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

(一)发病原因

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二)发病机制

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性,各种类型的乳腺癌均见于IBC。IBC的急性炎症改变的组织学特征首先由Bryant于1887年描述观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润是否是IBC 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论。早在1938年,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浸润癌浸润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年复习世界有关IBC的文献,通过对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真皮淋巴管浸润对确定IBC的诊断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发现临床上无IBC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润的乳腺癌,预后与有典型表现的IBC相同,提出了临床隐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肤炎症样改变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而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力增高,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谓丹毒样改变。

1.大体形态可见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和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等,受累组织坚实。多数可见皮肤改变,占乳房范围的1/3以上。石松魁报道材料,其病变皮肤改变范围均≥1/2乳房,多数%)波及全乳。

2.组织形态癌肿类型不一,各种类型浸润性癌均可发生。除了癌组织外,主要见皮肤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中充满癌栓。间质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为主。有人认为,只要临床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为炎性癌。也有人认为只有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时才能诊断为炎性癌。石松魁(1986)报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见淋巴管癌栓,其中皮肤淋巴管癌栓5例。

(三)临床表现

症状:1.绝大多数乳腺癌病人是以无痛性乳房肿物就诊,而IBC多以红、肿、热、痛、压痛的乳房皮肤症状就诊,仅有50%左右伴有肿块。IBC往往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乳房皮肤增厚变硬,有皱嵴,皮温高,色红紫。Haagensen报道IBC临床症状包括:乳房肿块(57%),皮肤红肿(57%),乳房肿大(48%),乳房或乳头痛(24%),乳房压痛(16%),乳房硬化(16%),乳头回缩(13%),皮肤水肿(13%),腋下肿块(9%),皮温升高(8%)等。IBC少见的症状包括:腋区疼痛、乳头痒、上肢水肿和骨痛等。由于发病急骤,大部分病人就诊早,自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平均时间为个月。

Taylor和Meltzer将IBC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IBC是在原健康乳房上同时发生肿瘤和炎症;继发性IBC的炎症改变是继发于原有肿瘤部位,手术瘢痕或放射区域内的乳腺。继发性IBC的概念忽略了局部晚期乳腺癌与IBC在临床与预后上的区别,不宜应用。

2.体征IBC的体征包括全乳弥漫性硬化或局限于某一象限或一半乳房硬化,皮肤水肿似橘皮样,厚而不平整,最初皮肤呈粉红色,很快变成似淤血的紫红色,呈丹毒样改变。乳房增大,皮温高,触之韧感,常见乳头干裂、结痂和内陷。一般认为乳房皮肤改变达乳房

1/3或以上时方可诊断为炎性乳腺癌。

由于炎症性乳腺癌的特殊临床表现常常与一些乳腺炎症相混淆,故针吸细胞学检查和局部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炎性乳腺癌的检查化验

1.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并不常见。

2.细针穿刺细胞学或空心针穿刺活检从乳腺或有代表性的硬化、水肿或变红的皮肤处取材,多可确立诊断。而切取活检可得到适当的肿瘤或皮肤及皮下淋巴管组织,为确诊手段。

炎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IBC和局部晚期的非炎性癌类乳腺癌侵及皮肤而引起晚期炎性反应的鉴别较困难。主要依靠病史予以鉴别。其他易与IBC混淆导致延诊延治的乳房疾病有:

1.乳腺炎和乳腺脓肿为常见的相互误诊的疾病,该病通常仅发生于哺乳期妇女,且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

2.梅毒和结核病侵犯乳腺多有乳腺外梅毒和结核,且现已少见。

3.淋巴肉瘤或白血病的乳腺浸润通常仅有肿瘤区域的皮肤变红而无炎症表现,但往往鉴别较为困难,多需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确诊。

(一)治疗

1.手术治疗 IBC单纯外科治疗(乳腺癌根治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的效果差,5年总生存率低于10%,多数报告为0,中位生存期12~32个月。

2.单纯放疗或放疗加手术治疗由于单纯外科治疗效果不理想,人们开始研究用放疗或放疗加手术治疗以获得肿瘤局部区域的控制。事实上,这一疗法确实改善了局部区域肿瘤控制率,但总生存率并未提高。1924年以来的文献报告,单纯放疗或放疗加手术治疗IBC,生存期4~29个月。绝大多数文献报告单纯或放疗加手术治疗的5年总生存率为0。放射剂量应≥60Gy。

3.激素疗法所有激素疗法均可单独或与局部治疗联合应用于IBC。如卵巢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垂体切除术和应用雌激素、睾酮或TAM等药物治疗。但炎性乳腺癌的激素受体的阳性率偏低,如Paradio等研究发现,炎性乳腺癌的ER阳性率较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例的ER阳性率低,ER和PR均阳性仅占13%~28%,ER(-)/PA(+)为3%~11%,ER(+)/PR(-)为5%~26%,激素治疗可能有50%的病人无益。肾上腺切除和(或)卵巢切除术的客观缓解率为33%~67%。如Dao Me Carthy用卵巢切除加肾上腺切除使2/3 IBC病人获得缓解,其中有1例瘤生存24个月。Fracchia等报告,IBC病人行肾上腺切除,52%(14/27)客观缓解持续至少6个月。Yonemoto等报告的结果相似,肾上腺切除后,缓解率50%。中位生存时间比无缓解者长(19对7个月)。IBC对TAM和氨鲁米特(氨基导眠能)的反应资料较少,Veronesi等报告5例IBC应用TAM治疗,无1例缓解。

