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就我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目的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三、职责

(一)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二)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四、工作程序

(一)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 IQC作为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遵照实验室制定的室内控制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操作规程,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实验室常规工作中的批内,批

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是对实验室检测的即时性评价。

(二)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

(三)技术要求由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四)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五)实施质控的频次鉴于输血相容性实验的特殊性,常规实验每天进行一次,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六)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等应相对固定。

(七)质控规则、有效性判断及失控的判断标准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3+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阳性细胞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2+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2+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交叉配血相容判定为阴性。阳性结果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结果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八)质控结果的记录操作人员应按照质控登记表上的内容要求认真填写质控结果。

(九)质控品检测试验实验数据的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5、对于在控结果与失控结果,操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填写室内质控登记表,所以质控数据应该按照实验室文件管理程序要求归档保存。

6、质控品样本检测结束后,应将检测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一致,可以开展进一步的检测工作,结果不一致,要分析查

找原因,必要时要重复实验。

(十)失控原因分析

1、操作失误:主要是人为因素,如加样问题(漏加、错加等)、试剂及样本识别、误读误判、个人操作技术缺陷(如:加样不准确、离心条件、操作不标准等)。

2、检测试剂:试剂批号变更所致,如:抗筛细胞谱的变换,试剂的预温情况。过期试剂造成精确地和亲和力下降导致无法正确判读结果。试剂的性质与检测方法不匹配。

3、质控品失效:有效期失效、保存不当、操作或意外污染。

4、仪器维护。

(十一)质控结果失控后的处理和记录

1、质控结果失控后数据应及时记录,分析查找原因。

2、重复检测排除人为误差所致。

3、更换质控品,以查明质控品是否过期或变质。

4、更换质控品后仍不在控,可以进行仪器维护后再测失控项目,可排除仪器问题引起的失控。

5、经过上述处理后仍然失控,应停止相关失控检测项目(可使用替代检测方法),立即与试剂或仪器厂家沟通,寻求技术上的支持。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以改进和完善实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 3职责 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 4工作程序 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 制定年度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按期完成。 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 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标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标识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有无漏渗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实验操作岗位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它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常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实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结果报告给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签发后,按规定时间发出。 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考核部门反馈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施的成效。 对于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在1~3天内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 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 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 试剂质量不稳定。

输血科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 1 目的 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回访的基本程序,以确保输血不良反应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最大限度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的整个处理过程。 3职责 3.1输血科人员、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执行本程序。 3.2科室主任负责输血反应处理的审核与监督工作。 4工作程序 4.1输血反应报告、调查程序 4.1.1临床科室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4.1.2输血科值班人员接到临床输血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对临床科室提出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4.2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的数小时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如果受血者的症状或体征显示有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立刻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如停止输血,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组织输血反应的原因调查和治疗。 4.2.1过敏性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如果怀疑为过敏性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临床医生对症处理。 4.2.2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如果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剩余血及输血反应后受血者血液连同静脉输液送检验科做细菌学检验。 4.2.3溶血性输血反应 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停止输血并立刻做以下工作: 4.2.3.1复查标签和记录:复查血袋标签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血者和所输血液有无核对错误。 4.2.3.2采集实验室检查用标本:收集受血者输血反应前血标本、输血反应后的抗凝和不抗凝血标本,连同所输血袋和输血器、静脉输液及输血反应后留取的尿液标本,送相关实验室检查。 4.2.3.3实验室检测:受血者抗凝血液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受血者不抗凝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2.3.4输血科实验室检查: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对输血反应后的血标本作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观察血清(血浆)中有无溶血现象。 4.2.3.5及时治疗:如果受血者已有溶血证据,临床医生应立刻着手治疗,不必等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4.3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输血完毕数天以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受血者如果发现或怀疑为迟发性输血反应,应遵循以下注意事项:免疫性的迟发性输血反应属于血液成分的抗原—抗体反应,在检测和确认后,记录于受血者的病历中,其处理步骤同急性输血不良反应。 4.4 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处理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 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管理程序,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管理。 3职责 3.1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3.2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4工作程序 4.1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2技术要求 4.2.1由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抗原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4.2.2自制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排除冷凝集、自身抗体、异常蛋白干扰等情况。 4.3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 4.3.1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4.3.2自制质控品: 4.3.2.1抗凝全血标本:未经其他处理,参照红细胞保存期,使用前同样检查外观,排除溶血、细菌污染等情况。 4.3.2.2红细胞溶液:经盐水或其他缓冲液处理,一般当天使用。 4.3.2.3稀释后抗血清:4℃保存,根据需要量按月配置,使用前检查是否存在

