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本(市政府常务会送审稿)1019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本(市政府常务会送审稿)1019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本(市政府常务会送审稿)1019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规划目的 (1)

第二条规划性质 (1)

第三条规划范围 (1)

第四条规划期限 (1)

第五条规划依据 (1)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条件 (2)

第六条发展背景 (2)

第七条资源分类、特征与评价 (3)

第三章发展战略与定位 (5)

第八条指导思想 (5)

第九条发展战略 (5)

第十条发展目标 (6)

第十一条发展原则 (6)

第十二条形象定位与宣传口号 (6)

第十三条市场定位 (7)

第四章空间格局规划 (8)

第十四条总体布局规划 (8)

第五章功能分区规划 (9)

第十五条主城近郊乡村休闲游憩板块 (9)

第十六条城市发展新区乡村观光度假板块 (10)

第十七条渝东北乡村生态养生板块 (12)

第十八条渝东南乡村生态民俗板块 (15)

第六章发展重点规划 (17)

第十九条总体思路 (17)

第二十条“10大”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工程 (17)

第二十一条“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 (18)

第二十二条“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工程 (19)

第七章旅游产品与游线规划 (21)

第二十三条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21)

第二十四条乡村旅游特色线路规划 (22)

第八章旅游宣传营销规划 (23)

第二十五条营销策略 (23)

第二十六条推广策略及手段 (23)

第九章旅游商品购物规划 (24)

第二十七条乡村旅游商品规划 (24)

第二十八条乡村旅游购物规划 (25)

第十章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 (25)

第二十九条人居环境保护规划 (25)

第三十条耕地与农业生态保护规划 (26)

第三十一条乡村文化保护规划 (26)

第三十二条特色古镇与村落保护规划 (26)

第三十三条特色乡村建筑风貌规划 (27)

第十一章支撑体系规划 (27)

第三十四条接待服务设施规划 (27)

第三十五条餐饮设施规划 (27)

第三十六条住宿设施规划 (28)

第三十七条交通设施规划 (28)

第三十八条解说系统规划 (29)

第三十九条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29)

第十二章保障机制规划 (30)

第四十条相关产业融合规划 (30)

第四十一条政策保障机制规划 (31)

第四十二条危机应对机制规划 (32)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33)

第四十三条投资估算 (33)

第四十四条效益分析 (33)

第十四章附则 (34)

第四十五条规划成果 (34)

第四十六条规划实施 (3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深入挖掘巴渝乡土文化,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构建全新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诉求,结合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性质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属专项规划,是对重庆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系统规划。规划提出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总体目标、空间格局、发展重点和支撑保障体系,作为重庆未来七年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南和行动纲领。

第三条规划范围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范围为重庆市全域乡村地区,主要涉及重庆(区、县、镇)建成区以及景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保护区、遗址公园、矿山公园)以外的乡村地区。

第四条规划期限

《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时限为7年。其中,近期:2013~2017年,中远期:2018~2020年。

第五条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10)《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11)《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

(12)《重庆市旅游条例》

(13)《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条例》

(14)《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

2.技术标准

(1)《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GB/T 26358-2010)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6)

3.政策及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3)《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4)《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渝委发〔2010〕35号)

(5)《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5年)

(7)《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06年)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号)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

(10)《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旅发〔2007〕14号)

(11)《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

(12)《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13)《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4)《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15)《重庆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年)》

(16)《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17)《重庆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7年)》

(18)《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19)《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2012~2020年)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条件

第六条发展背景

1.宏观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并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牵引力。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传统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目的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未来的市场需求中,以浓厚的区域文化为特色,以生态、绿色、低碳的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石的度假胜地将是旅游产品的重要支柱。与此同时,国际乡村旅游产业在政府引导、市场需求和社区参与的推动下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立体互动”的良好态势。

当前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到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之后,乡村旅游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径,是激发内需促进消费的新增长点。随着《国民休闲纲要》和《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乡村旅游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种植、栽培到养殖、狩猎及渔业、副业,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农村考察、学习、务农到娱乐、疗养、度假,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农业等,为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西部大开发的普惠政策、三峡库区特惠政策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为乡村旅游发展在项目、财税、融资、用地、人才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赋予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和潜力。直辖以为重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交通路网的巨大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市场、客源基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坚持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加速推进六大精品景区建设,集中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品牌和精品景区形象广告宣传,成功创建“世界温泉之都”,切实加大境内外旅游营销力度,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三大旅游市场呈现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

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9亿人次,同比增长30.73%,旅游总收入1662.15亿元,同比增长31.02%。其中:入境旅游者224.28万人次,过夜游客6411.7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1.6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32%、20.86%和20.69%。发展增速连续五年名列全国前茅,重庆旅游的飞速发展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发展基础。

2.发展趋势

大众化、多样化、多元化、产业化、生态化将成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流。随着乡村旅游逐渐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旅游点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开始自主开辟新的旅游点,提出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呈现不断泛化的趋势。

3.发展现状

近年来,重庆大力发展旅游业,始终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市域范围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各种类型、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相继推出市场,具有一定的国内外乡村旅游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目前,重庆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达3000个,特色乡村旅游资源1592个;在全市13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中,超过三分之一景区与乡村旅游活动紧密相关;拥有农家乐近2万家,星级农家乐593家;重庆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1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村镇9个;中国传统村落村落1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9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1个;高山扶贫纳凉村170多个。

截止2012年,重庆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80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带动就业60余万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人数18万余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为重庆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重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4.存在问题

(1)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知名品牌

(2)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失衡,缺乏系统规划

(3)设施不完善,配套环境滞后,尚未统一标准

(4)产业融合低,乡村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缺乏有机整合

(5)管理不规范,缺乏相关的统一管理运营条例

第七条资源分类、特征与评价

1.资源分类及特色

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乡村旅游属性状况,结合国内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标准,构建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经综合分析与评价,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共分为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等6个主类、19个亚类、53种基本类型,1592个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单体。

(1)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旅游资源

从地形条件来看,重庆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名山大川众多,山地相连、沟壑相间,立体景观突出,自然山水相得益彰。从生物资源条件来看,重庆地区生物物种多样、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乡间风光美不胜收。

