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氏病内嗅区病变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氏病内嗅区病变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氏病内嗅区病变研究进展

解剖科学进展 Pr

ogress of Anat om ical Sciences 2005,11(1):88~91

阿尔茨海默氏病内嗅区病变研究进展

张德全,张岸梅,徐海伟

(第三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摘要】 内嗅区(ent orhinal area )为梨状叶的一个分区,在海马旁回前部,相当于B r od mann 的28区。在阿尔茨海默氏病(A lzhei m er ’s D isease,AD )发生的过程中,内嗅区的病变往往早于新皮质的变化。鉴于基底前脑、海马以及内嗅区的纤维联系,基底前脑2海马2内嗅区环路在AD 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内嗅区中存在雌激素β受体(ER

β)的表达,是雌激素用于AD 的早期治疗的机制。而对于AD 的早期诊断,则有望通过对内嗅区的新陈代谢和嗅觉变化的研究得以实现。

【中图分类号】R749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947(2005)01-0088-04

Progress of Pa tholog i ca l Changes i n the En torh i n a l Area of A lzhe i m er ’s D isea se

Z HANG De 2quan,Z HANG An 2mei,XU Hai 2wei

(Depart m ent of Physi ol ogy,The Third M 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8China )

【Abstract 】 Ent orhinal area (ER ),in the fr ont of the hi ppocampus,is a subarea of the p irif or m l obe,equally

t o the 28th area of the B r od mann .Pathol ogical changes in ER al w ays occur earlier than those in the neocortex in the p r ocess of A lzhei m er ’s desease .Considering the fiber connecti ons of basal f orebrain,the hi ppoca mpus and ent orhinal area,a circuit bet w een basal forebrain,the hi ppocampus and ent orhinal area may p lay an i m portant r ole in the patho 2genesis of A lzhei m er ’s disease .And the p ressence of the estr ogen recep t or βin ent orhinal area is in agreement with estr ogen therapy of AD.The research of metabolis m of ER and olfacti on changes can contribute t o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D.

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一种渐进性、退行性病变,目

前的诊断主要依靠病人的临床表现,许多病人在发现时已经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近来研究表明,在AD 发病早期,内嗅区(ent o 2rhinal area )就会有组织学的改变,而且病理改变往往早于新皮质的变化,是AD 病理过程中最早受累的区域,MC I 中内嗅皮层的萎缩要比海马的萎缩更

为显著[1]

。提示内嗅区检测对于AD 的早期诊断具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内嗅区皮质与海马有着丰富的纤维联系[2]

,在影响人类正常记忆功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雌激素对AD 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早已被公认,近期又有人在内嗅区发现了雌激素β受体,这一研究成果至今在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综上所述,内嗅区在AD 的发病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研

【收稿日期】2004-10-27

究意义。

1 人脑内嗅区的解剖特点

人脑内嗅区为梨状叶的一个分区,在海马旁回前部,相当于B r od ma mm 的28区,是海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海马与新皮质联系的通道。尽管早在1909年B r od mann 就首先提出了内嗅区的概念,但它的确切解剖定位一直模糊。它的头端大约

位于岛阈(li m en insulae )后2~3mm ,尾端与外侧膝状体核的头端相平齐,全长约215c m 左右,内嗅区的内外界限在其全长有所不同。在其头端,内侧与杏仁核周边质为界,一般以半月沟为标志。再向尾端,随着海马结构其他成分的出现,内嗅区侧侧分别与前下托和旁下托为界。而内嗅区外侧通常以侧腹裂为界与嗅旁皮质相隔。

根据Ra mony Gajal 在1901年提出的命名方

法[3],内嗅区可分为6层:第一层位于最表层,此层纤维层的密度在内侧明显高于外侧,尾段高于头端,尤其在内嗅区尾端,致密的纤维丛伸向第2层,与第二层纤维束一起围绕此层神经元群。第二层为内嗅区最显著的一层,在整个内嗅区的第二层都显示出神经元聚集成的细胞群落。第三层由中等大小、细长的锥体细胞组成,并且神经元细胞染色程度趋于一致,近来的报道第二屋和第三层存在海马及齿状回投射的纤维。第四层是内嗅区特征性的组织构型,此层被认定位于第三层小锥体细胞及第五层大锥体细胞层之间的一层缺乏神经元的纤维层,第四层并非在整个内嗅区均出现,在头内侧,缺少真正的第四层,而在头外侧则出现一个宽阔的无细胞层,在内嗅区尾端则见不到第四层,但内嗅区的尾侧与传入感觉的转化有关[4]。第五层由大的、深染的神经元组成,且部分神经元分布规则。在内嗅区头侧2/ 3的区域,第五层表浅部分神经元密度稍大于深层部分。Amaral和I nsansti又将这两部分依照其神经元密度不同分别命名为Va和Vb亚层。第六层的细胞在大小形态上变化很大,而且这些细胞呈明显的层状排列方式。

2 AD发病过程中,内嗅区的病理改变

在AD发病的过程中内嗅区皮质的萎缩先于海马的萎缩[1]。在轻度认知功能损伤中内嗅区皮质体积的减少比海马体积的减少更占有支配地位,然而更为显著的海马体积的减少则出现在轻度的AD 中[5]。内嗅区AD病理过程最早受累的区域,神经原纤维缠结最初便发生在内嗅区皮质,并且缠结的密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6]。神经原纤维缠结(NHT)和老年斑(SP)往往在AD前的轻度认知障碍(MC I)时便表现出来,且此时,海马、基底前脑包括新皮质都没有出现NFT和SP,综上所述,研究AD发病全过程中内嗅区的病理变化是十分重要的。

B raak发现在AD的早期(1、2期),病理变化主要位于过渡内嗅区的第二层,而在第3、4期,病变往往会累及内嗅区的第二层,但此时病人一般不会出现显著的临床症状。直到第5、6期,才能在新皮质内见到AD特征性病理改变。其中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分布形式比β2淀粉样蛋白更具有特征性意义。在AD早期或尚处于M

C I时,新皮质还没有出现病变,而此时内嗅区神经元却呈现大量神经原纤维缠结的现象。B rakk曾在尸检中发现内嗅区第二层和第五层中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出现了缠结的神经纤维。但在第三屋和第四层,病理改变则不是很明显。这种层间的病变差异提示我们可以从内嗅区的纤维投射来研究内嗅区病变产生的根本原因。