单纯激素治疗和化疗联合应用作为诱导和(或)维持治疗的价值仍未肯定。然而,由于IBC预后恶劣,而内分泌治疗对机体近远期毒副作用少,且IBC发病率较低,没有进行随机分组治疗试验的体会,故内分泌治疗仍应提倡试用于IBC的综合治疗。

4.综合治疗无论放疗和(或)手术治疗,大多数IBC病人在诊断后几个月内向远处转移(伴或不伴局部区域治疗失败)。因此,人们试图以化疗作为先导疗法来减少远处转移的失败率,即先行一定时间全身化疗,再进行局部放疗和(或)手术,然后再追加全身化疗。

综合治疗中采用的化疗方案及化疗持续时间,适应证的标准和局部的方法以及强度不尽一致,最常用的诱导化疗方案中均包括ADM。诱导化疗的缓解率(CR+PR)为33%~93%,中位为62%,其中完全缓解率(CR)为13%(4%~20%),部分缓解率(PR)为49%(29%~73%),稳定为15%(7%~39%)。

近年来研究表明,化疗加大剂量放射治疗IBC的效果令人鼓舞,已使3或5年生存率提高到30%~50%。

综合治疗中,化疗加手术治疗加放疗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22%~48%,平均生存25~56个月以上,5年总生存率为30%~75%。

应当指出的是,如化疗与放疗同时应用时,应避免应用甲氨蝶呤(MTX)和ADM。

5.综合治疗中的有关外科学问题

(1)手术治疗的地位与可能性:IBC的M0期病人通过化疗与放疗后,是否有手术的必要,Knight等对初诊该期病人行2~4疗程的化疗,同时放疗,共2~5个月,对其仍无远处转移征象者1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发现15例乳腺仍有肿瘤残留。几乎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有作者认为术前放疗,切口愈合延迟时间平均不超过2周。既往简单的将IBC列为根治性乳房切除的禁忌证的观点应予纠正。

(2)手术时机:初始的IBC病人,宜应用中、短程化、放疗以获得初步的局部控制及消灭可能存在着“可治愈性”的信息,经过如此7~12周(2~3个月)的治疗,对有“可治愈性”希望者,给予“根治性”手术治疗,而对非“可治愈性”者,则给予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姑息性”手术治疗。

(3)对行经期女性,宜在乳腺手术的同时,施行双侧卵巢切除,此手术创伤小,基本上不增加手术负担。但要求注意无瘤原则,即先行卵巢切除术,然再行乳腺手术。

(4)乳腺手术应使皮肤切除范围够大,对IBC手术常规切除乳房全部皮肤,以取自体外侧股部中厚皮片植皮覆盖。这同样应注意无瘤原则,即先取皮再行卵巢切除,最后行乳腺手术。

(二)预后

本病不行化疗或内分泌去势而先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再行化疗者预后不良。

炎性乳癌与急性乳腺炎的区别

①两者均可见到乳房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但急性乳腺炎时病变可较局限,亦可较广泛,颜色为鲜红,皮肤呈凹陷*水肿;而炎性乳癌时皮肤改变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房,其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色,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外观;

②两者均可见到腋下淋巴结肿大,但急性乳腺炎的淋巴结相对比较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推之活动性好;而炎性乳癌的淋巴结大而硬,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用手推之不活动;

③从全身症状来看,急性乳腺炎常有寒战、高热等明显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而炎性乳癌通常无明显全身炎症反应,如伴有发热,则为低热或中等热度;

④从病程来看,急性乳腺炎病程短,可在短期内化脓,抗炎治疗有效,预后好;而炎性乳癌则病情凶险,一般不化脓,不发生皮肤溃破,却可延及同侧乳房以外的颈部及手臂,甚至可侵及对侧乳房,抗炎治疗无效,预后差。