(2)乡村田园景观旅游资源

渝西地区(华莹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中部地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中山山地,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属巫山、武陵山、大娄山山区。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地下水和地表喀斯特形态发育较好。在北斜条形山地中发育了渝东地区特有的喀斯特槽谷奇观。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喀斯特山区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浅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多样的地形地貌造就重庆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景观。

(3)乡村遗产和建筑景观旅游资源

重庆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一些古老特色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老村镇、民族村寨成为当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资源类型。如重庆的吊脚楼碉楼建筑、洪安古镇、西沱古镇、磁器口古镇、中山古镇、滑石寨、宋街遗址、城口方斗坪、彭氏宗祠、冯家院子、龚滩古镇等村落建筑景观。

(4)乡村旅游商品旅游资源

重庆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传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商品,主要有农副产品、手工艺品、风味食品。其中永川茶叶、梁平年画、城口老腊肉、梁平张鸭子、秀山花灯、荣昌夏布、荣昌折扇、綦江老四川牛肉干、忠州豆腐乳、城口山神漆器、奉节脐橙等知名度较高。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传统工艺如纺织、编织、刺绣、剪纸、雕刻、蜡染等,都是重庆进行土特产包装的重要的元素。

(5)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重庆自古以来民风淳厚,文风蔚然,是巴文化的发祥地,神话传说、戏文故事、伦理教化、书文楹联等瑰丽多姿,大量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令人流连忘返。

(6)乡村景观意境旅游资源

重庆地区的山水田园、乡村聚落、乡土建筑、民间文化等保存较好,形成深远的乡村景观意境,如石柱冷黄乡村旅游景观带、合川古楼乡村旅游景观带、酉阳毛坝、兴隆乡村旅游景观带等。

2.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特征

根据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特征以及山水格局和乡村特色景观,将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四大资源组团。

(1)城乡交融资源组团:紧临主城,基础条件较好;温泉、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2)环城郊野资源组团:背靠主城,该区域生态农业资源丰富,花卉景观特色突出。

(3)渝东北资源组团:以长江为发展轴线,呈带状分布。该区域山水峡谷特色景观突出,品位较高,生态环境保存较好;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呈现多元文化组合。

(4)渝东南资源组团:以武陵山脉为发展轴线,呈组团状、网络状分布。该区域民风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突出,气候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乡村旅游景观突出。

3.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2)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山水乡土风光优美,休闲度假避暑疗养圣地。(3)巴渝文化特色鲜明,民族民俗风情多姿多彩。(4)乡村遗产璀璨夺目,乡土建筑景观极具特色。(5)田园野趣景色怡人,农家生活韵味十足。(6)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地方特产异彩纷呈。

第三章发展战略与定位

第八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和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立足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殊市情,秉承“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理念,按照“统筹规划、塑造品牌、均衡发展、打造精品、产业共荣、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创新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搭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管理机制,推动重庆市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九条发展战略

1.总体发展战略

(1)精品示范—牵引战略

在各区县推选一个品牌性乡村旅游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地域文化、功能产品、发展主题等条件进行区域性的整合提升,优先塑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在形成一定市场知晓度的前提下,带动周边区域乡村旅游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区域互动—互补战略

依托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对其进行差异化的规划开发,实现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在功能上互补、在主题上互动、在市场需求上互补、在文化内容上互动,继而形成完善的区域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

(3)产业共生—共荣战略

乡村旅游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综合体,在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的过程中,整合相关产业,将乡村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多产业共存共荣的目标。

(4)文化统领—导向战略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不同地域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在规划建设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整合、提升当地的乡土文化,将其贯穿于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中,并以此明确项目的主题和形象,在此基础上塑造一个个地域性的项目旅游品牌。

(5)政府引导—社区参与战略

政府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主题,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

2.空间演进战略

根据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区域特征,依托不同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资源,针对性的开发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不同功能和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分析,提出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施的“8大战略”,分别是:环城梯度发展战略、沿江组合发展战略、环湖主题发展战略、顺路演进发展战略、倚山扶贫发展战略、傍景联动发展战略、盘点品牌发展战略、邻边形象发展战略。

表3.1 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演进战略

第十条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乡村旅游成为全市旅游业重点产业之一,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缓解资源约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产业,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完成乡村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建成国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2个,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0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30个,国家“美丽乡村”示范单位300个,建成一批国家乡村型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乡村型旅游度假区和国家乡村公园。把我市广大乡村地区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巴渝乡村旅游目的地。

2.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13—2017)

到2017年,乡村旅游全面启动阶段,乡村旅游在“富民兴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取得明显成效。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1.17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年直接收入283亿元,就业总量199万人,其中,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100万,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20%。

(2)中远期目标(2018—2020)

到2020年,乡村旅游纵深发展阶段。以生态观光、度假休闲、民族民俗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体系基本形成,休闲度假及专项旅游等新型业态成为乡村旅游的主导力量,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完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达1.48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年直接收入449亿元,就业总量251万,其中,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150万,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25%。

3.定位目标

国内外知名巴渝乡村旅游目的地来源和运营模式等的多元化。

2.规模化原则

乡村旅游须坚持走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强调空间上集中连片发展,产业上通过加强融合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3.品牌化原则

乡村旅游须将品牌化作为发展核心原则加以执行,以清晰的品牌识别度和广泛的市场号召力引领重庆乡村旅游走向规范化、特色化。

4.差异化原则

乡村旅游须严格实行差异化的发展原则,丰富特色项目类型、产品体系和游线构成,统筹区域发展,通过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第十二条形象定位与宣传口号

1.旅游形象定位

首选形象:

巴渝人家

备选形象:

巴渝风、山水情、田园味

巴山渝水,诗画家园

巴风山乡,渝味无穷

喀斯特最美乡野,大三峡绝色村景

2.旅游宣传口号

诗画中的田园,非去不可的巴渝乡村!

梦境中的乡村,山水中的重庆!

静心,怡情,尽兴—巴渝田园!