AD中发生的皮质萎缩和神经元丢失也最先出现在内嗅区中。并且Gomez2Isla已证明即使是轻度的AD也会造成内嗅区中神经元的严重丢失[7]。也有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与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年斑在内嗅区皮质较深层面的出现相比,有活性的星型胶质细胞的聚集是内嗅区中的主要变化[8],这又更进一步的显示出内嗅区对AD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

此外,在AD有所进展之前,内嗅区还出现新陈代谢方面的异常变化,有人指出[9]内嗅区皮质的新陈代谢可能反映出在疾病有所进展之前的一种补偿性反应。这种补偿性的反应随后可能会降低,进而使神经变性可以通过内嗅区皮质葡萄糖代谢率的降低并伴随着痴呆的临床症状而被发现。

3 内嗅区2基底前脑2海马环路在AD发病的作用在AD发病的过程,发现内嗅区皮质的萎缩先于海马的萎缩,内嗅区皮质的萎缩程度要比海马严重,这一发现与AD的病理学改变缘于内嗅区的观点相一致[10]。此外,由于在内嗅区出现病变后,海马就会相应的出现一些AD的临床表现,并且海马和内嗅皮层共同在空间和逻辑方面的学习起重要作用[11],这提示我们AD可能与内嗅区、海马甚至基底前脑之间的纤维联络有很大关系。

内嗅区接受从初级嗅皮质来的极丰富的纤维联系,内嗅区也称为次级皮质中枢。人的内嗅区比嗅球大10倍,而狗的内嗅区比嗅球大115倍。狗是嗅觉敏感动物而嗅区不如人的大,可见内嗅区不只是与嗅觉有关。内嗅区皮质不仅仅从前梨区皮质、杏仁周区等接受嗅觉信息,而且还通过扣带束、钩束的联络纤维,接受从颞叶的新皮质、前额叶皮质、杏仁核簇的基底外侧核、海马结构、隔核、中缝背核及蓝斑等回来的多种感觉输入。因此内嗅区作为嗅联络皮质,有整合嗅冲击与来自新皮质各种冲动进入海马结构的作用。

海马的传入纤维中,来自内嗅区的纤维较多,近来的研究已明显的显示出内嗅区在传导中的重要性,单侧损伤内嗅区皮质,海马的神经传导受阻[12]并通过特定分子进行对自身进行可塑性修复[13],且内嗅皮层的传入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海马内小胶质细

?

9

8

?

2005年第11卷第1期 张德全等 阿尔茨海默氏病内嗅区病变研究进展

胞mRNA表达[14]。最近有报道用海马与内嗅皮层之间的信号反馈再一次证明了海马与内嗅皮层重要的纤维联系和协调作用[15]。海马的传出纤维,传统上认为穹隆是海马的主要传出通路,除终止于乳头体外,还有纤维止于扣带回、隔核、视前区、下丘脑外侧区、丘脑前核等,近来有认报道海马及内嗅皮层之间的纤维联系在维持人的长时记忆中超重要作用[16]。

基底前脑的大细胞核群的传入纤维来自大脑皮质边缘系统、腹侧基底节、杏仁复合体、下丘脑及脑干等;传出纤维中Ch3经嗅球终止嗅球外层,而内嗅区主要接受嗅球发出的纤维投射。

从基底前脑、海马以及内嗅区各自的纤维投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推测可能存在2基底前脑2海马2内嗅区环路,并且这环路很有可能在AD发病的整个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内嗅区的雌激素β受体及其作用

寻找AD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许多AD研究人员科研工作的重点,雌激素一直被认为只对女性性征和生殖功能的维持起重要作用,自80年代Fillt首先应用雌激素改善阿尔茨海默氏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取得成功后,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其对脑部的作用,雌激素水平下降,AD危险性上升。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发现雌激素替代疗法(ERT)能延缓AD的发生,改善由其导致的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其对脑部的作用机制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在基底前脑中广泛分布,且对胆碱能系统起到调节作用,通过胆碱能系统对学习记忆进行改善。

曾经有人发现雌激素受体的mRNA在嗅球的雌激素靶神经原与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有广泛的共同表达,试验结果提示雌激素有可能与内嗅区存在某种关系。近来已有人先后发现内嗅区皮质中存在ERβ结合域[17,18]和ERβ免疫反应性细胞[19],内嗅区皮质的神经营养状况,已被通过使用雌激素治疗的大鼠证明其与记忆障碍有必然关系[20],而且对老年男性使用睾丸激素治疗可能对认知功能有积极的作用。雌激素还可对调节内嗅区中多巴胺的作用状况[21],而雌激素缺乏则可以增加内嗅区皮质中星形细胞内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这一发现将有望使AD的雌激素疗法特别是雌激素对AD 的预防作用更有理论依据。文中已提及,在AD以病的过程中,内嗅皮层的病理变化先于海马皮层,提示我们雌激素通过其β受体在AD发病的早期便可以对AD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关于雌激素与内嗅区的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报道较为有限,但近来的研究已经显示出雌激素通过内嗅区对AD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显著,因而日后雌激素与内嗅区的关系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

5 总结与展望

早期认为,嗅觉纤维在梨状叶的终止大概不超过前梨状区和杏仁周区。近来的研究表明,来自嗅球而分布到梨状叶的纤维也包括了内嗅区的大部,除了它的最后内侧部,而最后内侧部也有报道称与气味的辩别没有关联,只参与对气味的处理[22]。又由于海马并不直接接受嗅球的嗅觉纤维,而是间接的来自内嗅区。所以,内嗅区作为一个嗅觉的中转点显得十分重要。

当AD发病时,内嗅区发生严重的病理改变,这种改变必然会影响嗅觉向中枢的传导,那么我们可以推测AD病人的嗅觉变化可能与AD本身有着某种联系,由于一直以来AD的预防和早期诊断一直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在嗅觉和AD之间找到对应的关系,嗅觉就可以作为一种早期诊断AD的依据,从而加快AD的临床预防与治疗进展。

近年来对AD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进展,特别是在内嗅区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我们已经从内嗅区的大体解剖特点深入到了细微的神经传导方面的研究。AD的病理改变包括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已在内嗅区和其周围脑区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特别是雌激素β受体在内嗅区中的发现,提示我们可以通过雌激素来改变内嗅区最初的病变,进而来防治AD的发生。而嗅觉与AD存在的潜在关系可能会成为AD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有人提出,AD的发生可能是由于神经损伤与修复不平衡所致,那么,这种不平衡是否最先发生在内嗅区中或入场能够成为我们揭开AD之迹的关键。

【参考文献】

[1]Pennanen C,Kivi pelt o M,Tuomainen S,et al.H i ppocampus and

ent orhinal cortex in m ild cognitive i m pair ment and early AD[J].

