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施的论辩

庄子与惠施的论辩
庄子与惠施的论辩

庄子与惠施的论辩

庄子和惠施都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辩士。

《庄子·天下》篇说:

惠施以此为大,化於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

《庄子·至乐》篇,庄子到楚国去,路上遇见一具尸骨,晚上以骷髅为枕而睡了。夜半骷髅对他说话了:

子之谈者似辩士。

可见,惠施与庄子,都是喜欢论辩?并且是善于论辩的辩者,辩士。不过他们似乎与当时的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辩论,在战国七雄中牟取利益者不同。他们的论辩是智者?思想者的论辩。

他们对“有用无用”辩之甚多,辩之甚深,最后得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的认识。庄子说,你站的一小块地方是有用的,周围其它地方都是无用的。如果把你周围那些无用的地方都挖去,一直挖到黄泉,那么,剩下了你站的那一小块所谓有用的地方,还能有用吗?他的话很深刻,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许许多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支撑着的。数理化有用,文史哲无用。没有文史哲对数理化的支撑,那么,数理化还有用么?可以说,任何一个在数理化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的科学家,他们的文史哲知识都是非常优秀的。“无用”的知识,正是他们做出杰出成就的强有力的基础之一。现在的大学生,汉字写不好,因为他们大多用电脑。中国老一辈著名学者,科学家,哪一个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写好汉字还是有用的。你有名气了,如果有谁请你题个词,你是题也不题呢?

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惠施也是黄老道家。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一”的概念是道家的。“大一”也就是道,天地宇宙。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大一生水》说: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仓热。

仓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

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惠施的大一,是“至大无外”从而建立了无穷大的概念。“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是惠施首先提出来的,是对道家学说的一个新的发展。

庄子对此也有论述。《庄子·逍遥游》: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

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其恶乎待哉!

《庄子·齐物论》: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庄子·徐无鬼》:

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嵇之,大定持之。

可见,庄子与惠施的论辩,其基本立场是道家的。由于他们的基本立场相同,因此他们的论辩,与其说是论辩,不如说是探讨。他们的辩论也就是探讨。

关于论辩的是非曲折,是不是一定会有结果呢?会不会有什么人来仲裁呢?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一个裁定者呢?庄子认为,各人都将自己观点陈述出来就行了,未必需要找到谁是谁非的答案。“学问广博的不一定具有真知,善于辩论的不一定具有慧见,圣人早已弃绝这些了。”(“且夫博之不必知,辩者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庄子·知北游》)因此,他说:

假如我和你进行辩论,你胜了我,我辩不赢你,难道你果真就对,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辨不赢我,难道我果真就对,你果真就错了吗?还是有一个对,另一个错了呢,还是两人全对了或全错了呢?我们两人无法决定谁对谁错,那么请谁来决定呢?使与你意见相同的人决定,他既然与你的意见相同,又怎么能决定呢?使与我意见相同的人决定,他既然与我的意见相同,又怎么能决定呢?使与我和你意见都不相同的人决定,他既然与我?你的意见不相同,又怎么能决

定呢?使与我和你意见相同的人决定,他既然与我?你的意见相同了,又怎么能决定呢?那么,我与你与第三者都不能知道谁对谁不对,还等谁来决定是非呢。(《庄子·齐物论》)

那么,该怎么办呢?“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不如超出彼此是非之上,用明静开放之心去看待彼此的是非。”(“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辩是要辩的,但是心态一定要好,不能耿耿于怀。这是庄子对于论辩的态度,也就是“莫若以明”。

事实也是如此。

庄子与惠施辩论过生死:(《庄子·至乐》)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正叉开二腿坐着,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妻子住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罢了,还要敲着盆子唱歌,这岂不太过分了吗?”鼓盆而歌,我以为是当时的一种宗教仪式。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哀伤呢?可是观察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以为这样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庄子的妻子死,此时的惠施?庄子也都老了。惠施回乡了,惠子才

会去吊丧。

庄子对待自己的生死也是这样的:(《庄子·列御寇》)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想厚葬他。庄子说:“我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璧,星辰做珠玑,万物做殉葬,我的葬礼还不够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

弟子说:“我们怕乌鸦老鹰吃了你呀!”

庄子说:“露天让乌鸦老鹰吃,土埋被蚂蚁吃,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为什么这样偏心呢!”

