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社火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演变

天水社火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演变
天水社火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演变

天水社火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演变

作者:吴凯飞年份:2009年

(本文刊登于2010年2月《天水日报》、收录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关陇社火艺术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西北民间文艺研究》)

内容摘要:天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作为天水广大城乡民间主要文化娱乐形式的社火,有其非常鲜明的地方民俗特色,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演进变化,社火被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尽管天水社火为民间主要文化娱乐活动,但其反映的内容却包罗万象,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及民间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羲皇故里;天水社火民俗;历史演进;发展及展望

一、天水概况

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中国西北角》一书中说:“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不仅如此,中外很多到过天水的人,都认为天水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天水之特,特在哪里?特在她的历史,羲皇故里,发祥中华民族,历史传承悠久;特在她的文化,大地湾史前遗址,追溯八千年文明,文化底蕴深厚;特在她的地域,兼具北雄南秀,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赋予她钟灵毓秀;特在她的民俗,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远古汉、狄、羌等民族杂居,形成了她独特的民族特色,民俗民风别有韵致,无不带有地域的深深烙印。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天水古称成纪、秦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为甘肃省第二大城市,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居甘肃省之最。现辖秦州、麦积、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二区五县。天水历史悠久,有2700年的建城史,古称“成纪”,又称秦州。天水是“羲皇故里”,“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1)“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2)天水东抱陇坻,西倚洮泯,南控巴蜀,北指金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塞、交通枢纽。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

域,兼有北雄南秀两大特点,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题词“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始祖伏羲、女娲、黄帝都诞生在天水,大量的文献和文物古迹,构成了天水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历史文化。伏羲文化肇启中华文明,距今4800——8300年前的大地湾遗址,说明天水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3)。远古时期,天水曾是诸戎、羌人生活繁衍之地。天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二)民俗民间文化特色

天水之特,还特在她的民间民俗文化。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非常重视乐舞对民俗的教化作用,“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吕氏春秋·适音》)”(4)3000年前,起源于东方的秦人来到天水,他们在大量吸纳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终统一了中国。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天水又成为沿途要邑和这一带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抗战时期及解放以后,天水因战争以及工农业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全国天南海北的人员交流频繁。由于天水地域的特殊性,它融合了北戎、南羌、西域等地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不但是天水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口头文学、方言、小曲、道情、歌舞及非常丰富的其它民俗文化遗存,既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又具有兼收并蓄、多方融合的特点。

二、天水社火民俗特征

(一)历史起源悠久,发展传承至今

天水社火,也叫“秧(烟)歌”,它是天水各种民间民俗歌舞形式的总称。天水的社火民俗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秦州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蜡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说唱艺术等,如今它们凭借天水社火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前数例还进入国家、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传承保护。天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远古人类劳动、祭祀、军事等等生活息息相关。

天水社火源于古代祭祀的特色非常鲜明。如天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秦州夹板”和“武山旋鼓”,这两个舞蹈是天水社火流传很久的保留项目。“秦州夹板”的起源,应上溯到唐代的“拍板”,而“拍板”应源于上古时的“击壤”游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其形制与现代秦州的夹板已很接近。民间也有称其为“云阳板”的,宋元时期,夹板舞不仅用于民间喜庆盛典,也用于皇家祭祀的庄严肃穆场合;又如“旋鼓”舞,“旋鼓”又叫“玄鼓”,“玄”通“元”,古人称天为“元”、“玄”,“旋鼓”又称“天鼓”,据考证源于原始部落图腾舞,传说伏羲女娲人头蛇身,故旋鼓舞表演时鼓手行走路线模仿蛇形,号称“禹(蛇形)步”,表演中特有的甩发动作叫“甩莽头”,其彩色发辫实际上就是人首蛇身的扮相。以后鼓面常绘太极、八卦图案,敲鼓娱神,祈求保佑,是当地娱神祭祀的重要形式内容。在天水武山县,人们把社火又叫“灯火道场”,至今延续着古老的与灯、火相关的风俗。

