中州,竹君食千亩。 连车载长腰,横纲遮巨口。 人生亦何须,不若巴清妇。 时来食方丈,时去鲑三九。 唱恐少微芒,深夜切奎斗。 起家公不难,周汉须佐佑。 人生请治田,种秫多酿酒。 岁晚沧洲期,许结羊仲友。 木兰花令宋黄庭坚 庾郎三九常安乐。使有万钱无处著。徐熙小鸭水边花,明月清风都占却。朱颜老尽心如昨。万事休休休莫莫。樽前见在不饶人,欧舞梅歌君更酌。

三伏 三九 是哪一天

历法规则定制三伏三九是哪一天?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环 目 迹皇 熘 螅 质歉龈 眨 簿褪?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露 眨┏龇 梗 昂笳 盟氖 臁?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

如果你错过了三伏天千万别错过了三九天

如果你错过了三伏天千万别错过了三九天 三九灸时间表: 引九:12月12日~12月21日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1月8日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加强灸:1月18日~1月27日“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肌体气血不畅,运行缓慢,毛孔闭塞加之空气变干,皮肤也容易变得干燥,而此时也是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的阶段,人体的阳气达到一年中最弱的时候。阳气虚弱人体就难以抵御湿邪,容易得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此时,是进行三九灸最佳的时候。 我国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以及“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夏天三伏主要补阴,冬天三九主要补阳,如此整年就能使身体技能阴阳平衡。此外,人体一年中阳气消耗,用具有滋补作用的艾灸在三九天进行“进补”,对身体以及慢性疾病都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什么是三九灸?三九灸”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它也属于节气养生。三九灸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于人体的穴位,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以达到开放穴位、疏通经络,使气血

通畅,滋补阳气,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三九灸”适合治疗哪些疾病? 1 呼吸系统疾病冬天天气寒冷,呼吸系统容易受到病毒侵袭,三九灸能疏通人体的气血,补充阳气,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等。2 消化系统疾病很多消化系统疾病都是由于阳气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诸如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胃痛、厌食、消化不良等,三九灸都能有很好的疗效。 广3 运动系统疾病三九灸对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运动系统疾病能起到极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做完三九灸,人体被激活,行动也会变得自如起来。4 免疫系统疾病南方的冬天湿冷,身体阳气不足就容易导致湿邪入侵,引发各类疾病。三九灸对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三九灸疗之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吗?如果贴药时间过长,偶尔会出现水泡,此时应保护创面,避免用手抓,致皮肤破裂而感染。治疗后皮肤局部出现发红、发痒、脱皮或者起水泡症状,均属正常现象。另外,治疗后要注意休息,慎防风寒。三九灸期间饮食禁忌要戒食易化脓的食物,如芋头、牛肉、花生等,以及戒食鱼、

数伏数九与天干地支

数伏数九与天干地支 “数伏”和“数九”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用农历(也叫阴历)和六十甲子的记时方法,描述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节。 “ 夏至三庚入伏”“ 冬至逢壬数九”,这就是数伏、数九的开始日期,它是按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为标志按天干地支的六十甲子记年法推算的。一年的365天每天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对组合标记的,因此,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其对应的天干地支,比如甲子、乙丑……等。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规定:“ (初伏)共十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共十天。头伏和末伏都是十天,中伏根据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有时是十天,有时二十天,也就是有的年份中伏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规定:“ 九的第一天。“数九”顾名思义是以后每九天为一阶段: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走,五九六九河边插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 一九到四九经历农历节气的冬至、小寒、大寒,是冬天里最冷的一段时间;过了大寒就是立春,天气渐渐转暖。 地支,也称十二地支(表2)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 已知公历年份为W: 则天干X==>(W-3)/10….X(余数)查表1得出。 地支Y==>(W-3)/12….Y(余数)查表2得出。 如2008年,(2008-3)/10=2005/10=200…..5(X)查表1为戊 (2008-3)/12=2005/12=167…..1(Y)查表2为子则2008年为戊子年。 附:已知天干地支,如何求得是60年中的第几年? 从表1和表21查得其顺序号是4(为偶数),说明丁未为第4或14或24……年,按表2从顺序号4开始降序数到未(8)共4个偶数(2,12,10,8)即40年,丁未=40+4=44年. 1,壬为9,按表2从9位降序数奇数到寅(3),(7,5,3)共3个表示30,壬寅=30+9=39年。 天干地支记时: 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 与子时对应的天干是按当日的天干推算的,歌诀: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真途。 确定了子时的天干后,其余的时间则顺序推出。