Neur obi ol Aging,2004,25(3):303-310.

[2]I nsansti R,Amaral DG,Cowan WM,et al.The ent orhinal cortes

of the monkey:Ⅱcortical afferents[J].J Comp Neur ol,1987,

264(3):365-395.

[3]I nsansti R,Tunon T,Sobteviela T,et al.The human ent orhinal

?

9

?解 剖 科 学 进 展 2005年第11卷第1期

cortex;a cyt oatchitect onic analysis[J].J Comp Neur ol,1995,

355:171-198.

[4]Fyhn M,Molden S,W itter MP,et al.S patial rep resentati on in

the ent orhinal cortex[J].Science,2004,305(6588):1258-

1264.

[5]Pennanen C,Kivi pelt o M,Tumainen S,et al.H i ppocampus and

ent orhinal cortex in m ild cognitive i m pair ment and early AD[J].

Neur obi ol Aging,2004,25(3):303-310.

[6]Carr DB,Goate A,Phil D,et al.Current concep ts in the patho2

genesis of A lzhei m er’s disease[J].Am J Med,1997,103(3A):

3S-10S.

[7]Gomez2Isla T,Hollister R,W est H,et al.Neut onal l oss correlates

with but exceeds neut ofibrillaty tangles in A lzhei m er’s disease [J].Ann Neut ol,1997,41:17-24.

[8]Porchet R,Pr obst A,Bouras C,et al.Analysis of gial acidic fi2

brillary p r otein in the human ent orhinal cortex during aging and in

A lzhei m er’s disease[J].Pr oteom ics,2003,3(8):1476-1485.

[9]Haier RJ,A lkire MT,W hite NS,et al.Temporal cortex hyper me2

tabolis m in down syndr ome p ri or t o the onset of de mentia[J].

Neur ol ogy,2003,61(12):1673-1679.

[10]Du AT,Schuff N,Kra mer JH,et al.H igher atr ophy rate of ent o2

rhinal cortex than hi ppocampus in AD[J].Neur ol ogy,2004,62

(3):422-427.

[11]Bur well RD,Saddoris MP,Bucci DJ,et al.Corticohi ppoca mpal

contributi ons t o s patial and contextual learning[J].J Neur osci,

2004,24(15):3826-3836.

[12]Roof RL,Zhang Q,Glasier MM,et al.Gender2s pecific i m pair2

ment on morris water maze task after ent orhinal cortex lesi on[J].

Behav B rain Res,1993,57(1):47-51.

[13]Ying GX,L iu X,W ang W Y,et al.Requlated transcri p ts in the

hi ppoca mpus f oll owing transecti ons of the ent orhinal afferents[J].

B i ochem B i ophys Res Commun,2004,322(1):210-216.[14]Dong JH,Ying GX,Zhou CF.Ent orhinal deafferentati on induces

the exp ressi on of p r ofilin mRNA in the reactive m icr oglial cells in the hi ppoca mpus[J].Glia,2004,47(1):102-108.

[15]Lengyel M,Erdi P.Theta2modulated feedfor ward net w ork gener2

ates rate and phase coded firing in the ent orhino2hi ppocampal sys2 tem[J].I EEE Trans Neural Net w,2004,15(5):1092-1099. [16]Remondes M,Schuman E M.Role for a cortical input t o hi pp2

oca mpal area CA1in the cons olidati on of a l ong2ter m me mory[J].

Nature,2004,431(7009):699-703.

[17]O stlund H,Keller E,Hurd Y L.Estr ogen recep t or gene exp ressi on

in relati on t o neur op sychiatric dis orders[J].Ann N Y Acad Sci,

2003,1007:54-63.

[18]Shughrue PJ,Lane MV,Merchenthaler I.B i ol ogically active es2

tr ogen recep t or2beta:evidence fr om in vivo aut oradi ographic stud2 ies with estr ogen recep t or al pha2knockout m ice[J].Endocrinol o2 gy,1999,140(6):2613-2620.

[19]B lurt on2JonesM,Tuszynski MH.Estr ogen recep t or2beta col ocali2

zes extensively with parvalbum in2labeled inhibit ory neur ons in the cortex,amygdala,basal f orebrain,and hi ppocampal f or mati on of intact and ovariect om ized adult rats[J].J Comp Neur ol,2002,

452(3):276-287.

[20]B i m onte2Nels on HA,Singlet on RS,Nels on ME,et al.Test oster2

one,but not nonar omatizable dihydr otest oster one,i m p r oves work2 ing me mory and alters nerve gr owth fact or levels in aged male rats [J].Exp Neur ol,2003,181(2):301-312.

[21]MayeauxDJ,Johnst on RE.D iscri m inati on of s ocial odors and their

l ocati ons:r ole of lateral ent orhinal area[J].Physi ol Behav,2004,

82(4):653-662.

[22]Saigusa T,Takada K,Baker SC,et al.Dopam ine efflux in the rat

nucleus accumbens evoked by dopm ine recep t or sti m ulati on in the ent orhinal cortex is modulated by oestradi ol and p r ogester one[J].

Synap se,1997,25(1):37-42.

?

1

9

?

2005年第11卷第1期 张德全等 阿尔茨海默氏病内嗅区病变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病,于1906年被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早期多表现为记忆障碍,以近期记忆力受损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出现失语、失写、焦虑、淡漠、攻击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临床表现: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AD的发病机制: 2.1 β淀粉样蛋白学说即“Aβ假说”,目前该假说广为大家所接受。β淀粉样蛋白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内皮细胞等所表达的蛋白质的蛋白样淀粉前体。AD所具有的一个最典型的组织病理特征便是β淀粉样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斑块,即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2]。该假说认为,细胞外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通过炎症反应、自由基反应等多种细胞级联反应,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最终致使神经元功能出现异常甚至死亡,进而引起认知障碍[3]。β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多由环境及遗传因素作用引起,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嗜酒、高脂高盐饮食、接触放射性、化学毒性物质等),从而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代谢[4]。尽管Aβ假说仍备受到争议,但目前他在AD研究领域的地位仍无可替代。 2.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AD的另一个标志性的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内高度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5](neurofbrillary tangles,NFT)。Tau蛋白作为一种胞质蛋白,与微管蛋白有较高的亲和力,进而使神经元微管的结构保持稳定,并保证神经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概况

