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

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
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

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铁人王进喜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大庆油田及相关事件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工人”,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铁人服务群众,关心钻工子女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小草、嫩叶偷偷地长大;挑花、梨花、杏花竞相绽放。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教师中心稿)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教师中心稿) 刁日莲 语文是学习交际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 语言是在人类的祖先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创造了语言文字并产生了语文教育,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并创造新的生活。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在普通的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2> 这句话触及了语文课的根本。我们的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传播媒体多样化,要求人们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要大大提高,这必然对读、写、听、说都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开展传播,公关,通讯等事业;宣传,交涉,协商,辩论,调解,公文,联络业务空前繁忙;要求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效率,与从前书斋中吟诗弄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本文就是就语文教学

生活化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理论的探讨,目的在于阐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历史必然性,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方略及发展方向。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个理论观点,他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3>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是杜威对教育的根本看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发音器官,逐步具备可说话的能力。共同的劳动又有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语言就在劳动中“并且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由此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与生活同步发展。 (二)人们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言的,一个人从幼儿牙牙学语就开始在社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他们在生活中听说,说听,模仿着,积累着,不断的领会和应用,由学前到学龄,由小学到中学,参加社会生活和活动就越来越广泛,语言能力也就越来越发展起来。他们参加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剧,读书报……一个人只要不离群索居,他就总会在社会生活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摘要: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关键词:语文教学;观察生活;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

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 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

浅析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语文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教学生活化之路,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想联系,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真正走向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一、语文学习内容生活化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丰富,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把语文教学引入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认识。 1.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在现行语文教材里,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语文学习应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找出与主观理解相对应的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内化出经验和认识。许多课文内容由于受学生生活阅历所限显得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生活作为突破口,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景观、人物、故事等获得更好的体验,与课文的故事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比如学习《背影》,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父亲怀念的情感。教师就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平凡又感人的事件,并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在语文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很多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深沉的爱。接着,教师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课文学习当中,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在看到父亲蹒跚背影的内心感受。这样,将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也促使学生理解平时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学会对父母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学科:语文 作者:姜超 单位:固镇县湖沟中学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语文教学应是一门?为生活?的艺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的观点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理论基础必然性 正文: 语文教学应是一门?为生活?的艺术,语文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生活才会富有生机与活力。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常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语言是在人类的祖先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创造了语言文字并产生了语文教育,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并创造新的生活。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在普通的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2>这句话触及了语文课的根本。我们的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传播媒体多样化,要求人们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要大大提高,这必然对读、写、听、说都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开展传播,公关,通讯等事业;宣传,交涉,协商,辩论,调解,公文,联络业务空前繁忙;要求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效率,与从前书斋中吟诗弄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本文就是就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理论的探讨,目的在于阐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历史必然性,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方略及发展方向。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个理论观点,他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3>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是杜威对教育的根本看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发音器官,逐步具备可说话的能力。共同的劳动又有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语言就在劳动中?并且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由此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与生活同步发展。 (二)人们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言的,一个人从幼儿牙牙学语就开始在社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他们在生活中听说,说听,模仿着,积累着,不断的领会和应用,由学前到学龄,由小学到中学,参加社会生活和活动就越来越广泛,语言能力也就越来越发展起来。他们参加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剧,读书报……一个人只要不离群索居,他就总会在社会生活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不是暂时的,而是一辈子的。因此说?教育即生长?。 (三)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语言材料到处都是,语言学习社经常的,大量的,十分丰富,十分生动的;但这种学习又是自发的,常常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浅谈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浅谈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育也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得到完美再现,让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逐渐贴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由作者的生活经验得来,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有的与学生的生活并没有相似之处。因此,教师要努力将课文内容还原,恢复文章的生活面貌,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将教学要求融入其中,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生活中学习、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一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DOI: 10.16657/https://www.360docs.net/doc/b36340522.html,ki.issn1673-9132.2016.01.043 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接,进行有效导入 教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有效载体。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将课文内容分成三类,即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能够再现生活的、与生活相离甚远的。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为主要目的,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促使他

