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损伤的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

急性脊髓损伤的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
急性脊髓损伤的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

脊髓损伤的病理及急慢性期治疗进展

冯世庆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30005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脊髓损伤及其相关并发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且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美国为30-32人/百万人口,英国为12人/百万人口,在我国大陆因无脊髓损伤的登记制度,所以无法进行发病率的准确统计。如何让脊髓损伤患者解除痛苦,如何让截瘫的患者站起来,是我们每一个医护工作者的迫切希望。

一、病因学

脊髓损伤的病因:1.脊髓压迫损伤,如脊柱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造成的的急慢性压迫和韧带骨化引起的慢性压迫等;2.脊柱骨折脱位造成直接压迫等;3.锐器的贯通伤、切割伤等;4.脊髓的缺血性损伤,多由于脊髓前、后动脉或者根动脉的损伤引起。另外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由于医疗急救常识普及不足,很多脊髓损伤往往由于急救搬运措施不当而加重,甚至于由不完全损伤发展成完全损伤,这一点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脊髓损伤病理分型

脊髓损伤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从损伤关系上看,原发损伤是决定性的,往往决定了损伤的预后;继发损伤在原发损伤的基础上发生,加重原发损伤。

按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四级。1.脊髓解剖横断,此种类型见于严重的脊柱骨折脱位、椎管贯通伤等,骨折片侵入椎管内损伤脊髓;6h中心灰质液化坏死。伤后6w,脊髓断端1-2cm 内均为胶质及纤维细胞、瘢痕所代替。2.完全性脊髓损伤,此种损伤较多见,创伤本身决定了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脊髓解剖上连续,但传导功能完全丧失,临床表现为完全截瘫。伤后15min-3h,可见中央管出血,灰质呈多灶性出血,出血区神经细胞部分退变。6h出血遍布灰质。24-48h灰质中几乎看不到神经细胞,白质中神经轴突退变,有的地方开始坏死。伤后l-2w脊髓大部分坏死。6w时脊髓的神经组织完全消失,被神经胶质替代。其继发损伤如水肿、出血、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释放等较重且呈进行性,如无干预最后常导致脊髓坏死。然而,在脊髓损伤后的6-8小时内虽然中心有出血、水肿,但尚未坏死,周围白质也完整,是治疗的最佳时期。其后的继发性损伤如水肿、出血、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释放等较

重且呈进行性,如无干预最后常导致脊髓坏死。3.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此类损伤类似于完全损伤的改变,但损伤本身相对较轻,脊髓解剖连续性完好,传导功能部分丧失,临床表现为不全截瘫。依据损伤部位不同,有中央型脊髓损伤、前脊髓损伤、后脊髓损伤与脊髓半横贯伤。伤后l-3h,中央管内渗出及出血,灰质中有数处点状或灶性出血:6h灰质出血区部分神经细胞开始退变。24h少数白质发生退变。6w时脊髓中已不见出血。神经细胞存在,少数仍呈退变。其继发损伤相对较轻,非进行性,多有部分功能恢复,但灰白质中可遗留软化坏死灶。4.脊髓振荡,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临床表现为不完全截瘫。组织学上灰质中可有小灶性出血及神经组织的退变,但不形成坏死灶,一般于伤后24—48h内症状体征消失。多不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原发性脊髓损伤发生后,如无干预,由于椎管容积的限定,继发的出血、水肿、微循环障碍可使脊髓组织压力增高、组织缺氧,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脊髓神经组织缺血、退变、坏死。随后的继发损伤包括血管源性损害机制、氧自由基损害以及细胞膜脂质代谢紊乱、电解质平衡紊乱(细胞内钙过载,镁过载)、生化机制(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儿茶酚胺和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的作用)、能量代谢的紊乱,以及SCI后细胞凋亡的损害机制。到损伤后期,各种细胞毒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的激活和聚集,各种细胞因子(加TGF-β、TNF-α、IL-1、IL-6、NO等)的相互作用,使脊髓缺血,水肿和炎症扩展加重。因此,继发性损伤是脊髓损伤的重要环节,也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点。

三、脊髓损伤的诊断

外伤造成的急性脊髓损伤病史明确,结合影像学资料诊断较容易。然而对于慢性脊髓损伤则必须注意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相一致,以避免临床工作中的误诊误治。对于这几点,很多文献有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仅就神经学检查中的定位结合我们的临床实际进行讨论。神经学检查包括感觉和运动两部分,应分别描述,需要检查的内容应能决定感觉和(或)运动神经学水平,能打分,表现感觉和(或)运动功能,并能决定损伤的完全性。随意项目的检查虽不计分,但可将特异患者的描述作为参考。

(1)感觉检查:对每个关键点应左、右侧分别进行针刺(pin prick)及轻触(1ight touch)检查。关键感觉点如下:

C2:枕骨隆凸C3:锁骨上窝

C4:喙锁关节顶部C5:肘窝外侧

C6:拇指C7:中指

C8:小指T1:肘窝内侧

T2:腋尖T3:第3肋间隙

T4:第4肋间隙(乳头线)T5:第5肋间隙(在T4与T6之间)

T6:第6肋间隙(胸骨剑突水平)T7:第7肋间隙(在T6及T8之间)

T8:第8肋间隙(在T6及T10之间)T9:第9肋间隙(在T8及T10之间)

T10:第10肋间隙(脐)T11:在T10及T12之间

T12:腹股沟韧带中点L1:在T12及L2之间

L2:大腿中前侧L3:股骨内髁

L4:内踝L5:第3跖趾关节背侧

S1:足跟外侧S2:腘窝中线

S3:坐骨结节S4-5:肛区

除上述各点外,应用指检查肛门外括约肌并对其感觉用有或无记录,以决定瘫痪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为评估SCI,可作以下选择性检查,如位置觉及深压觉/深痛觉。另外还建议对两侧上、下肢各一个关节,示指及踇趾进行检查。

(2)运动检查:对左、右侧各10个肌节的10块关键肌肉按头尾顺序检查。肌力按6级记录。按上述分级检查以下10块肌肉,所以选择这些肌肉因为支配神经节段一致,易于在仰卧位检查。

C5:肘屈肌(肱二头肌、肱肌)

C6:腕伸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C7:肘伸肌(肱三头肌)

C8:指屈肌(指深屈肌,至中指)

T1:小指展肌(小指展指)

L2:髋屈肌(髂腰肌)

L3:膝伸肌(股四头肌)

L4:踝背伸肌(胫骨前肌)

L5:踇长伸肌(姆长伸肌)

S1: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除上述各肌外,还应通过指肛检查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力,记录有或无,以决定损伤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还可选择另一些肌肉:膈肌、三角肌、外侧腘绳肌(股二头肌)进行肌力检查,记录为缺如、软弱或正常。

应当了解,每个节段神经(根)支配不止一块肌肉,大部分肌肉也不仅接收一个节段神

经。因此用某一块肌肉或肌群代表某一肌节只是一种简化。一块肌肉同时接受两个节段神经,如一条存在,而另一条缺如,即可造成肌力软弱。按照习惯,如果一块关键肌肉的肌力至少为3级,说明其最头侧仍有完整神经支配。在决定运动水平时,其最邻近头侧的关键肌的肌力至少为4级或5级。举例说明,如果C7关键肌肉无收缩,在决定运动水平为C6时,至少C5肌肉的肌力需达4级。在决定肌力为4级时,由于损伤后不同时间不同因素,如疼痛、患者姿势。张力过高及废用常不能引出,必须排除上述因素而患者又无力收缩,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总之,运动水平,即最低正常运动节段(左、右侧可不同),其最低关键肌肉的肌力至少达3级,而其上关键肌肉的肌力需正常、4级或5级。

四、脊髓损伤的治疗进展

(一)脊髓损伤急性期的治疗进展

对于脊髓损伤的急性期,目前可以通过药物、手术减压、组织细胞移植等治疗获得良好疗效。其中包括甲基强的松龙、神经节苷脂、钙离子阻滞剂、GABA受体拮抗剂的早期应用;早期的手术减压有利于改善损伤脊髓的微循环,避免类似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进而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保留尽可能多得神经元;急性损伤一周之后可以进行MAP-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移植、雪旺细胞移植、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等方法,恢复脊髓的解剖利功能完整性。

