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复习资料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

食品化学: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它通过食品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的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贮藏、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科学。

2.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

1) 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

2)揭示食品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3)研究食品贮藏、加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的食物资源

4)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3.地位:食品化学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是一门主要包括微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科学,是应用化学的的一个重要分支

水分子的缔合: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及两种组成原子的电负性差别,导致水分子之间可以通过形成氢键而呈现缔合状态。

形成三维氢键能力:水分子具有在三维空间内形成许多氢键的能力可充分地解释水分子间存在大的引力。

水分子缔合的原因:①H-O 键间电荷的非对称分布使H-O 键具有极性,这种极性使分子之间产生引力。②由于每个水分子具有数目相等的氢键供体和受体,因此可以在三维空间形成多重氢键。③静电效应。

冰是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结合、有序排列形成的低密度、具有一定刚性的六方形晶体结构。六方冰晶形成条件:①在最适度的低温冷却剂中缓慢冷冻;②溶质的性质及浓度均不严重干扰水分子的迁移。

水的结构模型:

水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在温度由0℃上升到4℃的过程中,水的密度逐渐加大;温度由4℃继续上升的合过程中,水的密度逐渐减小;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水在0℃至14℃的范围内,呈现出―冷胀热缩‖的现象,称为反常膨胀。

结合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结合水:构成水、邻近水、多层水

体相水:距离非水组分位置最远,水-水氢键最多。它与稀盐水溶液中水的性质相似

水与溶质间的相互关系:

1) 水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作用力:极性结合,偶极—离子相互作用

阻碍水分子的流动的能力大于其它溶质;水—离子键的强度大于水—水氢键;破坏水的正常结构,阻止水在0℃时结冰,对冰的形成造成一种阻力

2)水与可形成氢键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水可以与羟基、氨基、羰基、酰基、亚氨基等形成氢键;作用力小于水与离子间作用力;流动性小;对水的网状结构影响小;阻碍水结冰;大分子内或大分子间产生―水桥‖

Η

│ │ ∣

—Ν—Η …… Ο—Η ……О=С—

3 ) 水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

笼形水合物的形成:由于非极性基团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使疏水基团附近的水分子间氢键键合力↑ 。―笼形水合物‖ :20~74个水分子将―客体‖包在其中。作用力:范德华力、少量静

电力、疏水基团间的缔合作用

水分活度: 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Aw=P/Po

.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

与温度的关系(冰点分界):对于纯水: P=Po Aw=1;而对于食品中的水分,冰点以上或以下,Aw 对食品稳定性影响是不同的。 高于冰点时,Aw 与食品组成及T有关,其中食品组成是主要因素,当组成水%相同时,T上升,则Aw 上升。 低于冰点时, Aw 仅与温度有关,与食品组成无关。

吸着等温线的分区与形状

Ⅰ区 Aw=0~0.25 约0~0.07g 水/g 干物质 作用力:H2O —离子,H2O —偶极,配位键。 属单分子层水(含水合离子内层水)。不能作溶剂,-40℃以上不结冰,与腐败无关

Ⅱ区Aw=0.25~0.8(加Ⅰ区,<0.45gH2O/g 干) 作用力:氢键、H2O —H2O 、H2O —溶质 。 属多分子层水,加上Ⅰ区约占高水食品的5%。 不作溶剂,-40℃以上不结冰,但接近0.8(Aw )的食品,可能有变质现象

Ⅲ区,新增的水为自由水, (截留+流动)多者可达20g H2O/g 干物质 。 可结冰,可作溶剂。 划分区不是绝对的,可有交叉,连续变化

滞后现象:所谓滞后现象即向干燥的样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后绘制的水分吸着等温线和由样品中取出一些水(解吸作用)绘制的水分吸着等温线并不完全重合,这种不重合性称为滞后现象 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

aw /m(1-aw )—aw 图,即BET 图,为一条直线。P/P0 值大于0.35时此线性关系变差 BET 单分子层值计算公式:

1、在 aw=0-0.35 范围内,随 aw ↑,反应速度↓的原因:

① 水与脂类氧化生成的氢过氧化物以氢键结合,保护氢过氧化物的分解,阻止氧化进行 ② 这部分水能与金属离子形成水合物,降低了其催化性

2、在 aw=0.35-0.8 范围内,随 aw ↑,反应速度↑的原因:

① 水中溶解氧增加

② 大分子物质肿胀,活性位点暴露加速脂类氧化

③ 催化剂和氧的流动性增加

3.当 aw >0.8 时,随 aw ↑,反应速度增加很缓慢的原因: 催化剂和反应物被稀释

Maillard (美拉德)反应(重点)

Maillard (美拉德)反应指食品在油炸、焙烤、烘焙等加工或贮藏过程中,还原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生羰氨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1、反应机理:(1)初期阶段:Maillard 反应的初期阶段包括两个过程,即羰氨缩合与分子重排。上步产物葡糖胺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阿姆德瑞重排而转化为环式果糖胺(2)中期阶段:酮式果糖胺在中期阶段主要的分解过程可能有三个途径,这里仅介绍脱水转化成羟甲基糠醛(记住产物)的途径。(3)末期阶段:前两个阶段得到的许多产物及中间产物进一步缩合、聚合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色素。

影响Mailard 反应的因素:

11(m Y 截距)+斜率

(1)底物结构:在糖类物质中:五碳糖(核糖>阿拉伯糖>木糖)>六碳糖(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醛糖>酮糖,单糖>二糖。

一般地,反应的活性:胺类>氨基酸;碱性氨基酸>中性或酸性氨基酸;氨基处于ε位或碳链末端的氨基酸>氨基处于α位的。而蛋白质的褐变速度则十分缓慢。

(2)反应物浓度Mailard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完全干燥的条件下难以发生,含水量在10~15%时容易发生;

(3)温度Mailard反应是一个热反应,温度越高,反应时间越长,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4)pH 碱性条件有利于Mailard反应的进行,而酸性环境,特别是pH3以下可以有效防止褐变反应的发生。

(5)金属离子许多金属离子可以促进Mailard反应的发生,特别是铁离子与铜离子,三价铁比二价铁更为有效。

要抑制美拉德反应,可采用如下的方法:

(1)将水分含量降到很低;

(2)如果是流体食品则可通过稀释、降低PH、降低温度或除去一种作用物;

(3)亚硫酸盐或酸式亚硫酸盐可抑制美拉德反应;

(4)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避免混入铁和铜离子。

要促进美拉德反应则要采用与上面相反的条件。

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都属于非酶褐变)

糖类尤其是单糖类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时,会因发生脱水、降解等过程而发生褐变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又叫卡拉蜜尔作用。

多糖的溶解性:除了高度有序具有结晶的多糖不溶于水外,大部分多糖不能结晶,因而易于水合和溶解

凝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高分子溶液或溶胶的分散质颗粒在某些部位上相互联结,构成一定的空间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液体或气体)充斥其间,整个系统失去流动性,这种体系称为凝胶。

淀粉的糊化的概念:淀粉颗粒具有结晶区和非结晶区交替层的结构,通过加热提供足够的能量,破坏了结晶胶束区弱的氢键后,颗粒开始水合和吸水膨胀,结晶区消失,大部分直链淀粉溶解到溶液中,溶液粘度增加,淀粉颗粒破裂,双折射消失,这个过程称糊化。

具有胶束结构的生淀粉称为β-淀粉。处于糊化状态的淀粉称为α化淀粉。

糊化本质:淀粉粒中结晶区和非结晶区的淀粉分子间的氢键断开,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淀粉糊化可分为三个阶段:a.可逆吸水阶段:水分进入非结晶区,体积略有膨胀;b.不可逆吸水阶段:随温度升高,水分进入淀粉微晶间隙,不可逆大量吸水,结晶“溶解”;c.淀粉粒解体阶段,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

影响因素:1.淀粉种类与颗粒大小:小颗粒淀粉的结构较紧密,糊化较难;2.温度:提高温度有利于糊化;3.pH: pH4-7影响很小,高pH有利于淀粉的糊化;4.水含量:糊化和水含量成正比;5.糖:高浓度的糖可降低糊化速度;6.脂肪:油脂可显著降低糊化速度和糊化率。淀粉老化的概念:经过糊化的α-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下放置后,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老化(回生,凝沉)。

老化的本质:其本质是糊化的淀粉分子又自动排列成序,形成致密、高度晶化的不溶解性的淀粉分子微束。

影响因素: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直链淀粉比例高时易于老化;温度:在2-4℃之间最易老化,60℃以上或-20℃以下不易老化;水分含量:水分30%~60%时最易老化,而低于10%时不易老化。pH:在偏酸(pH4以下)或偏碱的条件下也不易老化。脂类:极性