乳腺癌病理切片

乳腺癌病理切片 发表时间:2019-09-23T09:30:41.3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0期作者:符亚君 [导读] 从医学视角来讲,乳腺是由内分泌系统调节,从汗腺变化而来,尚未生育的女性乳腺是由圆锥盘状的腺性组织构成,包裹在脂肪之中成为乳房的形状。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民医院 638400 从医学视角来讲,乳腺是由内分泌系统调节,从汗腺变化而来,尚未生育的女性乳腺是由圆锥盘状的腺性组织构成,包裹在脂肪之中成为乳房的形状。乳腺由数叶构成,由独立的导管排出液体,导管在乳头会合。怀孕使得叶周围的细胞增加,分娩时释出激素,因而开始泌乳。泌乳结束时,乳腺回复到几乎和怀孕之前一样的状态。更年期后,乳腺萎缩,大部分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取代。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的恶性肿瘤,所谓的“恶性肿瘤”是无法控制的异常细胞增生,恶性肿瘤细胞和组织具有异常的生长速度、形状和大小以及功能。恶性肿瘤可以从一个局部的肿瘤发展到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和癌细胞转移。这种恶性的生长模式把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区分开。恶性肿瘤可以根据期(即病的严重程度)来划分。阶段和病的严重程度都会影响到存活的机会。基因因素和免疫状况影响易患疾病性。激素、病毒、吸烟、饮食和辐射都有可能引发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可以在几乎任何组织中生长,包括血液。当癌细胞转移时,它仍然是一个具有最初病变组织的细胞。早期诊断和治疗增加了治愈的机会,治疗方式可以包括化学疗法、手术和放射疗法。相比而言,乳腺癌易患者包括有家族病史、机体受雌激素影响的时间过长者、高龄产妇(30岁以后)、肥胖者、酗酒者。而且,乳腺癌多为腺癌,一旦发现乳房有任何肿块都应作详细检查,因为都有可能是癌。癌性肿块的治疗为乳房切除,有时仅为切除肿块,再实施放射疗法,后者对早期乳腺癌的疗效一如乳房切除术,术后有时施以放射疗法、卵巢或者上腺切除或用激素等化疗药物。所谓的放射疗法(radiation therapy)是利用辐射源来治疗或者缓解疾病,通常用于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是用电离辐射来破坏疾病细胞,因为辐射对快速生长的癌细胞作用最大。然而,辐射也会引起癌症或者辐射损伤(暴露在电离辐射中造成的组织损伤,细胞再生力强的组织例如皮肤、胃或者肠的内壁以及骨髓对辐射最敏感,后两种组织受到高剂量的辐射会造成辐射病,几个小时后头晕和恶心会消退。在肠道受辐射的情况下,随之会出现腹痛、发烧和腹泻,导致脱发和致命的类似休克的状态。在骨髓受到辐射后,会出现发烧、虚弱、脱发、感染以及出血。在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感染或者不可控制的出血会导致思维。低辐射剂量会造成癌症,诱发白血病,加重乳腺癌的病情,有的疾病几年后才发作,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控制),所以不适用于良性肿瘤。其他并发症包括头晕、脱发、体重减轻以及虚弱。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有时可以把放射性物质植入肿瘤。外部辐射疗法一般在几个月内作10到20个疗程,可以在手术切除后进行,或者在不可能做手术的情况下使用。外部源比植入的源可以对体内深处的肿瘤提供更大的照射剂量,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可用来缓解炎症。 此外,在诊治乳腺癌的过程中,应做好X线检查、超声波现象检查、热图像检查与CT检查工作。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病情,准确分析细胞情况,做好病理会诊报告。如果乳腺癌病理切片呈阴性,则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处理要在医院进行必要诊治,而且要注意保持舒畅的心情与健康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与水果,切忌辛辣、刺激、生冷、油炸食品。其次,要保持个人卫生,确保切口的清洁性与干燥,切忌抓挠切口,在着装方便,适宜穿柔软、棉质和透气的内衣,坚持每天换干净的内衣。做完手术后,应按照医嘱定期拍胸片、腹部B超、同位素扫描、脑电图和CT检查。再次,一侧乳腺癌患者必须注意其侧乳腺癌的危险性存在大幅度提高趋势,因此,在固定期检查过程中,应该在半年内做一次侧乳房华格检查,每年做一次钼靶X摄片,如有异常,必须积极配合治疗,以此将病危指数降低到最低点。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应结合基于U-Net的乳腺癌病理切片做好癌细胞检测工作。相比而言,基于U-Net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检测率极高,精确度高于99%。某医院曾经对所有乳腺癌患者病理切片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每幅切片图像尺寸是2200×2200的像素,每一张图片的核数大约为1500。对于HE染色乳腺组织病理学玻片,医院在40倍的光学放大率下采用高分辨率全玻片扫描仪对图片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结果输入计算机内。在数据预处理中,医护人员为癌细胞集中区域做了清晰标注,并将其裁剪出来,同时,运用U-Net网络架构分割乳腺癌细胞病理切片,同时,对乳腺癌细胞予以自动检测。在乳腺癌细胞病理切片分割与研究分析中,CNNs会对各个像素点和其周围像素实施自行分类。原来的滑动窗口方法大多会因为其每次计算相邻像素的同时会出现重叠部分,进而导致多次重复出现同一计算。而且,卷积与内积操作均属于线性算子,因而会将所有连接层重写成卷积层,大幅度提高卷积网络的工作效率。此外,CNNs能够自动接受比其训练过程中更大尺寸的输入图像的,最后自动生成概率谱图。不可忽视的是,因为存在池化层,所以会致使输出的结果低于输入图片的分辨率。目前所运用的“转移和合并”是LONG等于2015年所设计的一种避免图片分辨率下降的有效方法。FCN主要是通过合并输出结果来提高输出结果的分辨率,进而有效降低了卷积操作所带来的像素损失。同一年,RONNEBERGER集成了FCN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U-Net结构,为FCN结构添加了上采样操作,使整个结构被分为两个部门,即图像的收缩与扩张。虽然这并非首次所提出在网络结构中添加上采样操作,但是U-Net结构在收缩与扩张这两个过程之间添加了联结操作,从而使最终的输出结果更加逼近预期结果。2016年,FROMER等将该方法用于三维数据分析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一年,MILLETARI等在U-Net的基础上添加了残差模块与Dice损失函数的V-Net,因为不再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所以最终得出的分割结果和预期结果更为接近。除此之外,U-Net结构能够运用卷积操作提取乳腺癌病理图像中的所有信息,像癌细胞的大小、纹理、形状与色泽等,同时通过上采样操作将所收集的所有信息“翻译”到整幅图片上,进而精确计算出每一像素点处属于癌细胞的概率。 综上所述,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做好病理切片分析工作,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炎性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 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十分 罕见。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炎症。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一)发病原因 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二)发病机制 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性,各种类型的乳腺癌均见于IBC。IBC的急性炎症改变的组织学特征首先由Bryant于1887年描述观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润是否是IBC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论。早在1938年,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浸润癌浸润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年复习世界有关IBC的文献,通过对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真皮淋巴管浸润对确定IBC的诊断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发现临床上无IBC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润的乳腺癌,预后与有典型表现的IBC相同,提出了临床隐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肤炎症 样改变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而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力增高,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谓丹毒样改变。 1.大体形态可见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和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等,受累组织坚实。多数可见皮肤改变,占乳房范围的1/3以上。石松魁报道材料,其病变皮肤改变范围均≥1/2乳房,多数(65.7%)波及全乳。 2.组织形态癌肿类型不一,各种类型浸润性癌均可发生。除了癌组织外,主要见皮肤 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中充满癌栓。间质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为主。有人认为,只要临床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为炎性癌。也有人认为只有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时才能诊断为炎性癌。石松魁(1986)报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见淋巴管癌栓, 其中皮肤淋巴管癌栓5例。

