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1401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地域分异

武花

2016/5/1

地域分异规律的定义,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具体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3)

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 (3)

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3)

1太阳辐射; (3)

2地球内能: (3)

3经济因素: (3)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3)

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向地带性 (3)

(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4)

(2)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4)

(3)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4)

2 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经向地带性(干湿地带性) (4)

3 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下的具体表现:垂直地带性。 (4)

(1)地带幅窄,递变急剧。 (5)

(2)带间联系密切(带间分割不清楚)。 (5)

(3)水热对比特殊。 (5)

(4)节律变化同步。 (5)

(5)微域差异显著 (5)

四:地域分异规律等级分化 (5)

1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5)

(1)热量分带: (5)

(2)海陆分异 (6)

(3)海陆起伏分异 (6)

2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6)

(1)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6)

(2)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7)

3 区域性地域分异 (8)

(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 (8)

(2)省性分异 (8)

(3)带段性分异 (8)

4 中级地域分异 (9)

(1)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

(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

(3)垂直带性分异 (10)

5 低级地域分异 (10)

(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10)

(2)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10)

(3)人为活动引起的地域分异 (10)

五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11)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

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自然综合体)沿地球表面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结果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地域分异现象,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1太阳辐射;是决定地带性成因的概括,因为热量分带是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阳辐射

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而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的通常根据辐射平衡吧地球表面分成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几个热量带。

2地球内能: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

造成的非地带性。

3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对地域分异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认为的干预,比如我国东西方的地域分异性,在建筑,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太阳辐射与地球内能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或时间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起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两者在地球表面自然界中的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但它们又共同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两者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联系,具有统一性,正是这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矛盾统一性在不同规模的地域上发生作用,才使得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复杂的空间变化。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演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基本因素: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以能量差异为基础,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归于的基本因素,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季节变化,地表的热量分带。

纬向地带性的具体表现:在热量分布的基础上,个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对应于一定的规律的热量带,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都具有相对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预示产生了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演纬度的地域分化。

(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球表面存在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2)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最为明显。不同地带具有显著不同的植被外貌与典型植被型。

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构造,生物质储量,等也受到地带性规律的制约。

(3)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结构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组成等方面,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

各自然要素的地带性决定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带性,因为后者是前者相互作用的后果,因而在地球表面上就产生一系列的纬向自然带

2 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经向地带性(干湿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照经线有海想陆地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基本因素:主要是由还有和陆地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应,从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一般来说,大陆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气候也由湿润到干旱递变。

经向地带性的具体表现: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海陆基本上是东西相间排列的,在同一热量带内大陆东西两岸及内陆水分条件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便发生明显的经向地带性分化。

以我国北方经向地带性为例:

自然要素及自然综合体东西向表出森林森林草原过渡带草原

草原荒漠过渡带荒漠模式的不同地理景观的纬向地带性规律变化。

距离海洋越远水热结构越差。

3 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下的具体表现: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的延伸,岁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基本因素:山地热量及其水分的组合岁地势高度的变化,首先从热量分析,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损耗相应减少,是到达山地的太阳总辐射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有效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

和气温降低,是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少地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与此推断,山地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感热交换和潜热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与周围自由大气热交换的影响,其总趋势是递减的。

垂直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1)地带幅窄,递变急剧。

由于气温沿山坡的垂直递减率远大于其在平地上的水平递减率,造成地幅窄,

且递变急剧

(2)带间联系密切(带间分割不清楚)。

垂直地带由于地幅窄,同时重力作用效应明显,所以带间联系密切。

(3)水热对比特殊。

山地的降水量,在多雨带以下呈现由上向下递增的规律,背风坡由于焚风的作用,一些地区的降水量递增甚微,而且在同一高度上背风坡的降水量往往少于迎风坡。

(4)节律变化同步。

水平地带由于地幅广,跨越地域宽阔,各地带之间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有很大差异。而在同一山体的个垂直地带的节律变化则是基本一致的。

