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报告

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报告
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报告

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

一.目的要求

⑴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基本的测速工具(毕托管)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⑵ 绘制各垂线上的流速分布图,点绘断面上的等流分布曲线,以加深对明槽水流流速分布的认识。

⑶ 根据实测的流速分布图,计算断面上的平均流速v 和流量Q 测 ,并与实验流量Q 实相比较。

二.仪器设备

毕托管、比压计以及水槽

三.实验原理

毕托管是由两根同心圆的小管所组成。A 管通头部顶端小孔,B 管与离头部顶端为3d 的断面上的环形孔相通。环形孔与毕托管的圆柱表面垂直,因此它所测得的是水流的势能γ

ρ

+

z 。而A 管却正对流向,它所测得的是包括水流动能在内的全部机械能g

v z 22

++γρ,在测压牌上所反映的水面差:

g v z g v z 22h 2

2=????

?

?+-???? ??++=?γργρ即测点的流速水头。 为了提高量测的精度,将比压计斜放成α角,若两测压管水面之间的读数差为L ?,则有h ?=L ?sin α,从而可以求得测点的流速表达式:

αsin 22l g C h g C v ?=?=

式中:C 为流速修正系数,对不同结构的毕托管,其值由率定得之。 本实验使用的毕托管,经率定C=1。

1.垂线流速分布图的画法,垂线平均流速的计算

将所得的同一垂线各点流速,按选定的比例尺画在坐标纸上。槽底的流速为零,水面的流速矢端为水面以下各点流速矢端向上顺延与水面相交的那一点。由水深线及各点流速矢端所围成的矢量图,即垂线流速分布图。显然,流速分布图的面积ω除以水深h ,就是垂线的平均流速v 。

垂线平均流速 h

w

v =

式中: v 为垂线平均流速,cm/s :ω为垂线流速分布图的面积,㎝2

:h 为水深,㎝ 。

2.断面平均流速的计算

断面平均流速 ∑==n

i i v 1

n 1v

式中:v 为断面平均流速,㎝3∕s ;i v 为第i 根垂线上的平均流速,㎝∕s ;n 为垂线个数。

3.流量的计算

实测的流量Q 测vA =

式中:Q 测为实测流量,㎝3∕s ; v 为断面平均流速,㎝∕s ;A 为过水断面面积,㎝2。

实验流量从电磁流量计中读出。

四.方法步骤

⑴打开水槽的进水阀门,调节尾门,将水深控制在20cm 左右。

⑵ 用测针测得水深h 。垂线布置6个测点。毕托管最高点宜在水面以下2cm ,最低点为毕托管的半径(0.4cm ),其余各点均布其中。

⑶按所托布置的垂线及测点位置逐步进行测量。例如:把毕托管首先放在垂

线上,即毕托管中心到槽边壁的距离B∕10cm。接着把毕托管放到槽底,同时测读固定毕托管测杆标尺上的读数,捎带稳定后,再测读比压计上的读数A\B,这就完成了第一个测点的工作。然后将毕托管依次提升,直至水面以下2.0cm那一点为止。其他各点测量方法如上述步骤,并把各个测点相应的距离和高度记录在表中。

⑷将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采用坐标纸按一定的比例点绘。

点绘垂线上的流速分布图

⑸分析比较实测流量与实验流量有何差别。

五.注意事项

⑴测速之前,首先要对毕托管、比压计进行排气。排气方法:从比压计三通管注入有一定压力的水流,使水和空气由毕托管喷出,冲水约3min左右将毕托管浸入防气盒静水中。然后打开三通管,在大气压强作用下比压计测管中的水面下降,待降到便于测读的位置时,用止水夹夹紧三通管。此时比压计两侧管中的水面应该平齐,否则要重新充水排气,直至两管水面平齐后方能进行测速工作。

⑵实验过程中,为防止进气,毕托管不得露出水面。实验结束后,将毕托管放入防气盒静水中,检查是否进气,若比压计两管水面不平,说明所测数据有误差,应重新充水排气,重新施测。

⑶毕托管嘴必须正对流向。

⑷测读时,视线应垂直于比压计的倾斜面,读取弯液面的最低点读数,当测管中的水面上下脉动时,读取平均值。

六.量测与计算

⑴已知数据。

由电磁流量计中读出流量

Q。

水槽宽度B=0cm;毕托管直径d=0.8cm;比压计倾斜角α=30°;重力加速度g=980cm/s2

⑵实测数据与计算

槽底测针数据读数____cm;测针尖接触水面时的读数____cm;测针量得水深h=____cm。

七.思考题

⑴毕托管、比压计排气不净,为什么会影响量测精度?

答:毕托管、测压管及连通管只有充满被侧液体,即满足连续条件,才有可能测得真值,否则如果其中夹有气柱,就会使测压失真,从而造成误差。误差值与气柱高度和其位置有关。对于非堵塞性气泡,虽不产生误差,但若不排除,实验过程中很有可能变成堵塞性气柱而影响测量精度。

⑵为什么必须将毕托管正对来流方向?如何判断毕托管是否正对了流向?

答:因为毕托管测流速是将来流的动能全部转化成为势能,因此必须将毕托管正对来流方向。转动毕托管,当两液柱高度差最大时的位置,就可判断毕托管已经正对了流向。

⑶比压计安放位置的高低,是否影响量测数据?为什么?

答:不影响。因为比压计测量的是两个位置的压强差,而与安放高度无关,所以,比压计安放高度的高低,不影响测得的压强数据。

垂线流速分布测定表

垂线编号测点

编号

毕托管读

数(cm)

测点到槽

底高度

(cm)

斜比压计读数)

(cm

-

B

A

L?

?

=

?)

(

sin

h cm

?

=

?测点流

U(cm/s)

垂线平均

流速

(cm/s)

)

(cm

A

?)

(cm

B

?