脂类如磷脂、硬脂酰乳酸钠、单甘酯等可以抗老化。

防止淀粉老化:可将糊化后的α-淀粉,在80℃以下的高温迅速除去水分(水分含量最好达10%以下)或冷至0 ℃以下脱水。这样淀粉成为固定的α-淀粉。α-淀粉加水后,因无胶束结构,水易于浸入而将淀粉分子包蔽,不需加热,亦易糊化。

改性淀粉:天然淀粉经适当的化学处理、物理处理或酶处理,使某些加工性能得到改善,以适应特定的需要,这种淀粉被称为变性淀粉。

果胶的物理、化学性质:水解:果胶在酸碱条件下发生水解,生成去甲酯和糖苷键裂解产物。原果胶在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作用下,生成果胶酸。溶解度:果胶与果胶酸在水中溶解度随链长增加而减少。粘度:粘度与链长正比。

果胶形成凝胶:机理:脱水剂使高度含水的果胶分子脱水以及电荷中和而形成凝集体。

凝胶的形成与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高价离子的存在有关。

果胶形成条件:HM:有糖、酸的存在下易形成凝胶。Brix>55%pH<3.5

LM:有二价阳离子的存在。Ca2+添加量与pH有关,反比例。

凝胶形成速度:

快速DE越高形成凝胶快速DE越高形成凝胶HM 慢速的速度越快LM 慢速的速度越慢

影响凝胶强度的因素:凝胶强度与分子量成正比。凝胶强度与酯化程度成正比。

高甲氧基果胶凝胶机理:

在果胶溶液中加入足够的酸和糖就会胶凝。由于果胶溶液pH 降低时,高度水合和带电的羧基转变成不带电荷的和仅少量水合的羧基。失去了一些电荷和降低了水合程度后,高聚物分子链的某些部分就能缔合,使高聚物链形成接合和网状结构,网孔中固定了溶质分子的水溶液。由于高浓度糖(~ 65 %,至少55%)能竞争水合水,因而降低了分子链的溶剂化,这样使分子链间相互作用,促进了接合区的形成。

影响凝胶的形成条件和凝胶强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分子链长和连接区的化学性质。链越长,凝胶强度越大。酯化度、温度、pH、离子强度、糖浓度。

脂肪酸的系统命名法

CH2-(CH2)3-CH2-CH=CH-CH2-CH=CH-CH2-(CH2)5-CH2-COOH

名称:十八-9,12-二烯酸18:2ω6 18:2n-6(甲基碳叫ω碳)

天然多烯酸(一般会有2-6个双键)的双键部是被亚甲基隔开的。

通常用顺式和反式表明双键的几何构型,他们分别表示烃基在双键的同侧和异侧。

(Z-型、E-型)

酰基甘油的立体有择位次编排命名法

碳原子自上而下编号,三酰甘油命名法为:

数字命名法:Sn-16:0-18:1-18:0 英文缩写法:Sn-POSt 中文命名法:Sn-甘油-1-棕榈酸酯-2-油酸酯-3-硬脂酸酯

脂质概述:脂质是生物体内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的物质的总称。通常所说的油脂(脂肪)是脂质中的一类。

脂质通常的共同特征:①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②大多具

有酯的结构,并以脂肪酸形成的酯最多。③都是由生物体产生,并能被生物体所利用。

例外:卵磷脂、鞘磷脂和脑苷脂类。

脂质分类:按结构和组成分:复合脂质简单脂质衍生脂质

习惯分:真脂:油脂(固态的脂、液态的油99%);类脂:磷脂、糖脂、蛋白脂、硫脂等;复合脂类以及固醇、蜡等脂肪伴随物。

油脂分类:按不饱和程度分:干性油,半干性油,不干性油

按构成的脂肪酸分:单纯酰基油,混合酰基油。

按来源分:乳脂类、植物脂、动物脂、海产品动物油、微生物油脂。

按物理状态分:脂肪(常温下为固态)油(常温下为液态)

按化学结构分:简单脂:酰基脂,蜡;

复合脂:鞘脂类(鞘氨酸、脂肪酸、磷酸盐、胆碱组成),脑苷脂类(鞘氨酸、脂肪酸、糖类组成),神经节苷脂类(鞘氨酸、脂肪酸、复合的碳水化合物);

衍生脂:类胡箩卜素、类固醇、脂溶性纤维素等。

油脂在食品中的功能:提供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提供滑润的口感,光润的外观,塑性脂肪还具有造型功能;赋予油炸食品香酥的风味,是传热介质

油脂的塑性:指在一定外力下,表观固体脂肪具有的抗变形的能力。

油脂塑性的决定因素:固体脂肪指数(SFI):固液比适当;脂肪的晶型:β/晶型可塑性最强。熔化温度范围:温差越大,塑性越大

起酥油:是指用在饼干、糕点、面包生产中专用的塑性油脂。特性:在40oC不变软,在低温下不太硬,不易氧化。

塑性油脂的作用:涂抹性(涂抹黄油等);可塑性(用于蛋糕的裱花);起酥作用;使面团体积增加

乳状液形成的条件:1.当液滴分散在连续相中,如油滴分散在水溶液中,扩大界面需要做功,增加界面积所做的功为:δW=γδA 乳状液的能量水平较高,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2.降低界面张力可增加乳化能力。表面活性剂或称为乳化剂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降低界面张力。

乳状液的失稳与影响乳化稳定性的因素:乳状液失稳的三个阶段为:乳析、絮凝和聚结

1.乳析:两相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密度小的一相向上富集的过程。

2. 絮凝:指脂肪球相互靠拢并聚集在一起,但脂肪球原来的大小保持不变;维持脂肪球相对状态的力:吸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引力);排斥力静电斥力,粒子表面上存在双电层而引起的静电排斥力;DLVO理论:如果斥力位超过引力位,产生了对抗碰撞的能垒。如果能垒的大小超过了粒子的动能,悬浮液稳定。仅粒子间距离非常小时,范德华引力位才变得非常大,在中间距离时,斥力位超过引力位;絮凝会加速上浮。

3. 聚结:脂肪膜的破裂导致脂肪球合并

油脂的乳化和乳化剂:乳浊液:内向/分散相,直径0.1-50μm;外向/连续相。

水包油型(O/W,水为连续相。如:牛乳)

油包水型(W/O,油为连续相。如:奶油)

乳浊液的失稳机制:分层(重力);絮凝(分散相液滴表面静电荷不足);聚结(两相界面膜破裂)

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增大分散相之间的静电斥力;增大连续相的粘度或生成有弹性的厚膜;减小两相间的界面张力;微小的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形成液晶相

乳化剂的选择:亲水––亲脂平衡(HLB) ;HLB值具有代数加和性;通常混合乳化剂比具有相同HLB值的单一乳化剂的乳化效果好。

食品中常见的乳化剂:甘油酯及其衍生物;蔗糖脂肪酸酯;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及其衍生物;

丙二醇脂肪酸酯;大豆磷脂;其他合成食品乳化剂

脂类氧化

自动氧化:油脂的自动氧化指油脂分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与空气中氧(基态氧)之间所发生的自由基类型的反应。

自动氧化的机理描述

引发剂

引发:RH-──→R·+·H传递:R·+O2--→

ROO·ROO·+ RH--→ROOH+R·终止:R·+R·--→R-R

R·+ROO·--→ROOR ROO·+ROO·--→ROOR +O2 游离基的引发通常活化能较高,所以最初游离基的产生,需引发剂的帮助。激发态氧(单线态氧,1O2)、过渡金属元素、热、光等均对此有密切影响。

链传递反应中的氧是能量较低的基态氧(三线态氧,3O2 )。链传递的活化能较低,故此步骤进行很快,并且可循环进行,产生大量氢过氧化物。H是与双键相邻的α-亚甲基氢原子。光敏氧化:光敏氧化是在光的作用下(不需要引发剂)不饱和脂肪酸与单线态氧直接发生的氧化反应。食品中如叶绿素、血红蛋白和一些合成色素等可以起光敏剂的作用,使三线态的氧变为活性较高的单线态氧。

光敏氧化的特点:(1)不产生自由基(2)双键的顺式构型改变成反式构型(3)与氧浓度无关(4)不存在诱导期;(5)光敏氧化反应受到单线态氧猝灭剂β-胡萝卜素与生育酚的抑制。(6)对于同样的反应底物,光敏反应的速度大于自动氧化(约1500倍)。

影响食品中脂类氧化速率的因素

一)脂肪酸及甘油酯的组成:主要发生在不饱和脂肪酸上,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难以氧化,但在高温下会产生显著的氧化;不饱和脂肪酸中C=C数目增加,氧化速度加快;顺式构型比反式构型易氧化;共轭双键比非共轭双键氧化快。游离脂肪酸比甘油酯的氧化速率略高。二)氧:当氧浓度较低时,氧化速率与氧浓度近似成正比;当氧浓度很高时,则氧化速率与氧浓度无关。单线态氧的氧化速率约为三线态氧的1500倍。