在天水,社火又称“秧歌”、“烟歌”,从另一方面反映其起源与人类生活劳作紧密相关。天水社火反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内容、场景、感受的占绝大多数,其内容及所展现的生产力发展进化、生活观念的改变充分体现劳动生活是天水社火起源之一。常常与一定的山野劳作、田间劳动、草场放牧相联系,大体上反映了一定的劳动生活。总之,无论是大地湾出土文物显示的文化民俗信息,还是天水市清水宋墓、麦积宋墓多姿多彩的乐伎画像砖反映的文化民俗故事,都能充分说明在天水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社火文化在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二)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个方面。

天水社火内容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生活,上到国家大事、政治经济军事,下到民俗风情、耕种劳作、婚丧嫁娶、家居琐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政治经济:主要有从戏曲演变而来的重大的历史故事及反映现代、当代国家大事新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编短剧、折子戏、小曲段子等。如历史小曲《孟姜女》、《三国曲》、《光绪逃西安》,现代内容的《想红军》、《打日本》等等;反映商业经济生活的对唱《卖货郎》、《卖棉花》、《箍缸》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火新的表演内容也在紧跟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如秦安现代小曲剧《情系学子》反映的是党和政府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内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打工经商闯未来”,“希望工程播希望,情暖莘莘学子心”,(5)时代气息就非常浓厚。

(2)生产劳动:古代先民生产劳动是社火的主要起源,所以在天水社火表演内容中,反映生产劳动场景及感受心情的内容很多。如:《砍柴》“太阳上来万丈高,我和情郎上山砍柴烧。娘问我为何回家晚,我说难捆又难挑。”(6)其他如《割麦》、《锄草》、《拾菜》、《牧牛》、《务农曲》等比比皆是,符合我国古代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的生活特点。

(3)庆典祭祀:每逢节庆,龙灯舞(俗称“耍龙灯”)、狮子舞、烟火等是必须有的节目,其又是春节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小曲、歌舞中,表示庆祝、祈求幸福的内容也很多。演唱内容中,还有一些是专用于在寺庙中敬神演唱的,如《太平年》“进的庙门往上看,后堂里坐下个活神仙;来来去去人不见,风调雨顺太平年。”(7)还有诸如《十支香》、《十盏灯》、《刘海撒金钱》等等。

(4)世俗生活:以农村家庭生活题材为多,民间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充分反映,尤以爱情生活内容最为丰富。前者如《擀荞面》、《十月怀胎》、《李三娘研磨》、《南桥担水》等等。《十月怀胎》“一月怀胎在娘身,无踪无影又无身。又如水面浮萍草,对谁不说有身孕。二月怀胎在娘身,头闷眼花路难行。口中不言心在想,孩儿在身谁知情。三月怀胎在娘身,两腿无力难出门……”(8)表现的是妇女从怀孕、妊娠反应、行动不便到生产的艰辛,一月月唱下来,贴切自然,打动人心;《李三娘研磨》则表现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生活:即将临盆的李三娘还在婆婆的打骂呵斥中挺着大肚子推磨,直到生产,还没有完成婆婆规定的“任务”,令人同情、发人深思;后者如:《下四川》、《送干哥》、《转娘家》等等。《下四川》反映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干哥哥”带着“干妹子”下四川、到扬州,一边观灯玩景,一边表达互相的爱慕之情。因为社火内容上大多是反映民俗民情的,最贴近基层生活,所以也最能打动人,受到百姓欢迎。

(5)军事战争:主要以古代战场文化为背景,反映涉及战争及英雄人物的故事。群舞如《秦王棍舞》、《轩辕鼓舞》,各类武术表演,《旋鼓舞》也有起源于古代战争之说。表演唱类如《四季行兵》、《十月点兵》、《十二将》、《平贵吃粮》等等。

(三)传统时尚交织,多元包容集成

因为天水社火历史悠久,多方融合,包罗万象,吸收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社火精华,可以说是民间文化艺术的集大成体。

