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导学案答案及解析

修辞方法导学案答案及解析
修辞方法导学案答案及解析

短语类型导学案练习及答案

《短语类型》导学案(一)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类型及其判断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短语结构类型。 一、概念 短语,也叫词组,是由词语与词语组合而成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短语主语谓语宾语补语〈〉 二、短语类型 短语按照结构来考察,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 ㈠、并列短语 1、结构特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与词之 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2、类型 ?名+名红花绿叶大海蓝天(名词短语) ?动+动说说笑笑唱歌跳舞(动词短语) ?形+形坚强勇敢美丽漂亮(形容词短语) ?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3、语法特征: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例如:古老神奇我你他 注意: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盐酱醋 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例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 ㈡、偏正短语 1、结构特点: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语,名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状语 形容词+名词, 如:美丽的花朵伟大的人民浩瀚的大海 数量词+名词,如:一杯水一位顾客三斤水果 名词+名词,如:学校的图书馆祖国大地烟台的苹果 代词+名词,如:大家的心情我的老师自己的心情 形容词+动词,如:慢慢地走激动地演讲迅速地回答 副词+动词,如:完全相信十分思念突然发现 副词+形容词,如:非常美丽更加坚决相当迅速

修辞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修辞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文题: 人类文明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使用又离不开修辞,修辞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句话,一篇文章等。没有修辞与有修辞的语言表达效果就是大相径庭的,不同的修辞手法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产生的效果也就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 语言、修辞、生活 正文: 瞧到这个题目,许多人会存在这样的疑惑:什么就是修辞?语言不仅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更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主体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与对象的不同,尽可能运用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就就是修辞。在现代汉语中,修辞分别指“修辞行为”、“修辞规律”、“修辞理论”。(参考资料来自教材)通过教材,我们已经了解修辞学的定义,但只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通过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什么就是修辞,应该会更加生动易懂。 小学的时候讲文章或诗句时,老师都会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所以从小学开始便对修辞手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也仅仅只就是局限于“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对偶、夸张……”等这一类的手法,未曾深入了解过。但这些修辞手法,在生活中运用得就是最普遍的。 在大学对修辞学的进一步学习中,我了解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叫修辞格。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式,就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

比喻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口语中也就是经常被使用的。比如,朋友之间互相打趣,“别吃了,再吃就变成猪了”“您瞧您胖得跟猪似的”“哎呦您瞅瞅您这头发,哪烫的啊,跟方便面一样。”这就是比较口语化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更就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都就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拟人也就是运用得很多的。“成熟的麦穗压弯了腰”“小鸟在窗外愉快地唱起了歌”,这些都就是随便一想便能想起的拟人句子。拟人能够使句子富有表现力,形象生动。 要讲的第三种修辞手法就是借代。通俗点说,借代就就是“借用”一物来“代替”所要言说之物。比如,“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中,巾帼指的就是女性,须眉指的就是男性,这就是根据男女性别的特征运用借代手法来表现的。还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朱门”表示富贵人家,“冻死骨”表示贫苦人民。“白衣天使救助了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可以判断出,白衣天使指的就是医生或就是护士。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 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与幽默感。借代的作用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还有另外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经常运用的——夸张。夸张在我们日常生活对话交流中被频繁地使用。“我好饿,饿得能吞下一头恐龙”“只要老师一发火,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下去的声音都听得见”。在古诗词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黄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33届语文导学诱思案编者:吕红云校审:樊学英编写时间:2月27日序号:50 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 二、明确设问方式: 1、这首诗某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刻画某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 3、某一句或某一联妙在何处 》 三、请分析下列诗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案第三题,初步感知修辞的妙用。 二、依据示例,总结归纳修辞手法题型的基本答题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安徽卷) 岁暮① 】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从修辞角度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 答:步骤一:借代,用典。 步骤二: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步骤三:借代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总结归纳:诗歌鉴赏修辞手法题型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三、真题演练: | 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3分) :