三)温度:一般来说,随着温度上升,氧化速率加快;但温度上升,氧的溶解度会有所下降。四)表面积:一般来说,油脂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与油脂氧化速率成正比。

五)水分:当水分活度在0.3时,油脂的氧化反应速度最慢。随着水分活度的降低和升高,油脂氧化的速度均有所增加。

六)助氧化剂:一些具有合适的氧化还原电位的二价或多价过渡金属如Cu2+、Mn2+、Fe3+、Fe2+、Al3+、Pb2+等是有效的助氧化剂。血红素也是一种重要的助氧化剂。参与酶促氧化的酶均为氧化反应的催化剂

七)光和射线:光和射线不仅能促使氢过氧化物分解,还能引发自由基。

八)抗氧化剂:即能延缓和减慢油脂氧化速率的物质。这类物质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发挥作用,有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

抗氧化剂:是一种能推迟具有自动氧化能力的物质发生氧化,并能减慢氧化速率的物质。抗氧化剂的增效作用:是指在抗油脂氧化体系中,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抗氧化剂的混合物比单独一种所产生的抗氧化效果更大。

脂类氧化的评价方法

过氧化值(POV):指1kg油脂中所含氢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用过氧化值评价油脂氧化的趋势多用于氧化的初期。

碘值:指100g油脂吸收碘的克数。

酸价(A V):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的毫克数。酸价与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

量成正比,反映了油脂品质的优劣,一般新鲜油脂的酸价较低

氨基酸的分类和结构:自然界氨基酸种类很多,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仅20余种。根据氨基酸通式中R基团极性的不同,可将氨基酸分为3类:①非极性或疏水的氨基酸;②极性但不带电荷的氨基酸;③在介质中性条件下带电荷的氨基酸

蛋白质的分类和结构:按照化学组成,蛋白质通常可以分为简单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简单蛋白质是水解后只产生氨基酸的蛋白质;结合蛋白质是水解后不仅产生氨基酸,还产生其他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质、核酸、金属离子等)的蛋白质。结合蛋白质的非氨基酸部分称为辅基。

简单蛋白质可分为:①清蛋白②球蛋白③谷蛋白④醇溶谷蛋白⑤组蛋白⑥鱼精蛋白⑦硬蛋白根据辅基的不同,结合蛋白质可分为:①核蛋白②脂蛋白③糖蛋白和黏蛋白④磷蛋白⑤血红素蛋白⑥黄素蛋白⑦金属蛋白

蛋白质按其分子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两大类。球状蛋白质,分子对称性佳,外形接近球状或椭球状,溶解度较好,能结晶,大多数蛋白质属于这一类。纤维状蛋白质,对称性差,分子类似细棒或纤维,它又可分成可溶性纤维状蛋白质,如肌球蛋白、血纤维蛋白原等和不溶性纤维状蛋白质,包括胶原、弹性蛋白、角蛋白以及丝心蛋白等。

蛋白质按其生物功能分为酶、运输蛋白质、营养和贮存蛋白质、收缩蛋白质或运动蛋白质、结构蛋白质和防御蛋白质。

影响蛋白质折叠的作用力包括两类:①蛋白质分子固有的作用力所形成的相互作用;②受周围溶剂影响的相互作用。范德华相互作用和空间相互作用属于前者,而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基相互作用属于后者

稳定蛋白质构象的作用力和键: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的作用力包括共价键和非共价键(次级键)。共价键主要指二硫键(个别情况下还包括酯键);非共价键主要指氨基酸残基间的氢键、静电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除共价键二硫键的键能较大外,其他的作用能较小。

蛋白质的变性(重点):把蛋白质二级及其以上的高级结构在酸、碱、盐、热、有机溶剂等的作用下遭到破坏而一级结构并未发生变化的过程叫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变性所产生的影响:①溶解度降低;②与水的结合能力降低;③生物活性(功能)丧失,如失去酶活性或免疫活性;④容易被水解;⑤黏度变大;⑥难以结晶。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一)物理因素

1.热与蛋白质变性:当蛋白质溶液被逐渐加热并超过临界温度时,蛋白质将发生从天然状态向变性状态的剧烈转变。在此转变中点的温度被称作熔化温度(Tm)或变性温度(Td)。大多数蛋白质在45~50℃时开始变性,也有些蛋白的Td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温度。温度导致蛋白质变性主要涉及到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去稳定作用。氢键、静电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在高温下不稳定在低温下稳定,而疏水相互作用随温度升高作用力增强(在60-70℃达到最高)。一般认为,温度越低,蛋白质的稳定性越高。蛋白质还可以发生冻结变性。蛋白质的平均疏水性和热变性温度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蛋白质(或酶)在干燥条件下比含水分时对热变性的耐受力大,说明蛋白质在有水存在时易变性。

2.静水压和变性:压力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主要是蛋白质的柔性和可压缩性。大多数纤维状蛋白质分子不存在空穴,它们对压力的稳定性高于球状蛋白质。这种蛋白变性是高度可逆的。

3.剪切和变性:一些食品的加工过程,如振动、打擦、捏合、高速均质等,会产生高的剪切力,能导致蛋白质变性。高温和高剪切力相结合能使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4.辐照和变性:电磁波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与电磁波的波长与能量有关。如果辐照仅引起蛋白质构象的改变,那么将不会显著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如果辐照导致了氨基酸残基的变

化,便会导致营养价值的降低。

(二)化学因素

1.pH值和变性: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比其他pH下稳定。在极端pH值时,蛋白质内的离子基团产生强静电排斥作用,促使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

2.有机溶质和变性:不同种类的有机物使蛋白变性的原因不尽相同。

3.表面活性剂和变性: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强有力的变性剂,在较低浓度下可使蛋白质完全变性,同时SDS类表面活性剂诱导的蛋白变性是不可逆的。

4.有机溶剂和变性:许多有机溶剂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亲水有机溶剂通过改变水的介电常数从而改变了稳定蛋白质结构的静电力;疏水有机溶剂由于进入蛋白质疏水区,打断疏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变性。

5.促溶盐与蛋白质变性:碱土金属只能有限度地与蛋白质起作用,过渡金属如铜、铁、汞和银等离子易与蛋白质发生作用。在低浓度时,盐的离子与蛋白质发生非特异性的静电相互作用,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在高浓度时,盐对蛋白质的稳定性不利,阴离子的影响更大。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因素:

1、pH和溶解度:大多数食品蛋白质的溶解度-pH值图是一条U形曲线,最低溶解度出现在蛋白质的等电点附近。但β-乳球蛋白、明胶、蛋清蛋白和血清清蛋白即使在它们的等电点时,仍然是高度溶解的。

2、离子强度和溶解度:在低离子强度(<0.5),如果蛋白质含有高比例的非极性区域,溶解度下降;反之,溶解度提高。当离子强度>1.0时,硫酸盐和氟化物(盐)逐渐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硫氰酸盐和过氯酸盐逐渐提高蛋白质的溶解度

3、温度和溶解度:在恒定的pH和离子强度,大多数蛋白质的溶解度在0-4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提高。一些高疏水性的蛋白质的溶解度和温度呈负相关。当温度超过40 ℃,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

4、有机溶剂和溶解度:加入有机溶剂,如乙醇和丙酮,蛋白质在有机溶剂-水体系中的溶解度降低或沉淀。

影响蛋白质起泡(水气界面)的因素

a.蛋白质性质:作为起泡剂的蛋白质必须快速地分散至气-水界面;易于在界面上展开和重排;它必须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黏合性膜。

蛋白质的起泡力是与平均疏水性正相关的。往往具有良好起泡能力的蛋白质不具有稳定泡沫的能力,而能产生稳定泡沫的蛋白质往往不具有良好的起泡力。

b.蛋白溶液浓度:大多数蛋白质在浓度2%~8%范围内显示最高的起泡能力。但浓度超过10%时气泡变小,泡沫变硬。

c.温度:起泡前适当加热可提高一些蛋白的起泡能力,但过度加热会损害蛋白的起泡能力。

d. pH值:当蛋白质处于或接近等电点时,蛋白质的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提高。在pI以外的pH值范围内,蛋白质的起泡能力往往较好,但其泡沫的稳定性却较差。

e.盐:盐类对蛋白质起泡性质的影响取决于盐的种类、浓度和蛋白质的性质。

f.糖:小分子糖可以提高泡沫的稳定性但却降低蛋白质的起泡能力。

g.脂:脂类物质,尤其是磷脂类物质会使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下降。(消泡)

h.搅打:搅打或搅拌的时间和强度既要足够也要适当,过度搅打将破坏泡沫。

影响蛋白质水合性质的因素主要有:

1、蛋白质的总吸水量随蛋白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蛋白质在其等电点时水合性质最差,吸水量最少;偏离等电点吸水量增加;

3、随温度的升高,蛋白质水合能力变差;