内容上有古有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除前述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统戏曲外,还有如《韩湘子度林英》、《赵玄郎送京娘》、《王祥卧冰》等等;有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反映现、当代内容的,如《政策归心》、《保卫祖国》、《三中全会的好政策》等。

节目规模有大(集体性)有中(小组合)有小(独角或双角),民众参与性强。大型的如以唢喇或锣鼓点伴奏的大型舞蹈《秦州夹板》、《武山旋鼓》、《轩辕鼓》、《大秧歌》(俗称“扭扭队”)、《高腰伞舞》以及有固定曲调伴唱的《蜡花舞》等等,往往有数十人、上百人参与演出;中型的类似于现代的表演唱,如《四季行兵》、《踩仙鹤》等等,数人或十数人演出;小型的如独角演唱,一般都有专门的曲调,如《牧牛》、《钉缸》、《擀荞面》等等;小场表演的歌舞小戏,则常用一男一女表演,有专门的曲调,相互对答。如《下四川》、《花亭会》、《李三娘研磨》等等;也有角色分工较细的小剧或折子戏,如《张连卖布》、《瓜女婿转丈人》、《三堂会审(苏三)》等等。

形式风格多种多样,多元包容。小曲小调、山歌、情歌,独唱、对唱、表演唱,小剧、折子戏,舞蹈、武术甚至杂技(如龙舞、狮子舞就颇具杂技风格)等等都可纳入社火表演。内容形式包罗万象,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有的发人深省、富有教育意义;有的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民族风情兼备,如群体表演《秦王棍舞》、《旋鼓舞》充分体现北方民族的粗犷彪悍,《蜡花舞》音乐悠扬婉转、舞蹈婀娜多姿;《踩仙鹤》、《跑旱船》的衣着打扮、《秦安小曲》的演唱风格就很有南方少数民族的风味。

曲调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天水是中华文明肇启地,中国重要地方剧种“西秦腔”的发源地。天水社火演唱大多用地方小调(曲),各县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小曲。地方小调(曲)是当地地方剧的鼻祖,但这些地方剧又反过来影响地方小调的演唱。天水东邻陇东、陕西,北近定西、兰州,西接甘南、临夏,所以,天水社火小调在自己已经非常丰富的各种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陕甘秦腔、陇剧的嘛簧、陕西眉户及碗碗腔、临夏甘南的花儿等等各种唱腔的精华,小调唱腔丰富多彩,表演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优美,普及面广,几乎人人能演、人人能唱,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加之道具乐器简单(主要有鼓钹、唢喇、二胡、三弦、鼓板、碰铃),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逢年过节,只要需要,临时拉起一支社火队伍,稍作演练,就可开场演出。

三、天水社火的民俗的一般结构及内容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唱腔,天水各乡镇甚至各村,社火的表演都有一些细微差别,但大体程式内容大同小异,仅以现秦州区西、南一带社火表演形式举例说明。

(一)黑(夜)社火表演一般程式

1、表演时间:主要在每年春节期间,具体集中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有的村还会延长到农历二月二前;除此以外,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或庙会期间,也进行一些社火形式的表演,但一般时间不长、次数不多。

2、组织机构:在当地农村,每年每个村都要产生一个负责庙会及全年民间文化、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一般由农户轮流担任,其负责人称“会长”。每年春节期间,会长既负责自己村的社火活动,也负责与邻村社火演出的来往接待。社火导演(俗称“社火头”)由懂得很多社火内容的人充当。在乡间,社火还是一项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活动。

3、放“探马”:即社火出演前的传话程式。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甲村要到乙村演出,就要提前派出“探马”(即传信人),带上“帮铃”(旧时马帮戴的串铃)到乙村会长家通知,村里人听到铃声,就知道晚上村里要来社火。如今这个程序早已被电话代替。

4、表演程式:

敬神:社火出村时就已经装扮好,沿途敲锣打鼓。进村后先进庙,秧歌队简单引场,唱《十支香》等娱神祈祷小曲,然后才去正式演出场所,一般在较大的农家院落。如果村子较大,还要移场演出,程式一样,内容节目有变化。

