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

作者:李江英

庄子说:“言者在意,筌者在鱼。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得鱼忘筌的意思是说得到事物的本质可以忽略其外在形式,推而言之,得鱼未可忘筌就是指得到事物本质的同时不可忽略其外在形式。如果把中国画的文化品质比作“鱼”,书法性笔法比作“筌”的话,那么通俗些讲就是中国画的文化性品质不可脱离书法性用笔这一文化基因。

追溯历史,书画用笔在美术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融合。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参与绘画实践,直接影响到谢赫六法的提出,至此绘画正式讲究笔力,使得书画艺术走在一起。到元代,赵孟在《秀石疏林图》的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中强调以书入画,把飞白书、大篆和楷书等各体笔法直接运用到绘画中,从此形成自我表现的“书写”之风而有别于宋代样式,这是书画的第二次融合。到清代,金石入画,书法性用笔已经完全融合在绘画中不分彼此。①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书法和绘画艺术有此关联呢?这主要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境界追求、审美观念相通以及创作主体和工具相同的特殊性所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条件和可能提出书法性用笔的画学思想。

可以说,书法用笔的抽象美、构成美、力度美和韵律美对绘画的不

断注入,影响到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流动性和哲理性追求,从而使得中国画具有了心灵化、哲理化、诗性化和意境化等独特品质。

目前我国美术教育重视“写实”技巧,对传统文化普遍接受不深,尤其对书法在中国画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足,从而使得中国画这一传统画种的写意性趣味日益削弱,民族性特征渐趋衰微。事实证明,中国画之所以能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是同书法、诗文、篆刻等艺术门类对绘画的综合影响分不开的,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应该进一步挖掘。鉴于书法和绘画秉承共同的哲学基础和审美意识,所以在对“道”的体认上有相通之处,并最终都将其融于法中,这法就是参书法性用笔于画法之中。就此古人先哲已多有详述,但是本文立足于当下,力求本着着眼于法、遵循于道的规律来进一步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书法用笔的心理因素—韵律之美

书画点线的节奏变化同书法性用笔关系密切,是作者心律情态的物质再现。书法中的线条不像绘画那样需要借助形体来表达情感,“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可见其韵律本身的抒情性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作为独立的语言要素来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因为气韵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作者的情趣变化,另一方面得益于书法用笔的气和意。情感作为内因,引导内气的刚柔强弱,操纵用笔的提按使转;运笔作为外因,遵从用笔的藏露顺逆,以气行笔速。情感和运笔内外相合(心、意、气和

手、眼、笔),高度协调统一,体现出音乐般的韵律美。因此,气韵用笔得到的“屋漏痕”形象给人一种“直中有曲”的心理感受;“折钗股”形象给人一种“柔中有刚”的心理感受;“虫食木”形象给人一种“行中有驻”的心理感受。②倪瓒的画,表面上没有模仿书法,却因节奏和笔意而稳健深沉、平淡优雅,是一种纯粹的情感与诗化的效果,其画中“直中有曲”、“行中有驻”的笔意,很好地营造出庄子超旷空灵和屈原缠绵悱恻的境界美。书法线条的韵律变化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在精神,暗示着寓意深刻的无限可能性,所以它会随着人们内心感觉的搏动而震颤。这种流露着性情、心绪和气质的节奏性墨痕,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最为直接的表现语言,因此书法用笔的审美价值也容易被画家普遍接受。

二、书法性用笔的形式因素—张力之美

书法用笔对绘画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线形和构图上,这两个方面又相互联系,为了方便论述,本段主要借助视觉上的张力感受来谈书法用笔在空间塑造上对绘画的影响。势是张力的最大显现,用笔造势和构图布势的张力之美,不是“包豪斯”静态空间的构成分析,而是讲究体验训练的,它需要用内在的生命来控制。所以,中国古代文人画家非常重视书法用笔的生命体验,把书法笔法中的时空性特征直接引入绘画形式结构,减弱透视,单纯地追求纯粹的形式美感,只求在一条线中就可以表现出节奏运动、方向延伸等张力给人造成的审美感受。③例如