配方法教学设计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配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 +m )2=n (n ≥0)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2.理解配方法的思路,能熟练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读诗词解题: (通过列方程,算出周瑜去世时的年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 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 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符。 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 解:设个位数字为x ,十位数字为x-3 x 2=10(x-3)+x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9; (2)x 2=0.25; (32x 2=18; (4)(2x -1)2=9. 解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将方程化成左边是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 是非负数的形式,再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解.注意开方后,等式的右边取“正、负”两种情 况. 解:(1)移项,得x 2=9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 =±3,即x 1=3,x 2=-3; (2)移项,得x 2=0.25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 =±0.5,即x 1=0.5,x 2=-0.5; (3)两边同时除以2,得x 2=9,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得x =±3,即x 1=3,x 2=-3; (4)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2x -1=±3,即2x -1=3或2x -1=-3,即x 1=2,x 2=-1 方法总结:直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基本的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平方根的 定义,它的可解类型有如下几种:①x 2=a (a ≥0);②(x +a )2=b (b ≥0);③(ax +b )2=c (c ≥0); ④(ax +b )2=(cx +d )2(|a |≠|c |). 探究点二: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一】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x 2-4x +1=0如何解这个方程?想想可能转化成 的形式? 2、复习完全平方 (1)x 2+8x + =(x +4)2 ()2a ????=

导学案测试题答案版

高二语文导学案测试题 注:时间为90分钟,分值为100分。选择题填写到第二页的答题卡处,上交试卷第2页及作文纸 一、基础训练(每题3分,共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 A.且为所虏(lǔ)逢孙(fénɡ)夜缒而出(zhuì)若不阙秦(quē) B.瞋目(zhēn)忤视(wǔ)皆为戮没(lù)切齿拊心(fǔ) C.鲰生(zōu)彘肩(zhì)目眦尽裂(cì)按剑而跽(jì) D.箴言(zhēn)童叟(sǒu)慵懒(yōnɡ)并行不悖(bèi)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B) A.百舸(ɡě)寂寥(liào)彷徨(pánɡ)惆怅(chànɡ) B.方遒(qiú) 颓圮(pǐ)芳菲(fēi)青荇(xìnɡ) C.浪遏(è) 浮藻(zǎo)长篙(ɡāo)漫溯(shuò) D.虔诚(qián) 忸怩(ní) 深邃(suì) 团箕(qí) A.寥—liáo;C.溯—sù;D.箕—j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C.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D.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B.宾语中心语残缺,句末加上“的阶段”;C.“这样”指代不明;D.句式杂糅,改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或“……事故是由……引起的”。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 A.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 B.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被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C.刚刚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从1977年至2006年的30年问,中国的省市县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拔尖的人才。 D."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B【解析】B。A项,搭配不当,应在“即一辈子爱读书”后加上“的人”.C项,成分残缺,应在“刚刚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后加上“显示”之类的谓语。D项,否定失当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 (1) 全球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全球能源大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必要的。 (2)王芳的基础较差,情绪一直低落,听了身残志坚的李刚的报告后,受到很大的鼓舞,她决心____学习,积极上进。 (3)听王教授那富有哲理的讲话时,同学们往往先是一愣,接着猛然____,不约而同地欢笑起来。 A.消费发奋醒悟 B.消费发愤醒悟 C.耗费发奋省悟 D.耗费发愤省悟 A(消费: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使用物质资料;消耗:多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发奋”与“发愤”的区别在于:“发奋”有振作起来的意思,而“发愤”指因不满而决心努力改变现状的意思。“醒悟”与“省悟”的区别在于:“醒悟”多指对事物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而“省悟”多指对自己的思想或行为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 6.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A)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艾青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摩D.品味贯注揣测 品味,动词。品位,名词。灌注:注入。贯注:精神集中。揣测:揣想,推测。揣摩:琢磨。 【答案】 A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A.各国游客在北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热情,大家相敬如宾,京城处处洋溢着和谐、友好的气氛。 B.每当夜幕降临,步行街上灯红酒绿,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C.2009年春晚舞台造型引进奥运团队,舞蹈《蝶恋花》应用了现代高科技造型手段——LED大屏幕,加上舞蹈演员背上漂亮的彩绘以及美妙的舞姿,实在是赏心悦目。 D.安徽省教育厅出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新举措的消息一经发布,大家相互转告,口耳相传。 A.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使用对象错误。C.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主语是人。此处主语是“舞蹈《蝶恋花》”,要说“令人赏心悦目”。D.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往下传授(知识,经验、技艺等)。用于此属望文生义。 【答案】 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A. 夏日的南湖,风光旖旎、游人如织,泛舟湖上,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B. 重庆缙云山绍龙观道士李一利用已有的社会地位,办“养生班”使多人受害。北碚区民宗局、税务局、法院等已开始对他清查或审理,真可谓墙倒众人推 C. 全区人民行动起来,一首高亢雄壮的“热爱丰南、建设丰南、美化丰南”的建设之歌响彻丰南大地,一座生态水城将在嘹亮的建设号角声中呼之欲出。 D. 候机大厅里的乘客已经形单影只,只有清洁工在角落里做保洁,大多数服务部门和会讲汉语的职员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学习资料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 子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 三(3)班李怡赫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子: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夸张:夸张就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子:(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排比就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子: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

