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地理学

新文化地理学
新文化地理学

文化转向与新文化地理学

在二战之后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界出现了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思潮为理论基础的文化研究热潮,被称为“文

化转向”,文化转向在1990年代支配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也穿透了自然科学本身的存有论和认识论争辩,把文化带入人文社会学科当代辩论的前沿,鼓励学者将焦点放在文化上,视之为自我和社会群体形态的表意过程,因此多种社会学科均将“文化”置于研究的焦点。在地理学学术研究领域,“文化转向”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视野。文化地理学的学术研究进入空前活跃的阶段,首先表现为文化理学在地理学领域的知识影响力渐增。其次,文化转向使人文地理学中的一切分支学科,更加关注文化的相关概念。在英国形成了以地理学家杰克逊(Jackson)与考斯格罗夫(Cosgrove)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学。他们提出要注重文化的内部运作、符号生产与价值内涵,进而基于这些内容来考察空间构成、空间秩序、空间竞争。(唐晓峰,2005)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里最活泼而有争议的分支领域之一,拥有

长久的学术传统与多样的当代展现。当今的新文化地理学特性还处于各自不同的理论立场和方法论争辩中。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主流理论发展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晚期,德国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anthropogeography),拉采尔从当时正在迅速发展的达尔文学说中借用生物隐喻,暗示人们应该像研究生物一样去研究文化。与此相关的以埃伦·塞坡尔(Ellen Semple)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学派,该学派接受了拉采尔的地域论思想,借用了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隐喻“适应自然环境的行为”论述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它试图利用对环境刺激新达尔文式的反应,来解释全球不同文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该主张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无情的批评,以索尔(Carl O. Sauer)为代表的美国伯克利学派以批判盛行的环境决定论而产生,成为西方成熟的文化地理学,这个学派建立了文化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与物质人类学的联系,并把重点放在各民族的物质文化上。索尔从德国地理学借用了Landschaft概念,即景观(landscape),在他写于1925年的〈景观形态学〉(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里,景观被用以描绘文化地理学的方法论(Leighly, 1963)。索尔借鉴了人类学家的“超机体(superorganic)”文化概念,将文化(而不是自然环境)预设为覆盖整个社会的主导性力量和制控人类行为的重要力量,这一文化力量是给定的、统一的、稳定的。而对于这个文化,即主流文化,学者们是可以准确无误地再现(representation)陈述的。在文化、环境、人三者的关系上,文化是动力,人是行动者,环境是改造对象。文化的存在先于行动的人,这是伯克利学派研究的前提。他提出把地理景观看作一种综合景象,集中对它进行研究,以找到当地文化的整个运转过程。以一种既定的文化为参照,或以抽取文化特征为第一步基础工作,然后考察人——按照文化原则行动的人(超机体的文化)——如何改变了自然景观――创造出相应的文化景观,是伯克利文化地理学派主要的研究思想。(唐晓峰,2005)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开始争论伯克利学派研究文化区域的方法。人们主要指责索尔将文化视为“超机体”因素(actor)。也就是说,文化不仅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也可看成是个体。没有了内部区分,人们会想当然认为适用于整体的事物就适用于个体成员。但中心问题在于文化既是个体文化,又不局限于个体文化。伯克利学派偏重于乡村和历史景观的研究,其对文化的研究与经历了漫长时期所产生的变化有关,使它表现出不能很好地和城市文化的快速变化情况相结合。因此此学派的方法在变化迅速的地方难以适用。