东方巴伐利亚,世界级乡村美景!

第十三条市场定位

重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为四级:

1.一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重庆主城九区居民为主体的市域范围内的基础客源市场。

2.二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以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等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居民为主体的市域范围内的重要客源市场。

3.三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川东、黔北、陕南、湘西、鄂西等主要省、市、县城市居民为主体的周边重要拓展客源市场。

4.四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国内其他市场及东南亚入境的远距离机会客源市场。

第十四条总体布局规划

依据重庆乡村旅游资源、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地形地貌特征,将重庆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规划为:“一核一圈两翼”。

?“一核”:即除渝中区以外的主城八区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核,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南岸区、巴南区,“一核”既是乡村旅游市场客源地,也是乡村旅游目的地。

?“一圈”:即主城近郊(1小时经济圈)乡村旅游发展圈,主要包括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

?“两翼”:渝东北乡村旅游发展翼和渝东南乡村旅游发展翼。

在“一核一圈两翼”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五大主体功能区定位,依托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山水人文格局特征、客源市场特征等,将重庆乡村旅游的空间功能布局规划为“四大板块”,分别是:

主城近郊乡村休闲游憩板块、城市发展新区乡村观光度假板块、渝东北乡村生态养生板块、渝东南乡村民俗体验板块。

第十五条主城近郊乡村休闲游憩板块

1.空间范围

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北碚区、巴南区。

2.品牌理念

板块各区县围绕“巴渝人家”品牌,依托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分别发展滨江人家、庄园洋家、农场人家、故事人家、农渡人家、翰林人家、农园人家、巴泉人家,构建“巴渝人家”核心品牌体系。

3.发展思路

按照“服务主城市民、统筹城乡交融”的开发主旨,以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为基底,统筹城乡城郊,以实现城乡互动、交融为根本,满足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诉求为导向,以假日踏青游、种菜体验游、乡土风情游、纳凉娱乐游和温泉康体游为主要项目载体,开发城郊短线乡村休闲、游憩和周末度假的旅游项目,构建重庆环城“快节奏、慢生活”的乡村休闲游憩板块。

4.功能定位

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周末度假、假日休闲为主题功能,以近郊游憩、康体健身、纳凉游乐、温泉养生为辅助功能。

5.重点项目

表5.1 环主城近郊乡村休闲游憩板块重点项目一览

第十六条城市发展新区乡村观光度假板块

1.空间范围

包括长寿区、涪陵区、合川区、永川区、璧山县、大足区、荣昌县、江津区、铜梁县、潼南县、綦江区、南川区、万盛经开区。

2.品牌理念

板块各区县围绕“巴渝人家”品牌,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分别发展长寿人家、花木客家、山水人家、茶梨农家、美食人家、庄园农家、匠乡世家、爱情人家、龙乡人家、菜花人家、版画人家、金佛人家、黑山人家,构建“巴渝人家”主要品牌内容体系。

3.发展思路

围绕“美丽乡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主题,结合城市发展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勾勒“一区县一美感”的美丽乡村格局。分别是:湖泊生态美、花木芳香美、古镇风貌美、茶山梨乡美、乡野风味美、湿地荷花美、乡土工艺美、山乡新村美、龙乡民俗美、生态菜花美、乡间艺术美。现代农业美重点发展特色花卉、现代农业园、巴渝乡土民俗,以乡土文化为导向,驱动全域乡村度假发展,打造重庆近城花卉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文化娱乐、乡村会晤、乡村商务、乡村度假和乡村养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4.功能定位

以巴渝文化体验、果蔬休闲采摘、农事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乡村商务会晤、乡村康体养生、乡村休闲度假为主题功能,以乡野休闲度假、假日农家游憩、节日节庆体验为辅助功能。

5.重点项目

表5.2渝西乡村观光游乐板块重点项目一览

第十七条渝东北乡村生态养生板块

1.空间范围

包括万州区、城口县、垫江县、丰都县、忠县、梁平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

2.品牌理念

板块以“巴渝人家”为统领,发展区域“三峡人家”品牌,板块各区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三峡人家、大巴山森林人家、牡丹人家、太平人家、橘海人家、梁竹人家、颐养人家、移民新家、兴隆人家、神女人家、逍遥人家品牌。

3.发展思路

以“养”为发展脉络,结合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为其所辖各区县谋划订立服务游客“颐神养寿”的乡村旅游发展主题。以原生态观光体验乡村旅游为依托,结合高山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和农民新村建设,大力发展滨水生态乡村旅游、特色山地乡村旅游、特色峡谷乡村旅游、库区新城镇旅游,突出高峡平湖的自然风貌的原生态性和库区山野农家的原汁原味。

4.功能定位

以生态养生、文化养神、农业养心、乡野养性为主题功能,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自驾游憩、康体度假为辅助功能。

5.重点项目

2表5.4渝东北乡村生态体验板块重点项目一览

第十八条渝东南乡村生态民俗板块

1.空间范围

包括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

2.品牌建设

板块以“巴渝人家”为统领,发展区域“武陵人家”品牌,板块各区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武陵人家、仙女人家、黄水人家、边城人家、桃源人家、阿依苗家品牌。

3.发展思路

将民族民俗“体验式”的感官感受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线,为渝东南五个区县分别量身打造与“五感”和“以心会意”适配的不同特色主题。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武陵山区旅游扶贫,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功能与产品定位上结合特色农业、民俗特色、生态特色,发展民族民俗乡村旅游、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山地特色观光乡村旅游。

4.功能定位

以民俗文化体验、巴渝文化传承、乡野田园休闲度假为主题功能,以乡野农庄度假、传统农业观光、有机食品加工、现代新村度假为辅助功能。

5.重点项目

表5.5渝东南乡村生态民俗板块重点项目一览

第六章发展重点规划

第十九条总体思路

依托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现状、乡土文化组合现状、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水文特征、客源市场分布特征和行政区划范围,按照“一核一圈两翼五大板块”的空间格局规划,在资源整合、功能互补、主题差异、文化串联、目标阶段化的原则下,将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规划为“3大工程”,分别为:“10大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工程、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工程”。