4.4实施质控的频次:常规实验应该在每天实验开始前进行,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特殊实验应在每次实验前进行。 4.5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及室内温度、环境均应相对固定。 4.6质控品选择基本要求:每次质控试验应至少选择一个阳性对照质控品,一个阴性对照质控品。质控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前需认真阅读《输血科血型血清学质控品在库状态登记表》,选择符合要求的质控品。 4.7过程控制 4.7.1 ABO、RhD血型鉴定 4.7.1.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1.2要求1个标本A型,1个标本B型。 4.7.1.3同时,两个标本RhD不同型,即一阴一阳。 4.7.2 不规则抗体筛查 4.7.2.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2.2一个不含有不规则抗体,一个含有已知其类型的不规则抗体。 4.7.2.3可以使用商品化质控品,也可以使用自制质控品,因为只使用血浆或血清便于保存,可以使用自制标化IgG抗D。 4.7.3交叉配血试验 4.7.3.1选择1个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质控标本作为受者。 4.7.3.2选择2个与受者ABO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要求两个供者标本中,一个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另一个不含有可与受者不规则抗体反应的抗原。 4.7.3.3再选择2个与受者ABO血型不同型的质控标本作为供者(两个供者之间要求也不同型)。 4.7.3.4 5个标本直抗均为阴性。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 (一)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侧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发现问题并寻找差距,以改进和完善试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 (三)职责 1.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订和实施改进计划。 (四)工作程序 1.参加卫生部、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全国输血相容性检测实 验室质量考评活动。 2.实验室负责人根据卫生部及市临床检验中心下发的年度室间质评汁划表,制订年度实验室质量考评估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

按期完成。 3.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 4.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5.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标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 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标识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 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有无漏渗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 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6.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7.试验操作岗位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他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常 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8.试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9.结果报告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签发,按规定时间通过邮寄或网络发出。 10.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考核部门反馈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11.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 施的成效。 12.对于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在1~3天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 ①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 ②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 ③试剂质量不稳定 ④操作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要求 ⑤操作人员未按照SOP进行试验操作 ⑥上报的检测结果计算或抄写错误 ⑦样品处理不当⑧EQA样品存在质量问题

输血相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范本

输血相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范本 目录 第一章规章制度 第一节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组成 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第二节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管理一、临床用血计划的拟定 二、临床用血申请和审批制度 三、临床退血管理 第三节临床输血操作步骤及岗位职责 一、临床输血操作步骤 二、各岗位职责流程图 第四节输血科管理制度 一、科室工作守则 二、临床用血有控制感染的方案及管理制度三、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四、消毒隔离及污物处理制度 五、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制度 六、考勤制度 七、请假制度 八、人事考核制度 九、奖惩制度 十、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十一、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十二、值班工作制度 十三、临床用血计划申报登记制度十四、配输血查对制度 1 十五、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的复查与核对制度十六、血液储存、发放、临床输血和血液报废制度 十七、血液质量监测制度 十八、仪器设备认购、验收、使用管理、保养、维修及报废制度 十九、试剂的认购与入库、领用制度二十、计量管理制度 二十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二十二、方便病人配合临床制度二十三、科学合理用血制度 二十四、紧急用血制度 二十五、输血治疗知情同意制度二十六、各种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二十七、库房管理制度 二十八、档案保管制度 二十九、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和回报制度三十、交接班制度 三十一、血液标本的留取接收保存制度三十二、实验室管理制度 第五节、岗位职责 一、输血科主任岗位职责 二、主任、副主任技师岗位职责三、主管技师职责 四、输血科技师岗位职责 五、输血科技士岗位职责 六、临床医师在用血时的职责 七、临床护士在用血时的职责 第二章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标准流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标准流程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直接关系着输血安全,检测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者的ABO 和RhD 血型测定,受血者的抗体筛选,受血者与献血者间的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建立本标准流程旨在规范输血前相容性试验采用的实验室检测程序,确保受血者的ABO 及RhD 血型抗原抗体与献血者的相容,确定受血者血清中是否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受血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是否有相对应的抗原抗体,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输血。 一、输血申请 (一)受血者信息资料核对 1.受血者既往检测相关信息资料的核对主要包括血型是否相符、既往是否存在抗体筛选阳性史、既往是否存在血液交叉匹配试验不合史等。 2.计算机或手工比对。 (二)输血前试验项目组合 1. 输血申请的作用作为整个输血相容性检测过程的第1 步,临床医师开据的《输血治疗申请单》具有双重作用—申请用血与申请相容性检测。 2.成分输血与检测组合拟输注血液成分决定相容性检测组合,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增加检测项目,不需要医师填写检测项目申请单,《输血申请单》以最终发出的相容性血液为最终结果。检测组合分别为: 1) 申请含有红细胞成分时的项目组合,包括受血者ABO 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抗体筛选,献血者ABO 血型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液主次侧交叉匹配试验。