2016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导学案(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1、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夸张)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夸张) 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江》)(反问)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叠词)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拟人) 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 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对比)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比)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 1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 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1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拟人) 14、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对比) 1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设问、借代) 16、“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 1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双关) 18、“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拟人) 2、慧眼识“珠”——修辞(指出下列各首诗歌中用了哪些修辞) 江上看山(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二、真题展示,把脉高考 1、(2014辽宁卷)“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1]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目标:掌握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 点: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 点:配方的过程。 知识链接 a 2±2ab+b 2=(a ±b)2 填空:(1)x 2+6x +( )=(x + )2;(2)x 2-8x +( )=(x - )2; (3)x 2+2 3x +( )=(x + )2;(4) x 2+x+( )=(x+ )2 从这些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6x -7=0; (2)x 2+3x +1=0. 总结规律: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例2、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011242=--x x (2)03232=-+x x 总结规律: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达标检测 1.用适当的数填空: ①、x 2+6x+ =(x+ )2; ②、x 2-5x+ =(x - )2; ③、x 2+ x+ =(x+ )2; ④、x 2-9x+ =(x - )2 ⑤、4x 2-6x +( )=4(x - )2=(2x - )2.

2.将二次三项式2x 2-3x-5进行配方,其结果为_________. 3.已知4x 2-ax+1可变为(2x-b )2的形式,则ab=_______. 4.若x 2+6x+m 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是( ) A .3 B .-3 C .±3 D .以上都不对 5.用配方法将二次三项式a 2-4a+5变形,结果是( ) A .(a-2)2+1 B .(a+2)2-1 C .(a+2)2+1 D .(a-2)2-1 6.不论x 、y 为什么实数,代数式x 2+y 2+2x-4y+7的值( ) A .总不小于2 B .总不小于7 C .可为任何实数 D .可能为负数 7. 用配方法解方程: (1)x 2+8x -2=0 (2)x 2-5x -6=0. (3)2x 2-x=6 (4)x 2+px +q =0(p 2-4q ≥0). (5)3x 2-5x=2. (6)x 2+8x=9 (7)x 2+12x-15=0 (8) 41 x 2-x-4=0 8. 用配方法求解下列问题 (1)求2x 2-7x+2的最小值 ; (2)求-3x 2+5x+1的最大值。 (3) 已知代数式x 2-5x+7,先用配方法说明,不论x 取何值,这个代数式的值总是正数;再求出当x 取何值时,这个代数式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3.1 导学案 - 附答案版

课题:第三单元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学习目标】 ①说明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②说明世界、中国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③举例说明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预习案(自主预习、梳理知识) 【知识梳理】认真阅读课本P32~P37页,在课本上勾画、标注知识要点,将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设计框架图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淡水资源短缺(P32~P35页) 1、世界淡水 供应与需求 2、中国淡水 供应与需求 二、耕地日渐减少(P35~P36页) 1、世界耕地供求趋势:随着世界人口增长,人类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2、中国耕地资 源面临的压力 三、一些矿产濒临耗竭(P36~P37页)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世界消费矿产资源数量快速增长,有些矿种发生 甚至短缺。 2、中国矿产资源现状 【预习自测】 排水卫生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缺乏排水卫生设施,每年在全世界造成140 万儿童死亡。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到2025年将有18亿人生活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信息反映出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是:( ) A.水资源总量不足 B.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C.水资源污染严重 D.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2、我国南方地区水价低于北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需水量太大 B.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水资源短缺 C.北方地区水污染比南方地区更严重 D.北方地区人口数量大于南方地区 3、有关耕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目前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利用潜力巨大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的来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 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淡水资源短缺的危害: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危害生态环境, 损害人体健康,还会引发国际冲突。 自然原因: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②淡水资源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①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②不合理开发利用, 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备受关注。 ①耕地面积比重小,人均占有量少; ②耕地资源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④耕地质量差(高、中、低产田各占1/3);土地退化、污染严重。 ①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人均占有量少; ②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③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矿产资源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 区,矿产资源富集区主要在中西部地区。

