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脊椎主要穴位

背部脊椎主要穴位
背部脊椎主要穴位

背部脊椎主要穴位

大椎穴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陶道穴

〖取穴方法〗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身柱穴

〖取穴方法〗人体身柱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神道穴

〖取穴方法〗人体神道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灵台穴

〖取穴方法〗灵台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至阳穴

〖取穴方法〗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筋缩穴

〖取穴方法〗筋缩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中枢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脊中穴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疾病〗脊中穴的主治疾病为:风湿痛、腰腿疼痛等疾病。

悬枢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病症】腰脊强痛,肠鸣腹痛,完骨不化,泄泻,腰

背神经痉挛,胃肠神经痛,胃下垂,肠炎。

命门穴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疾病〗命门穴的主治症状为: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青春痘等

腰阳关穴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俯伏坐位,身柱穴位于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疾病〗身柱穴的主治病症为:小儿夜啼哭、抽风、幼儿体质虚弱、感冒、哮喘、夜尿症、肩膀僵硬等等。

腰俞穴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俯卧姿势,腰俞穴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

〖主治疾病〗指压腰俞穴可以治疗痔瘘、痔核、裂痔等疾病。

长强穴

〖取穴方法〗长强穴位于人体的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疾病〗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疮,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一些穴位的位置和对应的效果

一些穴位的位置和对应的效果,后面还有11张人体穴位图,希望对大家都有帮助。 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脾经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给各位朋友们提供比较完整的彩色经络图,可以经常对照练习学习。 正面

针灸穴位图一

背面 侧面

人体经络图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 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

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 医研究者的任务。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 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 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如图)

(推荐)穴位位置及作用

?十四经穴总数为361穴(目前经穴总数以清代《针灸逢源》记载为准) ?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分类: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腧穴的治理作用: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自然标志取穴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一、手太阴肺经 ? 1.中府肺之募穴 ?【定位】在胸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②肩背痛。 ? 2.云门 ?【定位】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窝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4.鱼际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咳血;②咽干,咽喉肿痛,失音;③小儿疳积。 ? 5.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②高热,昏迷,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见图3-7)。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2.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⑤瘾疹,湿疹,瘰疬。 三、足阳明胃经 ?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①口角歪斜,流涎。②三叉神经痛。 ?2.颊车 ?【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①齿痛,牙关不利,颊肿;②口角歪斜。 ?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整理)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 【健康理念】:好轻松?好健康?好生活 中华好轻松拔罐疗法—主病病症与选穴 症状穴位 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 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 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 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纵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背部的主要穴位

背部的主要穴位 风府穴的主治疾病为:按摩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风池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此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肩井穴的主治疾病为: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天宗穴的主治病征为:肩膀酸痛、五十肩、治疗肩部疾病等。 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肺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厥阴俞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厥阴俞,可以治疗疾病性气喘、止咳;此外还能使胸部伸张,使怯弱性格者缓解紧张,降低自我防卫意识,从而增加自信,克服掉懦弱的性格。 心俞穴的主治病征为: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神经官能症等。 膈俞穴的主治疾病为: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皮肤病等。 肝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胃肠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肤粗糙、失眠等。 胆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 脾俞穴的主治症状为: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胃俞穴的主治病征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该穴道还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胃肠功能引起的身体消瘦等消化系统病征 三焦俞穴的主治症状为:发烧、腰痛、精力减退、青春痘、赘疣、糖尿病等。 肾俞穴的主治病症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大肠俞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腹泻、便秘、髋关节疼痛等。此穴与小肠俞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子早泄的情形 关元俞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该穴道,可以延长性欲时间,提高男性勃起功能。采用此穴做相应治疗时,应该同时与三焦俞穴配合,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小肠俞穴的主治病征为:下腹部肿胀、下腹部疼痛、脚部肿胀、夜尿症等。

人体十二条经络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精)

