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6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11丙类传染病是指: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引起,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类别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意味着病原体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传染给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2、特征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引起,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类别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意味着病原体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传染给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流行病学特征

类别

流行疾病病原体发病季节

1.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秋夏

2.腮腺炎腮腺炎病毒冬春

3.血吸虫病血吸虫夏秋

4.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冬春

5.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秋冬

3、分布

(1)区域分布

普遍性:普遍地域存在的传染病。

区域性:局部地区存在的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由动物为传染源传播媒介的传染病。

外来性与带入性:从某一区域进入另一区域的传染病。

(2)时间分布

严格季节性

季节发病趋高性长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