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课例分析

开江县甘棠中学:张贵敏【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小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本节由“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部分组成,是力的知识的深化(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也是力的合成和力的平衡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其内容设置上有利于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2)贯彻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进一步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2.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

【教学原理】

启发教学原理,循序渐进原理,知智统一原理。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斜面、斜面小车、直尺、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长方形木块、棋子。(每组一套)

2.教学课件。

【案例描述】

一、引入新课: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生实验(1):将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木块不动。用手轻推木块,木块移动,松手后木块马上静止不动。

设问:⑴木块为什么会运动⑵为什么会停下来?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猜想:⑴因为手的推力使木块移动了。⑵因为不用力了,所以木块不动了。

⑶推力是维持木块运动的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力的概念。)

学生实验(2):将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手推动木块后放手,木块仍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了下来。

师:从实验⑵可以看出木块不受推力作用时,仍运动了一段距离,可见同学们的猜想⑶是否正确?(让每组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设问:推力和木块的运动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猜想:⑴推力使物体由静止变运动。⑵物体运动可能不需要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知道没有外力作用,物体也可能运动,那么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作怎样的运动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借助于信息技术媒体优势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支发现问题,为运用矛盾冲突法纠正错误认识,建立的正确认识作好铺垫。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设问:1、静止在老师手中的书,如果不受力了,会怎么样?2、图中正在做曲线运动的过山车,如果突然一切外力全部消失,它会怎么样呢?

猜想:⑴静止。⑵运动速度越来越慢。⑶……⑷……

师:无论哪种猜想正确,必须找到充足的根据,说服对方。我们最好从哪里找根据?

生(齐答):实验!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一定有这种体验:在平地上骑自行车的时候,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它最终还是要停下来。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比如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你们见过这类现象吗?谁来说一说?生:随风摆动的风铃最终会停下来,在地上滚动的小球最终会停下来……

师:同学们面前有很多物体,请大家随便玩,仔细观察你看到的现象,看看谁提的问题多。(让学生动手玩面前的教具,提出问题)生:小车为何会停下来?是谁阻碍了小车的运动?怎样才能让小车不停下来?等等。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问题是顺利探究的开始,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不要否定。将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让学生说出答案,第二类让学生上网或查资料解决,第三类作为本节课探究的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学生猜想回答

师:请同学们猜想问题的答案,并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猜想时说理由,是为了防止学生猜想的随意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比如说推桌子,用力推,桌子前进,不用力推,桌子就停止了运动,所以说运动要靠力来维护等等。(让每组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我认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比如说一个小球在地上滚一会就停止了运动,而用同

样大的力让这个小球在冰面上滚,过好长时间小球才能停下来。如果有一个平面的摩擦力为零,小球就会永远运动下去,所以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护。同学们,谁愿意支持我的猜想?

(设计意图:由于生活中的错觉,学生的猜想一般是“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此时,教师作为一名“好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是为了调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做铺垫。)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问:利用给你的实验器材怎样才能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你需要控制哪些实验条件?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写出实验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⑴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评选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

学生在汇报方案时,有很多地方不一样,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有的组的方案不太合理,如先让小车在毛巾面上滑过,再在桌面上滑过,最后在棉布上滑过,对于这些不太合理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对比,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产生争论,这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辩论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生:选用的器材是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毛巾、棉布、桌面,步骤是先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桌面上通过的距离;再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棉布上通过的距离;最后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毛巾面上通过的距离。

⑵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相互评价,推荐最合理的表格供全班使用。

师:下面请三个组的代表到黑板上画出你们的设计表格。师生共同讨论选出最合理的,如表1。

表1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表面粗糙程度

磨擦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2

棉布

3

玻璃

(说明:学生设计完表格后,为增强设计的目的性、准确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制表的原则,即

需要分析哪些数据,则画出哪些数据的栏目。学生所设计的表格,并非完全相同,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让学生自己评判,最后达到自我完善。)

