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经典条文

中医综合经典条文
中医综合经典条文

考点

2014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总结

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阴阳的基本概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

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

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

加、夜甚 ,,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

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

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

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

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

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

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

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

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

所说:“春日浮” ,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

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

是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

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

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

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

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

阴阳对立制约

的含义

2010-1/2003-1/1997-1/1992-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

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

制约(消长平衡)】

阳。”

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1

/

1

1 2

1

4

·

考点经典原文历年真题2002-2/1996-127 下列治法,均以阴阳对立制约为依据:【①寒者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

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 ,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

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阳气盛极,阴

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

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

一年。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热之,热者寒之;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③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2007-1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了:【阴阳对立制约】

1990-79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阳互根互用

的含义

2007-2 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

也”。

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

根互

用】

2005-14

在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

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药,此为:【阳中求阴】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

1991-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

阴成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

阳” 。

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

2008-3/1995-2/1994-128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

论依据是:【阴阳互根互用】

不竭。”

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

说: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

阴2009-2/2006-2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阳互根互用】

2004-2 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

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2

/

1

1

2

1

4

·

考点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阴阳相互转化

的含义

阴阳偏盛偏衰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1997-99 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 1997-100 以阴

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1993-99 气和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的互根和互用关系】

1993-100 寒和热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的互根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亟(ji) 也;阳者,卫外

而为固也”

《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

此阴阳之变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

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阴阳对立制约)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2000-14/1998-14/1997-13/1990-3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

指【阳病治阴】

1999-1/ 1995-1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阳虚阴《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

盛】

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1999-13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阴病治阳】

1994-1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是指:【以滋阴制阳而调整

阴阳】

2002-3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

治疗法则,是指:【阳中求阴,阴气得复】

3/11

2014 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考点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五行的制化和

乘侮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

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2010-81 根据五行归类,肺之变动为:【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

肝,,, 2010-82 根据五行归类,脾之变动为:【哕】

在变动为握(抽搐,为筋的病象)。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2001-75 脾之变动为:【哕】

生心, ,, 在变动为忧(言语吞吐,反复不

定)。中央生湿,湿生土,2001-76 心之变动为:【忧】

土生甘,甘生脾, ,, 在变动为哕(干呕)。西方生燥,燥生金,金2000-73/1996-73 肝之变动为:【握】

生辛,辛生肺, ,, 在变动为咳(肺气上

逆)。北方生寒,寒生水,2000-74/1996-74 肾之变动为:【栗】

水生咸,咸生肾, ,, 在变动为栗(战栗)。”1999-3

在五脏变动中,正确的描述

为:【①肝之变动为握;②心之

变动为忧;③脾之变动为哕;④肺之变动为咳;⑤肾之变动为栗】《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

2008-4/2001-121/1994-1五行相乘,是指:【①气有余则制己所胜;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是对五行相乘

②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与相侮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很好说明。

2003-2 五行相侮,是指:【气有余则侮其所不胜】

五行学说认为,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

2007-3 《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病情较重,如清·徐大椿《难经经释》说:“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

侮】

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

甚。”按相克规

2006-3 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如《难

势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

2005-3

《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 ,是

指:

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

【母病及子】

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 ,, 喜

伤心,恐胜喜 ,,

思伤脾,怒胜思 ,, 忧伤肺,喜胜忧 ,, 恐伤肾,思胜

恐”。这就是2000-2 在情志相胜的关系中,正确的描述为:【①悲胜怒;②怒胜

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思;③思胜恐;④恐胜喜;⑤喜胜忧】

4

/

1

1

2

1

4

·

考点

心的主要生理

功能

肺的主要生理

功能

脾的主要生理

功能

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

1995-75 心为:【生之本】

1995-76 肝为:【罢极之本】

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

也”。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

也”。

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

开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

1995-10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

于:【心主神志】

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

悲”。

2006-5

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

休”

、“不足则

悲”

相关的是:【心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

《灵枢·本神》:“故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

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胆者,

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

2009-82 肺为:【相傅之官】

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

焉” 。

《素问·痿论》说:“肺者,脏之长也” ;《灵枢·九针论》说:“肺

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说明饮食中的营养

2005-106 《素问·厥论》所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的含义物质的吸收,全赖脾的转输与散精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

是:【①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②脾能转输水谷精微;③脾气散

精,

食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脾为胃行

上归于肺】其津液的过程。

5

/

1

1

2

1

4

·

考点

肝的主要生理

功能

肾的主要生理

功能

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

气之

1995-75 心为:【生之本】

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

1995-76 肝为:【罢极之本】

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

上,

使人薄厥。”肝的升发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气的下降就

不2004-9/1996-7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气逆】

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可以导致猝然昏不知

人,2001-8

产生“薄厥”的病因,多

是:【大怒】

称为“气厥” 。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

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

也”。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

精,精

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

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2007-7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