(5)微域差异显著

复杂多变的山地地貌使得山地小气候复杂化,因而使垂直地带微域差异十分显著。四:地域分异规律等级分化

1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1)热量分带:

地表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地球获得太阳能的数量取决于日地距离和太阳光线与

太阳入射角的差异。

太阳辐射能随纬度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具有分带性,其规模是全球性的,故热量分带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不论大陆与海洋均受热量分带性控制。

地表热量的差异决定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及风等气象气候要素的差异,其长期综合表现即形成气候地带性差异。

全球热量带分为: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

(2)海陆分异

1)全球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海洋约占71%,陆地只占29%,海洋面积为陆地的2.45倍。

2)全球海陆分布不均匀:以南北半球划分,陆地大部分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的39%;在南半球陆地仅占19%,海洋是陆地的4.62倍。海陆分布的这一特点是造成南北半球气候分异的重要原因。

3)如果以经度0o和北纬47o的点为中心,以经度180o和南纬47o为中心,划分陆半球和水半球,那么在陆地集中的半球,其中陆地占47.3%;另一半水半球,其中陆地仅有9.5%,海陆面积分布明显不均匀

4)不论在南北半球或水陆半球,海陆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如北半球的北极圈内为北冰洋水面,而南半球的南极圈内为南极大陆;陆半球的中央为非洲大陆,而它相对的水半球的中央部分是广阔的太平洋。

5)太平洋与大西洋在水、陆两半球中的分布体现了非纬度地带性特征,而在南、北两半球中的海陆分布却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特征。

(3)海陆起伏分异

地球表面地势起伏粗在很大的差异,如陆地最该店在海拔8844以上,而陆地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

2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1)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总的表现为形成一系列东西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展布的自然地理区域单位。通常采用一定的指标或指标组合,在热量带范围内划分地带性区域单位,并把这一级单位称为“自然地带”。

自然地带:自然综合体及其各组成成分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苔原地带寒带大陆

泰加林地带寒温带大陆

赤道雨林地带赤道附近热带大陆

2)干湿度地带和水平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性

海陆分异破坏了大陆上沿南北方向递变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了自然景观沿纬线方向即在东西方向上发生干湿度地带性的分异。又称为“经度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相结合可合称为“水平地带性”分异。水平地带的分布方式可分三类:

①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特别是大陆内部的大平原,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异。例如欧亚大陆的内部自南向北的地带性递变。

②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呈现“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西部。

③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且热力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的分布可与纬线斜交。如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水平地带的分布即为典型。

3)巨大纬向和经向构造体系导致的全大陆分异

纬向构造体系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较典型。构造带之间的间距大致为8个纬度,自北向南分别为阴山—天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南岭山脉。纬向构造带与纬度地带性结合会形成重要的地理界线。

经向构造体系在东亚沿海表现为北北东走向,如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山脉。大陆内部有的表现为近南北向,如横断山脉,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在南北美洲西海岸,表现为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脉。它们常成为大气环流的障碍,形成干湿气候的重要分界线。经向构造体系的山脉是造成大陆上非地带性分异的重要因素。

4)陆地自然地带

赤道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稀疏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亚热带常绿林带;地中海地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全海洋的地域分异分为大洋底层和大洋表层分异。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非地带性因素)分异规律:

洋底中央为基本走向的大洋中脊,中脊两侧对称分布。

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大陆坡—大陆架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地带性因素):大洋表层至海体200米范围内南北半球对称。极地大洋表层——温带大洋表层——热带大洋表层——赤道大洋表层。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的标志是大洋生物群:全海洋可分为8个热量温度带,分别为南、

北极带,亚北极带,南、北温带南、北热带和赤道带。

3区域性地域分异

(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

这种区域分异为相应于一定大地构造单位为范围的地貌分异,属于非地带性分异。一定大地构造区域反映一定规模的地貌特征,如大山系,大高原和大平原等,形成独特的大区域性的自然景观。