们通过多种方面去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提高。当学到那些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课文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他们去生活中寻找课文中所描述的事物原型,并与文章中所描写的内容进行对照。学习那些能够再现生活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预习时为学生布置观察任务,让他们去熟悉、了解该事物,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在观察中所获得的结论与课文知识相互验证。如果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相离颇远,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并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这样,在学习课文知识时,学生就会对文本产生一种差异化印象。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影像资料等,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回味生活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文章,教师有时忙于指导学生字、词、句的分析,忽略了文章的这一特点,课堂教学也非常枯燥,缺少了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回顾,利用他们的记忆来激发学习兴趣。 如进行《猫》的学习时,如果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学生必定会昏昏欲睡,因为猫是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物,他们对于猫的了解已经非常多了,有的学生家里还养着猫。但是,当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一联系,他们就会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生活化策略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关注的焦点。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几乎是开创了中国教育生活化的先河。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角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堂中由偏重于单一的认知目标转向生活化多维目标教学。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的是知识技能,以知识为本位,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容易对小学生的阅读学习造成一种误导,使学生只知道学习知识,而并不了解知识背后的深刻含义。在生活化教学目标提出以后,我们关注的点将更加全面,尽可能地使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它的效用,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来,更好的发挥阅读教学寓学于乐,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演讲家,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与他人交流的人,因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阅读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阅读材料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阅读是生活的外延。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须处理阅读与生活的关系。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阅读背景拓展阅读量,以构建“阅读与生活”之间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1.联系学生学校生活,使阅读教学生活化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国。基础教育,担负着全面育人的重任。新一轮课改,目标即在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而在新课程改革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它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 基于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语文学习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阐明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联系生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语文、体验语文,从而才会充满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我们要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李镇西)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自然链接起来呢?我是这样思考与实践的。 一、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课完全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

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

浅谈语文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铁人王进喜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大庆油田及相关事件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工人”,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铁人服务群众,关心钻工子女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小草、嫩叶偷偷地长大;挑花、梨花、杏花竞相绽放。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 摘要:写作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师需 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语文作文中,这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为其写作做铺垫基础。通过此教学方式能大幅度地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 本文主要讲述教师在教学中以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 前言 生活化教学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然后将学生所学的课程变成 他们认识生活的一种体验。通俗来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按照自己思路和对生活 的观察以及体验,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还很小,对于周边 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实施教学。在小学语文作 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更加活灵活现, 在写作时感受到快乐,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增加写作素材 由于学生年纪很小,他们所接受到的知识面很薄弱,所以能写作的题材也非 常少,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干预,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质量。基于新 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在教学时也要适应教学新模式,不能再按照传统教学中固有 的模板来设定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地记住范文。如果按照这种教学方式来写文章,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非常枯燥乏味,没有活力。由此看来,这样的教学已 经遏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能力[1]。所以,学生要如何写出优秀的作文呢?这就需 要教师把写作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才 能增强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内容中,该课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描述了秋天的美好,并且把一些动植物都赋予了拟人化,能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生动的气息。通过 对于这篇文章的具体描写,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师授课之后,可 以给学生布置生活性的作业任务,如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秋天的雨”能为大家带 来了什么呢?学生回答道,“经过秋雨之后,树上变得果实累累”“秋雨像一把扇子,扇走了炎热的夏季”。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写一写关于其它季节性的雨是什么样子。这样对比着写文章,能够让学生更加易于下笔。 二、通过学生生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 一篇优秀的作文,最主要的是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情感 这方面理解得会很少,表达力上就显得十分空洞。所以,教师需要学生提升对日 常生活中的感悟能力,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因为在小学这个阶段,小学生 在写作文时还没有自己的具体思维,所以写出来的内容会缺乏灵动感。以至于, 学生们写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让教师感受不到新颖之处[2]。这时,教师就可 以倡导学生跳出固有思维和模板束缚,应该把自己所想所见描述出来,这样才能 引领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中,它主要讲述了因为一个游戏,体 现了三个学生的在玩游戏时的合作,尤其是小女孩的精神让做这个实验的教授大 大称赞。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利用讲故事或者本课文的实验形式导入课堂,看 一看在座的学生,在还未学到这个课本之前,他们是能想到的方法是什么,因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学生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1 有情有趣――识字教学的“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要多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如何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横、撇、竖、捺中学得有情有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在词串识字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蜡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一课时,我首先用

