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8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病毒唑10 mg/kg,1次/d,和雾化等对症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外用方加内服方。严格监测两组患儿的发热、皮疹消退情况,以及患儿其他身体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优点。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treatment effect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pure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Method:17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8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intravenous ribavirin 10 mg/kg,1/d,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such as atomiza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external use and take orally on this basis.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ho with fever,skin rashes subside,and the variety of other physical indicators were stricted monitoring.Result:The cur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71.6% and 94.3% respectively,and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56.8% and 89.8%,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The fever subsided time,the rash subsided time,and the recovery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ompared with pur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possesse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n period of treatment,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自限型传染病,发病没有季节温度的限制,会造成小范围内的疾病流行,因此除了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外还应该防止被传染[1-2]。该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口炎、皮疹及发热症状,少数可发展重症危及生命,要是能够及时发现,治疗效果将好于拖延治疗。本文是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差异的研究,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手足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材料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材料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小41988) 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 (主要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l6)、肠道病毒71型(EV71 ))引起的 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007年至2010年,手足口病在中国大陆大范围流行。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多个地区有大规模流行暴发,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不断有死亡病例出现。全国发病人数:07年为85844例;08年为 488955例;09年为1155525例,2010年为09年的2倍以上。 病原学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包括数十种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COX) , A2、 A4> A5> A7、A9、A10、A16型等,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COXAI6、EV71最常见。但近年来报告由EV71引起的症状较重,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一般为1 — 2周至3-5周之间,有 时更长,病毒可经粪便排出,也可经疱疹破溃时的液体流出。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粪口传播,密切接触,另有报导公共游 泳池、医院门诊口腔检诊器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本病,其次接触传播, 飞沬也可传播。 人群易感性婴幼儿对手足口病的各型病毒普遍易感,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发病后的免疫力不我巩固,可再次感染。病毒之间无明显交叉免疫。隐性感染病例较多,1983年天津发生本病的流行,总发病率为 2.O2%o,幼托机构发病率2 3. O3%0o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最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易惊和肢体抖动,临床体征最常见的是高热、呼吸频率增加、肌力下降和血压升高,患者的血常规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血糖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平均水平升高,入院后20例(91%)收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但是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距离入院的中位时间仅有1d。结论手足口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病情进展迅速,一旦出现心肺功能受累,预后差。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近10余年来在亚洲地区多次爆发流行,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患儿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好,但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甚至出现死亡个例。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住院治疗的568例临床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352例(62%),女216例(38%),年龄2个月~13.6岁,平均月龄为(25.3±19.6)个月,其中≤3岁者486例,占85.6%,死亡22例(3.9%),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0.5%)。 568例患者均有发热和皮疹,部分患儿伴有咳嗽、咽痛、食欲差、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肢体抖动,肌阵挛、共济失调、甚至昏迷。 1.2方法 1.2.1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心肺功能受累的表现为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1.2.2研究内容:收集死亡病例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主要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 2结果

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特点及诊治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临床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发于夏季,多为小于6岁 的小儿,一般预后良好。结论:对手足口病及时发现病情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本病 的主要措施,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重症及病死率 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24-02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肠道病毒引 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 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1]。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 和护理为主。对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临 床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个月~10岁,平均22±7.5个月。主要集中在6个月~5岁之间。病程5~20天,平均 10.5±5.5gd 。 1.2 临床表现 40例患儿均有发热表现,其中低于38.5℃20例,38~39℃10例,高于 39℃10例。发热持续时间1~9天,平均 3.5±1.5天。40例均有皮疹及口腔黏膜 疱疹表现,皮疹分布在手、足、口出现斑丘疹、水疱疹,臀部、膝部、腹部、肘 部等多部位。皮疹均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疹、斑丘疹或疱疹,数目步等。出诊时 间1~15天,平均7.0±2.5天。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患儿白细胞总数正常8例(21%),白细胞总数升高31例 (77.5%),白细胞总数下降1例(1.5%);血压升高9例(22.5%),血糖升高11例(27.5%),心肌酶谱异30例(75%),肝功能异常3例(7.5%),红细胞 沉降率升高2例(5%),胸部X线片异常21例(52.5%)。 1.4 治疗 患儿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清淡;口服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注 意患儿的全身情况,警惕并发症(心肌炎、脑膜炎)的出现。利巴韦林10mg/(kg·d),炎琥宁4~6mg/(kg·d)抗感染。局部用药主要是防止继发感染。