目,

其中肝之精气上注于:【黑

眼】

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学说,

为眼

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气由未盛到逐渐充盛,由充盛到逐

渐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

1995-5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丈夫五八”在生理上的表

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

是:【肾气衰,发堕齿槁】

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

七,

1992-4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丈夫七八”在生理上的表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

现是:【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

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

气溢泻,阴阳和,故

能有子。三八,肾气

平均,筋骨劲强,故

真牙

6

/

1

1

2

1

4

·

考点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三焦的生理功

能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

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跗肿者,聚水而生病

也。”尿液

2003-6

《内经》所谓“肾者,胃之关

也”

,主要是指:【肾气的

的生成和排泄,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如果肾中精气的化作

用】

蒸腾气化失常,则既可引起关门不利,小便代谢障碍而发生尿少、

1995-4 “肾者,胃之关也”主要针对:【肾主宰水液代谢的作用】水肿等病理现象,同时又可引起气不化水,而发生小便清长、尿量

大量增多等病理现象。

2003-71 《医贯》的命门论点是:【“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说】

2003-72 《景岳全书》的命门论点是:【命门为“水火之宅”

说】

1998-73/1991-73 《难经》关于命门的论点

是:【左肾右命门说】

1998-74/1991-74 《内经》关于命门的论点

是:

【“命门者,目

也”

说】

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

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

作焉”。因此,无论是肾气虚衰,摄纳无权,气浮于上,还是肺气久2002-7 “肾为气之根”主要指:【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沉】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气的纳气功能失常。肾的纳气功能,实

际上就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

现。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

焉”。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

2005-108/2001-122 三焦主持诸气的生理功

能,

其确切内涵是:

【①

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元气,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难

经· 三为升降出入之通道;②为气化的场所;③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

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腑】

7

/

1

1

2

1

4

·

考点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

特点

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

表现

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也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这

里所说的“三气” ,是指宗气、营气和卫气)。但是为原气之别使不

是三焦的功能。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

胱,是

孤之府也。”明·张介宾等医家将其附会为分布于胸腹腔的包容

五脏1992-73/1998-75 三焦为:【孤

府】

六腑的一个“大府” ,并因其大而称之为“孤府” 。《素问·脉要精微

1992-74/1998-76 脉为:【血之

府】

论》说:“脉者,血之府也” ,“头者,精明之府也” 。《灵枢·本输》

说:“胆者,中精之府。”《本草纲目》说:“脑为元神之

府。”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 ,, ,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

血少,

2003-112 《内经》认为,寒邪入经,其性凝滞,

则:

【客于脉外

客于脉内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血少,客于脉内则气不通】

《素问·举痛论》说:“,,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

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 惊则气乱 ,, 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

藏。”

《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悲则

2010-11/2006-12 导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病

(情志因素)是:【惊(则气

乱)】

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

矣。

2007-12 《素问·举痛论》所说,导致“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

矣。”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得

食:【悲则气消】

《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2001-8

产生“薄厥”的病因,多

是:【大怒】

《素问·五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

则皮

2006-13 引起“肉胝皱而唇揭”病证的饮食偏嗜是:【多食酸】

2002-10

《素问·五藏生成》说“多食咸”

则:【脉凝泣而色变】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

2001-9 《素问·五藏生成》说“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即指五味偏嗜,脏气偏盛,导致“伤己所胜”

的病理变化。

1994-12

《素问·五藏生成》说“多食甘”

则:【骨痛而发落】

1991-7 《素问·五藏生成》说“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

8

/

1

1

2

1

4

·

考点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

风气内动的概念、形成原因

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2007-13

导致“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的因素

是:【味过于

甘】

2005-11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脾气不濡,《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

过胃气乃厚】

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2003-12 《内经》所说“味过于辛”则:

【筋脉沮弛,精神乃

央】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2000-10

“味过于酸” ,则:【肝气以津,脾气乃

绝】

精神乃央。”1999-11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1992-13/1998-10 《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说:“味过于甘”

则:【心

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实的病机:邪气盛则实;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临证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体内阳气变动

有多

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

2007-154/2000-11/1998-11/1997-

12/1991-8 《临证指南医案》指生风等。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体内阳气之变动】

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2009-126 《灵枢·经脉》记载,经气“有余于胃”的临床表现是:

【①消谷善饥;②溺色黄】

《灵枢·经脉》在论述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虚实时所说:“气盛则身以

2004-8 《灵枢·经脉》所载“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此

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

为何经之别的病变:【足阳明胃经】

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又说:“ 足阳明之别 ,, 实则狂癫,虚则足

2002-11 《灵枢·经脉》说何经“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足

不收,胫枯。”

阳明胃经】

2001-12/1997-9/1991-9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是哪一经的表现:

9

/

1

1 2

1

4

·

考点

经络气血衰竭的概念及病理

表现

脏腑病机的概

既病防变

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

应范围

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足阳明胃经】

《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

色2005-12 临证所见“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其病机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是:【少阴之脉终结】

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木动作,2002-12 《素问·诊要经终论》载,临床见“戴眼,反折,瘛疭,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其色白,绝汗乃出” ,为何经气血衰竭:【太阳之脉】

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1998-77/1994-76

足少阳之脉终绝,可见:【耳聋,百节皆纵,

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睘绝系】

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1998-78/1994-75

太阴之脉终觉,可见:【腹胀闭,不得息,善

噫,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善呕】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

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喷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七十七难》说:“上

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1999-76 “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治未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

1992-78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属

于:【既病防变】

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2010-14 阴病治阳的具体应用是:【诸热之而寒者,应益火之

源】

2009-13/2000-14/1998-14/1997-13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唐·王冰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阳病治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阳病治

阴”

;“诸热之而寒者,

2006-110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②

之阳,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称之为“阴病治阳” 。火之源,以消阴翳;③阴中求阳,阳中求阴;④虚则补之】

1999-13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阴病治阳】

1994-13 “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是指:【以滋阴制阳而调

10/11

2 0 1 4年考研《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

考点

因时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因地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整阴

阳】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中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

2002-3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

竭”

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的治疗法则,是指:【阳中求阴,阴气得复】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

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2009-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调整阴阳的具体应

用,“其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高者”的治法是:【因而越之】

而发之;其懔悍者,按而收

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

2007-15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调整阴阳的具体应

用,“其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

乡。”有邪者”应:【渍形以为汗】

2008-2 治疗暑季感冒常配伍芳香化浊药,体现的治则是:【因时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

宜】

1999-75 “用温远温、用寒远寒”属于:【因时制宜】

远热。食宜同法。”

1993-10 “用寒远寒”是指:【气候寒冷慎用寒药】

1992-77 “用热远热、用凉远凉”属于:【因时制宜】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

气热。”

2008-14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是

指: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散其外寒,清其里热】

温之。所谓同病异治

也。”

2005-79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西北之气,散而寒

之”,体现

《素问· 异法方宜论》说:“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

曰: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地势使然也。”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14、“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1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又称月事、月水、月信。 16、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17、妊娠:是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妊娠的开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妊娠的结束。 18、预产期: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加14)。 19、分娩的四期:第一产程,自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一段时间。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一段时间。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一段时间,第四产程,胎盘娩出至产后4小时。 20、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 21、恶露:产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2、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 方解

血府逐瘀汤 【方剂歌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方解】: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 愈。 【配方组成】: 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 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 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 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四物汤 【方剂歌诀】: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方解】: 方中以熟地黄滋肾补血,以养胞宫,用为主药;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亦虚,故辅以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再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畅通之血,使补而不滞,营血调和,均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具有补血调血的作用,故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尤为多用。 【配方组成】: 熟地黄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使用方法】: 为粗未,每服三钱,水煎,空腹热服。功效:补血调血。 【功效和作用】: 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舌淡、脉细者。 【临床应用】: 1.本方证兼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以补血生气,可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以湿养血脉;血虚有热加黄苓、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热凉血;欲其行血,则以白芍易赤芍;欲其止血,则去川芎加入阿胶、棕榈炭等。? 2.血虚血滞痛经,而见月经血淡,经行不畅,少腹作痛,可加香附,延胡索以行气解郁调经止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2007年8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敏如。 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病理研究:

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最终版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题 一、单选题 1.《素问·厥论》中的厥证是指:E A.气机逆乱 B.清窍阻塞 C.突然昏倒 D.不省人事 E.以上均是 2.《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__。”D A.五证 B.五盛 C.五症 D.五实 E.五候 3.《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偏氵且”是指:A A.偏身出汗 B.偏瘫 C.偏身无力 D.偏枯 E.以上均不是 4.《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__。” B A.风痹 B.行痹 C.着痹 D.痛痹 E.麻痹 5.因暴怒等精神刺激,致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猝然厥逆、头痛、眩仆等,《内经》称此证为:D A.煎厥 B.大厥 C.暴厥 D.薄厥 E.昏厥 6.冬伤于寒,春必__病。D A.寒 B.凉 C.热 D.温 E.发 7.“阴搏阳别”,见《素问·阴阳别论》,为脉象的一种,多见于:A A.妊娠 B.阴阳两虚 C.阴阳离决 D.亡阴亡阳 E.阴阳失调 8.《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有__则生,无__则死。” C A.神 B.气 C.胃 D.命 E.根 9.《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__者昌,失__者亡。”A A.神 B.气 C.胃 D.命 E.根 10.《内经》说:“治病必察其下。”其中的“下”是指:E A.下身 B.下体 C.下部 D.下阴E.二便 1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__病者,上行极而下;__病者,下行极而上”。A A.阳阴 B.阴阳 C.上下D.下上 E.表里 12.《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清气大来,燥气胜也,风木受邪,__病生焉。”D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3.《素问·五行运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__。”E A.风 B.热 C.火 D.燥 E.暑 14.《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__先受之。” B A.上 B.下 C.表 D.里 E.脾 15.《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__先受之。” A A.上 B.下 C.表 D.里 E.肺 16.《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其中的“阴气”是指:A A.脏气 B.腑气 C.阴血 D.津液 E.精血 17.《灵枢·五味篇》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__”。E A.心 B.肺 C.肾 D.脾 E.胃 18.根据《内经》,“净府”是指:E A.干净的脏腑 B.清净脏腑 C.通利小便 D.疏泄膀胱 E.膀胱 19.根据《灵枢·本输篇》,“中精之腑”是指:B A.胃 B.胆 C.大肠 D.小肠 E.膀胱 20.根据《内经》,“精明之府”是指:E A.肾 B.脑 C.髓 D.目 E.头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中医妇科方剂歌诀(修改稿)

附篇 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师,基本上要掌握妇科常用方剂50首。为了帮助学者掌握妇科方面的方剂,我们选编了50首较常用的方剂,其中不乏夏桂成验方。凡在妇科进修或学习者,均需背熟,以资考核,并为临床应用。为此把它编成歌诀,以备背诵,并增功用、主治、方义、简释,以供背诵时参考。 目录 1. 先期汤 27. 血府逐瘀汤 2. 奇效四物汤 28. 逐瘀止崩汤 3. 清经散 29. 加味失笑散 4. 清热固经汤 30. 琥珀散(附:脱膜散) > 5. 保阴煎 31. 折冲饮 6. 倒经汤 32. 脱花煎 7. 益肾通经汤 33. 红藤败酱散 8. 抑肝和胃饮 34. 苍附导痰丸 9. 橘皮竹茹汤35. 启宫丸 10. 羚羊角散36. 全生白术散 11. 清魂散37. 千金鲤鱼汤 12. 侧柏樗皮丸38. 完带汤 【 13. 易黄汤39. 健固汤 14. 清心滋肾汤40. 两地汤 15. 温经汤41. 胶艾汤 16. 温经摄血汤42. 滋肾生肝饮 17. 过期饮43. 滋水清肝饮 18. 补肾促排卵汤44. 二仙汤 19. 开郁种玉汤45. 定经汤 20. 加味乌药汤46. 调肝汤 ! 21. 紫苏饮47. 毓麟珠 22. 天仙藤散48. 泰山磐石散 23. 泽兰汤49. 保产无忧散

24. 免怀汤50. 通乳丹 25. 佛手散51. 下乳涌泉散 26. 生化汤 1. 先期汤《女科证治准绳》 先期汤中用胶艾,三黄香附知母良; ! 先期量多血热尝,凉血固经效力强。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 主治:血热之月经先期量多。 方解:黄芩、黄柏、黄连、生地、知母清热凉营,当归、芍药、阿胶、甘草养血止血,香附调气,川芎调血,更加艾叶反佐,以免苦寒留瘀。 2. 奇效四物汤《校注妇人良方》 奇效方中用四物,胶艾黄芩共加入; 妇人崩中属血热,清热止血有奇功。 功用:清热养阴止血。 { 主治: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方解:四物汤养血,黄芩、阿胶清热养阴止血,艾叶反佐,用量宜小,以此配合,主要是清血中之火而达到止血之目的。 3.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清经散中黄柏用,青蒿茯苓与白芍; 熟地丹皮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宜。 功用:滋水清火。 主治:水火俱旺经行先期量多。 方解:丹皮、青蒿、黄柏清热凉血泻火,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生水,白芍敛阴,茯苓渗水宁心,总使火泻而水不伤。 @ 4.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清经固经用栀芩,二地龟胶甘草需; 地榆棕藕及牡蛎,清热滋阴止血进。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崩症。 方解:该方系以李氏固经丸发展而来,方中生地、生藕节、生甘草、黄芩、焦山栀、地骨皮清热凉血,炙龟板、牡蛎、阿胶滋阴固经,陈棕炭、地榆固经止血。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一本通:女性生殖系统所患的疾病才叫妇科疾病。妇科疾病的种类可分很多种,常见的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疾病、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等。女性从青年期开始,就应该懂得月经、生育、妊娠、分娩、绝经等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某些妇产科疾病的发生。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