“永”字,八个笔画各有其势,但内在动势组在一起便构成一个合

力。

《书法考》中的“八方点画、环拱中心”的观点,进一步分析了笔画与笔画的空间关系,其中不但包括了上下左右的平面两维,还包括了前后的纵深关系。④就此,若再加上包含时间之维的四度空间,即运动中书法线形的空间呈现,这样,张力之美就会不断地由笔法生发而成,这种美因诉诸情感,所以它不仅表现“视觉真实”,而且更加关注“感觉真实”。由此可见,绘画用笔的时序性、力度美以及阴阳互荡、开合相间的黑白造势法,是书画艺术共同遵循的创作规则。具体来讲,书法的运动性和时空性特点,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以将时间性、空间性和情节性变化过程统摄于一纸,而不是西方画家那样单纯地追求空间性表现,所以中国画显得空灵而深邃,传统的长卷形式之所以能够震撼观众心灵的原因也即在此。

三、书法性用笔的造型因素—意象之美

书法艺术和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书法造型不同于绘画,它是以字为形象、一字一形的抽象符号,又取骨法之势成其意象,在气势中蕴含生命,并通过单个的点、线、结构和布局等因素,借助于审美中的联想功能,艺术地再现自然形象的玄妙境界。但这种造型给人的感受并不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形象,而是书法形质美所唤起的人们对自然物象美的联想。古代书法理论也非常重视从自然万物的形象中汲取笔

意和具象因素,“……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蔡邕《笔论》)正是这些“师造化”的笔意和具象因素,通过抽象的点、线,激发人们从内心情感和想象中去体会客体形象中的骨、筋、肉、血。这种造型是对客体气势、韵律、情态的模拟,是笔墨意味的探求,是书法意象取形给人在联想上的“意味造型”,可见,书法与绘画一样,是通过造型-达意-表情来完成艺术效应的。⑤中国画除讲究“实在象”的刻画外,也非常讲究“象外之象”的绝对精神自由和情感体验,因而其不刻意追求形似,比较重视形象意趣和联想的原因,多少同书法艺术的“意味造型”是有联系的。例如书法中变异、抽象、夸张等意象取形的象征手法,也是传统中国画造型的经典手

法。

四、书法用笔的抽象因素—内涵之美

中国美术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气质的艺术呈现,碑和帖由于用笔方法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它们蕴含儒家“文质彬彬”的中和审美理想,道家崇尚自然、主张玄想和禅宗讲究心性的体验,这为中国画之内在美提供了若干抽象性因素。笔者认为,帖重“文”,有文胜于质的文化内涵;而碑重“质”,有质胜于文的审美取向。“文”的这种外在感性形式美与“质”的内在坚定品质美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把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王羲之到颜真卿再到赵孟等书法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提按”、“使转”和“换锋”等笔法

