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 关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论述

酶工程 关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论述
酶工程 关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论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定义 (2)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起源 (3)

2、1限制与修饰现象 (4)

2、2限制酶的发现 (5)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 (6)

4、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序列 (7)

4.1、限制酶识别序列的长度 (7)

4.2、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结构 (8)

4.3、限制酶切割的位置 (9)

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产生的末端 (9)

5.1、限制酶产生匹配粘端(matched ends) (9)

5.2、限制酶产生平末端(Blunt end) (10)

5.3、限制酶产生非对称突出端 (10)

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应用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性核酸酶。这是一类能从DNA分子中间水解磷酸二酯键,从而切断双链DNA的核酸水解酶。它们不同于一般的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它们的切点大多很严格,要求专一的核苷酸顺序──识别顺序。长期以来,难以深入研究的DNA大分子,借此可以切割成特定的小片段来分析。限制性核酸酶的发现,为基因结构、DNA碱基顺序分析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开辟了途径。

关键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种类起源识别序列应用

Abstract:Short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restriction nucleases.This is a class of DNA molecules from the middle of the phosphodiester bond hydrolysis, thereby cutting off the double-stranded DNA nuclease enzymes.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deoxyribonuclease (DNase), they are mostly very strict cut-off point, requiring specific nucleotide sequence ─ ─ recognition sequence. For a long time, in-depth study of DNA molecules is difficult, to be cut into small fragments specific for analysis. The discovery of restriction nucleases for gene structure, DNA base sequence analysis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research opens the way.

Key words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Species Origin Recognition sequence Application

酶(enzyme)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酶参与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比如思考,运动,睡眠,呼吸,愤怒,喜悦或者分泌荷尔蒙等都是以酶为中心的活动结果。酶的催化作用催动着机体充满活力的生化反应,催动着生命现象不断健康的运行。同时,国内权威医学证明,酶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催化剂,只有酶存在,人体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化反应。人体内酶越多,越完整,其生命就越健康。而都市人普遍存在着缺酶的现象。

酶早期是指in yeast 在酵母中的意思, 指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能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反应过程。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细胞新陈代谢包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如哺乳动物的细胞就含有几千种酶。它们或是溶解于细胞液中,或是与各种膜结构结合在一起,或是位于细胞内其他结构的特定位置上。这些酶统称胞内酶;另外,还有一些在细胞内合成后再分泌至细胞外的酶──胞外酶。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叫酶活力(或称酶活性)。酶活力可受多种因素的调节控制,从而使生物体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没有酶的参与,新陈代谢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生命活动就根本无法维持。例如食物必须在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才能透过肠壁,被组织吸收和利用。在胃里有胃蛋白酶,在肠里有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等。又如食物的氧化是动物能量的来源,其氧化过程也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完成的。酶有成千上万种,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酶、反转录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 连接酶、胰蛋白酶……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定义

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是一种能将双股DNA切开的酵素。切割方法是将糖类分子与磷酸之间的键结切断,进而于两条DNA链上各产生一个切口,且不破坏核苷酸与碱基。切割形式有两种,分别是可产生具有突出单股DNA的黏状末端,以及末端平整无凸起的平滑末端。由于断开的DNA片段可由另一种称为DNA连接酶的酵素黏合,因此染色体或DNA上不同的限制片

段,得以经由剪接作用而结合在一起。

限制酶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此类酵素最早发现于某些品系的大肠杆菌体内,这些品系能够“限制”噬菌体对其感染,因此得名。科学家认为限制酶是细菌所演化出来对抗病毒感染,并帮助将已殖入的病毒序列移除的机制。是限制修饰系统(restriction modification system)的一部分。丹尼尔·那森斯、汉弥尔顿·史密斯与沃纳·亚伯因为限制酶的发现及研究,而共同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酵素最早的应用之一,是用来将胰岛素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使其具备生产人类胰岛素的能力。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起源

很多年前,当人们在对噬菌体的宿主特异性的限制-修饰现象进行研究时,首次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细菌可以抵御新病毒的入侵,而这种"限制"病毒生存的办法则可归功于细胞内部可摧毁外源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首批被发现的限制性内切酶包括来源于大肠杆菌的EcoR I和EcoR II,以及来源于Haemophilus influenzae的Hind II和Hind III。这些酶可在特定位点切开DNA,产生可体外连接的基因片段。研究者很快发现内切酶是研究基因组成、功能及表达非常有用的工具。

当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流传开来的时候,以NEB为代表的许多公司开始寻找更多的限制性内切酶。除了某些病毒以外,限制性内切酶只在原核生物中被发现。人们正在从数以千计的细菌及古细菌中寻找新的限制性内切酶。而对已测序的原核基因组数据分析表明,限制性内切酶在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所有自由生存

的细菌和古细菌似乎都能编码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形式多样,从大小上来说,它们可以小到如Pvu II(157个氨基酸),也可以比1250个氨基酸的Cje I更大。在已纯化分类的4000种限制性内切酶中,已发现了超过250种的特异识别序列。其中有30%是在NEB发现的。对具有未知特异识别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的研究发现工作仍在继续。人们从分析细胞提取物的生化角度研究的同时,也采用计算机分析已知的基因组数据,以期有更多的发现。尽管很多新发现的酶的识别序列与已有的重复--即同裂酶,仍然有识别新位点的酶不断被发现。

上世纪80年代,NEB开始克隆并表达限制性内切酶。克隆技术由于将限制性内切酶的表达与原有细胞环境分离开来,避免了原细胞中其它内切酶的污染,从而提高了酶的纯度。此外,克隆技术提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产量,简化了纯化过程,使得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克隆的基因很容易进行测序分析,表达出的蛋白也能进行X射线结晶分析,这使得我们对于克隆产物更加确定。

2.1.限制与修饰现象

早在 50 年代初,有许多学者发现了限制与修饰现象,当时称作寄主控制的专一性(host controlled specificity)。 l 噬菌体表现的现象便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其在不同宿主中的转染频率可说明这一问题(表 2-1)。 l 在感染某一宿主后,再去感染其它宿主时会受到限制。

E.coli 菌株λ噬菌体感染率

lK lB lC

E.coli K 1 10-4 10-4

E.coli B 10-4 1 10-4

E.coli C 1 1 1

说明 K 和 B 菌株中存在一种限制系统,可排除外来的 DNA 。 10-4 的存活率是由宿主修饰系统作用的结果,此时限制系统还未起作用。而在 C 菌株不能限制来自 K 和 B 菌株的 DNA 。限制作用实际就是限制酶降解外源 DNA ,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甲基化是常见的修饰作用,可使腺嘌呤 A 成为 N6 甲基-腺膘呤,胞嘧啶 C 成为 5' 甲基胞嘧啶。通过甲基化作用达到识别自身遗传物质和外来遗传物质的目的。

2.2.限制酶的发现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就注意到 DNA 在感染宿主后会被降解的现象,从而提出限制性切酶和限制酶的概念。 1968 年,首次从 E.coli K 中分离到限制酶,它有特定的识别位点但没有特定的切割位点,其中切割位点离识别位点达 1000bp 以上。