打场、引场:因为是地摊演出,观众攒集,需要“打”出一个场地。一般用舞龙或武术表演“打场”。旧时“打”出场后,提灯笼的小孩迅速围出一个圈,中心就是演出场地。现在用电普及,灯笼已不多见。之后“引场”开始,在锣鼓点和唢喇先缓后急的伴奏中,由数十名男角(俗称“男身子”)、女角(“女身子”)组成秧歌队,条件较好的秧歌队男的统一装扮,头扎白毛巾,手持三角小旗。女队浓妆艳抹,头戴“额子”,身着花衣彩裙,左手端蜡花灯(也称“莲花盆”),右手拿彩扇。在“高腰伞”的带领下,“扭”出各种队形,如“大摆队”、“白马分鬃”、“黑虎剜心”、“挤麻子”等等。

唱对口曲(句):秧歌队“引”到快结束时,男女两队合为一队,男女间隔,形成一个大圈,持“高腰伞”者首先进场演唱“对口曲”。之后,一男一女为一

组,分别进场中心演唱。演唱“对口曲”时是男的唱,女的围着他舞。内容大多是现编现唱,即兴发挥。如:“进了场子四下看,大红灯笼挂门前;起脊瓦兽光阴好,人旺财旺万万年。”

节目表演:秧歌队“引场”之后,开始各种小调(曲)、对唱、小剧表演。语言类节目演唱后是带“道具”的演唱,如“踩仙鹤”:一般是四位“女身子”踩着用彩纸扎制的仙鹤或彩云边舞边唱;还有“跑旱船”:老船夫打浆,划着船做出争上游、过漩涡激流、抢救搁浅的种种演唱,其中有大头娃娃插科打诨,使表演显得更加妙趣横生。社火的压轴戏一般是狮子舞表演。

(二)白社火

白社火与黑社火的主要区别:一是形式不同,黑社火以演唱为主,形式活泼多样;白社火不唱,以妆扮表演为主,形式比较刻板固定。二是内容不同。黑社火更接近基层,主要反映民间的“俗”生活,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一般限于场地表演;而白社火由于形式条件所限,一般以妆扮传统“大戏”角色为主行进表演。

马社火表演一般程式及分类:

马社火:又称“马秧歌”,历史已很悠久。春节期间,各村挑选数十匹马、骡或健驴,加以装饰,由男子妆扮成传统戏剧人物,按剧中出场次序骑在马、骡之上,走村过镇,进行表演。其程式一般是锣鼓之后,由彩旗、高杆(俗称“绕杆”)组成的仪仗队先导,戏剧人物马队紧随,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有的秧歌队还妆扮有“妖公”、“妖婆”两个丑角人物,或前或后,扭捏作态,惹人发笑、增添气氛。

高跷:俗称“长腿子”。用1.5—2米长硬木棒做成“长腿”,上半部有脚踏,表演时一般由成年男性妆扮成戏剧人物形象,将高跷绑在腿上,依剧目中出场次序排成队伍,行进表演。一般流行于路况较好的川道乡镇。有时也与其他“白社火”内容结合进行。

高抬和杠老爷:据地方志载,“高抬”早在清代就很流行,其早期形制为在特制的可抬桌形架上,饰以布景道具,数名少年儿童妆扮成一折(出)戏剧人物形象固定其上,由十数位壮汉抬着行进表演。“杠老爷”与其形制相似,只是仿照跷板原理,将两名丑角演员固定在杠杆两头,表演时压动杠杆,上下起伏,再配以演员的滑稽表演,惹人发笑。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人抬表演的高抬已经绝迹,上世纪80年代以后已被“车高抬”代替。

秧歌队:凡唢喇队、龙舞、狮子舞、旋鼓舞、夹板舞、腰鼓队、旗阵、武术表演、大秧歌队等等都是其内容,其主要特征是行进表演。

以上各类社火往往组合进行表演,故俗称“白社火”,以之与晚上表演的“黑社火”相区别。改革开放后天水市各县区每年春节都由政府组织进行社火会演,主要就是以“白社火”展演为主。