的综合运用,他们或以侧锋取妍,或以中锋取含蓄、放逸、率性、流美的风貌精彩纷呈。“文”过于矫作时,“质”就会纠正其病,所以当“文”过于“质”时,“质”的审美作用就尤显可贵。碑学、帖学交互发展是儒家审美理想的积极反映,钱松和黄宾虹的山水画呈现的就是碑帖精神不同的境界美。另外,道释精神对中国书画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精神。刘熙载评价怀素草书是“悲喜双遣”,熊秉明则进一步分析他的书法只是纯速度的变化,没有抑扬顿挫,是道释精神的艺术表现。我们从书画艺术空灵的意境中亦能悟出此理,进而联想倪瓒和八大山人的绘画境界,似乎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书法和绘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态,书法不可代替画法,中国画还可以借鉴油画中的色彩以及民间艺术中的装饰等因素,但是中国画的文化性品质要求现代作者不可忽视书法用笔精神在绘画中的体现。立足现在,从上述四个方面来重新解读书法艺术在法与道上对绘画艺术的精神性渗透,可以看出这些渗透过程并非强调书法和绘画在表面上的结合,而是强调书法精神和绘画在意境和理法上的融合。惟有此,才能更好地显现中国画的内质特征。对于绘画来讲,书法作为一个审美因素,其价值极其珍贵,因此,“得鱼忘筌”的做法是不利于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的。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摘要] 从艺术最终的目的来说,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由心灵、人类创造力最完整、最伟大的表现。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较大,其绘画技法延用了书法的书写形式。众多画家都在探索以书法入画的各种可能。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书画的当代性何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 书画同源字的造型线条性笔墨 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绘画和书法应认真加以呵护和继承,并使其成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得以创新发展,以民族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千百年来,说者甚多,但大都语焉未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论题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书画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若执着已见,作出结论,就难免以偏概全,从而也就无法理清其间的关系和头绪了。 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延续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画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展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绘画其特殊材料和欣赏习惯,在用笔和表意上,同中国的书法和字的造型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一、早期的汉字与绘画的关系 我们知道,绘画的前提是“应物象形”,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的模拟;书法的前提则是可供书写的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原则乃是“六书”。“六书”以象形为首,次为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其实是用字的方法并不是构字的原则,而指事、形声、会意,实在也带来某种象形的成分。因此,论书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文字的起源与绘画的关系密切,自无可怀疑。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之中,每有象形的符号,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我们可以看一些象形文字是怎样组成的: 例如: 日,像已升起的太阳。 月,像上弦月形。 雨,像雨滴自天空而降之形。 山,像山峦起伏之形。 目,像眼睛之形。 口,像人口之形。 羊,像羊头、弯角、两目或耳形。 人,人的侧视形,像头臂身腿之形。 这些象形文字,足以说明画的结构跟书法是很有渊源的。而上古图画,如彩陶、岩画、青铜纹饰等等中,每有近乎符号的形象,即是图画,又是字。 二、中国画与书法用线性 前面说到字的组成是由大自然的一切物象形成的,那么推到魏晋以后,“书画同源”的命题将进入到画法等同于书法。 因为,这一段时期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不仅仅需要通过书写的诗文内容来说明问题而更需要通过点画的使转如轻重、疾徐、顿挫、提按等所谓“用笔”的节奏

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

一、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地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地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地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地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地最基本地法则规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地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地书法家,是蔡邕地学生,藏有蔡邕地《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地《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地重要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蔡邕地《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地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地关系等多方面地内容,最关键地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地重要法宝:中锋运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地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地“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地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地,因此中间地笔毫要比两边地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地笔画呈圆润浑厚地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地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地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地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地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地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地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地笔心来地.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地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地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地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地方向与毛笔地运行方向一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地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地不同会产生不同地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地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地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地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地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地,决不是做作而成地,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地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地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地头尾是黑地,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地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地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地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偏锋运笔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书法基础:书法用笔的一些特殊技巧

书法基础:书法用笔的一些特殊技巧 1、摆笔。在特大字的较长笔画中,为强调金石涩辣之味,能够在一 横行笔时,增加上下移动。在一竖行笔时增加左右摆动,但都应增加 适当的提按顿挫。 2、退笔。适用于中锋和侧锋,写大字较长的行笔可增加适当的退笔,能增加屋漏痕之感。退笔的方法是在行笔中,笔锋适当提按,断断续 续加入较小的倒退动作。 3、颤笔。用摆笔、退笔的方法加在一起,动作减少即成。 4、跳笔。写大字行、草,在一笔运行接近终了时,笔毫较干的情况下,可将笔杆略提,但不可离开纸面,使它产生一些飞白的砂笔,随 后将笔沉下收住。能够产生气势和变化,给人以内含的力量。 5、擦笔。草书偶尔用之,为造成黑白轻重,虚实枯润节奏感,笔毫 已干仍然要把已写的字或笔画写完,应把行笔的速度减慢,把压力加重,用干擦完成,收笔要停顿。 6、旋笔。在落笔、行笔、收笔的某一阶段,捻旋笔管,使笔画出现 圆浑而有变化。 7、滚笔。在一撇的行笔阶段,将笔锋略偏,按前进的方向反滚,使 之增强磨擦,造成苍劲雄奇之感。 8、推笔。如在写“散氏盘”铭文的“三”字时,为避免笔画雷同, 中间一横是由右向左推出来的。 9、拖笔。狂草的较长笔画中,为增加变化,在行笔中可偶尔变换笔锋,加入顺拖之卧笔,能产生砂毛之感。 10、槌笔。松握笔杆以笔肚槌于纸上,方法象击鼓槌,干湿不定,狂 草中之点或某些笔画的开头偶尔用之。