中垂线L=B/2

1 2 3 4 5 6 水面

四等水准及闭合导线测量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前言 一.实习目的: 1.练习水准仪的安置、整平、瞄准与读数和怎样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程;2.掌握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与读数等基本操作要领; 3.掌握导线的内业计算;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测量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测量作业一般问题的能力。二.任务: 1.控制点高程测量; 2.导线长度测量; 3.水平角度测量; 4.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5.标记点之记,完成成果。 三.要求: 1.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等一些主要仪器的性能和如何操作使用; 2.掌握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3.掌握四等水准测量和三级导线测量的规范。 四.实习方法:自动安平水准仪、DJ6经纬仪的使用。 实习内容 一.实习项目: 1.外业测量: (1)测量控制点高程;

(2)测量控制点间距离; (3)测量闭合导线内角。 2.内业计算: (1)计算控制点间高差,推算各点间高程; (2)计算个控制点间距离及相对误差; (3)计算个内角闭合差及内角; (4)根据以上计算数据推算个点坐标。 二.测区概述: 测区为校园内测量实训场,面积大约30亩。地势平坦,有花园、小树林。其中有几个建筑物分别为网球场、校医务室等。测区内有个小湖。测区周围有安澜路、求新路、启智路等。 三.作业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四等水准测量: 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差hAB。在A、B两点上竖立水准尺,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架可以得到水平视线的仪器即水准仪,设水准仪的水平视线截在尺上的位置分别为M、N,过A点作一水平线与过B点的竖线相交于C。因为BC的高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高差hAB。 1.每一站的观测顺序 后视水准尺黑面,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毕托管测速实验

(四)毕托管测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对管嘴淹没出流点流速及点流速系数的测量,掌握用毕托管测量点流速的技能; 2.了解普朗特型毕托管的构造和适用性,并检验其量测精度,进一步明确传统流体力学量测仪器的现实作用。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4.1所示。 图4.1毕托管实验装置图 1.自循环供水器; 2.实验台; 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4.水位调节阀; 5.恒压水箱; 6.管嘴 7.毕托管;8.尾水箱与导轨;9.测压管;10.测压计;11.滑动测量尺(滑尺);12.上回水管。 说明: 经淹没管嘴6,将高低水箱水位差的位能转换成动能,并用毕托管测出其点流速值。测压计10的测压管1、2用以测量低水箱位置水头,测压管3、4用以测量毕托管的全压水头和静压水头,水位调节阀4用以改变测点的流速大小。

图 4.2 毕托管结构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图4.3 毕托管测速原理图 h k h g c u ?=?=2 g c k 2=(4.1) 式中:u ——毕托管测点处的点流速; c ——毕托管的校正系数; h ?——毕托管全压水头与静水压头差。 H g u ?'=2?(4.2) 联解上两式可得H h c ??='/?(4.3) 式中:u ——测点处流速,由毕托管测定; ?'——测点流速系数; H ?——管嘴的作用水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a 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作用性能,搞清构造特征、实验原理。)(b 用医塑管将上、下游水箱的测点分别与测压计中的测管1、2相连通。)(c 将毕托管对准管嘴,距离管嘴出口处约2~3cm ,上紧固定螺丝。

2、开启水泵顺时针打开调速器开关3,将流量调节到最大。 3、排气待上、下游溢流后,用吸气球(如医用洗耳球)放在测压管口部抽吸,排除毕托管及各连通管中的气体,用静水匣罩住毕托管,可检查测压计液面是否齐平,液面不齐平可能是空气没有排尽,必须重新排气。 4、测记各有关常数和实验参数,填入实验表格。 5、改变流速操作调节阀4并相应调节调速器3,使溢流量适中,共可获得三个不同恒定水位与相应的不同流速。改变流速后,按上述方法重复测量。 6、完成下述实验项目: (1)分别沿垂向和沿流向改变测点的位置,观察管嘴淹没射流的流速分布; (2)在有压管道测量中,管道直径相对毕托管的直径在6~10倍以内时,误差在2~5%以上,不宜使用。试将毕托管头部伸入到管嘴中,予以验证。 7、实验结束时,按上述3的方法检查毕托管比压计是否齐平。 五、实验结果及要求 实验装置台号NO. 校正系数c=1.0, k=44.27 cm0.5/s

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完成)

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专业: 水文与水资源 2013年4月20日 实验名称 流速量测(毕托管)实验 指导老师 陆晶 姓名 陈肖敏 年级 11级 学号 2011301580311 成绩 一:预习部分 1:实验目的 2:实验基本原理 3:主要仪器设备(含必要的元器件,工具) 一、实验目的要求 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基本的测速工具(毕托管)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绘制各垂线上的流速分布图,点绘断面上的等流速分布曲线,以加深对明槽水流流速分布的认识。 3、根据实测的流速分布图,计算断面上的平均流速v 和流量Q 测,并与实验流量Q 实相比较。 二、主要仪器设备 毕托管、比压计及水槽。简图如下: 毕托管测速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毕托管是由两根同心圆的小管所组成。A 管通头部顶端小孔,B 管与离头部顶端为3d 的断面上的环形孔相通。环形孔与毕托管的圆柱表面垂直,因此它所测得的是水流的势能γ p z + ,在测压牌上所反映 的水面差g u p z g u p z h 2)()2(2 2=+-++=?γγ即为测点的流速水头。 二:实验操作部分 1:实验数据,表格及数据处理 2:实验操作过程(可用图表示) 3结论 为了提高量测的精度,将比压计斜放成α角,若两测压管水面之间的读数差为L ?,则有αsin L h ?=?,从而可以求得测点的流速表达式: αsin 22L g C h g C u ?=?= 式中 C —流速修正系数,对不同结构的毕托管,其值由率定得之。 本实验使用的毕托管,经率定C =1。 1、垂线流速分布图的画法,垂线平均流速的计算 将所测得的同一垂线各点流速,按选定的比例尺画在坐标纸上。槽底的底流为零,水面的流速矢端为水面以下各点流速矢端向上顺延与水面相交的那一点。由水深线及各点流速矢端所围成的矢量图,即为垂线流速分布图。显然,流速分布图的面积除以水深h ,就是垂线的平均流速u 。 垂线平均流速: h w u = 式中 u —垂线平均流速(cm/s ); w —垂线流速分布图的面积(cm 2); h —水深(cm )。 2、断面平均流速的计算 断面平均流速: ∑==n i i u n v 1 1 式中 v —断面平均流速(cm/s ); i u —第i 根垂线上的平均流速(cm/s ) ;n —垂线个数。 量测断面垂线及测点布置图 垂线流速分布图 3、流量的计算 实测的流量: A v Q ?=测 式中 Q 测—实测流量(cm 3 /s );v —断面平均流速(cm/s );A —过水断面面积(c ㎡)。 实验流量从电磁流量计中读出。