小心炎性乳腺癌悄悄来袭

小心炎性乳腺癌悄悄来袭 *导读:近日,一位产后罹患炎性乳腺癌的患者,在网上叙 写了自己被误诊为乳腺炎的经历。其真诚的文字,动人的表述,以及其与恶疾顽强拼搏的故事,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除了对患者的同情之外,更多的网民则在评论中流露出对于此病的恐惧。难道这个看似来无影的炎性乳腺癌,真的就没有一点早期症状吗?…… 近日,一位产后罹患炎性乳腺癌的患者,在网上叙写了自己被误诊为乳腺炎的经历。其真诚的文字,动人的表述,以及其与恶疾顽强拼搏的故事,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除了对患者的同情之外,更多的网民则在评论中流露出对于此病的恐惧。难道这个看似来无影的炎性乳腺癌,真的就没有一点早期症状吗? 怀孕前后的妇女易患病 乳房肿块、乳头溢液是乳腺癌最为常见的症状。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乳腺癌都会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病情发展极快的炎性乳腺癌症状更是不典型。 炎性乳腺癌继发炎性病变是由于癌细胞浸润到皮肤淋巴管,引发淋巴管阻塞而继发炎性改变的。其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1%~2%,属于发病率较低的一种乳腺癌,但恶性程度很高。由于患者皮下脉管存在很多癌栓,即便接受了手术治疗,也容易局部复发。总体而言,其病情发展迅速,极易发生远处转移。

一般而言,炎性乳腺癌好发于怀孕前后的妇女。究其原因,诱因颇多,如饮食结构不合理、动物蛋白摄入过多等;更重要的原因是,怀孕和哺乳期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 用抗生素无效者要去看肿瘤专科 炎性乳腺癌较其他种类的乳癌,其早期症状更容易被误诊为急性乳腺炎,主要临床症状可有乳房肿块、乳房皮肤改变、腋下淋巴结肿大等。有些炎性乳腺癌患者的肿块可占据大半个乳房,多呈弥漫性浸润,边界常不清、质韧;有些患者触不到明显的肿块,但乳房整体变韧。还有一些炎性乳腺癌患者的乳房皮肤可出现充血、肿胀、皮温增高等变化,以及出现橘皮样外观和破溃现象。 临床发现,炎性乳腺癌患者常常因误诊为乳腺炎而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其实,这两种疾病在诊断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首先,急性乳腺炎时病变可能较为局限,亦可较为广泛,病变部位颜色呈鲜红,有凹陷性水肿;而炎性乳腺癌时皮肤改变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房,其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色,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外观。其次,急性乳腺炎病程偏短,可出现化脓症状,经抗炎治疗后能好转;而炎性乳腺癌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因此,如果乳房出现红肿热痛表现,使用抗生素无效,即便在哺乳期也要及时到医院找肿瘤专科医生就诊,以排除乳腺癌的可能。 炎性乳腺癌因其症状隐匿极易被忽视和误诊,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发展的中晚期。此时,患者已经错过了接受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 (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 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10 %)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 (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 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 W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 (-)、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 6 或AC/EC X4-6 个周期。 2. 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 2cm、 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V 3 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X6。 3. 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②腋窝淋巴结转移> 3。可选用的方案有:AC -T,FEC X 3- T X3, TAC X 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 1. 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三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 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且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ER)阳性,且无原癌基因Her-2过分表达,且年龄>35岁。 2. 中危:分两种情况 (1)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至少具备一项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或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I级(分化中等)?III级(分化差),或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阴性,或HER2过表达,或年龄<35岁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 报告解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以下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仅供参考: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两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即出现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预后相对较差,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发生、发展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提示预后差。 TOP-II:DNA拓扑异构酶II,高表达提示肿瘤增殖和恶性度较高。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预后不好。 P170:是一种多药耐药基因,它的过度表达不利于治疗。 nm23:是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为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Her-1:和前面的Her-2类似,阳性不好。 DNA倍体:非整倍体预示肿瘤发生。