1.药物治疗

1)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MP) 其作用包括:(1)通过恢复血-中枢神经系统屏障,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垂体内啡肽释放;(2)改善创伤后脊髓缺血,增强创伤后组织Na+-K+-ATPase 活性,增强脊髓神经元兴奋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目前主要针对它的抗炎和治疗水肿的作用。只有伤后8小时内给予大量甲基强的松龙(MP),在临床上才确实有效。适用于较严重的不全截瘫、四肢瘫和非横断性完全性截瘫的患者。MP主要对继发性损伤有抑制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应用越早效果越好。美国根据第3次国家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结果(NASCIⅢ)(Bracken MB,1997),建议第1小时首次冲击量30mg/kg,于15min内静脉滴入,45min后5.4mg/(kg*h)连续23h静滴。应于伤后3h内用药,持续24h;如果给药延迟至伤后3-8h,则宜保持48h用药治疗。但是该方法大剂量应用MP有较大的并发症,如应激性溃疡等,NASCI提出的48h治疗方案中因肺部并发症致死的患者较24h组提高了6倍,说明此方案仍存在较大的潜在危险。因此应用大剂量MP疗法时,要严格掌握时间窗,注意防止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鉴于我国的医疗水平,脊髓损伤患者很少于8h以内就医者,MP的应用在我国也缺乏大样本的临床报道。

2)神经节苷脂(GML) GML是一种含唾液酸的糖鞘脂,它的亲脂性基团嵌入神经细胞膜的双脂层中,亲水性基团突出于细胞外液中,因此神经节苷脂在细胞内外各种信息相互传递及细胞膜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意义。对脊髓损伤动物的实验研究证实了神经节苷脂GML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但由于该药物用量大且价格昂贵,限制了该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3)钙通道阻断剂急性SCI后受损部位脊髓组织内Ca含量明显增加,而细胞外Ca在伤后2-5min呈现明显而持续的降低。用含高浓度Ca的溶液灌注脊髓,可诱发出与创伤结果一致的组织病理学与生物化学改变。钙通道阻断剂作用于微血管系统,减轻损伤引起的血管痉挛,防止周围血管舒张导致的系统性低血压,改善损伤后脊筋血流。通过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检查发现钙离子阻断剂能改善轴索功能。

其他如阿片受体拮抗剂、细胞凋亡抑制药物、高压氧等有应用于临床治疗SCI。

2.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切开减压等方法去除压迫因素,恢复脊髓的残存功能,稳定脊柱和减轻继发性损伤,并且为康复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它不能完全预防和逆转SCI的继发性损伤。

1)减压术切开减压术是治疗急、慢性脊髓压迫症的有效方法。有脊髓压迫及神经损害症状者,应尽快彻底减压。条件允许,力争伤后8-12h内实行减压术,包括前路及后路减压术。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颈椎和胸、腰椎前路手术减压彻底,椎管恢复完全,固定牢固。

2)内固定脊柱骨折与脱位,有神经损害、压迫症状,有手术指征者,应早期手术复位,减压,固定,植骨融合以利于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防止继发性损害。内固定方式根据手术选择的路径有:前路主要是Kaneda装置和各型钢板(如z-plate,ALPS;颈椎前路带锁钢板CSLP、0rion Plate以及非带锁钢板casper、Acroplate),后路主要有棒系统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如RF“角度螺钉”,APF钉杆系统,TSRH,AO通用脊柱固定系统),Lugue 棒、Harrington脊柱固定装置、Dick钉和椎体钉等多种内固定方法。

(二)脊髓损伤慢性期的研究进展

对于脊髓损伤的慢性期,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为:1.损伤部位轴突溃变,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聚集,形成阻碍脊髓再生的机械屏障:脊髓空洞和胶质瘢痕。2.损伤神经元坏死或胞体萎缩,导致脊髓再生因子尤其是NTF分泌不足;3.损伤神经元远端轴突脱髓鞘改变即Waller变性。4.损伤部位外露的神经髓鞘如髓磷脂、髓磷脂相关糖蛋白,胶质空洞和脊髓空洞中含有的以及损伤脊髓白分泌的大量脊髓再生抑制因子形成不利于脊髓再生的微环境。

以上因素均导致脊髓再生不良,损伤远近端轴突尤其是脊髓白质中的长上、下行传导束失去联系导致临床上患者的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1.自身免疫形成抑制脊髓再生的微环境

既往认为脊髓损伤后释放的细胞黏附因子1(1CAM—1)、P-selectin和细胞因子IL-1,IL-6,TNF等介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胶质细胞等聚集在SCI部位发挥作用,分泌NTF、NO、兴奋性氨基酸等细胞毒性物质;破坏残存神经轴突髓鞘,加重残存神经损伤形成脊髓空洞。胶质细胞中的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等形成腔质瘢痕,这些因素均不利于脊髓再生。1908年Tello实验证实脊髓轴突能够再生,从此人们开始了大量研究来探寻治疗SCI的有效力法。Flugel指出SCI不仅与免疫系统有关而且受控于免疫系统,Aguayo等在周围神经移植治疗SCI的试验中发现虽然周围神经移植能促进脊髓再生,但再生力弱尤其不能通过脊髓-移植物界面。Richardson等认为这是由于SCI自身免疫反应产生了—系列不利于脊髓再生的化学和机械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包括髓磷脂相关因子:Nogo-A,髓磷脂相关糖蛋白(MAG),Oligodendrocyte糖蛋白(OMgp),arretin等;胶质瘢痕相关抑制因子包括:硫酸软骨素(CSPG)、粘合素、角质素等:损伤中心形成的脊髓空洞、胶质瘢痕构成阻碍脊髓轴突再生的机械屏障,这些因素联合作用导致再生轴突变性“夭折”。2.免疫细胞在SCI中的作用

上述内容均表明自身免疫在脊髓再生中起到重要的抑制作用,因此利用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以及炎性抑制细胞因子等抑制免疫可以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但目前发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在脊髓损伤过程中还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脊髓再生。机体免疫作用分为两大类:MC为代表的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和T、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

3.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再生

1996年Cheng等人采用肋间神经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移植治疗脊髓横切损伤实验获得成功,现已证明周围神经促进脊髓再生主要归功于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C 能分泌少量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促进损伤轴突的生长。NGF是一个包括BDNF、NT-3、GDNF、C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等的蛋白家族,NTF具有加强突触联系、促进神经转移因子的释放、细胞存活、树突形成及轴突再生的作用;MoonLD等人指出轴突损伤后近端胞体并没有死亡或者调亡,而是高度萎缩以至和周围的胶质细胞不能鉴别,但在给予一定的NTF刺激后,萎缩的胞体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和功能并能促进损伤轴突再生。NTF的发现和应用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NTF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不能直

接静脉给药。Grill等人采用转NT-3基因成纤维细胞治疗脊髓损伤试验获得成功,从而解决了这一矛盾。

4. 组织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1)胚胎组织移植

胚胎神经组织植入损伤脊髓后仍可继续分化出神经细胞并找到靶组织形成突触连接。Tessler等把胚胎脊髓组织细胞悬液移植入受损脊髓部位后,观察到FSC不仅能够存活填充脊髓空洞,而且能够继续增殖分化出神经元桥接受损轴突的远近端,并发现同种移植物FSC 更适合轴突再生,更有利于脊髓复杂神经环路的重建。虽然FSC能够增殖、再生和填充损伤的脊髓空洞,但由于胶质瘢痕中的抑制性微环境导致FSC再生不活跃,不能形成大量的突触使损伤脊髓远近端恢复脊髓的解剖和功能。这主要是因为单纯的FSC移植不能充分提供促进脊髓轴突再生的重要物质神经营养因子。目前已经开始了胚胎组织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脊髓空洞的临床实验,初步结果表明,胚胎组织至少能够存活几个月,并且没有明显副作用。但是,胚胎组织移植存在如何建立靶特异性的突触连接、胚胎组织的来源和应用所引起的伦理问题等。

2)雪旺细胞移植

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能力主要归功于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雪旺细胞有许多功能:(1)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2)产生细胞外基质(ECM)和细胞粘附分子(CAM)。ECM能包绕轴突形成基底膜,产生类轴突髓鞘的管状结构为再生轴突的延伸和生长提供隧道,雪旺细胞还能为再生轴突髓鞘化,进而恢复轴突的结构和神经冲动传导的能力。SC移植至脊髓损伤部位可诱导感觉和运动轴突发芽,增生的SC。可以引导再生的轴突达到靶组织从而减轻胶质瘢痕缩小损伤腔。单纯雪旺细胞移植虽然再生轴突能长入移植物,但不能穿越移植物中枢神经系统(CNS)交界。这是由于单纯SC移植时NTF分泌量不足,且分泌具有时效局限性及单纯的SC移植在损伤脊髓的胶质瘢痕中存活不良所致,因此单纯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Xu等实验观察到在胸髓横断损伤的实验动物进行SC移植后可见大量的轴突再生,在联合BDNF、NT3等神经营养因子移植后脊髓受损轴突再生显著,并且有部分再生轴突通过移植物与CNS交界和远端轴突连接起来表明SC移植物为轴突再生提供了可能性而联合植入的NTF起到加强轴突再生的作用。但NTF在脊髓损伤中应用的最大障碍是不能从血管给药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有些学者想通过一种微泵将NTF导入损伤部位,明显促进皮质脊髓束轴突生长,但微泵的导管可能成为感染的来源。Teng等发现周围神经损伤后,炎性反应吸引的