1970 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 H. Smith 于偶然中发现,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能迅速降解外源的噬菌体 DNA ,其细胞提取液可降解E.coli DNA ,但不能降解自身 DNA ,从而找到 HindⅡ限制性内切酶。 HindⅡ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和切割位点如下:

5 '… GTPy ↓ PuAC … 3 '

3 '… CAPu ↑ PyTG … 5 '

从此以后,发现的限制酶越来越多,并且许多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EcoRⅠ是应用最广泛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和切割位点如下:

5' G↓AATTC 3'

3' CTTAA↑G 5'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依据来源来定,涉及宿主的种名、菌株号或生物型。命名时,依次取宿主属名第一字母,种名头两个字母,菌株号,然后

再加上序号(罗马字)。如 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 Hin 指来源于流感嗜血杆菌, d 表示来自菌株 Rd ,Ⅲ表示序号。以前在限制性内切酶和修饰酶前加 R 或 M ,且菌株号和序号小写。但现在限制性内切酶名称中的 R 省略不写。

1986 年下半年发现 615 种限制酶和 98 种甲基化酶; 1998 年发现 10000 种细菌或古细菌中存在 3000 种酶,且酶有 200 多种特异性。到 2005 年 1 月,共发现 4342 种限制酶和甲基化酶,其中限制酶有 3681 种,包括Ⅰ型、Ⅱ型、Ⅲ型限制酶各有 59 、3612 、10 种,甲基化指导的限制酶有 3 种,商业化的限制酶有 588 种,在Ⅱ型限制酶中共有 221 种特异性。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

根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和是否需要辅助因子,限制与修饰系统至少可分为四类。表 2-2 是各种限制与修饰系统的比较。

Ⅱ型(type Ⅱ)限制与修饰系统所占的比例最大,达 93% 。Ⅱ型酶相对来说最简单,它们识别回文对称序列,在回文序列内部或附近切割 DNA ,产生带 3'- 羟基和 5'- 磷酸基团的 DNA 产物,需 Mg2+ 的存在才能发挥活性,相应的修饰酶只需SAM 。识别序列主要为 4-6bp ,或更长且呈二重对称的特殊序列,但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切割位置因酶而异,有些是隔开的。

Ⅱs 型(type Ⅱs)限制与修饰系统,占 5% ,与Ⅱ型具有相似的辅因子要求,但识别位点是非对称,也是非间断的,长度为 4-7bp ,切割位点可能在识别位点一侧的 20bp 范围内。

Ⅱ型限制酶一般是同源二聚体(homodimer),由两个彼此按相反方向结合在一起的相同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作用在 DNA 链的两个互补位点上。修饰酶是单体,修饰作用一般由两个甲基转移酶来完成,分别作用于其中一条链,但甲基化的碱基在两条链上是不同的。

在Ⅱ型限制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型,该酶只切割双链 DNA 中的一条链,造成一个切口,这类限制酶也称切口酶(nicking enzyme),如 N.Bst NBI 。

Ⅰ型(type Ⅰ)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很少,只占 1% ,如 EcoK 和 EcoB 。其限制酶和甲基化酶(即 R 亚基和 M 亚基)各作为一个亚基存在于酶分子中,另外还有负责识别 DNA 序列的 S 亚基,分别由 hsdR 、hsdM 和 hsdS 基因编码,属于同一操纵子(转录单位)。 EcoK 编码基因的结构为 R2M2S 。 EcoB 编码基因的结

构为 R2M4S2 。

EcoB 酶的识别位点如下,其中两条链中的 A 为甲基化位点, N 表示任意碱基。

TGA*(N)8TGCT

EcoK 酶的识别位点如下,其中两条链中的 A 为可能的甲基化位点。

AA°C(N)6GTGC

但是 EcoB 酶和 EcoK 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位点 1000bp 以外,且无特异性。Ⅲ型(type Ⅲ)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更少,所占比例不到 1% ,如 EcoP1 和EcoP15 。它们的识别位点分别是 AGACC 和 CAGCAG ,切割位点则在下游 24-26bp 处。在基因操作中,一般所说的限制酶或修饰酶,除非特指,均指Ⅱ型系统中的种类。

4.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序列

4.1.限制酶识别序列的长度

限制酶识别序列的长度一般为 4-8 个碱基,最常见的为 6 个碱基(表2-3)。当识别序列为 4 个和 6 个碱基时,它们可识别的序列在完全随机的情况下,平均每256 个和 4096 个碱基中会出现一个识别位点(4^4=256,4^6=4096)。以下是几个有代表性的种类,箭头指切割位置。

4 个碱基识别位点:Sau3AⅠ↓GATC

5 个碱基识别位点:EcoRⅡ↓CCWGG

NciⅠ CC↓SGG

6 个碱基识别位点:EcoRⅠ G↓AATTC

HindⅢ A↓AGCTT

7 个碱基识别位点:BbvCⅠ CC↓TCAGC

PpuMⅠ RG↓GWCCY

8 个碱基识别位点:NotⅠ GC↓GGCCGC

SfiⅠ GGCCNNNN↓NGGCC

以上序列中部分字母代表的碱基如下。

R=A 或 G Y=C 或 T M=A 或 C

K=G 或 T S=C 或 G W=A 或 T

H=A 或 C 或 T B=C 或 G 或 T V=A 或 C 或 G

D=A 或 G 或 T N=A 或 C 或 G 或 T

4.2.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结构

限制酶识别的序列大多数为回文对称结构,切割位点在 DNA 两条链相对称的位置。 EcoRⅠ和 HindⅢ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置如下。

EcoRⅠ G↓AATTC HindⅢ A↓AGCTT

CTTAA↑G TTCGA↑A

有一些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不是对称的,如 AccBSⅠ[CCGCTC(-3/-3)] 和 BssS Ⅰ[CTCGTG(-5/-1)]。识别序列后面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在两条链上的切割位置。

AccBSⅠ CCG↓CTC BssSⅠ C↓TCGTG

GGC↑GAG GAGCA↑C

有一些限制酶可识别多种序列,如 AccⅠ识别的序列是 GT↓MKAC ,也就是说可识别 4 种序列,其中两种是对称的,另两种是非对称的。 HindⅡ识别的序列是 GTY ↓RAC 。

有一些限制酶识别的序列呈间断对称,对称序列之间含有若干个任意碱基。如AlwNⅠ和 DdeⅠ,它们的识别序列如下。

AlwNⅠ CAGNNNC↓TG DdeⅠ C↓TNAG

GT↑CNNNGAC GANT↑C

4.3.限制酶切割的位置

限制酶对 DNA 的切割位置大多数在内部,但也有在外部的。在外部的,又有两端、两侧和单侧之别。切点在两端的有 Sau3AⅠ(↓GATC)、NlaⅢ(CATG↓)和 EcoR Ⅱ(↓CCWGG)等;在两侧的有 BcgⅠ[(10/12)CGA(N)6TGC(12/10)]和 TspR Ⅰ(CASTGNN↓), BcgⅠ酶的切割特性与其它酶不同,它们在识别位点的两端各切开一个断点,而不是只产生一个断点。切点在识别位点外侧的还有 BbvⅠ[GCAGC (8/12)] 和 BspMⅠ[ACCTGC(4/8)] 等。