“10大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工程”:借鉴“六大精品景区”的管理和建设模式,通过严格遴选、科学规划、签订承诺、考核验收、授牌奖励、政策支持、宣传营销等措施,力争一年全面启动,二年基本建成,三年上档升级,四年大见成效,五年全面建成,将10大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震撼力和号召力的精品景区,成为西部乡村旅游标杆和旗帜,推动全市乡村旅游上台阶,大发展。

“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按照产业要“现代”、生活要“富裕”、环境要“优美”、管理要“科学”、农民要“幸福”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总体要求,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乡村旅游扶贫等有机结合,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层管理民主、乡风村风文明、人文素养提升等系列内容,以促进乡村生产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努力建设一批全国领先“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旅游示范工程,最终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目标。到2015年,实现建成100个乡村旅游示范镇,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100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促进全市乡村旅游百花齐放,全面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全市乡村地方社会经济大发展,促进全市城乡统筹和一体化进程。

“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工程”:五条独具巴渝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分别是:城郊假日游憩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世界温泉之都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渝走廊农业观光体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渝宜高速原味巴渝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渝湘高速民俗风情体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第二十条“10大”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工程

1.工作任务

第一,严格遴选。市旅游局制定乡村旅游精品景区评选标准与细则,通过区县政府上报,市旅游局评选,相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市政府批准的程序,遴选出10个具有地域特色突出、品牌形象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乡村旅游精品景区。

第二,科学规划。在遴选出的10大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由市旅游局牵头,区县政府配合统一编制相应的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总体规划。一是要深入分析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资源特色和发展优势,加大客源市场分析,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发展的战略和方向。二是要在创新上下工夫,坚持以特取胜,提升乡村游的文化品位,突出主题,杜绝千村一面、千篇一律。三是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四是做好重点项目规划,按照“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明确规划出各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的重点项目,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效益分析,做到项目合理、任务明确。重点加强对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休闲农业园区、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乡村整体规划设计、乡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乡村主题度假区、乡村会所、乡村建筑等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

第三,明确任务。市政府分别组织召开乡村旅游十大精品景区重点项目专题会,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了每个景区提档升级的策划规划和重点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

第四,签订承诺。市政府分别与区县政府签订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承诺书。并将承诺内容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加快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和对建设进度的检查和督促。

第五,精心组织与建设。各区县要精心组织,精心建设,按照突出特色、创造经典的原则,重点围绕文化保护、生态修护、环境改造、文旅游融合、风貌整治、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为主要内容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切实将每一个乡村旅游精品景区项目打造成经典。按照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七有、六通、五洁、四化、三所、二好、一分离”的要求,兼顾设施完善和品味特色,建设覆盖休闲、文化、医疗、商业、卫生等乡村旅游完备的硬件设施条件。

第六,考核验收。建立乡村旅游精品景区考核检查机制,实行每个月定期上报建设进度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每年召开一次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现场会,

加强督促和检查。市旅游局每年对各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按照所承诺的建设内容,投资计划,建设进度,组织市级部门及专家对项目考核验收,对一次未达标的,由市旅游主管部门报请市政府给予警告、通报批评,两次未达标的,撤销精品景区创建资格、不再享受相关政策。

第七,授牌奖励。对于经考核合格的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由市政府授予“重庆市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称号。

2.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层面由市旅游经济领导小组负责。对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监督和服务。由旅游局牵头建立与各相关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来组织实施。定期召开乡村旅游现场会研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对于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土地、交通、项目、资金、审批等重大事项采取一事一议、一事一报的方式进行沟通解决。区县层面由区县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别由分管旅游负责人具体抓。市对区县建立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市政府以拟发加快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工作的相关文件,重在形成政府主导推动,市场主体开发,全民主动参与,部门积极配合,产业有机融合五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第二,保障土地供及。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公建项目使用计划,经营性项目使用政策”的原则分类保障用地,对于使用荒山、荒坡、滩涂、废弃矿山、石漠化土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先保障项目用地。用好用活生态移民、宅基(房)换住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票交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等政策,保障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发展用地需求。

第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市区两级财政,按照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承诺计划,切实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投资用于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将各项涉旅、涉农资金向乡村旅游精品景区集中安排。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利用“三权”抵押、高山移民搬迁、地票交易等,鼓励探索以市场换资金,以产权换资金,以资源换资金等金融政策,发挥农村金融对乡村旅游发展融资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乡村旅游企业、农户贷款担保贴息,要支持旅游扶贫企业创办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

第四,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按照“立足市场、构建体系、形成合力、树立品牌”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重庆非去不可”主题宣传口号,狠抓“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宣传营销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刊、网站、微博、户外广告和LED 等新兴传媒和各大知名媒体以及举办乡村旅游特色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二是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制定相应乡村旅游营销方案,实施精准营销。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营销政策措施,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线路的策划、组织和包装,唱好乡村旅游“四季歌”和“六进”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加乡村旅游。

第五,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按照精品景区标准化建设方案,加大对精品景区建设的指导力度,提高景区的含金量、精品化,大力提升景区品质。

第二十一条“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

1.工作任务

第一,制定一个方案。由市旅游局牵头,制定出全市“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方案,指导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各区县制定相应建设方案,指导各乡镇村乡村旅游示范工程。

第二,成立一套班子。各区县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区县旅游局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负总责,承担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协调解决推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其他领导每人具体抓一个示范村,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健全推进机制。

第三,制定一套标准。由市旅游局牵头,会同市质监局等制定乡村旅游示范镇创建与评定标准、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与评定标准以及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与评定标准。

第四,编制一套规划。各区县、镇乡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分阶段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

第五,配套一套政策。市级层面由市旅游局牵头,制定关于建设“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配套相应项目、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政