11、砸笔。松握笔管,使笔杆有滑动感,将吸饱墨的笔头,用力掷砸在落笔的部位,不可让笔杆脱出五指,使墨花略有绽射,然后行笔,写狂草书中偶尔用之。 12、揉笔。在写特大字时,为增强较长笔画的变化和金石味,并突出结构部分,在运笔过程中将笔锋微微揉动,如不规则地转圈,并加上提按顿挫,能使骨力透彻。

国画用笔--笔法

中国画用笔--笔法 骨法用笔 这是谢赫"大法"中的第二条。"骨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面貌、骨骼的部位,"用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连起来讲,是说明用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骨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今天广大国画家的实践,对“骨法用笔”方面又有了新的涵义。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人物而言的,现在用这一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人的结构,又应体现用笔之骨力。在用笔方面,也比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用笔与形体一致,不绵软、不纤弱。单从用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皮、骨、肉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中锋与侧锋 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 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 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 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 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 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 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 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在轮廓部位上多使用中锋为佳。除了白描以外,一幅画常要中、侧锋合用,大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用侧锋去画山石的。 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而不露火气,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藏锋的用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用笔是在笔画首尾处都留下明显 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藏锋和露锋,在 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藏锋,采用了书法 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行的笔先 往左行,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 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自然书写习惯顺序行笔的,都 叫顺锋,比如画一道线,一般习惯都是由左 往右拉,要是画直线,一般则由上至下拉,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最新从书法角度漫谈国画教学 张大千国画鉴赏