论文题目: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概况 作者姓名:魏巍 指导老师:朱道立教授 专业班级:生物技术081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概况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渐进性大脑退行性病变,是德国著名神经解剖学家和病理学家Alzheimer 于1907年首先描述,后人以其姓氏命名的。它是最常见的成年痴呆症,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急剧增高。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在65岁的人群中为5%左右,而在85岁老年人中,其发病率则高达50%。由于AD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缺失、认知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不但严重影响患者本身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AD是当今公认的医学和社会学难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许多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病理,影响因素,治疗策略 【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 disease, AD) is a progressive degenerative brain disease, is a German anatomist and pathologist nerve Alzheimer first described in 1907, later generations named after its name.It is the most common adult dementia, the incidence rate increased sharply with age.In western countries, its incidence among people aged 65 and 5% of the elderly in 85 years, the incidence is as high as 50%.As the AD patient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memory loss, cognitive impairment, life can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not only affected their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returned to the family and society, a heavy burden.So AD is today recognized med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has attracted many researchers governments and extensive attention. 【Key word】Alzheimer disease , Disease pathology , Factors , Treatment strategies 【正文】

阿尔茨海默症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一.发病机理:该病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下列因素与该病发病有关: 1.家族史 绝大部分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提示,家族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某些患者的家属成员中患同样疾病者高于一般人群,此外还发现先天愚型患病危险性增加。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证实,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所致。最近通过基因定位研究,发现脑内淀粉样蛋白的病理基因位于第21对染色体。可见痴呆与遗传有关是比较肯定的。 先天愚型(DS)有该病类似病理改变,DS如活到成人发生该病几率约为100%,已知DS致病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乃引起对该病遗传学研究极大兴趣。但该病遗传学研究难度大,多数研究者发现患者家庭成员患该病危险率比一般人群约高3~4倍。 St.George-Hyslop等(1989)复习了该病家系研究资料,发现家庭成员患该病的危险,父母为14.4%;同胞为3.8%~13.9%。用寿命统计分析,FAD一级亲属患该病的危险率高达50%,而对照组仅10%,这些资料支持部分发病早的FAD,是一组与年龄相关的显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文献有一篇仅女性患病家系,因甚罕见可排除X-连锁遗传,而多数散发病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AD有关的遗传学位点,目前已知的至少有以下4个:早发型AD基因座分别位于2l、14、1号染色体。相应的可能致病基因为APP、S182和STM-2基因。迟发型AD基因座位于19号染色体,可能致病基因为载脂蛋白E(APOE)基因。 2.一些躯体疾病 如甲状腺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癫痫等,曾被作为该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史者,患该病的相对危险度高。该病发病前有癫痫发作史较多。偏头痛或严重头痛史与该病无关。不少研究发现抑郁症史,特别是老年期抑郁症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最近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认为,除抑郁症外,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也有关。曾经作为该病危险因素研究的化学物质有重金属盐、有机溶剂、杀虫剂、药品等。铝的作用一直令人关注,因为动物实验显示铝盐对学习和记忆有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痴呆的患病率与饮水中铝的含量有关。可能由于铝或硅等神经毒素在体内的蓄积,加速了衰老过程。 3.头部外伤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第36卷2012年第1期 黑龙江医学 HEI LONG JIANG MEDICAL JOURNAL Vol.36,No.1 Jan.2012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廖珏,廖新品 (泸州医学院病原生物中心,四川泸州646000) 关键词:综述;阿尔茨海默;病因;研究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2.01.006 学科分类代码:320.54中图分类号:R747.89文献标识码:A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以记忆、感觉能、判断、思维能力、运动能和情感反应能力等降低为主。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1]。本文将就近年来国内外AD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方向的研究,作一综述。 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 1.1遗传因素 AD具有家庭聚集性,患者有阳性家族史。AD 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极大的患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的4.3倍,呈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至少已发现4种基因的突变或多型性与AD有关,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1)、早老素2基因(PS-2)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2]。 1.2炎症作用 在AD患者脑中,Aβ肽可引起炎症反应而致神经元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证实,Aβ可激活胶质细胞而引起炎症反应。体外研究发现,激活的胶质细胞可通过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IL-1)、化学因子及神经毒物质,而引起的神经毒作用[3]。 1.3铝中毒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显著正相关。形态学研究发现:AD患者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致脑组织神经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的形成[4]。 1.4雌激素水平 新近研究发现,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减低与AD发病密切相关[5]。雌激素水平减低可能影响了机体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从而导致了AD的发病。 2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2.1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 1984年,首次从AD病人脑膜血管壁中纯化并测得了Ag氨基酸顺序,其基本结构中都含40或42个氨基酸多肽,统称为β淀粉样蛋白[6]。之后,与AD相关的一些基因变化被陆续报道。该学说认为,AD患者可能是由于APP和早老素(presenilin,PS)基因的突变改变了p和蛋白酶对APP酶切过程或酶活性,从而产生过多的AB或高积聚能力的Aβ1-42。因此,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认为,Aβ异常分泌和产生过多会导致出现AD的其他病理变化,是AD发病的核心环节,减少AI3的形成、抑制AI3沉积,是预防和治疗AD的根本途径[7]。 2.2免疫功能突变 已在AD的神经病变中发现抗原提呈,人类组化相容性抗原(HLA)-DR阴性和其他免疫调节细胞,补体成分,炎性细胞因子(CK)和急性反应物,并且在AD患者的脑内存在抗胆碱能神经元等多种抗体。推测自身抗胆碱能神经元抗体可能是引起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一个原因,与AD的病理学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淀粉样变性作为“非自身”抗原,可激活补体系统并加速合成补体及各种抑制因子,造成广泛的神经原损伤和丧失[8]。 2.3细胞骨架的改变 微管是神经细胞中参与胞体与轴突营养输送的通道,是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它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MAP)组成,tau蛋白是MAP的主要成分。在AD脑内,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并聚集成双螺旋丝形式,丧失了促进微管组装的生物活性导致细胞骨架的结构异常和神经细胞的死亡[9]。 2.4Tau蛋白学说 该学说认为,Tau蛋白的异常积聚是AD发病的主要环节,细胞外Ag积聚只是AD病理过程中一个必然病理表现,并非是痴呆发病的根本原因[10]。如临床认知能力的下降虽与NPI's的严重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与SPs数目多少并无太大关系;在带有3个外源性基因APP、PS和Tau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发现神经元突触的丢失出现在Ag斑块沉积形成之前;在某些AD病人脑内并无成熟的SPs,而仅发现有弥散斑[11]。 3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 AD临床表现以缓慢出现和逐渐进展的记忆障 6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研究进展