浆细胞性乳腺炎为什么和乳腺癌难以区分

查出得了“乳腺炎”,为什么她却说“太好了”? 安陵今年42岁,是一位10岁孩子的母亲。 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右侧乳晕出现蚕豆大小的肿块是在一年前。当时肿块不疼不痒,以为是乳腺增生引起的,也未留意。 两周后,安陵发现情况有些糟糕,原来的肿块突然长到鸡蛋那么大,而且乳房周围的皮肤发红,还出现了橘子皮颜色的“小坑”,而且右侧腋下出现了小肿块,按压能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看到这些症状,安陵觉得这一切似乎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了。于是她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从“绝望”到“欢喜”,虚惊一场 医生对安陵的乳房肿块进行检查之后,认为乳腺癌的可能性很大,加之她的腋下淋巴节肿大,病情可能比较严重,可能要住院进行根治手术。不过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 听到这些,安陵如遭雷击,她想若是得了乳腺癌,相依为命的女儿由谁来照顾呢?这个世界上,女儿只有自己这一个亲人了,她该怎么办呢?绝望开始在她心底滋生。 在等待病理穿刺检查结果的时间里,她神情恍惚,女儿似乎也察觉了她的异常,多次询问母亲究竟怎么了。可是安陵都以工作遇到一些困难搪塞过去了。 三天后,拿到病理检查报告,她颤颤巍巍地打开报告,上面写着: “发现患者右乳头凹陷,乳头孔内有少量粉渣样分泌物,右乳内侧肿块约4厘米×5厘米,质地硬,表面不光整,边界欠清,上有一破溃口,有脓血水流出,皮肤色暗红,呈橘皮样改变。右腋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初步判定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看到“浆细胞性乳腺炎”这个结果,她喜极而泣,太好了,太好了,她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原来是虚惊一场,她患得并不是乳腺癌。 反复发作,转院治疗,柳暗花明 随后,安陵便住院接受治疗,肿块逐渐减小,红肿症状有所缓解,她终于松了口气。 但是没过多久,她的乳腺炎出现复发。本已缩小的肿块又逐渐增大,还出现破溃出脓的症状。由于当地的医院,医疗水平有限,她不得不转

乳腺癌治疗基本原则和临床选择_尉承泽

讲座 文章编号:1005-2208(2009)09-0774-03 乳腺癌治疗基本原则和临床选择 尉承泽,江泽飞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 Keywords breast carcinoma;radiotherapy;chemotherapy;endocrine therapy 乳腺癌发病率在我国不断提高,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使病人获得最合适的,即效果好,副反应小的治疗,是肿瘤医生追求的目标。 1局部治疗 乳腺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手术治疗与全身治疗同样重要。随着乳腺癌早期发现率的提高,外科治疗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在不降低治疗结果的前提下,更注重功能保留及外形的美观。2008年NCCN指南,继续提倡早期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代替腋窝淋巴结清扫,增加了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原则。 乳房重建包括即刻重建和延迟重建,可利用自身皮瓣或乳房假体,也可二者联合。乳房重建选择需要包括乳腺外科、乳腺内科、整形科、辅助诊断科等多学科合作,在充分评估病人病情危险程度,明确肿瘤治疗方案后,结合病人自身的需求,充分讨论后决定。延迟重建时机应该根据术后辅助治疗的情况来确定。指南还特别提出病人吸烟是乳房重建的相对禁忌证,因为吸烟可能导致乳房重建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关于不同病人的放疗选择。腋淋巴结转移(LNM)≥4个的病人,应进行同侧胸壁区和锁上区的放疗;对于LNM 在1~3个的病人,因为已有研究显示这样的放疗能够增加局部控制率,NCCN指南建议给予同侧胸壁区和锁上区的放疗。由于乳区放疗的证据为3级证据,专家意见并不一致。对于腋淋巴结阴性病人,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是肿瘤直径>5cm、切缘阳性或切缘与肿瘤近<1mm,这样的病人应考虑给予胸壁放疗。 对于导管原位癌局部治疗进一步细化。研究证实,导管原位癌保乳术后接受全乳放疗,可使局部复发率下降大约50%。NCCN指南对导管原位癌治疗提出3条可供选择的方案:(1)保乳术联合全乳放疗,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2)乳房根治术考虑乳房重建,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3)仅行保乳术,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和保乳放疗。临床实践中应该提倡争取保乳术联合全乳放疗,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不适合保乳者可考虑切除后的乳房重建,提高生活质量[1]。 2术后辅助化疗 乳腺癌化疗药物,从环磷酰胺、甲氨喋呤、氟脲嘧啶,发展到含蒽环类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的联合化疗,再到紫杉醇、多西紫杉醇。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加用蒽环类药物能显著提高疗效,而且常规剂量并不增加心脏毒性。蒽环类基础上加紫杉类药物可进一步提高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2-3]。 St.Gallen共识关于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选择的基本原则,提出首先要考虑肿瘤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性,分为内分泌治疗有反应、内分泌治疗无反应、内分泌治疗反应不确定[4];同时按照其他肿瘤生物学指标分为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 低度危险的定义:腋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备以下所有特征:pT≤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ER 或PR阳性、HER?2(-)、年龄≥35岁。St.Gallen专家共识定义此类病人可以不化疗,而仅选择内分泌治疗。NCCN指南推荐可以用Oncotype Dx评分决定是否化疗。 中度危险的定义:(1)腋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中的一项: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35岁。(2)LNM1~3和HER-2(-)。高度危险的定义:(1)LNM1~3和HER-2(+)。(2)腋LNM>3。部分激素反应性中危病人(如绝经后、仅有一个危险因素的中危),也可以不化疗,而仅选择内分泌治疗。 近几年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多个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对于术后需要辅助化疗的病人,NCCN指南列举了以下方案供临床医生选择:AC(多柔比星或环磷酰胺)、CE(表柔比星或环磷酰胺)、TC(多西紫杉醇或环磷酰胺)、FAC(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北京100071通讯作者:尉承泽,E-mail:yuchengze@https://www.360docs.net/doc/b39062073.html,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l0%)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6或AC/EC×4-6个周期。

