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地域分异理论用于中国自然区划

如何将地域分异理论用于中国自然区划
如何将地域分异理论用于中国自然区划

如何将地域分异理论用于中国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布,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制约或则支配这种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布规律。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指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亦叫空间地理规律。

自然区划是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自然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区划的前提和基础。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能)和非地带性因素(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地球表面受地域分异规律作用,使其各部分自然地理特征发生明显的地域差异,以致任何地方的自然条件都不可能与另一地方绝对相同。而自然条件的在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会出现某些自然条件差异较小、相似性显著地区域。自然区划在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之上,按照区域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同时自然区划的划分,需要全面的掌握和认识地域分异规律,既要掌握自然地理的分异规律,还要了解区域分异规律的历史。从中发现地域分异规

律自然条件差异小而相似性显著地地方,进行自然区划的划分。

地理分异规律是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划分的依据。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区域,地域分异规律是受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由于两者彼此矛盾,互不从属,所以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因此,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系统,即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单位系统,两者合称之为“双列系统”。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主要是根据是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带性因素来确定的,划分为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区划等级系主要是根据于地域分异规律的非地带性因素来划分的。主要有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洲。

单列系统是与双列系统并列的系统。单列系统是同时反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而地带性等级系统和非地带性系统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因此,他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是是地域分异规律一种整合和体现。自然区划是对地域分异规律中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差异的整合。把其中差异较小的划分一体。同时从整体上来看,自然区划包含着地域分异规律的一部分,是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而某些特殊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自然区划的划分,地理分异规律

是自然区划的基础和前提,地域分异规律也是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划分的依据。而自然区划是地域分异规律的一种整合和体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反映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分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是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19世纪中叶德国李希霍芬首次提出并使用了地域分异这个术语。一般认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及地方性规律等方面。地带性规律是由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同引起的。非地带性规律是由地形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引起的。亦有人认为由海陆相互作用及海拔高度引起的畸变应属非地带性之列,分别称经度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地方性规律则是更局部的分异规律,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引起,具有系列性、组合性及重复性等表现形式。引起自然地域分异的因素,包括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两部分。两者互不从属,但却共同对地表自然界产生作用,相互制约,表现出矛盾统一的特征。目前,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明显趋势是确定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作用范围。如英国金就提出全球性规模、大陆和区域性规模及地方性规模等分异规律。自然地域分异研究强调综合观点,因为任何一个地域都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都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现代因素和历史因素。综合观点与主导分异因素相辅相成。主导因素发生变化,地域中的其它因素,乃至其综合特点也会相继发生变化。不同等级的地域分异,是不同等级