2) 申请血浆时的项目组合,包括受血者ABO 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献血者ABO 血型反定型测定,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液次侧交 叉匹配试验。 3) 申请血小板时的项目组合,包括受血者ABO正反定型与RhD 血型测定,献血者ABO 血型反定型测定,受血者与献血者血小板血清学血液交叉匹配试验。 4) 受血者抗体筛选为阳性结果时,须做抗体鉴定,同时测定献血者该阳性抗体的对应抗原;抗原阴性的献血者与受血者血液做主次侧血液交叉匹配试验。 5) ABO 正反定型不符时,须做疑难血型鉴定( 含亚型) ,正定型增加抗-A1、抗-A,B 和抗-H 检测,反定型增加A2 细胞、O 细胞及自身细胞检测,确定血型后实施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相合或相容的血液输注。 3.建立应急输血的管理程序 1) 建立紧急情况下的配合性输注检测的管理程序,当临床需紧急用血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快速的输血前检测方法。 2) 建立紧急情况下的非同型输注的管理程序,当临床需紧急用血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输血前检测。 二、检测标本 (一)标本要求输血前试验的标本要求为血清标本或EDTA抗凝血标本。不同的检测试剂原则上按照试剂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要求。 (二)患者准备在采集标本前,对患者应采取适宜措施,避免影响标本质量的情况发生,包括: 1) 患者的生理状态、服用药物、饮食控制等; 2) 注意输注静脉营养液后<8 h、肝素抗凝等因素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二、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前,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 (一)严格核对《输血审批单》、《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要求字迹清楚、信息填写完整,联号相符,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等准确、一致;若联号不符或患者身份信息不一致,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二)认真检查血标本质量,确保血标本符合实验要求,要求实验用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且无溶血、无气泡、颜色正常、标本量充足;否则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三)复检患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要求复检血型与申请单上的血型一致,否则应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四)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在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还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五)根据患者的血型、申请输血种类和输血量,取相应库存血液进行ABO 血型和Rh(D)血型复检,要求复检血型与血袋上标注的血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且无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时,可以不考虑患者和库存血Rh(D)血型的一致性),否则应更换相符的库存血液进行复检,并通知和配合市血站纠正相关错误。 三、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时,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 (一)严格按照《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或简化操作程序。 (二)对急性溶血性贫血或烧伤患者的溶血标本,应在试验前、后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三)凡输注红细胞类血液制品、浓缩白细胞和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应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血浆类血液制品可以不要求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 (四)配血时,应采用能检查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和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同时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即盐水法+凝聚胺法,或盐水法+微柱凝胶法等。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规定 (讨论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就我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目的 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管理程序,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管理。 三、职责 (一)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二)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四、工作程序 (一)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 IQC作为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遵照实验室制定的室内控制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操作规程,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实验室常规工作中的批内,批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是对实验室检测的即时性评价。 (二)质控品来源 商品化质控品。 (三)技术要求 由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四)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 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

的质控品。 (五)实施质控的频次 鉴于输血相容性实验的特殊性,常规实验每天进行一次,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 (六)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等应相对固定。 (七)质控规则、有效性判断及失控的判断标准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3+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阳性细胞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2+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2+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交叉配血相容判定为阴性。阳性结果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结果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八)质控结果的记录 操作人员应按照质控登记表上的内容要求认真填写质控结果。 (九)质控品检测试验实验数据的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工作制度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岗位职责,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输血安全合理。 一、收到输血申请单及相应的血标本时,必须逐项核对:患 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和诊断、用 血日期及申请血量,并要求送标本者签字,若有不符,则拒收申请单及标本。 二、同时查看输血感染性疾病免疫标志物指标是否检测,如 未检测,及时通知科室采标本送检,并做好登记,在感 染性疾病免疫标志物送检化验单上注明送检日期及时 间。 三、ABO血型鉴定常规进行正反定型,并常规RH(D)定型; 交叉配血常规用盐水法和特殊介质法(卡式配血),按 卡式配血SOP认真操作,杜绝差错。