巨噬细胞能够分泌IL-l刺激SC,被激活的SC能高度表达NTF,表达水平是激活前的50一100倍。嗅鞘细胞移植嗅觉系统的初级传入神经无能不断更新,正常的或者受损的嗅神经能够发出轴突穿越周围神经系统与CNS交界,逆行长入嗅球并和中枢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嗅觉系统良好的轴突再生以及准确形成靶特异性突触连接的能力,应归功于嗅鞘细胞(OEC)。OEC是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分布于嗅神经的全长构成嗅神经元赖以生存的外环境。原位杂交研究提示OEC不仅可以分泌BDNF、NGF、NT3等神经营养因子还能表达层粘连蛋白、纤维粘连蛋白、胶质源性连接素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CAM)等促进轴突的修复和再生。OEC注入损伤的皮质脊髓束后,受损轴突能够再生并和OEC一起通过移植物脊髓交界和远端轴突联系起来。在OEC介导的轴突延伸作用中层粘连蛋白可能是一个重要成分,因为在嗅神经纤维层存在高水平的层粘连蛋白而且伴随着轴突的延伸嗅神经中该物质表达水平上调。OEC还具有再生轴突髓鞘化的能力,脊髓移植后的OEC可以在轴突周围形成髓鞘,进而恢复轴突的结构完整性和部分恢复轴突的电信号传导能力。当对横断脊髓远近残端分别植入OEC后发现能促进5-HT、红核脊髓束和其他神经束再生长达3cm.并和远端轴突、脊髓灰质连接起来。目前,关于大量培养和储存嗅鞘细胞的实验研究正在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胚胎组织促进脊髓再生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其含有的大量神经干细胞,目前已经可以分离和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使之分化为各种神经细胞。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仍存在一些休眠的神经干细胞,脊髓损伤后这些神经干细胞可以复苏、增殖、分化来代替坏死凋亡的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的嗅球、纹状体、海马、小脑和脊髓等处均可见神经干细胞。有研究从鼠脊髓内取出未成熟细胞培养后,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断裂的脊髓中,结果瘫痪鼠在2周后均活动,有些甚至恢复了站立行走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人们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广泛兴趣。

自体激活的SC联合NTF移植治疗慢性SCI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疗效可靠的方法。此法操作简单,减小了手术创伤,但术中要求定位准确而且穿刺最好在损伤后的脊髓空洞部位。自体激活的SC联合神经营养因子穿刺进行脊髓移植要求严格无菌操作,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移植SC的质量对移植后的脊髓功能恢复均有一定的影响。

脊髓损伤再生和修复的实验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然而所有这些脊髓长距离上行或下行纤维的修复还是不够的,目前这些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应用于临床脊髓损伤的治疗还有大量问题亟待解决。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在成功进行自体激活雪旺细胞联合神经营养因子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慢性脊髓损伤志愿者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目前已成功的进行了5例手术。

本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首次采用自体激活雪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其自体激活的雪旺细胞能够持续大量的分泌脊髓再生所必需的神经营养因子,显著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

生,诱导再生轴突通过损伤脊髓和移植物界面。

2)移植的雪旺细胞能够填充损伤后的脊髓空洞,诱导轴突再生,连接损伤轴突的远近端,恢复脊髓的解剖完整性,受损的轴突髓鞘化,恢复脊髓的传导能

力。

3)自体激活雪旺细胞混悬液中含有巨噬细胞能够吞噬胶质瘢痕,减少脊髓再生抑制性微环境的产生。

4)自体细胞移植无免疫排斥反应。

病例报告:

第一例:患者某某,男性,35岁,主因车祸外伤致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3年入院。查体:双下肢S1-S5感觉麻木,会阴部为重;双侧足拇长伸肌力Ⅴ级,肛门括约肌肌力Ⅲ级;双下肢膝踝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X线、CT、MRI检查提示胸12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并不全瘫;肌电图和膀胱尿动力学检查提示S3、4、5神经损伤。经过详细的检查最终明确诊断为:慢性脊髓圆锥损伤。该患者志愿进行自体激活雪旺细胞移植治疗,我院骨科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为患者行脊髓移植治疗,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排异反应。随访2年来,患者大、小便,性功能均有显著改善,肌电图和膀胱尿动力学检查提示S3、4、5神经损伤明显恢复,现该患者正在进一步随访调查中。

第二例:患者某某,男性,7岁,主因车祸外伤致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半年入院。术前查体:脐平面以下感觉麻木;双下肢软瘫,肌力0级;双下肢膝踝反射、病理征阴性;肛门括约肌肌力Ⅰ级。X线、CT、MRI检查提示胸7陈旧骨折、脊髓损伤。最终诊断:胸7脊髓损伤并截瘫。该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进行自体激活雪旺细胞移植治疗,经过严格法律公证后,进行自体激活雪旺细胞脊髓移植,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排异反应。随访1.5年来,患者小便功能恢复,双下肢感觉部分恢复,双下肢肌力未见明显恢复,目前该患者正在进一步随访调查中。

第三例:患者某某,男性,27岁,主因车祸外伤致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13天入院。术前查体:双侧腹股沟以下感觉麻木;双下肢软瘫,肌力0级;双下肢膝踝反射未引出、病理征阴性。X线、CT、MRI检查提示T12爆裂骨折、脊髓损伤。诊断:胸12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并截瘫。该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进行导航下脊柱骨折复位USS内固定和自体

激活雪旺细胞移植治疗,经过严格法律公证后,进行自体激活雪旺细胞脊髓移植,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1.2年来,目前患者双下肢浅感觉部分恢复,双下肢肌力部分恢复,诱发电位幅度明显改善,远期结果正在进一步随访调查中。

第四例:患者某某,男,44岁,主因颈椎(C5,6)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后3月,伴四肢瘫收住入院。外院第一次手术后3月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入院查体:双腋部以下感觉减退,双鱼际以下感觉减退;双下肢、双手肌力0级,伸腕肌力3级,肛门括约肌力1级;双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双膝踝反射未引出、双Hoffmann征阳性、巴氏征阴性。肌电图检查提示C5,6脊髓损伤。该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进行自体激活雪旺细胞移植治疗,经过严格法律公证后,进行自体激活雪旺细胞脊髓移植,术后1周复查MRI示“C3-C6水平脊髓后方可见条状混杂信号影及片状短T1、稍长T2信号,考虑为术后改变”;患者恢复良好。随访5个月来,目前患者胸腹部束带感较前明显减轻,双侧肢体浅感觉部分恢复,双手、双下肢肌力部分恢复,尿管夹闭后出现憋尿感,目前该患者正在进一步随访调查中。

第五例:患者某某,女,53岁,主因车祸致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2月、伴大小便障碍入院。术前查体:双侧腹股沟水平以下感觉减退;双下肢及力0级;双膝踝反射未引出,双侧病理征阳性。X线、CT、MRI检查提示T12、L1压缩骨折、T11前脱位并关节突绞锁,脊髓损伤。。该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进行导航下脊柱骨折复位USS内固定和自体激活雪旺细胞移植治疗,经过严格法律公证后,进行自体激活雪旺细胞脊髓移植,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3月来,目前患者双大腿内侧浅感觉部分恢复,双踇背伸肌力部分恢复,小便功能有所恢复,远期结果正在进一步随访调查中。