至于死后的另一个世界是怎样的呢?(《庄子·至乐》)

庄子到楚国,看见一个骷髅,空枯成形,他就用马鞭敲敲,问道:“先生是因为贪生背理,以致于死的吗?还是国破家亡,遭到斧钺的砍杀,而死于战乱的吗?你是做了不善的行为,玷辱父母,羞见妻儿,而自杀的吗?你是冻饿的灾患而致于死的吗?你是年寿尽了而自然死亡的吗?”

说完了话,就拿骷髅当枕头睡觉。半夜里,庄子梦见骷髅对他说:“你的谈话好象辩士,看你所说,都是生人的累患,死了就没有这些忧患。你要听听死人的情况吗?”

庄子说:“好!”

骷髅说:“死了,上面没有君主,下面没有臣子;也没有四季的冷冻热晒,从容自得和天地共长久,虽是国王的快乐,也不能胜过。”

庄子不相信,说:“我使掌管生命的神灵恢复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肌肤,把你送回到父母妻子故乡朋友那里,你愿意吗?”

骷髅听了深皱眉头说:“我怎么能够抛弃国王一般的快乐而回复到人间的劳苦中去呢!”

庄子对于人死后的描述,告诉人们,死是自然的大限,死是并不可怕的,要以泰然的心态去处之。

庄子是个胸怀旷达的学者,把生和死置之度外,他认为: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 庄子对待死亡的气魄之大:

以天地为棺椁,以万物为赍送。

反映了他那种乐观?旷达与开朗。这也是他:

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

的思想表现。他的这个思想,在中国道教界和知识界,是颇有影响的。他也是比较长寿的。

庄子和惠施还辩论过人的“有情”与“无情”:(《庄子·德充符》) 惠子对庄子说:“人是无情的吗?”

庄子说:“是的。”

惠子说:“人若没有情,怎么能称为人?”

庄子说:“道给了人容貌,天给了人形体,怎么不能称为人?”

惠子说:“既然称为人,怎么没有情?”

庄子说:“这不是我所说的情。我所说的无情,乃是说人不以好恶损害自己的本性,经常顺任自然而不用人为去增益。”

惠子说:“不用人为去增益,怎么能够保存自己的身体?”

庄子说:“道给了人容貌,天给了人形体,不以好恶损害自己的本性。现在你驰散你的心神,劳费你的精力,倚在树下歌吟,靠着几案休息。天给了你形体,你却自鸣得意於坚白之论。”

庄子和惠施关于“情”的概念与定义的差别,使他们有着不同的认识。一个说的是人之常情;一个说的是按“道”的要求,人不以好恶损害自己本性的“情”。

庄子与惠施另一个有名的论辩就是“鱼儿是否快乐”:(《庄子·秋水》)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濠水,公认为安徽省凤阳的一条河,时当属南方楚国,正与蒙地相近。)

庄子说:“白鱼悠悠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答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这大概是惠施辞梁相以后回家乡暂休的一段时间中的故事。庄子在自己家乡,虽穷,亦自得其乐;惠施从梁相位置上下来而回乡。其二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庄子自己很快乐,

看到濠水桥下的鱼悠哉游哉,因此知道桥下的鱼也是很快乐的。惠施是感受不到这种悠游的快乐的。但是,惠施的冷静的逻辑推理三段论,也是十分精密的。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种推论是完整的。因此,我们对这二位辩论大师的虽不相同的结论,也只能用“莫若以明”来形容了。

至于“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的故事,我们只能当作寓言来读了:(《庄子·秋水》)

惠施做梁惠王的宰相,庄子要去看他。有人向惠施说:“庄子来,是想代替你做宰相。”于是惠施感到恐慌,乃在国中搜寻庄子,搜了三天三夜。

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水泉它不饮。有一只猫头鹰找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鹓鶵刚好飞过,猫头鹰仰起头来叫喊一声‘吓!' 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的调侃是很有意思的。

庄子与惠施相交之深,惠施不是不知道庄子是不愿做官的。但对于庄子到了大梁,人又不出现,在“国中”找他三天三夜倒是可能的,那是出于关心。“或谓庄子”的“或”,倒可能是曾是同学的曹商之流。庄子借此又做了一篇表白文章,将自己形容成凤凰一类的鸟,而视功名利禄为猫头鹰得到了一个腐烂发臭的死老鼠一样,用以表明在那个

时代他的心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4.对“游濠梁”引发的辩论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阅读,通过提问感知文意 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说到辩论,相信同学们对上学期年级的辩论赛还记忆犹新,在辩论赛上,双方辩手雄辩生风的英姿让大家倾倒,而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更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安知,