人体十二条经络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 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 功效:胃为后天之本,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脾经: 功效: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脾主统血 隐白:大脚趾内侧,通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 太白:大脚趾往上贴着骨头揉。通过脾来补肺,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要经常揉。 公孙:用大姆指从太白穴往上捋,有个磕头。促进肠子蠕动,对治疗消化不良,肚胀效果非常明显。沿小腿内侧揉脾经可治疗痛风。 血海:掌心扶着人的膝盖大拇指的位置,找一个敏感的痛点点按,可治疗出血症,血瘀症,贫血。缓解脾胃不调。

人体经络穴位大全(纯文字背诵版)

手太阴肺经(寅时3-5时)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 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时)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 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足阳明胃经辰时7-9时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 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 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梁门关门 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 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

阳陷谷 内庭厉兑 足太阴脾经(巳时9-11时)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 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 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午时11-13时)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 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15时)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 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 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阴俞 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肝俞脾俞 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时)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 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 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 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戍时19-21时)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 劳宫中冲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 三阳络四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 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 耳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子时23-1时)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丑时1-3时)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督脉

一些穴位的位置和对应的效果

一个有心人总结记录下的一些穴位的位置和对应的效果,觉得很不错,收集起来,希望对大家都有帮助。 肺经: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功效:胃为后天之本,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脾经:功效: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脾主统血隐白:大脚趾内侧,通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 太白:大脚趾往上贴着骨头揉。通过脾来补肺,健脾的功能相当

劳宫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劳宫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二蚓状肌、拇收肌(横头)、骨间肌。掌部皮肤厚而坚韧,无汗毛及皮脂腺,但汗腺丰富。穴位皮肤由正中神经的掌皮支分布。皮纹处的皮肤直接与深筋膜连而不易滑动。皮下筋膜在掌心处非常致密,由纤维隔将皮肤和掌腱膜紧密相连,将皮下筋膜分成许多小隔样结构,其间穿行有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当手掌的浅静脉与淋巴管受压时,除掌正中一小部血液与淋巴流向前臂外,大部分流向手背,并经指蹼间隙与深层的静脉与淋巴管相通。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掌腱膜后,经桡侧两条指浅、深屈肌腱之间的第二蚓状肌,入拇收肌的横头,直抵第二、三掌骨之间的骨间肌。第二蚓状肌由正中神经支配;拇收肌、骨间肌由尺神经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 【主治病症】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小儿惊厥,吞咽困难;2.消化系统疾病:黄疸,食欲不振;3.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齿龈炎;4.其它:手癣,手指麻木,高血压等。 【人体穴位配伍】配后溪穴治三消、黄疸;配涌泉穴治五般痫。【刺灸法】直刺0.3-0.5寸,禁灸。针刺时较痛,年老体弱者及

孕妇慎用。 【别名】五里穴,鬼路穴,掌中穴。 【穴义】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名解】 1)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 2)五里。五里,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无它意。 3)鬼路。鬼,与天相对,指地部。路,道路也。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故名鬼路。 4)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理同劳宫名解。 5)心包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心包经荥穴。 6)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此气性干燥,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整理)3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1、手太阴肺经 -从胸走手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 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是补肾的穴位。(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 列缺:不好找。合骨相对凹点。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头项寻列缺” 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

太渊:很深。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 鱼际:火穴。治疗热性病。咳、喘有效果。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 少商:大拇指外根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2、手阳明大肠经 -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合谷、温溜、曲池、结束于迎香穴