由于大地构造单元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高级单元内可包括若干次级的构造单元,形成不同等级的地貌区域单元。例如我国的东亚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是由三个最大一级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单位构成的自然大区。青藏高原区内的喜马拉雅山脉、云贵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等又属于次级自然综合体单位。

(2)省性分异

省性分异: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省性分异有不同的等级规模:

热量带内的省性分异:最大一级的省性分异。

a.赤道带的气候省性差别不显著;

b.热带则有大陆西岸信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东岸季风气候省性的分异;

c.温带形成大陆西岸西风气候、大陆温带荒漠和草原气候和东岸季风气候等省性分异。

热量带内的气候省性差别,通过干湿度差异对其自然地理成分如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的特点产生重要影响。

自然地带内的省性分异也有明显的表现:

如我国的亚热带可以分为南、中、北三个自然地带,其中的中亚热带具有最明显的省性分异:

东部浙闽沿海是台风侵袭区,夏季多暴雨;

湘赣中部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表现为春寒、夏阴雨、伏旱特点;

川黔地区气候阴湿、降水均匀;

云南高原为冬干夏湿的南亚季风气候特征

(3)带段性分异

带段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带段性分异也具有不同的分异规模:

例如:欧亚大陆

a.大陆东岸带段:带段性最明显

我国东亚季风大区是大陆东岸的非地带性大区,其境内的南北方向上热量的递变差异就是一种高级的带段性。

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热带雨林砖红壤地带

b.大陆西岸带段:寒流经过,海陆作用与东岸不同。

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

温带阔叶林棕壤地带

地中海常绿阔叶林褐土地带

亚热带、热带荒漠

c.大陆内部带段:相当复杂各种自然综合体围绕大陆干旱中心呈马蹄形分布。

温带森林草原黑钙土地带

温带草原栗钙土地带

温带干旱荒漠地带等

4 中级地域分异

(1)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是大型构造地貌区内的次级地貌单位所造成的区域分异。例如我国的华北大平原,基本属于构造沉降型平原,从沿海向内陆的次级地貌单元主要可分为海滨平原、三角洲平原、冲洪积平原、山麓冲洪积平原。

地貌的差异引起土壤、植被、地下水类型等自然地理要素组合的不同,而地貌差异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地方性气候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属于中级分异范围。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区气候以及城市气候等都属于地方性气候。

1)、海岸气候:特点相对湿度较高。但是有些地方海岸气候比较特殊。(非洲大

陆西岸

位于东北信风带,是离岸风,不能带来降水,所以荒漠一直分布到了海边。)

2)、湖区气候:由于湖泊水体的存在而造成得异于周围陆地的局地性气候湖泊的

存在

使冬季和夜间近地面大气层不稳定,多爆发雷雨.

3)、森林气候:森林气温日变幅度减小,夏季保温,冬季保寒,对自然环境的区

域分

异影响起重要作用。

4)、城市气候:因为城市的存在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气候。城市气候的主要特点

为气

温高、“热岛效应”、湿度低和风速小。

另外,地方风也影响地方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有特殊的影响。如我国新疆是地方风特别强的一个地区,阿拉山口——风成景观。

(3)垂直带性分异

山地垂直带的划分常以植被和土壤为标志,但其主要分异原因仍以热量和水分条件

差异为根本。

基带的自然景观类型与基带所在的纬度地带类型有关,垂直带谱的完整程度,与基带和山地的高度有关。

垂直带谱按基带的性质可分为三类:湿润森林型、干旱草原荒漠型和过渡型带谱。

5 低级地域分异

低级地域分异:由于局部地貌起伏,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的差别,而形成的局部自然景观分异,通常只发生在较小范围内,故称为低级地域分异,又称为地方性分异.