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真发抖!”我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蜡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所感。有的说:“它们真勇敢!”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蜡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接着,我把话题一转:“小朋友们,你们再看它们又在干什么呢?”学生看到三种动物冬眠的图片都笑着说:“它们都在睡觉呢!”“对了,有些动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这叫冬眠。你们看它们睡得多香呀!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纷纷说:“我们应该轻轻地读,不要把小动物们吵醒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的那样:“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在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亲身的体验与激荡着情感的情境中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浅谈培智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6340522.html, 浅谈培智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刘太荣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6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88-01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培智语文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无法脱离生活,而是要与智障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教育部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要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化教学,突出语文教育的功能作用,发展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种联系生活的意识,到生活中去寻找教学的源头活水,引导智障生用生活的标准去理解知识,用生活的经验去拓展技能,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为智障生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何做好培智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呢? 1.培养语文兴趣,走近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情感基础。智障生的智力及心理水平与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要从智障生认知特点出发,多形式、多维度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让学生走近生活,把教学内容生活化,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朗诵、可以表演、可以看视频……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关,只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其次,多给智障生提供与生活有相关的动手操作机会。动手操作能训练手眼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多使用游戏方法,满足智障生好动的需要,激发兴趣。 在教学七年级课文《买鞋》第二课时,准备若干小皮尺。课前通过游戏导入课题。课中让学生量量自己的脚长和鞋长,并展开比赛,看谁量得准。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了感性知识体验,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培养良好习惯,观察生活 培智课文记录着大量的生活信息,但对智障生往往是陌生的。培养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给与学生观察的机会,为学生制造观察的氛围,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用手、口、眼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南部县永红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南部 637300) 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 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 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道德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 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再 现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起其他学科, 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 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在多年的小学语 文教学中,我一贯坚持生活化教学。现将自己的实施策略总结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使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是在生活背景化下的情景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 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语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比如,在教《第一场雪》时,由于我们南方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下雪,也没亲眼目睹过雪景,即使偶遇冬天下几粒,也将飘飘洒洒随风化去,很难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的奇观。我就利用多媒体将雪花飞舞,柳树挂满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松树堆满沉甸甸、蓬松松的雪球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在这生活化的情境中感悟到了课文所表述的内涵,孩子们在惊叹的同时,体会到 了瑞雪带给人们的欢喜。 二、结合孩子熟悉的生活进行拼音教学 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中,学生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和课本,我们可以结合社会、家庭、现实 生活中与课文所反映的生活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兴趣十足的学到语文。拼音是孩子们学习语 文的工具,如何让枯燥的拼音教学焕发活力呢?在教学拼音的字形时,我除了让学生联系课 文中的情境图找出与拼音相似之处外,还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家里、在学校、在街上、在商店 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相似的事物。每当此环节时,学生个个发言踊跃。他们有的说,“m”像 麦当劳的标记;有的说,“k”像柯达彩色胶卷的标记;有的说,“j”像我搭的积木;有的说,“l”像我的玩具金箍棒;有的说,“z”像我写的数字2……当单调的拼音字母与实际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已牢牢记住了拼音字母的字形。对于字母的读音学生在日常 生活中经常听到或亲口实践着这些读音,储备了丰富的口语经验。在学习中只需教师引导学 生去探究发现,捕捉“生活现象”,进行巧妙迁移即可。例如“ai、ei、ui”教学。教师启发学生 回忆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过或用过这几个读音,学生很快从口语中提炼出这些读音:“挨着”,“我爱老师”,教师让学生互相扳手腕不约而同发出“ei-”的声音,“冬天我要围围巾”……教师巧 妙地迁移出“ai、ei、ui”的读音,让学生练读几遍,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在拼音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让课堂学习源于生活,焕发 活力。 三、结合孩子熟悉的生活进行写话教学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 各不相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所 见所闻,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 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