策,加快乡村旅游示范工程进程,各区县根据地方实际可分别出台落实“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第六,投入一笔资金。各级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完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用好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各金融机构要增加贷款投放。村社要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制度,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第七,打造一批示范。2013年起,通过“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公开竞争、审核批准”的方式,每年选择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10个镇、100个村和1000个点作为市级示范重点推进。同时,在市级示范村中选择部分村向农业部申报国家级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和申报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区县党委、政府为实施主体,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为创建主体的“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组织结构。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或实施方案,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创建规划,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合力推进“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创建工作。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区县财政设立“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专项资金,推行项目化管理,由村组织实施,所在乡镇(街道)负责监管,县有关部门进行审核验收,验收通过后,再根据资金管理办法拨付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广“旅游休闲卡”、“金穗惠农卡”等富有农贷特色的金融创新产品。积极探索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林地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

第三,强化考核督查。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将“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的目标责任制考核。由区县“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牵头,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点评和现场办公,对已经开展工作的查成效、对工作正在进行的查进度、对没有开展工作的查原因、对影响工作落实的查责任,并对各乡村旅游示范工程进行排序、通报,确保创建活动顺利推进。

第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百镇千村万点”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十二条“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工程

1.城郊假日游憩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线路主题:远离城市喧嚣,找寻乡村乐园

?线路推荐:

主城近郊生态乡村休闲游、万州近郊峡江乡村休闲游、涪陵近郊亲水乡村休闲游、黔江近郊民族乡村休闲游、永川近郊民俗乡村休闲游、江津近郊农业休闲游、合川近郊水岸乡村休闲游。

2.世界温泉之都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线路主题:温泉休闲,养生巴渝

?线路推荐:

江北区五宝乡村温泉度假体验游;渝北区乡村温泉度假体验游;北碚区精品乡村温泉体验游;九龙坡乡村温泉养生运动体验游;大渡口国际乡土艺术温泉体验游;巴南区北欧乡土风情温泉体验游。

3.成渝走廊农业观光体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线路主题:成渝走廊、魅力渝西

?线路推荐:

燕坝村乡间民俗婚庆主题体验园区——永兴农林生态园——丁家十万亩花卉苗木基地——永川黄瓜山旅游区——永川茶山竹海户外乡土风情节——永川黄瓜山乡

乡村旅游平时作业一(电大)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实务平时作业1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文本编制一般分哪几个结构()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背景篇 b. 现状篇 c. 规划篇 d. 构思篇 e. 保障篇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解析:村旅游发展规划整个规划内容以背景篇和现状篇为基础,以构思 篇和规划篇为主体,以保障篇为补充,脉络清晰,层次合理。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背景篇, 现状篇, 规划篇, 构思篇, 保障篇题目2 标记题目 题干 乡村旅游与社区乡村经济联动发展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 ) 选择一项: a. 丰获农业资源 b. 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c. 社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d. 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解析:乡村旅游与社区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社区政 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效益的全面提升,不是单纯的旅游或经济 的发展。 正确答案是: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题目3 标记题目 题干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b. 有利于实现均衡发展 c. 有利于促进农村就业 d.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解析: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淡季时可以农业生产为主, 旺季时转为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从而克服了传统旅游业的季节差异问 题。发展乡村旅游,可充分发挥农业本身的观光旅游等功能,促进农业

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目 标。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有利于实现均衡发展, 有利于促进农村就业,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题目4 标记题目 题干 差距分析评价模型中的差距五是指() 选择一项: a. 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的期望与管理者对游客期望认知之间的差异 b. 管理者对游客期望认知和服务质量规范标准之间的差异 c. 服务质量规范标准和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之间产生的差距 d. 旅游者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受之间的差距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解析:游客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游客服务期望之间的差距就是差距五, 它反映了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当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的期望与管 理者对游客期望认知之间的差异到差距四累加的差距越大,差距五也就 会越大,游客的满意度也就越低。 正确答案是:旅游者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受之间的差距 题目5

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7-2021年)实施方案

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7-2021年)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油料等四个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7?8号),着力推进《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7-2021年)》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拓展、规范、提升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把乡村旅游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新亮点,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内涵。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化。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 2.以农为本,利益均衡化。以农民为首要受益主体,实现乡村旅游业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3.因地制宜,产品特色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个性化发展,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4.市场导向,经营产业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 5.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旅游开发与消费,形成城乡之间互用资源、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6.保护生态,发展持续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和产业格局。建成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乡村旅游强乡镇200个、特色村1000个、农(渔)家乐经营户10000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50个,森林和湿地公园330个。打造50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5个AAA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 二、发展重点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一、现状问题: 1、交通现状: ***除北大街外,道路现状宽度为6-7 米不等,路面为水泥路面,质量一般;现状设有一处城乡公交站点。 现状自然村内均没有专门的车行道路,几乎不能通车,只能步行,且路面宽度高度不等,质量一般。 2、景观风貌及产业,特色资源现状 ***四面环山,离县城较近,有煤炭资源和瓷技术。 不足:①村庄内绿化不足,几乎没有宅间绿化;②村庄现状地势起伏较大,存在多处驳坎,坎上局部设有水泥墙、栏杆等,形式杂乱,景观风貌较差;③现状山体上树林偏少。 因有悠久的煤炭和瓷文化,因此可以设置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的条件。 3、配套设施现状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村民不重视公共用地和空间的预留和协调,建筑间距较小,使得公共空间受到极大压缩,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交通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均显得局促和不足,现有各种村民设施不全,因此直接导致村民生活环境质量不高。另外,村庄内部卫生条件较差。如果未来发展特色旅游,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如旅游接待、停车场、餐饮、宾馆等。 4、建筑风貌 村庄的建筑都是均为村民自发建设的老房子,建筑风格色彩较为老旧,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建筑风貌杂乱而不统一,影响整体景观,另外,村民辅房乱搭乱建情况严重,且质量差、风貌差,尤其是作为猪圈或厕所使用,普遍存在脏、乱、臭的现象。 二、总体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 1、从发展的角度着眼,强调动态的建设观,正确处理村庄整治与村民生活、旅游开发 的关系; 2、抓住村庄发展的脉络,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人、自然、建筑相融的整体空间 环境特色,将村庄质朴、厚拙、自然的原始风貌及乡土文化加以保护,同时融入时 代特色,强化下姜村特色新农村的感染力。 3、以科学的态度对现有文化、建筑及其环境现状进行充分的研究,在完全尊重村庄现 有发展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整治。 (2)规划原则 1、将村庄综合整治和产业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下***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集中资金,重点开发,分片实施,同时加强重点地段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2、保持村庄现有的自然肌理,拆除建筑违章,梳理开放空间,对部分建筑外貌局部进行改造,对建筑内部可以整修。 3、重点整治与一般整治相结合,建筑整治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的原则。 4、对村民的私有空间和生产生活方式尊重与引导并重的原则。 5、建筑整治兼顾建筑样式的多样性和整体协调性的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与电商物流、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 1、“互联网+”的利用。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场云”“体验式农业”“节会农业”等新模式,使生产、经营、商品、交易、贷款、支付、理财等有机连接,实现精准生产、透明生产,降低了中间环节费用,做到了全程网上监管。 2、发展“共享农庄”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尊重农村发展现状与传统民俗风情,形成一房一院一地,改造为市民田园生活、渡假养生等多种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化模式发布信息,形成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使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共享之余,让城里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共享”,让城里人、游客也参与到农场的运营中来,更让农民享受到收益,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 3、发展特色小镇。以“有农村特色、有地域特征、有文化特质、有乡悉愁记忆”的新农居建筑为载体,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或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融合发展。