4、低盐浓度有助于蛋白质分子的水合;高盐浓度将降低蛋白质分子的水化能力。

蛋白质在溶液中的构象很大程度上与它和水合特性有关。蛋白质的水合作用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即首先形成化合水和邻近水,再形成多分子层水,如若条件允许,蛋白质将进一步水化,这时表现为:①蛋白质吸水充分膨胀而不溶解,这种水化性质通常叫膨润性。②蛋白质在继续水化中被水分散而逐渐变为胶体溶液,具有这种水化特点的蛋白质称为可溶性蛋白。

影响蛋白质乳化作用(水油界面)的因素主要有:

1.蛋白质的乳化性质与它的表面疏水性存在着一个弱正相关联,然而与平均疏水性不存在这样的关系。

2.蛋白质的溶解度在它的乳化性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蛋白质必须具有一定的溶解度。

3.pH对蛋白质乳化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如果蛋白质在其等电点时仍有较大的溶解度,这种蛋白在此pH具有优良的乳化性能。

胶凝作用: 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过程称为胶凝作用。

凝胶的类型:线性蛋白质分子,1.线性分子通过形成连接区而形成凝胶网络。肌浆球蛋白。2.线性分子间形成连接点而构建成三维网络。明胶

球蛋白分子:1.高度定向有序的―念珠串状‖网络结构。溶菌酶。2.随机聚集的网络结构。大豆分离蛋白

凝胶制备方法

热处理: 添加钙盐提高凝胶强度和凝胶速率适度酶解:凝乳酶水解酪蛋白胶束奶酪离子桥连: 钙离子酪蛋白胶束酸凝胶:内酯豆腐

蛋白质功能性质的变化——表面活性剂

1. 蛋白质的物理改性

2.蛋白质的化学修饰

3. 蛋白质的酶修饰

1)酶催化水解——改变功能性质如溶解性、乳化能力、凝胶行为等;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风味酶等;制备风味物质:植物水解蛋白、动物水解蛋白、酵母自溶物等,具鲜味、肉的风味等;深度水解:生物活性肽如像鸦片样(Opioid)活性、免疫刺激活性和抑制血管紧张肽转化酶的活性。

2)微生物谷胺酰胺转氨酶(TG)

3)改制蛋白反应:改制蛋白反应是指蛋白质经酶部分水解后,再用蛋白酶(通常是木瓜蛋白酶或胰凝乳蛋白酶)使肽键再合成为一种新的多聚肽。

维生素:维生素就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或者说维生素是细胞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必须而需量极微的天然有机物质。

维生素的主要功能:辅酶或辅酶的前体,如B族维生素;抗氧化剂,如VC,VE,类胡萝卜素等;遗传调节因子,如VA,VD;特殊功能,如VA与视觉有关,VD对骨骼的构成,VK 对血液凝固的作用等。

矿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及机体的酸碱平衡;通常是酶的活化剂;保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对机体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铁对血红蛋白、细胞色素酶系的重要性,碘对甲状腺素合成的重要性等。对食品感官质量的作用。如磷酸盐对肉制品的保水性、结着性作用,钙离子对凝胶的形成和食品质地的作用等。

食品中维生素损失的常见原因:1、原料食品的成熟度与部位分布的影响:植物在不同采收期V C含量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含量也不同2、植物采收后和动物屠宰后处理的影响:内源性酶会分解维生素。3、加工前处理的影响:浸提,切碎,研磨等均会造成维生素的损失4、热烫和热加工的影响:温度越高损失越大,加热时间越长,损失越多5、产品贮藏中维

生素的损失:水分活度,包装材料及贮藏条件对维生素的保存率都有影响。在相当于单分子层水的A W下,维生素很稳定。6、加工中化学添加物和食品成分的影响:氧化剂会破坏V A、V E、V C,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有利于V C的保存,但会与V B1反应。亚硝酸盐可造成V C的破坏。

酸性食品: 带阴离子非金属元素较多的食品,生理里上称只为酸性食品

碱性食品:带阳离子金属元素较多的食品,生理上称之为碱性食品

维生素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食品本身的影响:成熟度:不同成熟期维生素含量不同(Vc-番茄,最高含量在未成熟期)不同部位:一般根部<果实<茎<叶果实:从表层向核芯降低。采后(宰后):酶解加工:前处理:去皮、浸泡、摘除。加工程度:谷物磨粉程度、与种子的胚乳、胚芽、种皮的分离程度有关

热烫和热加工造成维生素损失:温度越高,损失越大;加热时间越长,损失越多;加热方式不同,损失不同;

淋洗、漂烫: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短时间热烫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冷却方法:空气冷却损失较小。微波加热:损失小。

蒸汽加热:比热烫小,比微波大。热灭菌处理:高温瞬时灭菌法。

产品贮藏中维生素的损失:水分活度,包装材料及贮藏条件对维生素的保存率都有重要影响。在相当于单分子层水的AW下, 维生素很稳定,而在多分子层水范围内,随AW↑,维生素降解速度↑。

矿物质在食品加过程中的变化:矿物质在加工中不会因为光,热,氧等因素而分解,但加工会改变其生物利用性。如,精制,烹调,溶水等会使其含量下降。加工时因容器带入会使其含量增加。如铁锅炒菜等。

加工后生物有效性提高如面粉发酵后生物有效性提高30-35%。

食品化学模拟试卷5范文

《食品化学》试卷1卷 一、填空题(20分) 1食品的质量属性包括、、、和卫生安全性等。 2 乳糖在的作用下,水解为和。 3 矿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在以上称为常量元素。常见的金属元素污染有 、、、。 4 降低食品水分活度的方法有、、、、。 5国际酶命名与分类委员会将酶分成、、、、和。 6广义的新陈代谢包括物质在体内的的、和的整个过程 7 生物体内的呼吸链包括、和。 8 一分子的葡萄糖经EMP-TCA途径共产生相当于个ATP的能量,其中酵解过程 产生个ATP,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过程产生个ATP, 乙酰辅酶经TCA循环产生个ATP。 9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生理过程包括、和。 10 从食品学的意义上讲,果蔬的成熟是指。 11 评价风味的方法有和。 12 从生理学角度看,基本味感包括、、和。 13味的相互作用包括、、和。 14 鱼的腥臭味的主要成分是,牛乳的主体风味物质是。 15 食品中的色素分子都由和组成,色素颜色取决于其。 16写出化学名:BHA ;BHT ;PG ;PA 。 17 核果和仁果中常见的植物毒素是;萝卜中常见的植物毒素是;不新鲜的鱼类中常见的能导致人过敏的毒素是。 18霉变的甘蔗中有种能使人手舞足蹈的毒素,它是。 二、判断题(1分×10) 1麦芽酚是美拉德反应产物,它具有特殊的焦糖风味() 2 人体对植物食品中血红素型铁的吸收不受植酸和磷酸影响() 3 氧化1g糖所释放的能量比氧化1g蛋白质所释放的能量高() 4 采收后的水果蔬菜的组织细胞内不存在同化作用() 5 大多数的水果和蔬菜可以在0℃附近的温度下贮藏() 6 市场上销售的鸡精是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小肽、肌苷酸、谷氨酸等混合物() 7可见光区的波长是200-400nm,紫外区的波长是400-800nm () 8含有花青素的水果罐装时最好使用涂料罐或玻璃罐包装() 9生物膨松剂又称为发酵粉;复合膨松剂又称为酵母。() 10六六六属于有机氯农药,敌敌畏属于有机磷农药()

食品化学试题加答案

第一章水分 一、填空题 1. 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_6—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_4_个_sp[杂化轨道,有—近似四面体_的结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静密度—增大_,当继续升温至_ 3. 98C_时密度可达到_最大值_,继续升温密度逐渐—下降_。 3. 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_和_自由水_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_化合水_、_邻近水_、_多层水_,后者可根据其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_滞化水_、!毛细管水_、自由流动水二 4.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双亲(中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5. 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_S_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J_形。 6. 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一解吸等温线_和_回吸等温线—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 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 _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_等因素有关。 7. 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促进_和_抑制一作用。当食品中a w值在0.35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_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a w值_ >0.35时,水分对脂质起促进氧化作用。 8. 冷冻是食品储藏的最理想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_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非常缓慢_和_冷冻产生的浓缩效应加速反应速率两个相反的方面。 二、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__ 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四面体结构。 (A) 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 。 (A) 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 冰结晶并非完整的警惕,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 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 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 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4.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形?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5. 关于BET (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一。 (A) BET在区间H的商水分末端位置 (B) BET值可以准确地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 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他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 单分子层水概念是由Brunauer. 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其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p ERH 2矿丽 式中,p为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水蒸气分压;Po表示在同一温度下