我眼中的修辞学

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 摘要 本文章主要从我对修辞的认识,讲述了修辞学、语言、受众、修辞人格、修辞三段论、修辞权威、调动受众情感、价值观等,修辞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我在生活中发现到的运用相关修辞的例子,阐述了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以及我所发现的修辞与心理,还有修辞与人的行为动作的一些联系。一、修辞学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就是研究将语言用以说服人。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对言语的修饰,吸引人们注意,达到我们说话的目的。[1] 在日常表现中,我们所说的,“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等礼貌性的用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我们通过礼貌、文明的方式,去向别人问候,此刻你就是在对别人的修辞,“通过说别人想听的话,而满足受众,使受众接受我们想达到的目的”。 你所说的话,要么起+1的作用,要么起-1的作用,不会是0的作用。即语言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不会是中性的。相信这个观念,我们以前并没有好好思考过。我想,现在你就可以好好对这个观念思考一下。 我们在这里所阐述的修辞,就是如何运用好的语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你的语言让人接受。 二、受众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讲究“受众中心论”。即要从受众出发去讲授你所要讲的东西。受众有三种:真受众,虚受众,所说。 真受众:就是你讲话的真正对象、真正听你所说的话的人。 虚受众:就是你在讲话时候,和真受众一样在场在听你讲话,但是他们对你讲的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注意点并不是你,对你说话说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并不是你讲话的对象。 所说:就是不在你讲话的考虑人群范围中,但是在你说话时,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你讲话的时候也在场,但是他们并没听你所讲,他们在场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是你可以完全不在乎的听众。 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外面很多超市、大卖场经常在做一些活动的促销,特别是日常用品的促销。之前我曾在南平大剧院外面看到捷龙超市在促销某个牌子的酱油,工作人员在展示摊前卖力地讲着,“这个酱油味道很鲜美、可口”,“XX酱油是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加工制作,这些工序十分精良、安全”...展示摊前很多人在围观,其中包括着在剧院前散步的老太太、老大爷们,还有在超市购物完或正要购物的人,还有马路路过围观的普通民众,包括我们这些放假来这边走走的学生。这些人当中真受众,就是那些拥有购买力、家里需要酱油的,以及真正关注着活动介绍的酱油的人。而像那些想买酱油,而没有购买力的人,以及陪着老婆来,看有购买力,但并不想买这酱油的先生们,则是虚受众。像我们路过凑个热闹的学生以及没拥有购买力的人来说,就只是所说,对于那位工作人员那时所要达到的修辞目的来说,我们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类人。 就刚才所讲到的销售的例子,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要运用到修辞的一类人。他们的修辞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推销出产品,说服人们购买。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修辞的意图过于明显,受众就不太会接受。从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学分析,大部分研究者发现,