常识积累:三伏和三九

常识积累:三伏和三九 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三伏为什么最热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九 是指从冬至逢壬日算起的三个寒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

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就暖和了。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推“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历3月下旬(春分前后)便“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 三九为什么最冷 在冬至时期,白天最短,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同时,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也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 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时节才达到最大值。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并非全国如此,年年如此,具体因地域、因年岁而异)。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摘自单桂敏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主收藏,夏主升发。冬季我们的汗毛孔是闭塞的,可以把元气锁住,到了春夏,汗毛孔开始张开,用冬病夏治的方式,可以把疾病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所以一般有寒症表现明显的疾病,您在这个季节艾灸,在春夏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这就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的时候。你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今年又快到了三伏了,就有网友问,阿姨您能不能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我们买不齐这些中药,同时也加工不细。大家说得对,我原来买药找的是一家小的加工店加工的药粉,很粗糙,粘不到一起。还是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好一些。120目箩,加工的真细啊! 这个药粉是使用姜汁调糊,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的。有人一定会问,姜汁怎么制作呢?如果家中有蒜臼,可以把生姜切碎后,放在蒜臼里面捣碎,挤出里面的汁液,然后在用10克药粉和在一起,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这时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

三伏天与九寒天的计算方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进入三伏就更热了,而且潮湿?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三九和三伏

三伏( Three Fu)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以上八行是老顽童添加)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1、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2、特指末伏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的“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 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2005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

入伏与数九的算法

入伏与数九的算法 从“夏至”开始的第3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日子;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今年“夏至”后的第3 个“庚日”出现在7月15日,即这一天数伏,7月25日入“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8月14日,这一天入“末伏”。故今年的“中伏”有20天,民间也有两个“中伏”之说。 三伏中的“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因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而一年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庚日每年出现的日期是不相同的。从“夏至”到“立秋”这47天内,可能有4个庚日,也可能有5个庚日。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就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等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数九从冬至开始每过九天记为一九,共记九九,通常数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后的头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有“三九寒冬”或者“数九寒冬”的说法。数到“九九”时天就暖了。 三伏是最热的时候,夏至虽然太阳高度最高,但由于地面散热的滞缓,要夏至以后才是最热,所以三伏都在夏至以后,只有一个月;而农村很多活动都按照“数九”执行,只是刚好三9四9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数九”与“三伏”并不是向对应的。 另外数九从一九到九九有81天,三伏只有30或40天,因有时中伏为20天。

三伏贴和三九贴

三伏贴和三九贴 第1 题: 工会是职工,,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A、自愿结合 B、自愿组建 C、依法成立 D、依法组建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A 【答案讲解】:暂无 第2 题: 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亊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 劢者和脑力劳劢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 工会的权利。,,不得阻挠和限制。 A、依法组织,任何组织 B、依法参加,任何个人 C、依法组建,任何组织和个人 D、依法参加和组织,任何组织和个人 【您的答案】: D 【正确答案】:D 【答案讲解】:暂无 第3 题: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収展计划,对涉及职工利益的 ,,,应当听叏,,的意见。 A、重大问题,上级工会 B、重要问题,同级工会 C、重大问题,同级工会 D、重大问题,各级工会 【您的答案】: C 【正确答案】:C

【答案讲解】:暂无 第4 题: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 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A、基本职责 B、基本职能 C、基本权利 D、基本义务 【您的答案】: A 【正确答案】:A 【答案讲解】:暂无 第5 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协调劳 劢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两个基本机制是?,, A、劳劢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 B、劳劢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C、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D、集体合同制度、职工培 训制度 【您的答案】: C 【正确答案】:C 【答案讲解】:暂无 第6 题: 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亊业单位、机关,,为工会办公和开展活劢, ,,必要的设施和活劢场所等物质条件。 A、应当,供给 B、必须,提供 C、可以,提供 D、应当,提供 【您的答案】: D 【正确答案】:D 【答案讲解】:暂无