怎么知道,疑问词) 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二、深入理解双方观点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六人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三、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差异。 1.讨论并自由发言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初中《〈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知识梳理

初中《〈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 【主题思想】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鄙视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轻松、闲适,在辩论中每个人都很认真但又似抬杠,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体现了庄子旷达的心境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文中的惠子力辩叫真又太过拘泥,庄子巧辩尚美而又超然。其中的“鱼之乐”是庄子内心愉悦的投射与外化。 【重点词语解释】 1、惠子相梁(做宰相) 2、或谓惠子曰(有人)(告诉) 3、庄子往见之(看望) 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京城) 5、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栖息)(竹实)(甘泉) 6、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 7、鯈鱼出游从容(悠闲自得) 8、是鱼之乐也(这) 9、安知鱼之乐(怎么) 10、固不知子矣(固然) 11、子固非鱼也(本来) 1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 【一词多义】 吓: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动词,威吓,恐吓。 之:庄子往见之代词,代“惠子”。 是鱼之乐也助词,“的”。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助词,主谓句,取诵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相:辅佐君主的人。这里是做宰相的意思。 例:惠子相梁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例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在国都搜查了三天三夜。 (2)判断句: 例句:是鱼之乐也。 译文:这是鱼的快乐呀。 (3)省略句: 例句:惠子相梁,应为“相于梁” 【重点句子翻译】 1、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原文翻译】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

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庄子在场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之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 庄子与惠子在认知的态度上,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 庄子与惠子,在现实生活上确实有很大的距离;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会染上官僚的气息,这对于“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庄子,当然是很鄙视的。据说惠子路过孟诸,身后从车百乘,声势煊赫,庄子见了,连自己所钓到的鱼也嫌多而抛回水里去。(《淮南子·齐俗训》)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晋人涂白垩,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真真挚之情。 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_7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对庄子、惠子二人的争辩作出评价。 3、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惠子二人的争辩作出评价。 2、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1)知识引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答: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3、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答: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4、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答: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答: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6、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场辩论谁更胜一筹”的话题,细致分析二人辩论过程,感受其辩论智慧。 问: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却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

庄子与惠子知识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秋水》。庄子的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汪洋恣肆,善用譬喻,活泼风趣,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三、内容把握。 本文通过写庄子、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四、课下注释。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鲦鱼:一种白色小鱼。 安知:怎么知道。安,如何、怎么。 固.不知子也:连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全.矣:完全、完备。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既已:已经。 五、课文翻译。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六、问题探究。 1.诵读指导。 ①第一句要读出庄子悠然自得、愉悦的语气。 ②第二句是无疑而问,显然惠子认定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之乐”,要读出问中带 着肯定,甚至是有意刁难、咄咄逼人的语气。 ③第三句,庄子不正面回答,而是以问对问,要读出庄子针锋相对但又从容不 迫的语气。 ④惠子前半句是一个让步,后半句则以庄子的逻辑发起气势汹汹的反攻,最后 “全矣”则表现出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要注意读出语气的变化。 ⑤最后一句,庄子依然不正面回答,而是将辩论拖回原点,然后巧妙地偷换概 念,一击制胜,语气依然是缓和、冷静、从容。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教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知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 感知庄子和惠子的不同,理解的庄子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音频朗读文件。 【教学过程】 一、听读课文 (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二、疏通文意

(一)学生齐读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1.重点字词理解。 于:在 梁:桥 是:这 之:结构助词的 乐:快乐 安:怎么 固:固然固:本来 之: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全:完全、确定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重点字词理解。 循:遵循、沿袭本:最初的话题汝:你 云者:如此如此既已:已经之:它指鱼之乐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整体感知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明确:(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四、合作探究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庄子。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归纳

《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2)背景材料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2.文章中心概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3.写作特点 (1)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循.其本 古义:追溯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②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2 ①之:子之.知鱼之乐(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是鱼之.乐也(助词,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乐”)②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③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 全.石以为底(整个的)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惠子相.梁 相:原意为宰相,文中指做宰相 (4 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③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④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⑤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5)问题探究 ①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