BcgⅠ↓10(N)CGA(N)6TGC(N)12↓ TspRⅠ NNCAC(G)TGNN↓

↑12(N)CGA(N)6ACG(N)10↑↑NNGTG(C)ACNN

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产生的末端

5.1.限制酶产生匹配粘端(matched ends)

识别位点为回文对称结构的序列经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末端为匹配粘端,亦即粘性末端(cohesive end),这样形成的两个末端是相同的,也是互补的。若在对称

轴 5' 侧切割底物, DNA 双链交错断开产生 5' 突出粘性末端,如 EcoRⅠ;若在3'-侧切割,则产生 3' 突出粘性末端,如 KpnⅠ。

NNG↓AATTCNN EcoRⅠ NNG AATTCNN

NNCTTAA↑GNN NNCTTAA GNN

5.2.限制酶产生平末端(Blunt end)

在回文对称轴上同时切割 DNA 的两条链,则产生平末端,如 HaeⅢ(GG↓CC)和 EcoRV(GAT↓ATC)。产生平末端的 DNA 可任意连接,但连接效率较粘性末端低。

5.3.限制酶产生非对称突出端

许多限制酶切割 DNA 产生非对称突出端。当识别序列为非对称序列时,切割的 DNA 产物的末端是不同的,如 BbvCⅠ,它的识别切割位点如下。

CC↓TCAGC

GGAGT↑CG

有些限制酶识别简并序列,其识别的序列中有几种是非对称的。如 AccⅠ,它的识别切割位点如下,其中 GTAGAC 和 GTCTAC 为非对称。

GT↓AT/CGAC

CATA/GC↑TG

有些限制酶识别间隔序列,间隔区域的序列是任意的,如 DraⅢ和 EarⅠ

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应用

用于DNA基因组物理图谱的组建;基因的定位和基因分离;DNA分子碱基序列分

析;比较相关的DNA分子和遗传工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由细菌产生的,其生理意义是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限制酶一般不切割自身的DNA分子,只切割外源DNA。

限制作用实际就是限制酶降解外源DNA ,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甲基化是常见的修饰作用,可使腺嘌呤A和胞嘧啶C甲基化而受到保护。通过甲基化作用达到识别自身遗传物质和外来遗传物质的目的。所以,能产生防御病毒侵染的限制酶的细菌,其自身的基因组中可能有该酶识别的序列,只是该识别序列或酶切位点被甲基化了。但并不是说一旦甲基化了,所有限制酶都不能切割。大多数限制酶对DNA甲基化敏感,因此当限制酶目标序列与甲基化位点重叠时,对酶切的影响有3种可能,即不影响、部分影响、完全阻止。对甲基化DNA的切割能力是限制酶内在和不可预测的特性,因此,为有效的切割DNA,必须同时考虑DNA甲基化和限制酶对该类型甲基化的敏感性。另外,现在很多商业限制酶专门用于切割甲基化DNA。

参考文献

[1] 李广军,高文. 问:酶的定义是什么?[J]. 生物学通报. 1997(06)

[2] 梁祖霞. 遗传工程师的“手术刀”——限制性内切酶[J]. 生命的化学. 1982(03)

[3] 杜革命.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研究进展[J]. 中学生物教学. 2007(09)

[4] 梁红.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其在遗传学上的应用[J]. 生物学通报. 1984(06)

[5] 柯为. 几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J]. 遗传工程. 1983(01)

[6] 陈维辛,孙欣. 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应用[J]. 生化药物杂志. 1989(01)

[7] 唐任天. DNA限制性内切酶[J]. 广东蚕丝通讯. 1983(04)

[8] 皮新春,邹国林.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1997(02)

[9] 邹国林. 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性质[J]. 生物学通报. 1985(10)

[10] 吴举宏. 基因工程中工具酶的有关问题解答[J]. 中学生物教学 2011年03期

[11] 孙庆兴.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拓展[J]. 中学生物学 2008年01期

[12] 吴举宏. 基因概念的发展[J]. 中学生物教学 2000年01期

[13] 吴玉厚,张永忠,朱奇,周国利,杨洪双. 基因芯片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发展[J]. 生物学教学 2006年09期

[14] 吴举宏.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若干问题探讨[J]. 中学生物教学. 2009(11)

[15] 潘泽民. 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1(06)

致谢:

从开始写作至论文最终定稿,总共花费了我一个月以来所有的业余时间,虽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完成这样一篇论文的确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我内心深处却满含深深的感激之情。感谢陈丽丽老师,是你们让您能够静静地坐下来,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更多的营养,从而能够为自己进一步的加油充电。通过论文的撰写,使我能够等系统、全面的学习有关财务管理新型的、先进的前沿理论知识,并得以借鉴众多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和我为之服务的企业,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由于本理论水平比较有限,论文中的有些观点的归纳和阐述难免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欢迎老师指正。

常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

Acc65I识别位点AccI识别位点AciI识别位点AclI识别位点AcuI识别位点 AfeI识别位点AflII识别位点AflIII识别位点AgeI识别位点AhdI识别位点AleI识别位点AluI识别位点AlwI识别位点AlwNI识别位点ApaI识别位点ApaLI识别位点ApeKI识别位点ApoI识别位点AscI识别位点AseI识别位点AsiSI识别位点AvaI识别位点AvaII识别位点AvrII识别位点BaeI识别位点BamHI识别位点BanI识别位点BanII识别位点

BbvCI识别位点BbvI识别位点 BccI识别位点BceAI识别位点BcgI识别位点 BciVI识别位点 BclI识别位点 BfaI识别位点 BfuAI识别位点 BglI识别位点 BglII识别位点 BlpI识别位点 Bme1580I识别位点BmgBI识别位点BmrI识别位点BmtI识别位点BpmI识别位点Bpu10I识别位点BpuEI识别位点BsaAI识别位点BsaBI识别位点BsaHI识别位点BsaI识别位点BsaJI识别位点BsaWI识别位点BsaXI识别位点BseRI识别位点BseYI识别位点