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调节便秘。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肩俞穴:把手伸平了有个窝。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五十肩、肩周炎) 迎香穴: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小结: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疼。头面部疾病;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神经性皮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穴位定位及作用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头痛、目眩、鼻塞、 耳鸣脱肛、中风失语。脱发,脚癣,黄褐斑。 人中穴:鼻唇沟的中点,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头痛、眩晕、癫痫、精神病。 脂溢性脱发,斑秃,神经性皮炎,湿疹。 神庭:前正中线入发际0.5寸。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泪腺炎。 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后凹陷处。头痛、眼病。湿疹,黄 褐斑, 三鱼(攒竹、鱼腰、丝竹空) 眉头,眉中,眉尾。头痛、目赤肿痛、眼睑颤动、齿痛、癫狂。鱼尾纹。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 疟疾。 风府:两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后发迹上1寸。头痛、眩晕、咽喉肿痛、癫狂、中风、项强、瘙痒,风疹。 迎香:鼻翼旁开0.5寸。鼻塞、口噤。 下关: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耳疾、齿痛、口眼歪斜。 头维:额角入发迹0.5寸。头痛、目疾、流泪、眼睑颤动。

睛明:目内眦上0.1寸。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 颅息:耳轮连线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印堂:两眉之间。头痛、眩晕、鼻眼病、高血压、小儿惊风。 酒糟鼻,黄褐斑。 角孙:折耳向前,耳尖直上入发迹处。颊肿、目医、齿痛、项强。 率谷:耳尖直上入发迹1.5寸,角孙直上方。偏头痛、眩晕、小儿惊风。 颧廖:目外眦直下与颧弓交点处。口眼歪斜、眼睑颤动、齿痛、颊肿。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隆起处。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耳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头痛、耳鸣、口歪。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耳鸣、耳聋、齿痛、癫狂。 听会: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耳鸣、耳聋、齿痛、口歪。 医风:耳垂后方。耳疾、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疠。

人体主要穴位及保健作用(附各穴位位置图)解读

人体穴位及保健作用(附穴位图)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秋燥(图) 导读:入秋后,天气干燥,人们易上火,易引起肺热、胃热等症状。专家指出,人体自带三大去火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起到去火除秋燥的作用,以下为大家具体介绍这三个去火穴位及按摩手法。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秋燥(图)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按摩手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秋燥(图)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按摩手法: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 秋燥(图) 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取穴: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按摩手法: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第五节 背部经脉

第五节背部经脉 腰背部经络和穴位的刺激、按摩在养生保健中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医推拿、按摩、保健中第一个首选的部位就是腰背部。如果大家经常到医院去做中医针灸、推拿、按摩就会发现:一般在推拿时,首先就是让你趴下来,做腰背部。那么在针灸过程中,有几个治疗手段(艾灸、拔罐、梅花针),这些手段都是把腰背部(脊柱两边腰背部的膀胱经)作为首选的治愈目标 一、经络分布范围及与机体的联系 人体经脉中主要有二十条经脉,其中有十二经脉是从六脏六腑(心、肝、脾、胃、肾,大肠、小肠、膀胱、胃、胆等等)各发出一条,还有另外八条脉(称为奇经八脉),这八条脉叫任、督、冲、带、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我们大家看武打电视剧,不论是古代的小说还是现代金庸的电视剧,不仅是电视剧里表达出任督二脉对于我们全身的重要性,同时导演要求电影演员也要学会运经络之气,重点是要知道任脉和督脉。任脉和督脉,一个是前面属阴,一个是后面属阳。那么这个阴阳二气交贯就是让气血在我们全身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头打开了它的通道。在推拿、按摩、针灸中间称这个现象叫小周天。小周天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从头经过前后二阴,一阴一阳这样一种旋转。 如果说一个人的功夫很厉害,他从三、五岁就开始练功一直练到三、四十岁以后,在他运气的时候,他的气到了胸部之后,这个气还会顺着胳膊内部走到大拇指,到达肺经。然后从大拇指的地方又交到食指,又到了头部,这是大肠经。大肠经再从头走到脚,这是胃经,再从脚回到这个胸腹部,这是脾经。它到了脾经以后马上又从胳膊下面,又从胸部走到这个小拇指这边,这是心经。心经再回过头来走到头是小肠经,然后再从头经过腰背部到脚后跟,然后再从脚板心回到肾经。这样下来已经是两个循环,八条经脉了。第三个循环是经过心包经到三焦经,然后再经过从头到脚最后再回过头来到肝。肝经结束了之后,再交肺经。这是练了几十年功夫的人产生的这样气血流通。这个流通在我们医学上称为大周天。 大周天就是把人体的十二经脉跟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两条脉(任脉和督脉)沟通到一起,这叫十四经。就是说这个人练到那种发热的感觉,那时气血流通在全身贯通一气。那时他的状态是全身热血沸腾,六脏六腑功能都充分地调动起来。血脉疏通,能排毒、能健身、能养颜,能够让他的身体变得非常强壮。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1、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是一个大补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击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关元穴的位置: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关元穴是人体的大补穴之一。因其强大的补益功效,而被称为“千年野山参”。人参已经很补了,野人参更是大补,而千年野山参是大补中的大补。所以,每天揉自己的关元穴,可以起到美容强身的效果。 1.关元是补元气的穴位,是元气的总闸。气通了,血才能欢快的流动。气血流动,经脉畅通,就不会痛经了,通而不痛就是此理。每天中午11点,脾经的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按揉关元20分钟,可以治疗痛经。如果到药店买艾条熏烤关元20分钟,效果更好。 2.失眠在西医里,叫内分泌失调。在中医里,大部分属心肾不交型的。心在五行中属火,火苗的特性是往上窜的。肾在五行里属水,水的特性是往下流的。正常情况下,肾水能引导心火往下走,心火能温暖肾水往上营养人体。但由于工作的劳累,压力的增加,或生活的不规律。导致心火下不来,肾水上不去。到了晚上,心火还在嗞嗞的燃烧,当然就睡不着了。每天晚上5—7点,肾经里面气血运行最旺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 ?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 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 寸, 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 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背部经络功能详解--背部七线