庄子与惠子游练习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知识点复习及阅读练习 解释加粗的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 ) 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 )不知子矣;子固( )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庄子曰: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 )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外篇中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二、字词积累 1.古今异义: 安知鱼之乐。(古义: 今义: ) 2.一词多义: 固: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___词,) ②子固非鱼也(____ 词,) 之: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词,)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__词,) ③我知之濠上也(____,_ ) 3.文言句式: 是鱼之乐也(____句。...也.”,表_ ) 三、文章理解及分析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的思想。 四、默写重点句子 1、庄子提出观点的句子是: , 。 2.惠子用“以子这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驳斥庄子的句子是, ; , ! 中考演练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完成后面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 (2)请循其本。循: 。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 4.请概括《庄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文,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 争论不休。下面是其中看法之一: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 庄子与惠子 》教参精解与中考模拟试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教参精解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句: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句解:开篇点出人物、地点、事件——庄子与惠子游玩于濠水上的桥上,文章由游玩引出论辩。 2、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句: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句解:“出游从容”的鱼是快乐的,这是庄子愉悦心境的反映,表现出他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追求。 3、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句: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句解: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4、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句: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句解: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进行了推理,语言严密,很有逻辑性。 5、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句: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句解:重点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二、素养提升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由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构成。二人反复辩难,最后几近于说绕口令,而这正是故事的趣味所在。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2)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以上这些不必深究。 三、文意理解辨析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B.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庄子与惠子的故事

(一) 在庄子高谈阔论之后,惠施出现了。他对庄子说,你总是这么海阔天空地穷扯,其实很多东西是大而无用的。 惠施振作精神说道:“魏王给我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长出了葫芦。葫芦大着呢,可以装下五石重的东西。可是用它装水,我提不动;把它剖开了盛水吧,这个瓢又大又平,怎么盛水啊没办法。我只好把砸碎了。你说又能怎样呢” 听了惠施一番“葫芦”论,庄子知道是冲着《逍遥游》来的,于是特意叹了口气:“你啊,不善于大作为呵。既然有那么大的葫芦,它的浮力一定不小,你何不挎上它,当成船,它可以带着你飘流江湖,何其优哉也。”末了,还不忘捎上一句:“你只有蓬实一样卑小的胸怀,迂腐狭隘呵。” 惠施姗姗而去,隔了二天又找上来了。他看到庄子在修剪树枝,来了灵感,幽幽地说到:“我有一棵樗树,树干粗大,但是纹理不好。小枝呢,又卷曲而不中规矩。没有一个木匠愿意把它当成材料。大而无用的东西,总是要被人弃去的啊。” 庄子又叹了一口气:“你啊,有那么大的一棵树,却不能用,真可惜了。要是我呢,我就把它放在‘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我就可以在树荫下清清爽爽地读书吟诗,或者干脆睡个好觉,没听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吗” (二) 庄子妻死了,作为朋友的惠子前往吊唁,可是看到了庄子正在蹲着击打着脸盆唱着歌。 惠子可真的生气了,说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不亦甚乎”再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也太不象话了。”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呵,该老先生居然能够说出一通道理来:“生死如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我却为之伤心,不是不通天命吗” (三) 与庄子争斗了一辈子的惠施终于认栽,先于庄子离开了人世。庄子有没有去吊唁,不得而知。不过有一天庄老先生兴之所至,带着几个门生施施然走到惠施的墓前,弟子们都知道老师必有高论,纷纷拿出随身的笔记本。 庄子果然开讲了。他说:“楚都郢有二匠人,干活之时有泥浆落在一匠的鼻尖上,欲待擦试,另一匠说声我来也,运斧如飞砍削过来。你们说,后果如何”庄子问。 他回头看去,弟子们都紧闭双目,他们早就读过寓言《熊的帮助》,主人鼻子上的苍蝇赶跑了,主人的脑袋也成了泥浆,这不是明摆的事吗 “唉。”庄子常常这样叹气。他自顾自说了,匠人直视斧子削过,然后摸一模鼻子,泥浆没了,鼻子无伤。 “呀!”弟子们说。 “后来呢,一个宋人找到这个飞斧削泥的匠人,请他再表演一次。匠人对他说:‘我有此绝招,可是我的伙伴却不在了。”说完这句话,庄老先生又施施然走了。 弟子们有的听懂了,知道老师是在说自己和惠施的亲密关系; 有的知道,老师是在感慨人生得一知己之难; (四) 后来惠施死了,庄子感慨良多:施已死,尘世间再无可说话之人了。 庄子问徒弟,吾死后将何以安葬 徒弟答:将师傅风光大葬。 庄子说:不必,将吾抛尸荒野即可。 徒弟:缘何 庄子:吾以天地为棺材,以万物为陪葬。此即为天地间最豪华之葬礼了。 徒弟:如尸被物叼去,可奈何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阅读精选2019.5(附答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阅读2019.5 一、2008年台州市(二)(12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节选自《庄子·秋水》)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的一组是()。(3分) A.是.鱼之乐也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云.归而岩穴暝 20.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 ..的一项是()。(3分)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2.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3分) 答: (三)(9分)戴震难师段玉裁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③就傅:跟随老师④为:是⑤非常:不寻常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2)相去.几何时矣()(3)师无以应.()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25.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 答: 二、(2014荆门)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钓鱼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之濠上也。” 钓鱼记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注】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10.(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是鱼之乐也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安得广厦千万间C.①神变则鱼逝矣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②目似瞑,意暇甚 11.(3分)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物事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12.(3分)下面对《钓鱼记》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甲乙两老汉“钓同而得失异”的情形。 B.甲老汉之所以屡有收获,产要得益于他冷静沉着,不浮躁,不急于求成。 C.作者认为“意成乎道”,意思是说要实现愿望必须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D.故事说明了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专注于目标和结果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成功。 13.(4分)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回答问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划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课文,翻译及中考题(含答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故事两则 课内文段 2007年慈溪中学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19题(9分)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 ..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6.庄子是▲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3分)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庄子来,欲代子相.▲②于.是.鸱得腐鼠▲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2分)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19.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总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一、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文选自外篇中的《秋水》。代表作有《逍遥游》、《庖丁解牛》等 二、重点词语 1、梁、桥 2、游、游玩 3、从容、悠闲自得 4、安、怎么 5、是、这 6、固不知子也、固然 7、子固非鱼也、本来 8、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9、循、追溯10、其,话题。11、本:最初。 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内容分析 1、庄子提出观点的句子是:“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惠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句子是: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4、比较庄子与惠子性格的差异: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5、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庄子处于被动。庄子偷换概念,将怎能会知道偷换为“怎么知道”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6、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因为他对客观事物带有欣赏的态度,看到鱼儿出游从容,自己当时也悠闲自得,就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移情到鱼儿的客观事物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金华市外国语学校郑月琴 【教学设想与创意】 教无定法法自在——法依学情,法循文意。节选自《秋水篇》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不足百余字,却让我们于充满情趣的两位亦友“亦敌”古人的精神对话中感受不同的认知态度和思想脉动。学习文言,就要反复诵读,潜心涵咏,辨知文义,感受声律;学习文言就要沉浸文本,立体感知,体验反思,个性表达,明悟作品语言艺术,通达作品文化底蕴,构建精神家园,养成文化品格。以人为本,由文寻意,反复诵读,多元体验,这就是我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深度体验”教学法。观景溯源,读诵体味,辩论知趣,听思悟境,导图延意,由“知”字一线串珠,循序渐进,披文入情,臻入三昧,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这就是我的简约文言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积累“安、固”等重难点文言词汇,学会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言文。 2.注重迁移整合,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文言的能力。 3.深度体验,感悟庄子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培养超然审美的文化品格。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言的韵味。 2.情感体验,感悟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之景 欣赏园林图片,感知经典魅力,激趣导入课文。 二.“知”之味 1.说说初读体验 2.读准字音和节奏 3.读出韵味和语气 (1)从延长音感受文言韵味。 (2)从重点词体味对话语气。 4.读明语意和情境