工程水准测量实验报告簿.doc

工程水准测量 ( 实验报告簿 )

工程测量实验报告写法 以水准测量为准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设备: 三、实习内容: 四、实习步骤: 1.水准测量: (1)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借助于带有分划的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 然后根据已知点高程和测得的高差,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设水准测量的进行方向为从 A 至 B, A 称为后视点, a 为后视读数; B 称为前视点, b 称为前视读数。如果已知A 点的高程 HA ,则 B 点的高程为: HB=HA+hab HA+a=HB+b HA=HB+a-b B 点的高程也可以通过水准仪的视线高程Hi 来计算,即 Hi=HA+a HB=Hi - b (2 )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 1 )水准点: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程的点。 2)当预测高程的水准点与已知水准点相距较远或高差太大时,两点之间安置一次仪器九无法测出其高差。这时需要连续多次设站,进行复合水准测量。每测站高差之和即可得预测水准点到已知水准点的高差,从 而可得其高程。

3)水准测量的检核 计算检核:闭合导线的高差和等于个转点之间高差之和,又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因 此利用该式可进行计算正确性的检核。 测站检核:对每一测站上的每一读数,进行检核,用变更仪器法进行检核。变更仪器法要求变更的高 度应该大于10cm ,两次高差之差不应超过规定的容许值,即6mm 。 闭合水准路线的成果检测:理论上各测段高差之和应等于零,实际上上不会,存在高差闭合差,其不 应该大于你容许值,即,若高差闭合差超出此范围,表明成果中有错误存在,则要重返工作。 4)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 检查水准测量手簿;填写已知和观测数据;计算高差闭合差及其限差;最终结果见附表。 五、实验表格: 实验报告 程名称:工程量目:普通水准量( 2)成???? 指教????? ??? ..院(直属系)??? .. 学生??? . 学号 ???? .. ..........年?.月?..日 普通水准测量手薄 点后前高差改正后高点站号数数(米)高差程号(米)(+-((米) 米)米)

毕托管测流速流量

毕托管测流速流量 实 验 指 导 书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11.05 毕托管测流速流量

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毕托管测速的构造和测速原理,掌握用毕托管测量流速的方法。 2、测定管嘴淹没出流的测点流速和流速系数。 二、实验装置(见图1) 经淹没管嘴将高低水箱水位差的位能转换成动能,并用毕托管测出其点流速值。测压计的测压管用以测量高、低水箱位置水头,以及测量测点的总水头和测压管水头,水位调节阀用以改变测点的流速水头。 图 1 三、实验原理 1毕托管测试公式: (1) 2g △h C =u 式中:u —毕托管测点处的点流速 C —毕托管的校正系数 h —毕托管总水头与测压管水头差 2管嘴出流测速公式:

u=Φ2g△H(2) 式中:u—测点处流速,由毕托管测定 Ф—测点流速系数 ?H—管嘴的作用水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 (A)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作用性能和毕托管的构造特征、实验原理; (B)用软胶管将上、下游水箱的测点分别与测压计中的测管相连通; (C)将毕托管对准管嘴,距离管嘴出口处约2~3㎝,上紧固定螺丝。 2、开启水泵:将流量调节到最大处。 3、排气:待上、下游溢流后用吸气球放在测压管口部抽吸,排除毕托管及连通管中的气体,待其中气体全部排除干净后,方可开始下步实验。 4、测记各有关常数和实验参数,填入实验表格。 5、改变流速:操作调节阀,并,并相应调节水阀,使溢流量适中,共可获得三个不同恒定水位与相应的不同流速。改变流速后,按上述方法重复测量。 6、完成下述实验项目(要求边实验、边观察分析): (1)分别沿垂向和纵向改变测点位置,观察管嘴淹没射流的流速分布; (2)在有压管道测量中,管道直径相对毕托管的直径在6~10倍以内,误差在(2~5)%以上,不宜使用。试将毕托管头部伸入到管嘴中予以验证。 7、实验结束时,检查毕托管及联通管中是否有气体。若有,则需要重新开始实验。 五、实验报告及成果要求 实验记录及计算(见参考表格) 六、讨论题 1、利用测压管测量点压强时,为什么要排气?怎样检验是否羊净? 2、毕托管的动压头?h和上、下游水位差?H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为什么 3、你所测出的流速系数Ф说明了什么?

实验一--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DS 3型水准仪的基本构造,认清其主要部件的名称,性能和作用。 2.练习水准仪的正确安置、瞄准和读数。 3.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记录、计算、闭合差调整及高程计算的方法。 二、计划与设备 1.实验时数安排为2学时。 2.实验小组由8人组成:4人操作,2人记簿,2人扶尺。 2. 实验设备:DS 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根,尺垫2个,记录纸2张, 3 三角架1个;铅笔1根。 三、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仪器组合: 1.望远镜 2.调整手轮 3.圆水准器 4.微调手轮 5.水平制动手轮 6.管水准器 7.水平微调手轮 8.脚架

四、方法与步骤 (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 1.安置仪器: 先将三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当,架头大致水平,并将架腿踩实,再开箱取出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 2.认识仪器: 指出仪器各部件的名称和位置,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同时弄清水准尺的分划注记。 3.粗略整平: 双手食指和拇指各拧一只脚螺旋,同时对向(或反向)转动,使圆水准器气泡向中间移动;再拧另一只脚螺旋,使气泡移至圆水准器居中位置。若一次不能居中,可反复进行。(练习并体会脚螺旋转动方向与圆水准器气泡移动方向的关系。) 4.水准仪的操作:

瞄准——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清晰,松开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照门和准星瞄准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场中央,转动物镜调焦螺旋,消除视差使目标清晰(体会视差现象,练习消除视差的方法)。 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半影像吻合(成圆弧状),即符合气泡严格居中。 读数——从望远镜中观察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的分划位置,读取四位数字,即直读出米、分米、厘米的数值,估读毫米的数值。5.观测练习: 在仪器两侧各立一根水准尺,分别进行观测(瞄准,精平,读数),记录并计算高差。不动水准尺,改变仪器高度,同法观测。或不动仪器,改变两立尺点位置同法观测。检查是否超限。 (二)普通水准测量 1.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其长度以安置4~6个测站为宜。确定起始点及水准路线的前进方向。 2.在起始点和第一个待定点分别立水准尺,在距该两点大致等距离处安置仪器,分别观测黑面水准尺,得到后视读数a黑和前视读数b黑; 然后再观测前视水准尺红面,得到读数b红,旋转水准仪瞄准后视水准尺红面,得到读数a红;检查所测数据是否超限,如超限重测,不超限 则计算平均高差h 1,然后进行下一站观测,依次推进测出h、h 3 、 h 4 …。 3.根据巳知点高程及各测站的观测高差,计算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并检查是否超限。对闭合差进行配赋,推算各待定点的高程。 五、注意事项 1.测量前,水准仪要进行检验与校正。

皮托管测速实验

毕托托管测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风洞中圆柱尾迹和来流速度剖面的测量,掌握用毕托管测量点流速的技能; 2、了解毕托管的构造和适用性,掌握利用数字式精密微压计,对风速进行静态快速测量; 3、利用动量定理计算圆柱阻力。 二、实验原理及装置 ①数字式微压计 ②毕托管 图1 电动压力扫描阀 毕托管又叫皮托管,是实验室内量测时均点流速常用的仪器。这种仪器是1730年由享利·毕托(Henri Pitot )所首创。 ()υρK p p u -=02 式中; u ——毕托管测点处的点流速: υK ——毕托管的校正系数; P ——毕托管全压; P 0 ——毕托管静压;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 用两根测压管分别将毕托管的全压输出接口与静压输出接口与微压计的两个压力通道输入端连接;

2、 安装毕托管 将毕托管的全压测压孔对准待测测点,调整毕托管的方向,使得毕托管的全压测压孔正对风洞来流方向,调整完毕固定好毕托管; 3、点击微压计面板上的“on/off ”,开启微压计,待微压计稳定,如果仍不能回零,可以按下“Zero ”键进行清零; 4、开启风洞,如果此时微压计上的压力读数为负值,则表明微压计与毕托管之间的测压管接反了,适时调整即可。 5、开始测量,读数稳定后,可记录读数。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原始数据: 频率/Hz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风速/m/s 1.8 3.2 4.5 5.8 7.0 8.3 9.6 10.8 12.8 压力/pa 2.0 6.1 12.1 20.2 29.7 41.0 54.8 70.0 86.9 取标准大气压: 通过绘图得到皮托管风速与风机频率的曲线图:由图可见两者呈线性关系 240,0.1219125./01.3P Pa kg k s m ρ==

利用水准仪进行闭合路径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利用水准仪进行闭合路径水准测量 实验报告 院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组别: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认识水准仪的各部分构造。 2、利用水准仪进行闭合路径水准测量。 3、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原理 1、水准测量是按一定水准路线进行的,并已知一点高程,求算另一点高程的一般方法。 当两点间距较远或高差过大时,则需要将两点之间分成若干段,逐段安置仪器,依次测得各段高差,然后计算两点间的高差。如各段高差,然后计算两点间的高差。如要测A、B两点的高差,在A、B 两点之间依次设三个点(称为转点,起传递高程作用),安置四次仪器,即设四个测站,每一站可读取后(a i)、前(b i)视读数,得各段高差为:

h1=a1-b1 h2=a2-b2 h3=a3-b3 h4=a4-b4 两点之间的高差为四个测段高差之和,即: H AB=∑h=∑a-∑b 2、双面尺法:采用红、黑两面尺观测,由于同一根尺两面注记差一个常数,这样在一个测站上对每个测点既读取黑面读数,又读取红面读数,据此校核红、黑面读数之差。由红、黑面测得高差之差应在5mm内。 3、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的水准 点开始,沿一条闭合的路线进行水准测 量,最后又回到该起点,称为闭合水准 路线。如右图所示,设水准点BM1的高 程已知,由该点开始依次测量相邻两点 间高差h1,h2,h3,h4与BM1点组成闭合水 准闭合路线。这时高差总和在理论上应 等于零,即:∑h理=0。但由于测量含有 误差,往往∑h理≠0而存在高差闭合差f h,即f h=∑h测。 高差闭合差的大小反映了测量结果的质量,闭合差的允许值f h允视水准测量的等级不同而异,等外水准测量允许的最大闭合差为平原丘陵区 f h允=±40√∑L(mm)

2020年毕托管测速实验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四)毕托管测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对管嘴淹没出流点流速及点流速系数的测量,掌握用毕托管测量点流速的技能; 2.了解普朗特型毕托管的构造和适用性,并检验其量测精度,进一步明确传统流体力学量测仪器的现实作用。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4.1所示。 图4.1毕托管实验装置图 1.自循环供水器; 2.实验台; 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4.水位调节阀; 5.恒压水箱; 6.管嘴 7.毕托管;8.尾水箱与导轨;9.测压管;10.测压计;11.滑动测量尺(滑尺);12.上回水管。 说明: 经淹没管嘴6,将高低水箱水位差的位能转换成动能,并用毕托管测出其点流速值。测压计10的测压管1、2用以测量低水箱位置水头,测压管3、4用以测量毕托管的全压水头和静压水头,水位调节阀4用以改变测点的流速大小。

图 4.2 毕托管结构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图4.3 毕托管测速原理图 h k h g c u ?=?=2 g c k 2= (4.1) 式中:u ——毕托管测点处的点流速; c ——毕托管的校正系数; h ?——毕托管全压水头与静水压头差。 H g u ?'=2? (4.2) 联解上两式可得 H h c ??='/? (4.3) 式中:u ——测点处流速,由毕托管测定; ?'——测点流速系数; H ?——管嘴的作用水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 )(a 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作用性能,搞清构造特征、实验原理。)(b 用