二十世纪后期的“新文化地理学”以挑战伯克利学派而产生。新文化地理学响应了当代社会生活里,逐渐有自我意识的文化政治,尤其是全球化的西方城市,及其混杂且混血的人口,也回应了争取妇女权利、同性恋权利,争取公民自由运动和土著民族运动等先前处于底层团体的亚文化的渐增要求,并认为原来遭致排除的“声音”应该能够表达和有所作用。对整个社会而言,有产和无产这个概念范畴似乎在被争取个性解放的政治学说所取代。认为文化是相对单一而正常的一组信仰、价值、态度、行为和人造物品的观点,已被揭露为受到性别、阶级、族群、年龄和身体便利性的影响,而偏向特定群体。以此同时,消费作为现代世界里塑造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日益重要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提升了在不同时间与地方里,塑造和重塑其认同的自由,例如透过身体外貌、性欲特质、食物或时尚的选择,音乐品味、娱乐或生活方式,并且和其它分享这种文化认同的人,一起组成志愿组织。虽然其地理冲击和社会影响并不均等,这些相同的过程导致先前相对而言在空间上固定,而在时间上稳定的文化边界逐渐被逾越,以及导致越来越多文化混合状态的经验和认识。这些反映了文化地理学家所陈述的文化问题的转变。

1996年国际地理学联盟成立了一个研究群体以促进文化地理学领域的国际学术研究。这表明文化地理学作为新兴学科重要地位的正式认可。表现于当前全世界的文化问题,例如西欧的统一问题、非欧洲移民与多元文化的都市社会(Claval, 1995)问题,或是伊斯兰地区面临宗教团体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等,这些文化议题都为这种文化研究的转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证明了文化地理学乃是当前地理学想象与关切的最有活力、最具当代展现的人文地理学分支。

新文化地理学对文化概念的新理解是文化地理研究范围拓展的理论基础。关于文化的概念,新派学者们直指文化的价值观以及相关联的符号意义。社会中的价值观是多样的,相互冲突的,可以演变的。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不仅是文化人的地理(文化的空间研究),而是具有种种价值属性的各类社会群体的社会空间(空间的文化研究)。在话语、文本、解构等新潮理论的背景下,超越人自身而存在的“超机体”文化概念当然被抛弃。进而,对文化景观的理解也出现新的视角,景观不再是客观的自在情景,而是要凭主观“阅读”的“文本”,一切符号意义、文本误读、再创作等问题随之而来。社会空间不可能是一种静止的存在,社会的任何发展震荡,都将导致社会空间的变异、空间话语的更新。对现代社会中社会空间的文化诠释,自然成为新文化地理学者踊跃而先的领域。

文化地理学是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的过程,亦即研究的焦点是文化作为一个表意系统,在一个社会秩序里,如何穿透了经济与政治系统。其次,我们在诠释里将地理置于优先,亦即我们聚焦于空间、地方或景观的文化向度。本部分通过对文化与自然环境空间、文化的空间隐喻、文化的空间再现探析文化与地理空间的关系,并把这种空间关系置于现代消费的现实社会中加以观察、阐释。本部分尽可能地避开当代文化地理学复杂难董的理论辩论,而是从传统视角出发理解当代文化空间化、符号化的含义,以及对文化现实情景的理解。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刘德汉1109121091 11电信2班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 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叹事实直至今日仍在国内有其市场。近日某大学设立国学学科。这本是件好事,但有人提出,设立如此科目在今天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而发问者并不在少数,实在发人深省。走在街上,无数年轻时尚男女的生活、思想内容里除了一些国骂,其余已相当“西化”,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故县一中历史教研组八年级上期学案刘占锋 【学习目标】 1 2 3 学习过程: (一) 1、阅读教材 从年起, 和“”两面大旗,以《 2、阅读41—42 动中的贡献。 反对;提倡 3、阅读42 【合作交流】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拓展延伸】 【系统总结】 【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两面大旗、 二、选择题 1、 A. 2、20 A.洋务运动 3、下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中创作了《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的是() A.B.C.D. 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③三民主义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5、下列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 (2)图二是《青年杂志》,该杂志从第二卷即改名为什么?它在这场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3)图三中的人物给这场运动添加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他是谁? 7、阅读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先生才从黑暗 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黑暗。”——《独秀文存》 请回答:(1)材料出自什么刊物?当时中国文化界兴起什么运动?此运动有何影响? (2)两位先生实际指什么?此运动前后期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当堂反思】本节课的收获: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新文化运动教材教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