一、书法元素成就了历代国画大师 但凡古今国画大师,平时作画时很注重书法的线条,无论是虚处还是实处,都用得很精到,这一切皆来自于对于书画同源的虔诚。 了解过吴昌硕的人,会知道他在书法和篆刻上成名之后,40多岁才开始跟任伯年学画,一下笔任伯年就说吴的线条已经超过了他。这大概就是书法上用力的缘故。所以后来吴昌硕在国画领域占有很高的位置,尤其70岁后以篆籀笔法入画,苍朴之气扑面而来,鲜有人及。 黄宾虹认为:“上古奇字,书与画合,必先有画,而后有书。上古之画,不可谓非上古之书也。”从而说明了绘画与书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多年金石学的考究,对书法、绘画的深切认识,笔法变得更加泼磔锋芒、苍厚老辣、刚健婀娜、变化多端。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弱化和淡化了用色、用墨、用皴,而是凸现了理趣。对线条追求的是“气韵酣畅”、“浑成一气”。这也正是他深刻理解并且实践了书法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二、书法元素在国画作品中无处不在 众所周知,在中国画中,线与墨与色严不可分,所以要达到三者的和谐和统一不是容易的事,而在这三者中,我以为用线是最难的,所以不象墨和色,假以时日便可以有长进。中国画始终如一采用线条造型的方法,创造了中国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早在南朝,绘画理论家、画家谢赫就提出“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和“骨法用笔”等理论,要求画家为表现已感受到的物体形象、骨力和气韵,必须通过生动而有力的线条来结构画面的形象和意境,归结为“骨法用笔”为特征的线性造型。 国画作品贵在运笔,运笔时只提不按便飘浮无力,提之极为断。只按不提就粗卤板滞。提按的运笔技巧是在充分理解笔理笔法又自然沉着,既熟练又似有意无意之间进行运笔方显笔力沉厚,故意提按,画的线条断续无气苍白无力疲软显丑。提中有按,按中带提,顿时无提,挫时无按,提、按、顿、挫相互交融运笔,线条方显变化万千,生动有趣,笔力千钧。掌握国画的笔法墨法可轻松自如在创作中表现线条的奔放苍劲、凝练朴质、雄狂激越、浑厚华滋、隽秀工整。止为点、行是线、积点成线、綫是点的延伸。运笔快慢之间所表达的感情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运笔少变化其表达的感情单调无味。 三、书法元素在国画教学中的现状 现代美院的学生们学了太多的色彩和构图,在书法上下的功夫越来越少,所以象没和到位,感觉不舒服。此外在书法美学中,历来书论均极重视线条美的价值,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线条是书法美的极致,在书法审美中具有极其独立的美学价值,可见线条的重要。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而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国画(宣画)是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它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 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坚持这种认识并指导艺术实践,我们的中国画创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 中国画的墨,包涵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理念,以墨色为易象达到静境,这是儒、释、道皆倡导的境界。道家提倡恬淡的修养,由彩色的绚烂之极归于墨色的平淡,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儒家的阴阳交替为宇宙的根本规律,黑为阴,白为阳,墨色的两极正合自然之性。中国画由汉唐发展至宋元,文人画的形成使得笔墨达到极高之境界。文人画之高妙正在于此,笔墨的高妙全在善用画中之虚白处,画面空灵境界的营造,又全在于精湛的笔墨运用。 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用不是写实也不是抽象的“似与不似”、“不似之似”高度的内涵和丰富的笔墨结构塑造出来的。过去,对中国画笔墨传统的认识主要是从笔墨形态要服从表现对象的刻画,笔法用于体现对象的形廓、质感、定向感或笔墨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而对强烈反映主体审美意识的笔墨结构缺乏深入的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气韵”是主体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它们的形成和创造有赖于笔墨结构和形态的运用和创造。唐代王昌龄首先提出“意境”的概念。其后“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高度概括,成了中国美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 中国画在视觉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得以长存的精神支柱。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用笔的方法,古人多称“用笔”,今人多称“笔法”,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从笔墨行迹分析说“笔法”,指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操作为因,墨迹为果,故有时也将二者合在一起说,如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因此可以说,“用笔”与“笔法”仅是不同的说法,实质是一回事。 用笔要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就最基本的方面简述己见,以供探讨。 一、关于运笔运腕 运腕,是用笔的主要手段。写中字和小字主要靠运腕。即使是写大字或榜书,运腕也是主要的环节。运腕的好处在于方便调整笔锋和加强点画力度。 写字主要靠运腕实现,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写小字,手指相对配合较多;立写大字,手臂就较显用场了。无论坐书还是立书,腿足身肩的支撑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清学者、书家程瑶田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 应该说,指的主要任务是执稳笔杆,腕的主要任务才是运转,这就是谈用笔必谈运腕的道理。 运腕的本意,是以腕为动力,引笔而行。运腕不仅限于平腕的摆动,还有提、按、扭、转、等各个方向的转换,运腕的动向是全方位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笔法了。做到了这一点,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关于八面锋和调锋 笔头是圆锥形的(蘸墨后),笔杆直立后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锋。按中国人传统习惯,约简为八面用锋,既“八面锋”(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汉字的点画有不同方向,学会八面用锋是必备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锋不是各个方向点画的简单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规则搭配,并使之有紧密的联系。 由于各种点画的形态和用锋不同,实现点画的交接和转换,离不开“调锋”。调锋的任务,在于及时将散开的笔锋合拢起来,将弯曲的笔锋伸展开来。膏笔也是调锋的一种方式。 三、关于笔头使用部位 对毛笔笔头的使用与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笔写大字,有的却喜以大笔写小字。有的喜用短锋,也有喜用中锋和长锋的。 假如我们将笔头分为三截:尖的部分为笔锋,靠笔管的那端为根部,中间为笔腰。那么,喜用小笔写大字的人,爱用笔腰和笔根;喜用大笔写小字的人,爱用笔腰及笔锋。应当说,毛笔的三截都是有用场的,但从既发挥笔的功能又保证笔的寿命这点出发,还是应该以用笔锋、笔腰为主。以用笔根为辅。要使点画粗、就去换大笔。常用笔根,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笔毛的弹力,还会使点画书写准确率降低。另外,由于笔根过度磨损和受力,还会造成笔毛弯曲无力和笔杆劈裂。 四、关于用笔的基本要领 一副书法作品,无论字多大多小,都可视为汉字点画的组合,都要从一点一画写起。因此,历代书家很重视点画,把用笔的成功与否,看作书法的关键。 1、点画的三运笔 点画的书写,无论何种书体,无论粗细长短,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既“三运笔”。三运笔的要领,按刘熙载的说法是逆入、涩行、紧收。 2、提按和藏露 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轻重的具体铺毫方法。轻则用提、重则用按。点画由轻变重,则用笔由提变按;点画由重到轻,则用笔从按到提。提和按没有固定的法则,都是相对的。笔的大小不同,点画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区别。按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执笔动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点画里才能显现。轻按较之于重按为提,低提相对于高提为按。有的点画先提后按,有的点画先按后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却按多于提。提按是用笔的基本之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难度。能够提得起,用笔才能更加灵活,调锋才更便利和准确。 藏露也是用笔的两种基本方法。藏是点画的起处或收处不出现锋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笔锋藏在点画中)的用笔方法,或叫“藏头护尾”法。这样的点画看起来凝重、含蓄。露锋则与藏锋相反,使点画起处直入,收处直出。这种用笔的点画直率、果敢、飘逸。藏锋对于点画头尾,多为逆峰起笔和回峰收笔;露峰则是顺锋而入和顺锋而出。 3、中锋和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可能是指汉字的产生是从“象形”发物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拙,日月是也”《说文解字》。其实,这“源”,是指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源。远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早就用绘画来表现与他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中国书法艺术形成晚于绘画。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也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笔,故皆曰写,写虽同而功实异也”(汤贻芬《画荃析览》)。中国书画的创作方法、手段有着惊人的一致。都以纸、笔、墨为工具材料,把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都用中锋、偏锋、顺笔、逆笔、回笔等,以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高、低、强、弱、俯、仰、争、让,追求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的变化,创作出具有神彩飞扬、气韵生动的作品为最终目标。但中国书法赖以存在的文字,创造汉字的艺术造型为主,绘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物象为主。前者是“书以言情,书为心画”,后者是“画以状物,画状物形”。书画在基本作用上,有两种美感。一是发于意志,曰气,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一种是发于情感,曰韵,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书画所表现的风格,是气和韵的流露。绘画既有线条,又有形像和色彩(亦有不着色的)。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所以,书法线条的气、韵表现比绘