最新整理食品中的化学知识讲解

食品中的化学 ——九年级化学“化学与生活”专题复习 【复习目标】 通过以食品中的化学为研究对象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化学知识,将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更与生活中的食品密切相关。 【复习流程】 一、食品与健康 二、食品中的化学 1、厨房中的调味品 比一比:看谁答得快!说出这是厨房中的什么物质? (1)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常用来腌渍蔬菜、鱼、肉等的盐 。 (2)制作馒头时用到的一种俗称“纯碱”的物质 。 (3)用作调味剂的一种有机酸 。 (4)常用调味品,是一种甜味剂,它的主要成分是 。 还可以用其它方法鉴别它们吗? 。2、餐桌上的营养素 请你来判断5月20日是“中学生营养日”。请你用所学化学知识关注同学们的营养问题:某山区学校食堂午餐的食谱如下:大米、炖土豆、炒白菜、萝卜汤。 (1)以上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主要有糖类、 、油脂、无机盐和水。 (2)考虑到中学生身体发育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你建议食堂应该增加的食物是 。 3、食品中的保健品 请你帮我想想 某保健食品的外包装标签上的部分内容如下: 某小组同学提出问题:

(1)该保健食品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食用方法中嚼食的作用是什么? 。请你来参与 (3)该保健品中的碳酸钙可以用石 灰石来制备。另一小组同学设计了 一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流程图为上,请写出上述方案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③:。请你来设计 (4)请你仍用石灰石为原料(其他试剂自选),设计另一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仿照(3)所示,将你的实验方案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石灰石 你设计的方案优点是:。(5)怎样检验该保健食品是否含有碳酸盐? 。 4、食品中的保护气 你知道吗? 某些膨化食品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的鼓鼓的,看上去好象一个小“枕头”。我们小组对袋内气体提出了如下问题: (1)包装袋内为什么充入气体?。 请你说一说: (2)充入的是什么气体?。 (3)该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什么?。 5、食品中的干燥剂 请你想一想: 现在许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装,但包装袋中的空气、水蒸气仍会使食品氧化、受潮变质,因此一些食品包装袋中需放入一些“双吸剂”,以使食品保质期更长一些。 甲、乙两同学为了探究“双吸剂”的成分,从某食品厂的月饼包装袋中取出一袋“双吸剂”,打开封口,将其倒在滤纸上,仔细观察,“双吸剂”为黑色粉末,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 该“双吸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物质? 猜想: 甲同学认为: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乙同学认为: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红色粉末是氧化铁。 (1)你认为同学的猜想正确,其理由是什么?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请填写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预期的实验现象结论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食品中的安全问题 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我们想鉴别亚硝酸钠、氯化钠.现查阅亚硝酸钠和食 项目硝酸亚钠(NaNO2)氯化钠(NaCl) 沸点320oC会分解,放出有臭味的气体1413oC 跟稀盐酸作用放出红棕色的气体NO2无反应 水溶液中酸碱性碱性中性鉴别方案选取的试剂和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

中国农业科学院食品化学模拟试卷(三套)附

食品化学模拟试卷(三套)附答案 《食品化学》模拟试卷Ⅰ 一、填空题(2分×21) 1、食品中的结合水根据结合程度可以分为:、、。 2、玻璃态时,体系黏度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而在橡胶态时,其体系黏度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 3、蛋白质溶解度的常用表示方法为、、。 4、甲壳低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作为人体肠道的_______、功能性_______、食品_______、果蔬食品的_______、可以促进_______的吸收。 5、食物中的天然苦味化合物,植物来源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物性的主要是_______。 二、名词解释(4分×6) 1、滞后现象 2、蛋白质变性作用 3、淀粉的糊化 4、必需脂肪酸 5、酶促褐变 6、食品添加剂 三、简答(44分) 1、什么是水分吸着等温线?形状有哪些?影响因素有哪些?水分吸着等温线的意义有什么?(12分) 2、简述油脂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作用。(10分) 3、新鲜肉采用什么方法包装较好,为什么?(10分) 4、为什么多糖具有一定的溶解性?食品体系中的多糖主要起什么作用?(12分) 四、论述(20分×2) 1、试述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2、简述脂类经过高温加热时的变化及对食品的影响。 《食品化学》模拟试卷Ⅰ答案 一、填空题(2分×21) 1、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 2、较高;较小;明显降低;显著增大;增大;加快 3、蛋白质分散指数(PDI);氮溶解指数(NSI);水可溶性氮(WSN)

食品化学必备知识点

论述题 论述题答案 1、简述美拉德反应的利与弊,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控制美拉德反应? 1、答:通过美拉德反应可以形成很好的香气和风味,还可以产生金黄色的色泽;美拉德反应不利的一面是还原糖同氨基酸或蛋白质(pro)的部分链段相互作用会导致部分氨基酸的损失,尤其是必需氨基酸(Lys),美拉德褐变会造成氨基酸与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损失。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1)降低水分含量 (2)改变pH(pH≤6) (3)降温(20℃以下) (4)避免金属离子的不利影响(用不锈钢设备) (5)亚硫酸处理 (6)去除一种底物。 2、试述影响果胶物质凝胶强度的因素? 3、2、答:影响果胶物质凝胶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1)果胶的相对分子质量,其与凝胶强度成正比,相对分子质量大时,其凝胶强度也随之增大。(2)果胶的酯化强度:因凝胶结构形成时的结晶中心位于酯基团之间,故果胶的凝胶速度随脂化度减小而减慢。一般规定甲氧基含量大于7%者为高甲氧果胶,小于或等于7%者为低甲氧基果胶(3)pH值的影响:在适宜pH 值下,有助于凝胶的形成。当pH值太高时,凝胶强度极易降低。(4)温度的影响:在0~50℃范围内,对凝胶影响不大,但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果胶降解。 3、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有哪些? 3、答:(1)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的比例,支链淀粉不易回生,直链淀粉易回生(2)温度越低越易回生,温度越高越难回生(3)含水量:很湿很干不易老化,含水在30~60%范围的易老化,含水小于10%不易老化。 4、影响蛋白质发泡及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4、答:(1)蛋白质的特性(2)蛋白质的浓度,合适的浓度(2%~8%)上升,泡沫越好(3)pH值在PI时泡沫稳定性好(4)盐使泡沫的稳定性变差(5)糖降低发泡力,但可增加稳定性(6)脂肪对蛋白质的发泡有严重影响(7)发泡工艺 5、蛋白质具有哪些机能性质,它们与食品加工有何关系? 5、答:蛋白质具有以下机能性质:(1)乳化性;(2)泡特性;(3)水合特性;(4)凝胶化和质构。 它们与食品加工的关系分别如下: (1)蛋白质浓度增加其乳化特性增大,但单位蛋白质的乳化特性值减小。(2)蛋白质浓度增加时起泡性增加而泡的稳定性减小。(3)水合影响蛋白质的保水性,吸湿性及膨润性,在等电点附近蛋白质的保水性最低。(4)蛋白质浓度高,PH值为中性至微碱性易于凝胶化,高的离子浓度妨碍凝胶化,冷却利于凝胶化。 6、对食品进行热加工的目的是什么?热加工会对蛋白质有何不利影响? 6、答:(1)热加工可以杀菌,降低食品的易腐性;使食品易于消化和吸收;形成良好风味、色泽;破坏一些毒素的结构,使之灭活。(2)热工加工会导致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系列变化。对AA脱硫、脱氨、异构、产生毒素。对蛋白质:形成异肽键,使营养成份破坏。在碱性条件现的热加工会形成异肽键,使营养成份破坏,在碱性条件下的热加工可形成脱氢丙氨酸残基(DHA)导致交联,失去营养并会产生致癌物质。 7、试述脂质的自氧化反应? 7、答:脂质氧化的自氧化反应分为三个阶段:(1)诱导期:脂质在光线照射的诱导下,还未反应的TG,形成R和H游离基;(2)R·与O2反应生成过氧化游基ROO·,ROO·与RH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ROOH,然后ROOH 分解生成ROOH、RCHO或RCOR’。(3)终止期:ROO·与ROO·反应生成ROOR(从而稠度变大),ROO·与R·反应生成ROOR,或R·与R生成R-R,从而使脂质的稠度变大。 Vmax[s] 8、请说明V= 中Km的意义 [s]+km 8、答:①km是当酶反应速度到达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②km是酶的特征性常规数,它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③在已知km值的情况下,应用米氏方程可计算任意底物浓度时的反应速度,或任何反应速度下的底物浓度。 ④km不是ES络合物的解离常数,ES浓度越大,km值就越小,所以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所需底物浓度越小,则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反之,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小。 9、使乳制品产生不良嗅感的原因有哪些? 1、在350C 时对外界异味很容易吸收 2、牛乳中的脂酶易水解产生脂肪酸(丁酸) 3、乳脂肪易发生自氧化产生辛二烯醛与五二烯醛 4、日晒牛乳会使牛乳中蛋氨酸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甲硫基丙醛,产生牛乳日晒味。 5、细菌在牛乳中生长繁殖作用于亮氨酸生成异戊醛、产生麦芽气味 10、食品香气的形成有哪几种途径? 答:食品香气形成途径大致可分为:1、生物合成,香气物质接由生物合成,主要发萜烯类或酯类化合物为毒体的香味物质,2、直接酶作用;香味由酶对香味物质形成。3、间接酶作用,香味成分由酶促生成的氧化剂对香味前体作用生成,4、高温分解作用:香味由加热或烘烤处下前体物质形成,此外,为了满足