的综合分析与主导分异因素的结合。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代表人类认识秩序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其研究成果又会反过来指导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任务 自然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它遵循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定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对人 类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但业非杂乱无章的对象。空间各种形式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都给人类带来或是利益或是炎难。然而利益和炎难都是相对的,它决定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决定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力量,决定于时间。 从对物质世界的利用、适应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区分 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被人们认识业利用的物质及其在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矿藏、森林、土壤、水、辐射能、风能、热能等等。自然条件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风力大小、温度高低、坡度陡缓、霜期早晚、辐射强弱、酸碱程度等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同出于一个物质世界,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说对不同物质或现象的作用不同,再加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小,就体现为资源或条件。例如凤,当它达到一定风速时可作为风力资源利用,但风速过大在农业上就成为害风条件;又如北京山区森林很少,这不仅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为水源涵养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向短。 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或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都必须弄清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 然条件的区别和关系,不能以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单一研究对象,而忽视了自然条件因素。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不 仅把自然界作为自然资源,而且是把它作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区划的。 以自然因素作为对象的区划很多,有单项自然因素的自然区划,如气象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等;有综合自然因素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但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则与之不同,它是直接为农业区划服务的,为农业区划提供自然依据,是农业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通过这一区划耍提出各分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农业自然条件适应和改造的措施。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探索各农业自然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作用特点,根据各因素的异同性和相互联系以及合宜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出各级农业自然区。 二、综合农业合然区划的分区原则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耍求各自然区都能体现出主导的土地利用和不同的综合治理特点,以便进,步为综合农业区划确定各区主导专业方向提供依据,业使农业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育保护相互结合。根据这一要求,提出以下划区原则。 一生3一 1、自然因素的搽合1lJ区原则各级自然区不能简单依某个单一自然因素的分布规律 划分,而应按照各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来划分。因为诸自然因素相互制约,且资源的利用受到多因素综合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 土地利用方向是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之间联系的出发点,反之,为了确定某一土地利 方向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的作用。例如在北京山区的条件下,若初步考虑适宜利用方为牧,那么首先应考虑有无草本群落,其次分析地形坡度是否便于放牧,能否引起严重水流失(暴雨强度、次数),土壤水分状况和肥力能否保证牧草较快恢复,牧草生境对提供 季牧爆或干草的可能性,等等。只有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才能划出宜牧分区。 但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不是任意可以选择的,它是按一定规律有机组合的。因此,我 只能按照它们分布的规律,考虑资源可能利用方向和自然条件的作用来选择各种组合的围,划分区域。 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有一条相对比较明显的规律,这就是地貌分异的规律。现将北京 区各自然因素随地貌变异而组合的规律以图示意(见下图)。 由图可见,随着地貌的变异,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都相应产生较规律的变化。当然,气候、土壤、植被等也相互作用而促成这样的分布规律。平原地区地貌类型的差异对不同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 - 2 -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 2 -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 2 -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 3 -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 3 -第二章一级区划 ..............................................................................................................................................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4 -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4 -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 5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7 -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 - 8 - 页脚内容- 1 -

综合自然区划

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区划:泛指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 行政区划。 2、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 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二、简答题: 1、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有何实践意义? 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4、什么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个要素,从中找出主导因素,以便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区的界限。 三、论述题: 1、试分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试评价1956-1959年(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优点: (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 ①明确提出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林、牧、副、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推广提供依据。 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在高级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低级单位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主。 ④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统一指标。 ⑤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

1.5 公路自然区划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大气温度的年周期变化和日周期变化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大气温度的年周期变化和日周期变化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路面结构内温度随深度的分布状况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分析方法: 路面结构内的温度和湿度状况,可通过在外部和内 部影响因素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来预估。这种方法有两类,即统计方法和理论方法。 ◆统计方法(公式) T max =a+bT a·max +cQ ◆理论方法 采用有限元技术进行分析与计算 热传导理论分析法 节尾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第五节公路自然区划 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 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原则 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 导作用的原则 1、公路区划依据的意义-目的和意义 2、公路区划依据的原则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3、一级区划指标 ◆1、全年均温-2℃等值线。 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因此,它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 ◆2、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 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 ◆3、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2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 - 2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 2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 - 2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 - 2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 -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 - 3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 - 3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 - 3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 -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 - 5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 - 5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 - 5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 -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 E的计算 ....................................... - 14 - T 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16 -