脊髓损伤病理改变

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 一、实验脊髓损伤的病理 锐器伤切割脊髓,可部分离断或完全离断。在脊椎骨折脱位,脊髓挫裂伤除严重脱位致脊髓横断病理表现为断端坏死外,脊髓损伤病理改变从重到轻可分三级。 (一)完全性脊髓损伤 伤后3h脊髓灰质中多灶性出血,白质尚正常。 6h灰质中出血增多,遍布全灰质,白质水肿。12h 后白质出现出血灶,灰质中神经细胞退变坏死,白质中神经轴突开始退变。24h灰质中心出现坏死,白质中多处轴突退变,48h中心软化,白质退变。总之,在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内的病变是进行性加重,从中心出血至全脊髓出血水肿,从中心坏死到全脊髓坏死,长度为2?3cm;晚期则为胶质组织代替。这一病理过程说明,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只有在早期数小时内进行有效治疗,才有可能挽回部分脊髓功能(图5-5-1)。 (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伤后3h灰质中出血较少,白质无改变,此病变呈非进行性,而是可逆性的。至6?10h,出血灶扩大不多,神经组织水肿,24?48h后逐渐消退。由于不 完全脊髓损伤的程度有轻重差别,重者可出现坏死软化灶、胶质代替,保留部分神经纤维;轻者仅中心小坏死灶,保留大部分神经纤维, 因此不完全脊髓损伤可获得部分或大部分恢复 (图 5-5-2)。 (三)脊髓轻微损伤或脊髓震荡

仅脊髓灰质有少数小出血灶,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水肿,基本不发生神经细胞 坏死或轴突退变, 2?3d后渐恢复,组织学上基本恢复正常,神经功能可完全 恢复。 以上为脊髓挫裂伤的病理改变。同时脊髓继发损伤也在进行,并加重脊髓损伤,在脊髄损伤的机制中,出血、水肿、微循环障碍即是原发损伤之后果,又见于继发损伤中,出血不但由脊髓受挫裂伤直接所致,还因小血管受伤后,血管壁 损伤而血液渗出(图5-5-3),水肿即见于神经细胞在细胞浆中的水肿,破坏 了胞质组织,终使胞核退变坏死,在轴突中的水肿,发生在轴突与髓鞘之间, 水肿将轴突压迫终至退变消失(图5-5-4),微循环障碍发生在毛细血管中,表现为血管为红细胞或血小板所堵塞,致其供养组织缺血(图5-5-5),这些在组织学上可见的改变,即可使脊髓损伤进行性加重。

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常规

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常规 【概述】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占全身创伤的0.2%-0.5%。 【临床表现】 一、闭合性脊髓损伤: 1、脊髓震荡:暂时性的脊髓功能障碍 2、脊髓休克:脊髓失去高级中枢控制,损伤水平以下感觉完全消失、肢体迟缓性瘫痪、大便失禁、尿储留、生理反射消失 3、完全性损伤:(1)脊髓损伤水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2)脊髓损伤水平以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 4、不完全性损伤: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对侧同温觉障碍,同侧瘫痪;脊髓前部综合征,双侧运动障碍,可伴有痛觉温觉消失;脊髓中央损害综合征,与外周部分传导束保留多少有关 二、开放性脊髓损伤 1、伤口;脊髓火器伤口多位于胸段,其次为腰、颈及骶段,伤口污染较重,可有脑脊液流出 2、损伤特征:脊髓火器伤多呈完全或不完全性、进行性或非进行性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截瘫平面可高出数个节段 3、合并损伤:脊髓怄气伤颈部损伤可伴有大血管、气管和食管损伤,胸腹部可合并气胸、血胸、腹腔内脏损伤等,休克发生率高。 【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脊髓休克与脊髓损伤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脊髓开放性损伤,或呼吸肌麻痹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脊髓手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及患者对冷热、疼痛感觉减弱或消失有关 4、尿潴留与脊髓损伤有关 5、低效性呼吸型态与脊髓损伤致呼吸肌麻痹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脊髓损伤致躯体移动障碍有关 7、尿失禁与脊髓损伤有关 8、大便失禁与脊髓损伤有骨干 【护理措施】 1.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2.痰液粘稠患者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 3. 疼痛患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记录疼痛的性质时间,给予患者轴线翻身 4. 体温中枢失调,中枢性高热可达39-40℃。宜用物理降温或冰毯降温;呼吸机麻痹应加强气道护理,保持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5. 观察血压波动情况,血压低时积极查找原因,通知医生。 6. 脊髓损伤患者应睡硬板床,翻身时轴线翻身法,即保持脊柱呈直线,动作一致,防止再次脊髓损伤。 7.瘫痪患者预防压疮,保持大小便的通畅,鼓励和指导患者最大限度的自理部分生活;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改善肢体营养,防止肌肉萎缩。 8. 严密观察四肢活动,监测感觉平面是否有上升,观察意识、血压等变化,及早发现脊髓休克等异常,避免发生继发性损伤。 9. 饮食宜少食多餐,多事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多饮用果汁;少食或不食甜食、豆类产气食物。

新版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52)口腔综合 参考书目为: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七轮规划教材 有关英语的一些经验 大家都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一共占40分,但如果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阅读练习上,不注意其他题型的应试技巧,也是得不偿失的。建议大家抽出3个小时的时间,完整地做一套题。做完一套卷子之后,正确率是次要的,重点是发现自己的弱点,同时了解试卷结构并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与做题节奏。对于真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一下子就扎进了哪个老师的长难句网课或者哪本阅读书当中。不是说辅助网课和书不好,而是说要有的放矢,先整体,后局部深入。 没有哪个做题顺序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家可以自由决定。做真题一定要注意做题顺序,我是先从阅读开始,然后写完作文,最后再做完形填空。完形填空分值比较小,但是若较难的话则可能花费半小时时间,一开始做有可能打乱做题节奏。这是我最顺手的做题顺序,也有同学先写作文,再按顺序做题,这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单词怎么背? 背单词是老生常谈了,但也是有技巧的。单词是英语的基础,网传阅读百分之二十的单词看不懂,依然可以做对所有题的广告,这种宣传在举例时精心挑选适合所谓“技巧”的题目,并敢说所有题都通用,对同学反馈的不实用的题置之不顾,以偏概全,同学们不该相信,还是要老老实实背单词。 1、背单词要坚持。从今天开始,一直背到考试之前,每天花费的时间不用

医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医学学科排名 2008-08-28 11:17 中药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复旦大学 免疫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病原生物学:复旦大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汕头大学法医学:西安交通大学 放射医学:苏州大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北京大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内科学(呼吸系病):中国医科大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传染病,肾病):复旦大学 内科学(血液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上海第一二医科大学 内科学(血液病):苏州大学 内科学(传染病):浙江大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呼吸系病):华中科技大学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中南大学 内科学(肾病):中山大学 内科学(传染病):重庆医科大学 内科学(呼吸系病):四川大学、广州医学院 儿科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 神经病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重庆医科大学 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北京大学 外科学(胸心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外科学(神外):首都医科大学 外科学(普外,泌尿外,神外,骨外):复旦大学 外科学(整形):上海第一二医科大学 外科学(普外):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 外科学(胸心外):中南大学 外科学(泌尿外):天津医科大学 妇产科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眼科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 耳鼻咽喉科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 肿瘤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运动医学:北京大学 麻醉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口腔基础医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四川大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华中科技大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哈尔滨医科大学

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 第一节脊柱、脊髓解剖与损伤特点 脊柱共有33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和尾椎4节。由于骶、尾椎多呈融合状,故实际参与活动的仅26个椎骨,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维持人体活动及将头颈及躯干的负荷力传导至骨盆(再向下达双足部)。因此,在跳跃时易因坠落而引起脊柱骨折,亦易被工事塌方而引起伴有脱位的骨折;另外易遭受落于身后的爆炸物致伤。 一、脊柱各节段的解剖与损伤特点 (一)颈椎 1.寰椎:即第一颈椎,呈不规则环形。除纵向暴力引起的骨折外,任何火器件损伤波及此处,均立即丧生。 2.枢椎:即第二颈椎,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称“齿突”,其损伤特点与前者相类同。 3.普通颈椎;指第三、四、五、六颈椎而吉。由椎体、椎弓及突起等三部分所组成。此段颈椎受损率最高,尤其是第五及第六两节。 4.隆椎:即第七颈椎,其棘突长而粗大,明显隆起见于颈项部皮下,因其表浅,易为直接暴力所损伤。 (二)胸椎 胸椎外形与颈椎的隆椎相似。每节各有一对肋骨,由于结构的特殊加之胸廓的作用而不易脱位,在战伤时,因其长度大,且表浅,受损发生率最高。 (三)腰椎 体积最大,小关节面多呈矢状,下腰段椎管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如超限活动,则易引起损伤,引起椎管及根管内神经受累。 二、椎骨的连接及损伤特点 椎骨之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椎间盘及椎骨本身的韧带。 (一)椎间盘 椎间盘由纤维软骨组成,并连接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主要结构。其主要组成成份有: 1. 纤维环:为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将上下两个椎体紧密连结,此种结构对增加椎间关节的弹性,扭曲与旋转等有利。 2.髓核:为富有水份、类似粘蛋白物的弹件组织,内含有软骨细胞与纤维母细胞。幼年时含水量达80%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而水份递减。 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连接椎体外,固其富有弹性,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与颅脑的震荡,并参与颈椎的活动及增加运动幅度,遇有闭合性损伤(传导、扭曲等)易引起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或脱出。在开放性损伤情况下,因局部血供差,易感染且难以治愈。 (二)韧带 除各椎段所特有的韧带外,整个脊柱卜之韧带包括以下两大部分。 1.椎体间韧带 (1)前纵韧带:它为人体中最长而又坚韧的韧带。起干枕骨的咽结节,经诸推体前面抵于第一或第二骶椎前面。 (2)后纵韧带:起自第二颈椎(部分纤维上延移行于覆膜),沿诸椎体后面抵于骶管。 2.椎弓间韧带 (1)黄韧带:或称弓间韧带,为黄色弹性纤维组织构成外形为扁平状,位于上下椎板之间。起自上位脊椎椎弓板下缘的前面,下缘止于下位椎弓板上缘和其后面,十分坚韧。此韧带的作用主要是限制脊椎过度前屈及参与维持椎骨的正常对依。 (2)棘间韧带:因连于两个棘突之间,前方与黄韧带愈合,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或项韧带。 (3)项韧带:为颈项部强而有力的韧带,主要维持头颈部的直立体位。