(c将毕托管对准管嘴,医塑管将上、下游水箱的测点分别与测压计中的测管1、2相连通。) 距离管嘴出口处约2~3cm,上紧固定螺丝。 2、开启水泵顺时针打开调速器开关3,将流量调节到最大。 3、排气待上、下游溢流后,用吸气球(如医用洗耳球)放在测压管口部抽吸,排除毕托管及各连通管中的气体,用静水匣罩住毕托管,可检查测压计液面是否齐平,液面不齐平可能是空气没有排尽,必须重新排气。 4、测记各有关常数和实验参数,填入实验表格。 5、改变流速操作调节阀4并相应调节调速器3,使溢流量适中,共可获得三个不同恒定水位与相应的不同流速。改变流速后,按上述方法重复测量。 6、完成下述实验项目: (1)分别沿垂向和沿流向改变测点的位置,观察管嘴淹没射流的流速分布; (2)在有压管道测量中,管道直径相对毕托管的直径在6~10倍以内时,误差在2~5%以上,不宜使用。试将毕托管头部伸入到管嘴中,予以验证。 7、实验结束时,按上述3的方法检查毕托管比压计是否齐平。 五、实验结果及要求 实验装置台号NO. 校正系数c=1.0, k=44.27 cm0.5/s 实验记录表格

测量学实验报告

测量学C实验 指导书 班级: 学号: 组别: 姓名:

实验须知 实验是配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基本训练的一个主要手段,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1、实验之前,希望同学们要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要求: 2、严格按操作步骤认真操作,实验报告要客观、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实验成果等。 3、爱护实验仪器,非本次实验用的仪器或虽是本次实验所用的仪器,但在老师没有讲解之前都不得随便乱动,以免损坏仪器; 4、实验中不慎损坏仪器或丢失仪器中的附件,均应主动地告诉老师,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目录 实验一水准仪的使用 (1) 实验二经纬仪的使用 (5) 实验三碎部测量 (12)

实验一水准仪的使用 (1)水准仪的使用 一、目的 1、了解DS3级水准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掌握水准仪使用的基本操作 3、练习水准尺读数 二、要求 实验学时安排为2学时,每人安置2~3次水准仪,读尺4~5次。 三、仪器及工具 每组:水准仪一台、水准尺一把、记录板一块。 四、预习容 水准测量的仪器及工具,水准仪的使用 五、实验步骤 1、安置水准仪:测量仪器所安置的地点称为测站。打开三脚架,使其高度适中,架头大致水平,牢固地架设在地面上。然后打开仪器箱(记清仪器各部件位置,以便装箱时按原来位置放置),双手握基座取出仪器,放在三脚架上,用连接螺旋将水准仪固连在三脚架上。用手推一下仪器,检查仪器是否真正连接牢固。 2、熟悉仪器:认识水准仪构造及各部分的名称、作用。 3、粗略整平: (1)置圆气泡于两脚螺旋之间(或于一脚螺旋上方),转动这两个脚螺旋使圆气泡在这两脚螺旋方向居中(气泡移动方向与左手大姆指旋转方向一致)。 (2)转动第三个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反复练习几次。 4、瞄准对光: (1)将望远镜对向明亮的背景(白墙或白纸),转动目镜对光螺旋使十字丝看得非常清晰。 (2)松开制动螺旋,用镜筒上的准星瞄准水准尺(立水准尺在离水准仪约30米处),拧紧制动螺旋。 (3)转动物镜对光螺旋,使水准尺的像十分清晰,然后眼睛在目镜上下作微小移动,观察水准尺与十字丝面是否有相对移动。若有,则存在视差,为此,可反复调节对光螺旋,直到视差消除为止。 (4)旋转微动螺旋,使水准尺的象靠近十字丝的纵丝。

毕托管实验报告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生实验报告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 题目: 实验项目1:毕托管测速实验 姓名:卞明勇学号:051001501 组别:1 实验指导教师姓名:艾翠玲 同组成员:陈承杰陈思颖陈彦任戴晓斯 2012年1月8日 实验一毕托管测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通过对管嘴淹没出流点流速及点流速系数的测量,掌握用测压管测量点流速的技术和 使用方法。 2.通过对毕托管的构造和适用性的了解及其测量精度的检验,进一步明确水力学量测仪 器的现实作用。 3.通过对管口的流速测量,从而分析管口淹没出流,流线的分布规律。 二、实验成果及要求 三、实验分析与讨论 1.利用测压管测量点压强时,为什么要排气?怎样检验排净与否? 答:若测压管内存有气体,在测量压强时,水柱因含气泡而虚高,使压强测得不准确。 排气后的测压管一端通静止的小水箱中(此小水箱可用有透明的机玻璃制作,以便看到箱内 的水面),装有玻璃管的另一端抬高到与水箱水面略高些,静止后看液面是否与水箱中的水面 齐平,齐平则表示排气已干净。 2.毕托管的压头差δh和管嘴上、下游水位差δh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为什么?答: 由于且即 一般毕托管校正系数c=11‰(与仪器制作精度有关)。喇叭型进口的管嘴出流,其中心 点的点流速系数=0.9961‰。 所以 。 3.所测的流速系数??说明了什么?答:若管嘴出流的作用水头为速v,则有 ,流量为q,管嘴的过水断面积为a,相对管嘴平均流 称作管嘴流速系数。 若相对点流速而言,由管嘴出流的某流线的能量方程,可得 式中:为流管在某一流段上的损失系数;为点流速系数。 本实验在管嘴淹没出流的轴心处测得=0.995,表明管嘴轴心处的水流由势能转换为动能 的过程中有能量损失,但甚微。 实验结论: 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 1,。测点流速系数在轴线上时最大,为0.99,在轴线两边时流速系数较小为0.30,且 几乎呈对称分布,通过对比毕托管在管轴线上不同位置得出的。 2. 测点流速在阀门半开,全开,全闭时流速不同,(全开时最大,半开次之,全闭最小), 但流速系数几乎不变,说明流速系数不由流量大小决定。 3. 试验中流速在同一高程时,离管嘴距离仅处流速较大,远离管嘴处流速较小,主要是 因为淹没出流时,流体的粘滞性形成的阻力所影响。