2017最新公路规范及标准

2017公路工程现行标准、规范、规程、指南一览表 序号类别编号书名(书号)定价 1 基础JTJ002--87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0346)22.00 2 JTJ003--86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0348)16.00 3 交通部定额站2009 版 公路工程施工定额(07864)78.00 4 JTG B01--201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1814)98.00 5 JTG B02--2013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11120)(今年部重点 规范) 45.00 6 JTG 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1228)35.00 7 JTG B03--200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0927)26.00 8 JTJ B04—2010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08473)28.00 9 JTG/T B05--2004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0784)18.00 10 JTG/T B06--2007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06903) 26.00 11 JTG/T B06— 01--2007 公路工程概算定额(06901)110.00 12 JTG/T B06— 02--2007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06902)138.00 13 JTG/T B06— 03--2007 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06900)24.00 14 交通运输部2011年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09402)36.00 15 JTG/T B07—01-2006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0973) 16.00 16 交通部2007年第30 号 国家高速公路网相关标志更换工作实施技术 指南 58.00 17 交通部2011年第13 号 收费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要求 (09033) 120.00 18 交通部2007年第35 号 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01126)62.00 19 勘测JTG C10--2007 公路勘测规范(06570)28.00 20 JTG/T C10--2007 公路勘测细则(06572)42.00 21 JTG /T C22-2009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1311)28.00 22 JTG C20--2011 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09507) 65.00 23 JTG/T C21—01-2005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查规范 (0839) 17.00 24 JTG C30--2015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0604) 70.00 25 设计公 路 JTG D20--200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0996) 38.00 26 JTG/TD31-2008 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 (1206) 32.00 27 JTG D30--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05326) 98.00 28 JTG D40--20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09463) 40.00 29 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06248) 36.00 30 JTG/T D31-03--2011 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09181)40.00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精选文档 综合自然地理学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1级地理科学<1>班 姓名: 学号:20112100104

精选文档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一:自然地理概述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坐 标为东经103° 10'?103° 52',北纬34° 30'?35° 05'。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2县,东西南3面被卓尼县包围。总面积1557. 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 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825米,最高3926米,最低2209米,地形西高东低。气候属高寒阴湿区,春季回暖缓慢,夏季多暴雨冰雹,秋季降温迅速,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3.2C,极端最低气温-27.1 C,极端最高气温29.6C。平均无霜期65天。年平均降水量518毫米。高寒、阴湿、霜冻、冰雹、旱涝为临潭县灾害性气候。 1:地质 1.1:地层 临潭位于秦岭褶皱系西部中段,以王家坟一一合作大断裂为界,将西秦岭分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临潭县正处在这两个褶皱带的过渡带上。县境内出露地层以上古生界及中、下三迭统为主,第三系、第四系分布零星。 1.2 :地质结构 横贯临潭境内主要地质构造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次一级构造由新堡——力士山复背斜和洮河复向斜组成。 新堡——力士山复背斜:轴部由下石炭统砂岩、页岩、粉砂岩组成;两翼逐由中、上石炭统、二迭系、中下三迭统灰岩、砂岩、页岩、板岩组成;背斜轴部在秋峪山至甘沟一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局部偏转呈弧形,由尖山向西则呈北西向展布;在复背斜轴部发更次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自然区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本文试图从自然区划作为一种地理科学方法论和作为地理学规律表达的一种形式等方面,对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李治武、陈传康等在分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以下自然地理区划所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并非彼此独立、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例如福建省自然区划遵循以下原则:⑴区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自然环境结构的差异性;⑵在一定等级区内流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比较密切的生态关联性;⑶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以下3条原则:⑴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和灾害程度的相对一致性。⑵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难易程度和对策措施的相对一致性。⑶集中连片性与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辽宁省森林公园区划的原则 ⑴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即每一个等级系统的区域划分,按其区域内部本身存在的,如热量、地貌或其他某一因子的特征具有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⑵区域共轭性原则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属性即为区域共轭性。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1)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1)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1)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1) 第二章一级区划 (2)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2)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2)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2)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4)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4)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4)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5)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2)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 E的计算 (13) T 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5)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整理 文章结构导图 ●区划分类单位的原则 ●具体进行区划 ?三个自然区 ?第一级单位 ◆热量的地域差异 ◆湿润情况 ?第二级单位 ◆代表性的土类、植被 ?第三级单位 ◆地形的生物气候特征 ●区划的作用 综合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 与分布的规律性。因此,划分工作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 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划分自然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组合若干自然情况有某些相似性的区划单位,以便与世界及亚洲区划系统相衔接,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理 解热量带在不同自然区具有不同意义的手段。 划分一贯遵循生物气候原则,就是根据气候与土壤、生物、农业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定界限。所考虑的规律主要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 反映。 一、三个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二、(一)六个热量带和亚带。