完整版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美拉德反应不利的一面是导致氨基酸的损失,其中影响最大的人体必需氨基酸:( ) A Lys B Phe C Val D Leu 2、下列不属于还原性二糖的是……………………………………………………………() A麦芽糖B蔗糖C乳糖D纤维二糖 3、下列哪一项不是食品中单糖与低聚糖的功能特性……………………………………( ) A产生甜味B结合有风味的物质C亲水性D有助于食品成型4、对面团影响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 ) A麦清蛋白和麦谷蛋白B麦清蛋白和麦球蛋白 C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D麦球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5、在人体必需氨基酸中,存在ε-氨基酸的是…………………………………………() A亮氨酸B异亮氨酸C苏氨酸D赖氨酸 6、某油有A、B、C三种脂肪酸,则可能存在几种三酰基甘油酯……………………( ) A、3 B、8 C、9 D、27 7、下列哪一项不是油脂的作用。…………………………………………………………( ) A、带有脂溶性维生素 B、易于消化吸收风味好 C、可溶解风味物质 D、吃后可增加食后饱足感 8、下列哪些脂类能形成β晶体结构………………………………………………………( ) A、豆油 B、奶油 C、花生油 D、猪油E菜籽油F、棉籽油 9、水的生性作用包括……………………………………………………………………() A、水是体内化学作用的介质 B、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C、水是维持体温的载温体, D、水是体内摩擦的滑润剂 10、利用美拉德反应会……………………………………………………………………() A、产生不同氨基酸 B、产生不同的风味 C、产生金黄色光泽 D、破坏必需氨基酸 11、影响油脂自氧化的因素………………………………………………………………() A、油脂自身的脂肪酸组成 B、H2O对自氧化的影响 C、金属离子不促俱自氧化 D、光散化剂对自氧化的影响 12、油脂的热解不会使……………………………………………………………………()A、平均分子量升高B、粘度增大C、I2值降低D、POV值降低

食品化学试题加答案

第一章水分 一、填空题 1。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6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有近似四面体的结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静密度增大 ,当继续升温至3. 98℃时密度可达到最大值,继续升温密度逐渐下降 . 3。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后者可根据其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4。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双亲(中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5。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S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J形。 6。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解吸等温线和回吸等温线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等因素有关。 7.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促进和抑制作用。当食品中aw值在0.35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aw值 >0.35时,水分对脂质起促进氧化作用. 8。冷冻是食品储藏的最理想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非常缓慢和冷冻产生的浓缩效应加速反应速率两个相反的方面。 二、选择题 1.水分子通过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四面体结构。 (A)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警惕,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 (D)毛细管水 4.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形? (A)糖制品(B)肉类 (C)咖啡提取物(D)水果 5.关于BET(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一。 (A) BET在区间Ⅱ的商水分末端位置 (B) BET值可以准确地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他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单分子层水概念是由Brunauer. 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三、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其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知识点总结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水分 2.1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和功能2.1.1水分含量 ?普通生物和食物中的水分含量为3 ~ 97%?生物体中水的含量约为70-80%。动物体内的水分含量为256±199,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成年动物体内的水分含量为58-67% 不同部位水分含量不同:皮肤60 ~ 70%; 肌肉和器官脏70 ~ 80%;骨骼12-15%植物中 水分的含量特征?营养器官组织(根、茎和叶的薄壁组织)的含量高达70-90%?生殖器官和组织(种子、微生物孢子)的含量至少为12-15%表2-1某些食物的含水量 食物的含水量(%) 卷心菜,菠菜90-95猪肉53-60新鲜鸡蛋74牛奶88冰淇淋65大米12面包35饼干3-8奶油15-20 2.2水的功能 2.2.1水在生物体中的功能 1。稳定生物大分子的构象,使它们表现出特定的生物活性2。体内化学介质使生化反应顺利进行。营养物质,代谢载体4。热容量大,体温调节5。润滑 。此外,水还具有镇静和强有力的作用。护眼、降血脂、减肥、美容2.2.2水的食物功能1。食品成分 2。展示颜色、香气、味道、形状和质地特征3。分散蛋白质、淀粉并形成溶胶4。影响新鲜度和硬度

5。影响加工。它起着饱和和膨胀的作用。它影响 2.3水的物理性质2. 3.1水的三态 1,具有水-蒸汽(100℃/1个大气压)2、水-冰(0℃/1个大气压)3、蒸汽-冰(> 0℃/611帕以下) 的特征:水、蒸汽、冰三相共存(0.0098℃/611帕)* * 2.3.2水的重要物理性质256水的许多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比热容、熔化热、汽化热、表面张力和束缚常数 数,都明显较高。*原因: 水分子具有三维氢键缔合, 1水的密度在4℃时最高,为1;水结冰时,0℃时冰密度为0.917,体积膨胀约为9%(1.62毫升/升)。实际应用: 是一种容易对冷冻食品的结构造成机械损伤的性质,是冷冻食品工业中应注意的问题。水的沸点与气压成正比。当气压增加时,它的沸腾电流增加。当空气压力下降时,沸点下降 低 : (1)牛奶、肉汁、果汁等热敏性食品的浓缩通常采用减压或真空来保护食品的营养成分。低酸度罐头的灭菌(3)高原烹饪应使用高压3。水的比热大于 。水的比热较大,因为当温度升高时,除了分子的动能需要吸收热量外,同时相关分子在转化为单个分子时需要吸收热量。这样水温就不容易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海洋气候就是这样

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

水 的作用:①保持体温恒定②作为溶剂③天然润滑剂④优良增塑剂 水的三种模型:①混合型②填隙式③连续结构模型 冰是有水分子在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疏松”的刚性建构,冰有11种结晶型。主要有四种:六方形,不规则树形,粗糙球状,易消失的球晶, 蛋白质的构象与稳定性将受到共同离子的种类与数量的影响。 把疏水性物质加入到水中由于极性的差异发生了体系熵的减少,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此过程称为疏水水合。结合水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一部分锥,具有与同一体系中体相水显著不同的性质,分为①化合水②邻近水③多层水 体相水称为游离水指食品中除了结合水以外的那部分水,分为不移动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 结合水与体相水的区别:①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有机大分子的极性基团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②结合水的蒸汽压比体相水低得多,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结合水不能从食品中分离③结合水不易结冰④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⑤体相水能被微生物利用,大部分结合水不能。 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Aw=P/P0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水分活度决定微生物在食品中萌发的时间、生长速率及死亡率,不同微生物对水分的活度不同,细菌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酵母菌次之,霉菌的敏感性最差。当水分活度低于某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活度时微生物就不能生长。食品的变质以细菌为主;水分活度低于0.91时就可以抑制细菌生长。 低水分活度提高食品稳定性的机理:①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②很多化学反应属于离子反应③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水分活度低反应就慢④许多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除了起着一种反应物的作用外,还能作为底物向酶扩散输送介质,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⑤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要求有一定限度的Aw:细菌0.99-0.94,霉菌0.94-0.8,耐盐细菌0.75,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味0.65-0.6,低于0.6时多数无法生长。 冷冻与食品稳定性:低温下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可提高食品储存期,不利后果:①水变为冰体积增大9%会造成机械损伤计液流失,酶与底物接住导致不良影响。②冷冻浓缩效应。有正反两方面影响:降低温度,减慢反应速度,溶质浓度增加,加快反应速度。冷冻有速冻和慢冻。 碳水化合物: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纤维素。蔗糖是糖甜度的基准物,相对分子大,溶解度越小,甜度小。 糖的吸润性是指在较高的空气湿度下,糖吸收水分的性质,糖的保湿性是指在较低空气湿度下,糖保持水分的性质。 糖的抗氧化性是氧在糖中的含量比在水中含量低的缘故。 水解反应:低聚糖或双糖在酸或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水解成单糖,旋光方向发生变化。 酵母菌 发酵性: 醋酸杆菌 产酸机理 功能性低聚糖:①改善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②高品质的低聚糖很难被人体消化道唾液酶和小肠消化酶水解③类似于水溶性植物纤维,能降低血脂,改善脂质代谢④难消化低聚糖属非胰岛素依赖型,不易使血糖升高,可供糖尿病人使用⑤低聚糖对牙齿无不良影响。 淀粉的糊化:由于水分子的穿透,以及更多、更长的淀粉链段分离,增加了淀粉分子结构的无序性,减少了结晶区域的数目和大小,最终使淀粉分子分散而呈糊状,体系的黏度增加,双折射现象消失,最后得到半透明的粘稠体系的过程。 淀粉的老化:表示淀粉由分散态向不溶的微晶态、聚集态的不可逆转变。 即是直链淀粉分子的重新定位过程。

