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一16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一16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一16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43页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

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四)教材第三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

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教师应通过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文献材料,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对于十月革命的热情赞美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说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二、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四、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五、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作业: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 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师生互动】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图片资料。

中职《学前教育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课题第一章绪论课型 新授课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思考目标) 1. 理解概念: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2. 明确学前教育学学科内容和学习要求; 内容分析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 难点 关键:明确本学科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课程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提出本课学习的相关要求、学习的方法及考试的形式) 二、 讲授新课 (通过案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理解幼儿教育有其必然规律及幼儿教育学概念) 案例 1:两个同样大的还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 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 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栓着走。(第一位家长的做法符合孩子成长规律; 第二位家长过 度保护;) 案例2: 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幼儿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 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幼儿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幼儿 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 蔬菜并进行管理, 问题研讨: 【归纳总 结】 教育不仅是经验,教育是有规律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结果。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 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 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 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有专职的教师,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 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在 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力和身体方面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什么是教育、幼儿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 学好 本学科的方法; 做好观察记录。 案例1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为什么? 案 例2哪一个教师的做法较好,为什么? 教育无处不在(保护、激励、慈爱)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故县一中历史教研组八年级上期学案刘占锋 【学习目标】 1 2 3 学习过程: (一) 1、阅读教材 从年起, 和“”两面大旗,以《 2、阅读41—42 动中的贡献。 反对;提倡 3、阅读42 【合作交流】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拓展延伸】 【系统总结】 【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两面大旗、 二、选择题 1、 A. 2、20 A.洋务运动 3、下列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中创作了《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的是() A.B.C.D. 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③三民主义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5、下列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 (2)图二是《青年杂志》,该杂志从第二卷即改名为什么?它在这场运动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3)图三中的人物给这场运动添加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他是谁? 7、阅读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先生才从黑暗 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黑暗。”——《独秀文存》 请回答:(1)材料出自什么刊物?当时中国文化界兴起什么运动?此运动有何影响? (2)两位先生实际指什么?此运动前后期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当堂反思】本节课的收获: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新文化运动教材教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上课讲义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教案二]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的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目录,看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课内容。这4课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层面”的探索、“制度层面”的探索和“文化层面”的探索。请同学们把第二单元的4课内容和这三个阶段对应起来,看谁对应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属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属于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层面的探索。 [教师导入]正确,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近代化探索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

教育学第一章教学案例

案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行知。他1914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期间,得到著名教授杜威、孟禄的赏识,并与克伯屈等过从甚密。他于1917年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回国,介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23年,他辞去东南大学教职,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春,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实验,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1930年晓庄学校遭当局查封,他因受通缉而亡命日本。他于1931年春回国,1932年,他在上海郊区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取宝山和上海的第二个字),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以达到普及教育;1939年,为了收留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毛泽东评价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何谓"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教育最初就是为了人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有好有坏,生活的教育作用也有好有坏,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生活即教育"是针对中国教育长期脱离普通民众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提出来的,同时也是批判继承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提出来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主张把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使学生通过这种生活来获得经验,形成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则认为,"教育即生活"只是把社会上的生活引人学校,还不是真正的社会生活,仍然是一种"鸟笼式"的生活教育。他主张以真正的社会生活,以民众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全部社会实践作为教育内容,实行真正的生活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皋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知其"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新文化运动·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新文化运动·学法指导 .整合教材。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页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备课时间:10月14日 课标要求;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性质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设计 课前三分钟育人: 纸上谈兵 善习: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代表人,阶级,机关报,性质,历史意义。 善激: 回放镜头1:袁世凯尊孔复古 回放镜头2:帝国主义者纷纷祭孔 直面历史: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地:新旧思潮激烈冲突 思考: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善学:(自学课本15分钟,完成并记忆下列格内容。) 1、阅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完成表一: 2、阅读课本41页人物图及小字内容,完成表二: 善研: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的形式 思考: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课堂探究: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旧文化,而现在我们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你认为两者矛盾吗?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延续两千多年? 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见课本42页)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善导: 1、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精品文档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 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包含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虽然学生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整节课的教学巧妙运用民意调查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知识丰富、内容多彩;为了有利于教学,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彰显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小组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因时间关系,让学生看材料和图片时,并没有对其做深层次地介绍和解读。在讲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并没有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拖堂。 在评课的过程中,专家同行也对我提出了一些意见,如在课本内容的调整上可以在大胆些,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等等,是我感触颇深。 我更加明白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此次备课中,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只是一味地讲究形式上的多样,而丢了备课中的重要一个环节,研读大纲,课程标准。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深刻地感触,到底什么是新课改,仅仅是形式上的吗?仅仅是小组合作,仅仅是探究讨论吗?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甚至大量的材料视频等等,这些都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我们

第9课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 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

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新青年》的创办 (二)民主与科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3)产生的结果: 由于当时尊孔复古的思想很严重,反对借孔孟之道恢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突出问题,而反对迷信只能借助科学,同时,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制度来批判在当时还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不但新鲜,而且科学对中国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献身科学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民主”和“科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大口号和主要内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新”的特点,从而为启发国民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4)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2.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作业布置】 1.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的标志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以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主要是因为什么? 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功绩在于什么?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

教育学教案(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的: 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本章。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的三要素 2. 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 3.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能够简要评述(重点、难点) 4.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 (一)词源中的“教育” “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说文解字》) ◆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 一般来说,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参见P.4)

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1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14004597.html, 新世纪教育网 最新、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14004597.html,/ 1 基础练习 1.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阿Q 正传》的电视剧,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 ( ) A .陈独秀 B .胡适 C .鲁迅 D .李大钊 2.假如你是20世纪初北京的一位青年学生,你能读到的杂志是 ( ) A .《新青年》 B .《读者》 C .《青年文摘》 D .《世界博览》 3.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你知道最早在中国传播这一思想是什么运动 ( ) A .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太平天国运动 4.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旧思潮处于激烈的交锋之中,你知道旧思潮指什么 ( ) A .变法思想 B .革命思想 C .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 D .马克思主义思想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科学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请问明确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运动是 ( ) A .五四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辛亥革命 6.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我们要解放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需要,新文化运动时最主要思想是 ( ) A .民主和科学 B .革命共和 C .民主立宪 D .共产主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新青年》以其犀利的文笔和饱满的斗志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反映,陈独秀也以期首倡之功而成为中国思想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1)《新青年》创办后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什么运动? (2)该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3)你还能举出这一时期的两位文学先驱吗?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C 2.A 3.C 4.C 5.C 6.A 7.(1)新文化运动。(2)民主和科学。(3)鲁迅、李大钊。(4)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