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医四大经典试卷B详解

中医经典大赛考试(B)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妇女月经形成最主要的因素是: ( B ) A.肾气充盛 B.太冲脉盛 C.年龄二七 D.脾胃强盛 2. “背者,胸中之府”,胸中指的是( A ) A.心肺 B. 胸腔 C. 肺 D. 脏腑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求于本”的“本”是指:( D ) A.病因 B.病机 C.病性 D.阴阳 4.《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十二脏腑的功能取决于何脏腑?( D ) A.肝 B.心 C.肾 D.胆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壮火”能够:( A ) A.散气 B.生气 C.耗津 D.耗血 6.《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生理功能是:( C ) A.生之本,神之变也 B.为五藏六府之大主 C.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D.主身之血脉 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膻中”是指( A ) A心包络 B上气海部位C下气海部位 D气海穴 8.《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中“变化”是指:( D ) A水谷变化为精气 B.糟粕变化成形 C.大肠为小肠中的水谷而变化 D.食化而变粪 9.《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小肠是:( C ) A.中渎之官 B.传道之官 C.受盛之官D决渎之官 1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多少度?( D ) A.二十五度 B.三十五度 C.四十五度 D.五十度 11.《灵枢?决气》所述,脉的作用是( D ) A.熏肤充身泽毛 B.宣五谷味 C.补益脑髓 D.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12.《素问?举痛论》所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的见症是:( D ) A.喘动应手 B.宿昔成积 C.痛甚不可按 D.按之痛止 13."根据《素问?举痛论》的内容,“痛甚不可按”是因寒邪侵入导致( D ) A.小络急引 B.脉不通 C.脉泣血虚 D. 脉充大而血气乱 14.根据《素问?举痛论》的内容,“按之而痛止”是因寒邪客于:( B ) A.夹脊之脉 B.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的小络中 C. 肌表的经脉中 D.背俞之脉 15.据《素问?痿论》所述,痿蹙最主要是由于什么病机所致?( D ) A.肝热筋枯 B.脾热肉枯 C.心热脉痿 D.肺热叶焦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飧泄”的含义是( D ) A. 腹泻如水 B. 肠鸣泄泻 C. 下利不爽 D.下利完谷不化 17. 根据《素问·举痛论》原文,引起“呕血及飧泄”的原因是( B ) A.寒 B.怒 C.思 D.热 18.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倾视深”是哪一府精气将夺(D ) A.胸中之府 B.血之府 C.髓之府 D.精明之府 19.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治法( D ) A. 热的症状者用四逆汤 B. 寒的症状者用白虎、承气辈 C. 腹胀用四君子汤 D. 火旺用知柏地黄丸 20.桂枝汤服法中指出,服药后,“啜热稀粥”,其意在( A ) A.助药力以发汗,以散风寒之邪 B.防止发汗太过,以伤阴液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演示教学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 学习意义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意义 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匦要略》、《瘟病条辨》吗?当然不是!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瘟病条辨》吗?也不是!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称《金匦》)两部分,是医圣张仲景论外感和内伤杂病的千古不易之中医名典,首次详辨证、药方,为后世医家承袭经方的开山之作,堪称经典。要将一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学习无可厚非,但是根据内容却要分为两部书未免牵强。 世医(指中医)皆知药王真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而习惯上都统称为《千金方》。这是一个道理,何独内容尚有重复的《要方》和《翼方》尚可合成《千金》一部,而内容各异又互为补充的系统著作却要被拆开称为两大经典?这点于常理不合,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逻辑。 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士应该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已然言明《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作品而已。 再有,《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难经》丰富和发挥、扩充了《内经》的理论,成就了中医解剖学的雏形;千百年来这两大著作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这两个著作并没有合而为一,却被今人只挑了《内经》,这比起前面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形成了巨大的思维方式反差,更不符合逻辑!如果说后世的中医根本就没有用到《难经》知识尚可说得过去,但事实是上《难经》也是后世医家引经据典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怎么解释呢? 更有,中医的内容除了诊断辨证施治等,还有重要的一环:药物!无独有偶,《神农本草经》正是中医最早时期的最佳药学专著,正是它让古中医有了完整的体系,如果这不算经典,算什么? 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担纲此任的著作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以前的四部经典正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著作。