背部经络功能详解--背部七线 督脉“三关” 督就是“总督”的意思,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调节着一身的阳经气血。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所以也有督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在我们的身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关:“风寒关”具体位置在颈椎的1到3节。 第二关,“气血关”具体位置在胸椎的第5到8节。 第三关:“寒冷关”具体位置在腰椎的3到5节。

三关不通有什么危害? 1、风寒关不通的危害 如果打仗,风寒关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人体如果此处受害,此处不通,十三条经皆不通,自然百病丛生,风寒关一旦受到损伤,如寒气的入侵,就会导致气血凝滞,导致肩背痛、胃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发生;寒气入侵还会导致人体水液的运行障碍,这个时候,像咳嗽、腹泻、水肿还有风湿等疾病就会找上门。 另外,如果寒和湿夹杂在一起,就会导致风湿性疾病和类风湿性疾病的发作,让人难以忍受,如果寒气和湿热夹杂在一起,就会让人虚火上升。 如果是长期的寒冷刺激,还会引起血管的激烈收缩,从而引发各种神经系统的疾病。因此风寒关可以说是督脉上非常重要的关口,我们平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好好保护。 2、气血关不通的危害 气血关主管全身气血。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人体上也有类似于“铁路”的交通设施,那就是经络,它们像四通八达的铁路一样延伸到人体各个部位。而气血就是在经络里面游走的,遍布全身,联系着我们身体的各个脏腑气管和组织,气血在经络当中运行着输送着各种营养和各种信息。 气血就好像是人体器官的饭,一旦气血不足,就说明人体器官吃不饱了,因此就无法正常工作,人也就容易提早衰老。气血关不通的话,很容易出现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力不从心等现象,如果长期这样还会导致脾胃虚弱,食少纳差,心慌气短,脏腑功能失调等症。 3、寒冷关不通的危害 寒冷关一身正气,对应人体腰部,相当一个人中轴线,很多生殖问题都是这一个关出现的。

人体穴位位置及作用

人体穴位位置及作用 1、百会穴(虚可补,实可泻) 可快速缓解头痛,痛晕、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得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得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与胸锁乳突之间取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就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与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6、关元穴?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与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