前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巴伐利亚的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 于1907年首先发现, 并以其名字而命名, 它是发生于老年人群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发生老年痴呆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28]。它是引起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一种脑退行性疾患;患者的智力、记忆、感觉、定向濉理和判断能力都产生不可逆性的退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老年时期生活质量,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9 、19 、34]。Alzheimer氏病(AD)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群的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其特征性病变为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绕(NFT)及细胞外老年斑(SP)。构成SP的主要成分β淀粉样多肽(βA)为一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剪切而来的分子质量约为4ku的多肽,其神经毒性可能由其氧化作用和在脂质双层中形成的Ca2+通道所致。 AD通常起病隐匿,为特点性、进行性病程,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行病程约8 -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AD的临床症状分为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29]。认知功能障碍可参考痴呆部分。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或失用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可参与痴呆部分。根据疾病的发展和认知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8]。 最为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是肌张力增高,肌体屈曲[27]。病程呈进行性,一般经历8-10年左右,罕见自发缓解或自愈,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常因褥疮、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该病的病理学改变主要有广泛的神经元的减少或丢失(尤其在皮层及海马)、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绕(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细胞外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及嗜刚果红的淀粉样脑血管病变(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主要累及软脑膜和皮层血管).此外, 还有下列病理特征: 氧化应激增强、小胶质细胞增生、脑组织中胆固醇含量升高、血脑屏障损伤和一些蛋白(包括apoE, cathepthinD 和SOD ) 免疫反应性提高。1984年β淀粉样蛋白首次在AD病患者和个别的唐氏综合征患者脑膜血管里被发现[17 、41 、49]。1985年β淀粉样蛋白被认为是AD病患者脑组织内老年斑的最主要的组成成分。这一发现标志着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新纪元的开始[5]。 目前,随着社会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该病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阿尔茨海默症健康管理方案

阿尔茨海默症健康管理方案 一、概述 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指的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萎缩,并伴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老年斑的形成。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或逆转疾病进展的治疗药物。老年痴呆病理改变往往是在中青年就已存在,只是没有症状,50岁以后起病隐匿,缓慢发展。 二、相关遗传基因特点 基因名位点代号中文名实验结果评分 NAT2S2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AG + ACE S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 + IL1A S1白介素1GG - SERPINA3S1 α1-抗胰凝乳蛋白酶基因 (ACT) AA + APOE M1载脂蛋白E基因AA-GG -A2M S1a2-巨球蛋白基因AA -HLA-DRB1S5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HLA-DRB1S18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HLA-DRB1S19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HLA-DRB1S3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HLA-DRB1S4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CYP46A1S1胆固醇24S-羟化酶基因- - 1.NAT2(N-乙酰基转移酶基因):是参与外源性化学物质体内生物转化重要 的二相解毒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在大脑组织中也可见NAT2的表达。乙酰氧基芳胺类(或杂环胺类)衍生物含有高反应活性的氮离子,极易与DNA 结合形成DNA加合物,引起DNA突变,DNA的损伤和突变可能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和神经变性。 2.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该酶在脑组织局部可以合成血管紧张素II, 产生病理生理学效应。ACE基因多态性:DD基因型是脑白质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白质改变与认知衰退密切相关,(DD型可使ACE活性增高,加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脑血管平滑肌的损伤,也可能通过脑白质改变,促进痴呆的进程。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 45 - 第2期2019年4月No.2 April,2019 1 抗老年痴呆药物的现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 )又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退行性认知功能障碍,早期最显著的症状为健忘,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的认知能力会逐步衰退。目前,全球约有数千万例老年痴呆症患者,我国是世界上AD 患者最多且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距AD 发现已逾百年,也在其病理发展机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人们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及各种影响因素至今仍无确切定论,所以临床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阿斯利康、默克、罗氏、诺华等制药巨头先后在研发抗老年痴呆药的领域投入巨资,虽然在研药物众多,但失败率高达99%。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仅批准5种AD 治疗药物均属于对症治疗药物,并不能完全治愈[1]。 目前A D 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阐明,该病的假说多达30余种。普遍认为,AD 患者在病理方面的3大显著特征[2]:一是β淀粉样蛋白(A 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 ,SP );二是脑区细胞内过度磷酸化的Tau 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 );三是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和神经元死亡为主的神经元丢失和特定区域的脑萎缩。迄今为止,AD 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只是提出了多种病因假说,其中包括早期的胆碱能神经 元假说、β淀粉样蛋白沉积假说、Tau 蛋白假说、自由基损伤 假说以及研究较少的基因突变假说、炎症假说及氧化不平衡假说等,此外,雌激素水平下降,高胆固醇血症,慢性脑缺血,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因素也被认为是致病因素。2 现阶段针对AD发病机制的上市及在研药物2.1 针对胆碱功能假说 迄今为止,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 )是临床用途最广泛的抗老年痴呆药物。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增加乙酰胆碱的含量来减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症状。目前,FDA 批准用于治疗AD 的5种药物中除了盐酸美金刚属于NMDA 受体拮抗剂,他克林(Tacrine )、多奈哌 齐(Donepezil )、加兰他敏(Galanthamine )和利凡斯的明 (Rivastigmine )均属于AChEI 抑制剂。2.2 针对β淀粉样蛋白毒性假说的药物 A β毒性假说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由于A β漏出细胞膜,导致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神经纤维缠结。”这会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突触小体中乙酰胆碱合成和释放量减少,使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变慢,从而使AD 病患者出现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的现象,患者会表现出记忆功能障碍。然而,近年来针对Aβ毒性假说设计的几种药物如:罗氏的Gantenerumab ,辉瑞的Bapineuzumab ,百健的Aducanumab ,礼来的Solanezumab ,默沙东的verubecestat 等在研的明星药物都在二期甚至三期临床实验中出现重大挫折,面临失败。2.3 针对Tau 蛋白的药物 同样作为抗老年痴呆药的研究靶点,由于针对A β假说的药物研发陷入僵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在针对Tau 蛋白的药物,现在已有多种对应策略:(1)抑制Tau 蛋白聚集;(2)加速Tau 蛋白解聚;(3)抑制Tau 蛋白异常磷酸化;(3)促进Tau 蛋白脱磷酸化,目前正在研发中的主要是(1)和(3)两种抑制剂。 亚甲基蓝和芳香杂环化合物常被用作染色剂、化学指示剂,药物使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经实验证明,亚甲基蓝具有抑制Tau 蛋白聚积、抗氧化的作用。其构效关系表明,不带电荷的吩噻嗪平面共轭结构对于抑制Tau 蛋白来说非常重要。吩噻嗪亚甲基蓝的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都有效证明了其可以减缓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病情,改良版亚甲基蓝(LMTX )也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除Tau 蛋白聚集外,Tau 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所以Tau 磷酸化相关酶也被认为是潜在治疗药物,包括MAPK1,MARK1,GSK-3β以及CDK5酶。Tideglusib 是小分子的非ATP 竞争性GSK-3β抑制剂,可降低Tau 蛋白异常磷酸化,且有良好耐受性,截至2017年,已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SCX1814) 作者简介:孙紫彤(1998— ),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制药工程。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孙紫彤,马 盼,陈华飞,诸许慧,傅志贤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8) 摘 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的丧失,并逐步导致身体机能 丧失,最终引发死亡。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存在多种假说,诸如胆碱能神经元假说、 β淀粉样蛋白假说、Tau 蛋白缠结假说等。概述了抗老年痴呆药的发展现状,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病理机制,详细介绍了有关天然产物在预防及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进展。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天然产物现代盐化工 Modern Salt and Chemical Industry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 一、A1 1、阿尔茨海默病属于 A、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B、精神分裂症 C、神经症 D、人格障碍 E、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记忆障碍表现为 A、错构或虚构 B、远事遗忘 C、近事遗忘 D、顺行性遗忘 E、逆行性遗忘 二、A2 1、患者男,71岁,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症,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 A、抗焦虑药物 B、抗抑郁药物 C、抗精神病药物 D、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E、促脑代谢药物 2、患者,女性,72岁。因记忆力进行性下降、失语、经常外出后迷路不归,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该疾病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 A、氯米帕明 B、阿米替林 C、氟西汀 D、多奈哌齐 E、丁螺环酮 3、患者男,70岁,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对其患者进行护理时,错误的做法是 A、鼓励患者多料理自己的生活 B、反复强化训练病人大脑 C、多鼓励病人回忆往事 D、病人外出时无需陪伴 E、保证夜间休息 4、患者男,65岁。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5年,病情进展,不会穿衣服,把衣服当裤子套在身上,患者的问题属于 A、定向力障碍 B、记忆障碍 C、判断障碍 D、失用症 E、失认症