中医妇科学题库

妇科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胞宫的古称 A.子宫 B.子脏 C.子处 D.血处 E.血脏 答案:1.D2.孕初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 A.垢胎 B.避年 C.漏胎 D.季经 E.居经 答案:2.A 3.胞宫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都不是 E.三者都是 答案:3.C 4.胞络属()络于胞中,胞脉者系于() A.脾、肝 B.心、肾 C.脾、肾 D.心、肝 E.督、带 答案:4.B 5.《达生编》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A.忍、休息、慢临盆 B.睡、忍痛、慢临盆 C.休息、忍痛、临盆 D.睡觉、勿慌、临盆 E.睡觉、忍耐、临盆 答案:5.B 6.关于“天癸”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天癸是一种阴精 B.肾气盛才能天癸至 C.先有天癸后有月经 D.天癸男女都有 E.天癸就是月经 答案:6.E 7.性成熟期一般自 A.14岁左右开始 B.16岁左右开始 C.18岁左右开始 D.19岁左右开始 E.21岁左右开始 答案:7.C 8.妇女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经带孕产乳 B.经带胎产 C.经带产乳 D.经孕产乳 E.经孕胎产 答案:8.A9.为中医妇科学奠 定了生理病理和治疗理论基 础的医学著作是 A.《胎产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妇人良方大全》 答案:9.C 10.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 A.4cm×3cm×3cm B.4cm×2cm×1cm C.4cm×3cm×1cm D.4cm×3cm×2cm E.4cm×2cm×1cm 答案:10.C 11.预产期的日期计算应从 A.末次性生活算起 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 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 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 答案:11.B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月经周期28~30天 C.经期为3~7天 D.初潮约14岁 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12.E 13.身体无病而月经2个月1 次者称 A.季经 B.并月 C.漏胎 D.垢胎 E.避年 答案:13.B 14.成年子宫体与宫颈的比 例是 A.3∶1 B.1∶2 C.1∶1 D.3∶2 E.2∶1 答案:14.E15.关于妊娠下列 错误的是 A.月经停止来潮 B.脉象滑疾流利 C.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D.孕4,5个月后,可挤出少 量乳汁 E.孕4个月后在耻骨上方可 扪及宫底 答案:15.E 16.生活所伤导致妇科病不 包括 A.跌扑损伤 B.劳逸失常 C.内伤七情 D.房劳多产 E.饮食不节 答案:16.C17.妇科疾病的主 要病机错误的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病变 E.外感六淫 答案:17.E 18.关于新产后和哺乳期的 生理特点错误的是 A.顺产后30分钟可开始哺 乳 B.生理性闭经 C.下腹轻微阵痛 D.有血性恶露排出,1个月 左右干净 E.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 等 答案:18.D 19.自然流产后阴道排出的 血液称 A.崩漏 B.经漏 C.恶露 D.赤带 E.胎漏