(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地貌部位,就是某一小区域的不同部位的地貌体。例如某一河谷,从谷底到分水高地,地貌体将发生变化——河床、河漫滩、多级阶地、古坡至山顶。

地貌部位的差别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地貌部位可以使水热条件重新分配,形成不同的小气候。不同的地貌部位配合岩性、土质和潜水条件等的差别,形成局部的生物群落和土壤种类。

(2)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岩性,土质的差异也是影响小尺度地域分异的因素。

岩性,土质是反映或决定土壤成土母质的两个基本因素。不同性质的岩石经过风化后,土质的机械组成,矿物质成分、酸碱性的差异等均影响土壤的性质与种类,从而引起局部生物生境的差异。

排水条件对局部地区环境的影响:在平原地区表现较明显。埋深较浅、径流缓慢,排水条件差的地方常形成地表滞水,自然景观差异很大。

(3)人为活动引起的地域分异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已十分明显。随人类社会的日益发达,现代人类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貌营力,它改造原有自然环境,造成各种人为地貌如城市居民居民点建设用地、道路、农田和人工森林等形成了人为的土壤类型。

目前许多局部自然环境由于人类活动而处于显著的变化状态

五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非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经向地带性

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可分为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带性视为与纬度热量分异直接相关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典型表现是地表热量分带性;非地带性因素常使地带性分布发生偏离和畸变,其典型表现是构造区域性。

在地球表面,地带性具体表现为纬向地带性,非地带性则具体表现为经向地带性,两者共同支配了自然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的分异。

带段性和省性是水平地带性的两种不同形式,各自反应出其主要和次要的分异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联系的状况。

垂直地带性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叠加的效果。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综合表现为地方性,它是在梁总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由于别的因素在小范围内起了主导作用而形成的局部地域差异。

2016.5.1

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有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集自然区域的现象,导致这种分异的成因即为地域分异因素,而之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关系 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两个: 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延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 二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使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度方向延伸,因此相对于“地带性”而言,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能量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部聚集放射能,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丛属,均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环境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各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同时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关系 不同因素造成的低于分异现象涉及的空间范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影响着低于分异的范围,一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做为 (1)大尺度地域分异 大尺度地域分异设计全球或分别涉及海洋与大陆,至少涉及一个广大区域,据此又可细分为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以及区域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分带、海陆分异) 2)全海洋和全陆地地域分异(陆地和海洋上的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分异) 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区域 内的地带性因素) (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差异以及山地垂直性分异等。(例如罗浮山的山麓多为冲积水稻土、300m以下地山丘陵的赤红壤、300m以上的山地红壤、600m 以上的山地黄壤、1100m以上的山地灌丛草甸土)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积聚和排水条件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可看做非地带性分异(例如华北平原的山麓到海滨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海滨盐土等) 大尺度分异规律构成小尺度的基础和背景,小尺度分异规律是大尺度的进一步分化,受大尺度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独立性。 (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通常被视为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都叫地带性,其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从狭义上看,地带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由于不同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等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以下为地域分异规律的整理: 一、经济方面: 1.资源分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种类和数量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的结构和速度也不同。如西南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铜等资源丰富,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域,而东北地区的煤炭、钢铁等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2.地形分异:不同地形的地区,其经济发展也会有所不同。如山区交通不便,农业发展较为困难,而平原地区则农业发展较为便利,以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产量较高。 3.人力分异:不同地区的人口素质、教育程度等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与其教育程度高、人口素质优秀等因素有关。 4.外部市场分异: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外部市场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如浙江地区商贸活动频繁,与各地的贸易往来密切,成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方面: 1.多民族分异:中国境内有着51个民族,不同民族在历史、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不同,反映在制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出现差异。如藏族的信仰、生活方式不同于汉族,导致考古学、文学等领域方向不同。 2.地域文化分异: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如江南地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特征较为浓郁,在饮食、旅游等领域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 三、社会方面: 1.人口性别比例分异:中国男女比例失调较为严重,导致不同地区其人口基本情况也存在差异。如一些妇女少的区域,由于妇女生活较易,家庭儿童的教育和照料工作则由父亲更多地来承担。 2.城市与农村的分异:中国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文化程度都较高;而农村地区则相对简单、落后,但农业文化深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等习俗也更为浓郁。 3.历史文化分异:不同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甚至存在对立的结果,如中原地区和南方各地的历史上就存在着多次的战争和纷争。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五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重点:讲明基本概念,自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地域分异在不同尺度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与分类奠定理论基础。 难点:本章似乎是纯理论内容,但也是从实际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很多规律均有实际内容,因此学习本章时要注意从事实上去理解各种规律,不必离开客观实际去背诵这些理论。 第五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前面讲到地球表层的整体性,地球表层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负熵流)才能维持一定的有序性,使地球表层具有整体特征。从整体上看,地球表层具有整体性,那么内部有无差异呢?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由于输入地球表层的能量(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 a.时间上,公转产生四季,自转产生昼夜,一天中接受的太阳能不同。 b.空间上,赤道、中纬、高纬不同的纬度获得的能量不同。 由于内力作用结果,使地球表层不均匀,产生了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 所以内部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自然综合体在不同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分纬向、经向、垂直和局部。 热带 亚热带(土壤、植被相应的 1.从赤道——极地温带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纬向变化)亚寒带 寒带 湿润森林 2.从沿海——内陆半湿润森林草原 (经向变化)干旱草原 半干旱荒漠 3.从山下——山顶,自然带垂直变化。 4.局部小到一个山地的阴坡、阳坡都不相同。