保持口腔 清洁,可用淡盐水或0.1%氯已定漱口液含嗽;口腔溃疡可用各种糊剂和含片, 如含珍珠粉和利多卡因的溃疡糊剂、西瓜霜或华素片等;皮肤疱疹破裂者,局部 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2.结果 所有手足口患儿经积极治疗后,5天内痊愈出院29例,6~15天内痊愈11例,无死亡病例,无后遗症病例。退热时间1~4天,平均退热时间2天。疱疹消退 时间4~7天,平均消退5天,预后疱疹不留痕迹,无脱屑;住院时间3~10天,平均5.5天。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 病原学检查。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病性并发症。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传染的水源,也可经口传播,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做好预防: 一、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教室与休息室要每天开窗通风。 二、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污染机会。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三、要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治疾病蔓延扩散。 四、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送正规医院隔离治疗。为避免交叉感染应在家休养一周以上再入园学习。 五、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和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六、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在治疗期间,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愈。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清热解毒中萆药或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蛋白。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_,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 因手足口病易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缓性麻痹等,故患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复查。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3T13:29:05.7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导读] 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 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71-02 【摘要】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符合小儿手足口病重症高危的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救治、转归加以总结。结果重症高危倾向的16例,重症4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均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脱慢补的方式给予降颅压、甲强龙冲击治疗、丙球支持;对于循环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补慢脱的方式,并给予血管活性药;对呼吸系统受累者,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治愈19例,死亡1例。结论对有重症高危倾向的患儿,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早期积极干预,就可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大多愈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高危儿救治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治的HFMD重症高危患儿20例,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高危标准。其中男14例,女6例,病程为7-20天,年龄3个月-5岁,其中发病年龄≤3岁的16例(80.00%),3-5岁4例(20.00)%。临床表现:发热19例,体温在37.6-38.5℃2例,38.6-39℃7例,>39℃9例;热程5-7天。手、足均见皮疹18例,分布于手足远端、手背、指间、甲周、足跟边缘、手掌及足跎,初为红色粟粒样斑丘疹,迅速转为疤疹,疙疹基底部绕有红晕,如绿豆大小,数量不等,至少数十枚,不痒,愈后无色素沉着,亦不留痴、脱屑。2例表现为疙疹性咽峡炎。发热与皮疹的关系:5例先发热,间隔1-2天出皮疹;6例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7例是先发热,皮疹大多间隔2-3天出现。有口腔黏膜疹18例,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软腭、齿龈、口唇及扁桃体,迅速破溃成白色浅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伴臀部皮疹10例,为粟粒大小红色斑丘疹。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 1.2辅助检查 20例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1例(55.00%),血糖升高4例(20.00%),CRP增高5例(25.0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查升高8例(40.00%)。胸片检查20例:仅双肺纹理增粗10例,表现为渗出性斑片状阴影5例,肺水肿2例。心电图检查19例,有改变者11例(57.89%),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等。脑电图检查5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检查6例,压力增高5例(83.33%),其中4例白细胞数增高,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4例重症病例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病毒鉴定,其中EV71核酸片段检查3例阳性,CoxA161例阳性。 1.3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监护条件下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处理,同时采取加强治疗,包括:①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总量2g/kg,分2天给予。②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15-20mg/(kg.分),连用3天;同时加用西咪替丁5mg、(kg.日)至到停用甲强龙后3天以保护胃黏膜,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③20%甘露醇0.5-1g/(kg.次),20-30分钟静脉推注,必要时加用速尿。④呼吸支持: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如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循环系统受累为主者采用快补慢脱,扩容最好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等,以迅速纠正循环障碍;在补足有效循环血量后,酌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当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为主,应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2 结果 本组治愈19例,死亡1例。死亡患儿因病情进展快,入院时已有严重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肺水肿。 3 讨论 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少数高危患儿,一旦发展为重症,短期内能迅速发展为神经源肺水肿、循环衰竭,各种救治措施无效,常常在短期内死亡。Nolan MA等认为急性肺水肿和心肺失代偿可能是由于脑干的血管舒缩中枢受损,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肺水肿[1]。因此,在治疗重症高危患儿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重视:①要重点监护: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及电解质的变化。对出现重症高危倾向者必须争分夺秒,综合治疗,以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②当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采取慢补快脱的治疗措施,甘露醇强调早期、快速,大剂量的给予,尽快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使患儿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为度。③当患儿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时,宜采取快补慢脱,以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障碍。治疗感染性休克传统常用2:1含钠液或生理盐水或1.4%碳酸氢钠扩容,本组资料采用血液制品如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快速输人,既能快速纠正循环障碍,又能发挥抗感染作用。免疫球蛋白曾在1998年我国台湾和2000年澳大利亚的EV71流行中得到广泛应用[2]并证实丙球对EV71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一定的疗效,在补充血容量后,如仍有四肢末端循环不良,血压不稳定,可酌情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本病例在病程较早时期使用效果较好,对晚期病人疗效不佳,可能为患儿的血管麻痹对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降低有关,其经验有待于探索。④当患儿呼吸功能障碍,应及早行气管插管,给予正压机械通气。参数选择时应注意PIP、PEEP较高,吸气时间较长,较高的氧浓度,有利于肺泡处于开放状态,可最大程度地进行气体交换、改善氧合、纠正缺氧,并定期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使用机械通气难免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注意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宗波.人类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28-430.