画更为强烈。同时,书法与绘画又互相影响,互为补偿。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除应物象形、尤其随类赋彩离书法较远外,余者也是书法创作的法则,清刘熙载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笔”。这是以画理来喻书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南朝时宋人)的一笔画。南朝梁的张僧繇作画按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用笔来自张旭的草书。唐寅说:“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元代画家昊镇以书法作竹,苏东坡以竹法作书。而明代王线说得更具体:“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赵孟頫在其《枯木竹石》图上自题曰:“石如飞白树如摘,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郑板桥“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廿,他得出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有不少老画家主张“未曾学画先攻书”。可见书与画相互促进的关系。“工画者多善书,善书者易工画。”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一大批能书善画,能画善书的艺术家,如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不胜枚举。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清代康有为也曾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可见笔法是书法的基础。­ 说过: 唐代张彦远曾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其在此强调了笔法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须造型,造型须用笔,笔法亦是中国画的基础。­ 那么,何谓笔法呢?笔法顾名思义即用笔或曰之关键的技法。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这就是笔法。­ 因此,是否理解并掌握用笔之法,是书法与国画的重中之重。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入书法与国画的大门,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在书法与国画方面的艺术成就。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一定时期(甚至长时期)的反复练习,而且要勤于思考,分析运锋铺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不同的笔法下,点画线条所产生的形态,从中找出一些艺术规律。笔法,在整个书法国画艺术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书法与国画同属于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古今书法、国

画艺术家都十分强调笔法,且他们在笔法上都具有扎实的功夫和精湛的水平。­ 书法的用笔笔法具体可以归纳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笔技法等等。­ 中锋是在笔毫的正中,作书时将笔的正中之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就能使点画圆满遒劲。这是因为笔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尖均匀地自两面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轻下重或左轻右重等缺点,这样的线条就带有丰润圆劲,富有立体感的特点。中锋之法乃是最基本笔法。­ 偏锋,又称侧锋,就是用笔时将笔偏于一侧,中锋也偏到笔画的一边,所以写出的点画一边光一边毛,一边浓一边枯,常呈锯齿形。­ 藏锋,具体地讲就是藏头护尾。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头,就是指起笔,要“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把笔锋最后护起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藏头是将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是将笔毫回收锋尖。­ 露锋,又称出锋,即不回收掩藏,这大多是用在一笔之末,指露出笔锋的收笔动作。主要笔画用藏锋时,副笔可用露锋。藏锋中显示笔力骨气,露锋时要丰实遒劲。­