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脊髓损康复科) 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护理问题 1.排尿障碍 在脊髓损伤早期因膀胱可完全丧失神经支配,引起尿液潴留,后期可能由于大量残余尿,而产生尿流不止,所以一般在受伤后两周内要给患者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持续开放,使膀胱里不积存尿量,可防止膀胱过度膨胀。待2-3周后将持续开放引流改为定时开放引流。以促使膀胱得到充盈及排空训练。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尿管。每天清洗尿道口两次,使之清洁无分泌物,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排尿量,以冲洗膀胱。 2.肠道功能障碍 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失禁及腹胀。我们首先采取饮食治疗,要定时、定质、定量多食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可促进肠道蠕动和液体分泌,使肠内容物增加,形成硬粪块的机会减少,并可顺结肠走向进行按摩,促进肠蠕动,帮助排便。再有灌肠以促进胃肠蠕动而排便。在腹胀严重而影响呼吸时,可用肛管排气。 3.体温调节障碍 正常人体可通过代谢、神经和体液等来完成体温调节。并经脊髓和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加以协调控制和维持。使机体在产热和散热过程中保持平衡。颈脊髓损伤的瘫痪患者因失去交感神经支配,汗腺也麻痹,体温调控能力降低,故出现体温异常,多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对这类伤员应进行物理降温等,并补充足够的水、电解质、糖和氨基酸,以补充高热的消耗。必要时实行药物降温。 4.呼吸功能障碍 颈脊髓损伤后,位于脑干,延髓网状结构的呼吸中枢向下传导束丧失功能,呼吸的自主节律和深度因不能控制而出现呼吸障碍。另患者的体位不妥,咽喉内的粘液难以排出。有可能被吸入气管内引起感染。因此,以改善呼吸道的通畅,排出分泌物和防止吸入肺内为主要目标。应经常变换体位,勤翻身,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和咳痰动作,每次翻身时扣打胸背部,以利排痰。消除呼吸道过多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褥疮 褥疮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病发症。在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因瘫痪部位感觉消失,缺乏对损害刺激的保护性反应。加之自身重量压迫,持续挤压皮肤,即可发生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及排泄物的侵渍和摩擦,如粪、尿和汗等。易使皮肤糜烂、破溃。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要保持床上用品干燥清洁、平整柔软、无皱褶、无渣屑。并定时翻身,每隔2小时翻身一次。身体保持干燥清洁,经常擦洗,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对皮肤易出汗部位可用爽身粉涂擦,若发生褥疮,应解除压迫,创面清洁,并随各期的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 6.疼痛 脊髓损伤,在损伤节段有相应的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可引起疼痛,通常服用止痛药物,或针刺、针灸等,对症治疗。 护理措施: 一肺部感染的预防、护理 1、帮助并鼓励病人咳痰:教给病人正确有效的咳嗽方法。定期指导患者用力咳嗽,促使肺膨胀和排痰。因疼痛有敢咳嗽者,适当用止痛剂,胸部有损伤者可用双手固定胸部,肋间肌麻痹而咳嗽无力者,可用双手按压上腹部以辅助呼吸。轻轻扣击有背部,也有利于分泌物排出。拍背的方法:五指并拢弯曲,由上向下,由两侧向中央排击病

脊髓损伤的专题

脊髓损伤的专题 发布日期:2008-12-28 概要 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37- 43 人发病(Gibson, 1992),全美国:10,000人/年(NSCISC,1999) 罹患率全美国:200,000 人(NSCISC, 1999) 原因车祸:37.2%;暴力:26.8%;坠落:21%;运动:7.1%;其它:7.9% 脊髓损伤的残疾后果完全性四肢瘫32.3%;不完全性四肢瘫30.2%;完全性截瘫26.1%;不完全性截瘫 6.0%;正常0.6% 年龄分布0-15岁: 4.0% 16-30岁:54.1% 31-45岁:23.3% 46-60岁:10.9% 61-75岁: 6.0% 76- 岁: 1.7% 前言:1998年7月22日,在美国纽约纳苏郡举行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不幸摔伤,第6、第7颈椎骨折脊髓损伤、胸以下失去知觉、运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桑兰,这们坚强的中国女孩并没有垮掉,她用超越常人的意志和力量同病魔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谱写了一曲不屈的人生之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桑兰受伤后,美国医务人员给她提供了最先进的颈椎修复手术和特级药物治疗,7月30日转入西奈山医院接受良好而艰苦的、每天6小时的康复治疗。桑兰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康复治疗活动和训练,努力地与医生配合着每一个康复行动,她的毅力感染了医院的其他病人,也给周围的工作人员很大的鼓励。1999年6月,桑兰回国被送到我国规模最大、医疗设施最先进的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脊髓的功能 脊髓神经由许多束神经和神经细胞组成。它可以将身体的感觉(如痛觉、温度觉、触觉)刺激传导至中枢(大脑),也可将大脑的指令传导到运动肌群而产生随意的运动。另外,还负责一些神经反射,以控制大小便括约肌的神经功能。脊髓损伤的后果

广州医学院:温病学试题(5)

医学专业《温病学》试题(5)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二、词解(每题2分,共8分) 1、新感温病: 2、身热不扬: 3、逆传心包: 4、气血两燔: 三、填空题(每题3分,共12分)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邪在下焦,虚风内动的辨证要点。 2、斑的成因是,其治法为。 3、春温的治疗原则。 4、叶天士:“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 ,以粪燥为无湿矣。”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临床上热盛动风与阴虚动风如何鉴别?

2、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与热入心包证? 如何鉴别和治疗? 五、病案分析题(8分) 陈××,男、21岁,于8月23日来诊。 病史:患者三天前因天热口渴,在路边购饮凉茶二碗。回家后觉脘痞腹胀、怕冷,继则发热,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曾自服银翘片,退热片,保和丸等,但症状未能缓解。来诊时症见:发热(38.6℃),不恶寒,汗出不畅,头重体倦,胸闷恶心,腹胀不欲食,口不渴饮,大便溏日2—3次,小便浑浊,舌苔白厚而腻,脉缓。 (答题要求:作出诊断、辨证、分析证候,拟出治法及方药) 一、选择题(每题1分,答案要全部写在答题卡中,否则无分) (一)A型题 (答题要求:在每个题干的5个各选答案中挑选1个最佳的答案) 1、A1型题(单个肯定的最佳选择题) (1)《温热经纬》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刘河间 C、王孟英 D、薛生白 E、吴又可 (2)张风逵说:“暑病首用辛凉”,其代表方应是: A、辛凉轻剂一桑菊饮 B、辛凉平剂一银翘散 C、辛凉润剂一桑杏汤 D、辛寒之剂一白虎汤 E、辛寒之剂一麻杏石甘汤 (3)下述心烦,哪一项属于黄连阿胶汤证的表现? A、心烦懊,身热,苔微黄,脉数。 B、心烦躁扰,时有谵语,身热夜甚,舌绛。 C、心烦不得卧,身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D、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 E、心烦,干呕,口苦而渴。 (4)风温的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时病论》 D、《温病条辨》 E、《外感温病篇》 (5)春温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难经》 C、《千金方》 D、《诸病源候论》 E、《伤寒补亡论》 (6)在下列对暑温病特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欠妥的? A、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气分热盛证候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1).