BsiEI 识别位点BsiHKAI 识别位点BsiWI识别位点BslI 识别位点BsmAI识别位点 BsmBI识别位点BsmFI识别位点BsmI识别位点BsoBI识别位点Bsp1286I识别位点BspCNI识别位点BspDI识别位点BspEI识别位点BspHI识别位点BspMI识别位点BspQI识别位点BsrBI识别位点BsrDI识别位点BsrFI识别位点BsrGI识别位点BsrI识别位点BssHII识别位点BssKI识别位点BssSI识别位点BstAPI识别位点BstBI识别位点BstEII识别位点BstNI识别位点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一般4-8bp),并在此处切割DNA双链的核酸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是原核生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它的作用包含两类,一种是对外的,限制作用,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外源DNA,使得外源DNA对生物细胞的入侵受到限制。另一种是对内的,修饰作用,指在特定位置发生甲基化,可免遭自身限制性酶的破坏。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是在本世纪中期,Arber等人对λ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不同菌株上的平板培养效应的研究为基础,发现了原核生物体内存在着寄主控制的限制和修饰系统。实验是:在K株或B株大肠杆菌上生长繁殖的噬菌体λ(K)或λ(B),再次感染原寄主菌体的成斑率为1,而感染新的寄主菌株的成斑率则分别为10-4和4*10-4所以说受到了限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噬菌体学家阐明了宿主限制和修饰现象的生化机制。该研究工作在 Me-selson 和 Yuan(1968)纯化得到了大肠杆菌 K12 的限制性内切酶时达到高峰。因为这个内切酶可以把未修饰的 DNA 切割成大的分离片段,人们认为它一定识别一个靶序列。从而提供了对 DNA 进行可控操作的前景。但不幸的是,K12 内切酶不具备人们希望的性质。虽然它确实是结合到一定的区域序列上,切割却在几千个碱基对以外“随机”发生的(Yuan 等,1980)。经过大量努力后,终于在1970 年取得了突破,人们发现了在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fluenzae)中存在一种酶,其作用更加简单(Kelly & Smith,1970;Smith & W ilcox,1970),即这个酶可以识别双链 DNA 分子中的一个特定靶序列,并在该序列之内切断多聚核苷酸链,从而产生长度和序列一定的分离片段。突破性的进展始于 Hamilton Smith 的发现,他从嗜血流感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菌株 Rd中找到了一种限制性内切酶(Smith & Wilcox,1970),并阐明了它在噬菌体 T7 DNA 中切割的核苷酸序列(Kelly & Smith,1970)。这个酶现在命名为 Hind Ⅱ。嗜血流感细菌还具有另一个Ⅱ型的限制酶 Hind Ⅲ,而且含量很大。幸运的是,Hind Ⅲ不切割T7 DNA,因此 Hind Ⅱ制剂中可能混有的 Hind Ⅲ将不产生任何问题(Old 等,1975)。在发现 HindⅡ后不久,又分离到其他几个Ⅱ型的限制性内切酶,并分析了它们的性质,EcoR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Hedgepeth 等,1972)。它们随即迅速用于最初的重组 DNA 实验中。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简称限制酶,是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 DNA 分子中的某些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水解酶,主要从细菌中分离得到。根据结构和功能特性,把限制酶分为Ⅰ、Ⅱ和Ⅲ型。Ⅰ型限制酶的切点不固定,很难形成稳定的、特异性切割末端;Ⅲ型限制酶对 DNA 链的识别序列是非对称的,不产生特异性的 DNA 片段,故基因工程实验中基本不用Ⅰ型和Ⅲ型限制酶。 Ⅱ型限制酶的主要作用是切割 DNA 分子,在 DNA 重组、构建新质粒、建立 DNA 的限制性酶切图谱、 DNA 的分子杂交、制备 DNA 的放射性探针、构建基因文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基因工程重要的工具酶。 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点是:一般能识别和切割 4~8 个碱基对的核苷酸序列;大多数识别序列具有回文结构。 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方式有三种:切割产生 5 ' 突出的粘性末端( sticky ends );切割产生 3 ' 突出的粘性末端;切割产生平头末端( blunt ends )。 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III型限制性内切酶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根据酶的功能特性、大小及反应时所需的辅助因子,限制性内切酶可分为两大类,即I类酶和Ⅱ酶。最早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EcoK、EcoB就属于I类酶。反应过程中除需Mg2+外,还需要S-腺苷-L甲硫氨酸、ATP;在DNA分子上没有特异性的酶解片断,这是I、Ⅱ类酶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因此,I类酶作为DNA的分析工具价值不大。Ⅱ类酶有EcoR I、BamH I、Hind Ⅱ、Hind Ⅲ等。反应只需Mg2+;最重要的是在所识别的特定碱基顺序上有特异性的切点,因而DNA分子经过Ⅱ类酶作用后,可产生特异性的酶解片断,这些片断可用凝胶电泳法进行分离、鉴别。 限制酶一般不切割自身的DNA分子,只切割外源DNA。 每种限制酶特异识别专一DNA序列,并在切割位点将其准确切割。 限制酶是基因工程用来切割目的基因的酶,DNA复制不需要。 DNA复制需要的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根据限制酶的结构,辅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酶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型限制酶:同时具有修饰(modification)及认知切割(restriction)的作用;另有认知(recognize)DNA上特定碱基序列的能力,通常其切割位(cleavage site)距离认知位(recognition site)可达数千个碱基之远。例如:EcoB、EcoK。 第二型限制酶:只具有认知切割的作用,修饰作用由其他酵素进行。所认知的位置多为短的回文序列(palindrome sequence);所剪切的碱基序列通常即为所认知的序列。是遗传工程上,实用性较高的限制酶种类。例如:EcoRI、HindⅢ。 第三型限制酶:与第一型限制酶类似,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可认知短的不对称序列,切割位与认知序列约距24-26个碱基对。例如:EcoPI、HinfⅢ。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

Acc65I识别位点 AccI识别位点 AciI识别位点 AclI识别位点 AcuI识别位点 AfeI识别位点 AflII识别位点 AflIII识别位点 AgeI识别位点 AhdI识别位点 AleI识别位点 AluI识别位点 AlwI识别位点 AlwNI识别位点 ApaI识别位点 ApaLI识别位点 ApeKI识别位点 ApoI识别位点 AscI识别位点 AseI识别位点 AsiSI识别位点 AvaI识别位点 AvaII识别位点 AvrII识别位点 BaeI识别位点 BamHI识别位点 BanI识别位点 BanII识别位点

BbvCI识别位点 BbvI识别位点 BccI识别位点 BceAI识别位点 BcgI识别位点 BciVI识别位点 BclI识别位点 BfaI识别位点 BfuAI识别位点 BglI识别位点 BglII识别位点 BlpI识别位点 Bme1580I识别位点 BmgBI识别位点 BmrI识别位点 BmtI识别位点 BpmI识别位点 Bpu10I识别位点 BpuEI识别位点 BsaAI识别位点 BsaBI识别位点 BsaHI识别位点 BsaI识别位点 BsaJI识别位点 BsaWI识别位点 BsaXI识别位点 BseRI识别位点 BseYI识别位点

BsiEI识别位点 BsiHKAI识别位点 BsiWI识别位点 BslI识别位点 BsmAI识别位点 BsmBI识别位点 BsmFI识别位点 BsmI识别位点 BsoBI识别位点 Bsp1286I识别位点 BspCNI识别位点BspDI识别位点 BspEI识别位点 BspHI识别位点 BspMI识别位点 BspQI识别位点 BsrBI识别位点 BsrDI识别位点 BsrFI识别位点 BsrGI识别位点 BsrI识别位点 BssHII识别位点 BssKI识别位点 BssSI识别位点 BstAPI识别位点 BstBI识别位点 BstEII识别位点 BstNI识别位点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_方便搜索