前述现象都是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分异的结果。 第一节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 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2.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各组成部分及整个的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 狭义的是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3.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各种分异的原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太阳能——地带性分异因素 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许多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布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球内能)——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的地球内能称为非地带性因素(或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这两种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有直接作用),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和地方性地域分异因素。例如,地方性(小)地域分异因素只是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如岩性不同,地表物质组成不同,而基本的(大)地域分异因素是作为整个地球所引起的地表分异。两者完全不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是地方性分异因素的背景和基础。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这里很难分出哪种分异因素为主。 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 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 半干旱草原地区 干旱荒漠地区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19世纪前期,洪堡就对气候地带和植被地带进行了描述。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人们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发现与自然地带相对立的分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发现自然地带内部的地方性规律的存在,但两者都不能否定自然地带,却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自然地带的客观存在。 1.地域分异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2.自然带分布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含义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走向的更替 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的延伸 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线递减 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中 纬 度 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2.6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 对于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以 水平地带相称。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 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因为 两者具有温度递降这一共同成因。但也存在差异:首先,水平地带 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而垂直带的湿度 变化一般是降水量由下而上增多,在某一高度出现最大值后复又下降,并有背风坡和向风坡的明显差别,因而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与 水平地带并不完全一致。其次,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水 平地带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昼夜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发生分化,而垂直带不发生这种变化。第三,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 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如高山冰雪带与森林带的交错现象。 每个山地都有其独特的垂直带谱,可以通过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区分带谱的差别。所谓带谱的质的对比关系,是指带谱组成和各垂 直带之间的关系;所谓量的对比关系,则指个垂直带占据的海拔高 度上下限和分布面积比例。以基带所在的纬度位置最为重要。不同 纬度地带具有不同的垂直带谱。正是基带的特点把垂直带与水平地 带联系起来。 垂直带与水平地带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情 况来分析,只有在海洋性情况下,垂直带才可能基本上重复水平自 然地带系统。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降水低值区是垂直带所没有的。这就形成了 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的不可比性。而山地垂直带中,决不出现森林 苔原地带和苔原地带。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按广义理解,凡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都叫地带性,包括纬度 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按狭义理解,地带性仅指纬 度地带性。但实际观察到的自然地带,总是以热量分带为基础的纬 度地带性与以干湿度分带为基础的非纬度地带的综合表现,即水平 地带(自然界中的现实状态)。 任何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非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然 区域,任何非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 然区域。 地理环境各成分的特征及整体景观特征都同时是地带性和非地 带性的。地貌即具有双重性,与大地构造有关的地貌带有非地带性 特点,但某些外动力地貌又主要反映地带性规律。 残积出境中形成与该地地带性水热条件相符合的土壤和植被。 被称为地带性(或显域)土壤和植被。河湖岸及地势低处形成不符 合当地水热条件,与显域植被、土壤不同的草甸、盐生植被、沼泽 植被及相应土壤,即隐域植被和土壤。隐域处境表面看来是非地带.