流量测量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 学年学期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工程水文学 实验名称河道测深测速实验 实验室北校区灌溉实验站 专业年级热动113 学生姓名白治朋 学生学号 2011012106 任课教师向友珍李志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1 实验目的 (1)了解流速仪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仪器的性能。 (2)掌握流速仪的装配步骤与保养方法。 (3)了解流速仪测流的基本方法。 2 实验内容 LS25-3C型旋浆流速仪是一种新改型仪器,采用磁电转换原理,无触点式测量,信号采集数多,灵敏度高,防水,防沙性能好,仪器结构紧凑,是一种大量程的流速仪。适用于一般河流,水库、湖泊、河口、水电站、溢港道等高、中、低流速测量。配用HR型流速测算仪。 2.1 主要技术指标 (1)测速范围: V=0.04-10 m/s (2)仪器的起转速: Vo≤0.035 m/s (3)临界速度: Vk≤0.12m/s (4)每转四个信号 (5)旋浆水力螺距: K=250mm(理论) (6)检定公式全线均方差:M≤1.5% (7)信号接收处理:HR型流速仪测算仪(适应线性关系) (8)测流历时: 20s、50s、l00s或1~999s任意设置 (9)测量数位:四位有效数 (10)显示查询方式:显示内容有时间、K值、C值、历时T、流速V、信号数等。 (11)参数设置及保存:可调校时间及设置K、C、T值等参数,设置后参数在掉电状态能长期 2.2仪器结构 本仪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感应,传信,测算,尾翼部份。仪器测流时的安装方式有悬杆,转轴和测杆等几种。 (1)感应部份为一个双叶螺旋浆,安装于支承系统上灵敏地感应水流速度的变化。旋浆的转速与水流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由流速仪检定水槽实验得出。 (2)传信部份由磁钢,接收电子器件一霍尔传感器构成,浆叶旋转带动磁钢转动。 (3)HR型流速测算仪控制板由89CXX系列单片机及有关电路组成,液晶显示采用的是二线式串行

水准测量的实验报告

水准测量的实验报告 篇一:水准测量的实验报告1.了解DS 3型水准仪的基本构造,认清其主要部件的名称,性能和作用。 2.练习水准仪的正确安置、瞄准和读数。 3.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记录、计算、闭合差调 整及高程计算的方法。 1.实验时数安排为2学时。 2.实验小组由8人组成:4人操作,2人记簿,2人扶尺。 2. 实验设备:DS3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根,尺垫2个,记录纸2张,三角架1个;铅笔1根。 水准仪器组合: 1.望远镜 2.调整手轮 3.圆水准器 4.微调手轮 5.水平制动手轮 6.管水准器 7.水平微调手轮 8.脚架 (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 1.安置仪器: 先将三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当,架头大致水平,并将 架腿踩实,再开箱取出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 2.认识仪器: 指出仪器各部件的名称和位置,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 用方法。同时弄清水准尺的分划注记。 3.粗略整平:

双手食指和拇指各拧一只脚螺旋,同时对向(或反向)转动,使圆水准器气泡向中间移动;再拧另一只脚螺旋,使气 泡移至圆水准器居中位置。若一次不能居中,可反复进行。 (练习并体会脚螺旋转动方向与圆水准器气泡移动方向的关系。) 4.水准仪的操作: 瞄准——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清晰,松开制动 螺旋,转动仪器,用照门和准星瞄准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场中央,转动物镜调焦螺旋,消除视差使目标清晰(体会视差现象,练习消除视差的方法)。 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半影 像吻合(成圆弧状),即符合气泡严格居中。 读数——从望远镜中观察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的分 划位置,读取四位数字,即直读出米、分米、厘米的数值, 估读毫米的数值。 5.观测练习: 在仪器两侧各立一根水准尺,分别进行观测(瞄准,精平,读数),记录并计算高差。不动水准尺,改变仪器高度, 同法观测。或不动仪器,改变两立尺点位置同法观测。检查 是否超限。 (二)普通水准测量

毕托管测量流速实验

毕托管测量流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 了解毕托管的工作原理。 2. 验证毕托管流量计算公式; 3. 通过对毕托管测量流速的实验,进一步掌握毕托管的特性和适用环境;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 图3毕托管测量流速实验装置图 A 、电动机 B 、风门 C 、风机 D 、U 形管微压计 E 、毕托管 F 、工作台 三.实验原理 毕托管由总压探头和静压探头组成。利用流体总压和静压之差来测量流速的。根据不可压缩流体的伯努利方程,流体参数在同一流线上有如下关系: 2 012 p v p ρ+ = (1) 式中,0p 、p 分别为流体的总压和静压(单位a p ),ρ为流体密度(单位3 /kg m )空气的密度在标准状态下,为1.29,v 为流体流速(单位/m s )。 由公式(1)可得 :

v = (2) 可见通过测量流体的总压0p 和静压p ,或者它们的差压0p p -,就可以根据公式(2)计算出流体的流速,这就是毕托管测速的基本原理。 为了修正总压和静压的测量误差,引入毕托管的校准系数ζ(生产厂家标定给出0.85),从而: v ζ = (3) 当被测流体为气体时,且流动的马赫数(速度与声速之比)>0.3时,应考虑压宿性效应,这时计算公式为: v ζ = (4) 公式(4)中,ε为气体的压缩性修正系数,可由下表查取。 表 压缩性修正系数与的关系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结构特征.作用性能,记录有关常数。 2,启动风机,整风门位置至全开。 3,观察U 形管微压计,记录差压0p p -,同时记录热球风速仪数据 4,整风门位置,U 形管微压计差压数据每减少4毫米,重复步骤3直到风门全闭。 五.实验成果及要求 1.记录有关数据。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 比较热球风速仪测量的v 和用毕托管测量的差压0p p -计算的v 误差大小,分析原因。

闭合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二 普通水准测量 水准路线一般布置成为闭合、附合、支线的形式。本实验通过对一条闭合水准路线按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施测,使同学们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 一、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2~3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练习水准路线的选点、布置。 ⑵掌握普通水准测量路线的观测、记录、计算检核以及集体配合、协调作业的施测过程。 ⑶掌握水准测量路线成果检核及数据处理方法。 ⑷学会独立完成一条闭合水准测量路线的实际作业过程。 三、仪器和工具 ⑴水准仪1台、脚架1个、双面水准尺2根、尺垫2个、木桩4~5个、斧头1把、记录板1块、测伞1把。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⑴领取仪器后,根据教师给定的已知高程点,在测区选点。选择4~5个待测高程点,钉木桩并标明点号,形成一条闭合水准路线。 ⑵在距已知高程点(起点)与第一个转点大致等距离处架设水准仪,在起点与第一个待测点上竖立尺。 ⑶仪器整平后便可进行观测,同时记录观测数据。用双仪器高法(或双尺面法)进行测站检核。 ⑷第一站施测完毕,检核无误后,水准仪搬至第二站,第一个待测点上的水准尺尺底位置不变,尺面转向仪器;另一把水准尺竖立在第二个待测点上,进行观测,依此类推。 ⑸当两点间距离较长或两点间的高差较大时,在两点间可选定一或两个转点作为分段点,进行分段测量。在转点上立尺时,尺子应立在尺垫上的凸起物顶上。 ⑹水准路线施测完毕后,应求出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以对水准测量路线成果进行检核。 ⑺在高差闭合差满足要求(()km 40L f h ±=容,单位mm )时,对闭合差进行调整,