GACGTC CTGCAG Acc65I 识别位点 GTMKAC CAKMTG AccI 识别位点 GTMKAC CAKMTG AciI 识别位点 CCGC GGCG AclI 识别位点 AACGTT TTGCAA AcuI 识别位点 CTGAAG GACTTC AfeI 识别位点 AGCGCT TCGCGA CTTAAG GAATTC AflIII 识别位点 ACRYGT TGYRCA AgeI 识别位点 ACCGGT TGGCCA AhdI 识别位点 GACNNNNNGTC CTGNNNNNCAG AleI 识别位点 CACNNNNGTG GTGNNNNCAC AluI 识别位点 AGCT TCGA AlwI 识别位点 GGATC CCTAG

CAGNNNCTG GTCNNNGAC ApaI 识别位点 GGGCCC CCCGGG ApaLI 识别位点 GTGCAC CACGTG ApeKI 识别位点 GCWGC CGWCG ApoI 识别位点 RAATTY YTTAAR AscI 识别位点 GGCGCGCC CCGCGCGG AseI 识别位点 ATTAAT TAATTA GCGATCGC CGCTAGCG AvaI 识别位点 CYCGRG GRGCYC AvaII 识别位点 GGWCC CCWGG AvrII 识别位点 CCTAGG GGATCC BaeI 识别位点 NACNGTAYCN BamHI 识别位点 GGATCC CCTAGG BanI 识别位点 GGYRCC CCRYGG

常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

AatII 识别位点 Acc65I 识别位点 AccI 识别位点 AciI 识别位点 AclI 识别位点 AcuI 识别位点 AfeI 识别位点 AflII 识别位点 AflIII 识别位点 AgeI 识别位点 AhdI 识别位点 AleI 识别位点 AluI 识别位点 AlwI 识别位点 AlwNI 识别位点 ApaI 识别位点 ApaLI 识别位点 ApeKI 识别位点 ApoI 识别位点 AscI 识别位点 AseI 识别位点 AsiSI 识别位点

AvaI识别位点 AvaII识别位点 AvrII识别位点 BaeI识别位点 BamHI 识别位点 BanI识别位点 BanII识别位点 BbsI识别位点 BbvCI识别位点 BbvI识别位点 BccI识别位点 BceAI识别位点BcgI识别位点BciVI识别位点BclI识别位点 BfaI识别位点BfuAI识别位点BglI识别位点BglII识别位点BlpI识别位点Bme1580I识别位点BmgBI识别位点BmrI识别位点

BmtI 识别位点 BpmI 识别位点 Bpu10I 识别位点 BpuEI 识别位点 BsaAI 识别位点 BsaBI 识别位点 BsaHI 识别位点 BsaI 识别位点 BsaJI 识别位点 BsaWI 识别位点 BsaXI 识别位点 BseRI 识别位点 BseYI 识别位点 BsgI 识别位点 BsiEI 识别位点 BsiHKAI 识别位点 BsiWI 识别位点 BslI 识别位点 BsmAI 识别位点 BsmBI 识别位点 BsmFI 识别位点 BsmI 识别位点

基因工程习题

基因工程习题及参考答案02 工具酶部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一、填空题 1.严格地说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指已被证明是的酶。 基因工程中把那些具有识别的内切核酸酶统称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2.年Luria 和Human 在T 偶数噬菌体对大肠杆菌感染实验中首次发现了细菌的现象。 3.1970 年,Smith 和Wilcox 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到一种限制酶,能够特异性的切割DNA,这个酶后来被命名为,这是第一个分离到的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4.通过比较用不同组合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处理某一特定基因区域所得到的不同大小的片段,可以构建显示该区域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点相互位置的。5.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量较小.一般在20~40kDa,通常由亚基所组成。 它们的作用底物为双链DNA,极少数Ⅱ类酶也可作用于单链DNA,或DNA/RNA 杂合双链。这类酶的专一性强,它不仅对酶切点邻近的两个碱基有严格要求,而且对更远的碱基也有要求,因此,Ⅱ类酶既具有专一性,也具有专一性,一般在识别序列内切割。切割的方式有,产生末端的DNA 片段或的DNA片段。作用时需要作辅助因子,但不需要和。 6.完全的回文序列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就是:(1) (2) 。 7.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般识别个碱基,也有识别多序列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根据对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的分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具有倾向,即它们在识别序列中含量较高。 8.EcoK 是I 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组成是α2 β2 γ,分子量300kDa。在这些亚基中,α亚基具有作用;β亚基具有的活性;γ亚基的作用则是。9.个体之间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叫。 10.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按属名和种名相结合的原则命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取自,第二、第三两个字母取自,第四个字母则用表示。1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Acy I 识别的序列是5’—GRCGYG-3’,其中R ,Y 。12.在酶切反应管加完各种反应物后,需要离心2 秒钟,其目的是和。13.部分酶切可采取的措施有:(1) (2) (3) 等。14.第一个分离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而第一个用于构建重组体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 15.限制性内切核酸酶BsuRI 和HaeⅢ的来源不同,但识别的序列都是,它们属于。 16.由于DNA 是由4 种碱基组成的,所以任何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割频率的理论值应该是。 17.Sal I 和Not I 都是哺乳动物中识别序列稀有的酶,在哺乳动物基因组的5kb 片段中,找到NotI 切点的概率是。 18.部分酶切是指控制反应条件,使得酶在DNA 序列上的识别位点只有部分得到切割,它的理论依据是。

常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保护残基

酶切位点保护碱基-PCR引物设计用于限制性内切酶 发布: 2010-05-24 20:19| 来源:生物吧| 编辑:刘浩| 查看: 161 次 本文给出了分子克隆中常用限制性内切酶的保护碱基序列,如AccI,AflIII,AscI,AvaI,BamHI,BglII,BssHII,BstEII,BstXI,ClaI,EcoRI,HaeIII,HindIII,KpnI,MluI,NcoI,NdeI,NheI,NotI,NsiI,PacI,PmeI,PstI,PvuI,SacI,SacII,SalI,ScaI,SmaI,SpeI,SphI,StuI,XbaI,XhoI,XmaI, 为什么要添加保护碱基? 在分子克隆实验中,有时我们会在待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两端加上特定的酶切位点,用于后续的酶切和连接反应。由于直接暴露在末端的酶切位点不容易直接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开,因此在设计PCR引物时,人为的在酶切位点序列的5‘端外侧添加额外的碱基序列,即保护碱基,用来提高将来酶切时的活性。 其次,在分子克隆实验中选择载体的酶切位点时,相临的两个酶切位点往往不能同时使用,因为一个位点切割后留下的碱基过少以至于影响旁边的酶切位点切割。 该如何添加保护碱基? 添加保护碱基时,最关心的应该是保护碱基的数目,而不是种类。什么样的酶切位点,添加几个保护碱基,是有数据可以参考的。 添加什么保护碱基,如果严格点,是根据两条引物的Tm值和各引物的碱基分布及GC含量。如果某条引物Tm值偏小,GC%较低,添加时多加G或C,反之亦反。 为了解不同内切酶对识别位点以外最少保护碱基数目的要求,NEB采用了一系列含识别序列的短双链寡核苷酸作为酶切底物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对于确定双酶切顺序将会有帮助(比如在多接头上切割位点很接近时),或者当切割位点靠近DNA末端时也很有用。在本表中没有列出的酶,则通常需在识别位点两端至少加上6个保护碱基,以确保酶切反应的进行。 实验方法:用γ-[32P]ATP在T4多聚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标记0.1A260单位的寡核苷酸。取1μg已标记了的寡核苷酸与20单位的内切酶,在20°C条件下分别反应2小时和20小时。反应缓冲液含70mM Tris-HCl (pH 7.6), 10 mM MgCl2, 5 mMDTT及适量的NaCl或KCl(视酶的具体要求而定)。20%的PAGE(7M尿素)凝胶电泳分析,经放射自显影确定酶切百分率。 本实验采用自连接的寡核苷酸作为对照。若底物有较长的回文结构,切割效率则可能因为出现发夹结构而降低。