播放斜面小车实验的课件,提供研究范例。

讨论:此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小车每次都从同一高度滑下来?三次实验中水平面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远近说明了什么。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看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巡视并作实验指导:本实验分析与论证过程,着重在于比较数据,找出现象中变化的趋势,再从中发现规律。视情况引导学生讨论。

(说明:教师要完全放手让学生操作,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不做统一指导,只在巡视时给个别小组以提示。在记录数据时要求学生必须实事求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方便分析数据,让每组学生将得到的数据写到黑板上。)

5、学生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播放斜面小车实验,启发学生间交流与探讨,引导学生正确地口头表述。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现象和表上记录,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小组交流,提交结论,评选出完整合理的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大,运动时间越长,速度减少得越慢。(出示投影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猜想:(1)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___________。 (2) 如果静止的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不受力,它将___________。

师:我们发现,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那么请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猜想并填表

2。

表2(投影)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表面粗糙程度

磨擦力大小

滑行距离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设问:根据上述结论,你能推出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深化对“小车实验”的认识)

设问:现在你知道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吗?学生推理并理解记忆。

师归纳总结:(1)点明上述表述其实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反映的内容。展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并议论定律中“一切”“不受外力”“或”和“总保持”的含义。 (2) 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3)“牛顿第一定律”表达的是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4)牛顿第一定律采用的方法是实验加推测。

讨论:为什么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进行验证?为什么又是正确的?

师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

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是,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该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6.评估交流

师:同学们做完实验后,要进行评估,请小组先讨论,再选一个同学说一说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是怎么克服的;也可说一说自己的实验在哪个地方设计得比较精彩。

(设计意图: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交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师:同学们已经同意我的观点,即运动不需力来维持,那么为什么我们骑自行车要不断用力蹬?学生讨论回答。

三.知识拓展

简单介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结论和英国科学家牛顿的研究成果,介绍少年牛顿故事。并指导阅读: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思考。学生阅读、讨论。

(设计意图:价值观教育:科学成果往往是众多科学家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让学生尤其是暂差生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四、做游戏,提问题

师:同学们用直尺打一摞棋子中底部的棋子,或快速抽掉钢笔帽下面的纸条,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下一节惯性做准备)

五、练一练(课件展示)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

1.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方法是()

A纯实验方法 B纯推理方法 C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D数学推导法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变。 D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竖直上抛一个物体到达最高点时,如果突然失去一切外力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是_________。六、课堂总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交流回答: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实验推理过程,适用条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设计意图:深化概念,加深对第一定律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游戏中发现的问题。

2.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物体都不受外力,我们的世界会变成怎样?写一篇科幻作文,描述一下这场灾难的具体场景。

【教学反思】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如何?”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往往去找实际不受外力的物体:如太空中的物体等,很难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我在教学中,直接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课后仔细思考发现这种处理并不好,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受不受外力的物体不存在,我们能否使物体几乎不受外力作用?能否使物体尽可能少受外力?如何将少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与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联系起来?然后得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不受外力作用”是一种理想状况,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得到理想状况。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科学探究

1. 探究目标: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受到外力的关系

2. 实验思路:利用小车在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进行探究

3. 本实验人为地控制了实验条件:

相同条件:作直线运动(相同的方向),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放手(相同的速度大小)不同条件:外力大小(采用控制小车运动表面的粗糙程度)

《“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实验表1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表面粗糙程度

磨擦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2

棉布

3

玻璃

表2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表面粗糙程度

磨擦力大小

滑行距离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练习

(课件展示)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A.预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 2、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 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理解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对定律的理解: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定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5、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出来的。 6、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规律,它反映了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时的运动规律,在不受任何力时,物体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要点二、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对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惯性只有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大,惯性也大。 【典型例题】 类型一、牛顿第一定律 1、(2015?峄城区校级二模)竖直向下加速下落的雨滴,假设雨滴下落到某高度时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则雨滴将() A.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B.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 C.向下做减速直线运动D.静止不动 【答案】A 【解析】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雨滴下落到某高度时所受的力全部消失,雨滴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与方向