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案例

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案例 发表时间:2013-05-10T16:04:55.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程志杰[导读] 我院通过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及支持疗法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抗病毒药物。 程志杰 (阿荣旗人民医院儿科 162750) 【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188-01 手足口病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以婴幼儿多见,累及皮肤粘膜,多数病例从手足、口腔、臀部、肛周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传染途径为飞沫及粪口传播。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二十多种,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型)为主[1]。传染性强,严重者常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及支持疗法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发热、手足及皮肤疱疹散在性分布,小水泡呈圆形或半圆形,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症状③,少数患儿合并支气管炎及肺炎。其中男30例(54.29%),女22例(45.71%),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9岁,所有患儿都有发热,手足、口部均有疱疹,部分患儿臀部有疱疹,按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非重症手足口病,都无并发症。采用随机设计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喜炎平(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0.3ml/(kg.d)静滴,利巴韦林10mg/(kg.d)静滴,维生素B、维生素C、小儿氨基酸支持治疗,连用7天。对照组给予喜炎平(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0.3ml/(kg.d)静滴,利巴韦林10mg/(kg.d)静滴。两组根据病情给予退热药,开喉剑喷雾剂,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分析 采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判定治疗72小时后判定疗效。1)显效:治疗72小时内体温正常,疱疹结痂,无新鲜皮疹出现;2)有效:治疗72小时体温基本稳定,疱疹结痂,但仍有散在皮疹出现;3)无效:治疗72小仍有发热,皮疹为结痂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2.2 两组疗效比较(例,%) 分组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率总有效率 观察组 26 16 8 2 66.6% 92.3% 对照组 26 10 10 6 50.0% 76.9% 注:两组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病毒性传染病性传染病,患儿和健康病毒携带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被病毒传染的手、毛巾、玩具、奶瓶等物品引起感染,也可通过空气(飞沫)近距离接触患儿被感染。本病以婴幼儿多见,夏秋未好发季节。临床特点是从发热起病,一般37.5-38.0℃,发热1-2天后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水泡,或出现口腔溃疡粘膜疱疹,部分患儿同时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或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溃疡疼痛、流涎、食欲减退。少数患儿可持续高热,出现并发症,表现为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爆发性心肌炎、循环衰竭等严重临床征象,可危及生命。本病应与水痘、脓疱疹、湿疹等疾病相鉴别。 由于本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尚无特异高效治疗方法,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抗病毒,预防细菌感染,加强对症支持疗法。我院通过应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及支持疗法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抗病毒药物。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能够加快合成人体免疫球蛋白,从根本上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产生防御功能。维生素B2能够促进细胞的发育和再生,加快口腔内、唇、舌的炎症消退。维生素C有利于组织创伤伤口的更快愈合,促进氨基酸的代谢,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所以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更应该使用支持疗法,加快机体恢复,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治指南(2008年版).2008-04-30.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24T13:01:54.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王桂芬 [导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王桂芬(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 1180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清开灵口服液,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口服液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能明显缩短病程,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54-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秋夏季为多发季节,该病的主要表现特征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重者可并发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弛缓性麻痹等[1],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为了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患儿临床表现为:前期出现发热、咳嗽、头痛、流涕等,发热1-2d后手足、口腔、臀部等出现皮疹。同时排除重症患儿。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6岁,随机将7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0.36)岁;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2.4±0.29)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一般治疗,对于发热患儿,体温<38.5℃者给予物理降温,>38.5℃者给予适量退烧药;不能进食或食欲差者给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及适当补液;手、足、臀部皮疹者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疱疹给予冰硼散外敷。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5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口服清开灵口服液。 1.3疗效观察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时间进行观察,并根据以上观察指标对疗效进行评判,显效即治疗2d内体温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明显好转;有效即治疗2-3d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有所好转;无效即治疗3d以上体湿仍未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无好转。