4、挖掘本土特色农特产品。围绕产品的各类信息透明可见,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全部信息,保障产品安全并改善消费体验,开发产品短链,减少中间生产环节,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农特产品。重视本土生产企业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的结合,重视本地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的联系。如农家乐使用的鸡、鸭、蔬菜等原料来自本地化的传统种养或自种自养,是典型的食品短链方式。 5、推介客家小吃。通过已组建的餐饮协会,推动传统客家小吃,在东生围、三百山游客中心打造客家美食一条街,使产业形成品牌,扩大规模,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6、传承客家文化。结合旅游充分挖掘和开发地方特色、文娱项目,发挥东江源文化、客家文化、采茶戏文化、楹联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篇一: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

黟县乡村旅游规划文本A3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确定为“城乡和谐游”,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黟县旅游总体上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 ?乡村性 乡村旅游的空间、活动、规模以及社会结构和文化都具有乡村的特点。 ?文化性 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独特性,不仅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和飞速发展的激流中,乡村传统文化愈发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归宿。 ?生态性 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民俗文化,使乡村保持着人与自然的真实接触,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天人合一”的精神本质和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 ?体验性 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适合于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绿色度假”是乡村旅游的核心。 基于以上认识本次规划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 ?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明确旅游业发展对于黟县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的重要作用; ?从旅游业发展现状、资源与市场、区域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客观评估黟县 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 ?摸清家底,客观分析评价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 ?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分析、判断和预测黟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结合大黄山旅游圈和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的发展,明确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 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确定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形象; ?合理进行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 ?按照资源——市场双重导向原则确定黟县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体系; ?策划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 ?制定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地营销推广战略和具体措施; ?从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观出发,提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规划; ?围绕战略目标,制定规划实施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二、规划理念 2.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实事求是地从乡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促进黟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2以科学实证的方法调研细分市场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需求是旅游地发展的真正驱动力。必须依靠实证的科学方法,对客源结构及其旅游行为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为选择和开拓旅游目标市场,改进旅游地产品的适合性和适度性,提高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乡村旅游规划内容体系详解教学提纲

乡村旅游规划内容体系详解 作为一个复杂的规划任务,乡村旅游规划面对着乡村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竞争环境,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更涉及到政府部门、开发商和当地居民等众多利益群体;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农业产业、农民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复杂问题,其编制任务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规划相比更为繁重。 1.规划背景篇 规划背景是对项目情况做一总述,它向文本阅读者解释项目编制缘由,介绍项目委托方、编制方的基本情况,确定项目规划范围,根据编制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列举编制依据,确定近中远期规划的起始年限,使规划成果使用者对本次规划有一个概况性了解。 2.基础分析篇 基础分析是规划编制中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科学、客观、翔实的基础资料整理和分析,能够为规划的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项目与产品能够落实到规划地块的关键。乡村旅游规划的基础分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行业环境分析 主要从区域角度出发,对乡村旅游地所处的旅游市场环境、区域旅游竞争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做系统分析,了解本项目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分析对比本项目的优劣势,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2)开发条件分析 主要从项目地自身出发,对乡村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基础、历史民俗资源、场地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对项目地的开发条件逐一分析梳理,总结项目地资源条件的优劣势,为后期项目策划等奠定基础。 ▍(3)旅游资源构成与评价 规划者根据前期实地调研和资料文献的整理分析,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乡村地区的资源类型、资源品级进行分类评分,对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

▍(4)市场分析 主要包括旅游需求分析、旅游供给分析、产业市场分析等,规划者应结合市场调研数据,深入了解游客需求,找准市场空白点,为后期的项目策划和产品设计提供市场支撑。 ▍(5)主要问题与开发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乡村旅游地现有的产品设计、规划布局、村庄建设、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本地区规划的主要方向。 3.总体构思篇 总体构思部分是整个规划工作的核心和难点,是最能体现规划者思想和能力的部分。总体构思部分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1)规划目标 包括时间上的近中远期目标,内容上的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等。规划者应根据乡村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本地区的发展目标。 ▍(2)规划理念 包括项目开发应遵循的理念、原则,以及规划工作的总体思路等。 ▍(3)定性定位 包括项目开发的性质、项目地的性质、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等。明确农业产业升级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4)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确定规划区的总体布局、规划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区划。

