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1)我国各温度带> 1<0的积温表

(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弓I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

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1. ______ 省、市、区、县)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

氏度?(约为-30C)

2. ____ (省、市、区、县)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C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C)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C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八年级地理教案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1.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

4& #8226;6。

[提问]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

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

2.(省、市、区、县)北部和(省、市、区、县)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省、市、区、县)北部约为16 C, (省、市、区、县)南部约为28C,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C 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C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2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

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I、2。

[板书]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 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教案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重点 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自学过程 (一)自学49—50页“气温与我们”部分内容 1、自学50页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 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 次,一般是在时、时、时、时观测。 2、读49页3.10图,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点时是℃,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你能描述什么是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吗?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4、阅读50页活动题资料,说出每一个字条的内容中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字条1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2说明气温与的关系; 字条3说明气温与的关系;字条4说明气温与的关系; 字条5说明气温与的关系; 请你任意说出一条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的实例 (二)自学“气温的变化”部分内容

1、读51页上面文字,气温的日变化是以 ;气温的年变化是以 。 2、读图 3.12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 ℃,最低气温约 ℃,日较差约 ℃。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最高气温出现在 。 3、读图 3.12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 ℃,最低气温约 ℃,年较差约 ℃。 4、读图 3.12右边的文字,完成右表: 5、处理教材51页活动1 读图3.14完成下列要求: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 (3)气温年较差为 ℃;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 夏 ,季节变化 ,年较差 (大或小)。 6、处理教材51页活动2,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1)根据上面的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征是 。 五、学效检测 1、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它是位于 半球(南、北)的 上(海洋或陆地)。 3 13.9 8 11 12 -6.7 -16.8 10 20 30 -10 -20 -30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2.认识气温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聚焦部分,先直述“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太阳热量与气温的关系,然后聚焦问题: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 探索部分,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与水温计一样,它由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需要注意的是:《水》单元有过温度计的使用,但并没有强调掌握使用方法。而在这一单元,则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气温计。 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气温计读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零下的读数。利用气温计模型,这解决了实测过程中液柱升降变化难控制的问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数。 第三个活动是观察其他温度计。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这部分内容只是简单的了解,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 研讨部分有2个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读数中的困难,重点在于学生碰到的读数困难和不规范做法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归纳出气温计正确的读数方法和记录方法。针对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描述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交流测量数据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拓展部分主要讨论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观察它们量程的不同,知道不同温度计的结构与它们功能相匹配。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他们没有进行过科学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使用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 的温度。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⑸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⑹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初中地理第 1 页共1 页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⑴初步学会阅读世界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⑵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⑶学会根据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 二、教学重点:学会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及阅读气温分布图。 三、教学难点: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及气温分布规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为什么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报天气预报?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结合资料分析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过渡:结合“早穿皮袄午穿纱”说说人们的衣着为什么变化很明显? 因为一天气温在变化——气温的日变化【板书】 结合第二段资料北方人冬夏的饮食的变化,说说不同的季节饮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板书]气温的年变化,下面就学习气温的变化【板书】 3、[点击多媒体课件]阅读某地一天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观察图形,学生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⑴图上横坐标轴表示什么?纵坐标轴表示什么? ⑵如何找出这天的最高气温,最高气温大约是多少?在什么时刻气温最高? ⑶如何找出这天的最低气温?最低气温大约是多少?在什么时刻气温最低? ⑷这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差是多少?指出这是气温的日较差【板书】。 4、[点击多媒体课件]阅读北半球陆地的气温年变化图,观察上图请同学们运用类似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⑴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在哪个月? ⑵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在哪个月? ⑶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差是多少? 5、学生运用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方法,讨论完成活动题P51.1。 6、[点击多媒体课件]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在准备好的几何方格纸上) 7、[点击多媒体课件]阅读等温线图回答问题:【板书】气温的分布 讨论:各点温度是否相等?等温线闭合处怎样判断高温中心、低温中心?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有什么关系?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 8、[点击多媒体课件]阅读世界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⑵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和海洋气温一样高吗? ⑶在回归线附近找20°等温线在陆地、海洋弯曲的趋势。 9、小结。【板书】气温的水平分布 过渡:我们夏季纳凉,在地面凉爽还是山上?【板书】气温的垂直分布 10、[点击多媒体课件]2005年我国登上队员以大无畏的精神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重新丈量了山的高度,创造了登山史上的奇迹。在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峰上你看到什么景色,为什么? 11、[点击多媒体课件]读气温垂直变化图,计算山顶的气温,并说说你如何计算的。 12、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青岛六十五中学郭成强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具体知识点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 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气温的观测 1.由不同人对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 测工具一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找学生 阅读课件中百叶箱的说明。 3.教师演示几种错误的温度计使用方法,然 后由学生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4?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 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 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 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 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 如何来表示所观测到的气温资料呢? 我们先学看一幅来自气象部门的坐标图。 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表格,并导出气温日较差 概念。 “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6. 一年当中气温的变化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1) 引导学生绘制,并总结评价 (2) 引导学生读四幅不同温度带的气温曲线 图,并总结读图方法。 1.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的读取方法。 2. 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参与课 堂试读温度计的活动。 3. 演示并总结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4. 一天观测几次?什么时间? 思考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 算方法。 5. 观察思考一下问题: (1) 表示多长时间的气温变化 ? (2) 最高温、最低温多少?出现在何时? (3) 计算:最咼温和最低温的差 思考回答 6. 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1) 根据课件显示分组讨论 (2) 分析总结读图方法 承转: 气温日变化曲线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只能反映某地随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 而我们往往需 要了解某个区域,甚至全球的气温变化规律,那又该如何表示一定区域内气温的水平分布 呢? 、气温的分布