限制性内切酶保护碱基表

PCR设计引物时酶切位点的保护碱基表

Apa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GGGCC^C 3' BamHI(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GATCC 3' BglI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A^GATCT 3' EcoR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AATTC 3' HindII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A^AGCTT 3' Kpn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GTAC^C 3' Nco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C^CATGG 3' Nde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CA^TATG 3' Nhe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CTAGC 3' Not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C^GGCCGC 3' Sac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AGCT^C 3' Sal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TCGAC 3' Sph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CATG^C 3'

史上最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

A系列 AatII识别位点 Acc65I识别位点 AccI识别位点 AciI识别位点 AclI识别位点 AcuI识别位点 AfeI识别位点 AflII识别位点 AflIII识别位点 AgeI识别位点 AhdI识别位点 AleI识别位点 AluI识别位点 AlwI识别位点 AlwNI识别位点 ApaI识别位点 ApaLI识别位点 ApeKI识别位点 ApoI识别位点 AscI识别位点 AseI识别位点 AsiSI识别位点 AvaI识别位点 AvaII识别位点 AvrII识别位点 BaeI识别位点 BamHI识别位点 BanI识别位点 BanII识别位点

BbvCI识别位点 BbvI识别位点 BccI识别位点 BceAI识别位点 BcgI识别位点 BciVI识别位点 BclI识别位点 BfaI识别位点 BfuAI识别位点 BglI识别位点 BglII识别位点 BlpI识别位点 Bme1580I识别位点 BmgBI识别位点 BmrI识别位点 BmtI识别位点 BpmI识别位点 Bpu10I识别位点 BpuEI识别位点 BsaAI识别位点 BsaBI识别位点 BsaHI识别位点 BsaI识别位点 BsaJI识别位点 BsaWI识别位点 BsaXI识别位点 BseRI识别位点 BseYI识别位点

BsiEI识别位点 BsiHKAI识别位点 BsiWI识别位点 BslI识别位点 BsmAI识别位点 BsmBI识别位点 BsmFI识别位点 BsmI识别位点 BsoBI识别位点 Bsp1286I识别位点 BspCNI识别位点BspDI识别位点 BspEI识别位点 BspHI识别位点 BspMI识别位点 BspQI识别位点 BsrBI识别位点 BsrDI识别位点 BsrFI识别位点 BsrGI识别位点 BsrI识别位点 BssHII识别位点 BssKI识别位点 BssSI识别位点 BstAPI识别位点 BstBI识别位点 BstEII识别位点 BstNI识别位点

常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总结

常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总结

————————————————————————————————作者:————————————————————————————————日期:

Acc65I识别位点 AccI识别位点 AciI识别位点 AclI识别位点 AcuI识别位点 AfeI识别位点 AflII识别位点 AflIII识别位点 AgeI识别位点 AhdI识别位点 AleI识别位点 AluI识别位点 AlwI识别位点 AlwNI识别位点 ApaI识别位点 ApaLI识别位点 ApeKI识别位点 ApoI识别位点 AscI识别位点 AseI识别位点 AsiSI识别位点 AvaI识别位点 AvaII识别位点 AvrII识别位点 BaeI识别位点 BamHI识别位点 BanI识别位点 BanII识别位点

BbvCI识别位点 BbvI识别位点 BccI识别位点 BceAI识别位点 BcgI识别位点 BciVI识别位点 BclI识别位点 BfaI识别位点 BfuAI识别位点 BglI识别位点 BglII识别位点 BlpI识别位点 Bme1580I识别位点 BmgBI识别位点 BmrI识别位点 BmtI识别位点 BpmI识别位点 Bpu10I识别位点 BpuEI识别位点 BsaAI识别位点 BsaBI识别位点 BsaHI识别位点 BsaI识别位点 BsaJI识别位点 BsaWI识别位点 BsaXI识别位点 BseRI识别位点 BseYI识别位点

BsiEI识别位点 BsiHKAI识别位点 BsiWI识别位点 BslI识别位点 BsmAI识别位点 BsmBI识别位点 BsmFI识别位点 BsmI识别位点 BsoBI识别位点 Bsp1286I识别位点 BspCNI识别位点BspDI识别位点 BspEI识别位点 BspHI识别位点 BspMI识别位点 BspQI识别位点 BsrBI识别位点 BsrDI识别位点 BsrFI识别位点 BsrGI识别位点 BsrI识别位点 BssHII识别位点 BssKI识别位点 BssSI识别位点 BstAPI识别位点 BstBI识别位点 BstEII识别位点 BstNI识别位点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AatII识别位点 Acc65I识别位点AccI识别位点AciI识别位点AclI识别位点AcuI识别位点AfeI识别位点AflII识别位点AflIII识别位点AgeI识别位点AhdI识别位点AleI识别位点AluI识别位点AlwI识别位点AlwNI识别位点 ApaI识别位点 ApaLI识别位点 ApeKI识别位点 ApoI识别位点 AscI识别位点 AseI识别位点 AsiSI识别位点 AvaI识别位点 AvaII识别位点 AvrII识别位点 BaeI识别位点 BamHI识别位点 BanI识别位点 BanII识别位点 BbsI识别位点 BbvCI识别位点 BbvI识别位点 BccI识别位点 BceAI识别位点 BcgI识别位点 BciVI识别位点 BclI识别位点 BfaI识别位点 BfuAI识别位点 BglI识别位点 BglII识别位点

BlpI识别位点 Bme1580I识别位点BmgBI识别位点BmrI识别位点 BmtI识别位点BpmI识别位点 Bpu10I识别位点BpuEI识别位点BsaAI识别位点BsaBI识别位点BsaHI识别位点BsaI识别位点BsaJI识别位点BsaWI识别位点BsaXI识别位点BseRI识别位点BseYI识别位点 BsgI识别位点 BsiEI识别位点 BsiHKAI识别位点 BsiWI识别位点 BslI识别位点 BsmAI识别位点 BsmBI识别位点 BsmFI识别位点 BsmI识别位点 BsoBI识别位点 Bsp1286I识别位点 BspCNI识别位点 BspDI识别位点 BspEI识别位点 BspHI识别位点 BspMI识别位点 BspQI识别位点 BsrBI识别位点 BsrDI识别位点 BsrFI识别位点 BsrGI识别位点 BsrI识别位点 BssHII识别位点 BssKI识别位点 BssSI识别位点 BstAPI识别位点 BstBI识别位点 BstEII识别位点 BstNI识别位点 BstUI识别位点 BstXI识别位点