2.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 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3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6。 3.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②腋窝淋巴结转移>3。可选用的方案有:AC→T,FEC×3→T×3,TAC×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 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 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 危、中危和高危。 1.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

2015版日本乳腺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乳腺癌的病理诊断

2015版日本乳腺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乳腺癌的病理诊断 Rie Horii1 ? Naoko Honma2 ? Akiko Ogiya3 ? Yuji Kozuka4 ? Kazuya Yoshida5 Masayuki Yoshida6 ? Shin-ichiro Horiguchi7 ? Yoshinori Ito8 ? Hirofumi Mukai 引言 日本乳腺癌协会(JBCS)临床实践指南由Kanehara & Co., Ltd在2015年7月出版。本文为病理诊断指南的英文版本。这些指南每2年更新一次。在2015版中,关于Ki67和细胞阻滞方面的临床问题予以重新整合。所有其它内容均在目前文献基础上进行评审和修正。 这篇文章是2015版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的英文摘要,由Kanehara & Co., Ltd出版。推荐等级的内容在之前报告已说明(Breast Cancer。2015;22:1–4)。 病理诊断指南 CQ1:推荐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作为乳房病变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程序吗? 推荐 1.FNAC作为乳房病变的诊断程序推荐(GradeB)。 2.FNAC作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程序执行时,应把采样失败和标本量不足鉴定淋巴结疾病的困难考虑进去(GradeC1)。 CQ2:推荐空芯针活检(CNB)作为乳房病变的诊断程序吗? 推荐 CNB作为乳房病变的一种诊断操作(GradeB)。 对于可触及的乳房病变,FNAC作为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已经使用了数十年。这种技术是有价值的,因其简单,成本效益低,轻微的侵入性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然而,因其本身诊断能力的局限,例如,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乳腺癌区分困难,高缺陷率,可质疑的准确性,FNAC的作用近年来已遭质疑。[1]之前的一篇综述中报道FNAC的敏感性在65%和98%之间,特异性在34%和100%之间。[2]在日本,关于FNAC 的准确度问题,日本临床细胞学会工作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3]结果发现,细胞学诊断缺陷率17.7%,不确定性7.8%,敏感性96.7%,特异性84.3%,假阴性率3.3%,假阳性率0.25%,准确率为88.0%。因此,在日本,FNAC的准确度在日常实践中被认为是高的。 与FNAC相比,CNB显示出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的不确定性和缺陷性的结果比率,特别是对于不可触及的病变。[4-7]包括体格检查、影像诊断,如乳房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以及FNAC的三项评估手段已用于术前诊断。当三种方法诊断结果不一致,或者细胞学诊断不确定时,应毫不犹豫的进行CNB获得更多组织学信息。另外,当由没有接受充分培训的医师执行FNAC操作时或者由经验不足的细胞学医师做出诊断时,FNAC经常会误导,并可能有害。[8]在这些情况下,CNB可以作为首选的诊断方式。 对于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超声引导下,FNAC检查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微转移性疾病,以及淋巴结阳性患者的腋淋巴结负荷量化困难时,这种诊断方法的问题在于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9]。

炎性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炎性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炎性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1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炎性乳腺癌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结果:15例中均有乳腺疼痛,8例有肿块,均为轮廓不规则,界限不清的低回声或偏强回声,13例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误诊2例。CDFI:共12例检出血流信号,检出率80%(12/15),血供多为Ⅱ、Ⅲ级,血流参数多为高速高阻。结论:综合分析炎性乳腺癌二维及彩色血流特征,可提高炎性乳腺癌的诊断率,是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炎性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 炎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急,预后差,对我院近2年经手术临床病理证实的15例炎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声像图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4年6月~2006年10月,在我院肿瘤外科住院治疗的炎性乳腺癌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就诊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大部分患者伴有硬块来诊。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乳腺彩超常规检查(包括乳腺及腋下淋巴结)。15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38岁。病程18天~10个月。15例患者均出现患侧乳腺疼痛。2例出现丹毒样红肿,局部皮温增高,1例为橘皮样增厚,3例乳头凹陷,临床扪及边界不清肿块并压痛,13例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发生在哺乳期,误诊为急性乳腺炎。 1.2 仪器与方法:仪器采用PHILIPS卓越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DFI),应用实时线阵试高频探头,频率7.5 MHz,患者常规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及腋窝,直接扫查法对双侧乳房进行纵、横及斜切扫查,注意皮肤、皮下组织及腺体回声。如有肿块应仔细观察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液化或钙化,并测量肿块大小。多切面、多角度观察肿块的血供情况,作出血流参数的测量,对侧腋窝进行仔细扫查,看是否有肿大淋巴结。 2 结果