求出数据处理后各待测点高程。 五、注意事项 ⑴前、后视距应大致相等。 ⑵读取读数前,应仔细对光以消除视差。 ⑶每次读数时,都应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式气泡吻合)。并注意勿将上、下丝的读数误读成中丝读数。 ⑷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粗平。若圆水准器气泡发生偏离,应整平仪器后,重新观测。 ⑸应做到边测量,边记录,边检核,误差超限应立即重测。 ⑹双仪器高法进行测站检核时,两次所测得的高差之差应小于等于6 mm ;双面尺法检核时,两次所测得的高差尾数之差应小于等于5 mm (两次所测得的高差,因尺常数不同,理论值应相差0.1 m )。 ⑺尺垫仅在转点上使用,在转点前后两站测量未完成时,不得移动尺垫位置。 ⑻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h f h ,容许值()km 40L f h ±=容,单位mm 。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普通水准测量记录及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时间的测量实验整理

《时间的测量》实验整理 1.古代水钟分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 刻度在上方 刻度在下方 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 2.滴漏实验发现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前10毫升水漏得速度比最后10毫升水漏的速度快。 3.摆的快慢研究 (1)研究问题1:摆的快慢是否与摆锤重量有关? 我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研究材料:铁架台、相同长度的摆绳、不同重量的摆锤、秒表 不变的条件:摆绳长短、摆幅大小、摆动时间 改变的条件:摆锤重量 实验方法:①把一倍重摆锤的摆固定在铁架台上,测出15秒摆动的个数。 ②把两倍重摆锤的摆固定在铁架台上,测出15秒摆动的个数。 ③实验重复三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 (2)研究问题2:摆的快慢是否与摆幅大小有关? 我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无关。 研究材料:铁架台、相同长度的摆绳、相同重量的摆锤、秒表 不变的条件:摆绳长短、摆锤重量、摆动时间 改变的条件:摆幅大小 实验方法:①把摆固定在铁架台上,使摆幅呈测出15秒摆动的个数。 ②把摆固定在铁架台上,使摆幅呈30°放下,测出15秒摆动的个数。 ③实验重复三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无关。 (3)研究问题3:摆的快慢是否与摆绳长度有关? 我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且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研究材料:铁架台、不同长度的摆绳、相同重量的摆锤、秒表 不变的条件:摆锤重量、摆幅大小、摆动时间 改变的条件:摆绳长度 实验方法:①把一倍长摆绳的摆固定在铁架台上,测出15秒摆动的个数。 ②把两倍长摆绳的摆固定在铁架台上,测出15秒摆动的个数。 ③实验重复三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4.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垂体时钟是利用垂体的重力来转动齿轮。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可以控制齿轮的转动。 支轴 短针 摆锤来回摆动,并 牵动齿轮操纵器 齿轮操纵器倒钩可以控制 齿轮上的齿,一次一个转动 长针齿轮由垂体控制,钟 表内的齿轮与指针可 以被连带牵动 垂体转动齿轮

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控制测量学 实验报告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学号:0902602-15 编写人:曹豪迈 指导老师:鄢志辉 日期: 实验三精密水准仪使用与检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精密水准仪的基本结构和读数方法; 2.初步掌握精密水准仪的检验内容和检验校正方法; 3.掌握二等水准测量一条闭合水准路线的施测方法。 二、实验安排 ⒈本实验需要 2 学时。 ⒉实验每个小组由 4~5 人组成,各工序轮换进行。 三、实验步骤及要点 1.安置仪器,了解精密水准仪的主要结构、读数和使用方法;2.精密水准仪的检验及检验项目: 1)水准仪及脚架各部件检视;

2)圆水准器安置正确性检验与校正; 3)光学测微器效用正确性的检验及分化值的测定; 4)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相互关系的检验及校正。 3.选择一块平坦地区,选择两点,两点间形成一个闭合圈,进行往返测量。 四、仪器及工具 每组领精密水准仪 1 台,铟钢尺 1 套,记录板 1 块,记录纸若干;铅笔、计算器等工具自备。 五、主要技术要求 1.二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2.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仪器误差:①i角的误差影响② 角误差的影响③水准标尺长度误差的影响④两水准尺零点差的影响。 2.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①温度变化对i角的影响②仪器和水准标尺垂直位移的影响③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④磁场对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影响。3.观测误差。

七、注意事项 1.检验时应按顺序进行,每项检验要求两人重复进行,以便检核; 2.实习场地,应选在比较平坦的地方; 3.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稳定; 4.仪器距前后水准标尺的距离应尽量相等; 5.同一测站不得两次调焦; 6.相邻测站,按奇、偶数站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 7.连续测站上安置水准仪,应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平行; 8.每一测段的往返测应安排为偶数站,水准标尺要互换位置,并重新整平仪器; 9.每一测段的水准线路应进行往测和返测; 10.一个测段的水准路线的往测和返测应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 11.实习结束后,每人交实习报告一份。 八、实验数据及成果 测量数据