四、社火的演变趋势

(一)内容

天水社火在保留古代表演形式精华的同时还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形成有趣的“旧瓶装新酒”现象。就是说,社火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框架还在,但内容上在一些封建的、落后的东西逐渐消亡的同时,新的东西在不断产生充实。就以社火小曲《对口曲》为例,解放初的:“这个场子平又平,驴驮金来马驮银,骡子驮的聚宝盆,金银财宝滚进门”;改革开放后的:“这个场子宽又宽,加耍秧歌带拜年,包产到户政策好,不愁吃来不愁穿”;新时期的:“进了场子四下看,四合大院新崭崭,你的生意跑得欢,银行存的定期款。”(9)

(二)形式

(1)形式上黑(夜)社火向晚会的演变:随着时代的进步,先进的媒体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天水农村也逐渐运用许多现代音美元素和表演表现手段丰富民间文化生活。现代歌舞说唱形式逐步进入社火这一古老文化门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比如,近年来天水农村方兴未艾的春节晚会(当地也简称“春晚”)日趋增多,大有代替黑社火的势头。比如秦州区平南镇30余个较大(原有社火队的)自然村中,2009年春节期间就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村举办了“春晚”,除一部分传统社火节目外,绝大部分是现代风味很浓的歌舞、语言类节目。正如秦州区平南镇大柳树村在“春晚”上一首自夸的快板中说的:“过年欢,欢过年,咱庄里今晚大联欢。说一段快板表心意,男女老少尽开颜。中央台,搞春晚,年年老套很一般,唱歌跳舞没特色,耍人靠的赵本山。不如咱们自己演,自娱自乐有特点”。

(2)马社火、高抬向车社火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以后,“马社火”已被“车社火”代替,传统社火中的“高抬”、“杠老爷”也从人肩换到车上,高抬的装饰更加

美观逼真。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运用,为各种社火带来了全新的表现手法,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带来了全新的享受。

注释:

(1)“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句摘自《天水历史文化丛书·大哉羲皇》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第一版第16——17页(2)“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句摘自《羲皇颂》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002年7月甘新出006字总589号(2002)23号内部资料第26页

(3)最新考古发现证明,“大地湾早在6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新华社2009年8月18日电

(4)“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吕氏春秋·适音》)”句摘自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 2008年2月出版

(5)选自曹锐、马振寰主编的《秦安小曲集成》,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6)选自李益裕选编的《天水歌谣》,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7)选自陈定卓编著的《远古流韵——武山秧歌》,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8)选自《天水民歌集成》

(9)此句为作者搜集

参考文献:

(1)天水市文化局编《天水民歌集成》内部资料 1987年9月编

(2)李益裕选编《天水歌谣》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

(3)刘玛莉主编《天水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年7月出版

(4)曹锐、马振寰主编《秦安小曲集成》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一版

(5)张津梁主编《天水历史文化丛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6)天水市文化局编《天水市民间舞蹈集成》内部资料

(7)陈定卓编著《远古流韵——武山秧歌》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8)《天水市志》志书出版社 2004年7月出版

(9)《秦城区志》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

(10)中国非保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附录:

(1)所引用注释[1]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记》全句为:“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

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之礼。

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以龙瑞,

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其帝太昊

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十一年崩”。

(2)所引用注释[10]省略的句子为:“银牙咬断青丝发,绣鞋蹬的地皮深。

上要投天天又远,下要入地地无门。结发丈夫心不忍,香火堂前许愿

心。大小愿心都许到,孩儿降生离娘身。儿本生来娘本死,只隔阴阳

一层纸。忙把孩儿来抱起,一盆温水洗儿身。洗得孩儿身干净,罗裙

包好揣娘身。十月怀胎辛苦毕,又费三年下苦功。干处半边孩儿睡,

湿处半边娘容身。若还两边都湿了,将儿抱在娘怀中。父母恩情深似

海,杀身难抱养育恩。”