初中历史八年级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法1: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方法2: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要求学生阅读40——43 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 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做了哪些努力? 4、新文化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新青年》的创办”。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简介 时间:前期:1915-1919 后期:1919-1923 性质: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作用:1.是中国历史资产阶级反封建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前期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4.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的有益影响。 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中国正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而获得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从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此外,在辛亥革命前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和封建阶级的顽固派和保皇派论战中,都没有触及封建思想对中国社会进步的阻碍和制约问题,而北洋军阀也正是在利用封建思想来禁锢和麻醉人民的思

想意识。而随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政治上的民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首先反映在了思想文化上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因此提出了: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等理念。这和当初意大利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文艺复兴运动颇有相似之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的出发点并不是全盘的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以割裂传统文化为其运动的宗旨。其提倡新文学和提倡白话文的目的也是要普及文化,让普通人能够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使世界先进的科学知识、思想意识得以融入中国社会,使民主意识得以注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的大脑。且新旧文化辩论主要是集中在当时中国人数很少的知识分子中间进行的。有朋友说:白话文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没有错,关键是这种改变是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还是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我的观点是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的。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语言的简练、高度概括文字含义、复杂的句型和句式,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掌握的,我想那时的普通人在相互交流的时候也不会用那样的文字式的语言的。其实中国最难以理解的文言文都出自文字书写工具较为落后的时期,当纸得到了普及之后,文言文已经开始逐步向半白话文方向发展,如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就已经能够被普通人读懂了。所以,文言文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产物,也是那个时代需要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新文化运动要反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意识,而不是传统文化本身。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更为广泛的推广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华。 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断裂。我们把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又有传承,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继承的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断裂。但是,在我们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历史和文化的中断,而是在“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引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批判和传承。批判的是业已腐朽的为封建制度服务的伦理 1.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的批判 2.对中国传统礼仪和政治制度的批判 3.对中国传统语言的批判 Ps.是网上一篇论文,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但是下载不下来。。。

[教案二]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的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课内容。这4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文化层面”的探索。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课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来,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层面的探索。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近代化探索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

从新文化运动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新文化运动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摘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占有重要地位。而思想史之变迁,更如蚌中之珠、沙中之金、石中之玉,尤为要紧与引人注目。 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唤起国人精神道济天下之溺的重要作用,而今,昔人已经逝,余波未平。新文化运动的洪钟巨响,穿透时空,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同时,又给当今时代的人们,留下一个严重的课题:中国文化应当何去何从?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梦