将显效和有效视为临床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多发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此病发病快,传染性强,如不及时接受治疗,可引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临床主要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但中医理论认为[2],手足口病因内有脾胃蕴热所致,脾开窍于口及四肢肌肉,故热毒上攻以口为口疮,流散以四肢为疱疹。近年来国内针对手足口病大多采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其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的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小儿染病机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参考文献 [1]崔彦勇.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9):51. [2]吕继忠,张婵.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3):55-56.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测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40分) 1、手足口病是由引起的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2、能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是、、、。 3、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和最常见。 4、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和。 5、潜伏期一般是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6、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四不特征,是指、、、。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 A、小RNA病毒科 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痢疾杆菌 2、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3、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健康携带者 D、牲畜 4、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出现的肺水肿属于() A. 心源性肺水肿 B. 肾源性肺水肿 C. 神经源性肺水肿 D. 高原性肺水肿 5、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类传染病?() A、不属于法定传染病 B、甲类 C、乙类 D、丙类 6、关于手足口病的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常伴口痛 B.可伴发热 C.皮疹表现斑丘疹或疱疹 D.皮疹呈向心性分布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2分) 1、手足口病是由EV71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 2、手足口病是以冬季发病较为多见。() 3、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4、手足口病病程不长,一般为2-5天。() 5、手足口病潜伏期为7-10天,伴有38度左右的发热。() 6、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等四个部位。() 7、手足口病并发无菌性脑膜脑炎时,中枢神经系统不存在广泛的血管周围和实质细胞炎症。() 8、严重手足口病伴脑炎患儿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含量下降。() 9、严重手足口病中晚期胸片可出现双肺大片浸润影及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进一步发展为双侧对称性非心源性肺水肿。() 四、简答题(共28分) 1、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9分) 2、手足口病主要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9分) 3 、为预防手足口病应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10分)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干预措施,阻止轻症患儿向重症患儿转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8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8例患儿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发病年龄最大5岁,其中0~3岁最多,占90.6%;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 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128例(100%)。结论重病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标签: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 Clinical analysis of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WANG?Hongqing??NIU?Mingya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Pediatrics,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Xuzhou 221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explore early intervention measures,and prevent patients transforming from mild symptoms to severe sympto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8 children with HFMD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128 children,81 were male and 47 were female,with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1.72︰1 and the maximum onset age of 5 years old. Children aging 0 to 3 years old were the majority,accounting for 90.6%. Most children’s fever duration sustained for≥3days,showing drowsiness,irritation,startle and other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Fecal and intestinal tract virus type 71test found 128 positive patients (100%).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evere symptoms and acute severe symptoms were mainly infected with EV71,mostly aging from 1 to 5 years old,especially from 1 to 2 years old. For children with HFMD,vital signs should be monitored closely,acute severe patients should be detected early and ear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ase fatality rate and improve patients’ prognosis. [Key words]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Clinical features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是病原之一[1]。大多数病情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部皮疹为临床特征,极少数重症患儿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干脑炎等,个别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易致死亡[2]。重症患儿的早期诊断、积极尽早干预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28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8例重症HFMD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其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年龄为8个月~5岁,平均(2.3±1.5)岁,年龄3 d的有18例。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