自然地理学地域分异规律笔记

地球上的地域分异规律综述笔记 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其他要素,以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这种内在联系性,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作为整体性的地理环境,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到处都一样,而是存在差异性的。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各不相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并有一定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组成一定的自然地带,叫做自然带。 世界各大陆的气候带与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因为地球上各个地带不同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特征,而气候对植被的影响很大,植被同土壤又有密切关系。因此,不同的气候带就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植被与土壤是各自然带的显著标志。其自然带的分布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 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而有规律地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的特点,叫做维度地带性。维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不同纬度的地带,不仅热量条件不同,而且水分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的自然景观。 (1)从太阳对地球的整体来说,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全球可分为五个气候带。见下表1。 表1 理想状态下全球所划分的五个气候带 类型范围特点 热带23o26′S—23o26′N全年无冬 南温带23o26′S—66o34′S冬夏分明 北温带23o26′N—66o34′N冬夏分明 南寒带66o34′S—90oS全年无夏 北寒带66o34′N—90oN全年无夏 (2)由于地球表面结构复杂,受地形、海陆分布、下垫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1所划分的气候带远不能反映地球上实际存在的气候状况,以北半球为例实际存在的气候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从赤道到北极点,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11种。 而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对比以上11种气候类型,同样形成了与之相应的自然带,见以下图1所示。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它的各个部分又存在着地域 上的分异。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揭示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性,是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正是对这一自然规律的揭示和研究才 构成了本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自从19 世纪A.洪堡及其后B.B.道库恰耶夫最 初揭示植物和土壤的地带性特征以来,有关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已由局部 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不断地深化。然而,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概括, 在目前依然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的。当然存在的分歧主要是术语之争,对 本质问题的认识则基本上趋于一致。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 律。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 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 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节纬向地带性与经向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 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向 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一、纬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 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 的分化。 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对应于一 定的热量带,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乃至外动力所形成地 貌都具有相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表6.5)。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