关于中国书法的一点感想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书法作为汉字的表示形式,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融入了炎黄子孙的生活中。印象中我最早接触到书法的时候,是我小时候看我外公在家里写毛笔字。外公从十八岁的时候开始教书,毛笔字一直是他的特长,常常会有人拿上几张红纸,请外公写上一副对联或者几个大字。在外公的影响下,我的表姐也从小时候开始练书法。暑假去外公家玩,表姐在写毛笔字的时候,我也会学她拿一本字帖,用一只毛笔沾点墨汁在上面照着描红乱画一通。虽然我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字帖粗糙的黄黄的纸张也一点都不吸引我,但是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书法在生活中也是挺常见的。岁数大点的人,喜欢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龙飞凤舞的毛笔字,给他们一丝心灵的寄托。在大厅大堂这些地方,中国人也往往喜欢挂上一副“厚德载物”以示家风端正。过年的时候,我们从小就知道要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见得多了,反而忘了这福字也是一个正正经经的毛笔字,忽略了福字的造型稳重、均齐、端庄及其蕴含的书法韵味。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37945598.html, 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作者:胡定义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中国国画与中国书法承载着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原始基因与古老的辉煌,当它从古老的中华文化源头走向现代的时候,与中华民族重新构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叙述不期而遇。文章对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方面做相关讨论,供文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关键词:国画书法;现代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4.1;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14-01 一、前言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做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中国早已渊远流长,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因它们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所以使之矗立于世界之林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处处彰显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用笔同出一源,书法于以绘画特别的基础,当中蕴含的绘意修养对于书法也十分重要。书法水平的高低通常也可以在笔墨的文化含量方面反应出来。而反过来说,好的书法又得益于绘画当中美的意念的助力。 二、中国早期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同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根植于华夏文明古老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拘于形似,而是更注重和强调神似。通常以毛笔、宣纸和水墨为材料,自由而大胆地构建了独特的思维想象力,不拘于时空的限制,创造出具有丰富想象力和高度概括力的作品。这种巧妙的手段与高深的技巧,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与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时而传神,时而行云流水,两者的精髓来自于一种意境的体现,几千年来被人们视为向往和追求的境界。意境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但对它的描述一直也不能很具体,笼统的说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且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当中的文化元素对现代的设计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大多数的中国设计师都追随以意境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这是传统文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为处于现代的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颖的成果和欣喜的结果,这些现代艺术品无不具有深厚的东方底蕴和特色。 三、国画与书法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1.绘画与书法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生活可谓物欲横流。在利欲熏心的情形面前,人们极为迫切地在探索一种宁静的、淡雅的生活及休闲方式,使自己沉静下来。因此,绘画和书法这种蕴含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艺术元素的表现形式成为众人的首选,使人们感受到其中乐趣的同时也起到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 国画和书法包含着中国悠久的文化,现在都可以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习,但二者之间仍是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皆是我国文化文明传播传承的重要载体。两者既有互补性,又有相对独立性,互相辅助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本文試图以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为基点,对书法和中国画的关系进行简要讨论。 标签:国画;书法;联系 一、国画和书法的起源 说起国画和书法的起源,各有不同,但两者在时间的迁移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着彼此的发展。“国画”一词,最早应该追溯到汉朝,汉朝时人们认为中国的位置是在世界的中间的,所以称之为“中国”,因此汉朝时起将中国的画称之为“国画”。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后演变成金文、篆体、隶书、楷书等,差不多楷书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行书。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说起书法和国画的起源,不得不承认唐代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源”,中国画和书法的关系密切微妙,两者的起源和发展,都有着莫大的联系。中国汉字是图画、符号演变而来的,随着文化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文字也随之发展,久而久之随着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慢慢地文字不再仅限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形成了书法文化。 二、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中国画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出现为国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来源根基。书与画在当初本就无歧义,本就是用作记录的符号。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是最早“书画同源”的说法,也得到了广大艺术家的认可和传扬。国画和书法都源于一处,都源于最古老的文明,是我国艺术文化上的瑰宝。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还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开创了书画的发展先河。故而本文主要根据以下几种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一)材料工具相同 国画和书法的表现都采取同样的工具,传统的笔墨纸砚作为书法和国画的主要工具,相同的工具创作出的作品自然有相通性。毛笔的质感不同于其他材质的笔,表现出独树一帜的韵味。配以宣纸的晕染,更显生趣。书法是通过笔墨表现汉字符号,国画是通过笔墨表现图形景象,虽表现内容不同,却运用共同的工具和相通的笔法,在构图留白考虑时也都同时融入了作者的内涵修养,品行气息。 (二)用笔用墨相通