教案 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常见疾病康复班级 授课日期年月日第周授课顺序章节名称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一) 教学目标掌握: 1.脊髓损伤的主要功能障碍及其评定 熟悉: 1.脊髓损伤的发病因素;脊髓损伤的诊断 2.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脊髓损伤的主要功能障碍及其评定难点: 脊髓损伤的神经平面评定 教学资源1.教材:《疾病康复》第2版张绍岚主编 2.参考书:《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3.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评估反馈1.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判断本次课的课堂活动是否适用于该层次学生。 2.根据课后完成作业情况和下堂课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 作业1. 名词解释:神经平面、感觉平面、运动平面2.简述脊髓损伤的主要功能障碍。 课后记

教学活动及板书设计案例导入:5min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一)一、概述 (一)脊髓损伤的发病因素(举例,讲解,5min) (二)脊髓损伤的诊断(回顾,讲解,15min) 损伤程度——SCI损伤程度评判标准 不完全损伤完全损伤 脊髓休克——判断脊髓休克的指标 (三)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回顾,讲解,15min) 1.中央束综合症 2.半切综合症 3.前束综合症 4.后束综合症 5.脊髓圆锥综合症 6.马尾综合症 7.脊髓震荡 (四)主要功能障碍(讨论,讲解,15min) 1.运动障碍 2.感觉障碍 3.括约肌功能障碍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5.并发症: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关节挛缩等二、康复评定(演示,讲解,30min) 1.神经损伤平面的评定(运动关键肌、感觉关键点)2.感觉功能的评定 3.运动功能的评定 4.损伤严重程度评定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 6.不同损伤水平患者的功能预后评定 7.脊髓损伤的疗效评定 小结:5min

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

【脊髓损伤患者日常护理常识】 【概述】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是否合适,往往影响到整个康复计划的效果。护理工作的完成,有赖于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脊髓损伤的患者家属有必要学会一些护理知识,以促进病人的康复。 1.排尿障碍 在脊髓损伤早期因膀胱可完全丧失神经支配,引起尿液潴留,后期可能由于大量残余尿,而产生尿流不止,所以一般在受伤后两周内要给患者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持续开放,使膀胱里不积存尿量,可防止膀胱过度膨胀。待2-3周后将持续开放引流改为定时开放引流。以促使膀胱得到充盈及排空训练。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尿管。每天清洗尿道口两次,使之清洁无分泌物,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排尿量,以冲洗膀胱。 2.肠道功能障碍 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失禁及腹胀。我们首先采取饮食治疗,要定时、定质、定量多食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可促进肠道蠕动和液体分泌,使肠内容物增加,形成硬粪块的机会减少,并可顺结肠走向进行按摩,促进肠蠕动,

帮助排便。再有灌肠以促进胃肠蠕动而排便。在腹胀严重而影响呼吸时,可用肛管排气。 3.体温调节障碍 正常人体可通过代谢、神经和体液等来完成体温调节。并经脊髓和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加以协调控制和维持。使机体在产热和散热过程中保持平衡。颈脊髓损伤的瘫痪患者因失去交感神经支配,汗腺也麻痹,体温调控能力降低,故出现体温异常,多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对这类伤员应进行物理降温等,并补充足够的水、电解质、糖和氨基酸,以补充高热的消耗。必要时实行药物降温。 4.呼吸功能障碍 颈脊髓损伤后,位于脑干,延髓网状结构的呼吸中枢向下传导束丧失功能,呼吸的自主节律和深度因不能控制而出现呼吸障碍。另患者的体位不妥,咽喉内的粘液难以排出。有可能被吸入气管内引起感染。因此,以改善呼吸道的通畅,排出分泌物和防止吸入肺内为主要目标。应经常变换体位,勤翻身,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和咳痰动作,每次翻身时扣打胸背部,以利排痰。消除呼吸道过多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褥疮 褥疮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病发症。在任何时期都可以发生。因瘫痪部位感觉消失,缺乏对损害刺激的保护性反应。加之自身重量压迫,

病理生理学

1993年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一、肺栓塞引起的血气变化及其机制 二、 EDRF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三、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四、对以下病理过程下简明精确的定义:1心理衰竭2休克3DIC4应激5发热 五、举两例说明病理变化的两重性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化。 六、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 (任选5题,每题20分) 1994年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一、ARDS病人呼吸衰竭的类型及机制 二、Ι型呼衰与Ц型呼衰的氧疗有何不同?为什么? 三、心衰与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何异同?心肌梗塞的心衰与心源性休克有何不同? 四、酸中毒对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及机制。代谢性与呼吸性酸中毒哪种影响更大,为什么? 五、举例说明: 1、病理变化的生物学意义的两重性 2、药物作用的双向性 3、病理过程中的正反馈与负反馈 4、生理反应与病理反应 六、血管阻力的法定单位和测定与计算方法。 1995年上医病理生理学试题 名解:钙超载、全身适应综合症、内原性致热源、癌基因、利钠激素、急性期发应蛋白 问答:试述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的原因及其机制 试述氧自由基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 讨论肺血流与通气的不平衡在呼吸衰竭中的作用 1995年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一、 PaO2正常的缺氧有那些类型?如何从血气变化去辨别? 二、呼酸合并代碱时血pH、PaO2‘HCO3- 和PaO2的变化 三、休克时微血管淤血的机制。 四、心肌舒张功能障碍的原因和机制。 五、呼吸衰竭时肺动脉压的变化及机制 六、举例说明为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疾病。 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病理生理学1996年 一、高钾血症的原因有哪些? 二、贫血病人动脉血和静脉血间氧含量差减少的机制? 三、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四、鉴别肾性与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指标?各指标在两类肾衰中变化不同的机制? 五、老年人PaO2为何低于年轻人?机制? 六、肺动脉高压本身对肺功能有何影响?为什么? 1997年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一、 HPV的发病机制 七、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的病因和病生变化的异同?二、 AG增高型与AG正常型代酸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有何不同? 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998年山东医科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1.试述高血压病人的细胞膜改变及功能障碍 2.补体在细胞膜损伤种的作用 3.生长因子的分类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Insulin Receptor异常的基因图变型及分子结构 5.何谓高凝状态及生理情况下的高凝状态 6.内皮细胞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7.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机制 8.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9.G-6-PD缺乏引起溶贫的机制 10.休克时细胞流态变化 1998年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1.名词解释: 内毒素血症,假神经递质,代谢性酸中毒,自由基 2.呼吸衰竭导致的酸硷平衡失调有那些表现? 3.肺源性水肿对机体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 4.述感染性休克导致DIC的机制 5.述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998年广州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硕士)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呼吸衰竭 2、缺血再灌注损伤 3、血液性缺氧 4、内生致热源 5、脑水肿 6、休克微循环淤滞期 7、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8、假性神经递质 9、热限 10、去极化阻滞 二、简答题:(共5题,共30分) 1、简述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2、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纠正酸中毒后为什么会发生手足抽搐? 3、引起乏氧性缺氧的原因有哪些? 4、高渗性脱水有哪些特点? 5、简述ARDS病人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 6、多系统器官衰竭患者肠道细菌和内毒素进入体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1999年广州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硕士)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病理过程 2、低钾血症 3、内生性致热源 4、钙反常

2-1 脊髓损伤概述

脊髓损伤 一、基础解剖结构 (一)脊椎节段 图1 脊柱的节段 1、颈椎7块,以C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颈椎第5节段为 C5; 2、胸椎12块,以T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胸椎第3节段,为 T3; 3、腰椎5块,以L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腰椎第2节段,为 L2; 4、骶椎5块,合并为一块骶骨,以S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 骶椎第4节段,为S4; 5、尾椎4块,合并为一块尾骨 (二)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 1、神经系统分类 神经系统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整合与协调神经信号的输入与传出;承载高级精神功能,例如思考、学习等。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神经纤维与细胞体,或自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纤维或细胞体,如12对颅神经,31对脊柱神经根及相应的外周神经。

2、脊髓 脊髓共包括31对脊神经,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脊髓终止于第2腰椎上缘,以下为马尾神经。 脊髓包含灰质与白质。脊髓的横断面解剖显示,灰质位于脊髓横断面的中部,呈H 形区域,外周包围着白质。灰质内主要为神经细胞,H 形的四周支柱成为角(horn )。灰质包含有左、右两侧前角和后角。 灰质外周包围着白质,白质内包括神经纤维、神经胶质和血管。神经纤维组成了脊髓传导通路,包括上行通路、下行通路和节间通路(具体功能详见图2与表1)。 表1 脊髓通路的定位与功能描述 图2 脊髓的横断面解剖 薄束 楔形束 脊髓小脑束 皮质脊髓外侧束 脊髓丘脑外侧束 脊髓小脑腹侧束 脊髓丘脑腹侧束 皮质脊髓前侧束