5、患者张某,男,55岁。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2年,近期家属发现张某出现新的症状,经常叫不上物品的名字,如要手机,就说“那个输入数字,按一下可以跟别人讲话的”。此症状属于 A、失用症 B、失认症 C、认知障碍 D、判断障碍 E、语言障碍 6、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四处徘徊,无目的走动时,应高度关注,因为患者此时最可能发生 A、走失 B、情绪高涨 C、攻击他人 D、摔伤 E、失忆 三、A3/A4 1、患者女,69岁。近3年来逐渐出现特别好忘事,做事经常丢三落四,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疾病,近1 年不会自己穿衣服,有时把裤子当上衣穿,有时对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你是谁”,2周前一个人跑出家门,找不到回家的路,说不清地址,说不出自己的名字,幸被邻居碰上才未发生意外。 <1>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血管性痴呆 B、精神发育迟滞 C、遗忘障碍 D、阿尔茨海默病 E、记忆障碍 <2> 、对患者的精神行为进行干预时,护士应 A、给予及时制止,必要时保护约束 B、让患者认识到其行为的异常 C、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后耐心解释和疏导,帮助患者使情绪平稳 D、不去理睬患者的行为 E、对家属进行药物相关知识指导 <3> 、该患者的护理目标为 A、患者能按时服药 B、重新建立患者的定向感和现实感 C、能够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D、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E、能够进行有效沟通

阿尔茨海默病最新研究进展报告

[AAIC2014]阿尔茨海默病最新研究进展报告 美通社2014-07-27发表评论分享 2014年阿兹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4,简称 AAIC2014)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报告的最新研究范围涵盖了阿兹海默症及痴呆研究。数据包括早期检测和诊断新进展、识别风险因素和可能的风险减小策略,以及有关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多方面改变的前所未有的长期临床试验。 在 AAIC 2014 上发布的还有阿兹海默症基本脑科学最新信息、痴呆新病例的趋势和该疾病患者的总人数、白内障手术对于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多方面益处、以及有关阿兹海默症预防试验所用药物的更多数据。 AAIC 是首屈一指的年度论坛,旨在发布和讨论最新的阿兹海默症和痴呆研究。AAIC 2014 汇聚了来自全球75个国家的大约4,000名领先专家和研究人员,有1,700多项科学报告,让世界向着痴呆科学最新突破又迈近了一步。 阿兹海默症早期检测的气味和眼睛测试潜力 AAIC 2014 上报告的最新研究范围涵盖了阿兹海默症及痴呆研究。数据包括早期检测和诊断新进展、识别风险因素和可能的风险减小策略,以及有关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多方面改变的前所未有的长期临床试验。 来自 AAIC 2014 的两项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显示,不能正确识别气味可能预示着认知障碍和阿兹海默症的发展。基于气味识别测试、认知测试和脑部大小,一项包含215名老年人的研究中的研究人员发现脑细胞功能的丧失和记忆力恶化与气味识别能力相关。第二项代表多个种族的757人研究发现,气味识别缺陷与从轻度认知障碍向阿兹海默症转变风险的增加有关 -- 轻度认知障碍是一种轻微但可察觉和可衡量的记忆和思考能力的下降。研究对象在气味识别测试中的分数每下降一个点,其阿兹海默症风险就增加大约10%。 另外两项研究针对用眼睛测试来检测阿兹海默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其中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基于200名研究对象中的40人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大脑中 beta-淀粉样蛋白