中医妇科学证型和常用方剂

中医妇科学方剂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证 1.1.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斟。 1.1.2肾气虚证:固阴煎 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兼; 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 1.2血热证 1.2.1阳盛血热症:清经散 水火太旺清经散,地骨白芍茯苓丹; 熟地青蒿黄柏并,先期量多服之安。 1.2.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 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 1.2.3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中归苓芍,柴胡白术加甘草; 薄荷生姜加少许,丹栀解郁疗效好。 2.月经后期 2.1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 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2.2血虚证: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用山药,山萸熟地加枸杞; 当归杜仲人参草,滋补肝肾益血气。 2.3血寒症 2.3.1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2.3.2实寒症: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 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2.4气滞证:乌药汤 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肝郁证:逍遥散 3.2肾虚证:固阴煎 3.3肝郁肾虚:定经汤 定经汤用归地芍,菟丝茯苓及山药; 柴胡芥穗疏肝气,月经无定期之好。 4月经过多 4.1气虚证:举元煎 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 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4.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芍药续断行; 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4.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失效蒲黄五灵同,祛瘀止痛建奇功。 5.月经过少 5.1肾虚证:归肾丸 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 三补茯苓当归合,调经益肾治同源。 5.2血虚证:滋血汤 滋血汤中含四物,参芪茯苓山药入。 5.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 5.4痰湿证:苍附导痰汤 仓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 川芎神曲枳壳当,痰浊经闭此方商。 6.经期延长 6.1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6.2血热证 6.2.1虚热证:两地汤 6.2.2湿热证:固经丸 固经丸用椿根皮,芩柏归芍香附依; 滋阴清热起沉疴,崩中漏下此方宜。 6.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7经间期出血 7.1肾阴虚证:两地汤 7.2湿热证:清肝止琳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清肝止淋当归芍,生地丹柏大红枣; 黑豆牛膝香附配,亦可方中加阿胶。 7.3血瘀证:逐瘀止血汤 逐瘀止血生地黄,桃仁赤芍生大黄; 枳壳丹皮当归尾,龟板醋制共合方。 8崩漏 8.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 固本止崩熟地归,参术黑姜与黄芪; 血崩昏暗晕在地,急服此方解虚危。 8.2肾虚证 8.2.1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加减苁蓉菟丝子,熟地当归覆盆子; 艾叶寄生枸杞子,固冲止血益肾气。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2.带下:广义,泛指带脉以下之疾,狭义,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3.试胎:妊娠89月,腹中痛,痛病如产者。弄胎:妊娠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试产: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产而不产者。 4.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者,也称经水先期,经早,月经前期。月经后期: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者。 5.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衍期。 ):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或错后7天以上者,先后不定。也叫经乱,月经衍期。 5.月经过多: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 6.月经过少:月经周期规律,血量明显减少或时间缩短至1-2天,血量也少甚至点滴即止。 7.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 8.闭经:原发性是指女子年龄超过16岁,无月经来潮。继发性闭紧是指月经周期建立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之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 9.崩漏: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其突然大量出血叫崩中,日久淋漓不断叫漏下。 10.痛经: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11.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和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12.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 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 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 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 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 肤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13.经断复来:绝经后又出现阴 道出血。 14.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 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 状者。 15.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 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 至食入即吐。 16.妊娠腹痛:妊娠期间小腹疼 痛,反复发作。又称胞阻。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腔外着 床发育。 17.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 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 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 者。 18.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伴 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癥 者,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 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 者,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之 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2.特殊的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 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 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 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 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 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 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3.治崩三法:塞流:即是止血, 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辩证求因,审 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 段。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 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2.气虚: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1.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长生。 是肾-天癸-冲任-子宫相互调节, 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 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 果。肾主藏经,为藏经之脏。肾 在月经产生过程之中起着主导 作用。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 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 用。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在 天癸的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 气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 盛,并下注于子宫,使月经来潮。 脏腑之中,肝、脾、心、肺在月 经产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子宫逐渐发育,使月经开始来 潮,又在肝肾的调节下形成定期 藏泄的规律使月经一月一潮,依 期而至。综上所述,肾为主导, 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 物质与动力,通过冲任聚集脏腑 之音血,使血海满盈,并下达于 子宫,子宫藏泄有期,则月经按 时来潮。 4.为什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以 治肾虚为本?妇女在绝经前后, 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 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 能力降低甚至消失,此是妇女正 常生理衰退变化,但由于个体差 异,肾衰天癸竭的过程加剧或加 深,与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如 外界刺激等影响,使阴阳失却平 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而出现一 系列肾气渐衰的证侯。本病以肾 虚为主,可因偏于阴虚或阳虚或 阴阳两虚而出现不同证侯,并可 累积心、肝、脾。 7. 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或 不痛,以辩有无恶露阻滞;次审 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 衰;再审乳汁行不行和饮食多 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5.妊娠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妊娠 病的病因有素体虚弱,气血不足 或外感六淫或情志内伤,以及劳 役过度,房事不节,跌仆闪挫等。 其发病机理有三:一是孕后阴血 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 偏旺的生理状态。二是胎儿逐渐 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 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 理变化。三是素体脾胃虚弱,生 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 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至胎元 不固。 6.妊娠肿胀的孕期检查:双下肢 对称性水肿,临床上以“+”表 示其严重程度。踝部及小腿有明 显凹陷性水肿,经休息后不消退 者,以“+”表示;水肿延至大 腿,以“++”表示;“+++”指 水肿延及至外阴和腹部; “++++”指全身性水肿或伴腹 水者。 8.子宫脱垂程度的诊断:I度: 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 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 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未超出该 缘,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见到宫 颈。II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 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 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III度:宫颈及全部脱出至阴道 口。 9.带下产生的机理:带下为津液 之一种,由肾精所化生,是肾精 下润之液。肾精充盛之后,在肾 气和天癸的推动下,由任脉所 司,达于胞中,经督脉的温化, 带脉的约束,适量溢于阴道和阴 户,以润泽阴窍,并有助于阴阳 和合,两精相搏。 1.虚热: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阿 胶麦冬

中医四大经典题目及答案

. 《黄帝内经》试题 单选题 1、《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肝”的病证为( C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风掉眩 D.诸禁鼓傈,如丧神守 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D ) A.取之热 B.取之寒C取之阳 D.取之阴 3、《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哪一府精气将夺( D ) A.胸中之府 B.血之府 C.髓之府 D.肾之府 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肺”的病证为( D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躁狂越 D.诸气膹郁 5、《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B ) 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乱 6、《素问?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A ) A. 伤藏 B.伤上 C.伤下 D.伤脉 7、《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 C ) A.外感风寒 B.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之邪 C.外感热病的总称 D.外受寒邪 8、据《素问·痿论》所述,筋痿发生的脏腑在( B ) A.心 B.肝 C.脾 D.肺 9、下列治法除哪项外均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的治则( A ) A.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B.其下者,引而竭之 C.因其重而减之 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0、《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A ) A.气缓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11、《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病的最佳时间是( C ) A.夜半 B.日中 C.平旦 D.黄昏 12、某未婚女青年,形体瘦弱,头昏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唇舌甲色淡白五华,月经闭止数月,脉象细弱。对此闭经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的治疗当用下列何种方法( B ) A.通因通用 B.塞因塞用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13、《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心和则( B ) A.鼻能知香臭 B.舌能知五味 C.目能辨五色 D.口能知五谷 14、《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虚里”可测候( D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15、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治法( A ) A.寒的症状者用四逆汤 B.寒的症状者用白虎、承气辈 C.腹胀用四君子汤 D.火旺用知柏地黄丸 16、《素问?举痛论》所记载的“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因寒邪客于( C ) A.经脉 B.心包络 C.五脏 D.六腑 17、《素问·平人气象论》认为“乳之下,其动应衣”是( B ) A.中气外泄B宗气外泄 C.阳气外泄 D.营气外泄 18、《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的“能”是指(C ) A.能力 B.能够 C.耐受 D.开始