脊髓损伤病案讨论

李老师, 网址是http://172.23.0.108/wps/portal,然后进入页面右侧的“互动专区”下的“远程教学”,录入您的登录名“hx1274”,您的密码“841174”。登录后选择“病案教学”,在点击“编写病案”。即可分项录入病案。 若有问题可随时给我电话。 姓名:王曦桐病历号:0006714714 性别:女 年龄:4岁 入院时间:2011-9-20 17:15 主诉:外伤后双下肢活动感觉障碍10小时 现病史:10+小时前患儿不慎摔伤(其母述说不慎被绊倒,摔坐在地上,背部撞到洗衣机上),伤后患儿诉右侧髋部疼痛,但是未给予特殊处理,5小时前患者因腹痛在外院就诊,外院行相关检查后考虑急性尿潴留,给予导尿后腹痛好转,此时患儿父母发现患儿下肢活动不能,感觉障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患者近1年来有哭闹时头痛病史2次。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否认传染病病史,否认疫区接触史 过敏史:否认过敏史 免疫接种史:正规接种免疫,有按时服用脊灰疫苗糖丸。 体格检查 患儿神志清楚,查体不完全配合,头面部无特殊,瞳孔等大等圆,双侧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呼吸道畅通,胸廓挤压征(-),呼吸正常,双侧呼吸音对称,腹部无开放性创口,全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四肢骨盆无开放性创伤,骨盆挤压征(-),脊柱腰椎骶部有叩痛,耳鼻喉正常,颈部正常,北部无开放性创口,双下肢腹股沟以下深浅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病理征及腱反射均未引出。 辅助检查 血常规:Hb:131g/l;Hct:0.39;PLT:351*10^9/l;WBC:11.33*10^9/l;N:79.1% 生化1+4:无明细异常 胸椎腰椎X线未见明细异常 外院腹部ct及腹部彩超未见明细异常 初步诊断: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待诊:脊髓损伤? 患儿入院后出现发热,T:38度 入院后行脊髓MRI:颈胸腰椎序列线连续,曲度正常,各椎体信号未见明显异常,椎间隙未见变窄,T8平面以下脊髓呈条状稍长T1、长T2信号,蛛网膜下腔无明显变窄,结合病史,考虑脊髓挫伤可能,请结合临床。 病程记录(2011-9-21) 查体见患儿清醒,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胸廓呼吸动度可,吸气稍费劲,听诊心肺无异常。双下肢运动障碍,T10平面以下感觉有减退。考虑外伤致脊髓损伤、格林巴利可能。予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同时予奥美拉唑、七叶皂苷钠、免疫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密切观关注肌力及感觉平面的变化,观察病情变化。 2011-9-21下午因患儿截瘫平面有所升高,因不排除患儿截瘫平面升高至呼吸肌瘫痪,我科紧急联系转小儿ICU监护治疗。向家属交代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加重,出现生命危险等情况。家属表示理解,签字同意转ICU治疗。 儿童神经内科会诊意见

2-2 脊髓损伤的病理与临床表现

第二节 脊髓损伤的病理与临床表现 一、颈脊髓损伤 (一)压缩性骨折 1、在颈部轻度屈曲时产生轴向压力产生 2、C5节段在颈椎压缩骨折中最常见 3、在椎板和椎体上的强大压力导致骨折,X 线片上显示 椎体呈现边缘形状改变 4、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导致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二)屈曲—旋转损伤 1、单侧关节突关节脱位 2、X 线片示椎体移位<50% 3、如果后侧韧带撕裂,则导致椎体不稳定 4、椎管和神经孔缩窄 5、C5-6为最常见的损伤节段 6、屈曲—旋转损伤可能撕裂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棘间韧带,伴随椎体的微小骨折(或无骨折) 7、75%的患者没有神经症状,主因其狭窄程度尚未能影响脊髓 8、通常造成脊髓的不完全损伤 (三)屈曲损伤(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 1、X 线片显示椎体移位>50% 2、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 3、骨折不稳定,继发韧带损伤 4、C5-6为最容易损伤的节段 5、超过50%的椎体前脱位会因椎管狭窄,造成脊髓损伤 6、85%患者出现神经损伤 7、通常为脊髓的完全损伤 图1 压缩性骨折 图2 屈曲—旋转损伤 图3 屈曲损伤

(四)过伸损伤 1、主要由加速—减速运动损伤 2、放射诊断通常无法找到软组织损伤 3、此损伤为稳定性损伤,前纵韧带可能受损 4、脊髓可能受到影响 5 、颈椎过伸损伤可能出现中央索综合征。最常见于老年人的颈部退化性病变。6 、临床上,上肢运动较下肢运动受影响大。胃肠、泌尿系统和性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7、C4-5是最常见的阶段 二、其他造成脊髓损伤的骨折类型 (一)颈椎区域 1、Jefferson骨折 2、Hangman骨折 3、Odontoid骨折 (二)胸腰椎区域 1、横行骨折 2、椎体压缩性骨折 图4 过伸损伤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 一、康复评定 1、损伤平面 (1)定义:神经损伤平面是指脊髓损伤后在身体两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2)运动神经平面: ①关键肌是指确定神经平面的标志性肌肉(表1); ②由于一条神经支配多块肌肉和一块肌肉受多条神经支配的特性,因此根据神经节段与肌 肉的关系,用肌力3级以上的关键肌来确定运动神经平面,但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的肌力必须达到4级; ③运动积分是将肌力(0~5级)作为分值,把各关键肌的分值相加。正常两侧运动平面总 积分为100分。NT表示无法检查; ④确定损伤水平时,该节段关键肌的肌力必须达到3级,此关键肌头端节段的另一肌的肌 力必须达到4级以上。 ⑤对于临床应用徒手肌力检查法无法检查的肌节,运动平面可参考感觉平面来确定。如果 这些节段的感觉是正常的,则认为该节段的运动功能正常;如果感觉有损害,则认为运动功能亦有损害。 (3)感觉神经平面: ①关键点指标志感觉神经平面的皮肤标志性部位; ②感觉检查必查部分是身体两侧28对皮区关键点(表1); ③每个关键点要检查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缺失;1=障碍(部 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2=正常;NT=无法检查; ④正常者两侧针刺觉或轻触觉的总积分为112分(需要分别计分)。积分可以敏感地反映 感觉损伤程度的细微变化。

2、完全和不完全损伤的评定 (1)部分保留区:是损伤水平以下仍有感觉或运动功能残留的节段;或感觉和运动均保留而功能弱于正常的区域。 ①在不完全性损伤时,常有这种区域,而且其范围常超出三个节段; ②在完全性损伤时,也可有这种区域,但其范围不应超出三个节段。 (2)骶残留:是骶部神经传导束幸免于损伤之意,是不完全性损伤的重要特征。骶残留的原因是由于不完全性损伤多属挫裂伤,容易引起出血,而脊髓中央灰质血运丰富,容易发生出血性坏死,但皮质脊髓束下行到骶部的纤维最靠近外侧,因而常能幸免。(3)完全性损伤:是指损伤后不存在骶残留。如有部分保留区也不超过三个节段。完全性损伤的确定必须在脊髓休克消失后才可作出,原因是在脊髓休克节段,一切反射均暂时消失,因而无法判断。 (4)不完全性损伤:是指有明确的骶残留和部分保留区超过三个节段即可确定。 (5)脊髓损伤程度的ASIA损伤分级: A 完全性损伤S4~S5无感觉、运动功能,亦无骶残留 B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平以下包括S4~S5保留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品下保留运动功能,且损伤平面以下至少一半以上的关 键肌肌力小于III级 D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品下保留运动功能,且损伤平面以下至少一半的关键肌 肌力大于或等于III级 E 正常运动与感觉功能正常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4、功能恢复预测对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可根据其不同的损伤平面预测其功能恢复情 况(表2)

医学院培养计划14级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计划(区外)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需要,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较宽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医疗预防知识,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院校等单位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医学实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具有规范的医疗文书写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科学态度,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具备基本的预防医学知识和健康宣传教育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关爱病人,严守病人秘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个人信仰,尊重每一个人,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4.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能独立利用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 三、学制、学位、总学时、总学分 学制:五年 学位:医学学士学位 总学时:3324/3209学时 总学分:198学分 四、相近专业:护理学 五、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免疫学、病理学、预防医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 六、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包括各课程实验教学、见习和毕业前实习等教学环节。基地:西安、