阿尔茨海默症护理

(标题:宋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行间距1.5倍。级别符号按浙 大出版社编书规范) 阿尔茨海默症护理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 【护理评估】 1. 病史了解有无家族史、吸烟史,询问起病时间、治疗经过、病情控制情况以及 有无精神刺激、感染及铝摄入过量等诱因。 2. 症状、体征 (1)轻度:语言功能受损,记忆减退,时间观念混淆,迷失方向,做事失去兴趣,出现忧郁或攻击行为。 (2)中度:日常生活无法独立完成,自理能力下降,出现幻觉或其他异常行为。 (3)重度:明显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不能辨认家人和熟悉的物品,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完全卧床。 4. 辅助检查了解脑电图、CT及精神量表测试等结果。 5. 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护理措施】 1.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 饮食护理营养丰富、清淡可口的食物,以半流质或软食为宜,防误吸窒息睡 前禁饮浓茶、咖啡,吸烟。 3. 休息与活动室温适宜,环境安静,失眠者可给予小剂量安眠药。 4.预防感染做好基础护理,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预防压力性损伤,2h更换体位。 5. 心理护理对出现焦虑的患者安排有趣的活动,指导听舒缓的音乐。对表现出抑郁的患者,耐心倾听,多沟通,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鼓励患者读书看报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6. 用药护理所有口服药必须由护理人员按顿送服,以免患者遗忘或错服。 7. 安全护理 (1)防跌倒坠床:指导患者及护理人员注意起居安全,做好防跌倒坠床高危措施。 (2)防自伤:护理人员对患者严密观察,及时排除危险因素,保管好利器,药物等。 (3)防走失:护理人员及家属在患者衣兜内放置患者信息卡,严密看护患者。 【健康指导】 1. 日常生活指导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戒烟酒。 2. 用药指导规则用药,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 3. 运动指导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气功、太极等以提高体质,延缓衰老。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AD)即老年痴呆症,是以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针对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AD 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阿尔茨海默症;诊断方式;治疗手段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发生在老年期的、多病因的大脑皮质经系统变性病变[1],其病理特征主要为大面积大脑皮质萎缩,大脑及海马区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并在细胞外积累形成老年斑(SP),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出现由成对螺旋丝(PHF)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TF)、脑皮质神经细胞减少等[2]。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发病机理至今不明,给临床的预防及治疗带来了很多困难。笔者从其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病因及各种发病学说 1.1 基因学说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为AD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试验基础。研究表明,有4种基因与AD有关,涵盖了大约50%AD患者的病因[3]。(1)APP基因与早发性家族性AD:APP蛋白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全身组织细胞膜上,APP降解生成Aβ,Aβ自聚形成极难溶解的沉淀,不断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样蛋白,诱导慢性炎性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减退,出现阿尔茨海默症。(2)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与迟发AD及散发AD。(3)早老素-1(PS-)和早老素-2(PS-2)基因与AD的关系。 1.2 碱能学说 近事记忆障碍是早期AD的主要临床症状,而大脑内乙酰胆碱(Ach)浓度被认为与近事记忆相关[4]。胆碱能神经元能合成大量Ach,经投射纤维输送至大脑皮质和海马。研究表明,在AD患者的脑脊液和脑组织中,胆碱能神经元部位的严重缺失、变性以及功能缺陷,损坏了乙酰胆碱能神经,导致学习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产生阿尔茨海默症症状。 1.3 钙代谢紊乱学说 血清钙低还能影响到细胞通透性、细胞间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生长发育,同时低钙可使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使神经细胞发生变性,促进AD的发生发展。另外,钙缺乏或钙吸收障碍能够导致血清钙降低,细胞外钙的增加导致钙沉积,而细胞内钙的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APP的异常裂解和神经纤维缠

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

2012年5月1日第5期No.51May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27卷总第168期 Vol.27Serial No.168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lzheimer's disease(Alzheimer's disease,AD) 肖苗苗Xiao Miaomiao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15 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Zhengzhou,Henan,China450015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治疗AD的文献,分析该病的治疗方法。结果:中医药治疗AD形成了多种理论,制定了多种治疗策略。结论:中医药疗法可以有效用于治疗AD。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AD).Methods:To analysis treatment of AD through literature of the treatment of AD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Resul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D has formed many theories and developed a variety of treatment strategies.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an be used to treat AD effectively.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黄帝内经;本草备注;丹溪心法;中医药治疗;中医病机;文献综述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olds dementia;huangdineijing;bencaobeizhu;danxixinfa;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pathogenesis;re-view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77.791.6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2)05-0631-0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病因不明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智力、记忆力、感官定向力、判断力、语言思维能力等不可逆地进行性退化,常伴性格改变,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深重的负担和痛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AD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家庭问题。近年来,中医药对AD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AD属于中医老年性痴呆范畴,古代医家认为人的精神、思维、记忆及言听视动无不与脑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腑”。清代汪昂在《本草备注》中指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清代王清任直言“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故凡记忆思维等智能障碍皆为脑病所致,即本病病位在脑。对本病的辨证论治多见于健忘、善忘、呆病、呆证、郁证、癫狂等病证中。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认识。《丹溪心法》认为“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认为呆病是痰气所致。明·张景岳对其病因病机和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痴呆症,凡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认为情志抑郁、思虑狐疑、所求不遂或受惊恐等,日久可逐渐引起痴呆。《本草备要》指出:“人之记性,皆在于脑,小儿善忘,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言:“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认为肾虚脑髓空虚为智能低下或智力下降的原因,是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血证论》说:“心有瘀血,亦令健忘。亦有痰沉于心包,沃塞心窍,以致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记忆者。”明确指出心有瘀、痰可致“健忘”“凡事多不记忆”,均认为瘀血是导致痴呆发生的重要原因。故本病的发生因肾虚、痰浊、瘀血、情志及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多脏气血虚衰、气滞血瘀、痰阻清窍、气血逆乱、七情不畅、营血不上荣于脑。其中肾精亏虚,脑髓不足始终贯穿该病的全过程。 2治疗方法 2.1多药综合应用 鉴于以上中医对AD发病机理的认识,不同医家将此病分为多种不同的证型。胡金成等用益肾补脑片(鳖甲、石菖蒲、当归、远志、红花、核桃仁、女贞子各15g;枸杞子、人参、熟地黄各20g;益智仁30g,每片含生药0.5g,每次4片,每天3次)治疗AD患者46例,总有效率为86.96%,与石杉碱甲片无明显区别。指出补肾益脑片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能清除自由基、维护脑组织,改善和延缓脑的老化等相关[1]。杨柏灿等[2]据脏腑及气血阴阳定性对139例AD型痴呆分为6个证型后发现,涉及肾虚的病例达91.73%。马宫明等[3]指出老年性痴呆的本虚主要在于肾精不足、髓海亏虚、清阳不升、五神失明,以肾虚为主的五脏虚衰是脑衰老、老年痴呆发生的内在机制,肾虚是AD的主要病机和关键。《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4]分虚实两类六型。虚,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实,心肝火盛,痰浊阻窍,气滞血瘀,也有其他分型。中医专家们发现创制了许多有效治疗AD的专方专药,如归脾汤、当归芍药散、加减地黄饮子。陈凯等[5]用益智胶囊(西洋参、枸杞子、郁金、川芎、天麻、石菖蒲等)治疗老年性痴呆61例,每日3次,每次4粒,口服。对照组29例用喜得镇口服,均1个月为1疗程,连用2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增高不同智力量表成绩,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能力,对改善平衡能力、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降低、脑电图均有一定作用,降低血粘度比,对红细胞变形和聚集指数异常者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治疗组疗效 · 136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教案)