(1)有方法地译读。 ①学生翻译;②难点解析:游、固、安;③方法引导。 (2)有情味地演读。 ①创造想象;②重现场景;③互相点评。 三.“知”之趣 1.课文变形,理解庄惠两个半回合辩论中的观点和理由的不同。2.激情辩论,体验庄惠两个半回合辩论中的思想和态度的不同。(“知与不知”的辩论) 四.“知”之境 1.补充阅读《涸辙之鲋》,理解庄子“知鱼之乐”的性格。 2.补充《庄子》解读视频,感悟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3.拓展《庄子》中的“游”,感受庄子“追求自由”的理想。 4.再读课文,涵咏体味,感怀庄子的“鱼游人生”的境界。五.“知”之续 1.补充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 2.课外阅读鲍鹏山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写读书心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归纳《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2)背景材料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2.文章中心概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3.写作特点 (1)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循.其本 古义:追溯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②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2 ①之:子之.知鱼之乐(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是鱼之.乐也(助词,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乐”)②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③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 全.石以为底(整个的)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惠子相.梁 相:原意为宰相,文中指做宰相 (4 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③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④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⑤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5)问题探究 ①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整理

《庄子》二则知识点梳理汇总 《北冥有鱼》知识点整理 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n)(传说中的大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天之苍苍(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

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四、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五、词类活用: 1.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2.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3.《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