目录 摘要 (2) 目录 (3) 一、引言 (4) 二、从新文化运动看传统文化发展 (4) (一)“民主”与“科学” (4) (二)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 (5)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5) 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6) (一)辩证地继承 (6) (二)创造性转化 (6) (三)创新性发展 (6) (四)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6) 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实现 (7) 六、总结 (7) 参考文献 (9)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日益彰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 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在于使社会主义道德有更丰富的内容, 有更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 有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于能更好地协调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于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真正成为我们的社会思想的主旋律,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从新文化运动看传统文化发展 早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动的爆发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总体上看,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把中华民族引上了一条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一)“民主”与“科学”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画皮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作者:山泽 本文作者山泽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系,现居国外。 号称中国启蒙运动的新文化运动是对近代西方启蒙运动的拙劣模仿,两者在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西方启蒙运动是在封建制度解体、集权社会形成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相应的思想解放和变革,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由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引起的思想变革(参见本人相关文章)。因此中国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运动发生在两千年前,而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并非是由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结构变化所引起的思想变革,而是在西方集权资本的侵华战略推动下发生的。新文化运动表面上是思想领域的革命,实质上是教育文化体制的革命,在国外接受教育的、服务于各国势力的买办知识阶层,通过建立西式学校的教育革命攫取了新式教育文化体系中的利益和地位,通过废除传统学制而消灭传统知识阶层,进而消灭本土学术,从而建立西学的文化垄断权。他们在政治上的任务是引进资本集权下的民主政治、反对政府集权,在文化上的任务是摧毁传统文化、推行犹太文化。因此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也就是以犹太文化取代本民族文化的文化侵略,在性质上相当于于中国八十年代末受西方势力操纵的民主运动。 在西方的启蒙运动中,资本集权主导的犹太世俗文化成为西方民族的主流文化,置换了南欧的希腊拉丁文化和北欧的基督教日耳曼文化传统,这与新文化运动构成了形式上的类似,而在东欧兴起的置换了东正教斯拉夫民族文化的共产主义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不同于启蒙运动的新要素。共产主义如同一种新的基督教,作为犹太人的马克思如同耶稣一样,试图通过对犹太文化的改革而拯救和改造犹太民族,然而却遭到排斥而失败,他们的思想反而在非犹太民族中生根开花,并反过来成为反对犹太人的重要武器,这种分裂的发展模式反映了犹太文化自身无法克服的劣根性。(这一问题需要更全面深入的探讨,才能使人有更清晰的认识,这里只能点到为止。)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信仰发源于犹太世俗文化的资本主义,和信仰发源于犹太宗教文化的共产主义的两大思想派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相应的政治派别和运动,主宰了中国近代。现代以来随着世界两大政治阵营的形成和解体,当今世界的文化已经全面犹太化,随着资本集权获得对世界的主导权,使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最高行为原则、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社会原则的犹太世俗文化主宰了所有民族。由于中东、南欧文化发展的断裂性和北欧、东欧文化的落后性以及新文化运动及其衍生出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阉割,使得在世界上已经几乎不存在能与犹太文化相抗衡的发达的民族文化。在共产主义式微的今天,犹太世俗文化在世界上的主要对手只剩脱胎于犹太宗教文化的伊斯兰文化,这是冷战结束后伊斯兰世界成为西方资本集权分化瓦解的首要目标的原因。(作者认为,西方所谓民主,不过是“资本集权”,本人深表认可。) 文化领域的对抗是政治领域的延续,对中国而言恢复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和战略问题。随着社会经济交流程度的提高,人类的文化必然逐渐趋同,民族差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备课时间:10月14日 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设计 课前三分钟育人: 纸上谈兵 善习: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代表人,阶级,机关报,性质,历史意义。 善激: 回放镜头1:袁世凯尊孔复古 回放镜头2:帝国主义者纷纷祭孔 直面历史: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地:新旧思潮激烈冲突 思考: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善学:(自学课本15分钟,完成并记忆下列格内容。) 1、阅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完成表一: 2、阅读课本41页人物图及小字内容,完成表二: 善研: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的形式 思考: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课堂探究: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旧文化,而现在我们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你认为两者矛盾吗?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延续两千多年? 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见课本42页)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善导: 1、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北师大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列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2.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使命感。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讨论: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使学生明确尊孔与独裁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时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冲突,理解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必然会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采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即“目标定向----自学自练----讨论问难----精讲指导-----练习检测---检查反馈”。通过目标定向,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导学,点拨学生自学自练、论疑问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明确知识点;学练检测,明确学得怎样?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检查、引导、督促激励、评点的作用。 学习方法: 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四幅人物图片,问:哪位同学能说这些历史人物?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中国处在了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之下,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首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了一场探寻中国出路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其独特的文字语言,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科技工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这些文化共同书写着中国文化的光辉篇章。 但任何文化都有其两面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可能成为永恒的价值标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应该不同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是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如何正确的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的去把握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以满足现代文化的发展需要。 在创造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自身的不足和怎样更好地创造出新文化。以东西文化传统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东方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不利于创造力开发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有人认为中国人的智力优秀是攻公认的,但中国人的创造力评级在世界上却较低,其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制约。东方文化具有请个体重团体,重传统,重和谐的保守,内敛的人格特征,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性,看重人的自由,看重个人价值,具有向自然抗