超赞 全国村庄试点规划方案文本

第一章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2006年“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按照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4月25日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 菱湖镇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与之同时城市建设与当地社会发展产生了一些矛盾,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加以解决,适应新城的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本次规划按照上述三方面的文件精神,“以新型社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基础,进行编制。 第二章村庄概述 2.1 村庄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条件概况 (1)地理位置 射中村位于菱湖镇西南8公 里处,与吴兴区东林镇相连,村 域面积5.5平方公里。 (2)人口和户数 截至2011年年底,射中村现 有人口3276人,876户。 (3)自然村分布 主要分布在18个自然村。编号自然村户 数 人口人均 用地 总用 地 01 莲花塘52 205 129.68 2.66 02 三关田36 134 122.34 1.64 03 顾介墩13 49 145.76 0.71 04 谈介墩83 289 125.63 3.63 05 任司埭41 158 129.98 2.05 06 西村47 188 127.54 2.39 07 二保17 67 143.45 0.96 08 石村47 171 128.87 2.20 09 打龙埭35 134 130.51 1.75 10 东至14 50 140.29 0.70 11 南至50 177 124.69 2.21 12 北至20 73 139.53 1.02 13 施家湾36 138 131.08 1.81 14 洋下浜142 571 120.21 6.86 15 马介田77 268 123.56 3.31 16 错天浜14 50 141.29 0.71 17 丁介浜33 128 131.69 1.69 18 香田湾119 426 121.03 5.16 总计876 3276 119.26 39.07 (4)村庄历史沿革 射中村是一个江南水乡古村,亦名石村,又名宝溪。清《归安县志》记载“旧有集市,名射中集市”,相传上古时代后羿于射日,故名射村。村前有一潭,名箭潭,传为箭落之处,昔日村有“十桥十庙”,著名的有三国吴狮子吼寺、西晋开化院、梁朝苑寺、宋东岳宫等。 (5)现状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 2011年射中村农民人均收入15200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351元。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产业包括蚕桑和渔业,现有特种水产养植户450户,另有350户常年在上海、

广东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稿)

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012-2020) ·(纲要稿)·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012年4月

目录 1 发展背景 (1) 2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 2.1指导思想 (1) 2.2发展原则 (1) 2.3发展目标 (2) 2.4总体思路 (2) 2.5发展策略 (2) 3资源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3) 3.1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3) 3.2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4) 4 发展布局与功能定位 (5) 4.1布局原则 (5) 4.2功能布局与定位 (6) 5 重点项目规划 (8) 5.1都市休闲农庄 (8) 5.2古村落 (9) 5.3农业新村 (12) 5.4山村民俗体验 (13) 5.5乡村度假 (15) 6 产品体系规划 (16) 6.1四大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16) 6.2八大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16) 6.3十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17) 6.4十大乡村旅游节庆活动 (18) 7市场营销规划 (22) 7.1市场分析 (22) 7.2营销策略 (24) 8 旅游服务体系规划 (27) 8.1乡村旅游交通规划 (27) 8.2乡村旅游餐饮规划 (27) 8.3乡村旅游住宿业规划 (28) 8.4乡村旅游旅行社规划 (29)

8.5乡村旅游娱乐场所规划 (29) 8.6乡村旅游购物场所规划 (30) 8.7乡村旅游集散中心规划 (31) 9 规划实施保障 (32) 9.1规划保障体系 (32) 9.2分期行动计划 (33)

1 发展背景 中央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广东省关于“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步伐,建设旅游强省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三农”资源发展旅游业,全面开展乡村旅游,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城乡、推行国民休闲计划、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和当务之急。 广东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自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广东省先后举办了“广东最美乡村”评选活动,并有大批乡村旅游点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东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以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目前,具有上述称号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共有150家。 适时开展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态、完善乡村旅游配套、引导乡村旅游市场、规范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广东乡村资源环境优势,紧紧抓住旅游产业旺盛的市场需求,实现乡村旅游的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持续发展,努力在乡村经济腾飞中发挥优势产业的突击兵作用,成为全省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增强广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2发展原则 (1)产业融合的原则。 (2)市场导向的原则。 (3)协调发展的原则。 (4)注重创新的原则。

乡村旅游发展下步工作打算

乡村旅游发展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作为,想办法添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科学规划布局,强化服务扶持,切实推动我县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大助力。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全县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统筹、协调解决乡村旅游推进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强力促进全县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在县旅游局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将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纳入相关乡镇和部门的绩效考评体系进行考核。 (二)强化政策扶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兑现全市出台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力争各类涉农资金在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前提下,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倾斜。 (三)强化信贷支持。协调涉农金融机构逐渐满足乡村旅游业的资金需求,对于合理利用古村古镇、农村和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特色和休闲旅游的项目和企业,要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予以支持。加快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鼓励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形式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协调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

(四)创新发展模式。注重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展示传统风俗,保持固有特色,形成丰富多样、富含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乡村旅游的各种发展模式,推动不同发展模式的互补。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重点引导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同时,鼓励集中连片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综合体;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支持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的旅游公司,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旅游点)”、“公司+农户(旅游点)”等形式,整合分散的旅游点,连线成片开发,提高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 (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形式,持续不断地做好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工作。以城镇为乡村旅游一级客源市场,进行深度挖潜和开发;进一步加大以市内各区县为二级客源市场的广告宣传和推介。积极组织有关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以及星级农家乐和企业参加国际国内的旅游交易会、博览会,旅游节庆活动,重点推介乡村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印制乡村旅游宣传手册,制作乡村旅游宣传广告,摄制乡村旅游专题片,组织旅行社考察乡村旅游项目,参与节庆活动,力求宣传效应最大化。 (六)加强从业人员培养。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外来人才为辅,重点抓好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以及星级农家乐负责人的培训,特别是加

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本

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一 一、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

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越,省道211线、岳汝高速和浏阳河花木产业带公路穿境而过。镇区中心距离长沙、株洲、浏阳市区和黄花机场、武广南站车程均在半小时左右,处于长株潭融城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承接长株潭经济辐射的“第一站”。随着南横线和**连接线的修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完全具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潜力。 2.资源丰富,风光旖旎 跃龙互通口——金牌车田屋场——浏阳河风光带(**段)——游船百步滩,做客渔业社——漫步万亩油茶林——章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钟佛寺宗教文化旅游综合区 1.金牌车田屋场:“享隋唐千年古樟福地,游大美浏阳河第一湾,品明朝百年古井清泉,感浏河明珠淳朴民风。”浏阳河流入长沙的第一道湾环绕车田,这里土地肥沃、果木飘香、安静祥和,素有“小桃花源”之称。“浏阳河第一湾”、“千年古樟”、“百年古井”,这是一个充满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魅力的幸福屋场。