(完整版)初二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 律知识点总结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八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1)“一切”说明该定律具有普遍性,即不论固体、液体,还有气体都适用,没有特例。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包含两层意思: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但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该物体所受的合力为0,此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外力。 (3)“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实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应用了理想实验法或叫科学推理法,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探究时应注意三点: (1)实验时,用统一滑块,同一斜面,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以保证小车滑到水平面上时初速度相同。 (2)实验时,通过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而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其速度减小的越慢,运动距离越长。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本实验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的设计思路为:让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粗糙程度逐渐减少的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小车运动的距离,再进一步推理得到小车不受力时会怎样运动。 例题:水平面上正在越滚越慢的足球,眼看就要停下来,如果此时足球失去所有的外力作用,那么() A、足球将越滚越慢并很快停下来 B、立即停下来 C、不会停下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你女女女女运动状态 D、无法判断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说明: (1)惯性具有普遍性。即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质量是大还是小,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

1牛顿第一定律

§4. 1 牛顿第一定律 班级姓名________学号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伽利略的观点:。 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的总结: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除非 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注: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定律(填“不是或是”) 4、物体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是否受力均无关;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越大,惯性就越大;越小,惯性就越小。 对惯性的理解: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 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阅读课本第68—70页) 【问题1】亚里土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观点是怎样的?他的观点正确吗?在对运动和力的研究中,是什么影响了他对现象本质的研究? 【问题2】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如何设计的?他在研究中进行了那些科学推理?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伽利略是什么观点? 【问题4】哪位科学家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如何完善?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定律内容: 2、惯性 【问题5】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典型例题 【例1】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是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 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例2】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1/6,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相比较( ) A.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 B.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 C.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l/6。 D.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例3】在车箱的顶板上用细线挂着一个小球,在下列情况下可对车厢的运动情况得出怎样的判断:Array (1)细线竖直悬挂: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线向图中左方偏斜:_______________。 (3)细线向图中右方偏斜: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了() A.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将静止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摩擦力知识点

运动和力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开始我们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的相关概念,本节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概念上,同学们要多思考。 二、知识要点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重点】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说成:物体在受外力之和为零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重点】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物体质量就有惯性。 注: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把它想成是与生俱来、天生的。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改变改变的性质。就像老虎的本性咬人一样,把它运到北京、运到美国它也咬人。在物理概念中“电阻”是导线固有的性质,不会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和惯性很相像。 (3)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乘客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最新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1)“一切”说明该定律具有普遍性,即不论固体、液体,还有气体都适用,没有特例。(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包含两层意思:①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但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②该物体所受的合力为0,此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外力。 (3)“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实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应用了理想实验法或叫科学推理法,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探究时应注意三点: (1)实验时,用统一滑块,同一斜面,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以保证小车滑到水平面上时初速度相同。 (2)实验时,通过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而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其速度减小的越慢,运动距离越长。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本实验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的设计思路为:让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粗糙程度逐渐减少的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小车运动的距离,再进一步推理得到小车不受力时会怎样运动。 例题:水平面上正在越滚越慢的足球,眼看就要停下来,如果此时足球失去所有的外力作用,那么() A、足球将越滚越慢并很快停下来 B、立即停下来 C、不会停下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你女女女女运动状态 D、无法判断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说明:

牛顿第一定律讲述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教师:王亚文 1.知识与技能一、三维目标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2)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3)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 己的语言予以表述。 (4)在生活中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 产和生活实践。 过程与方法:(1)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2)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 慧的结晶。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生探究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3、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 三、教法设计: 1、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理想性,并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的作用在运动中只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惯性: 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课件予以展示。劳动中利用惯性,利用课件演示小斧头分别用不同方法固紧锄(斧)头,以突出惯性的实际意义。最后,简洁、明快地阐释出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四、教具: 多媒体、斜面、木板、玻璃、毛巾、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玻璃杯、惯性演示仪等。 五、主要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 1、激发矛盾: 课本图6-1、6-2、6-3、6-4四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书本感受:推书本,书本就运动,撤去推力,书本停止运动.老师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师: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 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师: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却曾通过假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也即同学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投影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示意图,教师对照示意图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要求: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主要内容: 1. 历史的回顾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直到17 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到: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加速和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这里所指的减速的原因就是摩擦力。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提出了惯性定律: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看出: (1) 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 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3. 介绍惯性参考系 在有些参考系中, 不受力的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样的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 简称惯性系. 在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时, 一般可以把地面看做惯性系; 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其他参考系, 也可以看作惯性系. 随堂练习: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是一种力. B.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C. 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必定改变. D. 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质量大小决定,所以惯性就是质量.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必定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 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C. 物体向东运动,必定受到向东的力的作用. D. 物体运动越来越慢,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3.在沿水平路面行驶的火车车厢中的水平桌面上放着一个小球,当车厢里的人看到小球突 然在桌面上向右运动,说明( ) A. 火车在向左拐弯. B.火车在向右拐弯. C.火车速率一定在变化. D .火车可能在做匀速运动.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物体受恒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 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 D .惯性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数据/视频投影仪、实物展台、鸡蛋(生的、熟的各一只)、装满水的瓶子、蜡块、铜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分别让两只鸡蛋旋转,再迅速按住,使蛋停下又立即松手,一只不动,另一只却能继续旋转。 【提问】猜猜看,两只蛋有何不同? 【设疑】猜想是否正确?为什么两只蛋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这节课开始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提问】放在讲台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怎样才能让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要用力去推它) 【师讲】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历史。 1、历史的回顾: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a、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有哪些代表人物? b、每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 c、伽利略是如何证明其观点的? ②历史上几位代表人物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学生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 【设问】伽利略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 【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及模拟实验。 【结论】改变悬点的高度,摆球仍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演示】模拟伽利略的理想试验。 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伽利略通过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的理想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的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备战2021中考物理考点练习题——三十一:牛顿第一定律(参考)

备战2021中考物理考点精准题练——三十一:牛顿第一定律 考点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斜面实验) 一、每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 二、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小车前进地越。 三、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精准题练】 1.(2020滨州,6)如图所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车在斜面上只受重力作用 B.小车到达斜面底端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速度逐渐变小,是因为小车不受力 D.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若所受外力突然消失,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2020南宁,15)伽利略认为:一个金属小球从光滑斜面的某一高度处静止滚下,由于不受阻力,没有能量损耗,那么它必定到达另一光滑斜面的同一高度,如果把斜面放平缓一些,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其模拟实验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 B. 在滚下斜面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减少 C. 另一斜面越平缓,小球在它上面运动的距离越小

D. 如果另一斜面变成水平面,则小球达不到同样的高度而会永远运动下去 3.(2020百色,23)某次探究实验中,小明依次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分别从斜面上滑下,再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实验情景如图所示。(1)实验中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的速度大小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分析小车运动情况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选填“快”或“慢”);由此推理: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作用,它将在水平面上______;说明物体的运动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3)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4.(2020宜昌,24)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第一次在木板上铺上棉布,第二次去掉棉布?实验发现小车在木板表面运动了更远的距离才停下来? (1)两次实验中小车受到阻力较小的是第____次?实验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小车在水平面上克服阻力所做的功____(选填“在棉布上更多”、“在木板上更多”或“两次一样多”),小车的动能转化为___能?如果完全没有阻力时,小车的动能将不变,所以小车将做____运动? 5.(2020海南,19)如图所示,是“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的实验情景?