炎性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

炎性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 关键词炎性;乳腺癌;钼靶X线;诊断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ncer,I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急,预后差,对我院近3年经手术临床病理证实的17例炎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钼靶x线特征,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5月经我院诊治的炎性乳腺癌1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就诊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大部分患者伴有硬块来诊。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钼靶x线检查。17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1~53岁,平均38岁。病程10天~12个月。17例患者均出现患侧乳腺疼痛,4例出现丹毒样红肿,局部皮温增高,7例为橘皮样外观,4例乳头凹陷,临床扪及边界不清肿块并压痛,10例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发生在哺乳期,误诊为急性乳腺炎。 检查仪器为意大利吉特Giotto乳腺钼靶x线机,所有患者均常规摄取双乳轴位、斜位钼靶x线片,必要时加拍特殊体位。 2 结果 钼靶x线所见:乳腺内见肿块11例,其中边界模糊9例,伴有钙化4例,均为少量微小钙化点;乳腺密度增高、紊乱15例;17例乳房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混浊、呈索条状或细网状致密影;乳头内陷4例;腋窝淋巴结肿大10例。 3 讨论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只占乳腺癌的1%~6%,但病程进展更快,预后差。本病例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为28~60岁,中位年龄为40岁,本组为38岁。其中1/3为绝经前病人,约1%发生在妊娠哺乳期。本组有2例为哺乳期发病。炎性乳腺癌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者为炎性表现与肿瘤同时发生,继发者是在长期存在肿瘤之后或肿瘤切除之后发生炎症表现。本组病例均为原发性。炎性乳腺癌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临床症状和病理结果,约61%的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本组资料与文献表明炎性乳腺癌有以下特点:临床表现:最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红肿超过整个乳腺的1/3,外观呈橘皮样改变,伴有皮温升高,乳腺肿块多呈弥漫性浸润占据全乳,触不到肿块,深部触诊有全乳受累的感觉。乳头可伴有有内陷。腋窝可触及淋巴结。本组17例病人临床症状典型者7例。x线表现:典型炎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为毛刺或分叶状肿块伴有或不伴有恶性钙化;乳腺密度增高,腺体紊乱,皮肤增厚以下部皮肤为明显且皮下脂肪层混浊、呈索条状或细网状致密影;腋窝淋巴结肿大。本组病例均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混浊、呈索条状或细网状致密影,其中11例见明显肿块影。由于炎性乳腺癌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极易与急性乳腺炎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1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⑴病理诊断报告应尽可能包括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所有内容,如肿瘤大小(大体或镜下必须有一个肿瘤大小或范围的测量值)、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并存的导管原位癌及所占百分比、有无脉管侵犯、切缘和淋巴结情况等。还应包括ER、PR、HER-2以及Ki-67 等免疫组化检测的情况。 ⑵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应准确判断并规范报告,如黏液癌、小管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等。 ⑶导管原位癌的病理诊断报告应报告核级别(低、中或高级别)和有无坏死(粉刺或点状坏死)、微小钙化部位(仅导管原位癌内,仅正常/良性组织内或两者均有)以及手术切缘情况。应注意报告取了多少个组织块,是否发现微浸润等。 ⑷保乳标本的取材和报告请参照保留乳房治疗临床指南部分。 ⑸若报告癌旁良性病变,应注意按发生乳腺癌风险的不同,明确报告病变名称或类型。 2病理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规范 2.1一般项目 ⑴病理号(检索号)。 ⑵患者姓名、出生年月(年龄)、性别、床位号、住院号。 ⑶手术日期、病理取材日期。 2.2手术标本情况 ⑴左、右侧。 ⑵手术或标本名称(例如:改良根治术、乳腺局部广切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新辅助化疗后改良根治术标本) ,对新辅助化疗后的患者,为确保病理取材准确,建议在新辅助化疗前,先对患者病灶部位的皮肤做纹身标记。 ⑶标本肉眼所见(一定要描述肿瘤大小或范围)。 3病理形态学诊断内容 3.1原发灶 3.1.1组织学类型 包括肿瘤主体的组织学类型和瘤周乳腺组织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建议采用2003 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分类。 3.1.2组织学分级 根据是否有腺管形成、细胞核的形态及核分裂像3项指标进行分级, 建议采用改良的 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3.1.3肿瘤大小 若镜下可测量肿瘤最大径时,单位使用毫米(mm)(如肿瘤可以用一个石蜡块全部包埋,镜下测量是最佳选择;如果肿瘤需要多个石蜡块才能包埋,标本的大体测量更为准确)。具体可参照第7版AJCC乳腺癌分期(2010)。 3.1.4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 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包括乳头、乳晕、皮肤、四周和基底切缘、脉管。