(整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第三章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一、填空题 1. 严格地说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指已被证明是的酶。基因工程中把 那些具有识别的内切核酸酶统称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2.年Luria和Human在T偶数噬菌体对大肠杆菌感染实验中首次发现了细菌的现象。 3.1970年,Smith和Wilcox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到一种限制酶,能够特异性的切割DNA, 这个酶后来被命名为,这是第一个分离到的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4.通过比较用不同组合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处理某一特定基因区域所得到的不同大小的片段,可 以构建显示该区域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点相互位置的。 5.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量较小.一般在20~40kDa,通常由——亚基所组成。它们的作用底物 为双链DNA,极少数Ⅱ类酶也可作用于单链DNA,或DNA/RNA杂合双链;这类酶的专一性强,它不仅对酶切点邻近的两个碱基有严格要求,而且对更远的碱基也有要求,因此,Ⅱ类酶既具有专一性,也具有专一性,一般在识别序列内切割。切割的方式有,产生末端的DNA片段或的DNA片段。作用时需要——作辅助因子,但不需要和 6.完全的回文序列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和 7.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般识别个碱基,也有识别多序列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根据对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的分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具有倾向,即它们在识别序列中含量较高。 8.EcoK是I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组成是_______ 分子量是300kDa.在这些亚基中,α亚基具有 作用;β亚基具有的活性;γ亚基的作用则是, 9.个体之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叫 10.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按属名和种名相结合的原则命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取自,第二、三两个字母取自,第四个字母则用表示。 1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AcyI识别的序列是5’-GRCGYG-3’,,其中R,Y 12.在酶切反应管加完各种反应物后,需要离心2秒钟,其目的是和 13.部分酶切可采取的措施有:(1)(2)(3)等。 14.第一个分离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而第一个用于构建重组体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 15.限制性内切核酸酶BsuRI和HaeⅢ的来源不同,但识别的序列都是,它们属于。 16.由于DNA是由4种碱基组成的,所以任何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割频率的理沦值应该是· 17.SalI和NotI都是哺乳动物中识别序列稀有的酶,在哺乳动物基因组的5kb片段中,找到NotI切点 的概率是。 18.部分酶切是指控制反应条件,使得酶在DNA序列上的识别位点只有部分得到切割,它的理论依据 是。 19.Ⅰ类限制酶识别DNA的位点和切割的DNA位点是不同的.切割位点的识别结合有两种模型,一种是,另一种是。 20.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通常保存在浓度的甘油溶液中。 二、判断题 1.限制与修饰现象是宿主的一种保护体系,它足通过对外源DNA的修饰和对自身DNA的限制实现的。 2.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在DNA中的识别/切割位点的二级/三级结构也影响酶切效率, 一般来说, 完全切割质粒或病毒DNA,要比切割线状DNA需要更多的酶,最高的需要20倍, 3.如果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识别位点位于DNA分子的末端,那么接近末端的程度也影响切割,如 HpaII和MboI要求识别序列之前至少有一个碱基对存在才能切割。 4.能够产生防御病毒侵染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细菌,其本身的基因组中没有被该核酸酶识别的序列。 5.限制性图谱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图谱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物理图谱而后者

14核酸的酶促降解答案

核酸的酶促降解及核苷酸代谢 一、填空题 1.叶酸的结构类似物氨基蝶呤等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 2.人及猿类体内嘌呤代谢最终产物为尿酸。 3.有机体从头合成嘧啶核苷酸时先利用分子物质形成带有嘧啶环的乳清酸 ,再与___PRPP_____生成____乳清苷酸_________,再转化成UMP。 4.胸腺嘧啶分解的最终产物为β-氨基异丁酸、 NH3 、 CO2 。 5.胞嘧啶和尿嘧啶分解的最终产物为β-丙氨酸、 NH3 、 CO2 。6.dUMP在dTMP合成酶催化下,由四氢叶酸提供甲基可合成dTMP。 7.嘌呤核苷酸补救途径生物合成由__核苷磷酸化酶__和__磷酸核糖转移酶____催化实现8.嘌呤环合成的原料有天冬氨酸、 CO2 、 Gly 、 Gln 和甲酸盐等。 9.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有 Gln 、 Asp 、 PRPP 和CO2。 10.参与嘌呤环合成的氨基酸有 Asp 、 Gln 、 Gly 等。 11. 胞嘧啶和尿嘧啶经脱氨、还原和水解产生的终产物为β-丙氨酸。16.参与嘌呤核苷酸合成的氨基酸有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酰胺。17.尿苷酸转变为胞苷酸是在尿苷三磷酸水平上进行的。 18.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是由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酶催化的,被还原的底物是核苷二磷酸。 19.在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中,腺苷酸的C-6氨基来自天冬氨酸;鸟苷酸的C-2氨基来自谷氨酰胺。 20.对某些碱基顺序有专一性的核酸内切酶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1.多巴是酪氨酸经羟化作用生成的。 22.生物体中活性蛋氨酸是S-腺苷蛋氨酸,它是活泼甲基的供应者。 二、选择题 1.dTMP合成的直接前体是( A ) A、dUMP B、TMP C、TDP D、dUDP 2.嘌呤环中第4位和第5位碳原子来自下列哪种化合物?( A ) A、甘氨酸 B、天冬氨酸 C、丙氨酸 D、谷氨酸 3.嘌呤核苷酸的嘌呤核上第1位N原子来自( C ) A、Gly B、Gln C、Asp D、甲酸 4.下列那对物质是合成嘌呤环和嘧啶环都必需的( A ) A.Gln/Asp B.Gln/Gly C.Gln/Pro D.Gly/Asp 5.催化5-磷酸核糖与ATP生成PRPP这一反应的酶是( B ) A、磷酸核糖激酶 B、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 C、磷酸核糖酶 D、ATP激酶 三、是非题 1.磷酸吡哆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 2.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顺序是,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再进一步转化为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 3.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伴随着脱氢和脱羧反应。√ 4.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是在核糖核苷三磷酸水平上完成的。× 四、名词解释 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和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经过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核苷酸合成的补救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核酸酶:作用于核酸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的酶,分解产物为寡核苷酸或核苷酸,根据作用位

常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

ApaI识别位点Acc65I识别位点 ApaLI识别位点AccI识别位点 ApeKI识别位点AciI识别位点 ApoI识别位点AclI识别位点 AscI识别位点AcuI识别位点 AseI识别位点AfeI识别位点 AsiSI识别位点AflII识别位点 AvaI识别位点AflIII识别位点 AvaII识别位点AgeI识别位点 AvrII识别位点AhdI识别位点 BaeI识别位点AleI识别位点 BamHI识别位点AluI识别位点 BanI识别位点AlwI识别位点 BanII识别位点AlwNI识别位点