四、交叉配血和发血,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必须做到“双查双签”(领、发血双方)后,方可发出。 发血时认真核对,若血有异常一律不发出。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标本保存于冰箱内7天。 五、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相关资料按要求保存十年。 六、检测试剂的质量控制 1、通过国家认可的试剂才能使用,试剂应按规定的温度 保存。 2、抗血清和试剂细胞(除谱细胞)必须在每天使用前观 察外观并与相应的细胞和血清做阴、阳性对照,以检测其可靠性。 3、对每批抗血清必须进行入库前样本的检测来评估试剂 的质量。重点检测特异性、亲合力、效价,结果与本实验室所用技术吻合。 抗血清质量的最低标准: 抗血清试剂细 效价亲合力 胞 Anti-A A1 128 15s A2 64 30s

Anti-B B 128 15s Anti-D R1r* 16 60s 外观:无溶血、沉淀物和微粒或胶状 物,反应清晰。 *R1r是指基因型为CcDee的Rh阳性细胞。 试剂检测细胞质量的最低标准: A1细胞和B1细胞外观无明显的溶血和浑浊,特异性和灵敏度与抗A、抗B细胞反应清晰。 A细胞与抗-A、抗-A1反应凝集强度达3+-4+,与抗-B无反应。 B细胞与抗-B反应凝集强度达3+-4+,与抗-A、抗-A1无反应。 4、抗人球蛋白试剂每次实验前,外观无沉淀物、微粒或 胶状物,无溶血性。试验阴性结果需加入IgG致敏的红细胞能够检测出来,以此确定抗人球蛋白试剂的反应性。 5、生理盐水应每天试验前更换并外观检查无浑浊或颗粒, 每批检测pH值和溶血活性。 七、设备的质量控制 1、储血冰箱必须定期检测温度计的准确性、均衡性和报 警功能,必须每天记录温度,确保在控。 2、血清学试验专用离心机必须定期检测定时器和离心速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操作规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操作规程 目的】规范输血科各级检验人员室内质控操作程序,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 职责】输血科全体员工均遵守执行。 (一)ABO 、RhD血型室内质控操作规程检验原理】 选择已知型别的红细胞和血清,根据其与在用试剂标准血清:抗A、抗B、抗D、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及ABO血型抗原检测卡(微柱凝胶)阳性及阴性检测结果,通过每天或每批与待检标 本相同的试剂和方法进行检测,以监控实验室进行ABO、RhD血型检测过程中应用的试剂、设备 及实验流程,并评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主要试剂组成】 1. 质控品:样本1 A1 型RhD(+)红细胞 样本2 B 型RhD(+)红细胞 样本3 A 血清样本4 B 血清 样本5 O 型RhD(+)红细胞 样本6 RhD (- )红细胞 2.血型鉴定试剂: 标准血清:抗A,抗B,抗D ABO 血型反定型红细胞:Ac,Bc,Oc ABO 血型抗原检测卡(微柱凝胶)主要仪器】卡式专用离心机 检验方法】首先将质控品、标准血清及ABO血型反定型红细胞从冰箱取出后平衡至室温。操 作步骤按不同检验方法(平板法、试管法、微柱凝胶法)具体如下: 1.平板法:在玻片上(或纸片上)按表1 加样各1 滴(50ul ),混匀(直径约20mm大小),前后缓慢摇晃玻片,2 分钟左右肉眼判读结果,并记录。 2.试管法:取13 支(95mm× 12mm或75mm× 12mm)试管做好标记,按表1加样各1滴(50ul ),混匀,离心(离心速度和时间可以选择转速1000rpm时间1 分钟或转速3400rpm 时间15 秒), 判定结果,并记录。 表 1 平板法、试管法 ABO及 RhD 血型室内质控加样表 3. 柱凝胶法: 取4 张待检ABO血型抗原检测卡(微柱凝胶)做好标记。将样本1 分别加入第1 张卡的1-3 孔中各1滴(50ul ),将样本2分别加入第2张卡的1-3 孔中各1滴(50ul ),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程序性文件