明渠水流速度分布测量

实验一 明渠水流速度分布测量 1..1 实验目的 1.掌握毕托管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测量明渠断面的流速分布,绘制流速分布图。 1.2. 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图1 毕托管 图2 测速装置 本实验用毕托管测量明渠的水流速度分布。如图1所示,毕托管由总压管0和静压管1组成。设水流某点的速度为u 。当水从上游流向管口0的时候,流体作减速运动,流至0处速度为零,此处压强为p 0(称为总压)。然后水流绕过毕托管继续向下游运动,水流速度逐渐增加,当水流到达管口1的时候,速度值恢复至u ,此处压强为p (称为静压)。利用沿流线的伯努利方程,可得到毕托管的流速计算公式: )(2 0p p u -=ρ (1.1) 只要测出总压与静压的差值p 0-p ,便可计算流速。 本实验利用倾斜式的比压计测量压差,参见图2。设比压计左、右液柱的液面高程分别为z 3和z 4,则有 )()(13020z z g p z z g p --=--ρρ (1.2) 由于,z 0=z 1,因此 θρρsin )(320L g z z g p p ?=-=- (1.3) 式中L ?是比压计左、右液柱长度之差,θ是比压计的水平倾角。毕托管的流速公式为 θ?sin 2L g u ?= (1.4) 式中?称为毕托管的流速系数。由于流体粘性、制造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值小于1。工艺精细的毕托管,?=0.98~0.99。 测量时,可将毕托管上、下移动,以便测出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如图2所示。在渠底附近,速度变化较快,测点应布置得密一些。水面上的流速无法测量,可以认为水面流速与水面下的邻点的流速相等。 1.3 实验步骤 1.毕托管的注水及排气。

毕托管测速实验

毕托管测速实验

(四)毕托管测速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对管嘴淹没出流点流速及点流速系数的测量,掌握用毕托管测量点流速的技能; 2.了解普朗特型毕托管的构造和适用性,并检验其量测精度,进一步明确传统流体力学量测仪器的现实作用。 二、实验装置 本实验的装置如图4.1所示。 图4.1毕托管实验装置图 1.自循环供水器; 2.实验台; 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4.水位调节阀; 5.恒压水箱; 6.管嘴 7.毕托管;8.尾水箱与导轨;9.测压管;10.测压计;11.滑动测量尺(滑尺);12.上回水管。 说明: 经淹没管嘴6,将高低水箱水位差的位能转换成动能,并用毕托管测出其点流速值。测压计

(4.3) 式中:u——测点处流速,由毕托管测定; ?'——测点流速系数; ?——管嘴的作用水头。 H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a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作用性能,搞清构造特征、实验原理。)(b用医塑管将上、下游水箱的测点分别与测压计中的测管1、2相连通。)(c将毕托管对准管嘴,距离管嘴出口处约2~3cm,上紧固定螺丝。 2、开启水泵顺时针打开调速器开关3,将流量调节到最大。 3、排气待上、下游溢流后,用吸气球(如医用洗耳球)放在测压管口部抽吸,排除毕托管及各连通管中的气体,用静水匣罩住毕托管,可检查测压计液面是否齐平,液面不齐平可能是空气没有排尽,必须重新排气。 4、测记各有关常数和实验参数,填入实验表格。 5、改变流速操作调节阀4并相应调节调速器3,使溢流量适中,共可获得三个不同恒定

水位与相应的不同流速。改变流速后,按上述方法重复测量。 6、完成下述实验项目: (1)分别沿垂向和沿流向改变测点的位置,观察管嘴淹没射流的流速分布; (2)在有压管道测量中,管道直径相对毕托管的直径在6~10倍以内时,误差在2~5%以上,不宜使用。试将毕托管头部伸入到管嘴中,予以验证。 7、实验结束时,按上述3的方法检查毕托管比压计是否齐平。 五、实验结果及要求 验装置台号NO. 校正系数c=1.0, k=44.27 cm0.5/s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上、下游水位 计 毕托管测压计 测点 流速 测点 流速

闭合水准测量实验报告.doc

实验二普通水准测量 水准路线一般布置成为闭合、附合、支线的形式。本实验通过对一条闭合水准路线按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施测,使同学们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 一、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实验时数安排为2 3学时。 二、目的和要求 ⑴练习水准路线的选点、布置。 ⑵掌握普通水准测量路线的观测、记录、计算检核以及集体配合、协调作业的施测过 程。 ⑶掌握水准测量路线成果检核及数据处理方法。 ⑷学会独立完成一条闭合水准测量路线的实际作业过程。 三、仪器和工具 ⑴水准仪1台、脚架1个、双面水准尺2根、尺垫2个、木桩4~5个、斧头1把、记录板1块、测伞1把。 ⑵自备:铅笔、计算器。 四、方法步骤 ⑴领取仪器后,根据教师给定的已知高程点,在测区选点。选择4~5个待测高程点,钉木桩并标明点号,形成一条闭合水准路线。 ⑵在距已知高程点(起点)与第一个转点大致等距离处架设水准仪,在起点与第一个 待测点上竖立尺。 ⑶仪器整平后便可进行观测,同时记录观测数据。用双仪器高法(或双尺面法)进行 测站检核。 ⑷第一站施测完毕,检核无误后,水准仪搬至第二站,第一个待测点上的水准尺尺底 位置不变,尺面转向仪器;另一把水准尺竖立在第二个待测点上,进行观测,依此类推。 ⑸当两点间距离较长或两点间的高差较大时,在两点间可选定一或两个转点作为分段 点,进行分段测量。在转点上立尺时,尺子应立在尺垫上的凸起物顶上。 ⑹水准路线施测完毕后,应求出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以对水准测量路线成果进行检 核。 ⑺在高差闭合差满足要求(f h容40. L km ,单位mm)时,对闭合差进行调整,

求出数据处理后各待测点高程。 五、注意事项 ⑴前、后视距应大致相等。 ⑵读取读数前,应仔细对光以消除视差。 ⑶每次读数时,都应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式气泡吻合)。并注意勿将上、下丝的读数误读成中丝读数。 ⑷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粗平。若圆水准器气泡发生偏离,应整平仪器后,重新观测。 ⑸应做到边测量,边记录,边检核,误差超限应立即重测。 ⑹双仪器高法进行测站检核时,两次所测得的高差之差应小于等于 6 mm ;双面尺法检核时,两次所测得的高差尾数之差应小于等于 5 mm (两次所测得的高差,因尺常数不同, 理论值应相差0.1 m )。 ⑺尺垫仅在转点上使用,在转点前后两站测量未完成时,不得移动尺垫位置。 ⑻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f h h,容许值f h容40.. L km ,单位mm。 六、上交资料 实验结束后普通水准测量记录及测量实验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上交,测量实验报告见附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