(作者简介:吴凯飞,女,天水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充,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战后恢复的努力,把全世界带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焦点却是一致的,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问题上。由此,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理论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之一,对于早期发展观的形成和一些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发展。 二、发展观的演进 (一)经济增长论

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因此,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概念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经济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便由此形成。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现代的理论认为,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是: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发展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发展强调经济、政治、社会的“质”的提高。增长注重“有多少”,发展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发展与增长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没有“质”的提高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没有“量”的增加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对发展来说,增长是最基本的,没有经济的增长,就谈不上发展,但是过分强调增长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反过来会阻碍发展。 (二)强调社会变革的发展

推动广告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从我国的广告形态演变发展历史谈推动广告发展的主要因素 广告的发展如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都是物质资料产生发展的过程,推动其发展的无外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项。下面将此三大项细分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政治经济制度、政治宽松度、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这四个方面,以下是结合我国广告形态演变历史的具体分析。 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商品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的发展,促进广告媒体的发明和发展,并且丰富广告的表现形式。由传统的传单、报纸广告到今日的网络广告、3D互动式广告,这一切的变化正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鸦片战争前,从奴隶制到地主土地所有制,从人身依附到土地依附,再结合同时期的西方广告历史,可以得出:纵然广告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但细化到每一时期仍不得不留意其政治制度。奴隶制下是人身依附,奴隶主才可能成为广告主或广告受众,因此此时的广告只能局限于传统的“吆喝”,受买卖双方的阶级所限,也注定是零星而又微弱的。可是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时代,情况则大不相同,更多的人从毫无人权的奴仆解脱出来变成小型地主或者是自耕农,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广告主与受众基数激增,广告自然也就增多,花样、形式、内容也日趋丰富,以古代的宋朝最为典型。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又从土地依附变成了财产依附,不仅有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社会产品的消费也实现了大众化而非原先的自给自足,这时的广告发展无疑是辉煌而又灿烂的。因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一批号称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建立。可是从其权力来源、构成及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来看,只不过是被少数人构成的组织冠以全民所有制的名义行特权之实罢了。这种政治制度下的分配模式为:人民生产全部由国家再分配,没有了商品交换,自然广告也无从谈起。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以及今天的朝鲜都是鲜活的例子。因为少数专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专制在损害全体国民权益的同时对统治阶级内部也增添了不可预知性,在出于统治阶层的部分曾深受其害的精英掌权后,集权模式松动,因此我们看到78年到88年广告从无到有,等到88年专制政治体制松动促使所有制改革后,中国广告的发展更是举世瞩目。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沮诵、仓颉作书。(《广韵》鱼韵“沮”字下引《世本》)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也是由于首句是“仓颉作书”而得名的。古人称文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 仓颉作书的传说在战国晚期显然已经很流行。这一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它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呢?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早在战国晚期,就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解释。《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就的一个。 但是上引《吕氏春秋》所举的六个人,除仓颉外都是见于时代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独仓颉在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司马迁、班固..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恐怕未必有确据。魏晋以后人把仓颉说成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就更荒诞无稽了(参看唐兰《中国文字学》53—54 页。以下引作“唐书”)。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雄。 在上引《世本》中跟仓颉并提的沮诵,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汉魏间的宋衷的《世本》注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初学记·卷二十一·史传第二》引)恐怕也是想当然的说法。近人唐兰、高亨怀疑“沮诵”就是“祝融”(唐书52 页、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 27—28页。高氏认为祝融是仓颉的官名),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2.文字出自八卦说 这是较晚出的一种说法。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一般认为作于战国晚期的《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 又说: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 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 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夸美纽斯提出了着名的“种子论”,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中理想的人的形象推导出来的。尽管这一时期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把儿童作为父母的所有物的儿童观依然占统治地位。 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到17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把人類社會的[ 奇异知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O”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O”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n =3.14159 ............ ) ,“n ”是物 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O” 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