2.浏阳河风光带:600余米的浏阳河风光带一期已建成,集亲水 平台、钓鱼台、老码头、传统水车、吊桥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从建成至今,已经吸引了周边不少乡镇的居民来此游玩。 3.百步滩、渔业社:百步滩长约600米,最宽处200余米,四面 环水,零星还散布着几处小岛,其实就是几棵长于水中的大树,挡住了河里的泥沙,慢慢堆积,也就成了小岛。乘船上洲,洲上有成片的橘林,秋收季节,满目的果实,橙色甚是喜人。现如今,还增添了烧烤、钓鱼等场所,浏阳市、长沙市多家媒体曾多次对其进行报道,也就有了“浏阳河上的橘子洲”一说。 游经浏阳河上百步洲时,还可拜访下曾经的渔业社,这里曾有浏 阳唯一的专业渔业社——湘淮渔业社,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渔业社后来解散了,但现在还有零星的渔船停靠在浏阳河沿岸,一舟、一篙、一网,水乡人家的乐趣,是周末不错的选择! 4.万亩油茶精品走廊:万亩油茶林,只等君来识。万亩油茶产业 精品走廊包括了油茶高接换冠示范基地、现代油菜加工企业金霞油茶、油茶生态文化博览园(在建)、低产林改造示范区、绿海油都土桥林场观景台。来这里,你不仅仅震撼于成片成山的油茶,还可亲身体验采摘茶籽的乐趣、土榨茶油的方法,以及农家乐里用油茶烹饪的美味。

乡村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 新概念和新理论。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关于乡村旅游市场的调研报告,内容如下: 县政协于xx年4月下旬,在冯兴钱副主席的率领下,就如何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自然资源特色鲜明。苍南县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有省级重 点风景名胜区滨海-玉苍山景区,同时还有石聚堂、燕窠硐、鲸头等 多个县级风景区。金色沙滩、彩色岛礁、山巅石海、古老村寨,构成了苍南独有的自然旅游景观。 (二)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资源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灵魂。苍南县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如金乡卫城和蒲壮所城的抗倭文化,五凤、腾垟的茶文化,矾山的矿石冶炼文化,玉苍山法云寺的宗教文化,岱岭、凤阳、莒溪等地的畲乡文化,朱程烈土故里、粟裕、刘英等抗日名将活动遗址的红色文化,还有唐桥宋塔、矴步、牌坊、状元坟、生态染坊、文物古迹等历史人文文化。此外民间民俗文化独特、农耕文明体验丰富多彩,如有太平龙、灵溪宫庙会、冥斋会、唱茶戏、拔五更、抬阁、马灯舞等民间民俗及捉小海鲜、踏水车、织布、做豆腐、捣年糕、采摘蔬果等农耕文明体验。

(三)生态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我县已建成(或已通过生态镇现场核查)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以及县级以上生态村324个。特色农业发展讯速,如灵溪观美桃湖的农业观光园、马站农业园区等农业基地和观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马站四季柚、炎亭梭子蟹、苍南翠龙茶等特色知名农产品声名远播;拥有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蘑菇之乡等多张涉农国字号金名片。优美的环境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乡村休闲生态游、农业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活动载体。 (四)乡村农家乐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县农家乐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到xx年底,农家乐累计总投资规模达4280万元,接待餐位数7840个,床位数258个。全县已发展农家乐旅游特色村5个,农家乐旅游特色点72个,xx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856万元,游客购物收入108万元,直接从业人员745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 虽然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对开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农家乐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对民间民俗、农耕文明、抗倭文化、畲乡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不深;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乡村景点档次不高、分布较散、旅游服务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欠规范、发展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工作还需强力推进。 二、大力发展我县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新农村规划设计文本(范本)

总目录 第一部分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1) 1规划编制背景及必要性 (1) 2编制目标 (2) 3编制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3) 4规划任务 (3) 5编制原则 (3) 第二章村庄现状概况与总体规划 (4) 1村庄现状 (4) 2村庄总体规划 (6) 第三章道路交通和用地竖向控制 (11) 1道路交通组织 (11) 2用地竖向规划 (12) 3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2) 4清洁能源利用 (14) 5环卫工程规划 (14) 第四章防灾规划 (15) 1消防规划 (15) 2防洪规划 (15) 3防震规划 (15) 4避难疏散 (16) 第五章保障措施 (16) 第六章附表 (17) 第二部分附件 一、村民意见反馈及签到表 二、政府修改意见 第三部分图纸 一、现状图 二、规划总平面图 三、道路竖向规划图 四、设施布置图(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图)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编制背景及必要性 1.1规划宏观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的发展观点“美丽中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为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2月在全区开展“美丽·清洁乡村”活动。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要求达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生态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努力使我区

关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建议

关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建议 一、规划的思路 规划是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其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直接对规划的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湖南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于2008年已编制完成了《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但该规划对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民技能培训、规避假日经济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是涉及休闲旅游者的休闲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 它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休闲旅游者的休闲旅游活动和环境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休闲旅游行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要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对休闲旅游区的地质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和涉及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 以便针对开展休闲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 并采取积极措施, 消除或减少污染源。 笔者认为要使规划成为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不仅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符合农业多功能拓展的需求、符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期,符合规划实施主体(企业或协会或农民)的意愿, 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前瞻性和农业产业项目的支撑。 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 其最大的问题是实施主体的效益不高, 缺乏可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 效益低下限制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其实施主体的效益就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内容, 而提高效益的关键是发展新型的、适当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环保产业。同时还要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覆盖面, 转移一定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力培训农民使之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者, 与此同时加大同旅游部门、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合理规避假日经济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来的冲击。 从湖南省的地域分布来看, 湖南地域差异明显, 域内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等差别很大。这就使不同地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应具有各自特色, 特别是作为支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要符合当地特色。 通过以上分析和大量的调查、考证, 笔者认为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仅仅只是某个项目的规划, 而是一个复杂的规划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体现省- 市- 县- 乡或村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