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室内质控程序性文件 质量控制(QC):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法律约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质控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医院输血科所开展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也应该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 一、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 1、将控试剂盒和非商品化试剂检测结果的精密性。 2、监控试剂的批间变异。 3、证明检测结果可靠。 4、及时发现实验室常见误差,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 5、采用标准化的程序和优质试剂,实施良好实验室实践。 6、促进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 7、向顾客提供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 8、向审核方提供实验室运作的信息。 二、范围: 1、试剂质控:主要针对手工操作而言 1)、标准血清:抗-A、抗-B、抗-D。 2)、试剂红细胞:反定细胞、抗筛细胞。 3)、凝聚胺介质。 4)、抗人球蛋白试剂。 2、过程质控:针对试剂与反应体系整合在一起的实验所进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使用微柱凝胶介质进行的相关实验。包括: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血型鉴定等。 3、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质控品技术要求:1)、由生产商或试剂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操作。2)、自制或(第三方)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 三、质控规则: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2+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按高、低值设计,低值血清设置反应度为1+,高值设计在3+或以上,检测频次为每批次检测。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检测频次为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四、试验结果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5、对于在控结果与失控结果,操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填写室内质控登记表,所以质控数据应该按照实验室文件管理程序要求归档保存。 五、失控原因分析: 1、操作失误:主要是人为因素,如加样问题(漏加、错加等)、试剂及样本识别、误读 误判、个人操作技术缺陷(如:加样不准确、离心条件、操作不标准等)。 2、检测试剂:试剂批号变更所致,如:抗筛细胞谱的变换,试剂的预温情况。过期试剂 造成精确地和亲和力下降导致无法正确判读结果。试剂的性质与检测方法不匹配。

输血管理工作流程

输血管理工作流程临床用血申请流程

临床用血流程 一、一般病人用血流程: 1、输血前相关检查; 输血申请单、加盖公章的取血申请单及交叉配血血样送输血科; 2、 输血科配血后,临床医护人员凭取血单到输血科共同核对9项,3、双签名后发血; 4、两医护人员床旁核对9项后输血,做好相关记录; 血输完后,将血袋交回输血科(有不良反应的须填报不良反应回报、5 ;单) 6、输血科保留用后血袋1日后销毁。二、急诊病人用血流程: 1、临床医生电话通知输血科备血; 2、将输血申请单(右上角注明急症)、输血前传染病检查标本及交叉配血标本及时送输血科; 3、输血科配血后,电话通知临床医护人员取血; 4、临床医护人员凭取血单到输血科共同核对9项,双签名后发; 5、医护人员共同核对9项后双签名后发血; 6、两医护人员床旁核对9项后输血,做好相关记录; 7、血输完后,将血袋交回输血科(有不良反应的须填报不良反应回报单); 8、输血科保留用后血袋24小时后销毁。 (注:①输血前的九项检查内容:ALT、HBsAg、抗HBs抗体、HBeAg、抗HBe抗体、抗HBc抗体、HCV、HIV1/2、梅毒;②四单内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型检查申请单》、《交叉配血申请单》、《受血者输血前全套检查申请单》;③查对九项内容: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配血报告、血液). 输血操作管理流程。 注:如果班内未接到血源,书面、口头交班给下一班。通知医生,询问输血科固定电话及患者家属。