修辞学案

语文修辞学案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比拟、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语、通感、双关、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呼告…………… 一、修辞学案·比喻 (说明:请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比喻 (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叫比喻词。 (2)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比喻的种类:明喻、暗喻、借喻等。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为“像、似、仿佛、犹如”。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为“是”“成了”“变成”等。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没有比喻词。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 障壁 ..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4)注意:带比喻词的非比喻句的辨别 有以下几种情况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1)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例如:小玲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不是比喻句。例如:我好像 ..又看见了三十多年前腊梅那双红肿的手。 (3)表示猜度的句子不是比喻句。例如:母亲觉得这个人好像 ..有些面熟…… (4)列举例子不是比喻句。例如: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亮把积攒的零用钱都寄给了灾区人民…… 所以判断比喻句时,不能简单地看是否有“像、仿佛”等比喻词,而应从是否构成比喻并起修辞作用上分析。 (5)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如: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春风是旋律,春雨是歌词,春花、春草是春的跳动的音符。 ②化深奥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化抽象为具体,如:“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归园田居导学案练习及答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合作探究,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背诵诗歌并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学习重、难点】 1、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并熟读成诵。 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三、【知识补充】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检测】 1、常识填空①陶渊明:(365 —427 ),又名―一字—亮___自号_五柳先生_,谥号__靖节先生___ _。___晋宋__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_田园_ 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略 ( 1 )羁.鸟()(2)守拙.()(3)荫.()(4)暧暧..()(5) 墟.里()(6)樊.笼()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少无适.俗韵.迎合 误落尘网..中此处指仕途 羁鸟..恋旧林笼中鸟 守拙.归园田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榆柳荫.后檐遮挡 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 依依..墟里烟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虚室..有余闲空室久在樊笼..里比喻官场生活 复得返自然..指田园生活 二、【引导鉴赏】 (一)、诵读诗歌,把握题眼。 1、“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 ,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归 (二)、品读诗歌,体会感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1、诗人从何而归?官场生活(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 (1)性本爱丘山(本性)(2)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 归向田园4、归去如何?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5、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憎恨之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修辞学知识整理(修辞例子 +修辞效果)

【一】描绘类辞格 一、比喻 比喻的变式: (一)倒喻 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2、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周总理)的笑容,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这种变式喻由喻体推想到本体,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 句1以前面的“神姿仙态”(喻体)比喻后面的“桂林的山”(本体),极其形象地突显了“甲天下”的桂林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令人心驰神往。 句2以前面的“百合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笑容”(本体),以前面的“名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身影”(本体),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周总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 (二)反喻 1、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 2、鲁迅是参天耸立的大树,不是左右摇摆的小草。 句1采用否定语气构成反喻。 句2先用暗喻,后用反喻,通过正反对比,更突出了“大树”这个喻体,加强了比喻的效果。(三)回喻(迂喻) 1、乘坐飞机,倚窗鸟瞰,但见地球母亲衣服上美丽的飘带,不,那不是飘带,那是地球广袤的胸怀中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仰望苍天,只见宇宙女神那神秘的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2、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站在高山向西瞧,朵朵白云山上来,不是云,原是钻井公房。 3在正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大块白云,人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句1先肯定是“飘带”“眼睛”,接着笔锋一转,用“不,那不是飘带(眼睛)”加以否定,最后再肯定是“河流”“星星”。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否定,又突地一扬再肯定,回环跌宕,使表意深刻透彻,描写绘形绘色,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句2表面上否定“新开公路”如“带”,“钻井公房”如“云”,实际上是更巧妙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互喻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相似性是街灯和明星的亮。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喻体,相似性是明星和街灯变亮的过程。通过“街灯”和“明星”互喻,使二者浑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五)博喻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句1、句2用“眼睛”“星星”比喻本体“野花”,用“明珠”“星星”“美人”比喻本体“白花”,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说明了本体的各种特征。 (六)较喻 就是用比较的形式构成的比喻。它将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体、喻体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别,常以“于、比、不如、赛过、比不上”等充当喻词。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含答案)

20 修辞无处不在 1 巩中周静 《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 高一语文出题人:巩义中学周静审定人:郭晓安 2009-6-20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达到知识系统。 3、为作文增添文采创造条件。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整语音的手段,锤炼词语的妙处,学会更恰当地选用句子。 【教学难点】 把修辞知识迁移到实际运用中。 【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迁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古典诗词,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二、“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炼字”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文采。 三、“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如果你的选择适合语境,就会造成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样的句子在以前的教学中都学过,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记忆,系统复习一下。 1、大部分辞格是横跨几个层面的,像“排比”句,从语音上来说,有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从句子组合的角度讲,这又是运用了整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2、任何一种修辞手段,必须受到上下文的约束,如果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美,用词再巧妙,也只能成为败笔。 【学习过程】 一、回忆温习 学生所学过得修辞手段都有哪些?(A级) 二、梳理探究(A级) 1、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教材如何给修辞下定义的? 2、修辞分哪几类? 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