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 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 “ma 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 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 有4X 400= 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 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 ”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 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 ”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 绪下的自然发声。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学习资料单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为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人们不得不采用其他的方法来记事,比如用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图画记事就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特征勾画出来。书画同源,虽然绘画促进了文字的产生,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而且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使得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使人能够认识,原始的文字就这样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期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汉字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独有的书法艺术。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即现在我们的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 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刚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演变一直在持续,其总趋势是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笔画的线条化。从甲骨文到篆字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 二是字形的符号化。汉字历史上曾有“六书”造字理论,即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以便于分析和理解汉字的读音和意义。这种做法不是把汉字作为符号,而是将其作为表达意义的图形组合来看待。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从篆书

发展观及其历史演变探析

发展观及其历史演变探析 摘要: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核所在。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反恩变革”的发展观、“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从50多年来发展观演变的逻辑轨迹可以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拓展、深化,实现了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人的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中轴目标。 关键词:发展观;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28X(2011)01-0007-02 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和实践理性,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二战结束后,发展观经历了若干演变阶段。梳理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对于制定各种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观的基本意蕴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涵、意义和要求的最本质的认识和体悟,是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也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把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问题中居于灵魂和核心的地位,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包括要发展,而且还包括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核所在,它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以其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引导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潮流,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实践。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在不同的时期,源于各国所面临的外环境的差异性,其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就不同。 二、发展观历史演变的逻辑轨迹 20世纪中叶,发展问题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出现在西方,它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发展作为一种最为迫切的实践问题,不仅是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且也成为联合国国际事务的关注重点。二战结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 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 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 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 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 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 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

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 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 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 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 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愿望; 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与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就是天人一体的思想。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与地球的唯一性,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充,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战后恢复的努力,把全世界带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焦点却是一致的,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问题上。由此,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理论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之一,对于早期发展观的形成和一些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发展。 二、发展观的演进 (一)经济增长论

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因此,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概念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经济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便由此形成。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现代的理论认为,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是: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发展既包括增长所强调的产出的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发展强调经济、政治、社会的“质”的提高。增长注重“有多少”,发展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发展与增长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与统一。没有“质”的提高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没有“量”的增加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对发展来说,增长是最基本的,没有经济的增长,就谈不上发展,但是过分强调增长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反过来会阻碍发展。

浅谈中国广告史

浅谈中国广告史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1201班 学号:120420122 姓名:米园 指导老师:朱瑞波

浅谈中国广告史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广告在古代就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广告的发展也展现出它独特的风格,但是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困扰着人们,到底该如何认识我国的广告发展呢?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谈谈自己学习广告后的一些认识和感想。 关键词:广告、历史、发展、前景 本篇文章一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广告历史摘自网络资料,主 要介绍了中国广告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对中国广告的认识是自己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因为学习了解的知识有限,不足之处请见谅。 一.中国广告历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广告阶段 中国古代广告萌芽于公元前l0世纪左右,距今3000多年。根据《周记》记载,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凡是进行交易都“告子士”。在商周时代,交易要以铭文形式铭刻于青铜器之上,这种铭文可以称为最早的广告。 随着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中国早期的商业活动者开始采用广告形式来传播交换信息,出现了广告的最初形式。 1.声响广告 2.文物广告 3.幌子广告