采集血标本的流程

注意点:根据检验目的与要求确定采集时间、方法和试管,并通知患者准备。1、根据医嘱采集标本,、落实双人核对检验项目、检验时间、试管、电子条形码上的科室、床号、姓名、年齡、2 住院号。标本容器准备:应根据真空采血对照表准备核对试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禁在正在输液或输血的肢体或针头、输液或输血穿刺点上方、3 皮管内采血标本,应在对侧肢体采血。、如同时采多个项目的标本,采血顺序:血培养→不含添加剂的试管→凝血标本管→其他4 标本管,需抗凝的试管拔出后按要求轻轻摇匀。。10 min.、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拔管后按压时间延长至5. 紧急用血流程 经治医师首先为患者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最好静脉插管,通过该插管采集供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病毒筛查试验用的血标本,并同时通知输血科做好紧急用血准备。 输血科在确认库存血液不足时,立即与采供血机构联系,说明哪种血液不能满足紧急输血的需要。如果有多名医护人员处理多名伤员,此时应指定1名医师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输血科联络。每个患者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应清楚地标明患者姓名和唯一性病案号。若无法识别患者(如患者昏迷),可在病案号的基础上加紧急入院号(如01号、02号……),避免在确认受血者身份和粘贴血标本标签时出错。 如果在短时间内发出另外一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应使用与第一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上相同的标识编号,以便输血科技术人员确认处理的是同一名患者。 急性失血患者如经液体复苏后收缩压能维持在10.66kPa(80mmHg)左右可暂不输血,因为患者维持在许可的低血压状态可减缓出血,防止在伤口处形成的一个不结实的止血血栓被血流冲走。对于低血压急需手术的患者应尽快送手术室。 特别紧急情况下,需要紧急同型输血时,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标明血液需求的紧急程度,并统一特定用语表达的含义:“火急”:10~15min以内;“紧急”:30min以内。申请单连同血标本快速送达输血科。血液输用后,经治科室应尽快到医务处审批补办相关手续。 输血科在接到《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血标本后,如病情“火急”且不知患者血型情况下,应在10~15min内发出第一袋未经交叉配血的O型悬浮红细胞(O型红细胞必须正反定型相符),并在血袋上标明发血时尚未完成交叉配血试验。此后,应尽快鉴定供、受者血型并根据临床输血需要,发出经交叉配血主侧相合的同型悬浮红细胞。但在未知患者RhD血型的情况下,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或未成年女性不轻易发给RhD阳性O型红细胞。病情“紧急”应在30min内完成正反定型及凝聚胺法主侧配血。 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不能输注全血,只能输注红细胞。红细胞只要求主侧配血相合,次侧配血不作要求。输注前要与患者或其亲属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说明利弊。血浆和冷沉淀可以相容性输注。 若已输入大量0型红细胞成分后,能否输注与患者同型的血液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当患者原ABO 血型的红细胞与新采集的患者血标本血清相合时,可以输注与患者原血型同型的血液(在改输原同型的血液时,须更换输血器)。若交叉配血试验由于ABO抗体所致不合时,则应继续输注0型红细胞。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规定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规 定与程序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1.为规范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和程序,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2.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前,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严格核对《输血审批单》、《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要求字迹清楚、信息填写完整,联号相符,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等准确、一致;若联号不符或患者身份信息不一致,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认真检查血标本质量,确保血标本符合实验要求,要求实验用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且无溶血、无气泡、颜色正常、标本量充足;否则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复检患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要求复检血型与申请单上的血型一致,否则应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在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还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根据患者的血型、申请输血种类和输血量,取相应库存血液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复检,要求复检血型与血袋上标注的血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且无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时,可以不考虑患者和库存血Rh(D)血型的一致性),否则应更换相符的库存血液进行复检,并通知和配合市血站纠正相关错误。 3.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时,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严格按照《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或简化操作程序。 .对急性溶血性贫血或烧伤患者的溶血标本,应在试验前、后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室内质程序性文件

质量控制(QC):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质控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医院输血科所开展的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也应该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 一、实施质量控制的目的: 1、将控试剂盒和非商品化试剂检测结果的精密性。 2、监控试剂的批间变异。 3、证明检测结果可靠。 4、及时发现实验室常见误差,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 5、采用标准化的程序和优质试剂,实施良好实验室实践。 6、促进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 7、向顾客提供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 8、向审核方提供实验室运作的信息。 二、范围: l、试剂质控:主要针对手工操作而言 1)、标准血清:抗-A、抗一B、抗-D。 2)、试剂红细胞:反定细胞、抗筛细胞。 3)、凝聚胺介质。 4)、抗人球蛋白试剂。 2、过程质控:针对试剂与反应体系整合在起的实验所进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使用微柱凝胶介质进行的相关实验。包括: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血型鉴定等。 3、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质控品技术要求: 1)、由生产商或试剂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2)、自制或(第三方)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 三、质控规则: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2+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检测频次建议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按高、低值设计,低值血清设置反应度为1+,高值设计在3+或以上,检测频次为每批次检测。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检测频次为为每天工作人员开始检测工作前时。 四、试验结果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0C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5、对于在控结果与失控结果,操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填写室内质控登记表,所有质控数据应该按照实验室文件管理程序要求归档保存。 五、失控原因分析: 1、操作失误:主要是人为因素,如加样问题(漏加、错加等)、试剂及样本识别、误读误判。个人操作技术缺陷(如:加样不准确、离心条件、操作不标准等)。 2、检测试剂:试剂批号变更所致,如:抗筛细胞谱的变换,试剂的预温情况。过期试剂造成精确地和亲和力下降导致无法正确判读结果。试剂的性质与检测方法不匹配。 3、质控品失效:有效期失效、保存不当、操作或意外污染。 六、质控结果失控后的处理: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就我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目的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三、职责 (一)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二)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四、工作程序 (一)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IQC作为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遵照实验室制定的室内控制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操作规程,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实验室常规工作中的批内,批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是对实验室检测的即时性评价。