三九和三伏

每年的伏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三伏天儿分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数九寒天从什么时候开始?怎么规定的? “夏至入伏,冬至数九”。每年从农历“冬至”(阳历12月22日前后)始,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称作“数九寒天”,并创造了以九九为一数的记数方法。 九九歌指数九民谣。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异。民间流传最广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冰河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确切而科学地表达了“冬至”后81天中,气候由暖转寒,又由寒返暖的变化情况。

(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陕西的九九歌和其他地区略有不同,第三句为: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其余相同.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枣强县

三九天灸

一年两度的天灸日子又要临近了,很多人开始打听天灸,所以这一期就讲讲天灸。 天灸疗法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借助一些中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调整气血,以达到防治一些疾病的方法。这个说法其实没有说出天灸的精髓。天灸不用火,而是借助天力,在特定的天时,用一些特定的温阳利气的中药贴在特定的穴位,以补充人体阳气,以祛除体内的寒邪,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天灸分两种:夏天的天灸叫三伏天灸,冬天叫三九天灸。中医历来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夏补三伏,顾名思义是在夏天炎热的三伏天里做,而三九天灸是在冬至开始后的二十七天,这一段时间是比较冷的天气,跟三伏天相对应。为什么要在这两个时间段做天灸,而不是其他时间呢? 中医讲“天人相应”,天地之间的阳气一年中一升一降,循环一次,看看日历上的二十四节气就知道,阳气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两个天灸,一个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段,一个是阳气潜伏刚抬头最弱的时段,这两个时段做天灸,说白了,给力!在夏日三伏天里做,借天时驱邪外出;在冬日三九做,可以在身体的阳气像小孩没能站立独自走路时,扶一把,让阳气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以更好地抵抗外邪。其他时段帮忙有限。 有相当一部分人听到天灸,好像赶时髦就要去做了,可是,天灸不是万能的,它有适宜人群,并不是所有人都合适。那些常见的慢性病,比如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腹泻、慢性风湿病,免疫力差,因为身体虚弱,寒邪长期盘踞折磨的病人,比较适合天灸。这一类人因为身体阳气较弱,容易感冒,在寒冷的天气刺激下,容易上述这些病,而且是耐热不耐寒。相反的,那些容易上火、燥热、皮肤过敏偏实体质的人就不太合适了。 这里只是略讲。天灸对慢性病的效果还是有些,但毕竟是一种保健方式,所以现在的医院有些要求最好能连续做三年。疗效的好坏当然跟配方和选穴应该关系蛮大,平时的饮食起居保养也是很重要。以上仅供参考。 三九天灸时间: 引九:2017年12月13日周三 一九:2017年12月22日周五 二九:2017年12月31日周日 三九:2018年01月09日周二 加强:2018年01月18日周四 治疗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痛症: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 儿科疾病:调节免疫、增强体质、体虚易感冒、厌食、腹泻、遗尿、消化不良、汗证等。

三九、三伏天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何时入九?九九歌谣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 什么是三伏?何时入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数伏与数九

数伏与数九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话一点不假。 三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数伏与数九不一样,数九是从冬至日算起,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以至‘九九’。而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日开始,是从夏至以后的三庚算起。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一庚为十天,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叫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六个庚日为末伏。 例如,今年的6月21日是夏至。从21日到30日为一庚,从7月1日到10日为二庚,从11日到20日为三庚。那么,今年的初伏就是从第三庚的7月11日到20日这十天的某一天。究竟是十天的哪一天,要看日历。今年当然就是三庚的最后一天了。初伏与夏至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所以,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51天,故‘秋后有一伏’。 我们说,冷在三九,是指数九的第三个九天,在一月中旬,最为寒冷。其实,从数九开始,共八十一天,在一年中都是最冷的。 而热在三伏,则包括了初伏,中伏和末伏。在三伏天,天气最为炎热。 有些谚语说的好。比如,头伏有雨,伏伏有雨。言外之意是富富有余。表达了劳动人民期盼丰收的心情。 三伏还是食文化。流传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看的出,劳动人民对三伏的关爱。 三伏是文化,九九也是文化。 有一句谚语叫“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背阴消;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从冬至到小寒,到大寒再到立春的前一天共是45天,从一九到五九也是45天,所以,‘春打六九头’,六九的第一天一定就是立春了。 九九加一九,就是九十天。春分到了。春天来了。 “数九”是我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生产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是我国一些地区的歌谣,人们习惯用它来描述“冬至”后两个多月里的气候变化。 “冬至数九”,就是从“冬至”这天算起,“冬至”是“头九头”,往后数九天称为“头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第三个九天为“三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第九个九天,共81天。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