争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害怕出错,害怕出错,害怕失败,知足常乐的心理和心态,容易培养一种谦虚,不善于表现,竞争意识弱,攻击性差,缺乏冒险精神的个性的特征。中国人的共同心理大于求异心理,容易压抑自己的个性。在教育上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比较的传统和继承,强调对老师,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不注重质疑精神,要有挑战传统的勇气。西方文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推翻前人,鼓励学生在老师有意见冲突的时候要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鼓励与老师展开辩论。在价值取向上看,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用,学以致用,轻理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的志向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这种使用价值的真实写照。但是,人类探索大自然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长期的过程,没有对大自然的真正的兴趣,没有执着客观奥秘的精神,不可能坚持下去,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现的。科学探索的成果往往在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抱着一种使用的功利态度来做学问是不可能有真正发现的。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已经进入“小康”却并不满足仍继续奋进、全面建设“小康”、努力进一步提高小康水平的国人们,“妄自菲薄”日渐减少,民族自豪感日益增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建设现代文明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人们认识到,“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不是要抹杀它的文化传统,造成清一色的世界文化,而是要求依据现代化的新要求,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 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

山东省临沂凤凰岭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袁世凯登基、祭孔图片)。这些说明了什么?什么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

运用多元化史观看新文化运动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困惑解惑

目录 一、选择新文化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 (1) 二、问题的提出过程 (1) 1、新文化运动在初中历史教材上的阐述 (2) 2、新文化运动在高中历史教材上的阐述 (2) 3、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的阐述 (2) 三、对于困惑的初步探索 (2) 1、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的批判 (2)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近代化)的作用 (3) 3、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传统与现代问题的初步认识 (3) 四、对于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单独从各个史观看新文化运动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3) 1、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3)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4) 3、文明史观 (4) 4、社会史观 (4) 5、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5) 6、唯物史观 (5) 7、英雄史观 (5) 8、生态史观 (5) 五、综合八大史观看新文化运动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6) 六、对传统与现代的再思考 (6) 七、新的困惑 (6) 八、探究环节中的心得 (7) 九、参考文献 (8)

运用多元化史观看新文化运动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困惑解惑 一、选择新文化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传统来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文明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无疑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从现代来看,中国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现代世界中正勇立潮头,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而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桥梁的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问题提出了以下三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中国的启蒙运动。 选择新文化运动作为我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它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由于它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学术界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争议也接连不断。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内容到今天也仍具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它的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主义以及全盘西化的措施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近几十年来,不少人质疑新文化运动的语文革命。质疑白话文革命可以有各种理由。比如可以认为文言文因为代表传统,所以也保证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也可以认为文言文这种语文,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所以它的表达能力和方式也特别精炼,它的词汇特别丰富,因此也特别值得保护。这些观点很容易受到认同,毕竟文言文的文学传统是人类历史很宝贵的组成部分。1 另外,新文化运动也浮现了一大批人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他们都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却又都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像陈独秀,他是晚清的秀才,受到了四书五经的熏陶,后来也留学日本,受过日本当时的先进教育;像李大钊,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来赴日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像鲁迅,早年就读于三味书屋,后来赴日留学,又弃医从文,也是先接受了传统教育,后来才接受了日本的现代的文化教育;像胡适,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后留学美国,学习西方哲学。他们或多或少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下长大,也都曾留学日本或美国学习现代文化,并在新文化运动中绽放出了属于他们的光彩。 尽管有各种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不愧为一场实实在在的思想启蒙运动,给后世留下了不断追求、敢于追求的精神。无论是在1949年前的民国时期,还是在之后的毛泽东时代,新文化运动所标志的追求先进性、奋发向上的精神,都默默地鼓舞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甚至在“文革”期间,它也是给人们带来鼓励和希望的夜空灯塔。而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今天,学术界却堆填了一个僵化的、板结的、权力化、金钱化和泡沫化的土壤,一方面抵制以启蒙思想为根基的主流学术,一方面被反启蒙的、反现代性的各种思潮大举占领学术阵地,这个现象的确是让我们愧对先贤。2所以我选择了新文化运动作为我的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问题的提出过程 1选自《21世纪与新文化运动》罗多弼 2选自《新文化运动与启蒙——对当前研究倾向的反思》尹保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