生物各专业排名

生物各专业排名,仅供参考 一、微生物专业排名 第一水平:中国微生物所(即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方面水平相当高。 武汉病毒所(也是中科院的):病毒方面的老一。 武汉大学:微生物方面在大学中绝对是一流。 江南大学:微生物的发酵方向无人能敌。 山东大学:微生物发酵及理论方面也是相当牛的。 华中农大、南京农大、中国农大农业院校的三巨头,微生物都有不错。 中山大学:微生物生物防治方面很好,有国家生防重点实验室。云南大学:放线菌方面研究很领先,有国家放线菌研究重点实验室。 第二水平: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也有微生物方向的研究,但与上面的比可能略有差距。 第三水平:西北农大,福建农大,天津轻院等等与河南农业大学水平相当者。另外:象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较多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这几年在生物技术方面发展很快,在一些研究方向也是一流的,可能超过我前面提到的学校 发酵工程专业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江南大学A+ 4 天津科技大学A 7 山东大学A 2 华南理工大学A+ 5 南京工业大学A 8 天津大学A 3 华东理工大学A 6 山东轻工业学院A B+ 等(12 个) :大连轻工业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广西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福州大学 B 等(12 个)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贵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 C 等(8 个) :名单略 二、生物化工专业排名 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081703生物化工 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华东理工大学A+ 5 大连理工大学A 9 西北大学A 2 浙江大学A+ 6 北京化工大学A 10 四川大学A 3 天津大学A+ 7 南京工业大学A 11 中南大学A 4 清华大学A 8 浙江工业大学A 12 华南理工大学A B+ 等(18 个) :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华侨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广西工学院 B 等(18 个) :东北农业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食品化学各章重点内容

第一章食品中的水分 1食品的水分状态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 2食品的水分活度Aw与食品温度的关系如何? 3食品的水分活度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如何?(水分活度对食品稳定性/品质有哪些影响?)4在水分含量一定时,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果蔬脯水分活度降低剂? 5水具有哪些异常的物理性质?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6食品的含水量和水分活度有何区别? 7 如何理解液态水既是流动的,又是固定的? 8水与溶质作用有哪几种类型?每类有何特点? 9为什么说不能用冰点以下食品水分活度预测冰点以上水分活度的性质? 10 水在食品中起什么作用? 11为什么说食品中最不稳定的水对食品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12冰对食品稳定性有何影响?(冻藏对食品稳定性有何影响?)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克服冻藏食品的不利因素? 13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4试述几种常见测定水分含量方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15 水分活度、分子移动性和Tg在预测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有哪些?请对他们进行比较? 16 为什么冷冻食品不能反复解冻—冷冻? 17 食品中水分的转移形式有哪些类型?如何理解相对湿度越小,在其他相同条件时,空气干燥能力越大? 第二章食品中的糖类 1为什么杏仁,木薯,高粱,竹笋必须充分煮熟后,在充分洗涤? 2利用那种反应可测定食品,其它生物材料及血中的葡萄糖?请写出反应式? 3什么是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及多糖? 4淀粉,糖元,纤维素这三种多糖各有什么特点? 5单糖为什么具有旋光性? 6如何确定一个单糖的构型? 7什么叫糖苷?如何确定一个糖苷键的类型? 8采用什么方法可使食品不发生美拉德反应? 9乳糖是如何被消化的?采用什么方法克服乳糖酶缺乏症? 10低聚糖的优越的生理活性有哪些? 11为什么说多糖是一种冷冻稳定剂? 12什么是淀粉糊化和老化? 13酸改性淀粉有何用途? 14 HM和LM果胶的凝胶机理? 15卡拉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及用途? 16什么叫淀粉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试指出食品中利用糊化的例子? 17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有哪些?谈谈防止淀粉老化的措施?试指出食品中利用老化的例子? 18试述膳食纤维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试从糖的结构说明糖为何具有亲水性? 19 阐述美拉德反应的机理及其对食品加工的影响。 20 焦糖是如何形成的?它在食品加工中有何作用?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食品中的蛋白质 1.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为何能使蛋白质产生沉淀? 2.为什么通常在面粉中添加氧化剂能使面粉弹性增强,添加还原剂则使弹性降低? 3.盐对蛋白质的溶解性有何影响? 4.简述影响蛋白质水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哪些?且如何影响的?

食品化学—模拟试题 3-答案

《食品化学》模拟试卷Ⅲ答案 一、填空题(2分×21) 1、组成;温度 2、糖;蛋白质;水 3、D-吡喃葡萄糖、α-1,4糖苷键 4、吸附法;截留法;微囊包封法;离子交换法;交联法;吸附与交联法;共聚法;共价连接法(答出其中五种即可)。 5、美拉德反应;焦糖化褐变;抗坏血酸褐变;酚类物质褐变 6、抗结剂 7、蒜氨酸;蒜素;蒜油;二硫化物 二、名词解释(4分×6,表述意思一样即可) 1、吸湿等温线(MSI):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称为水分的吸附等温线(MSI)。 2、改性淀粉:为了适应各种使用的需要,需将天然淀粉经物理、化学或酶处理是,使淀粉原有的物理性质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水溶性、粘度、色泽、味道和流动性等。这种经过处理的淀粉总称为改性淀粉。 3、油脂的酸败:油脂在储藏期间,因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和酶的作用,而导致油脂变哈喇,即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和苦涩味,同时产生一些有毒的化合物,这些统称为油脂的酸败。 4、非酶褐变:非酶褐变反应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在热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有色成分和无色的成分,或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由于非酶褐变反应的结果使食品产生了褐色,故将这类反应统称为非酶褐变反应。就碳水化合物而言,非酶褐变反应包括美拉德反应、胶糖化褐变、抗坏血酸褐变和酚类成分的褐变。 5、食品加工:食品加工就是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食品加工。 6、LD50和LD0:LD50是半数致死量,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LD0是最大耐受量,指能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 三、简答题(44分,表述意思一样即可) 1、简述在食品加工中如何通过控制水分活度来提高食品的保藏性。(10分) 答:(1)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是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食品的水分活度决定了微生物在食品中萌发的时间、生长速率及死亡率。不同的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时对水分活度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细菌繁殖活动所需的Aw 一般细菌为0.94-0.99,酵母菌0.88左右,霉菌0.80左右。嗜盐细菌为0.75左右,耐干燥霉菌和高渗酵母为0.65~0.60。当水分活度低于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水分活度时,这种微生物就不能生长。水分活度在0.6以下的食品一般可以长期保存,为长货架期食品。(5分) (2)酶促反应的影响:当Aw降低到0.25-0.30时,就能有效的阻止酶促反应