观察三伏、三九不同季节穴位贴敷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

观察三伏、三九不同季节穴位贴敷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03-09T11:16:26.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作者:王瑛 [导读] 三伏贴敷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利于患者健康恢复。 (广元市中医医院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探讨三伏、三九不同季节穴位贴敷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在随机数字抽样法下将其分为人数均等的三伏组和三九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法,其中:三伏组患者在每夏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各敷一次,共计三次;三九组患者则在每冬一九、二九、三九第一天各敷一次,共计三次。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三伏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86.7%)高于三九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73.3%),且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三伏贴敷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利于患者健康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三伏;三九;穴位贴敷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372-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作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肺部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1]。其临床特征以慢性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为主,是一种可预防也可治疗的疾病。中医穴位敷贴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COPD稳定期的一大重要手段,其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对于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积极帮助。本研究中,通过将90例COPD患者分为人数均等的两组,并对其分别实施三伏、三九不同季节的穴位贴敷治疗法,发现三伏贴敷的疗效更佳。现将详细研究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在随机数字抽样法下将其分为人数均等的三伏组和三九组。其中:三伏组的45例COPD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分布在35~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岁左右;三九组的45例COPD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分布在34~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岁左右。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其他一般性资料发现,差异对比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首先,每组使用相同剂量的白芥子一两、甘遂半两、细辛半两、延胡索一两等磨成细末,再用生姜汁调拌制作成为药饼。之后,再对每组患者实施不同季节的穴位贴敷治疗,其中三伏组患者分别在每夏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各敷一次,共计三次,穴位取肺俞、肾俞、大椎、天突、膻中、中府穴;三九组患者分别在每冬一九、二九、三九第一天各敷一次,共计三次,穴位取肺俞、肾俞、大椎、天突、膻中、中府穴。正常的情况下,患者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8小时,若患者皮肤出现不适或者烫伤的可提前取下[2]。 1.3 疗效判定 将所有患者的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种:患者的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肺部哮鸣音消失且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即为痊愈;患者的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也有好转且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超过2/3以上的,即为显效;患者的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有所减轻且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超过1/3以上的,即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肺部哮鸣音无任何好转或者病情有加重的,即为无效。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验算,计数以百分率(%)来表示,运用χ2来对数据进行检验,若结果显示为P<0.05,则表示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伏组患者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分比为5、19、15、6,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6.7%;三九组患者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分比为3、16、14、12,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3.3%。即三伏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高于三九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且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体数据见表。 3.讨论 从中医辨证治疗来看,COPD属于咳嗽、痰饮、腹胀等范畴,该疾病特点为病程时间非常长、易复发、容易导致患者呼吸功能衰竭。对于长期治疗未愈的患者来说,其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会造成巨大的创伤。中医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因此COPD疾病不仅与肺有关,同时也与脾肾有很大的联系[3]。中医穴位贴敷治疗法,是我国传统意义上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良效。通过将中药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磨成细末之后,再使用生姜汁调配后对患者的肺俞、肾俞、大椎进行涂抹后,药物可以与皮肤的接触过后进入患者的穴位经络,从而使患者的经络气血得以运行至各个脏腑,最终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伏贴,即选择在每夏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对患者进行穴位的贴敷,其特点在于由于该季节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更加容易被患者吸收且有利于祛除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三九贴,即选择在每冬一九、二九、三九第一天对患者进行穴位的贴敷,其特点在于能够温补阳气、祛风散寒,有很好的通经止痛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COPD患者分别实施三伏、三九不同季节穴位贴敷治疗发现,三伏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远远超过了三九组患者,且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