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气温:气温是一种地理名词,一般指大气的温度。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中国用摄氏温标,以℃表示摄氏度。气温是用来衡量地球表面大气温度分布状况和变化态势的重要指标。它可根据需要分为日均温,月均温和年均温。它还是指导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气温季节变化:气温季节变化-气温季节变化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因此,一年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所在的一天(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日),也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一天所在的月份(北半球的六月和十二月),而是比这一天要落后1~2个月。即最低值出现在一月或二月,最高值出现在七月或八月。海洋上落后较多,陆地上落后较少。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的气温,以七月为最高,一月为最低;海洋的气温,以八月为最高,二月为最低。气温分布图:气温图是表示空气温度(0℃或°F)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变异情况的地图。包括气温平均值、极端值、较差、界限气温等内容。常以等值线法表示各时段气温的空间分布,以定位(气象测站)图表法表示气温一年中的变化过程。等温线间距视制图范围内温度跨度与地图比例尺而定,同一幅图内间距基本相同。等温线色层的色调及色饱和度,直观地反映气温的冷暖和数量特征及相应温度条件下的地理情况。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受纬度影响显著,南北温差大,纬度越高,温度越低;2.受地势影响显著;平原温差与高原温差大;3.受气候带和大气压影响;同一纬度不同气候带温差大;4.受海陆位置影响;内地与沿海不同的季节,温差大。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因此2.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是7月,最低气温是1月,海洋最高气温是8月,最低是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刚好相反。因此会有气温年较差。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撰写:审核:授课日期:___ 月 ___日教学课时:第周第课时 教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目 标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 过程与方法目 标 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 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 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调整意见(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 包括哪些内容呢?其中哪个因素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衣着变化?气温是反映一 个地方天气状况的重要要素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气温与我们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气 温是如何测量的? 出示百叶箱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 2.温度计放置的高度,距离地面________米. 3.气温的单位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一天之中,通常观测________次,一般是在北京时间___时、____时、____时、____时. 提问:一天观测气温四次,如何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结论: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提问: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一地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结论: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 二、气温的变化 讨论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中,在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7月和1月;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8月和2月.一年内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展示:A、B、C、D三地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四年级科学《温度和气温》教学设计