(二)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 (三)技术要求由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四)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五)实施质控的频次鉴于输血相容性实验的特殊性,常规实验每天进行一次,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六)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等应相对固定。(七)质控规则、有效性判断及失控的判断标准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3+为最低检出标准。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阳性细胞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2+为最低检出标准。凝集强度低于2+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设置3+为最低检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规定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规 定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1.为规范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和程序,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2.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前,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 2.1.严格核对《输血审批单》、《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要求字迹清楚、信息填写完整,联号相符,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等准确、一致;若联号不符或患者身份信息不一致,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2.2.认真检查血标本质量,确保血标本符合实验要求,要求实验用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且无溶血、无气泡、颜色正常、标本量充足;否则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2.3.复检患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要求复检血型与申请单上的血型一致,否则应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2.4.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在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还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2.5.根据患者的血型、申请输血种类和输血量,取相应库存血液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复检,要求复检血型与血袋上标注的血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且无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时,可以不考虑患者和库存血Rh(D)血型的一致性),否则应更换相符的库存血液进行复检,并通知和配合市血站纠正相关错误。 3.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时,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 3.1.严格按照《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或简化操作程序。 3.2.对急性溶血性贫血或烧伤患者的溶血标本,应在试验前、后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3.3.凡输注红细胞类血液制品、浓缩白细胞和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应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血浆类血液制品可以不要求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 3.4.配血时,应采用能检查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和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同时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即盐水法+凝聚胺法,或盐水法+微柱凝胶法等。 3.5.配血不合时,应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还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3.6.日常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应由双人负责,互相核对,只有操作相符时,方可发布报告;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应进行复核,复核相符时,方可发布报告。

输血相容性检测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流程

输血相容性检测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流程 1目的 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管理程序,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试验室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适量标准。 2使用范围 使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管理。 3职责 3.1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3.2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4 工作程序 4.1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第三方实验室提供或实验室自制质控品。 4.2技术要求 4.2.1由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抗原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 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4.2.2自制质控品,必须经本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排除 冷凝集、自身抗体、异常蛋白干扰等情况。 4.3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 4.3.1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进行检 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4.3.2.自制质控品: 4.3.2.1抗凝全血标本:未经其它处理,参照红细胞保存期,使用前同样检验外观,排除 溶血、细菌污染等情况。 4.3.2.2红细胞溶血:经盐水或其它缓冲液处理,一般当天使用。 4.3.2.3稀释后抗血清:4℃保存,根据需要量按月配置,使用前检验是否存在颜色变化及 细菌污染等。 4.4实施质控的频次:常规实验应该在每天实验开始进行,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 做质控实验,特殊实验应在每次实验前进行。 4.5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 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及室内温度、环境均应相对固定。 4.6质控品选择基本要求:每次质控试验应至少选择一个阳性对照质控品,一个阴性对照 质控品。质控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前需认真阅读《输血科血型血清学质控品在库状态登记表》,选择符合要求的质控品 4.7过程控制 4.7.1ABO、RhD血型鉴定(全自动微柱凝胶) 4.7.1.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1.2要求1个标本A型,1个标本B型。 4.7.1.3同时,两个标本RhD不同型,即一阴一阳。 4.7.2不规则抗体筛查(全自动微柱凝胶) 4.7.2.1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 4.7.2.2一个不含有不规则抗体,一个含有已知其类型的不规则抗体。 4.7.2.3可以使用商品化质控品,也可以使用自制质控品,因为只使用血浆或血清便于保 存,可以使用自制标化IgG抗D。 4.7.3交叉配血实验(全自动微柱凝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