BmrI识别位点BbvCI识别位点 BmtI识别位点BbvI识别位点 BpmI识别位点BccI识别位点 Bpu10I识别位点BceAI识别位点 BpuEI识别位点BcgI识别位点 BsaAI识别位点BciVI识别位点 BsaBI识别位点BclI识别位点 BsaHI识别位点BfaI识别位点 BsaI识别位点BfuAI识别位点 BsaJI识别位点BglI识别位点 BsaWI识别位点BglII识别位点 BsaXI识别位点BlpI识别位点 BseRI识别位点Bme1580I识别位点 BseYI识别位点BmgBI识别位点

BspMI识别位点BsiEI识别位点 BspQI识别位点BsiHKAI识别位点 BsrBI识别位点BsiWI识别位点 BsrDI识别位点BslI识别位点 BsrFI识别位点BsmAI识别位点 BsrGI识别位点BsmBI识别位点 BsrI识别位点BsmFI识别位点 BssHII识别位点BsmI识别位点 BssKI识别位点BsoBI识别位点 BssSI识别位点Bsp1286I识别位点 BstAPI识别位点BspCNI识别位点 BstBI识别位点BspDI识别位点 BstEII识别位点BspEI识别位点 BstNI识别位点BspHI识别位点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核酸内切酶、外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百科名片

其3′→5′外切酶活性使双链DNA分子产生出单链区,经过这种修饰的DNA 再配合使用Klenow酶,同时加进带放射性同位素的核苷酸,便可以制备特异性的放射性探针。 核酸内切酶 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在核酸水解酶中,为可水解分子链内部磷酸二酯键生成寡核苷酸的酶,与核酸外切酶相对应。从对底物的特异性来看,可分为DNaseⅠ、DNaseⅡ等仅分解DNA的酶;脾脏RNase、RNaseT1等仅分解RNA的酶。如链孢霉(Neurospora)的核酸酶就是既分解DNA又分解RNA的酶。一般来说,大都不具碱基特异性,但也有诸如脾脏RNase、RNaseT1等或限制性内切酶那种能够识别并切断特定的碱基或碱基序列的酶。[1] 寡核苷酸,是一类只有20个以下碱基对的短链核苷酸的总称(包括脱氧核糖核 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内的核苷酸),寡核苷酸可以很容易地和它们的互补对链接,所以常用来作为探针确定DNA或RNA的结构,经常用于基因芯片、电泳、荧光原位杂交等过程中。 RNA聚合酶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RNA聚合酶 英文名称:RNA polymerase 定义1:以一条DNA链或RNA链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酶(二级学科) 定义2:以一条DNA链或RNA链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

定义3:以DNA或RNA为模板合成RNA的酶。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分子遗传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是催化以DNA为模板(template)、三磷酸核糖核苷为底物、通过磷酸二酯键而聚合的合成RNA的酶。因为在细胞内与基因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为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 逆转录酶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逆转录酶 英文名称:reverse transcriptase 其他名称: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RNA-directed DNA polymerase) 定义:编号:EC 2.7.7.49。以RNA为模板催化脱氧核苷-5′-三磷酸合成DNA的酶。在逆转录病毒及其他某些病毒中发现有此类酶。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酶(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常见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酶切位点)

The Type II restriction systems typically contain individual restriction enzymes and modification enzymes encoded by separate genes. The 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s typically recognize specific DNA sequences and cleave at constant positions at or close to that sequence to produce 5-phosphates and 3-hydroxyls. Usually they require Mg 2+ ions as a cofactor, although some have more exotic requirements. The methyltransferases usually recognize the same sequence although some are more promiscuous. Three types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s have been found as part of Type II R-M systems forming either C5-methylcytosine, N4-methylcytosine or N6-methyladenine. Apa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GGGCC^C 3' BamHI(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GATCC 3' BglI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A^GATCT 3' EcoR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AATTC 3' HindII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A^AGCTT 3' Kpn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GTAC^C 3' Nco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C^CATGG 3' Nde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CA^TATG 3' Nhe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CTAGC 3' Not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C^GGCCGC 3' Sac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AGCT^C 3' Sal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TCGAC 3' Sph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GCATG^C 3' Xba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T^CTAGA 3' XhoI (类型:Type II restriction enzyme )识别序列:5' C^TCGAG 3' 当然,上面总结的这些肯定不全,要查找更多内切酶的识别序列,你还可以选择下面几种方法: 1. 查你所使用的内切酶的公司的目录或者网站;NEB网站上提供的识别序列图表下载 2. 用软件如:Primer Premier5.0或Bioedit等,这些软件均提供了内切酶识别序列的信息;

限制性内切酶

第二章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一、填空题 1.严格地说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指已被证明是的酶。基因工程中把那些具有识别的内切核酸酶统称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2.年Luria和Human在T偶数噬菌体对大肠杆菌感染实验中首次发现了细菌的现象。 3.1970年,Smith和Wilcox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到一种限制酶,能够特异性的切割DNA,这个酶后来被命名为,这是第一个分离到的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4.通过比较用不同组合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处理某一特定基因区域所得到的不同大小的片段,可以构建显示该区域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点相互位置的。5.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量较小.一般在20~40kDa,通常由亚基所组成。它们的作用底物为双链DNA,极少数Ⅱ类酶也可作用于单链DNA,或DNA/RNA杂合双链。这类酶的专一性强,它不仅对酶切点邻近的两个碱基有严格要求,而且对更远的碱基也有要求,因此,Ⅱ类酶既具有专一性,也具有专一性,一般在识别序列内切割。切割的方式有,产生末端的DNA片段或的DNA 片段。作用时需要作辅助因子,但不需要和。6.完全的回文序列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就是:(1) (2) 。 7.Ⅱ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一般识别个碱基,也有识别多序列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根据对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的分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序列具有倾向,即它们在识别序列中含量较高。 8.EcoK是I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组成是α2β2 γ,分子量300kDa。在这些亚基中,o亚基具有作用;β亚基具有的活性;γ亚基的作用则是。 9.个体之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叫。10.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按属名和种名相结合的原则命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取自,第二、第三两个字母取自,第四个字母则用表示。1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Acy I识别的序列是5’—GRCGYG-3’,其中R ,Y 。12.在酶切反应管加完各种反应物后,需要离心2秒钟,其目的是和。13.部分酶切可采取的措施有:(1) (2) (3) 等。14.第一个分离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而第一个用于构建重组体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 15.限制性内切核酸酶BsuRI和HaeⅢ的来源不同,但识别的序列都是,它们属于。 16.由于DNA是由4种碱基组成的,所以任何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割频率的理论值应该是。 17.Sal I和Not I都是哺乳动物中识别序列稀有的酶,在哺乳动物基因组的5kb片段中,找到NotI切点的概率是。 18.部分酶切是指控制反应条件,使得酶在DNA序列上的识别位点只有部分得到切割,它的理论依据是。 19.I类限制酶识别DNA的位点和切割的DNA位点是不同的,切割位点的识别结合有两种模型,一种是,另一种是。20.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通常保存在浓度的甘油溶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