《三峡》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5 三峡 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郦.()道元重岩叠嶂.()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飞漱.()其间属.()引凄异泪沾裳.() 绝巘.( ) 2、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略无: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_________ 襄陵: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亭午: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 (4)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 (5)飞漱其间漱: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 3.填空。 《三峡》选自《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________》作注写成了《________》。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修辞学知识修辞例子修辞效果图文稿

修辞学知识修辞例子修 辞效果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描绘类辞格 一、比喻 比喻的变式: (一)倒喻 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2、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周总理)的笑容,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 这种变式喻由喻体推想到本体,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 句1以前面的“神姿仙态”(喻体)比喻后面的“桂林的山”(本体),极其形象地突显了“甲天下”的桂林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令人心驰神往。 句2以前面的“百合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笑容”(本体),以前面的“名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身影”(本体),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周总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 (二)反喻 1、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 2、鲁迅是参天耸立的大树,不是左右摇摆的小草。 句1采用否定语气构成反喻。 句2先用暗喻,后用反喻,通过正反对比,更突出了“大树”这个喻体,加强了比喻的效果。 (三)回喻(迂喻)

1、乘坐飞机,倚窗鸟瞰,但见地球母亲衣服上美丽的飘带,不,那不是飘带,那是地球广袤的胸怀中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仰望苍天,只见宇宙女神那神秘的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2、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站在高山向西瞧,朵朵白云山上来,不是云,原是钻井公房。 3在正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大块白云,人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句1先肯定是“飘带”“眼睛”,接着笔锋一转,用“不,那不是飘带(眼睛)”加以否定,最后再肯定是“河流”“星星”。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否定,又突地一扬再肯定,回环跌宕,使表意深刻透彻,描写绘形绘色,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句2表面上否定“新开公路”如“带”,“钻井公房”如“云”,实际上是更巧妙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互喻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相似性是街灯和明星的亮。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喻体,相似性是明星和街灯变亮的过程。通过“街灯”和“明星”互喻,使二者浑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五)博喻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 a。这个女人正在收拾桌子。不久,在她的身体下形成了一个大的区域。她就像坐在一片白雪上,也像坐在一片白云上 b。叶子上点缀着白色的花朵,有些优雅地开放,有些含苞待放。像珍珠,像蓝天上的星星,像刚洗完澡的美人。 5,隐喻的作用 (1)变成生动的朴素;(2)变深奥为简单;(3)化抽象为具体;(4)化繁为简 和准 1与概念 之间的比较是一种修辞格,其中事物A被建模为事物B包括把事物写成人(拟人),把人写成事物(拟像),把事物写成其他事物(拟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人性化”的东西,而后两种形式是“物化”人或“物化”东西a和b。 2,类别(1)拟人化比如,一个 199的女人坐在小院子里,手指被纤细如丝的芦苇缠绕着,芦苇又细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模拟例如: a。他骄傲自满。他取得了一点成就,他的尾巴将变得像天堂一样高。飞机带着首都人民的关心和友谊飞往平陆县。3、类比的作用 (1)情感色彩鲜明;(2)生动的描述;(3)意义更加丰富4、类比的使用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点5.类比与类比的区别

(1)类比是模仿“拟像”(模拟事物)的特征来模仿本体,强调“模仿”;隐喻是以隐喻体为本体,侧重于“隐喻”在 (2)类比中,本体和“伪体”相互交融,是一个整体。本体必须出现,“伪体”一般不会出现。隐喻的身体和隐喻的身体有一个主人和一个奴隶,身体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隐喻的身体必须出现。 转喻 1,概念 转喻是一种用相关事物代替待表达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2,转喻类型 (1)使用特征替换本体例如,红眼睛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妇人... 2具体代摘要例如,政治权力来自枪杆子。(《枪》...对于革命军) (3)为通用名例如,在千千,我们的时代需要一千万雷锋..(雷锋用雷锋精神代表人民) (4)形象代表本体例如,一群红领巾下山唱民歌。... 7 (少先队红领巾) 5]为部分整体例如,当你唱歌的时候没有地方可以写,月光像水一样照在你的衣服上。(“低眉”代替“低头”) [6]结果生成的原因例如,他擅长书写和墨水,让人们为强壮的男人发笑。(笑声...是笑声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