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纬向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可见,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水量和降水季 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有地带性特征。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分异。值得指出的是,沼泽以及草甸、盐碱地等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还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地带性仿佛被隐藏起来,所以沼泽、 土壤和生物(首先是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更是地带分异的集中表现和具 体反映。不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 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 二、经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 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产生经向地带性的具体因素主要是由于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 的不同反响,从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在本质上,这种差异可以归结到干湿程度的差异,通过干湿差异而影响其他因素分异。一般来说,大陆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气候也就由湿润到干旱递变。与海岸平行的高亢地形,由于其对水汽输送的屏障作用,往往加深了这种分异。而大陆东西两岸所处大气环流位置不同,更会引起气候的极大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我认为地域分异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除此之外,由于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影响到地表的资源条件和土壤植被环境的非地带性。 @@@@ 对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我认为,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由于纬度的不同,接收太阳能量不同,所以由赤道向两极形成不同的分异规律,从温度带来说,有热带,温带,寒带;从气候分布来说,南北纬0-23.5°大多为热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热带季风),23.5°-66.5°大多为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温带海洋等),66.5°-90°大多为寒带气候(冰原气候,苔原气候)。相应的气候条件下,对应着相应的植物,所以从赤道向两级植被的分布也是由热带植物向温带,寒带苔藓地衣类过度。从人种来说,热带地区以黑种人为主,温带地区以黄种人和白种人为主,寒带地区以白种人为主。而且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都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南北方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细北爽,南轻北重等俗语)。@@@@纬度地带性不仅分布在大陆上,在海洋上也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纬度因素可以将世界大洋分为:北极带,亚北极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亚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纬度地带。@@@@对于由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在高中时期我们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多种说法,因为海陆的比热容不同,所以发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使沿海到内陆从植被,气候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不同。从植被来说,以中国北部为例,从沿海到内陆经历的就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由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从气候来说,沿海地区海洋性比较强,内陆地区大陆性比较强。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中部,而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则以温带季风,温带海洋,地中海气候为主。当然,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在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也有影响。@@@@垂直地带性主要在高山处显示出来,随着山地高度的变化,气温的变化时最显著的,海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减低,降水的垂直变化更加复杂,所以随着山地海拔的增高,植被分布的差异越明显。庐山有典型的山地植被,其水平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其中落叶阔叶林主要包括:①阔叶林;②针叶林;③竹林;④灌丛;⑤草丛;⑥草甸;⑦沼泽植被。垂直地带性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也十分重要,在山地地区,根据山的高度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及山地不适宜居住的原因,影响人们的居住,对于文化的影响更加重要,例如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谚语产生。@@@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也有垂直地带性,海洋水体在垂直方向可划分为表面膜,光亮层(生产层),浮游动物带,底层四个部分。@@@@非地带性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造成的,其中非地带性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从气候上来讲,地球上除南极大陆外,其他大陆的高山高原气候属于非地带性,原因是海拔高,气候寒冷。从大陆分布上来讲: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原因是南半球40°S——60°S几乎没有陆地。从海陆分布上讲,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3°S——30°S,原因是秘鲁寒流的影响。@@@非地带性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尤为重要,非地带性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灾害性破坏。由于非地带性的存在,产生了许多旅游景观,景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其灾害性,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因此所派生的海啸,火灾等系列性灾害,威胁人类生存。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94%民房被毁。2011年日本海啸,2004年印尼海啸造成人类的伤亡,财务的损失是无法计量的。 地域分异规律在地理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于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在地理学中研究其他事物的重要基础。而且在某些方面,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充满着乐趣。无论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还是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等等,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透析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透析 受初中阶段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和高中阶段将地理学科划入文科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他们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知识,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主动探究,最终导致对知识的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域分异规律是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一个系统总结与归纳,其总括性和规律性很强。因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往往感觉很难理解,在知识的应用上也经常出错。下面,我们对这些难点知识一一进行解释。 一、地域分异现象、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因素 概念是对各种零散、感性知识的系统总结,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受到知识系统性、个体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地域分异现象、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因素这三个基本概念时往往模棱两可,出现了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 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大兴安岭雪花飘舞,而长江两岸柳树发芽,海南岛鲜花盛开;西北地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内蒙古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东北地区则是“林海雪原”。从这些感性的知识入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地域分异现象。然后将这些现象进行系统化的总结,通过现象反映本质――地