乳腺癌

乳腺癌的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与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高龄初产、未经产、闭经晚、电离辐射、乳腺囊性增生病、避孕药使用、营养状态等相关。趋势,可能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干预、乳腺照片的普查推广及乳腺癌治疗的进步相关。 1.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其他乳房疾病。伴有乳腺小叶或导管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者,可增加乳癌发病的危险,后者的危险度比正常人群增加 4.3倍,且与乳癌家庭史有协同关系。 4.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未生育者与生育妇女的相对危险度高。 7.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口服避孕药。 9.食物饮酒:营养过剩和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高热量饮食将增加乳癌发病的危险性。 10.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1.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2.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症状 乳腺癌的症状 早期症状: 多无自觉症状,最早的症状是洗澡、换衣服的时候,患者自己发现一边的乳房有一个不痛,会慢慢变大的硬硬的肿块。肿块最多是在外上象限(靠近胳膊窝),其次是乳头、乳晕区和内上象限(靠近胸口)。 晚期症状: 1、酒窝征:乳房皮肤出现像酒窝一样的凹陷的坑; 2、橘皮样改变:皮肤失去光滑,皱皱的像橘子皮; 3、皮肤癌性溃疡:有很难愈合的溃疡伤口; 4、皮肤卫星结节:大肿块的四周围绕着散发的硬性结节; 5、乳头回缩:乳头凹进去乳房里面; 6、乳头溢液。 检查 乳腺癌的检查 1、X线检查: 乳腺X线摄片主要适用于有临床症状的3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在X线片上的主要特征:肿块或结节病变,簇状钙化.乳导管造影中导管不规则及充盈缺损。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doc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1制定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在循证医学实践指导下,随着诊治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完善,新药的问世,乳腺癌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英文、中文版、St.Gallen共识、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治疗指南、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以及一些大医院结合本院情况制定并在该医院使用的乳腺癌指南,代表了当今国内、外乳腺癌诊治水平,但并不适用于医疗资源有限的县市级、地市级医院和广大低收入人群,这些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无条件遵循上述指南实施诊治,按指南治疗所需费用也是广大农村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目前难以承受的。为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立足国情,充分考虑目前广大城乡人均收入低水平状况,针对全国二级医院制定符合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品供应原则的乳腺癌诊治指南,力求简明、扼要、实用性强,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完善。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指南的问世,向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诊治依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规范化,使广大农村、偏远及欠发达地区的乳腺癌患者及时、就近地获得诊治,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4 乳腺癌诊断指南说明 4.1 乳腺查体 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乳腺癌家族史。最佳的乳腺触诊时间是月经过后的9-11天,此时乳腺比较松软,容易发现异常。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医生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可双手结合,按一定顺序,不遗漏被检查部位。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摸到肿块,多为单发,边缘不规则,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摸到肿块的乳腺癌容易诊断,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可活检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有一些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体征和表现,应提高警惕,结合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4.2 乳腺彩超 超声成像简便、经济,无辐射,可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是评估

炎性乳腺癌

(一)发病原因 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二)发病机制 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性,各种类型的乳腺癌均见于IBC。IBC的急性炎症改变的组织学特征首先由Bryant于1887年描述观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润是否是IBC 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论。早在1938年,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浸润癌浸润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年复习世界有关IBC的文献,通过对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真皮淋巴管浸润对确定IBC的诊断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发现临床上无IBC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润的乳腺癌,预后与有典型表现的IBC相同,提出了临床隐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肤炎症样改变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而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力增高,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谓丹毒样改变。 1.大体形态可见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和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等,受累组织坚实。多数可见皮肤改变,占乳房范围的1/3以上。石松魁报道材料,其病变皮肤改变范围均≥1/2乳房,多数%)波及全乳。 2.组织形态癌肿类型不一,各种类型浸润性癌均可发生。除了癌组织外,主要见皮肤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中充满癌栓。间质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为主。有人认为,只要临床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为炎性癌。也有人认为只有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时才能诊断为炎性癌。石松魁(1986)报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见淋巴管癌栓,其中皮肤淋巴管癌栓5例。 (三)临床表现 症状:1.绝大多数乳腺癌病人是以无痛性乳房肿物就诊,而IBC多以红、肿、热、痛、压痛的乳房皮肤症状就诊,仅有50%左右伴有肿块。IBC往往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乳房皮肤增厚变硬,有皱嵴,皮温高,色红紫。Haagensen报道IBC临床症状包括:乳房肿块(57%),皮肤红肿(57%),乳房肿大(48%),乳房或乳头痛(24%),乳房压痛(16%),乳房硬化(16%),乳头回缩(13%),皮肤水肿(13%),腋下肿块(9%),皮温升高(8%)等。IBC少见的症状包括:腋区疼痛、乳头痒、上肢水肿和骨痛等。由于发病急骤,大部分病人就诊早,自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平均时间为个月。 Taylor和Meltzer将IBC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IBC是在原健康乳房上同时发生肿瘤和炎症;继发性IBC的炎症改变是继发于原有肿瘤部位,手术瘢痕或放射区域内的乳腺。继发性IBC的概念忽略了局部晚期乳腺癌与IBC在临床与预后上的区别,不宜应用。 2.体征IBC的体征包括全乳弥漫性硬化或局限于某一象限或一半乳房硬化,皮肤水肿似橘皮样,厚而不平整,最初皮肤呈粉红色,很快变成似淤血的紫红色,呈丹毒样改变。乳房增大,皮温高,触之韧感,常见乳头干裂、结痂和内陷。一般认为乳房皮肤改变达乳房 1/3或以上时方可诊断为炎性乳腺癌。 由于炎症性乳腺癌的特殊临床表现常常与一些乳腺炎症相混淆,故针吸细胞学检查和局部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炎性乳腺癌教学内容

炎性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 I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十分 罕见。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 炎症。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一)发病原因 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二)发病机制 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性,各种类型的乳腺癌均见于IBC。IBC的急性炎症 改变的组织学特征首先由Bryant 于1887 年描述观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 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润是否是IBC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论。早在1938 年,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 浸润癌浸润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 年复习世界有关IBC的文献,通过对组 织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真皮淋巴管浸润对确定IBC的诊断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 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 发现临床上无IBC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润的乳腺癌,预后与有典型表现的IBC相同,提出了临床隐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肤 炎症样改变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而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 力增高,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谓丹毒样改变。 1. 大体形态可见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和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等,受累组织坚实。多数可见皮肤改变,占乳房范围的1/3 以上。石松魁报道材料,其病变皮肤改变范围均》1/2乳房,多数(65.7%)波及全乳。 2. 组织形态癌肿类型不一,各种类型浸润性癌均可发生。除了癌组织外,主要见皮肤 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中充满癌栓。间质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为主。 有人认为,只要临床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为炎性癌。也有人认为只有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时才能诊断为炎性癌。石松魁(1986)报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见淋巴管癌栓,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