4.烽火广告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广告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广告的大发展,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宋代广告主要有以下形式: 1.灯笼广告 2.悬物广告 3.幌子广告 4.招牌广告 5.招贴广告 6.印刷广告 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 7.插图广告 宋代以后,广告的突出形式就是明代的插图广告。 (三)中国近代广告 在本章中界定的中国近代广告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广告发展状况。中国近代广告最大的突破或称最突出的特征是利用近代西方出现的先进的传播媒介即报纸和广播电台进行广告。 1.广告形式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的灵魂。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的突出贡献,十七大也以此为标志而载入史册。中国在今后五年以至相当长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度和落实程度。为此,笔者写作本文,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断,从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关系上,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从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成果的关系上,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属性与实践功能上,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对象和指导作用,其中,“指导方针”讲的是现实作用,而“战略思想”则讲的是长远影响。一句话,这一论断,是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的科学界定。这一科学定位,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革命性的变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关系中国发展的制度革命。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至20世纪末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关系中国发展的体制革命。正是这两次革命性的变革,推动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的面貌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了方式革命的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确立,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它对中国的发展将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不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指导,而且为中国生产方式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演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正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的现实意义和战略影响之所在。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又适应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演变的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生产方式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生产方式的演变史。从生产力的层面上讲,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生产方式长期处于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的状态,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生产方式进入工业社会至今也才仅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的发展却是以往生产方式所不可比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充分说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劲推进器。 但是,工业社会中的传统增长方式,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副作用也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工业社会是以原材料、能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生产方式,因此,在工业社会里,按照传统增长方式生产,物质财富增加的越多,自然资源消耗的也就越多;物质财富增长的越快,自然资源消耗的也就越快。而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势必带来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于是,人类在享受工业社会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便面临着大自然日趋严重的报

广告发展与演变(1)

广告发展与演变 1.叫卖声和陈列产品是广告最原始最古老的表现形式 2.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四寸见方雕刻铜板就是用来印刷广告的,是相当珍贵的宋代广告印刷史料,是目前最早的的印刷广告了。在西方,1450年,德人使用活字印刷术,从此西方步入了印刷时代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份报纸广告是乔治马赛休写的一本书的介绍,刊登在1625年2月1日的英格兰《每周新闻>封底下部。 现代广告 3.20世纪出至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历史上的工业时期这一时期的产品生产从生产导向型转向销售导向型。现代广告进入了黄金时期,其杰出代表和先驱是李奥贝纳、大卫奥格威和比尔伯思巴克 4.广告的发展趋势 1、广告与营销传播一体化 2、从二维平面广告向三维四维广告发展 3、从印刷媒介到数字化媒体 5、广告的定义:中国国家工商局将广告定义为:广告是从付费的方式,通过一定的媒介,向一定的人传达一定的信息,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有责任的信息传播活动。简单来说: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 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 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 信息的宣传手段。 6. 广告的功能 1.主要功能就是传达 信息 传达产品功能品质优 点传达品牌个性与 形象信息企业形象 企业社会保护方面 2 附加功能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企业竞争力引 导消费趋向创造大众 文化 7 广告特征与分类 1创意性特征 2 艺术 性特征更具感召力感 染和表现力 3商品性特 征为商业服务 4时效性 时尚的价值观消费观和 审美观与新产品的特征 紧密结合起来 广告分类 以传播媒体为标准报 纸杂志电脑广播电 影网络等等 以广告为目的为标准, 产品广告企业广告品 牌广告观念广告工益 公告 8广告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是广告设 计所遵循的首要原则, 同时也是广告从业人员 的职业道德所在 2、实用性原则,广告 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 进行的有责任的信息传 播活动 3、艺术性原则(有效 手段,艺术化手段广告 创意升华和继续购买欲 4、思想性原则广告在 推销商品式服务的同 时,也在引导塑造消费 者的价值取向 5、原创性独特新颖 的创意表现出来 9 广告策划的程序 有效的广告策划,定广 告传达到预期目的的有 力保证,是决定广告活 动的成败关键 广告策划以科学客观 的市场调查为基础,以 富于创造行的定位策略 为核心内容,以被广告 认同具有可操作性的广 告设计为直接结果,以 广告活动的效果评估为 终结,追求广告活动进 程的合理化和广告效果 的最大化,是企业广告 营销运作的重要的环 节。 10 明确广告的基本目 标 对广告而言,将自己 开发的商品式服务有效 地传达给消费者的手 段,而就消费者来说了 解商品服务的存在 进行市场调查是广告 策划与创意的基础,它 是广告活动将以实施的 切实有效的障 11市场调查的目的 产品定位 2 选择广告 策略 3确定广告媒体的 方式 4寻求广告最佳的 诉求点5 确定广告时机 2 市场调查的内容:1 广告的历史现状经营 模式行业竞争2 竞争 对手的先关情况3消费 者的满意度 4 产品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