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现象,即地域分异规律。而引起地域分异现象的要素,则称为地域分异因素,如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貌等。地域分异因素是产生地域分异现象的根源,而地域分异现象的概括、总结和深化就形成了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不清,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地带性规律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的综合。而非地带性规律就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和某个要素的特殊情况,如沙漠中的绿洲、回归线附近的雨林等。这些认识都是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是纬度地带性规律的简称,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沿纬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热量的纬度差异是形成纬度地带性规律的基础。地带性规律虽在全球具有普遍性,但它仅仅指的是纬度地带性,不包括干湿度和垂直分异规律。 概念理解得不深刻就有可能导致知识应用的错位。如对热带内部气候类型的南北更替,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疑惑:“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之间的年均温差异不大,而区域内自然景观差异巨大却是因为降水。但这三种气候的分布具有典型的纬向性,那么形成它们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就应该是热量而不是降水啊?”显然,学生出现这种疑惑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纬度地带性的本质和三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份沿地理坐标确信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进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显现以下自然景观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要紧散布在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域。那个地址是我国最严寒区,连年冻土层散布普遍。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叶,结构简单。另外,有小片的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经采伐后,大部份为桦木、山杨等阔叶树次生林代替。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凋落物灰分中硅的含量丰硕而盐基较贫乏,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映。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要紧散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那个地址距海较近,气候湿润,散布着以海洋性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例如红松,阔叶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花曲柳等。原始林经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若是再经破坏那么成为杂木林,在山麓南坡尚有蒙古栎纯林。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地带性土壤,凋落物盐基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映,肥力较高。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要紧散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那个地址夏热多雨,冬季干冷,阔叶林冬季落叶,故又称夏绿林带。其建群种主若是由包括辽东栎、槲栎、栓皮栎、麻栎等各类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树组成的地带性丛林植被。另外,还有温性针叶林,例如赤松、油松等。棕壤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映,适于进展暖温带果木林。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域,依植被、土壤的散布又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景观地带: 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散布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以含有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麻栎、栓皮栎、白栎等)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林为主。在现状植被中,由于群落的次生性较强,因此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黄棕壤的性质具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点,呈微酸性反映,自然肥力较高。 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是亚热带的典型部份。要紧散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贵高原东部等地。植被由常绿青冈、栲、吉栎和茶科、樟科、

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2016/5/1 地域分异规律的定义,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具体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3) 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 (3) 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3) 1太阳辐射; (3) 2地球内能: (3) 3经济因素: (3)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3) 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向地带性 (3) (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4) (2)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4) (3)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4) 2 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经向地带性(干湿地带性) (4) 3 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下的具体表现:垂直地带性。 (4) (1)地带幅窄,递变急剧。 (5) (2)带间联系密切(带间分割不清楚)。 (5) (3)水热对比特殊。 (5) (4)节律变化同步。 (5) (5)微域差异显著 (5) 四:地域分异规律等级分化 (5) 1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5) (1)热量分带: (5) (2)海陆分异 (6) (3)海陆起伏分异 (6) 2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6) (1)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6) (2)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7) 3 区域性地域分异 (8) (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 (8)

(2)省性分异 (8) (3)带段性分异 (8) 4 中级地域分异 (9) (1)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 (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 (3)垂直带性分异 (10) 5 低级地域分异 (10) (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10) (2)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10) (3)人为活动引起的地域分异 (10) 五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11)

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

论述北方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西到祁连山东端的乌鞘岭,东临渤海和黄海,北面与俄罗斯、东面与朝鲜为邻。主要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的全部和河南、宁夏、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地区。面积占全国1/5,人口却占了近40%。细分亚区有:秦岭地区、黄淮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太行山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等。 二、北方地区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 1.气候地带性分异 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小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在0℃以下,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由于绝大部分地区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雨季开始晚,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八九月份。 温度 在温度上黄淮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4~15℃,7月份平均气温为26~28℃,1月份平均气温为0℃;京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1~12℃,7月份平均气温同在26~28℃,而1月份平均气温为-4~-5℃;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5℃,7月份平均气温在18~24℃,1月份平均气温在-8~-28℃之间。由此可见,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南北相差10~16℃,表现为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因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北方地区气候偏大陆性,夏季普遍高温。 降水 北方地区绝大部分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至南的秦岭淮河一线是800mm等降水线分界,至北的大兴安林、张家口、兰州一线是400mm等降水线分界。据2015年公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降水量:济南 713.7mm、郑州689.2mm、西安 558.0mm、兰州 267.0mm。这四个城市都处在暖温带,排除其他因素,单论从沿海到内陆的距海远近距离的因素来说,表现为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