可能还不到1000℃,少数山地顶部在雪线以上。所显示规律是垂直地带性,在4000米左右为暖温带,4000米以上至4200米为亚热带。 (二)湿润状况 地区中站中坚位置的是上层由中生的多年生高大草本组成的群落,半干旱区植被以丛生状草原最为普遍,干旱地区全为荒漠。 三、代表性土壤和植被 有10地区和亚地区各仅有一个地带或亚地带,其余8个地区与亚地区中的地

四、地形 将七种地形划分为四类:平原与丘陵、低山、间山平原、中山与高山。综上,将相对高度500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类标准,是考虑了若干方面的自然现象与规律的。 自然省: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或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生物气候特点不同或其组合形式不同的地域。每一自然省中,生物气候特点或其组合形式基本相同,在土壤与植被等方面有与之相应的相似性,其地形在生物气候分类上属一个类型。 五.区划的作用 第一,可以系统的大致了解不同地域有可能生产什么,土地应该主要用以生产什么,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得多少产量。 第二,更充分的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和自然省来分别考虑,权衡缓急。 第三,对农、林、牧生产技术的先进经验的推广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按综合自然区划来规划农业、林业等试验机构及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机构的布局,可以避免偏倚,拟定出比较恰当的方案。 第五,大规模的自然改造往往牵涉到不同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自然界的变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根据区划单位来进行研究、计算和规划。9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 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 1.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2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指标等的概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区划方案。 由于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面影响的名称。 一、区划原则 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区划的任务就是提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 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划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作指导。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区划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因其间存在着空间相互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们这间的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这种由区域的共同性合并在一起的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之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照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自然区划上述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单位的划分和合并应根据其发生共同性、特征的相似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进行。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简称发生学原则 发生统一性是区域单位都具有的特征,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的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个自然历史体。而历史发展道路的共同性则使其具有自己的发生统一特征。因此,必须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区域单位的划分,即在区划工作中必须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简称发生学原则。 发生学原则早在19世纪后半期已开始用于自然区划实践,现在大多数区划工作者认为,不同等级区域单位的发展历史长短不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应该成为所有等的区域单位划分的基础。但是,对区域的发生统一性还缺乏明确的和共同的理解(原因一致与结果一致,绝对年龄一致和相对年龄一致)。 伊萨钦科认为,发生统一性的内涵包括地域空间的自然地理分异产生的过程、原因和时代、各自然地理单位的发生一致的程度和发展途径的共同性把它们联结在一起的紧密程度。宋采夫把发生学原则概括成三个基本内容:1)查明每个区域单位的形成原因及以后的发展;2)查明其古地理历史的一般情况及确定这一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3)查明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现代自然条件。 有些学者把发生学原则理解为区域的地貌发展史的共同性,有些则偏向于把它理解为根据某些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区划单位形成条件的分析。实际上,发生统一性应理解为区划单位古地理分化过程的统一性。所有区域单位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基本和最本质特点的产生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推荐书目(自然地理部分): 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1999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1997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斯特拉勒(A.N Strahler)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 目录: 一、现代地理学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一)古代地理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近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特点 (三)现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范畴及科学体系 三、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发展方向 (一)现代地理研究承继的主要传统理论、流派(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的若干重要理论 (三)现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四、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热点及前沿 (一)主要研究领域 (二)热点与前沿 五、现代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一)进展 (二)趋势 六、先进技术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传统和观念。 一、区域学派。 1、概念内涵: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异进行记载,描述和研究,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有关专题研究的基础。 资料:区域学派 (Regional school)是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学派之一,以原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教授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萨乌什金为其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心不是各个经济部门,而应该把区域看作地理学的核心,并重视区域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区域综合地理学、地图及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区域学派对促进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十月革命以后,在与部门统计学派、经济学派的论争中创立了对世界经济地理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前苏联区域学派。科洛索夫斯基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根据多年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了“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理论,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地域综合体。认为自然是基础、经济是核心、技术是纽带,把自然、经济、技术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技术的联系中去分析生产力的地域组合现象。 2、主要理论基础:其主要理论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3、代表人物:德国李希霍芬、赫特纳、美国哈特向、苏联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 赫特纳(hettner,alfred ,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之一。生于德累斯顿,卒于海德尔堡。哈雷大学博士。1882~1890年先后两次去南美洲旅行考察。1895年创办《地理杂志》,并长期任主编。曾任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到过俄国、北非和亚洲等地旅行。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性。他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是其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哈特向: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3)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 E的计算 (14) T 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一.1954 年《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 1. 依据与步骤 (1) 根据季风影响程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半壁 (2) 东部根据温度不同分出四个区;西部根据干燥程度及高度变化分出两个区; 东西交界划出康滇区 (3) 根据地形因素分出23 个副区 2. 评价 (1) 优点:是解放后第一个方案,起承上启下作用;区划单位的名称与地域名称相对应,便于记忆 (2) 缺点:理论上不严谨 二.1956 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黄秉维 1.依据和步骤 (1) 根据自然情况最主要的差异,分出三个自然区 (2) 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分出6 个自然带和1个高寒区 (3) 按水分差异分出18 个自然区 (4) 依植被,土壤条件分出28 个自然地带 (5) 根据自然地带内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分出自然省 (6) 根据地貌和岩性划分自然州 2.评价 (1) 优点:理论上严谨,分级有指标;首先把辽东和辽宁南部划入华北区 (2) 缺点:命名太费解,无地名意义;暖温带被分为东西两块,违反了区域共轭性原则 三.1961 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 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 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 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 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 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 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 个自然省. 3. 评价 (1) 优点:简便 (2) 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四.1963 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 个自然带和1 个高寒区(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29 个自然区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六章 综合自然区划