病历-脊髓损伤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 江苏省老年医院 入院记录 科别康复病区三床号308 住院号30140 姓名:王武权职业:农民 性别:男性工作单位:无 年龄:33岁住址: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管店镇东新路婚姻:已婚供史者(注明与患者关系):患者本人 出生地:安徽省滁州市入院日期:2010-11-23 16:45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11-23 18:00 主诉:双下肢活动不能伴二便困难二月余。 现病史:患者今年8月29日骑三轮车时不慎翻车,腰部着地,双下肢即不能活动,当地医院摄片示“T12椎体粉碎性骨折伴完全脱位”,转至南京军区总院行“T12椎体骨折伴脱位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卧床一月余后,可佩戴胸腰托支具双手扶持下坐数小时,但不能站立、行走;有漏尿。曾在我科行康复治疗,已能独立平地使用轮椅以及辅助站立10分钟。但住院期间发现膀胱内多发结石,即转入泌尿外科行膀胱镜下激光碎石治疗。目前结石已排出,今日再入我科继续康复训练。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肉眼血尿。患者精神良好,食欲、睡眠正常,留置导尿,便秘、开塞露辅助通便。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年幼时有头部外伤史,未遗留肢体活动障碍;无其他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及食物中毒史。 个人史:原籍出生、生活,无长期外地居住史。否认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水接触史,无烟酒等特殊嗜好。无重大精神创伤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36.7℃P68次/分R16次/分BP120/60mmHg 发育正常,营养欠佳,消瘦。神志清,精神好,自行驱动轮椅入病房,半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瘀点、瘀斑,无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头颅无畸形,左侧额颞部皮肤见一长约15cm陈旧性瘢痕,局部毛发缺如。眼睑无浮肿,眼球运动自如,两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耳、鼻无异常分

浅谈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

浅谈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 发表时间:2012-04-05T16:01:39.3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0月总第201期供稿作者:陈玉宇[导读] 脊柱脊髓损伤是所有外伤患者中一种常见的,有潜在灾难性后果的损伤。 陈玉宇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王集中心卫生院江苏徐州 221211)【摘要】脊柱脊髓损伤是所有外伤患者中一种常见的,有潜在灾难性后果的损伤。适当的早期急诊检查,处置以及正确治疗能将许多并发症降至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促进恢复。本文主要针对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进行分析。关键词:脊柱脊髓损伤,临床表现,病理【中图分类号】R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02-02 发生脊柱损伤的风险一般取决于年龄和损伤部位。颈椎损伤发病率表现为基于年龄的双相曲线。即15~45岁和65~85岁两个年龄段多发。胸腰段脊柱损伤以50~80岁年龄段多见。尽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脊柱损伤的治疗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患者的类型仍可能影响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传统上认为,脊柱损伤多见于年轻、活跃人群,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均寿命延长,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发生率明显增加。 1脊柱脊髓损伤的病因 1.1病因:颈椎损伤多由于交通事故、体育活动意外、重物砸伤头部、高处坠下及暴力对颈部直接作用等原因造成。也可由于救治不及时、搬运不恰当等导致的继发性损伤造成。在颈椎外伤中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合并有脊髓损伤。 1.2损伤分类:有关颈椎损伤分类的方法较多,但都有一定局限性,我们把颈椎损伤部位及机制结合起来进行分类。 1.2.1上颈椎损伤主要指寰椎枢椎骨折脱位。(1)寰椎前后弓骨折:又称Jefferson骨折,主要由于头部受垂直暴力所致,此型骨折向四周扩散移位,一般不压迫颈髓;(2)寰枢椎脱位:寰枢椎无骨折,为局部韧带损伤断裂所致;(3)齿状突骨折;临床又可根据其骨折部位不同分为三型:I型为齿状突尖部骨折;Ⅱ型为齿状突基底部与枢椎椎体交界处骨折,此型骨折因局部血供较差,不愈合率较高;Ⅲ型为齿状突骨折延及枢椎体部;(4)枢椎椎弓骨折:又称绞刑者骨折或Hangman骨折,骨折后枢椎弓向后移位而椎体向前移位,故又称枢椎创伤性滑脱。 1.2.2下颈椎损伤:指C3~C7骨折脱位。(1)屈曲压缩性骨折;(2)颈椎过伸性骨折;(3)爆裂性骨折:常累及椎管并脊髓损伤;(4)关节突关节骨折;(5)颈椎后结构骨折:指累及椎板、椎弓根及关节突的骨折。 2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2.1局部表现 2.1.1疼痛:脊柱损伤区域剧烈疼痛,除昏迷或重度休克病例外,几乎每个病例均出现,尤以在搬动躯干时为甚,常感无法忍受。患者多呈被动体位,不愿做任何活动。检查及搬动时应设法尽量减轻伤者的疼痛。查体时骨折局部均有明显压痛、叩击痛(后者一般不做检查,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单纯椎体骨折者,压痛较深在,主要通过棘突传导。椎板及棘突骨折的压痛较表浅。除单纯棘突、横突骨折外,一般均有间接叩痛,疼痛部位与损伤部位相一致。 2.1.2活动受限:无论何型骨折,脊柱均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检查时,切忌让患者坐起或使身体扭曲,以防椎管变形而引起或加重脊髓及神经根损伤;也不应让患者做各个方向的活动(主动或被动),以免加剧骨折移位及引起副损伤,甚至导致或加重截瘫。 2.2神经症状:神经症状指脊髓、神经根或马尾受累引起的症状。依脊柱损伤平面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症状。 2.2.1高位颈髓损伤:高位颈髓损伤指C1,C2或枕颈交界处骨折脱位所引起的颈髓损伤。如该处的生命中枢直接受到压迫并超过其代偿限度时,患者多立即死亡。所幸该处椎管矢状径较大,仍有一定数量的存活者。但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及因并发症而发生意外。 2.2.2下位颈髓损伤:下位颈髓损伤指C3以下部位的颈髓伤。严重者不仅四肢瘫痪,且胸部呼吸肌多受累,仅保留腹式呼吸。完全性瘫痪者脊髓休克期后,损伤平面以下呈痉挛性瘫痪。 2.2.3胸段或腰段脊髓损伤:胸段或腰段脊髓损伤以完全性损伤多见,尤其是在胸段。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及膀胱和直肠的功能均出现障碍。 2.2.4马尾损伤:视受损的范围不同,马尾损伤的症状差异较大,除下肢运动及感觉有程度不同的障碍外,直肠、膀胱功能也可受累。 2.2.5神经根损伤:神经根损伤多与脊髓症状同时出现,常因神经根受压引起剧烈疼痛,尤以完全性脊髓伤者多见,且常为该类患者要求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 2.3神经损伤的平面判定:一般情况下,脊柱骨折导致的感觉、运动障碍的出现平面与脊柱骨折平面相一致。尽管脊髓节段平面与相应的脊椎节段平面存在差异,但神经根出椎间孔的顺序与脊椎节段仍相一致。如T12骨折,引起脊髓压迫时,脊髓受压节段为圆锥部,但T12神经根从T12椎弓根下出椎间孔,神经根受累仍为T12神经根,临床表现为T12神经根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障碍。 2.4其他症状:根据脊柱损伤的部位、程度、脊髓受累情况及其他多种因素的不同,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某些其他症状与体征,常见的有下述几项。 2.4.1肌肉痉挛:指受损脊椎椎旁肌肉的防御性挛缩。实质上,它对骨折的脊椎起固定和制动作用。 2.4.2腹肌痉挛或假性急腹症:常见于胸、腰段骨折。主要原因是由于椎体骨折所致的腹膜后血肿刺激局部神经丛,造成反射性腹肌紧张或痉挛。个别病例甚至可出现酷似急腹症样的症状与体征,以致因被误诊而行手术治疗探查,最后在术中才发现系腹膜后血肿所致。 2.4.3发热反应:多见于高位脊髓损伤者。主要因全身的散热反应失调所致,也与中枢反射、代谢产物的刺激炎性反应等有关。 2.4.4急性尿潴留:除脊髓损伤外,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也可发生急性尿潴留。后者主要是由于腹膜后出血所致的反射性反应。 2.4.5并发伤:根据损伤情况,患者可出现其他部位的损伤,如四肢骨折等。 2.4.6全身反应:除全身创伤性反应外,其他如休克、创伤性炎症反应及其他各种并发症均有可能发生,应全面观察。 3药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