Removed_中医执考妇科常用方剂方歌

中医执考妇科常用方剂方歌 妇科常用方剂方歌: 1、一阴煎(《景岳全书》) 一阴煎是景岳方麦冬芍药二地黄丹参膝草或杜仲滋阴清热保安康 由麦冬、芍药、生地、熟地、丹参、牛膝(一方有杜仲,无牛膝)、甘草七味药组成。滋阴清热。治肾水真阴虚损所致烦渴咽干,潮热不退,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2、二黄三白散(《妇科玉尺》) 二黄三白香附芍黄连黄柏侧柏酌白术椿白白石脂清热利湿治带卓 由黄连、黄柏、香附、芍药、侧柏叶、白术、椿白皮、白石脂八味药组成。清热利湿。治带下赤白,甚或黄赤相兼,量多质粘稠、气臭秽、少 腹坠胀,**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等症。 3、人参麦冬散(《妇人秘科》) 人参麦冬散知芩生地竹茹草茯苓清热养阴安心神妊娠烦闷效验灵 由人参、麦冬、知母、黄芩、生地、竹茹、甘草、茯苓八味药组成。清热养阴,安神除烦。 治妊娠心中烦闷,坐卧不宁,午后潮热,手足心烦 热,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而滑等症。 4、八物汤(《济阴纲目》) 八物沁扣四物匡延胡川楝木香榔疏肝理气调经血经行肢肿服之康 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延胡索、木香、川楝子、槟榔八味药组成。疏肝理气。治经行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叹息,苔薄白,脉弦细等 症。 5、大营煎(《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大营煎当归熟地桂草添杜仲牛膝枸杞子扶阳散寒有效验 由当归、熟地、肉桂、甘草、杜仲、牛膝、枸杞子七味药组成。养血温经、扶阳散寒。治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的经行延后,色淡量少,质 清稀,小腹作痛,腰酸无力,舌淡苔薄,脉沉延无力等症。

6、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下乳涌泉四物草山甲留行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桔柴胡青皮解郁好 由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加山甲、王不留行、白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柴胡、青皮、甘草共十四味药组成。疏肝解郁, 通络下乳。治产后乳汁分泌少。胸胁胀闷、情志抑郁,饮食不振、苔薄黄,脉弦细带数等。 7、内补丸(《女科切要》) 鹿茸菟丝内补丸芪桂苁蓉附紫菀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由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桑螵蛸十味药组成。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治肾阳不足,带脉失约 ,妇女带下清冷,量多质稀,小腹冷,夜尿多,腰酸便溏,舌淡脉沉细等症。 8、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由泽泻、猪苓、茯苓、茵陈、赤芍、丹皮、车前子、黄柏、栀子、牛膝十味药组成。清热利湿止带。治湿热滞下焦,带下色黄如茶汁,或黄绿 如脓、臭秽难闻、阴痒或肿痛,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 9、天仙藤散(《妇人良方大全》) 天仙藤散用木瓜香附乌药柴苏加再加陈皮草生姜妊娠水肿气滞佳 由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八味药组成。理气行滞。治妊 娠气滞满及水肿等症。 1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疏肝解郁功效彰 由当归、白芍、茯苓、丹皮、白术、香附、天花粉七味药组成。疏肝解郁,养血解脾。治多年不孕、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经行不畅,乳房胀 痛、精神抑郁、舌红苔薄、脉弦等症。 11、牛膝散(《济阴纲目》) 牛膝散用归芍桃桂心玄胡丹皮要再入木香行气滞逐下胞衣效能高

中医妇科学重点版(1)

第一章绪言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芦茹丸。(治疗妇女血枯经闭) 5、秦汉时期: 《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7、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 《广嗣纪要·择偶篇》又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即生殖器畸形不能生育 《傅青主女科》创制方剂如完带汤、易黄汤、清经散、两地汤、养精种玉汤、开郁种玉汤、生化汤等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现代防治自然流产的基础方。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月经持 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 ; ; ; 。 2、月经产生机理: (1)肾——天葵——冲任——胞宫相互调节。 (2)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 (3)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 (4)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 (5)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的靶子。 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3、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 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 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