3、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1、每个小组发一根温度计。 2、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3、寻找温度计上水结冰的温度(冰点)和水沸腾的温度(沸点)。 4、估计在寒冬和烈日时节分别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大致范围。(随机课件) 5、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室内和教室外温度一样吗?哪一个温度会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测量室内外温度,完成作业本4面活动记录2题。 测量室内温度。让学生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在“室内外温度记录表”上相应的地方。汇报测量的结果,对各组(同学)之间的温度差别进行分析,认识误差,并指导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测量室外温度。带学生到室外,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记录测得的气温和地点。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

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练习题 最新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复习精要 1、日平均气温=(8时气温+14时气温+20时气温+2时气温)÷4 1、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P51 3、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例:开远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测得该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16℃、 14℃、4℃。则这天的最高气温是。日平均气温是。 4、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相反) 5、能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并能根据气温曲线图正确描述当地的气温年变化。 6、气温分布的规律: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②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③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例:某座山山脚海拔500米、气温15℃,而山顶海拔2500米,山顶气温是℃。 典型例题 1.下面是某一气象观测站根据测得的某日气温数据绘制的气温 曲线,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当地当日最高气温是,出现时间是; 当地当日最低气温是,出现时间是; 当地当日气温日较差是。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读图的准确性,一般的顺序是先依据纵坐标读出气温值,再依据横坐标读出时间值;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选题角度】 本题考察学生气温曲线图的阅读,能根据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并计算气温日较差。 【答案】31℃、14点、24℃、4点、7℃ 2.读甲乙、丙、图三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甲地最热月是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最冷月是_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 (2)乙地最热月是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最冷月是______月,平均气温是______; (3)丙地表示的气候带是______带。 (4)甲、乙两地中,______地在北半球,______地在南半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案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案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优秀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知识和能力] 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中考资源网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5.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6.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8.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从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其分布规律,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中考资源网曲线图,培养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 【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指导讨论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描述这种天气状况的是什么要素?那么,什么是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现在开始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考资源网 一、气温和生活 [讲授新课]

1.投影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怎样观测气温? 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当时的气温值,读、写出来。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 3.投影展示课本P49图“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中考资源网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投影展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和自己归纳的方法加以对照校正,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 5.让学生阅读课本P50活动,思考讨论各项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哪些方面的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五个实例分别说明的是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 2.出示北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1.读图后回答: 同一地点一天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2.学生读图后回答:

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 3.哪位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的变化情况? 4.教师总结:气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况. 板书:[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时间、空间 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 3.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况. 一、 气温的观测 1.由不同人对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测工具—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找学生阅读课件中百叶箱的说明. 3.教师演示几种错误的温度计使用方 法,然后由学生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4.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如何来表示所观测到的气温资料呢? 我们先学看一幅来自气象部门的坐标图. 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表格,并导出气温日较差概念. “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1.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的读取方 法. 2. 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参与课堂试读温度计的活动. 3. 演示并总结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4. 一天观测几次?什么时间? 思考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 观察思考一下问题: ) 表示多长时间的气温变化? ) 最高温、最低温多少?出现在何 时? ) 计算: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 思考回答 6. 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 根据课件显示分组讨论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天气》单元的第2课《认识气温计》,在第1课了解天气的几个常见要素的基础上,具体地对天气要素——气温进行研究。本课重点解决气温计的正确读数与使用。聚焦部分以“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呢?”引发学生对气温测量工具的关注。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由液泡、液柱、刻度、测量单位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学会读数,为实际使用气温计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是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温度计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测量不同的对象时可以选用不同的温度计。研讨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各小组练习读数时遇到的困难。读数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问题的研讨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进行,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非常有意义。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记录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更能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大都接触过气温计,但对气温计的构造不太清楚。读取气温计上的数据,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的,利用气温计模型,可以解决实测过程中因液柱升降变化造成的读数难的问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取。每位学生多次反复练习,才能学会正确读数,为实际使用气温计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3.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综合分析法。 教具准备: 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录像)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人们冒着严寒,正在观赏冰灯,整座冰灯园就像神话中的水晶宫;而在南国的广州春节迎春花市上,人们手捧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徜徉在花的海洋,春意浓浓,喜气盈盈……同是春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能知道答案。 [板书] §3.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讲授新课] [提问] 我们每天都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听到和读到气温这个词。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和气温有关呢? [提示] 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以讨论方式进行。大家可从我们的衣、食、住、行来思考,也可以你的一天为例想一想。 [学生回答] 略 [师小结] 前段时间气温较高,我们只穿T恤就行了;现在,我们需要穿上长衫,披上外套才行。这说明现阶段温度下降了。 [板书] 一、气温和生活