湘美 版三年级书法上册《第4课 用笔方法》教学设计

第四课用笔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掌握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中锋、偏锋、藏锋和中锋。 2、通过观察、对比中锋和偏锋,藏锋和露锋的形态特征,讲解用笔方法, 示范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仿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对书 法用笔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在学习毛笔书法时怎样掌握最基本的用笔方法。 教学难点: 中锋行笔和藏锋、露锋的起、收笔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教师演示,方法指导等教会学生掌握好这个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写字用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欣赏作品,音乐背景,师边放边叙述) 在世界文明史上,以文字作为表现对象的独特艺术只有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瞧,那些作品有的龙飞凤舞,有的严谨工整,有的潇洒飘逸,变化多姿,有的圆键浑厚、端庄雄伟,有的苍劲有力,笔笔如钢。每一部书法作品风格不一,但都有相同的用笔方法,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就说过这样一句过: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创造了很多用笔方法,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但那些用笔方法是不会改变的。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来学习毛笔楷书的用笔方法。(1) 板书齐读课题 二、新授(方法指导、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和点评展示) (一)中锋与偏锋 1、什么是锋。 书法用笔贵在用锋!那笔锋指的是毛笔的哪一部分呢?谁知道? 2、展示书写 老师来写两个笔画,同学们仔细观察,行笔时笔锋在笔画的什么位置? (1)(投影)示范中锋。 (2)示范偏锋。 3、出示概念 出示示意图,这是笔根,这是笔锋,在行笔时笔锋一直在笔画的正中间。这种笔法就叫 中锋:也叫正锋,指在行笔过程中,笔锋在笔画正中间运行。 请看示意图,看见笔锋了吗?我们不管写横,竖,还是撇捺,都要做到笔笔中锋。(出示意图) 而偏锋,看示意图,因为笔杆倾斜,笔锋偏向了笔画一侧。 4、练一练比一比 先唱《写字歌》 头要正,腰须挺, 两肩齐,二足平。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深究中国书法与绘画之书画同源.docx

在中国书法与绘画史上,自古以来就有着书画同源之说法。 因为两者之间虽异体但同质,之间的表现技法艺术审美等许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脉相通的,且刚起源时俱是人们记载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手段。 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职业生涯规划范例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怀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此是为我国最早的书画同源释说。 今天笔者也就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浅谈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离不开毛笔、墨水与宣纸。 也就是说,写一幅书法或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都是先用圆锥形的毛笔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纸或绢布上用点用线写出画出,只是中国画比书法多了种色彩罢了!所以,如果缺点那三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国书画除了极个别在特定的环境所写所画以外,如壁画,碑刻,或其他的。 当然也许有人会有异议,说某些人画国画写书法并不需要毛笔,而是用排笔或其他工具如国画以模具印,用水壶喷。 书法用布拖,挥扫帚等,其实那只是极个别的人,在追求他们自

己心目中认为那所谓的特技与创新罢了!根本就不能视为什么正统当然国画有时脱离毛笔直接用手画,用模具印,用水壶喷,如果是画面局部的需要,而临时采用的特殊方法那倒是许可的。 总则,要知道,中国画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讲究骨法用笔这一理论同样能适用在书法创作上。 "骨法"指形体结构,就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 也只有通过那一条条一点点遒劲有弹性的钩线、点戳,来追溯出那种至高的骨力。 因为线条是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线条的强与弱会直接关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与否,极其重要。 而线条的产生就必须能过毛笔勾勒出来。 所以说中国书画相同的是;第一绝对离不开毛笔。 其次,不能离开宣纸。 因为只有在宣纸上写写画画才能产生出那种特殊的艺术韵味。 就比如画一张写意国画,如果你不选择渗透力很好的宣纸,而用其他纸张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师,也不可能表现出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书法同样道理,如果写楷书时,却选用渗透力极强的生宣纸,就不可能写出理想的字。 墨水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其本来就是中国书画的血液。 所以说无论画画写字,不但离不开那三种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