食品化学试卷答案

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食品化学》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在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有结合水和游离水两种,其中对食品的保存性能影响最大的是游离水。 2.引起食品中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光、氧气、水分和湿度。 3.果胶物质是半乳糖醛酸通过α-1,4糖苷键脱水缩合而成的杂多糖。 4.脂质按照结构和组成可以分成简单脂质、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 5.油脂发生自动氧化时生成了氢过氧化物,它的分解产物具有哈喇味。 6.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主要有水化性质、表面性质、组织结构化性质和感观性质。 7.美拉德反应的末期阶段包括醇醛缩合和生成黑色素的聚合反应两类反应。 8.蛋白质的改性主要有化学改性和酶法改性两种方法。 9.水溶性维生素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Vc,日照条件下可以由人体皮肤合成的脂溶性维生素是VD 10.果胶水解酶包括果胶酯酶、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解酶。 11.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相乘作用、对比作用、消杀作用、变调作用和疲劳作用等几种形式。 12.食品色素按照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吡咯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多酚类衍生物、酮类衍生物。 13.在面团调制过程中,面粉中的多糖和蛋白质等亲水性胶体吸水后,分子间通过氢键、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离子架桥和共价键等形成海绵状的三维立体网络结构。 14.酯交换是油脂中的酯内或酯之间所进行的酯基交换,目的在于改善油脂的性质。 二、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是食品表面的水蒸气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水蒸气压之比。 2.淀粉的糊化:淀粉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分子间的结合力等受到破坏,开始水合和吸水膨胀、结晶消失、粘度增加、淀粉分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不稳定的分子分散体系的现象成为淀粉的糊化。 3.蛋白质的变性:天然的蛋白质因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结构发生变化,致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都有所改变,但并不导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破坏,这种现象成为变性作用。 4.美拉德反应:氨基化合物与羰基化合物在一定温度、压力与水分条件下相互作用生成类黑精类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美拉德反应。 5.脂肪替代品:基本上不向人体提供能量,但具有脂肪的口感与润滑感的物质称为脂肪替代品。 三、选择题: 1.大多数霉菌生长的水分活度范围是( B )。生产上为了提高食品的贮藏性能,通常采用降低水分活度的措施是( D )。 A.降低温度 B.加盐、降低氧气 C.加糖、加热 D.加盐与加糖、冻结、干制与腌制 3.低脂果胶成胶的条件是( D )。 、含糖量60-65%、果胶、含糖量80%、果胶,温度50℃ C. pH值不定、含糖量80%、果胶,温度50℃ D. 、含糖量60-65%、果胶,温度为室温至沸腾,需要钙离子 4.下列双糖中属于非还原性糖的是( D )。 A.麦芽糖 B.纤维二糖 C.乳糖 D.蔗糖 5..缺乏下列哪种矿物质元素会出现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的症状。( C ) A.铁 B.锌 C.钙 D.碘 3.广泛的存在于水果中的维生素是( D ) A.VD 4.下列哪项反映了油脂或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A ) A.碘价 B.皂化值 C.酸价 D.过氧化值 在大米的碾磨中损失随着碾磨精度的增加而(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一定 6.氨基酸与还原糖在热加工过程中生成类黑色物质,此反应称为( A ) A.美拉德反应 B.显色反应 C. 脱氨基反应 D. 羰氨反应 7.下列哪种物质不具有催化活性( C ) A.胃蛋白酶 B.胰蛋白酶 C.胃蛋白酶原 D.淀粉酶 8.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C ) A.18种种 C. 20种 D. 25种 9.下列色素属于水溶性色素的有( D ) A.酮类衍生物 B.叶绿素 C.类胡萝卜素 D.花青素 10.将蔗糖、奎宁、食盐、盐酸之中任两种适当浓度混合,结果任一种都比单独使用时味感更弱,这属于下列哪种作用( C ) A.味的变调作用 B.味的相乘作用 C.味的消杀作用 D.味的掩蔽现象 12.为了提高绿色蔬菜的色泽稳定性,采用下列的( B )处理可以改善加工蔬菜的色泽品质。 A.有机酸 B.锌离子 C. 增加水分活度 D. 乳酸菌发酵 13.下列脂肪酸中,含有3个双键的脂肪酸是( B ) A.亚油酸 B. 亚麻酸 C. 油酸 D. 花生四烯酸 14.动物肌肉加热时产生许多香味化合物,最重要的成分是( D )。 A.吡嗪 B.含氮化合物 C.脂肪分解物 D.含硫化合物

食品化学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 一、水的结构 水是唯一的以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气态、液态和固态(冰) (1)气态在气态下,水主要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 (2)液态在液态下,水主要以缔合状态(H2O)n存在,n可变 氢键的特点;键较长且长短不一,键能较小(2-40kj/mol) a.氢键使得水具有特别高的熔点、沸点、表面张力及各种相变热; b.氢键使水分子有序排列,增强了水的介电常数;也使水固体体积增大; c.氢键的动态平衡使得水具有较低的粘度; d.水与其它物质(如糖类、蛋白类)之间形成氢键,会使水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导致固定态、游离态之分。 (3)固态在固体(冰)状态下,水以分子晶体的形式存在;晶格形成的主要形式是水分子之间的规则排列及氢键的形成。由于晶格的不同,冰有11种不同的晶型。 水冷冻时,开始形成冰时的温度低于冰点。把开始出现稳定晶核时的温度称为过冷温度; 结晶温度与水中是否溶解有其它成分有关,溶解成分将使水的结晶温度降低,大多数食品中水的结晶温度在-1.0~-2.0C?。 冻结温度随着冻结量的增加而降低,把水和其溶解物开始共同向固体转化时的温度称为低共熔点,一般食品的低共熔点为-55~-65℃。 水结晶的晶型与冷冻速度有关。 二、食品中的水 1.水与离子、离子基团相互作用

当食品中存在离子或可解离成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盐类物质时,与水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因而可以固定相当数量的水。例如食品中的食盐和水之间的作用 2.水与具有氢键能力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 许多食品成分,如蛋白质、多糖(淀粉或纤维素)、果胶等,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羰基等,这些极性基团均可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结合。因此通常在这些物质的表面总有一定数量的被结合、被相对固定的水。带极性基团的食品分子不但可以通过氢键结合并固定水分子在自己的表面,而且通过静电引力还可吸引一些水分子处于结合水的外围,这些水称为邻近水(尿素例外)。 3.结合水与体相水的主要区别 (1)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所含极性物质的量有比较固定的关系,如100g蛋白质大约可结合50g 的水,100g淀粉的持水能力在30~40g;结合水对食品品质和风味有较大的影响,当结合水被强行与食品分离时,食品质量、风味就会改变; (2)蒸汽压比体相水低得多,在一定温度下(100℃)结合水不能从食品中分离出来;(3)结合水不易结冰,由于这种性质使得植物的种子和微生物的孢子得以在很低的温度下保持其生命力;而多汁的组织在冰冻后细胞结构往往被体相水的冰晶所破坏,解冻后组织不同程度的崩溃; (4)结合水不能作为可溶性成分的溶剂,也就是说丧失了溶剂能力; (5)体相水可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食品的含水量,是指其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总和。 三、水分活度 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水分活度决定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萌芽、生长速率及死亡率。

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00

食品化学 (一) 名词解释 1. 吸湿等温线(MSI ):在一定 温度条件下用来联系食品的含水量(用每单位干物质的含水量表示)与其水活度的图。 2. 过冷现象:无晶核存在,液 体水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仍不析出固体。 3. 必需氨基酸:人体必不可少, 而机体内又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4. 还原糖:有还原性的糖成为 还原糖。分子中含有醛(或酮)基或半缩醛(或酮)基的糖。 5. 涩味:涩味物质与口腔内的 蛋白质发生疏水性结合,交联反应产生的收敛感觉与干燥感觉。食品中主要涩味物质有:金属、明矾、醛类、单宁。 6. 蛋白质功能性质:是指在食 品加工、贮藏和销售过程中蛋白质对食品需宜特征做出贡献的那些物理和化学性质。 7. 固定化酶:是指在一定空间 内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能连续的进行反应,反应后的酶可以回收重复使用。 8. 油脂的酯交换:指三酰基甘 油酯上的脂肪酸与脂肪酸、醇、自身或其他酯类作用而进行的酯交换或分子重排的过程。 9. 成碱食品:食品中钙、铁、 钾、镁、锌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在体内经过分解代谢后最终产生碱性物质,这类 食品就叫碱性食品(或称食 物、或成碱食品)。 10. 生物碱:指存在于生物体 (主要为植物)中的一类除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维生素B 以外的有含氮碱基的有机化合物,有类似于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 11. 水分活度:水分活度是指食 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即水分与食品结合程度(游离程度)。或f/fo,f,fo 分别为食品中水的逸度、相同条件下纯水的逸度。 12. 脂肪:是一类含有醇酸酯化 结构,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13. 同质多晶现象:指具有相同 的化学组成,但有不同的结晶晶型,在融化时得到相同的液相的物质。 14. 酶促褐变反应:是在有氧 的条件下,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 15. 乳化体系:乳浊液是互不 相溶的两种液相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相以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相中,液滴的直径为0.l ~ 50um 间。 16. 必需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 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包括 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17. 油脂的过氧化值(POV ): 是指1㎏油脂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 18. 油脂氧化: (二) 填空题 1. 4,7,10,13,16,19-二 十二碳六烯酸的俗名:DHA 2. 9,12,15-十八碳二烯酸的 俗名是:α-亚麻酸。 3. 5,8,11,14.17-二十碳五烯 酸:EPA 。 4. 由1,4-α-D 葡萄糖构成的 多糖是:淀粉 5. 铬元素通过协同作用和增 强胰岛素的作用影响糖类、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 6. 最常见的非消化性的多糖 是纤维素。 7. 苯并芘在许多高温加工食 品存在特别是油炸食品中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可诱发癌变,是一种神经毒素,同时可能导致基因损伤。 8. 生产上常用奶酪生产的酶 是凝乳酶,用于肉的嫩化的的酶是巯基蛋白酶 9. 生产上常用α-淀粉酶和葡 萄糖淀粉酶酶共同作用将淀粉水解生产葡萄糖。 10. 人体一般只能利用D-构型 单糖。 11. 对美拉德反应敏感的氨基 酸是Lys 赖氨酸。 12. 常见的还原性二糖有麦芽 糖和乳糖。 13. 过冷度愈高,结晶速度愈 慢,这对冰晶的大小是很重要的 14. 食品质量包括营养、安全、 颜色、风味(香气与味道)、质构 15. 由一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 半乳糖基缩合而成的双糖是乳糖。 16. 在冻结温度以下水分活度 之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17. 水中动物脂肪含较多个多 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 18. 在豆类,谷类等植物中存在 的消化酶抑制剂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剂和а-淀粉酶抑制剂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