怎样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怎样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摘要: 本文从历史原因、实验基础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对惯性概念的分析三个角度来阐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最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归纳,尽量以通俗的语言对初学者给以尽可能的帮助。 关键词: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惯性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在高中物理阶段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理解和掌握惯性定律是学好力学的关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 分析历史渊源,站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正确观点 两千多年以前人们普遍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研究成果广泛而丰富,影响十分巨大,另一方面,他的观点又与人们的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一些是生活经验的精辟总结)因此,得以广泛接受,可见这种错误观点的延续是有着历史局限性的。而伽利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站在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理想实验的意义就在于它摒弃了那种单纯依靠思辨来研究的行为方式,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更加严谨和合理。牛顿的总结则又是从物理上赋予了明确的内涵,这种惯性和力的关系的提出是建立在 实验和前人成功经验上的思想升华,是对科学认识的有规律的深入。因此就得到了后人的肯定和历史的验证。 2 理解定律的内容和物理意义 2.1 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2 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的共性)。 (3)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表面这似乎是正确的。如桌子不推就不动,树无风就不摇等。已经推动了的桌子,一放手就停住了,也好像都能说明这点,其实我们的理解是不正确的,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用力推桌子,使桌子由静止变为运动,桌子的运动状态发生过改变,分析受力,这时桌子的水平方向受两个力的作用,推力和摩擦力,当桌子向前运动时,推力大于摩擦力,合力向前,而我们停止推它时,桌子在水平方向没有了推力,但摩擦力仍然存在,合力方向向后,因此,我们使桌子由静止变为运动或运动变为静止,两次状态的改变都是由于力的作用造成的,当桌子不受力时,就成了惯性定律所描述的状态,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3 惯性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1)物体的惯性大小表现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如用同样大的力改变一个篮球和一个铅球的状态,显然篮球被抛出来获得的速度大,就是说,篮球的状态较容易改变,篮球的惯性小;铅球被抛出来的速度较小,也就是铅球的状态较难改变,铅球的惯性较大。又如,推一辆空车容易,而推动一辆装满石头的车子就很费劲,说明前者惯性小后者惯性大,从这些实例得出,物体惯性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既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也就是说质量大的物体难改变它的状态,质量小的物体改变它的状态较容易。 (2)有人说:一辆汽车以100km/h的高速行驶和以20km/h的低速行驶,前者较难停下来,所以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粗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这是将两个不同的问题等同起来了, 一个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停下来的难易程度问题,另一个是改变同一物体的原有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徐光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完整版)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八年级沪科版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教法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7-4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媒体: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

(完整版)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必修一 4.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A.预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 2、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

经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经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一、填空题 10.用头项出去的足球仍能继续运动,是由于足球具有惯性;足球最终落回到地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足球下落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 16. 2015年4月乌鲁木齐通往哈密的动车正式开通。 (1)动车途径达坂城时,林立的风力发电机映人眼帘。风力发电机利用的风能属于次能源。乘客看到窗外风力发电机向后移动,他是以为参照物。动车进站前停止供电,由于动车具有,会继续向前行驶,最终停靠在站台。 (2)候车乘客必须站在站台安全线以外,否则,当动车驶过站台,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选填“大”或“小”),乘客会被身后大气“压”向动车,造成危险。 (3)乘务员手中的无线对讲机是通过传递信息。 (4)水平地面上,乘客以100N的水平推力推着重为300N的行李箱沿水平方向前进5m,推力做功为J,行李箱的重力做功为J。 16.(1)一;车厢;惯性(2)小;(3)电磁波;(4)500 ;0 3.一颗正在竖直向上飞行的子弹,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B)A.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降B.沿竖直方向做匀速运动 C.立刻停在空中D.立刻向下加速运动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力和运动的知识,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难度:较易【解析】子弹在竖直向上飞行,若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将沿竖直方向做匀速运动,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方法技巧】(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物体如果受到力的作用,且受到的力不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4)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它可能不受外力作用,也可能受 1 6.图甲是商场里常用的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图乙记录了小强乘坐电梯的s--t图象。 则他搭乘垂直电梯受到的支持力______搭乘自动扶梯受到的支持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随自动扶梯到达扶梯口时,若不小心,则会由于______向前倾倒。 二、选择题 9.(2分)(2015?河南)图为小强打篮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