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 重点:讲授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等级系统。 难点:具体单位的划分。 第一节综合自然区划概述 一、区划、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 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自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方。但是,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一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相似性较大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一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一区。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异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以地理某一个组成成分为对象进行划分,如地貌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所以说,综合自然区划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它们之间存在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要素特征进行划分。它们之间的关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 二、区划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是综合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综合自然地理的理论联系实际,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一个领域。意义: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

中国地理分区典型试题

中国地理分区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B.该地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与南方一年三熟比较,主要是由于该地纬度高,热量不足C.该地区平原广布,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D.该地区工业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传统产业比重小 2.下列有关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C.热带地区与温带地区的分界线D.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3.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地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B.南方地区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C.北方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D.青藏地区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4.能促进区域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举措是() A.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B.建设港珠澳大桥和杭州湾大桥 C.限制工业发展以保护环境D.限制大陆游客赴港旅游购物 5.云南石林与西藏布达拉宫分别位于()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B.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C.西北地区南方地区D.南方地区青藏地区 6.关于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田多为旱地,作物一年三熟B.农田多为旱地,作物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C.农田多为水田,作物一年两至三熟D.农田多为水田,作物一年三熟 7.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处于半湿润地区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8.关于秦岭--淮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B.该界线以北地区沙漠广布 C.水运是该界线以北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D.这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界线 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 A.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C.人口分界线D.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 10.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北方地区,以南为南方地区.其说法正确的是()A.南方地区植被以茶园、草原为主B.北方地区的农田多为旱地,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C.一般而言,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比南方的要大D.北方唱腔委婉,南方高亢11.下列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秦岭-淮河线没有穿过的是() A.甘肃B.江苏C.安徽D.福建 12.秦岭--淮河在如图中的位置应是() A.A地区和B地区之间B.B地区和C地区之间 C.B地区和D地区之间D.A地区和D地区之间 1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读黄土高原图,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秦岭-长江、黄河的分水岭B.②-太行山-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C.③-贺兰山-黄土高原西部边界D.④-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