[提问] 请大家阅读书上50页阅读材料,说说它们分别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四者中哪一项相关? [讨论] 请大家分组讨论五分钟,然后每组把你们的答案写出来。 [答案] 第一个材料与衣有关; 第二个材料与食有关; 第三个与住有关; 第四个与行有关。 [提问] 相信大家都已清楚气温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下面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温是变化的还是无论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提示] 一天、一个月、一年,国内与国外,我国北方与南方,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状况如何? [讨论] 略 [答案] 气温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每天午后气温往往最高,日出前后最低;一年中春季(或冬季)与夏季的温度相差很大,我们南京会相差20度左右;我国南方常年温和,北方常年寒冷,气温较低,南北温度差异较大! [承转] 同学们思维活跃,相当棒!既然气温是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都存在着差异,也就是气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板书] 二、气温的变化 [讲述] 有这样两句习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大家想一想,从这两句习语中,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讨论] 略 [答案] 可以得出气温在每日的不同时刻都有变化,每年的不同季节都有变化。 投影展示课本51页图3.12“气温日变化” [讲解] 我先给大家讲一下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轴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 [提问] 请大家观察一下曲线的弯曲情况,告诉我一日之内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间?最低值又会出现在什么时间? [答案] 午后2时左右是一日气温的最高值,日出前后是最低值。 注意:从图中看到的是凌晨4时,但并不是说就是每个地方这个时候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各地地方时不同,迎来日出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会是凌晨4时,有的却是凌晨6时。因此,较为科学的说法就是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夏天中午午睡后往教室赶的时候比正午还热啊?高温季节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风扇,不然就汗流不停,但日出前后不吹风扇也不会流汗,可能你还会拉被单盖到身上。这就是气温的日变化。 [板书] 最高气温───午后2时左右 1.日变化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提问] 请大家还是看投影图。其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最低值又是多少?它们之间的

《测量气温》教案

《测量气温》教案 【教材简析】 学生用气温计测量获得的数据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本课聚焦部分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这节课的主题是测量气温;第二个问题明确了测量获得气温数据后还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第三个问题明确了要学会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第二个活动是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柱状图,对测量的温度进行分析,从而统计发现一天气温的变化规律,认识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指在一天中哪一时刻的气温。第三个活动是在天气日历上坚持记录每天的气温,教师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里,为学习第7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做好气温数据的积累。研讨部分的三个问题指向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意识到真实数据的记录对发现科学规律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的研讨则是引导学生归纳提炼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第三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明白柱状图等统计图表的绘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天气变化规律。 【学生分析】 测量气温是在学生认识了气温计,练习了气温计的读数后进行的。让学生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必须延伸到课外,甚至要延伸到第二天才能完成,有一些时间点可能正好是上课时间。三年级学生不可能自发地按要求完成上述任务,教师要做好课后活动的组织工作,可以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表选定时间,不一定要严格选在整点时间和间隔2小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温度和气温教学设计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摄氏度或,摄氏度。 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 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