xx 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教案内文 教学题目: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 教学内容: 1、前期回顾: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典型临床表现及治疗。 2、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1)生理功能方面:加强饮食护理,促进患者营养,防止发生噎食。必要时给喂予食。 (2)安全方面:评估病人可能受伤的危险因素,减少或防止危险因素发生。 (3)生活方面:引导患者做简单的事情,加强生活功能锻炼。给予必要的生活帮助,如理发、穿衣、洗漱等 (4)心理功能方面:与其交谈时要态度和蔼、亲切,出现意外事情(如大小便失禁等)时,注意维护患者的自尊,降低激动。 (5)社会功能:①沟通技巧:谈话时最好由患者选择主题,或是由远期记忆的 事情开始谈起,并注意语速要慢、清楚、简单易懂,这样沟通会进行的比较顺利,病人常可由谈到过去的事情而获得愉悦。②定向力训练:应尽可能随时纠正或提醒其准确的人、时间、地点的概念,使病人恐慌与不安。注意保持患者能量,避免过度消耗患者能量。 (6)家庭的护理措施:①加强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做好家属的心理准备。②在社区建立成人日间照顾中心或日间医院。严重者转入其他地方。

教案尾页 小结: 1、AD是慢性、进行性、不可逆的智力减退与人格衰退,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诸多问题。 2、注意加强患者饮食、安全、个人生活、自尊以及社会功能方面的护理 3、家属作为A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应得到良好的指导与支持。 思考: 1、AD患者主要的护理包括哪些方面? 2、如何保持AD患者的能量? 课后分析(学生反映、经验教训、改进措施) 1.学生反映:学生对本部分内容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 2.经验教训:在原来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情景剧教学。通过情景剧表演和视频展示,学生更加直观的参与教学组织、设计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尽可能恰当的开发此种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3.改进措施:学生对AD患者存在的视力、听力、行为笨拙、大小便失禁等问题不能够亲身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体验病人这种感受,如用眼罩蒙蔽学生眼睛、用耳塞塞住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在设有障碍的地方行走。对学生同情心、同理心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阿尔茨海默症临床症状评估

阿尔茨海默症临床症状评估 ?轻度认知障碍筛查 o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评估的内容: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力、语言功 能、视结构功能、抽象思维、计算和定向力。 §缺陷: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但无明确标准。目前尚 无中文常模及信度、效度分析。较低特异性和较弱 的预测价值。 ?认知障碍筛查 o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 §评估的内容:定向能力、即刻回忆、注意力、计算 能力、延迟回忆、语言功能、视空间觉。 §标准:MMSE≥27分为正常,21~26分轻度痴呆, 10~20分为重度痴呆,<10分为重度痴呆。(和受 教育水平有关:有明确对应分数关系) o认知能力筛查量表(CASI) §内容:定向、注意、心算、远时记忆、新近记忆、 结构模仿、语言、类聚流畅度、概念判断。 §可与HDS-R、MMSE换算 o长谷川痴呆量表(HDS) §最广泛的老年痴呆初筛工具之一,主要用途是用于 群体的老年人调查。内容包括定向力、记忆功能、 常识、计算、物体铭记命名回忆。 §和受教育程度有关。 o画钟测验(CDT) §评估的内容:筛查视空间觉和视构造觉的功能障碍

§和MMSE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o简易智力检测量表(AMTS) §筛查量表。量表评定结果判断:8~10分提示认知能 力正常,4~7分提示认知能力一般,0~3分提示认知 能力差。 ?认知功能评估量表 o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ADAS) §适用于轻中度痴呆患者检查,不适用于重度痴呆的 评定,也不适用于痴呆病因的鉴别诊断。 §内容包括认知量表和非认知量表两部分,认知量表 包括定向、语言、结构、观念的运用、词语即刻回 忆与词语再认。评定AD的认知缺陷;非认知量表包 括恐惧、抑郁、分心、不合作、妄想、幻觉、步 态、运动增加、震颤、食欲改变等10项,是针对 AD神经精神症状的量表。 §ADAS-cognition(ADAS-cog)包括12个项目,目前 ADAS多用于纵向的追踪观察以及临床药物试验,特 别是ADAS-cog量表作为药物评估工具已经得到广泛 使用。 §ADAS-RC:AD评估量表中文修订版。 §优点:覆盖了NINCDS-ADRDA和DSM-IV有关痴呆诊断标准要求检测的主要认知领域,包括记忆障碍、 失语、失认、失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康痴呆药 物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估工具,通常将改善4分(相 当于6个月平均自然下降分数)作为治疗显效的判 断标准。 §缺点:不适用于极轻度和极重度的患者,没有检测 执行功能障碍的项目。与受教育水平有关。 o严重损伤量表(SIB)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一、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SP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 (β-amyloid p rotein,Aβ),NFT 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 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 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 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EN1)基因、早老素 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其中,前3 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

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 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一般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分为“ABC”三大类。A (activity)是指生活功能改变: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 力下降,对患者的一般生活功能影响不大,但是从事高智力活动的患者会出现工作能力和效率下降。随着疾病的进展,工作能力的损害更加突出,同时个人生活能力受损的表现也越发明显。在疾病晚期,患者在包括个人卫生、吃饭、穿衣和洗漱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全由他人照顾。 B(behavior)是指精神和行为症状:即使在疾病早期,患者也会出现精神和行为的改变,如患者变得主动性缺乏、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会使精神行为症状恶化,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多以被偷窃和嫉妒为主);无目的漫游或外走;睡眠节律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昼夜颠倒情况;捡拾收藏废品;可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性脱抑制、过度进食;有时可出现激越甚至攻击行为。 C(cognition)是指认知损害: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认知损害以遗忘为先导,随后会累及几乎所有的认知领域,包括计算、定向、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