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它能预防吗? 对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10-13T16:19:1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霞邓燕艺甘宁 [导读]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 李霞邓燕艺甘宁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 537000)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不同病原学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012年04月至1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肢体震颤、眼球异常运动、易惊、嗜睡、呼吸节律改变、血压高等,易发展至危重症。结论: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感染为主。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07-02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少部分为重症,可并发脑干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现将我院2012年-04至2012年-11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确诊的共78例。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据2010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或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眼球运动异常、烦躁不安、抽搐、头痛、无力或急性迟缓性麻痹、抽吸样呼吸。呼吸系统受累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紫绀。循环系统受累表现为:心率增快或减慢(与发热程度不相称)、面色苍白、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增高 1.2 纳入标准于2012年-04至2012年-11在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1.3 观察指标定义①高热(腋温):≥39℃,中热:~38.9℃,低热:<38℃;②心率增快:安静状态下心率达到窦性心动过速的标准,<1岁>140次/分,~6岁>120次/分,>6岁>100次/分;心率减慢:<1岁<100次/分,~6岁<80次/分,>6岁<60次/分;③血压升高:收缩压>(年龄×2)+100mmHg(1mmHg=0.133kPa);血压降低:收缩压<(年龄×2)+60mmHg;④呼吸频率增快:安静状态下超过同年龄段正常呼吸频率(新生儿40次/分,婴幼儿30次/分,儿童20次/分);⑤典型皮疹为手、足、口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皮疹。 1.5 资料提取①一般情况:年龄和性别等;②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等;③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脑脊液、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④治疗及转归。 1.6 分组患儿按病情分为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研究期间收治符合《指南》入院条件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8例,其中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检测65例为EV71感染,13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78例重症手足口病中男57例,女 21例,发病年龄9个月至11岁,其中<3岁63例,~5岁 11例,>5岁4例。EV71感染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3例,男12例,女1例。 2.2 症状和体征 2.2.1 发热 78例患儿均有发热,热程1-5天,其中高热27例,中热47例,低热4例。 2.2.2 皮疹 78例患儿均有皮疹表现,皮疹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丘疹或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少。 2.2.3 神经系统易惊71例(91%),精神差46例(58.9%),肢体震颤38例(48.7%),烦躁不安34例(26.5%),呕吐19例(24.3%),嗜睡9例(11.5%),眼球运动异常8例(10.2%),抽搐3例( 3.8%),抽吸样呼吸2例(2.5%),昏迷1例(1.2%)。 2.2.4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快19例,呼吸节律不齐2例,肺出血3例。 循环系统表现:心率增快71例,其中>200次/分4例,血压升高34例。 2.3 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12×109/L 49例。②血糖:正常32例,>6mmol/L33例,>9mmol/L 8例。③16例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升高8例,糖升高7例,蛋白升高1例,降低2例,氯化物升高4例,降低2例。16例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2.4 影像学检查①胸片:肺纹理增粗26例。②头颅CT:脑炎改变2例。 2.5 治疗常规治疗:①甲强龙10-15mg/kg/d,冲击3-4天;②丙种球蛋白1g/kg/d,共2天。③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必要时予白蛋白、速尿和3%氯化钠合用脱水。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④米力农改善心功能。⑤危重症予机械通气。 11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组),其中肺水肿7例,肺出血3例,中枢性呼吸衰竭9例。 2.6 转归 2/78例死亡,均为EV71感染组。2例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1例10天,1例39天)仍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家属放弃治疗。74例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天数4-16天。 3 讨论 本组7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均有发热,提示手足口病伴发热时需警惕发展为重症的可能。病程以3-5天为高峰期,以6月-4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神经系统症状以易惊(91%)发生率最高,依次为精神差(58.9%),肢体震颤(48.7%),烦躁(26.5%),呕吐(24.3%),眼球运动异常(10.2%)。眼球运动异常均出现在EV71感染组,余神经系统症状在两组患儿中无明显差异。临床中发现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易进展至危重症。2组病人在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治疗上均予甲强龙冲击,丙种球蛋白抑制免疫反应,米力农改善心功能,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等综合治疗。治疗后13例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组均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均治愈,且治疗疗程短,住院天数4-8天。11/78例因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感染组。2例因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不能脱机,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上述4例均为EV71感染组。 临床分析表明肢体震颤及眼球运动异常提示脑干脑炎,易进展为危重症。肢体震颤其病变部位及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眼球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目光茫然,双眼球左右来回游动或上翻,推测病变部位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即中脑、桥脑)附近[1]。2012年我院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为主,11例危重症均为EV71感染。部分患儿到我院就诊时已是危重症,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及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